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梯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梯实训总结范文1
随着科学技术和城镇化的发展,电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电梯事故频发,究其原因为电梯维保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跟不上电梯的快速增长,为解决此问题众高校开始培养电梯专业人才,16年已经有6所高职院校设立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种设备学院建立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电梯故障诊断实训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体系建立。
关键词:
故障诊断;课程体系;仿真系统
引言
据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电梯事故约占所有特种设备事故总量的1/3。电梯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电梯维保质量低、维保人员技术不高导致的[1]。按特种设备监察条例要求,每一个电梯维保人员月均维保数量35台,而因为电梯人才的严重匮乏,浙江省实际电梯维保人员月均维保数量达70台,有些公司甚至一人月维保100,导致维保质量大大下降。14年厦门大学电梯吃人,15年深圳医院电梯断人头,造成这两起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电梯维保人员不足导致的维保质量跟不上,对电梯检修不到位[2]。像这样的事故还有很多。基于此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特种设备学院及相关的专业———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在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电梯故障诊断实训课程,进而解决电梯相关专业严重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
一、电梯故障诊断课程现状分析
我校与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合作新建电梯实训基地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电梯实训基地,集研发、培训、比赛、考证为一体。基地设有28个教学用电梯,4个等级考试用电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以及操作性低,费时耗材,需要破拆原有线路等问题。根据目前校内的电梯培训系统可知,电梯故障中机械的培训占80%,而电气故障仅仅占20%,那是电气故障在电梯故障中占的比例很少吗?显然不是,电梯电气故障在实际电梯维保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电梯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名合格的电梯技术人员应同时具备相应的机械结构检修能力和电气故障排故能力。以往因为电梯电气节点故障设置麻烦,重复学习性差[3],电梯技术人员培训往往只学习电梯的机械结构,而电气排故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这样的培训导致电梯从业人员电气排故能力低,存在隐患。针对电梯实训课程中电梯电气故障难以培训的问题,目前专业刚刚建立设计发明了电梯电气故障仿真系统。这套系统接入电梯控制内部,用于电梯电气方面的教学,利用全新的免破坏数字操控技术,达到高效率培养电梯维保人才的目的,从而提高电梯维保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这套系统在不破坏原有电路的基础上做到对电梯电气常见故障进行仿真的系统,教师只需通过触摸屏便能使电梯呈现故障状态,并在教学完成后可还原线路。
二、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改革内容:通常高职电梯故障诊断实训课程在第五学期在毕业顶岗实习之前安排一个3-5周的综合实训环节,原来的实训环节以实验台为操作学习对象,比如几个简单的教学模型,该环节综合锻炼学生前四个学期的专业课程知识技能。原来的课程安排形式单一,学生上课仅仅是按照书本上的指示走一遍流程,不能锻炼他们实际的诊断和分析能力,更不能锻炼学生实际的团队合作、资料检索等能力。本项目以学期项目课程形式重新设计该实训环节,以求提升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课程是以项目为导向,综合锻炼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4]。电梯故障诊断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电梯机械故障,另一个是电梯电气故障;项目一定要是老师向企业师傅找来的实际的电梯故障,最好是每个学生一个机械式故障,一个电气式故障,学生将实际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和查找相关资料,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经费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紧接着就要在真实的教学电梯中将自己的故障就行设计,其中电气故障设置需要将原理图画出来,最后学生在真梯中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解决方案把问题解决掉。改革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电梯实训课程中的项目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的项目源于企业真实的故障问题,体现了本行业的前沿动态而完成项目的人就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以此类项目为教学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将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于日后的工作,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5]。
2.综合知识的运用与提升
高职大三学生即将进入职场,而项目化实训环节提供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岗前锻炼。以企业的项目为载体,真实的反应了学生日后的工作的内容。完成项目需要学生运用其前面所学过的很多专业技能,电梯故障的项目通常需要学生完成故障的诊断,故障的相关资料查询,故障维修方案设计,故障的修复以及故障的记录。
3.职业素养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教育。当前高职学生的一个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将来的工作有很大脱节,使得企业不愿用刚毕业的学生[6]。项目课程化的综合实训提供学生最接近工作状态的“学习”,在完成项目时需要做到资料收集,团队合作,演讲汇报等,提高其综合职业素养。实施方案及方法:以14级学生开展学期项目课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为基础,在14级中选出的电梯方向的学生第五学期引入电气故障诊断实训课程。课程主要分3个环节,首先是实际项目的分配及故障诊断。教师先把实际的项目分配给每个学生,学生拿到自己的项目后要进行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及文献,并对相关故障就行诊断和分析,学生可以提出几种方案,每种方案要进行对比;第二个环节为实验阶段,学生根据项目在电梯实训基地的教学电梯中将故障进行设置,设置出实际的故障,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把实验现象研究透测,因为有时一个故障会有很多原因。其实这一个故障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很多的经验;第三个环节为问题的解决及材料的整理,因为学生能把问题设置出来,基本上解决方案不是问题,本环节要求学生把不同的解决方案都要验证下,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在进行总结的过程,方案验证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每个问题和解决方案就行规范的记录,本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及材料整理的能力。
