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素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素养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1

1.数学学科知识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自身素养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之前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学科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幼儿数学认知体系之内,对这些知识与幼儿后续数学知识的关联无过深的了解。对幼儿数学教学停留在经验教学阶段,无法站在学科发生发展的视角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进行科学的指导。

2.数学思想欠缺。我们将数学基本思想界定为那些即使在学生阶段习得的数学学科知识忘记,依然铭记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理念,而不是那些学习数学时所涉及的解题思想。史宁中将数学的基本思想界定为抽象、推理、模型。根据调研发现,幼儿教师对基本的数学解题思想略知一二,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的,但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解决并未知晓,对史教授所界定的基本数学思维更无从了解。

3.对幼儿数学认知心理缺乏科学认知。教师对于学生认知心理的了解对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是提升教学效益的奥秘。比如,当我们提出幼儿计数的手口不一致现象时,幼儿教师能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应,但是当我们继续追问针对学生的这种认知现象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时,教师就不能给出科学的教学认知了。教师对数学学科发生发展及幼儿数学认知心理的了解直接塑造教师的教学实践,鉴于上述现状及我们对面向教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我们构建并实践了在职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培训模式。

二、培训的设计理念

Davidkolb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构成的环形结构,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经验领悟包括具体经验的直接领悟和符号代表的经验的间接领悟;经验的改造包括内在的反思和外在的行动。汪晓勤、Clark和Jankvist认为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理解对数学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主张在理解数学学科本身的基础上产生教育教学的见解。幼儿数学学科的认知发生发展机制与数学的发生发展存在相似性。通过学习数学的学科的发展规律从而引起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在职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培训启示:

1.完整的培训过程应该包括四个阶段: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

2.尊重学员的个体性差异,在培训活动中要让学员获得体验,通过引导学员反思,将感悟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将这些固化的感悟应用与自己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3.培训中需要学员领悟的面向幼儿的数学教学知识应基于数学的发生发展及幼儿的数学认知心理。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

1.培训的内容及目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之“数学认知”部分要求及数学学科基本思想的界定,我们将幼儿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领域划分为三大领域:一是数学核心概念。这个领域包括幼儿数学认知部分核心:集合、数、几何形体。二是数学基本思想。这个领域包括我们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界定部分:抽象、推理、模型。三是幼儿数学认知心理。这个领域蕴含于上两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之中。培训目标:通过培训,理解并逐步掌握幼儿的数学认知心理及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基本数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

2.培训课时的安排。

3.培训内容的组织。(1)集合。①经验的习得阶段的授课内容。集合的知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关系、运算及映射;幼儿各年龄层关于集合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②反思及概念化阶段的研讨安排。分组梳理幼儿数学认知部分集合教育的载体;观摩和研析一线相应知识载体部分的优秀教学录像,并形成初步教学认知。③教学实验阶段安排。这一阶段分两部分,因为我们的培训对象都是一线幼儿教师,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每堂课前我们都会要求学员提供指定内容的教学案例一份。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根据形成的关于集合的教学认知进行指定内容的对比教案设计并研讨交流。授课教师在结合学员形成经验基础上给出授课建议。下述数、几何形体、数学基本思想部分培训总体流程类似集合部分,因此我们在下述部分主要是给出经验习得部分的培训内容安排。(2)数认知部分授课内容。数的知识:数的抽象、数的扩充史、常见的进位制及相互的转化、数的四则运算的本质;幼儿各年龄层关于数概念及数运算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3)几何形体部分授课内容。几何形体知识:平面图形和空间几何体的CPFS结构、几何形体研究的代数化策略;幼儿各年龄层关于几何形体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4)数学基本思想部分的授课内容。数学思想知识:数学抽像、数学推理(归纳、演绎)、常见数学模型;幼儿各年龄层关于数学思想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2

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一个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素养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概念,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以及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初中学生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常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筛选、获取以及辨别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初中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

素养的教学实践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含义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围绕教师指定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并结合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来完成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好奇心理的利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较高的兴趣带着任务或者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并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讨论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以目标为依据,创设情境,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便教与学的有效开展,这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对任务进行设计,自然而真实地引出任务,进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并对任务有更深的理解。在任务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设计中要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创作任务三个阶段,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任务应该同时涉及到新知识和旧知识,这有利于完善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三是要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以及重点和难点的分散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2.2组织课堂,完成任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出任务之后,为了减少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可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通过任务的提出,学生开始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处理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倡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补充、修正和交流,激发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2.3效果评价和总结效果评价和总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大好时机。首先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并结合别人的发言,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其次教师也应适当做出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指出这些作品的长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加深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种见解的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个性发展,并适当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善于抓住学生中的创新点,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3结语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3

