大学就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就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就业论文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就当前大学就业压力大的前提下,简要分析了高校目前就亚指导工作的特色,同时凭借工作体会着重提出了一些问题及建议,在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街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思考,提出工作中的问题以供探讨。

在党的于七大报告中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这样论述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这是我们党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毕业生就业眨作列人到党的报告当中。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39万,2005年306万,2006年350万,2007年495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这种压力之下,各专业毕业生的明显增多,尽管我们就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较高的“就业率”数字。但是,我们的毕业生是不是很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对接了呢?我的感受和思考女下。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及意义

就业指导也可称为“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二者的“中介人”角色,帮助求职者择取职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则是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广义卜的就业指导,是为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刁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用人单位或自行创、并为就业后发展成才,创立事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根本说,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探析

目前,高校真正意义的大学.就业指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尚存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人学生就业指导作内容形式单一,对象缺乏连贯性。日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内容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只是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就业指导的对象也往往只是应届毕业生,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过程。

2)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不断加强。目前,高等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缺少就业指导教师;大部分学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依然突出,就业指导工作人、财、物配备严重不足,很多工作还没有走上正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1)要在整个大学阶段广泛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作。大学生就业指导「作要做到全程化,即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一年级要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三年级要侧重就业观念的引导、就业心理素质的指导、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和竞争;同时要开展求职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并要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拓宽知识面,有针一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让他们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收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经历。许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大部分单位招聘条件中,对专业成绩已不做太高的要求,但对各种技能证书、党员、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等综合素质能力已成为选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四年级要重点对学生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服务信息。

2)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多样化是指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聘请社会上专业的生涯辅导机构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和职业规划、形象设计等,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还可以聘请成功人士、校友等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增强求职自信心。学校也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重点开展模拟招聘会、求职洽谈会、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另外,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就业网络建设,建立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专家来进行,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校也要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培养培训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专门就业指导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就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期间,每时每刻都接受到就业指导的教育。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2

(一)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进程中主要存在希望一步到位、专业对口、创业太难、想干大事和寻找稳定工作等传统的就业观念。体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是由于它的庞大性,大学生很难一步到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体育产业是新兴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体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也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岗位,但是那些只想干大事、不能脚踏实地,只想有稳定工作、不能置身市场调节之中的大学生,只能止步于体育产业的洪流之外了。

(二)体育产业发展对就业市场规范化的影响

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活动的运行状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规范情况。比如,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存在各类乱收费现象和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向法制化迈进的步伐。同时,体育产业发展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制约,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调控,这种状况不能为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中提供法律保护,并且影响了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的积极性。

(三)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摄取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参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等提高个体在沟通、组织、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产业应能够洞悉市场变化,引领产业发展,具有满足行业需求的和较强专业背景的全方位人才,这是体育产业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出的要求。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不仅迎来了机遇,更是面对着挑战,如何为自身赢得机遇,是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要建立良好舆论导向,保障就业公平原则

落实到位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形式,其起步晚、发展快,民众对体育产业不甚了解,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体育产业的概念,积极转变观念,为大学生就业排除观念障碍。就业公平原则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体育产业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各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明确,面对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为了使本单位的利益最大化,通常会制定远远高于求职岗位要求的求职意向,令部分大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用人单位选聘合适的岗位人选,也不利于人才的发展,最终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进行合理监管,切实保障就业公平原则落实到位。

(二)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发挥体育产业市场的调控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担任的角色呈现出从无需负责大学生就业、到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再到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变化过程,显示出高校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虽然高校和大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在教育范围之内,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高校就业率对高校招生的直接影响的增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已经开始足够重视。体育产业对于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直接效果显而易见,高校应该抓住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高校应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渴望,提供具有实效性的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明方向。同时,针对体育产业市场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混杂性,进行甄别和筛选,为大学生提供属实、合法的就业信息。

(三)大学生要树立就业危机意识,培养就业的科学观念

当前,随着高校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对于就业危机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的现实情况,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就业方向。面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就业机会,大学生必须树立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观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和生存地位等问题。面对高校大众化教育时代来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要发掘自身在体育产业就业的潜力,为自身就业谋求出路。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种职业的存在都是源于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把能够提高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作为考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对所从事的体育产业行业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进而热爱体育产业工作。

(四)用人单位要积极挖掘人才潜力,建立合理培训制度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矛盾分析对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逐步由政府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通过市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调整供需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机制尚不完善,学生本人、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社会自身都存在一定矛盾,并彼此构成新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进程。