三、结束语
文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种设备学院为例,对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电梯故障诊断实训课程进行探究,主要通过课程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三部分进行探究,初步形成了电梯诊断实训课程的体系构架,并通过机电专业部分学生进行实验。目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梯实训基地,教学设备齐全,学期项目课程,在机电专业已经正式施行2年,效果良好,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反映都很好,教师已经具备这方面的经验,由于和杭州市容安特种设备职业技能鉴定有限公司有着深度的合作,其真实的项目可以来自容安公司的兄弟公司———容创电梯,故本项目的施行具备了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易风华,徐义.电梯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电力安全技术,2011(6).
[2]朱国栋.基于电梯运行故障及其解决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12).
[3]谭荣勋.电梯电气故障排查、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2008(1).
[4]张书,潘斌,屈省源.“电梯保养与维修”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5]王冰健,陈育中.电梯专业课程项目话教学改革[J].江苏科技信息,2012(3).
电梯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理论 技能 教学 分析
概述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同步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床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溶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理论教学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的体现。专业理论课因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课程,但不管什么课程都要合理地安排课时;要有针对性,服务于应用;要有实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它以文化课为基础,又是专业技能课的基础,如果没有专业理论课作为技能课的基础是学不好本专业的,即使学好本专业的技能,也仅仅是掌握了操作而异,如同师傅带徒弟,不利于未来所从事专业的发展,
专业技能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是学校质量和生存力的表现,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高素质的重要标志。专业技能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是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过程,技能的操作易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技能课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是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的应用环节。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一线的技术工人即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得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可以顶岗操作,不用再培训和重新定级。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通过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实际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实践“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向同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努力贯彻“按需施教,学用一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新路子,不断研究和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自动化教学方法分析
1.1 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们把它归纳为由浅入深式启发、思考性启发、实践性启发、总结式启发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举出浅显的例子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在课内实训中,由实际现象启发学生去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而课堂小结、阶段总结总能启发学生进行温故知新的回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是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比如
1.3 行为导向式教学
行为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规范的实训,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专业技能。比如
利用教学电梯进行案例教学,为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应用能力,专门编制了3层3站简易教学电梯的实训课题,结合电梯生产厂家的实际生产图纸,培养学生对PLC课题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对照教学电梯,学生很容易了解电梯的控制原IN,明白控制要求,能够按要求编制控制电路梯形图,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的兴趣和系统调试能力。 运用机床电气排障柜进行案例式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环境中练习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中常见故障的排除,以实际机床控制线路为例,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和练习。例如,采用N7120平面磨床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以及照明电路和信号电路、c650-2车床电气原理图等实际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并在实训柜上进行配线,实现相应控制,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直观地进行演练。
在工厂供电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在介绍完基本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和计算知识以后崴们以我校新实训楼供配电系统为实例,借用学校档案室的图纸,让同学了解实训楼的供配电系统组成,相关设备,如:变压器、母线等的选型办法,供电线路等。并结合对工厂配电站现场的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2,1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
2,2在
