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1

《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第35-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反复实验的重要性。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垫圈、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玩中促思

(一)、推拉小车

1、向学生展示玩具小车,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小车?

2、师玩小车,提问:小车为什么会跑?

3、出示:没有动力的小车,提问:没有动力的车我们怎么让它动起来呢?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推”和“拉”使小车运动。理解“力有大小并且有方向”。)

(二)、游戏铺垫、提出假设。

1、“吹小车”游戏

师:其实除了“推”和“拉”,还有一个办法让车动起来,演示“吹”,你们想试一下吗?

第一轮:吹空车和载重车,(生:不公平,载重量不一样);

第二轮:在光滑的桌面上和铺上毛巾的桌面上吹小车,(生:不公平,路面的光滑度不一样);

第三轮:吹形状不同的小车,(生:不公平,车的形状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进行板书:保持不变:载重量、路面光滑度、车的形状······。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用不同的方式玩车,在玩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2、主题图,提出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载重汽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说出你的假设(猜想)。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用实验来证明)

师:引导用假设中的“与拉力大小有关”开展探究并板书:与拉力大小有关。

二、依据假设,设计方案

师:想要完成好实验,我们先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在此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借助此表进行分析:我们研究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实验记录表”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掌握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方法,设计出对比实验方案,这样就能有效的突破难点。)

三、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1、演示讲解

教师进行一次演示实验,在实验中介绍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并明确各小组成员分工及职责。

师: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师: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

师:大家都同意吗?好的,那接下来请研究拉力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用垫圈的重力作拉力)。

师: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记录、记时、挂垫圈、控制小车最少4人)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第一次挂2个垫圈用时(

)秒、第二次挂4个垫圈用时(

)秒,第三次挂6个垫圈用时(

)秒、我们的结论是: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得慢。

师:刚才我们的研究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研究的呢?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进行归纳。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四、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汇报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汇报学习收获,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五、作业布置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刚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其他的因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设计实验,验证刚才提出的其他假设。继续研究其它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结束语:最后,老师希望,一位同学都是一个优秀的“驾驶员”,让我们借这辆“科学的小车”驶入科学的大道,探索、探索、再探索,直达科学的殿堂。(课件出示)

六、板书设计:

大小

小车的运动

问题

结论

实验

假设

与拉力有关

拉力小,小车运动得慢。

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

路面光滑度

车的形状

方向

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2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线………………………………

2020年秋季期中联考六年级科学试题

(全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校旗杆顶端的滑轮属于(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2、下列哪种情况最省力(

)。

A

B

C

3、将手放在门把手的(

)处开门最费力。

A、最里面

B、中间

C、最外面

4、纸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测试中,下面形状抗弯曲能力最强的是(

)

A、U字形

B、

M字形

C、口字形

5、下列哪个框架不易变形(

)。

A

B

C

6、“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是(

)说的。

A、牛顿

B、阿基米德

C、哥白尼

7、在一个滑轮组中,(

)越多越省力。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杠杆

8、许多桥梁建成拱形,主要是为了(

A、更加美观

B、节省材料

C、更加牢固

9、拱桥的主要受力部位是(

A、拱圈

B、拱脚

C、桥墩

10、在轮轴的研究活动中,我发现,轴相同,轮越大越(

A、费力

B、省力

C、没有变化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个2分,共20分)

1、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所有杠杆都是省力的。

(

)

2、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费力。

(

)

3、羊角锤、镊子等工具,外形不像撬棍,因此不属于杠杆。

(

)

4、所有的拱桥,拱都在桥面下。

(

)

5、相同的材料即使改变了形状,它们的抗弯曲能力也不会发生改变。

6、螺丝刀属于轮轴类机械。

(

)

7、剪刀、榔头等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

)

8、镊子又小又轻,取的又是较小的物品,所以是省力工具。

(

)

9、古代的城门大多建成拱形,可以使城门更坚固。

(

)

