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件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课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课件论文

英语课件论文范文1

华师一英语学科教研活动是一大特色。常规的集体备课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的时间,在这其中不乏有好的教学设计、新想法、新做法经过思想的碰撞被激发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流,整个团队的教学能力倍增,学生也因此受益无穷。“讲一听十”能有效的落实,需要老师对每节课有点评、有反思、有小结。所谓“听一讲十”是要求每一位老师,不论资历深浅,在每一个学期必须最少要讲一节公开课,听十节公开课,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平时总是有老师抱怨我们学习其他老师的机会太少,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安排,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先进的做法,自己也有不断上升的空间。因此,“讲一听十”是我们每一个学期的教学教研的一个常态化活动。“以老带新”工程使全校老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个青年老师必须要拜一个资深的老师为师,俗称“结对子”。老师对徒弟的备、教、改、导各环节全程跟踪。如,某一节课应采用什么方式导入,哪些应为重点,哪些应是难点,第二节课是以复习开始,还是以某个话题或故事开始,以什么形式收尾,都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研讨才可以上课。新老教师通过结对子互相学习,青年教师能很快成长,年长教师也可以从青年教师那里学到信息处理、云技术应用等新知识。同时,我们的教学教研也惠及远方。海南分校,深圳分校的老师来校研修,咸宁、恩施、浠水等地教师的跟班学习都收获良多。我本人及我组其他六位老师也被聘请为华中师大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对华中师大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成长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英语组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探索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创造激励每个教师发展的教育机制。华师一的英语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动力的激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们都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是想法设方地整合教材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力求语料新颖。每个老师都强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跟语言充分地接触,包括进行广泛阅读、日常会话和适量写作等。华师一英语课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成绩为目标。通过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课前演讲、每日一歌等),学生们不仅增进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还摸索出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锻炼口语、提升自信。以课题带动教学也是我们的特色。在我们英语教研组,课题研究参与的人多,研究的层面广,对教材、教法、学生等各方面都有探究,老中青年教师都有参加。

二、课堂之外

“学以致用”是我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在交往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丰富多彩的选修(戏剧表演选修、影视听说、英美通俗文化等)针对不同的学生。如,我们每年选派很多老师去国外交流,我们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口语很特别,我们的选修课包括“英美怎么骂人,怎么吵架,怎么说上厕所,怎么赞美他人”等很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在看英美大片时往往一知半解,但通过我们的影视听说课,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起来了,听说的水平提高了。我们将课本中的故事改编成戏剧,让选修班的同学进行表演,极大的改变了课文干巴巴甚至晦涩难懂的状态。

(2)每周定期的英语角活动、配音比赛、短剧表演、英语演讲、各班的“英语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自信。我校的外教比较多(每年超过十人),来校实习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很多,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日”就是让学生有一个能说敢说英语的机会,我们在班级、年级、全校开展“英语日”活动,即:在某一天同学之间只能用英语交流,不可以说中文。

英语课件论文范文2

[关键词]英语语文;学科;课程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has not been stated definitely i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China, thus it easily leads to some semantic ambiguity on the policy in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property and aims. As English is not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colleges, its linguistic or philological scope in education can not be regulated and enlarge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build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according to the two reasons above.

Key words:language and philology; discipline; curriculum

迄今为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简称《基本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都没有将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这就使得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上缺少衔接,出现错位,也使得英语课程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因此,本文试对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 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

转贴于  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 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 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 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①没有自上而下建立英语语文学科,并在这一学科的统筹下,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语言认知水平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突出大、中、小学各自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及侧重点。②没有实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与对接。③没有实行与中国语文教育的衔接与对接,在缺少真正的“双语文”环境下,学习者不可能对两种不同质的语言做到准确地解码与二次编码,不可能通过移情实现对两种语文融会贯通。④没有明确界定语文的定义,使得一部分中国学生只把英语当作交际、特别是听说的交际工具,因而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过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可能全面地习得第二语文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可能主动吸纳英语语篇中所提供的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地将这些理念与中国的国情融合,真正实现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使得我国大、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标准或要求在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课堂内容教学上,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内容重复现象,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加速了人们对其功利效益的追求,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同时,“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实际上导源于英语学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至于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及时将“英语学科”改称“英语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

[4]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

[5]董亚芬. 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 外语界,2003,(1):4.

