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学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频教学设计方案

视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微课是当前在线视频教学的一大趋势。微课是指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教学视频, 一般以5~8分钟为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强调“做中学”、“用中学”。

1.小学美术课微课的设计原则

1.1 微课的目的

微课既不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微缩版,也不是简单地展示教案和教学视频,微课的出现就是快速解决学生急需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立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一旦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则可带来为教师和学生减负的意外效果。

1.2微课的内容

微课程应用较多的领域是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更注重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构建理论体系。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为“成果输出”,构建理论可以理解为“理论输入”。美术课微课的内容也应该注重“成果输出”,而不是注重“理论输入”。

1.3微小性与完整性

微课可以被形容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要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即小学美术课微课的内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同时,这也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

1.4 技术是辅助

微课属于信息化教学,在微课中,各种动画、视频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学习内容,但是,微课归根结底是教学的艺术,而不是技术的展示。我们在制作和评判微课的过程中始终要牢记,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切勿舍本逐末。

2.《美术与传统》的微课教学设计

现以《美术与传统》微课为例,相关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如表。

3.小学美术微课开发制作过程

3.1 组成制作团队

在微课制作之前,应当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团体。首先,成立小团队有利于减轻制作者的工作量,让团队内每个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每一个细节,起到提高制作质量的作用,同时又能够降低制作压力。同时,当有人灵光乍现,拿出更好地局部设计时,无论这个设计来自团队内还是团队外,都便于团队进行交流调整,以提高微课质量。

3.2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也可以看成是教学内容安排。好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让人更简单地了解微课的构成。教案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前接受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使其在观看视频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也可让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按照实践――理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3.3 视频设计与制作

微课视频时间较短,因此制作不宜太复杂,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对于不相干的问题或者理论,完全不需要在视频中进行表达。如制作者觉得确有必要,可以将这部分放到教案里面去。视频是整个微课的精华所在,在设计时应做到节奏鲜明,主题突出,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微课的主要工作体现在视频的制作上。目前,制作微课视频的方法有三种: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屏幕录制、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

3.4 练习设计与评价标准

微课主要是描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在微课展示了这个过程之后,制作者应当提供一个练习素材供学生进行操作,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最后还需要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5 微课的

微课制作完毕之后,还需要将微课在网络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得相应资源。教师可以考虑将微课在QQ空间、微博或者各类专业教育平台(如世界大学城等)。

4.结语

视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教学设计;微视频;高等数学

一、绪 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在教育方面,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影响巨大,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百度文库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的《2015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的结果显示,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主要集中在19至24岁、25至34岁两个年龄段.19至24岁阶段多是大学生,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利用互联网和科技带来的效率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

高等数学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抽象性和计算性是数学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有了高度抽象和统一,我们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质规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严密的逻辑性是指在数学理论的归纳和整理中,无论是概念的表述,还是判断和推理,都要运用逻辑的规则,遵循思维的规律.所以说,数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2].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计算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对于高等数学的教育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利用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以比较“形象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展示给学生.同时,注意到当代大学生的学情特点,他们思维活跃,但是有时思维方式比较形象化,对抽象的事物掌握规律比较困难;特别喜欢移动互联网,甚至一天不用手机,他们已经不能忍受;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抱有足够的好奇.

综合学情和已有的技术储备,利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视频,把高等数学教学中抽象概念包含的数序思想更好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我们以高等数学中“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及其证明”这一小节以微视频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动态的微积分的定义、变上限积分的定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证明.从中体会“以直代曲”的线性化方法、数形结合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之间的联系.

二、基于微频的教学设计

微视频通常值指的是时长不超过20分钟的视频短片,特别适合在移动互联网上播放和传播.本小节的教学设计要利用MATLAB计算软件、几何画板软件来制作微视频.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及其证明教学设计方案

使用的教材为同济的《高等数学》上册,第六版.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不仅为定积分计算提供一个有效地方法,而且在理论上把定积分与不定积分联系起来,是微积分学中最重要的公式.