10、在“轻功踩鸡蛋”表演中,鸡蛋不易破的原因之一是鸡蛋接近于球形,使得它能承载比较大的压力。

(

)

三、连线题(每线1分,共10分)

螺丝钉

大桥中的引桥

斜面

门把手

窗帘轨

杠杆

镊子

汽车方向盘

轮轴

轱辘

起钉锤

滑轮

吊车

吃饭用的筷子

2020年秋季期中联考六年级科学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A

C

A

B

B

B

B

C

A

B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

×

×

×

×

三、连线题(每线1分,共10分)

螺丝钉

大桥中的引桥

斜面

门把手

窗帘轨

杠杆

镊子

汽车方向盘

轮轴

轱辘

起钉锤

滑轮

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3

一、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植物生长所须的几种营养元素的来源;能够用简单的方法鉴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及课堂趣味活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学情 分析

我所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镇,极少数来自农村,对化肥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只知道提高农作物产量要施用化肥,对化肥名称、施用方法、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不了解。刚学完酸碱盐的知识,来不及消化,又要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化肥,学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若教师只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因为它与城市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有什么学习的欲望,况且一个人查阅的资料是有限的,不如利用此机会发动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三、课题分析

《化学肥料》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酸碱盐部分的基础知识,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本课题相对与酸碱盐知识来说它并不是重点。但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它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肥为增产粮食和蔬菜的巨大贡献,也认识化肥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希沃5电子白板展示秋叶飘落,樱花凋零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此景下,你想到了那句诗词?学生讨论,触景生情提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植物的生长不光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还需要肥料,引出课题化学肥料。

2、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施加化肥为什么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常见的化肥有哪几类?他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3.小组合作,看书自学,交流讨论,分享结果。

4.教师借助希沃白板辅助教学,总结和归纳氮、磷、钾肥的作用,成分。

5.通过希沃5课堂活动的趣味分类,设计“我是植物医生”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和巩固学生对“不同化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情况。

6.教师通过分享化肥农药污染的报纸文章截图、新闻报道视频,引起学生关注化肥农药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辩证的理解化肥的利与弊。

7.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常见化肥的外观、气味、溶解性、加熟石灰研磨后的现象,教师通过同屏技术,及时拍照、微视频展示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对于实践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

8.抽取小组展示和分享探究成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并对出现的不足进行补充。

归纳,使学生初步了解鉴别氮肥、磷肥钾肥的一般方法,掌握基础。

9能力提升:通过对实验室无标签的药品的探究,巩固和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离子共存问题,达到能形成正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4

【教材分析】

《物质发生变化》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把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和用蜡烛给白糖加热,寻找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情分析】

“物质的变化”这节课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并理解初三化学的知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白糖和蜡烛的加热,以此展开研究,让学生经历“观察描述猜测加热再描述发现”的探究过程,

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一把燃烧勺、一把塑料烧勺、一根蜡烛、一根搅拌棒、一个筛子、一个塑料盒、放燃烧勺工具。记录单(整理、记录实验现象、发现)。

教师演示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夹纸的镊子一把、彩纸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究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板书:物质发生变化)。

老师带来两种物质黄豆和沙子。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活动】二、

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观察:黄豆和沙子有什么的特点,那个小组来说说?

猜想:我们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你们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验证1:用烧杯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来验证你猜想的结论.

验证2:把混合的沙子和黄豆分离看看有没有变化?想想怎么把混合后的沙子和黄豆分开?

结论

:通过验证有没有变化?

老师还带来一种物质白糖

【设计意图】此实验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的现场观察,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猜想—实验—比较—发现猜测混合后是否会变化,来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

白糖的加热实验:

观察:白糖有什么特点?在观察前我们想想从那几方面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器材:

加热白糖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看看你们桌面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谁来说一说

猜想:猜想加热白糖会发生的变化吗?

