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数字化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据库;转化;教育资源
应用数据库来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单从技术上来看,数据库无疑能够储存文化遗产的影像、图片与文本等元素,并打破其传统的封闭性,将其传播出狭小地域。是否能够发挥其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优势,关键并不在于数字化的特征,而是文化传承活动人际关系链中的每个人。
1.实现实质性的共建和共享
近年来,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很高,资金投入也渐增,但具体实践却发生怪象。巨额资金投入的项目一旦建成,即成信息孤岛。其应用效益极低,缺乏互操作特性,是此种现象衍生的主要原因。
解决此类问题的首要策略,便是制定文化资源建设标准化规则。如果由政府组织或科研机构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遗产资源平台,当是一种协调各方利益冲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好办法,借助“文化产业化”建成的文化数据库,就离不开一个效益利益问题。这种数据库成了文化资源的简单堆积,然后再辅以炫目的页面,就作为招徕游客的产品推向市场。这类借助文化消费、文化旅游,而产出的文化数据库,因经济利益的驱使具有浓厚的商业性质。既不愿意免费开放、共享,也不愿意依照文化的“原生态”进行数字化加工,消解了文化本来的品性。
这便需要政府在文化数据库建设工作方面进行政策、资源、标准等的整体调控,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遗产资源平台。遵循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源采集机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资源依据“共建共享”的理念提供和集成;减低人们应用数字化平台的成本,用户能够通过多渠道,高速度、低费用、零技术障碍接触到各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
2.营造“本土”与“外来”交融的氛围
表面上看,数据库有着“自由与共享”的特性,各种文化皆可以在其中实现共享与交流。 但是,数据库是一个媒介物,其承载的“外来”文化或“本土”文化,能否被教育所选择与利用才是关键。本土文化传统的教育意义显而易见。“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化对儿童自小便有一种浸润作用。教育是人的教育,抛开人所生存与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片面追求标准化与统一性,正是“本土”的文化传统,引导个体及群体产出有关人生的知识,并形成对生命的态度“外来”与“本土”能否实现视界融合,需要以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传统。
从我们今日来说,就是要创造出过去的中国人不曾有过的新的现代的“文化遗产心理结构 ”。需要我们做这样一个努力:一方面,我们不应当排斥“外来”文化,应当努力掌握数字化技术,并实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数字化展示和保护;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应用必须进行技术发展方向的调整,使其与自然与人文相适应,而其承载的外来文化亦能够被公众所接受。构建文化遗产数据库,应当突显文化遗产融合的主题,即着力营造“本土”与“外来”交融的氛围,而从“本土化”的视角理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贵州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儿童所处的生存环境和自小所浸润的文化氛围,并不与东部类似。 以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形成了与东部、中部不同的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的现实问题。如此,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应当在充分认识、了解、尊重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贵州的人文资源转化为课件,转化为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绿色教育,然后借助网络技术形成网络教育。不仅可以使西部的教育超越东部教育所经历的阶段,极大地促进西部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使西部的文化遗产与东部和世界沟通,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教育。
3.依托文化遗产数据库
学校教育应当担负起选择、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时下,学校教育却更多强调升学取向的学科知识教育,现在学校的教科书是单一的汉文课本,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传统作为观念意识的。但一到学校里,与教科书所传播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久而久之,就失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改善此种情形,可借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资源,开设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如何引导青少年儿童成为文化遗产校本课程中的活跃分子,是此项工作的重心,已有的成功范例值得效仿。在西部民族地区推行多年的“千乡万才工程”建立了“西部故事”校本课程模式,鼓励学校的师生对家乡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民间故事、民间工艺等进行数字化记录。通过统一的数据库平台,亦作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在已经建立的模式当中,项目资助方负责提供摄录、计算机设备及劳务资助,教师负责技术支持与规划,学生则负责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外出采访和拍摄,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主题页面”的创建。
这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资源,也引导青少年儿童将数码技能的学习与本土文化遗产互融,引导学校教育融入学生的本土文化生活之中。这样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是极有意义的。文化遗产数据库提供了外界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的“窗口”,但我们更应当重视这个窗口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意义,有必要将文化遗产瑰宝通过数据库平台传递给学校,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4.结束语
民族教育的根在文化遗产,多元文化是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关注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策略,其重大意义就在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寻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发展为各种文化的相互整合提供了技术便利。数据库挑战了传统的地域观念,点击网络链接的同时,各种文化的交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人们在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考虑从自身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环境出发,从不同类型和复杂的文化背景出发,构建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多元资源模式。 [科]
【参考文献】
[1]柳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东岳论丛.2008.6.