英语课件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心理健康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么,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差生的轻视。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

2.对英语中等生的忽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

3.对英语优等生的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二、建议

1.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充分敞开,最深切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2.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客观上迫使我们只能通过课程的形式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用渗透式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能由单一的消极的矫治性目标转向更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目标。

此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学科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避免那种只是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煞费苦心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学科教师却违背心理卫生原则,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学生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3.教学过程从横断面来看,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传递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活动;从纵向来看,教学活动由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按序排列,逐个展开,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师生的活动也都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因此,在每一个英语教学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⑴英语教学设计环节。英语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首先是目标设计。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之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英语教学展开环节。英语教学展开环节即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得失成败深刻地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因素,从学生角度看,最关键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策略问题。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指引学习方向,而学习方法策略则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方法策略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上。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⑶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英语考试考查是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鉴定分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之一是要改变评价目标,用新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即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此外,减轻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减少测验考试的频率和次数,也是给学生心灵减压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语课件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思想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课堂教学的“低效”导致学生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自信心降低、焦虑感增强、学习动机淡化等负面影响。“低效课堂”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操练情景性差,语言活动脱离了真实的情景,学生被动吸收,缺乏实践机会,知识无法内化、技能无从提高。结合平时教学、教研实际,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突出语言实践,彰显课堂精讲

教师的课堂讲述一定要做到精准,集时间优势重点突破课堂中要求必须突破的疑点、难点、要点和考点。这无疑有赖于教师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需要评讲题目的反复构思和有效筛选。同时,教师在课时内能否实现精讲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课堂回归到以生为本。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愿意听教师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

从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做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activity—centered)的新课堂。因而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视作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想方设法让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变得“鲜活”起来。教师要树立英语教学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使教材走近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激发学生乐学兴趣,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2.教学进度服从教学效果,课堂注重学有所获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抱怨:课文内容太多,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很多老师觉得如果不进行逐词解释,总是不放心,怕考试考到,学生不知道。长期这种教育使学生丧失了思考和交际的能力。实际上老师应该改变观念,相信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和相互讨论等活动中不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就像教孩子走路一样,让孩子在做中学。

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不完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要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师还需自觉处理好授课进度和学生实际学习收获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进度服从效果,看重学习所获。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其水平的提高终究离不开学习者本人的反复领悟。教师的教永远是有限的,学生自觉主动的学才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在乎的不是你如何教了多少,而是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关注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学习。共同坚持知识过手落实和知识在学生身上的内化,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教学效果才能经得检验。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会用教材来进行教学,做好对教材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尝试新思想、新方法,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3.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加强教学经验总结

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一定是经验加反思。有效的反思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得失”的思考,既可以让自己品尝到教学成功的希望,同时又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补救、调节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英语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师拥有的不再是只有“一桶水”,而应该是“自来水”,还必须是高质量的水,还必须教会让学生自己取水。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中小学外语教学法》,1996年;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

英语课件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的实际情况,分析小学生语文写作现状,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通过自评自改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教师教起来难,学生写起来难”的两难现状,加强小学作文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 

 

传统作文教学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教师先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写法进行指导,之后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却收效甚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二、探索小学写作教学的新方法 

 

正是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调查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入手,遵从新课程理念,着手研究、试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经过不断的摸索,我总结了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我把它称作:作文自评方法。所谓作文自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评价别人的作文,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比较。每一节习作课,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以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评”的能力。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的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改”的水平,继而在会评的前提下去改,使“改”的目的更明确,“改”的行动更自觉。开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也很费时,学生根本不会评价,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评价。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班上写得好的作文和问题作文都输入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边评价边修改。二是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修改作文。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三是利用教室的墙壁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在作文评改之后,将好的作文进行展评,大大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在每一次评改作文的时候,孩子们都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评价,也格外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习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作文的评改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在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教师还要留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三、评改作文时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简要总评 