实验:加热白糖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讨论28-29页了解加热白糖步骤和注意的事项;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现在一定要按照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来加热白糖,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结论: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让学生先观察没有加热是白糖的特征,再通过加热白糖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成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白糖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生成的是新物质,比经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消除改变了颜色形状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的印象。

【活动】四、

对比引出物理和化学变化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发现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有没有没变化?有产生新物质?加热白糖加热后有没有变化?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没有产生新物质,叫做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了新物质叫做化学变化。这就是我们学的物质发生变化的两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区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知道它们本质的区别,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的联系做好了铺垫。

【活动】五、

练习

1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那些是物理变化,那些是化学变化?

2.老师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是什么变化?为什么?然后撕拐角点燃是什么变化?为什么?

3.说说我们身边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练习更牢固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为学习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活动】六、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则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七、

寄语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解决身边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白糖加热的实验报告单

一小

六年级

实验名称

加热白糖

实验小组

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验证白糖加热后是否有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

燃烧勺

塑料小勺

酒精灯

火柴

烧杯

铁盘

我的猜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特征

加热前

加热后的变化

状态

气味

甜味

其它:

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中,初步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建立1升的概念。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学会估计容器容量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

难点:建立1升的概念。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

认识容量

问题(1)导入

看看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教材1页例1(1)]

过程讲解

1.解读容器

水桶、鱼缸、杯子这些物体都能盛装液体,像这样能盛装液体的器皿,都可以称为容器。

2.初步理解容量

这两个玻璃杯都是容器,都能盛水。玻璃杯能盛多少水就是玻璃杯的容量。

3.直观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量

能盛的水多,它的容量就大;能盛的水少,它的容量就小。

从而得出: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4.解决问题

能盛的水多

问题(2)导入

你知道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过程讲解

1.观图、读题,理解题意

两个冷水壶,一个细高,一个矮粗,所以从外观上看,无法比较出它们容量的大小,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2.实验方法

在一个冷水壶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入另一个冷水壶,观察第一个冷水壶里有没有剩余的橙汁和第二个冷水壶有没有被倒满,从而比较出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

3.操作过程

操作ー

在冷水壶①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人冷水壶②里,如下图:

操作结果:冷水壶②被倒满,并且冷水壶①里的橙汁有剰余。

得出结论:冷水壶①能装的橙汁比冷水壶②能装的橙汁多,冷水壶①的容量大一些。

操作二

在冷水壶②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人冷水壶①里,如下图:

操作结果:冷水壶①没有被倒满,并且冷水壶②里的橙汁没有剩余。

得出结论:冷水壶①能装的橙汁比冷水壶②能装的橙汁多,冷水壶①的容量大一些。

4.解决问题

的容量大一些。

问题(3)导入

你知道的容量是多少吗?[教材1页例1(3)]

过程讲解

1.读题,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要想知道这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可以先在冷水壶里装满橙汁,再将橙汁倒人玻璃杯中,看一看大约能倒满几杯,就能知道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了。

2.操作过程

得出结论:同一个冷水壶,两次计量,“杯数”却不一样,这是因为两次计量用的玻璃杯的容量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同.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

归纳总结

1.容器所能容纳液体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

2.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

知识点二

认识容量单位“升”

问题导入

下面各容器的容量分别是多少?(教材2页例2)

过程讲解

1.认识容量单位“升”

上面五个容器的容量分别是1升、2升、4升、3升、19升,其中的“升”是容量单位。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

明确1升有多少

这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即1升。

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

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3.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铝合金和铝的性质,认识合金的特点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重点

常见金属以及其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铜片、黄铜片、铝片、硬铝片、收集到的金属用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由于天气十分寒冷,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最后调查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原来造成煤油泄露的罪魁祸首是焊接油桶用的锡。

讲解:人类使用和制造金属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代使用的青铜器到如今各种各样的金属制品,每发现一种新的金属,人类社会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可以说没有金属的广泛应用,就没有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我们的现在生活。比如,没有金属,就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电脑、电视、大楼等等。