数字化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职业教育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计算机房和网络覆盖了大部分职业院校,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各职业学校建立起了数字化资源应用平台。数字化资源可以丰富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使知识结构系统化;使课堂呈现形式多样化,有助于剖析客观现场的本质;具有技能操作的再现性,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更有助于解决职业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学者依赖既有的经验,依照教科书的内容,以讲述的方式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只是被动的接受。传统教学只在教室上课,是最传统及最普遍被使用的教学法,由教师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中心,做有系统、有组织的口头教学。传统教学主要精神是完全由教师主导与掌控整个教学情境,利用黑板板书及运用教学资源与课本的内容讲解,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的教学方式。
1.1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性
(1)教学方式:老师教,学生学,偏重填鸭式灌输知识的学习。(2)教师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唯一的提供者。(3)师生互动沟通的方式:简单的课堂问答,辅导,且教学时只能注意到部分学生的反应,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4)教学型态:由教师单向的输出,学生被动的接受。(5)教学时间:固定上课时间,且按照排定的时间表上课。(6)教学工具: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
1.2 传统教学模式缺点
(1)学生被动、消极获取知识。(2)缺乏自主学习与探究,容易失去学习兴趣。(3)教师不易观察个别学习效果。(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易培养。(5)教师的教法、人格特质对学生学习影响较大。(6)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2.数字化条件下网络的教学模式
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在精选授课内容、加强相关知识点衔接以及突出设计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精心筛选、组织和编写基础知识、支撑知识、拓展知识等资料,注意文字的精炼、准确,有利于教师的课堂辅助教学及学生的个性化自主研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借助多媒体技师和网络平台等方法和手段,提供丰富形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辅助教学以及学生可爱自主学习的内容,增强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管能动性,锻炼学生从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数字资源库中课件建设与应用
结合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在建设数字资源库中,设计相关章节的课件时,突出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如图2-1),在深入讲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行,选取学科中具有典型性的例子,通过交互、问答、演示、讨论对实验的详细分析,加强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
图2-1 数字资源库——DNS服务与实现
2.2 注重仿真实训
在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平台时,要结合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网络组建与维护的核心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服务系统的管理与应用,另一个是路由交换技术。
1)讲解理论性较强的原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将枯燥原理的内容形象的展示出来(如图2-2),便于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去理解其工作原理。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图2-2 ftp工作原理模拟演示
图2-3 思科模拟器
2)讲解路由交换技术时,除了让学生上课实践操作,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思科模拟器多练习相关操作(如图2-3)。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实践,从多次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讲解网络服务系统管理与应用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上课分组实践操作,还可以教会学生使用VM软件,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单独完成网络服务器的架设与验证(如图2-4)。
图2-4 VMware软件
如何让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建设平台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这些技术,是网络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技术只有在真实实训平台上进行仿真模拟,采用数字化资源中的多种媒体实现,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数字资源库中实时测评系统
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平台中,我们可以在每一项目后,针对本项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测试平台,便于学生测试后掌握自身不足,及时调整、查漏补缺。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平时测验,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便于调整教学策略。
3.结束语
本文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使用数字化资源平台,提供有效的教学共享资源平台,丰富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使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贵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0-32.
[2]张宏.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09,22(3):58-61.