一、大学生:矛盾———自我定位不清,与社会要求错位;对策———调整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能力

就业市场化是指就业主体全部进入人才市场,由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如果说高校毕业生从“高档商品”变为“大众商品”是市场的必然选择,那么就业层次向下延伸也成为相应的必然趋势。2002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有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有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40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建设阶段,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指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可见,不管大学毕业生愿不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愿不愿意走向平均月薪千元左右的“普通岗位”,现实都已经摆在了面前。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正确自我定位,与社会的要求错位。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是否具有适应社会就业和创业的能力。“盲目追求高工资、高职位,择业意向集中在大城市、好单位,同时又缺乏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和勇气,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②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采取如下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就是选择生活方式。“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环境,这个环境既蕴含着参与竞争的无限机遇,也意味着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就业环境的挑战;既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工作的主动权,也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当明白择业的首要因素不是高收入、高地位,而是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就业当作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

2。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生能否获得满意职位的关键,它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含有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是从事任何岗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所在;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关键所在。因此,大学生应当努力提升就业技能,成为“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能创新”的人才。

3。勇于自主创业。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如果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对年龄大的下岗困难群体,还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的话,那么,具有年龄和知识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就不应当过多地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呵护,而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洪流中去自主就业,乃至开拓创业。事实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并且已有一批勇敢者亲身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高校:矛盾———自我角色不清,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对策———明确高校职能,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高校既是生产厂家,又是销售厂家,同时还是市场服务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就业,表面上看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问题,但实质上却是高等教育能否顺利步入市场、接受市场选择的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诸多方面和市场脱节,和社会要求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需要的学生没有人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不需要”的局面。即使是专业对口的学生,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适应性弱、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明确自身职能,树立“就业是高等院校办学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5月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认为:“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③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和选人用人的信号确定教育目标,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做到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专业设置和实际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协调。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2。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在步入就业市场时需要准备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丰富,需要高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个性化指导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指导者个性的基础上,帮助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使其选定的择业目标应当与自身状况相符合,从而在择业乃至从业、创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全程化指导就是将就业指导关口前移,使指导工作覆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要重点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做好规划;对高年级的大学生,主要针对择业期的特点与困惑,进行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指导。专业化就是通过建设一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层次和质量。

3。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高校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运营实体,不仅要坚持以质取胜的市场策略,提高“产品”的层次、质量,还要注意研究人才市场规律,搞好市场行情预测,努力开拓就业市场。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对“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开发的力度;要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形成

广阔就业市场这一宝贵的历史机遇,重视开辟中西部就业基地,让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尝试开拓境外就业市场,建立境外就业基地。

三、社会:矛盾———缺乏良好的就业保障机制,舆论环境苛刻;对策———制定相关政策,多方用力,恰当引导

有不少研究者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归结为高校“扩招”,进而指责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但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适龄青年无论是否进入大学,将来总要就业,劳动力供给总量并没有增减。18岁就业和22岁就业最大的不同是劳动力自身素质有了提高,更加有利于就业。2005年,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是1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1994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了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超过了50%④。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是真正的供大于求,而是在就业的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就业环境的系统性问题,进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进程。

国家政策和制度限制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一些人才不适合在一些单位工作却出不去,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可能因为没有编制而进不来。人事制度这盘棋没有走活,用人单位就无法形成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整个人才市场就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非公有制企业本来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最多的,但是在不规范的就业市场环境中,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非正式规则所构成的意识形态氛围的影响,企业的吸引力却最小。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误区,比如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过分关注文凭等。一些用人单位遮蔽岗位需求信息,造成人才市场上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更有甚者,少数媒体不能充分把握国内外人才市场的现状与趋势,追求信息的故事化与娱乐性,对大学生就业不是深切的关注与细致分析,而是把个别事件描绘成整个存在情况与发展态势,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舆论压力,造成毕业生就业环境恶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一个良性的宏观环境,但这种宏观环境的形成决非人才个体和市场自发趋同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因此,政府既要培育就业市场,还要调控就业市场。