二、新知探究

一、几种常见的金属

(一)1、金属材料包括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铜、铁、铝三种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____________

2、大部分金属常温下为

态(汞为

态),有

光泽;大多数呈

色(铜为

色,金为

色),有良好的

性、

性、

性。

3、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在选择使用哪种金属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因为物质的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

,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

,以及

等多种因素。

4、课本第四页“金属之最”(资料卡片)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硬度最高的金属

(6)熔点最高的金属

(7)熔点最低的金属

(8)密度最大的金属

(9)密度最小的金属

5.合金定义:

铁的合金包括

,它们的

不同,因而性能不同。

(二)实验

1、取出铁丝,铜丝,铝丝,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每小组的学生代表说出实验和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

;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

③用小刀割一下

④用铁锤锤一下

⑤用酒精灯加热

;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2、归纳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注意:不同金属也有本身的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

差别也较大。例如: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的,但铜却呈

,金呈

(三)课本3页:表8-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课本第4页的“讨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提问: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

结论:物质的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

等多种因素。

二、合金

提问:

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合金与纯金属组成不同,性能上有没有不同呢?

3、对比思考:

(1)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不用纯铝做门窗,而是用铝合金?

(2)为什么不用纯铁制作汤勺,而用不锈钢?

(3)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温馨提示:焊锡是锡与铅的合金;武德合金是铅、铋、锡和镉组成的合金)

焊锡

武德合金

熔点/℃

327

321

271

232

183

70

4、归纳

(1)合金一定是

物;

(2)合金性能较纯金属:硬度

、熔点

,性能更好,应用更广泛。

5.

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优点:(1)熔点高、密度小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用途: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共性:

物理性质

特性:

金属材料

性质决定其用途:

铁合金有:

合金

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用途

巩固练习

(一)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与应用

(二)增补练习

1.下列应用在高铁列车上的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不锈钢

B.玻璃

C.铝合金

D.铜线

2.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

A.

导电性

B.

抗腐蚀性

C.

导电性

D.

延展性

3.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

硬度

B

价格

C

耐腐蚀性

D

导电性

4.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

A

生铁和钢的主要成分都是铁,但二者的含碳量不同,性能也不同。

B

生铁和钢都是碳的合金

C

生铁就是含杂质较多的钢,钢就是含杂质较少的生铁。

D

生铁是混合物,钢是纯净物。

5.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A.不锈钢、黄铜B.24K金、铜导线C.生铁、钢D.钱币、铜钟

6.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金中至少有两种金属

B.合金缺少金属光泽

C.合金中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D.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低

7.钛和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等。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下列用途不切合实际的是(

A

用来做保险丝

B

用于制航天飞机

C

用来制造人造骨

D

用于制造船舶

8.下列铝制品的用途主要利用了铝的哪个性质?

A.导热性B.导电性C.延展性D.密度较小

(1)铝锅烧饭

;(2)铝锭压成铝箔

(3)铝线作电缆

:(4)硬铝制飞机。

9.下表列出了五种金属的一些资料:

金属

在地壳中的含量

(%)

每千克的价格

(¥)

相对的抗腐蚀性

(1=最低;4=最高)

金属的相对强度

(1=最低;3=最高)

Al

8.1

170

3

1

Cu

0.005

5

140

3

3

Au

0.000

000

4

1

100

000

4

2

Fe

5.0

20

1

3

Zn

0.007

160

2

2

(1)

(1)虽然金在地壳中上含量极低,但人类很久以前就发现了金。为什么?

(2)

(2)在上表中,哪几种金属最适合用来制造输送热水的水管接头?解释你的答案。(提示从抗腐蚀性、强度、和价格三方面考虑)

(3)

(3)铝是制造飞机的主要材料,但它的相对强度很低。试建议如何改进铝的强度使其符合制造飞机的要求。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