数字化教育论文范文4
不大,井小不小;年纪不大,成绩不小;
职称梯队,都是神马;心藏勾三股四玄五,口述加减乘除平方;
以往走马观花闲逛,今后快马扬鞭工作;自从小福来到,从此天马行空;
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同事尽心尽力,彬彬有礼;对学校真心热爱,热情服务;
学带已囊中之物,特后当为期不远;
今日君子一言,他日驷马难追!
数风流人物,还看马——晓——明!
事迹介绍
老师一直在小学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近五年进行了一轮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数学循环教学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安心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与其他老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历年来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树立敬业、乐业的世界观、道德观,是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近五年,新北区年度考核优秀2次,获市新北区行政嘉奖3次。
老师始终把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数学教育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关心爱护学生,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任教班级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在教学中,谦虚好学,精心钻研,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树立大数学的教育观,努力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课后,积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参加数学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多名学生在《小学生数学报》竞赛中获奖,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通过多年打磨,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2006年被评为市数学骨干教师。多次在市、区级教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获得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在2010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中,执教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2011年获新北区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1年获市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老师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参加校省级课题《基于教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的主要研究和区教研室省级课题《数学课程标准分解与实施的研究》主要研究。主持的区级课题《基于教材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于2010年7月份顺利结题。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善于总结, 2010年11月,论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现状和对策》发表在省级刊物《山西教育》上;2010年4月,论文《开展延伸活动,落实数学实践活动目标》发表在中国教育理论期刊《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上,论文《巧妙设计板书,提升教学实效》发表在省级刊物《学周刊》2010年第10期。2011年4月,论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发表在省级刊物《教育研究与评论》上。2011年6月,《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教育》上。2012年6月《口算教学校本化,从“点状”走向“序列”》发表在省级刊物《考试周刊》……共将近20篇论文在区以上获奖或发表。
数字化教育论文范文5
一、成人网络学习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含义
(一)成人网络学习
“Elearning”即ElectronicallyLearning,最早提出Elearning概念是在美国,美国教育部曾于2000年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给出过Elearning的相关阐述:Elearning是进行教育和服务的方式,是互联网形式;Elearning学习实现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的可能;Elearning中教学者发挥的作用有所改变;Elearning有效地实现了一些教育需求和目的,但不能取代传统教育。[1]在国内,Elearning又叫电子学习,或在线学习、网络培训、在线培训、网络化学习等。何克抗教授在《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也给出了一个Elearning的定义:Elearning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其教学环境的设计主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全新的沟通机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下实现的新的学习方式。[2]英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词汇手册指出:网络化学习也称作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新的沟通机制实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3]
可以看出,网络学习有几个共同要素:基于互联网系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全新的学习方式。所以,从广义上讲,凡是基于互联网及其数字化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都可以称为网络学习。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往往采用狭义的定义,即网络学习是指网络学习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活动,是指在网络教育机构注册选课后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如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进行的学习,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等。
根据上述对网络学习概念的界定,笔者将成人网络学习界定为成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互联网学习某项特定的课程的活动。本研究将网上教育学习者主要限定在:处于人生历程中工作阶段的成人(包括就业、准就业以及暂时失业状态的成人)。
(二)人力资源开发
1人力资源
一个组织单位(如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4]人力资源的特点有能动性、社会性和时效性。
2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Nadler,他认为HRD是“雇主所提供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产生组织绩效与个人成长的可能性”。在企业管理领域里,人力资源开发是指资历方通过培训和开发项目改进员工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5]在以往对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界定中,人们常常把成年人(劳动者)学习作为其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核心成分。查罗夫斯基和林肯(1983)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研究组织中的个人和团队如何通过学习而发生变化的学科。纳德勒和维格斯(1986)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以释放组织中的个人潜能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促使组织存活的间接(课堂的、媒介的、模拟的)学习经验和直接(在职工作的)经验两方面。