二、学生知识结构分析

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学习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导数、微分、原函数、不定积分、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利用启发式教学,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获取知识.

3.情感与态度: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进一步渗透类比、转化的思维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证明过程,体会其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以微积分的定义的动态视频展示引入课题――创设情境.

首先,利用Matlab软件设计一个程序完成对定积分定义的动态展示,即定积分中的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以在区间[0,1]上的定积分为例,把每一次分割所对应的所有的小矩形的图形通过Matlab画出来,然后拼接成动画,做成视频[3].实现上述过程,中间过程的一个静态展示如下:

随着分割的加细,所有小矩形的图形逐渐稳定,即它们的面积和趋向稳定,这个极限值就是在区间[0,1]上的定积分.

定积分定义的动态视频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积分的思想.同时,体会到按照定义来求解定积分是不容易的,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函数.从而引出牛顿-来不尼茨公式――高效的计算定积分的方法,且使得定积分成为一种科学的方法.

2.得到猜想――验证猜想

我们要利用数学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猜测结论――验证结论,得到一般的规律[4].利用这种方式给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通过上述视频的动态演示,当把[0,1]区间分割成500份,最终的图形如下:

如何证明该猜想是一个难点,我们采用数形结合,并利用几何画板把它用微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也把变上限积分的几何意义展示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初始画面如下,揭示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为曲边梯形的面积.从而只需证明阴影部分的面积和红色线段长度相等.

这需要一个桥梁和工具:变上限积分.因此要让阴影部分动起来.视频的中间一个过程如下图.

随着点向左端点运动阴影部分的面积不断变小,通过该过程让学生体会变上限积分函数的特点.接着要把变上限积分函数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画出来,且曲线的出现的过程与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变化过程同步.视频的一个中间的静态展示如下图.

从而使得定积分的值――曲边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变上限积分函数在区间上的增量.再通过比较图像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在区间上的增量等于线段长度在区间上的增量.通过移动曲线即可得到,移动的过程的一个静态展示如下图.

3.得到定理――总结反思,提炼精华

完成定理证明后,加以练习,并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让同学们体会:

(1)定积分的定义

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思想,以及以直代曲思想.

(2)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

合理的猜测后进行严格的论证从而得到一般的规律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清晰的直觉和严谨的逻辑同样重要.

(3)数形结合的思想

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变上限积分函数的图形展示.

(4)不定积分和定积分之间的关系: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给出了求函数定积分的一般方法,把求定积分的问题转化为求被积函数原函数的问题,这就使得作为积分和数列的极限的定积分与作为微分逆运算的不定积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这样的联系才使得微积分有非常广泛的理论和应用价值[4].

六、教学方式

采用学生事先预习,n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板书等相结合.

三、总 结

随着互联网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年青一代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及他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我们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把数学中的概念形象地展示出来.专业的数学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是我们必须灵活利用的,如Matlab、几何画板等.并制作成视频,放在网上或者发给学生,充分利用微视频的优点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自学、预习、复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轻松的,且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我们以“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及其证明”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把通过Matlab和几何画板软件设计的动画视频作为教学设计的中间环节.通过这样的设计把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数形结合动态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数学修养.

【参考文献】

[1]杨经晓,互联网数学开放教育发展近况[J].数学文化,2013,4(1):61-68.

[2]http:///linkurl=8X4aDMNjbXID3rZTQau2RhpS9U3cp2UN_wI8dquy4yuhKVa1Sa8zUm_c7baoyo2aKoIJcnCJ_u2yDFF7fqrZV0Oa4CrTrh0qhLbbdXpneta.