通过教师对全班作文的简要总评和提示,学生明确评改重点,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方法、步骤如下:出示“作文目标”,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作文要求,使学生迅速进入作文情境;教师简要评价初稿,指明优劣所在。这一步就是要提醒学生,他们的作文可能在这些方面也出现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这些方面,下面的评改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逐条引评 

这是学生自我评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各方面的要求,发现自己作文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会评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这一环节,依据“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对重点条目(“简要总评”时指出存在问题的条目)逐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条评价自己的作文。“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基本反映了作文的程序,也是评改作文应遵循的顺序。依据“作文目标”顺序评改,有利于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形成评改能力。要求学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作文各方面的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评价自己的作文,将问题各个击破。例如评价“条理”是否清楚时,就暂不牵扯其他方面的问题,等评价完了“条理”后,再评价其他方面。评价每一方面时,我遵循从“评他”到“评己”,从模仿到独创的规律。首先,让学生回顾这一方面的要求。然后,列举正、反例子(包括“病例文”),让学生比较评价,并对反面例子(包括“病例文”)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确怎样符合要求、怎样不符合要求和怎样修改。对“病例文”的评价,可在出示的大“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的符号(如符合本条要求打“√”,不符合本条要求打“×”等),以防“综合评价”时忘记对本条的评价。 

(三)综合评价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弄清楚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而从整体着眼,肯定好的方面,改好写得不足的部分。首先,对学生综合评价未修改前的“病例文”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优、缺点都要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说,使学生学会综合评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综合评价“病例文”的方法,将“逐条评价”自己作文的情况综合起来,作出“综合评价”;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指导。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清楚了自己作文的得失,也就能全面而有重点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了。 

(四)自己修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作的就是提醒学生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逐条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差生”给予具体指导。学生通过自我修改的实践,改正作文中的问题,掌握修改的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五)互改交流 

自己改完的作文,先让同桌,或小组内,或自愿结对子交换评改,然后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和为什么这样改。互改交流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评自改后仍有问题的作文,还应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并要求在“师评”指点后再进行自改或互改,直至人人“过关”。 

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英语课件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大学英语;“类母语”;课堂环境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应该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此国内诸多外语教育研究者看法颇为一致。如束定芳等(1998)认为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语言运用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将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涉及学习者本身的语言知识、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其他知识和情感因素。文秋芳(2002)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不仅能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同时要做“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夏纪梅(2002)认为这种能力的本质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创造与再创造的活动能力。可见语言习得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载体。文秋芳(2010)提出要相信人与社会,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融为一体的。那么,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是怎样融为一体的呢?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二语习得理论

维果茨基用社会文化理论辩证地解释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思维过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由生物决定的心理系统包括记忆、注意等,一旦遇到文化物品、活动就被重新组织成了一个新的、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这个心理系统是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生物因素提供必要的功能,文化因素则使得人类有能力从外部有意识地协调这些功能。因此,外在社会影响并改变人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反过来影响并改变外在社会环境,二者是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对语言学习而言,社会环境不仅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来源,而且是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来源。同时,语言作为人类认知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能力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的语言、认知和社会发展都是社会文化构建的,所以学习与发展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社会过程。与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习得观念不同,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来源既不是语言习得装置,又不是其他机制,而是来源于真实社会环境中语言的使用。由于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语言能力应当反映某一特定社会环境的特征,所以它没有置于学习者的大脑中,而是置于多维的社会环境及学习者接触到的各种话语实践中。并且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不应被视为抽象的形态、句法规则和结构,而应被看成各种社会环境下的话语(speech)。对于二语习得者而言,他们需要体验、吸收、输出目标语社会文化中的新话语。其中,新话语的输出需要在类似母语环境的真实生活中发生,发生在与他人交往与互动中。维果茨基认为与他人交流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无论是环境或内在语言机制都不能单独提供的语言知识。然而,学习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独立完成交流的,为此他提出了“搭建脚手架”和“最近发展区”这两个概念。交流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他人协助或自我协助作为脚手架促进“最近发展区”的产生。学习者首先在与他人交互中接触并展现新的语言形式与功能,随后将这些形式与功能内化,使自己能独立使用语言完成交互任务。由于语言能力置于学习者接触的话语实践中,因此习得发生在交互过程中,而不是交互的结果。交互中他人协助或自我协助发挥脚手架作用,帮助学习者完成自己所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即实现一个“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向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前进。就交互形式而言,口头交互是基本手段,以对话式交互最为常见。