1。强化政策立法。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分工合作决定了市场的运作形态与功效。政府必须通过政策立法,规范市场竞争方式、市场中介行为、市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保证市场主体依法履行义务,享有正当权利,使得要素主体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取得最大化的整体合力。当前,要注意针对用人单位欺诈行为和毕业生毁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加强就业过程的规范化,通过统一的社会化法律规范体系,确保供求双方忠实履行就业协议,保证就业市场的良性运行。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就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就业指导中的角色作用等问题作了相应阐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途径和机遇:同时.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准确了解自身的前提下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的特殊群体.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理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的事,一些低年级辅导员对就业工作甚至不关心。即使有的辅导员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把提高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满足于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而忽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

(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较为简单。

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会开展就业指导,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单一、针对性差;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协助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优势,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进行生涯规划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全程化意识薄弱。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很难有大量时间花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所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诚然,出现以上现象与辅导员事务繁杂的工作性质和辅导员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等自身特性不无关系,然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不明晰、认识不到位。如果说整个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网络的话.那么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就是这个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找准结点、准确定位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道德的引导者。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有了新要求,就业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择业过程中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这样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其次,指导学生了解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另外,辅导员应强调就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避免违约、毁约、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

(二)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者。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每年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服务办法和程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信息等也需要毕业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如有疏忽,将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错。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一线直接责任人,应该做好有关学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以及其他信息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可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四)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焦虑、自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者,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

(五)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包括: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便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及时调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其他相关渠道为学生采集有用的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本人的有效沟通:为毕业生做好个人自荐和集体推荐的材料:帮助学生策划面试:开展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活动。等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作用

(一)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丰富就业指导知识

辅导员要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必须丰富自身的就业指导知识.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求职择业技巧及相关心理知识等。要做到这些,就应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努力做到以下“三多”:一是多培训,即多听取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设的辅导报告和专题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就业指导相关培训,特别是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争取取得资格证书:二是多实践,即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的同时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多思考,要把思考贯穿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树立全程化意识,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一应侧重于指导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培养职业意识。大二应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大三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大四应侧重择业技巧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基本目的,帮助高职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择业活动,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确立正确的择业意向,让学生了解国情及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决策能力,增强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但也有同学在择业过程中更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很多同学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也有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部分同学对社会现状缺乏了解,职业期望过高,不能准确定位;不少单位在人才需求上“高消费”,只要普通本科以上的学历,不管能力,不讲究实际岗位的要求,让很多学生担心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无法安心学习,上高职有失落感,给高职毕业生求职造成了困难。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传统的就业意识与新的就业观念相碰撞,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难以适应高职大学生的求职需要。

(二)从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造成人们重理论、轻实践,把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二是很多企业面临转轨改制,下岗人员较多,不可能接收大量的高职毕业生;三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隐陛失业显性化,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四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加大,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信息来源分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同时在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从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来看,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缺少实际指导及帮助的部门,缺乏专门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的人员。尽管目前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还是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逐步使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而作为高等人才资源之一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走向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学校推荐、自主择业方式就业。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能充分发挥高职人才的作用和优势,使高职毕业生的配置、流动更趋于合理,更有效率,更好地满足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高职毕业生的一些择业心态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和主动性还不相适应。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准确定位,正确选择用人单位,选择职业,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观、职业价值观等新观念,使高职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才能办出高职特色,才能增强高职的竞争力。如果高职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充分就业,就会使高职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下降,造成生源不足,专业萎缩,形成分不出招不进的恶性循环,高职教育也必将陷入困境。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一手抓毕业生就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

高职大学生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大学生只有顺利就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部分高职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不了解社会需要,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脱离客观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乏全局观点,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重利益轻成才;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不愿到基层一线去等等。上述诸多缺乏正确就业指导的片面认识都会导致择业的失败。由此可见,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追求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在思想上、政策上、信息上、心理上、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开设就业指导课

把就业指导课作为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改变就业指导只局限在高职大学生毕业前夕搞的做法,使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大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

(二)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学院应根据高职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聘请企业界人士、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校友作专题报告,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三)加强日常思想教育活动

要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高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座谈、讨论、板报、橱窗、专题报告会、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对高职大学生宣传就业方针、政策,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

(四)开展就业方面的心理咨询

通过咨询,帮助高职大学生克服择业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择业心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能正确地估计形势,面对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能沉着应变和处理,对就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业务准备和心理准备。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实现由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

(五)组织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

访问学院可针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糊涂观念和高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能收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六)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建立和利用人才信息网,组织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开展就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七)实施预就业制(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为体现高职特色,学院可实施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让学生直接到基层一线岗位,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对社会、国情的直接认识和了解,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期间实施工学交替方案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八)重视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