视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依托于MOOC平台的微课程是当前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对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课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的意义,提出了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整体设计方案。

关键词:

MOOC;微课程;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

一、引言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使得学生能够在MOOC平台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与进阶式课程的相同之处是微课程也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同之处在于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诸如智能手机、PAD等移动通讯设备接上互联网,[1]微课程将日渐成为MOOC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提出的概念,目前江西省已确定10所本科高校作为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第二外语”是一门受众面广、实用性强的课程,该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相对简单和完整,符合MOOC课程和微课程教学特点,此处以“第二外语”课程为例,以教学新模式和新理念为指导,对MOOC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微课程设计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意义

MOOC于2012年底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浪潮兴起,其伴随着丰富的资源,低廉的价格以及易于使用、开放等优势而迅猛发展。[2-3]目前,国内外对于MOOC的研究都集中在MOOC平台上建立课程,促进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4]然而,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而言,诸如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的课程并不契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中课程面向的主要用户是C9等高层次院校的学生,虽然课程由名师主讲,且包含了极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其定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难以参与。(2)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足,难以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3)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具有区域性、地方性的特色高校,其课程设计必须小而精,且含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大而全的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所不具备的。基于MOOC的“第二外语”微课程由多个6~20分钟的教学视频组成,包含了“第二外语”课程的核心知识点。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要远远好于过去的视频公开课,其能够真实的模拟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时具备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5]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采用云端开放式技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知识点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符合人们的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习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可以进入MOOC课程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第二外语”微课程基于edx、Coursera和智慧树等MOOC教育平台实现,结合翻转课堂教育理念,能够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极有必要。微课程以MOOC平台为载体,建设云端开放式“第二外语”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互动学习环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语言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

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6-7]

(一)设计微课程教学目标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由多个相对独立但有一定关联的教学视频组成,覆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相对传统语言教学而言,“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更为单一。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教师应在总体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教学目标。“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某几个核心知识点,掌握运用第二外语交流的主要词汇和语句。

(二)设计微课程教学内容

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组成,这些教学视频也被称为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长在6~20分钟之间。微课程不能将所有“第二外语”课程内容都制作成微视频,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前权衡微视频的目标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在选取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选取的内容有利于实现“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选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实现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目标性。同时,选取的核心知识点必须考虑到其相互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学生才能通过学习相互关联的微视频而系统掌握“第二外语”课程的基础理论,这就必须保证选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此外,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能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总体来说,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微视频中的内容符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设计微课程教学环境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必须依托于MOOC平台来运行,这就需要选择最为适合的MOOC平台。当前,Coursera、edx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是用户量较多的开放式平台,但这些平台的主要用户为国内外的名校和名师,运行在平台上的MOOC课程也大都是精品课。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MOOC课程受众为广大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师生,同时兼顾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运行情况,此处选择“智慧树”MOOC平台作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平台。智慧树MOOC平台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创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通过该平台设计的教学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平台课程管理功能和微课程设计功能。其中,平台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学习和小溪区,微课程设计功能主要包括微视频资源、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管理和课程论坛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第二外语”自身情况设计最为适合的微课程教学环境。

(四)设计微课程教学过程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和课后协作式学习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PC、智能手机或PAD等终端观看微视频,了解并记录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并可以在微课程环境的课程论坛中进行讨论;课堂互动交流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知识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于难点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释义和点评;课后协作学习是由学生组成小组协作完成微课程知识点的作业,并在MOOC课程平台上提交协作完成的作品。对于“第二外语”微课程来说,需提交的作品主要是指小组协作完成对话的音视频文件。

(五)设计微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的“第二外语”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完成,即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微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微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几个指标来体现,如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长、在课程论坛中的互动情况和协作式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一般来说,教师应在MOOC平台的微课程中设置形成性评价的权重,突出学生在线学习交流微课程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实践

依托于智慧树MOOC平台创建并设计“第二外语”微课程主要由三个部分完成:创建微课程;制作微视频;管理课程事务。其中,创建微课程和管理课程事务部分均可通过MOOC平台的向导来完成。微视频的设计则需要“第二外语”教学团队来完成制作,这是微课程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微视频设计步骤如下所示:(1)选取微视频知识点。根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确定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2)制作演示文稿课件。为兼顾“第二外语”课程教材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微视频的录制需基于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课件的制作应突出核心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并兼具美观性。(3)录制微视频。以上一步骤制作的PPT课件为基础,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正常的语速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录制的视频时长不超过20分钟。微视频的设计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视频进行二次编辑,加上美观的开头和结束画面,提高学生对通过视频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设计后的微视频按照授课时间上传到MOOC平台中,即可完成“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整体设计。