三、“类母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1.对二语教师的要求

如何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构建“类母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呢?与教师而言,首先要对课堂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长期以来教师、教材、知识点一直被认为是课堂的三大要素。授课模式基本是教师按照教材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但当我们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看待二语习得时,则需要把课堂看成一个社会文化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到目标语言文化里;另外,课堂要尽可能反映外在社会文化的现实,我们不能创造一个与外在真实世界不一致的人造环境;第三,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属于个人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通过对话式交互帮助学生实现各种体裁话语的输出。其次,教师对课堂上的交互要有新的认识。在讲座、教师提问等一些形式的交互中,参与者的权力是不对等的,而Vanlier认为保证对话中参与者权利对等很重要,即每个参与者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决定谈什么,谈多久,和谁谈,以及什么时候结束谈话。因此,保证每个学生在对话交互中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是教师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二,交互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协作式对话、知识构建型对话等。日常对话通常具有区域性、未计划性和后果不确定性等特征。因为这些特征,VanLier(1996)指出课堂上的对话交互不能局限于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型对话,还应包括和实际发展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并且能力相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为有效。其三,教师要避免对交互结果进行刻意的引导,接纳并鼓励对同一问题的多种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学习。最近发展区不仅指社会支持,还是关于意义的社会协商的场地。因此,最近发展区是认知发生变化的地方。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表达相互理解的场所。既然有着不同目标、资源的人互动时,认知会发生变化,那么二语教师就可以大胆地创造各种互动的可能,理解的不同正好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机会。二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互动活动让学生实践,学生的母语背景和二语能力都不尽相同,正是这种差异让学生获得对同一现实的不同理解,而这才是社会的真实状况。最后,教师要尽可能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记录,定期分析记录内容,然后再反馈给学生,协助学生寻找个性化的语言能力发展独特性。

2.对学生的要求

对于语言习得主体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对二语社会性使用的主要场所。他们要利用好各种形式的协助实现话语的输出。首先,教师的教学话语属于他人协助中的专家协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不仅是可理解性输入,本质上更是他们进行协助的社会表现,在师生交互中构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语言在课堂之外的使用方式,将语言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教师需要减少独白式话语的使用,利用交互式话语创造丰富多样的、类似真实生活的语用环境。其次,学生之间的协助属于他人协助中的同伴协助,起到互为脚手架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助于培养表达的流利性。另外,还有与他人协助相对应的自我协助,语言学习中自我协助与他人协助同样重要。学生通过心理排练等自我语言协助新的语言形式从心理间向心理内层面转化,从而掌握新的语言形式。除了利用好各种形式的协助外,学生的另一项任务是自我记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详细记录并配以相关音频视频录制材料,然后结合教师记录,探寻自己的语言发展特性。

四、结语

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充分认识文化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造类似母语交流的真实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逐步成为目标语言文化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MarysiaJohnson.APhilosoph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NewHaven&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2004.

[2]VanLier,L.InteractioninLanguageCurriculum:Awareness,Autonomy,andAuthenticity[M].Harlow:Long-man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