目前人才的适应能力已成为许多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更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艺术类扩招的速度更是逐年上涨,这使得艺术类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只要专业成绩过线,即便是文化成绩很低都能被录取,促使成千上万考生纷纷走上“艺考之路”。然而,艺术人才自身专业性较强,就业领域相对较窄,而高额的学艺成本让多数艺术生不愿降低姿态,从基层做起,这与当前社会提倡的大学生要一专多能的要求相违背,因此缺乏人文素养的艺术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

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不清是素养缺失的首要原因。通过对某艺术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人文素养的内涵角度来看,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仅仅听说过或是一般了解;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未听说。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角度来看,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却不太明了。大约50%的学生有想法但没有行动,30%学生有想法并有行动,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既没想法,也没行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素养高低直接反映了整个社会素养底蕴的深浅,因此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也反映了当前“经济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文素养的忽视。

(二)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厚

校园氛围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艺术类院校在校园中打造人文气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的活动难以落实。二是,校园人文建设主要以定期开讲座、授课培训为主,内容单一、手段僵化,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主体地位,这种多而不精的低效工作起不到有效的作用。三是,人文素养塑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校建设人文校园时没有突显出人文素养蕴含的教育意义,忽视了解决学生学习被动、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等问题的实际需求,学生依旧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途径和利用资源来提高自身素养。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极少有开设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大学内部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院校不同于综合大学具有学科文化的优势,院校人文氛围较低,而艺术类院校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更是减少了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途径。艺术院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重视实用性,偏重于职业教育。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人文教育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是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人文教育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类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在美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息。艺术类院校可在教学楼内张贴引导学生奋进的名人画像,通过设置艺术名家风采画廊和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展板,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宿舍楼的走廊和楼梯墙壁上张贴温馨提示,通过文化设计彰显人文关怀和营造温馨氛围。人文校园的打造在营造校园氛围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类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必然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堂人文教育优势,将素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内心。随着大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自身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和艺术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本质上真正实现大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三)增设人文课程

院校要针对艺术生人文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增设人文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进而大力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展开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4

所谓的“现代教学理念”主要是指教师要与时俱进,拥有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理念。现代美术教学就是使每个学习者都能从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收益,并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美术教师必须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把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1、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

各方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一味的讲,把教师自己看成整个课堂的核心,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七年级美术教材“造型.表现”板块中《校园小伙伴》这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获得有关人体比例的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获得情感方面的需求。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小伙伴,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美术知识,也关注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

2、现代美术教学理念要注重美术课的特殊性

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艺术的多样性的特征就决定了美术学课的检验标准是全面的、可塑的、个性的、发展的。所以美术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不能用经验的、教条的方法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也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3、教师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行为

每位教师在教完一节课、一单元、一学期的时候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上,自己设置的美术情境为什么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问题怎样才能给予及时的解决等。在反思的同时也要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模式、方法。只有在不停地反思、反省中才能进步,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对教育有关部门来说应该做到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定期让教师学习美术教学的新理念,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准绳和标准可依,知道我们的初中美术教育不需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实行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型”美术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如果以后再组织类似的培训应该不同于以往的表面式培训,要真正让教师理解、明白什么是“美术教学”,并且要把培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去。其次要组织全县各个初中的美术教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以往在县级学校会定期组织考试科目的公开课、示范课,而美术课则很少,如织金县的王老师工作三年来只遇到过一次全毕节地区组织的中小学美术科目的优质课评比。组织教师上公开课可以从侧面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重视开展美术示范课,还要及时进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将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并且把这种认识与实际的教学相结合,让新的美术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能指导美术教师突破自身的限制,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5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如多参加校内外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二、结合学科整合,开拓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又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理想环境,通过巧妙的课程整合,学生不仅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方面等的技巧,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的提高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和其他课程的整合中,信息的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而且,高中学生思维敏锐、热情,但容易偏激、冲动。他们往往在行为举止上对社会、他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通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也可能导致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拓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具有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