2,3在《工厂供电》课程中讲解发电内容时,放映录像片,让学生了解从发电到用电的整个过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小结
电梯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四层电梯模型 工作模式 PLC 设计
一引言
电梯在人民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做为高层建筑物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电梯实际上是根据外部呼叫和自身规律运行的,是人机交换式的控制系统。单纯用顺序控制或者逻辑控制是不可以满足控制要求的。
传统的电梯电气控制系统是一种继电器控制系统,具有电路复杂,故障高和可靠性差等特点,大大影响了电梯的运行质量;PLC是集成计算机控制、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自动控制装置。它的编程软件采用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控制灵活方便,抗干扰能力强,运行稳定可靠,由可编程控制器(PLC)实现信号采集与控制已经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梯控制方案。
二总体设计要求
本文以一个四层电梯模型PLC控制系统为例,分为有司机、无司机、消防三种工作模式实施控制。
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自动响应层楼召唤信号(含上召唤和下召唤)。
(2)自动响应轿厢服务指令信号。
(3)自动完成轿厢层楼位置显示(二进制方式)。
(4)自动显示电梯的运行方向。
(5)具有电梯直达功能和反向最远停站功能。
三硬件设计
1、电力驱动系统
电力驱动系统主要包括:电梯轿厢,牵引电动机,制动机构和相关的开关电路。
2、信号系统
电梯的控制信号大多是由PLC实现的。输入信号有:运行模式信号,操作控制信号,轿厢指令信号,厅门呼梯信号等。电梯系统的所有控制功能都是由PLC程序完成的。图1中显示了电梯的PLC控制系统框图
图1 电梯模型PLC控制系统结构图
四软件设计
1、I/O端口分配
由于呼叫时间、呼叫地点、乘客目的地的随机性质,电梯控制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实时、随机逻辑控制系统。本文采用集选控制方法与西门子PLCs7-200及其扩展模块。I/O端口分配具体为:一层上召唤(I0.0)、二层下召唤(I0.1)、二层上召唤(I0.2)、三层下召唤(I0.3)、三层上召唤(I0.4)、四层下召唤(I0.5)、一层行程开关(I0.6)、二层行程开关(I0.7)、三层行程开关(I1.0)、四层行程开关(I1.1)、上行继电器(Q0.0)、下行继电器(Q0.1)、一层显示(Q0.2)、二层显示(Q0.3)、一层指令(I1.2)、二层指令(I1.3)、三层指令(I1.4)、四层指令(I1.5)、向上行驶(I1.6)、向下行驶(I1.7)、有司机模式(I2.0)、无司机模式(I2.1)、直驶专用开关(I2.2)、置消防开关(I2.3)、三层显示(Q0.4)、四层显示(Q0.5)、开门显示(Q0.6)、关门显示(Q0.7)。
关于软件的设计,我们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来写梯形图程序。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则依靠PLC的中间寄存器来实现。
整个程序主要由电梯位置显示模块,厅外层楼选择模块,轿厢层楼选择模块组成。
2、呼叫信号的传送
本次设计的呼叫信号的传送与寄存采用字传送指令来实现。当EN有输入信号时,IN端口的数字就会传送到OUT端口并寄存与VW0中。在层楼显示、厅外呼叫和轿厢内呼叫该指令相同。
3、比较指令
本文设计中的比较指令分别表示为整数大于、整数小于和整数等于指令。整数大于指令:当VW4大于VW0时接通;整数小于指令:VW4小于VW0时接通;正整数指令:当VW4等于VW0时接通。
VW0寄存的是来自厅外呼叫和轿厢内呼叫的信号,VW4寄存的层楼显示信号。通过运用VW0和VW4的比较来决定轿厢的上行或下行。
4、电梯位置显示模块
该模块用来显示楼层的位置,当轿厢平层时,相应的行程开关闭合,输出回路接通并实现自锁,每一层的输出都与其他的输出达成了互锁,保证了输出的单一性。
5、厅外层楼选择模块
电梯的运行选择时随机的,该模块用来记忆厅外各层楼的选择,当厅外某层有呼叫信号时,相应的辅助继电器吸合并实现自锁,同时同过字传送指令把相应的呼叫信号寄存于寄存器中,为与轿厢的位置信号进行比较做好准备。
下面以一层上呼叫介绍其工作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I0.0为一层的厅外呼叫按钮,当I0.0按下时,M0.0接通并自锁,同时通过字传送指令把数字“1”寄存于VW0中。厅外的各层呼叫没有互锁功能,从而实现了记忆各种呼叫信号。
图2一层呼叫选择选择程序
6、轿厢层楼选择模块
该模块用来记忆轿厢各层的选择,当轿厢内有呼叫信号时,相应的辅助继电器吸合并实现自锁,同时同过字传送指令把相应的呼叫信号寄存于寄存器中,为与轿厢的位置信号进行比较做好准备。
五操作与总结
1、系统工作无司机工作模式:按下无司机工作模式按键,电梯工作于无司机工作模式,此时电梯自动记忆轿厢内或厅外的各种呼叫。电梯上行与下行形成互锁,即电梯上行或下行时对相反方向的呼叫不作出回应,只是对呼叫的信号进行记忆,当轿厢到达指定位置时自动开门,开门指示灯亮延时3s后关门,关门指示灯亮。电梯才执行相反方向的呼叫信号。
2、系统工作于有司机工作模式:按下有司机工作模式按键,电梯工作于有司机工作模式,此时电梯电梯自动对厅外和轿厢内指令的呼叫进行记忆。轿厢到达指定的位置时自动开门,开门指示灯亮。待司机按下上行或下行按键时,关门指示灯亮,电梯关门并执行其他记忆的信号。
3、系统工作于消防工作模式:按下消防工作模式按键,电梯工作于消防工作模式。此时电梯只能执行直驶功能,厅外的呼叫信号无效,轿厢到达指定位置时自动开门。
本文完成了对四层电梯模型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使用西门子s7-200plc系列设计完成,具有三种工作模式:有司机、无司机、消防工作模式,可根据不同模式执行不同的运行状态,电梯的运行方向及电梯所在层楼位置显示采用发光二极管进行显示。结果表明,经过PLC技术改进的该电梯模型的电气控制系统运行可靠,维护方便。
参考文献
[1] 王永华.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 [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2] 廖常初.PLC编程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毛臣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及项目的实训[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电梯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微课 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教学 电梯 教学模式
【分类号】G712.4;G434
一、引言
2010年8月,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明确提出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基本方针: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技工院校开始试点,现以在技工院校铺开,收到很好的成效。在国外,“翻转课堂”的出现,使教学微视频逐渐为社会大众熟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
在技工院校中应该是用一体化教学还是微课教学?本文论述是在电梯教学中如果将微课与一体教学法融合,充分发挥两种方法优点,提高教学效果。
二、电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一)电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成效
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我校电梯专业自采用一体化教学后,教师编写了学习工作页,学生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具备了企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提高了C合素质。
(二)电梯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层次有较差异,学习进度不一致,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对应的内容。