五、结语

微课程作为MOOC平台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开展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实践,从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五方面的设计着手,提出了微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

作者:张婉婉 肖俊宇 单位:萍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3]于蓉,李元平.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5]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视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

(1)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实验教师的课堂创新性不够,多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由教师给出示范操作步骤,学生严格按照步骤参数进行设置,最后完成教师给留点作业,这种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让学生自主设计作品,脱离教师演练的步骤,就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如学生都做过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个实验项目,但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再做一个课件参加全校每年一届的多媒体课件大赛的时候,多数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都是实验课上教学案例的简单翻版。

(2)上机缺乏交互、学生差异性难以兼顾。大多数高校都集中安排在50座以上的多媒体网络机房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授课。在实验课上机辅导中,主要釆用的是1个教师对50多个学生的面授式辅导形式。这种辅导形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无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实验活动,也根本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无法实施差异教学,导致信息技术水平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本实验课程多有怨言、褒贬不一,降低了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主动性。

(3)文理学生操作迥异、实验教学难度加大。许多高校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及实验教师资源,实验课采用了实验预约系统,这就造成上课时不同专业的学生混杂在一起,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水平不一,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无法兼顾到所有专业的学科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结合难度大大增加,实验教学设计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4)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片面。由于多数机房都采用自动还原策略提高机房管理效率,下课了计算机一旦关闭重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作品都无法保存下来。学生无法保存自己学习的过程也就没有办法再进行深入的学习。实验课的成绩应该不仅仅包含作品,还要看其学习过程,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并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提高。但是由于缺少必要课程管理系统,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保存,用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只有每个实验项目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真正地实现形成性评价。评价主体也比较单一,无法充分组织自评和组内互评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最终都由实验教师决定了学生的最后成绩。显然,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正处于困境中,需要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改革实验教学过程和方法,解决目前实验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进行设计,就可以有效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2实验教学模型设计

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翻转课堂的学习者从原来在课堂(包括虚拟课堂)里主要学习显性知识转变为在课堂外通过观看网上教学视频学习显性知识,而在课堂内主要掌握学习方法、进行知识内化,以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知识汇聚、知识建构、知识融合、隐性知识挖掘等高级学习任务。“翻转课堂”其实也是一场学习革命[8]。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超载与知识爆炸、知识碎片化与惰性化愈演愈烈,创新与变革、分化与整合、竞争与合作之势愈加明显。当代人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高效学习,不断探索高效学习之道。大学生要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在RobertTalbert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型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的问题,笔者构建出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课堂交流和课后反思3个部分组成。课前学习主要利用SNS网络交流平台提供的信息推送RSS技术将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推荐给学生,学生登录SNS网络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并通过简单模拟练习,掌握教师要求的技术要点。课堂合作交流通过教师灵活的教学设计安排,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交流,小组成员独立探索,最后进行成果交流和反馈评价活动,保证了在合作和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反思则由学生通过SNS网络平台上传个人的作品,实现个人作品的网上展示保存,通过成员之间相互评价作品实现实验考核的多元化评价。

