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农业高新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新技术[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高新技术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要素,嫁接农业传统产业或独立发展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市场化和企业化[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可物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通过培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为手段,并建立相应的控制体系和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的意义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从宏观上看,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测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从定量上把握某个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状况和水平,能够为该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评价是在测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涉及到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的生产、流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也按照系统的思想,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加以分解,构造多层指标体系,对子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系统原则, 可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3 评价指标选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而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较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评价存在着较大难度,可选取具有代表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联结研究机构和农户,是高新技术运用主体,代表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级指标体系分成三个方面,研究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前密切相关,经济效益则反映产中的生产状况,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则主要从产后的角度对产业化进行评价。。研究开发能力是由企业科技人员比重等6个指标组成,经济效益是由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等8个指标构成,社会生态效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等6个指标。

3.1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包含了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等6个指标。

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是评价企业研究开发能力重要指标,对研究开发活动支持力度的关键性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越强。

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比重是评价企业科技人才储备水平的指标,反映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指标。科技部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比重在30%以上。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是反映企业研发力量和企业投入研发人力状况的指标,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越高,说明企业研发的力量越强。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转化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越强。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研究开发工作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的指标。

3.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由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投资收益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组成。

总资产增长率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状况,衡量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增长率越高,则企业在本年度资产经营状况越好。

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营销能力越强。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本年度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经营效率。总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是反映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越强,也反映了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对市场占有情况和市场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的指标,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越高,说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程度越高。

投资收益率是反映企业投资成本回收情况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投资收益率具不是越高越高,也不是越低越好。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反映企业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企业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3.3 社会生态效益

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包括6个子系统,分别为增加就业机会、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绿化面积增长率、化学污染减少率和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

增加就业机会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标,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是从定性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对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反映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评价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明显改善相关农民的生活条件。

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民关系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农民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与企业联结紧密,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

绿化面积增长率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指标,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率是反映高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总和。

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是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环境保护越重视。

4 权重确定的方法

农业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化评价体系中,权重确定是评价方法的关键。。合理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是判别评价方法可靠性的标准。确定权重方法,通常有两种,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属于客观赋权法。

4.1 相对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是将所有指标分别按行和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根据三级比例标度,指标两两比较进行评分,并记录表中相应位置,再将各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指标评分总和,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4]。

4.2 连环比率法

连环比率法是先随意把各指标排成一定顺序,接着按照顺序比较两个指标的重要性,得出两个指标重要性的相对比率——环比比率,然后再通过连成把次环比比率换算为以最最后一个目标为基数的定基比率,最后再归一化为权重[5]。

4.3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通过一定方式对指标权重独立发表见解,用统计方法作适当处理。德尔菲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专家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来评判对象的一种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就一定的问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意见或者看法,然后将专家的答复加以科学整理、归纳和综合,以匿名的形式将所归纳的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直到意见趋于一致的评价方法。

4.4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作层次权重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6]。

4.5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熵是信息论中测度一个系统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值法是运用指标熵值来确定权重。熵值法是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丁 华.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构架[J].商业研究,2007,365,(09) :199-201.

[2] 吕建秋,钟小平.“温氏模式”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10):85-89.

[3] 赵志芳,尚泓泉.河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5-7.

[4] 王国华,梁 墚.决策理论与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6,(3):42.

[5] 李 英,胡奇英.预测与决策[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2005,(3):226-227.

[6] 刘心报.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06):118.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2

关键字: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海南省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转变发展思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农业和汽车制造等已经初显规模。但是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能力较弱等基本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亟需采取构筑区域品牌优势、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多项措施克服产业发展劣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发展加快,但整体产业规模偏小

从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来看,尽管近年来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状况依然未能根本转变。截至2010年底,海南省通过2008年、2009年、2010年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61家。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来看, 2004年海南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为157.4亿元,随后逐年递增,到2008年海南省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到334.2亿元,总体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的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对海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从2004年的19.2%,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22.9%。在国家科学技术部2010年公布的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排名中,海南省排在第11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25%)。然而,从我国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情况来看,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09,仅高于我国、青海、宁夏和新疆等4个省份①。同时,在科技投入指数统计中,海南省仅为10.55%,居全国倒数第二位。显然,尽管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于我国的多数省份来说,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二)重点产业突出,但产业内在结构不合理