学生在基础水平、爱好兴趣、接受能力、思维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别,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一体化教学,不能顾及全班每一位学生。
2.教学重、难点难以突出,难以突破
一体化教学中学生是仿照企业工作模式来完成工作任务,在整个过程中难以体现重难点,且工作任务较繁重,项目较多时,学习比较困难。
三、微课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一)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二)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传播形式可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解决学生喜欢上课玩手机的问题。
(三)微视频直观生动
微视频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法,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微课零散,欠系统化
如果在技工院校中单一采用微课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欠缺系统化,没有很好培养学生的自己思维及处理能力。所以,微课与一体化教学的结合,能让学生在企业岗位模式下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的难题。
四、微课在电梯一体化教学中应用
以“检查及调整电梯层门”工作任务为例说明微课与一体课程的结合应用。
(一)微课制作
检查及调整电梯层门工作任务中项目有:门导轨中心与地坎中心的垂直校正;门扇的垂直度检查及调整;门扇下端与地坎的间隙、门扇与门框的间隙、中分门扇间隙检查及调整;④调整门压导扳上挡轮与导轨间隙检查及调整;⑤锁钩与定位档块之间的间隙锁钩检查及调整;⑥与定位档块之间的吻合深度检查及调整。
把项目制作成一视频名为“门导轨中心和门扇垂直度检查调整”,项目制作为一视频,④项目制作成一个视频,把⑤⑥项目制作成一个视频名为“门锁的检查调整”。每个视频时间不超过8分钟。
作好课前准备,利用网络把制做好的视频发至学生手机,学生利用手机微信观看层门检查调整视频,认真思考,做好上课准备。
(二)微课在一体化课堂的应用
本次教学过程:
任务引入(电梯事故展示引入任务,5分钟)分配任务(工作任务为电梯层门检查及调整,5分钟)编写方案(10分钟)任务实施(45分钟)评价反馈(20分钟)下课(清理现场,5分钟)
1.微课在教学环节中体现
教师在引导学生编写层门检查调整的工作案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微课,学生也可利用手机重复观看,直至编写出适合实际操作的工作方案。在任务实施环节,学生按工作方案进行层门的检查及调整,必要时还可再次利用微视频,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微课解决知识点的重难点
把层门检查调整分成了几个小项目的检查调整,相当化整为零,学生可逐一攻破。每个教学微视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内容包括层门检查调整中的一个或几个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度随时选择和观看视频,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3.微课打破了局限于上课程上的学习
微视频作为网络资源,学生大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探索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与其它学生、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学生甚至可自己制作微课,供大家讨论和参考,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
4.微课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
微课融合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结合了两种教学方法的精华,教师在教学中变得更轻松,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技能的同时,也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总结能力等综合能力,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适合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
五、结束语
微课和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优势和发展前景。如何将用好,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发挥微课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志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研究与设计.《教育与职业》, 2012(14):148-149
电梯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电气控制 PLC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
前言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及其它产业实现自动化、信息化、远程化及智能化领域中。《电气控制与PLC》是现代控制设备中应用最广泛、实用性最强、企业最急需的专业课程之一。它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安装及调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对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农业电气及其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广阔。但是以前缺少对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表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完善,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要。同时,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各学校建设了PLC实训室,但是因没有设施较为齐全的实验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根据几年来对该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逐一分析这些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系列课程方面积累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技术能力培养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得知,《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在实践中所需要的能力是:电气控制操作能力、PLC基本原理及应用能力、编程能力、功能指令应用能力与维护能力。按照这些能力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将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到70%,为以后从事现代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等方面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教学安排上,要注重相关课程(如电工技术、电机控制、单片机控制技术等)在该课程中的应用,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内容上从电气控制主回路到控制回路、从局部电路到整体电路、从原理应用到工艺安装,使学生由易到难学习,逐步掌握现代设备电气控制原理分析和故障诊断方法。