3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3.1课前学习设计

3.1.1精心制作教学视频是基础“翻转课堂”的基础是精心录制、制作教学视频。这对实验教师来说是一项教学创新活动,要求实验教师掌握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技术,都会使用录屏软件来制作课件,要习惯于在没有学生的课堂讲课。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9]。(1)教师机添加硬件。一耳麦或录音话筒。(2)录屏软件的选择与设置。目前主流的屏幕录像软件主要有屏幕录像专家、SnagIt和Techsmith公司的CamtasiaStudio等几款。通过功能和特点的对比,笔者在选用了CamtasiaStudio进行录屏。软件安装成功后,可以在配置面板中设置录制视频的格式、保存的位置、是否录制语音、是否记录键盘和鼠标敲击的声效、光标的阴影、版权水印和快捷键等。(3)录屏操作。讲课开始时,打开录屏软件,按下F10录制键开始录像。按照正常方式授课,此时,软件会自动把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语音都录制下来。中间不需要录制的时候按下F9暂停键。一个教学段落结束时,按下F10停止键终止录制,软件会开始编码和存盘。(4)使用CamtasiaStudio的屏幕绘图功能。讲课过程中,若需要板书或画示意图,可以按下绘制的快捷键,此时软件进入绘制模式,可以使用画笔工具在屏幕的任意位置绘图、书写文字或使用形状工具标注出矩形、圆形等形状,绘制的内容也会被一起记录到视频中。绘图功能如同教师在黑板上自由书写,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视频操作内容并加深记忆。(5)输出流媒体视频文件。课程编辑结束后,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的编辑模块对生成的视频文件进行剪辑,还可以添加标注和其他效果,最后输出成WMV格式的流媒体视频文件。

3.1.2SNS网络平台交流共享资料,RSS推送学习准备要求教师将录制编辑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上传到SNS网络平台上教师的博客主页空间,并把这一模块的学习准备要求也作为文件发表到网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甚至是手机就可以登录SNS网络平台,就在第一时间获得SNS主动推送的RSS信息,知道老师的要求,按照要求观看教学视频[10]。SNS网络平台上教学视频经过积累就成为视频教学资料库,这些视频教学资料库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庞大,要把每个模块都讲清楚必须花费较多的课时。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呢?在不进行录像时,老师通常要对重要的知识点多次重复讲解或演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上被浪费在了重复和等待上。如果将老师演示的画面和讲解语音录制下来,随后再反复观看,学生就无需笔记,也无需一定记住老师的每一步操作,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部分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2)减少教师辅导和答疑的工作量。学生练习时,遇到不会做的地方可以回头查看视频,不必再求助于老师,老师便可以节省出更多时间来增加授课内容或进行个别化辅导。

3.1.3学生课前模拟练习是前提学生在课前不仅要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还要针对老师的要求,及时完成老师要求的针对性练习实例,通过练习实例,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如在视频素材处理这个实验项目的设计中,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中演示了怎么进行视频截取、合并以及视频格式转换,学生通过观看模仿,要提前将上课要用的素材进行视频截取、合并以及转换为规定的WMV格式。注意由于是学生自己模拟练习,教师要尽可能的设计微教学单元进行实验教学,步骤不要太多,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的教育博客、高校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学科网站、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公开课、TED演讲视频或视频分享网站、微视频、微课程网站、百科和问答类网站等多重网络化学习路径进行课前学习和模拟练习。

3.2课堂交流合作设计

(1)探究任务。有了深入的课前学习,这使课堂内能够展开面对面的思想碰撞、交流成为可能。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提出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任务[12]。比如在Flas中的遮罩层动画实验项目中,引导学生观察遮罩层动画的基本效果,总结出遮罩层动画的实质就是“反显”,继而提出其它如瀑布流水、湖面水波粼粼、动态书写文字或笔画、背景流动文字,望远镜、放大、缩小镜等遮罩层效果动画的制作思路,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研究。(2)创建小组。由教师提供了上述多个问题情境,学生根据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和自己课前的学习准备情况,创建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讨论,制定设计方案与思路,明确每个人的微型任务。(3)合作交流。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课堂的主角。通过合作,小组成员共享完成任务基本方法和步骤,共享小组成员提供的图片或者Flash元件资源。通过合作交流相互提供有效且高效的帮助和支持、分享或共享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结论见解、观点和推理等提出疑问,相互提供语言和非语言的反馈,相互鼓励和敦促。(4)独立探索。独立探索阶段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实验课堂巡回指导中要多注意观察,不要轻易介入、打断学生的独立探索过程。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5)成果交流。成果交流阶段由小组进行汇报并展示项目成果,进行案例剖析。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的设计、制作剖析过程,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不断总结制作思路,尝试新的实现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进行补充、总结和归纳,从而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点的应用拓展训练。通过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开阔了学生的制作思路,同时也可以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反馈评价。实验效果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投入课程学习的必要保障。教师通过组织自评、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效果评价中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评价提高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3.3课后反思设计