三、重视学生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学会高效率地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们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地位,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强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6

英美文学课程在人文教育功能上有三项功能。首先,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取全面的人文知识,构建全面的人文知识结构。因为英美文学课程涵盖了英美两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社会、风俗、生活、精神各个方面。其次,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如何处事、如何做人,丰富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品质。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道德价值,优秀的作品往往赞扬真、善、美,同情弱者,抨击丑恶,重视人的价值,处处闪现出人道主义的光辉,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再次,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英美文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三个层面上,即基本常识、基本行为、基本观念上都应有用武之地。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理应受到学生、老师和学校的重视。在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到底如何呢?程爱民等组成了课题组,从1998年起开始到2002年经过3年多的时间对我国50所不同类型的外语院系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了我国高校英美教学的现状以及在认识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认知观念上,对课程的目标认知不明确;课程设置上,(1)课程设置略显单一,选修课偏少,概念上也不够确切;(2)英美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是作为一门课还是两门课;(3)课时安排较少;教学手段上,超过60%的老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用或者少用现代教学手段。考核方法上,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占据比例过大;师资上,主要由中青年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其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英美文学教学的改进

英美文学教学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大量的学生认为文学课程无助于他们的就业,因此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学生更愿意学习实用的课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等。范谊等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对目标内涵的层次定位更是含糊,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步缓慢。只有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找准英美文学教学的层次定位和课程设置。范谊和芮渝萍将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的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文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经验层次。它的重心是把阅读过程交给学生,通过亲身的阅读体验,逐渐培养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欣赏及判断能力;二是获得英美文学基本知识,这是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它的重心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发展的概况和脉络,了解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家、作品;三是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审美层次;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这是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际的交流层次;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这五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彼此有相互交叉。第一层次是基础,没有第一层次的基础,其它目标就无从谈起。第二层次又是第三层次的基础。

文学批评的方法是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而且也是文学知识的一个构成。掌握了文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经历前四个层次的教学,才能升华到第五个层次。对照这一教学目标层次,英美文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转变认识观念。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考查等各个环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管理者,建议者,建议来源者、学习促进者、课堂气氛创造者、评估者,行为示范者等。

2.充实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使之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新时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以及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主张以“史”为主,有人主张“史”、“料”结合,有人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如南京大学的王守仁教授提出“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他认为应该以作品为中心,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分析文学原著。文学教学中,文学史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英美文学的经纬。文学理论也不能缺席,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了解一些鉴赏的方法,使他们找到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被授予了“渔”,不至于无从下手了。

同时还要加强文本的阅读文学课程,文本是根本,通过阅读作品,使学生尝试走进文学作品,并进一步与文学作品展开对话,尝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向、艺术语言及其局限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如果学生只是知道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名字,但却很少去读作品本身,就失去了和作品互动的机会,也就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读过诗歌,怎么能领略到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意象美呢?但由于课时有限,学生要想仅仅在课堂上既能获得文学的基本知识,又能仔细阅读文学作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选择,

3.改进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参与要求不高,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课堂上逐一讲解知识点,学生埋头做笔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自觉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借鉴新的批评理论。二十世纪涌现了很多的文学和批评理论,如建构主义、对话理论、生态主义等。这些理论不但对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于文学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⑴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强调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⑵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多重对话的过程,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以及自我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语言交流和信息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切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作品以及作者建立起联系;根据阅读的经验、体会,创造自我的对话,内化自我。对话理论强调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接纳对方、共同合作、平等参与、相互分享,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⑶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师生和教学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构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各种理论虽然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作品,不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具体的知识,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掌握方法,提升观念,做到教书育人,授人以渔。

5.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闭卷是通常的考察方式,倾向于考察对具体的知识点的记忆,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期突击复习,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这种考查方式很难考察出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有多少,有没有真正读过原作。形成性评价,如让学生写作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为了客观、准确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察方式。有闭卷考试、课堂表现、课程论文、心得体会、口头报告等。

6.加强师资培养。调查中显示出学生对于名师怀有对其渊博学识的敬仰,为人风范的尊崇。承担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大多数为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人生经历单薄,对作品的把握不到位。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即请名家名师到学校做讲座,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他们的讲座,查找不足,借鉴长处)和“送出去”(送他们去培训)的方式。英美文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讲授课程中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本课程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进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