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农业电气及其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将《电气控制技术》与《PLC技术》整合为《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大纲,调整并优化了适合各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并且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明确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选出学生应重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为提高教学效果开发出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对于各种类型的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常用的继电器电路、PLC的组成、PLC的工作原理以及种类繁多的各种功能指令的应用等重、难点,以往用板书的形式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对于这种情况,本人结合实际案例,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当前电气控制与PLC的发展现状,充实该课程的设置内容,使学生能更好的得到的训练。并亲自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Flas、影像和声音等,使课程内容形象生动。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使学生的学习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这一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思路,能够把握知识的脉络。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该课程的设置包括理论教学、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教学。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内容,开设高质量的实验课,达到实践的目的和效果,在评价方法中,将实验过程中的进行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成绩纳入整个实验的最终成绩中,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现有的设备开发新型的实验。另外,鼓励学生走进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一)自主开发多种PLC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
其一,通过各种方法收集了一些废弃不用的挖掘机、遥控车等玩具做为学生实训的控制对象。另一方面,开发了面向工程应用的多种PLC控制对象(交通灯、电梯和液体混合)的控制装置。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些控制装置可以适用于4个层次(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设计创新和毕业设计)不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制造及信息控制)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装置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完善并用于PLC的实践教学。
(二)利用现成的教学模型进行二次开发。
先期建立的PLC实验室,购置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型,如机械手控制模型、立体仓储模型、四层电梯模型、八层变频调速电梯模型、挖掘机控制模型、吊车模型等,这些模型都是单机PLC控制,从最近几年的应用来看,利用情况不是很好,并且年年用,最后学生都失去了兴趣。鉴于这种现状,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价值不菲的教学模型,研发了现代化物流仓储控制系统、基于现场总线的PLC实训实验室。这些二次开发的新的教学装置与企业现场的实际控制接近,成本低,学生兴趣高,课堂教学效果好,。
(三)基于组态技术的PLC实训仿真系统开发。
PLC的控制对象可以是实物模型,但它成本高、种类少,也可以是模拟演示的PLC实验箱,相对成本较低,不过,观察不直观。利用组态软件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PLC的控制对象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并且成本低、免维护、灵活多样、形象直观、丰富学生的实训课内容,增强PLC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到目前为止,利用“组态王”已经开发了自动售货机、八层电梯、交通灯、霓虹灯等仿真对象,并且这些组态实训仿真对象已经用于PLC各个实训环节,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增强了,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在老师的指导下让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实验,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实验时间和空间的调节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实验室的开放过程中发现,通过开放实验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的动手能量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让学生在实验项目的进行中体会了科研的乐趣。
(五)通过补充新知识满足学生技能需求。
现在就业形式很严峻,学生为了更具有竞争力,把考证当作必需,为此,扩充知识,使得他们能顺利拿到技能证书,为就业提供更强的自信心和竞争力。PLC实验室建成以来,学生反映普遍良好,对提高不同专业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实验室还存在着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与发展。准备在扩展实验项目实验器材上增加PLC的品牌和型号这两个方面,使PLC实验室更上一层楼。
电梯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以赛带教 自主互动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一、工学结合的由来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仍然主要在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为学生的职业和就业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丝毫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价,相反是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当代,就业能力仍然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应通过专业甚至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目前主要问题
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习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积极性不高
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从一个侧面抑制了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外,主办方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
2.专业对口以及获取报酬