(1)在SNS网络上上传个人作品、共享成果。课堂学习过后,要在SNS平台上展示个人作品,通过作品交流展示,所有参与学习的小组成员都可以共享小组成果。这些作品记录下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凝聚了小组和每个成员的智慧,实现知识的积累、管理和创新。(2)评价反思。每个学生要以个人SNS网页为节点,以学习任务主题为出发点开展课后总结和反思活动,通过日志、微博、学习活动如辩论,投票等活动来进行反思研修。各小组之间也需要做相互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反思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电子期刊等进行网络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网络化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视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

在一节课上要把握好融合的度,首先就要明确“融合”一词。“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和要用到的信息技术互不分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体化的过程,是有机的结合,无缝的链接,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和信息技术简单的“拼合”,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融合”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我们科学教师要设计好一节课。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盲用、滥用,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要工具、媒体和方法融入到科学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将各种教学要素综合的加以考虑,使科学学科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激趣,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以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让教材活起来。

二、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上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动脑筋。

1.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陌生、且不太容易用实验或其他教学手段表达的内容,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果实和种子》一课的明确种子的结构———胚与种皮的教学中,我是在学生实验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用flash演示强化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直观形象的去感受,观看到种子的内部结构,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有效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在“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我分段播放了种子的传播方式的视频:蒲公英借助风力,鸭腱藤借助水及种子的其它传播方式。视频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去感受,从学生熟知的蒲公英入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奇特的自然现象所吸引、震撼,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种子传播的途径有哪些,学生已经把不是很常见的植物的传播途径深深地刻在头脑中,对种子有了更多的认识,教师进而揭示课题。

2.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比较抽象难懂,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把一些抽象模糊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使学生易学懂呢?《看星座》一课教学中,认识各种星座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学生无法观察到星空的现象,如果只是单纯的靠教师口头讲解和观察几张星座图片,让学生凭空想象,既无趣,又难掌握,要观察却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些内容也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星空模拟这个强大的软件,逼真的操作,把夜空灿烂的星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复杂现象变得简单、容易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以发展。

3.合理高效运用,培养学生能力。科学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小学生受日常习惯影响,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可能熟视无睹,但信息技术可以高效率地把有关事物搬进课堂,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近距离接触事物,观察分析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斜坡的启示》一课教学中,“发现斜面的角度越小越省力”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各组学生无法把实物实验的过程、现象、结论完整合理的展现给其他同学,仅靠学生口头汇报数据和教师黑板画图讲解,课堂会枯燥无味。我们设计采用展台的方式展现“对爬山不同路线的分析”的小组实验设计方案,同时让各组同学将自己小组搭建斜面的方法在白板上进行演示,最后在展台汇报实验结论。这样便于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同样方式,再用展台加白板的方式汇报“斜面坡度大小对物体拉力影响”的实验结果: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后同样在白板上演示搭建方法并在展台汇报实验数据,这样各组同学都清楚地了解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然后教师再借助学生搭建的斜面,画出其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斜面的角度、搭建的高度与斜面的坡度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得出斜面越长越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的实验结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

4.丰富参与经历,感受发现的愉悦。科学课上有很多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去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六年级《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反复的讲解,学生对“我为什么像父母”“什么是遗传”等知识依然存在相当多的困惑,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通过美图秀秀软件,找出他们有什么特点,做好标记,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利用局域网,学生初步感知遗传的神奇,对探究新知产生兴趣。再利用局域网、美图秀秀软件进行“人的遗传”“动物的遗传”“植物的遗传”三部分内容的教学,既加深印象又形象直观。在网络里积极寻求帮助,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