考虑到学习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采用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是: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6]
二、成人网络学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成人网络学习打破了员工参加培训的种种限制
据调查显示,约有39%员工认为接受培训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忙没时间”。其次,费用问题一直是制约员工继续学习的重要因素。约有33%的员工认为“培训费用过高”是接受培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培训需求受到时间和经济成本双重制约相对应的是,员工普遍认为单位培训需要改进的主要方面是“增加培训机会”。可见,时间不够、费用过高、机会缺乏仍是制约我国企业员工参与培训的主要因素。[7]成人网络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员工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不用担心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参加培训,它使员工随时上网学习、随地上网学习成为可能。同时,网络资源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无论对从业者还是准备就业以及处于暂时失业状态的成人,网络资源都机会同等地向所有人开放。
(二)网络提供的各种实用的学习资源满足了成人的信息需求
数字化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新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电企业亟须创新,档案管理也面临挑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要重视开展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有效避免管理中的失误,提高电力服务品质,提升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
(一)存在信息流通和归档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在当前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管理平台缺乏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据交换的难度,尤其是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数据,流通效果不佳,很难实现档案资料的及时归档。如果长时间发生这种情况,不利于供电企业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易造成档案信息缺乏真实性,出现片面性,对整个企业的运营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管理模式不当,安全隐患较多。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数字档案增多,但是,这种形式的档案很容易被改变,扩散性较强。在信息化的数字档案中,能够实现载体和信息的分离,在进行档案信息编辑的时候,数据很容易被修改,同时,不留任何痕迹,因此,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很难明确。同时,在信息化建设中,失误不可避免,有可能损坏供电企业的信息数据。除此之外,在数字档案中,档案不受时空限制,电子文档成为主要形式,能够随时进行发送,使得企业信息被泄露的机会增大。
(三)利用效率不高,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在当前的供电企业中,数字档案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档案的利用率。一方面是档案管理人员仍然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信息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另外,存在较为繁琐的检索流程,给管理埋下隐患。在数字化档案进行普及的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对流程和环节的熟悉,直接降低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如何促进移动互联网时代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重视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管理,在根本上实现企业运行状况的改善,提高管理效率。在供电企业中,业务类型较多,信息管理软件也彰显多样性,很多无法实现兼容。为此,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存在难度,很难保证全面性,对档案整理和有效利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供电企业信息流通,要保证档案归档的及时性,提高档案内容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形成一体化的档案管理系统,重视供电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具有兼容性的技术,保证业务体系之间的相通性,保证链接的有效性,达到档案资料传递的实时性。同时,在统一化的系统平台下,结合供电企业的实际,进行档案的及时处理,规范流程,明确管理权限,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性。
(二)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循序渐进。供电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包含内容较为全面和丰富,因此为了加快供电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进程,除了要建设统一的管理平台之外,还要重视原始和基础数据的扫描,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为此,供电企业需要重视对自身情况的全面了解,以此为依据,对建设方案进行不断优化,保证建设的循序性,强化档案管理。供电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运行状况,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强化,使得各个部门的业务处理向着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
(三)重视对档案管理方法的不断优化。为了在根本上强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数字化档案的利用价值,供电企业需要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优化档案管理的模式。首先,要做好档案的编研工作,增强档案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其次,适时进行档案管理成果的展示。将优秀的档案管理案例进行展示,实现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将先进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工作之中,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
(四)加强档案的安全管理。要重视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对规则进行明确,保证档案的管理和使用都有据可查。同时,管理者要重视对各项制度的引导,确保管理制度的切实执行。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部门,深化档案安全管理。另外,还要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进行加密处理。另外,要做好安全扫描工作,及时进行方案的更新和完善,切实满足供电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加强监督,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为此,要建立跟踪机制,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档案处理的安全状态。对于档案管理,优化备份也十分关键,做好定期管理,有利于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借助数据备份,能够防止数据的丢失。
三、结语
综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优化信息建设的速度,增强数据使用的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要对档案技术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在根本上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晓丽.电力营销客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