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只要求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不求完全对口。至于报酬,要求所有学生均取得报酬目前在我国尚有困难,但分散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操作,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工作的学生逐步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获取报酬的问题。
3.影响课堂知识学习
学生理论学习课时减少影响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国外同样存在,他们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延长学制;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前者由于国外多为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因此实施起来较为方便。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尽快进行相应的改革。后者在我国一些高校试点后得到较好的效果。
三、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我们学院根据电子类教学的特点,结合实际学生的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探索工学结合教学。
1.以赛带教
当前电子类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其突出表现在学生毕业后上岗工作时不能尽快找准角色定位以适应工作需要,动手能力差,面对突发的问题不能及时找到解决方法,还存在依赖老师的情况。
“以赛带教”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来带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赛带教”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是指“教学―选拔―培训―参赛―反馈”,即:“教学”在平时教学中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结合比赛的要求传授给学生;“选拔”通过校内组织选拔赛或通过课堂教学挑选学习成绩突出、综合水平较高的学生;“培训”学校来开展具有强烈针对性和高度逼真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技术教学、技能操作应用训练与实际能力水平演练考核,并组织学生参加电子类的相关培训或者全国性质的大型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理论、实践水平;“参赛”精心挑选符合电子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的各种比赛,组织在前期培训中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参加;“反馈”通过比赛,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反馈到平时教学中,以此不断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例如,2010年我校组织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此次参赛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以赛带教”模式操作,2010年3月通过前期的教学反馈,由老师推荐若干名学生到电子协会和机器人协会,然后由两个协会组织选拔赛进行校内选拔,确定2组6名学生参加广东省预选赛。2010年3月至5月组织带队教师以及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综合培训累计达20天,使整个参赛队伍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在2010年5月的广东省预选赛中两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在此基础上整合人员确定一组学生参加全国大赛,最终在2010年6月取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二等奖。大赛结束后,首先参赛队内总结参加大赛取得的经验以及在参赛过程中的不足,然后通过协会组织其他学生参加经验交流会,最后将学生和教师反馈意见汇总到院系讨论形成有价值的意见,并融入此后的教学中。
此外,我校还参加了亚太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发明杯等,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参加诸如此类的大赛大大提高了我校电子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办学的知名度,学生的就业质量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甚至有些问题可以独立解决。实践证明“以赛带教”是效果显著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自主互动教学
近年来,随着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类的技术更新速度远远大于以前。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传统的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培养优秀合格的学生的要求。为了建设理论、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电子类课程,提高本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验证,最后自主创新的转变。结合我校电子类课程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引入了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基础,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基本教学思路。
要完成“一基础,两核心”的自主互动型电子类课程,就必须制定一套与之配合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电子类课程的特点、“一基础,两核心”的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先进理论以及高职学生的自身的条件,我们设计了“理论、实践和创新相结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理论、实践和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我校的校级精品课《断续控制与PLC》采用互动型的理论教学。所谓互动型的理论教学,就是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因素,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而课堂也因他们的主动参与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学生在一堂课中,往往只有十几分钟的有效听课时间,特别是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因此,就要有效利用这段时间,集中讲解《断续控制与PLC》课程中的学生无法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接受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讲解其它可以自主学习的知识点。比如,在教授电气电路图的时候,教师先讲解一到两个电气电路图,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为其他的学生讲解,教师再作补充。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涨,既可以使学生利用以前课堂上荒废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还要注意教学的梯度设计,逐步提高难度。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按逐步提高的原则。