三、在多媒体课件制作选择上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视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产品;教学改革

1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

1.1提高学生旅游专题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学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区别于大而泛的设计主题,开创地方院校特色教学理论,储备专业知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在教学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因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并运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中,对充实专业理论结构,丰富专业视野,将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现实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依据本地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和挖掘旅游专题设计元素。其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支持,不仅丰富了旅游专题设计的文化专属性,而且在对地方民俗民艺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模仿、操作,有利于探寻和总结出更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在无意识的模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再次,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旅游专题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学、营销学、民俗学、美术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学科,需要运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提升旅游专题设计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1.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将产品设计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研究依托,结合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打造创建旅游产品设计体验中心或者创新实验室,收集保存典型的地方民俗、自然风光、旅游工艺品,便于实践教学操作。二是开发旅游产品制作实践基地并与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艺制作中心合作,学习相关技艺技能,拓宽设计视野。三是将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专业知识相结合,植根于地域文化,更好地研发和设计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1.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倾听该学科领域的名人讲座,观看该领域的最新设计研发成果,采用VR等新型科技成果互动教学,运用讲座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课堂为创新实践基地,以政产学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向导,灵活运用课堂组织教学,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来合理安排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生搬硬套。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旅游产品概述、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旅游产品专题设计案例分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前四个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讲授,在“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之后的旅游产品调研报告相结合,形成呼应式教学思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作为贯穿这一主题教学的重点解析内容,便于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实训。调整后的实训课时比例占较大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实训课任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程设计当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动性对地域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出分析报告,得出分析结果,从而牢牢把握地域文化和课堂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停留于“网络调研”这个虚拟平台中,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走进市场,观察、总结出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主题定位的依据。学生对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挖掘和理解透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实际主题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本课程。

2.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将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根据当下的教学内容和外界的直观联系,在讲解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旅游产品调研报告这一块内容时,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主动选取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项目调研分析主题,在检验教学成果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接受教师指定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调研分析,目的在于将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内容和分析报告研究到位。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或手段,运用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属性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归入旅游产品设计教学中,对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试验出最佳的文化植入设计方法,打造城市旅游名片自己独特的属性,使其具备市场辨识度,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和消费者。理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和项目教学,立足市场,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城市名片,打造旅游品牌。在传统教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被引导、被灌输的状态。当下学生在具体主题教学过程中,做市场调研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调研结果不真实,调研数据不准确,调研论据老旧,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搜集已被证明的陈旧的不具备时效性的论据调查数据。因为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旦离开网络,离开电脑,学生的惯性思维就被切断,无法跳出现有传统课题教学的局限。因此,这一情况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师个人教学魅力,将旅游专题设计教学课堂营造成轻松、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2.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第一,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注重的教学是课下教学的互动性,出现了新的学习模式,如慕课和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课程,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的声、音、色、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本身存在特殊性、依附性,要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习主动权移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灵活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于旅游产品的学术研究较为丰富,有不少关于旅游产品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际大环境接轨的教学思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延续,促使学生在学习接触本门课程时能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吸收新鲜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约束力,通过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以及方案设计、方案制作和期末综合材料几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最有价值的反馈。将院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所展现出来的对文化基因的提炼和表现便成了评价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因此,要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评价考察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4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个人魅力

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引路人。因此,教师在传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个人的学识、见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从目前学生上课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是难以买单的,而案例教学、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者相关主题的教学科研经历,或者相关的其他经历,以利于在教学中调节教学氛围,带动教学效果。再者,教师个人的学术涵养、人生阅历对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相关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本门学科的新动态。尤其是对旅游产品教学设计课程来说,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设计领域的动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新的设计动态,了解国家国际旅游行业的动态,关注旅游产品消费趋势,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3结语

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人们审美认知的动态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旅游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剖析和解读,必须紧抓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和开发具备地域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审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感,促使旅游专题设计突出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轻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发展实践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徐鸿炫.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3]…王晖.文化旅游开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4]…史铁杰,余妍霞.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