先向学生讲解基础性的简单的原理,在和学生一起剖析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理论,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建立可以自行解决问题的信心,并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和工程应用,真正明白和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为实训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生经过互动型的理论教学之后,可以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之后就需要对以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巩固理论学习的成果,也可以加深对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的理解。所以制定适合《断续控制与PLC》课程特点的实训课程,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第一,设计结合《断续控制与PLC》理论知识的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实训项目。根据实际工程,我们设计了例如电动机运行控制、四路通灯控制、物料传输带控制等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就可以切实地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实际工程,建立一个系统的工程概念,为学生今后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第二,为了调动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共同研讨问题,代表回答问题,综合打分的方法。由于小组共同学习使得小组成员的关系是“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因此在这样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强自爱,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学会了相互激励,相互赞赏,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后进的不愿意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会在同组的学生的带动下,由被动学习逐渐变为主动学习,由不愿回答问题到自愿回答问题,由不敢回答问题到大胆回答问题,这种转变是相当明显的。
《断续控制与PLC》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自主的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并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解决问题。对待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尝试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或方法来解释或者解决它,甚至可以质疑老师、挑战权威。但是要求学生必须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还要进行论证,听取其他学生的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收获,可以继续根据他人的不同见解针对自己的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这也可以称之为是创新!比如,在讲授电动机手动顺序控制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课后自己设计电动机自动顺序控制,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方法,再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进行更改,最后可以在实训课上验证自己的方法,如此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断续控制与PLC》课程又是与实践工程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工科课程。学生在经过自主互动型的理论、实践教学之后,又进行了模拟实际工程的实训的训练,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一些实际的操作。但是这些对于创新教学而言还是稍有不足,还需要学生对一些实际的工程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操作、探讨和完善――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方面。《断续控制与PLC》课程以及其它工科类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一定实际工程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断续控制与PLC》课程设计了综合的学生自主设计完成的工程实训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目前,《断续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的综合工程为电梯控制系统,教师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如:(1)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3~7层电梯模型;(2)硬件包括轿箱上下运行电路、门开关运行电路、关门防夹电路、楼层指示电路、运行操作电路、传感器电路,等等;(3)软件包括电梯的运行控制、各种指示、逻辑判断,等等。学生对如此一个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工程设计十分感兴趣,每个小组都积极讨论研究方案,不断完善,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学生综合设计的成果还应用到几项科研课题之中,如我校为某大公司PLC产品制作的7层电梯演示模型就是以我们系2005级学生为核心完成的,此外为这家大公司研制的PLC功能演示系统也是有学生参与完成的。可以说《断续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的综合实训对启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上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而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正好解决了企业积极性不高、专业对口难以及获取报酬低等问题。
四、小结
通过对工学结合的深入理解以及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我校电子类专业教学总结出切合自己身特点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通过大赛培养出的学生未毕业前就有企业选中,前期毕业的学生进入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还有已经开始自主创业,开发电子类产品。
当然目前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有些不足,需要在不断的教学中总结和提高。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希望在诸多同仁的努力下,尽快“得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晖.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效果认证.
[2]林萍华.素质、素养和创新.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3]张樟.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4]刘国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系统改革研究.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5]张洪,尤丽华.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