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药、生物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医药制造与生物技术等一批具有海南地方特色、有规模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逐渐显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至2010年底,在海南省通过国家认证的6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医药制造企业有29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7.54%;生物技术企业8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11%;其它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网络与软件开发6家,电子仪器和电器设备制造5家,信息与通信技术4家,新材料与新能源4家,石油化工3家,汽车制造(科技改造)1家,食品1家。从整体产业结构来看,医药制造、生物技术在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60.65%),而其他产业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下,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产业的关联性来看,当前海南省多个产业的产业链构建尚未完整,缺乏通过某一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即便是医药制造、生物技术产业,这两个产业所集聚的企业数量也远远小于我国其他多数省份。因此难以靠企业大规模的空间集聚和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独特的集群竞争优势。

(三)技术产品显著增长,但产业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产品的产出是衡量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随着海南省高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建立和壮大,近年来海南省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企业产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4年的36项增加至2009年的84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从2004年的1900万元到2009年实现的翻三番的增长,总额达5600万元;国内中文科技论文从2004年的554篇增长至2009年的2726篇,短短的5年间实现了近5倍的增长。与此同时,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也从2004年的7.88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20.24亿美元。总体上看,尽管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产品产出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海南省科技人才队伍总量较小,技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成果总体数量非常少,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在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还是在专利、科技论文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上都相对较弱。

二、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一)构筑区域品牌优势,扩大特色产业影响

国务院(2010)在《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海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攻关,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②”。当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以生物制药、网络信息、软件开发、设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底,海口生物与新医药企业达22家,电子信息企业达7家。然而,由于主导产业的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目前这些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并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因而,有必要在现有产业和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定位,从而为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品牌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推进海南省集约化新型工业发展,在现有基础较强的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强化龙头企业的区域品牌宣传和示范带动作用,逐步产生一批依托区域产业的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而形成的名牌企业。以此为基础,通过构筑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扩大海南省特色产业的对外影响力,促进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以沈阳这个典型老工业基地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若千对策、措施。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经验;启示

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收益特征以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要求我国必须加快风险投资发展。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主要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巨大潜在收益但融资困难的新创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为其提供有效的专业管理,帮助其迅速成长壮大,以求在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取得高收益率实现自身资产的增值。高新技术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其瓶颈之一就是资金供给不足。而风险投资正好表现为资金供给,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其他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快速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

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体制创新,形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传统产业有技术创新优势,因此更有竞争力,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用技术上的创新代替体制上面的创新,这样可以避开体制壁垒实现跨越发展。但是这种观点唯一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忽视投资体制上的创新,盲目发展风险投资,没有形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利用风险投资发展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那就必须从制度和市场环境入手。利用市场为导向对其进行体制上面的创新,否则,即使可以在短期时间内取得飞速发展进步,同时也会给长期的发展埋下各种隐患问题。更甚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的严重后果。硅谷和筑波是美国和日本两国典型的高科技园区,他们的发展也许能够说明这一观点。建于1951年的硅谷和建于1963年的筑波同作为高科技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大相径庭。硅谷发展迅猛,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潮流,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拓者,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筑波则发展缓慢,自始至终都没成为日本的创新主体,缺少产业支撑最后只能滑向衰败,成了世界上最失败的产业园。为什么硅谷成功了,而筑波却难以创造另一外神话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分析其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应该是体制问题,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种不同的体制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硅谷从一开始就是市场主导,没有政府号召,完全靠自身的创新环境,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来这里体现自己的聪明才干,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硅谷的成功完全是市场驱动的,一切由市场来选择,是市场让硅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在筑波,技术开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从规划、审批、选址到科研整个过程都由政府包办,都是行政行为。科研单位、科研机构乃至科研人员都是由政府从东京整体搬迁的,而且都有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在筑波只有政府指令没有市场竞争,整个园区没有良好的自我生存机制,最后沦为了一个官僚科学城。由于两大园区选择的体制不同,导致了运作机制、内在活力、人才竞争和最终结果的完全不同,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是二者成败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硅谷和筑波两个科技园区的体制对比分析,要求我国必须改变过去政府办科技的做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放松管制,减少政府干预,让科技园区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市场主导型,加快体制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二、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引导,激励风险投资事业健康发展

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是风险投资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政府不仅可以直接参与投资,还可以通过政府补助、低息或无息贷款、政府信用担保、政府采购和财政贷款等手段刺激风险投资发展。例如为了提高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美国政府从7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对风险投资给予大力支持,1978年分布了《税收法》,将长期资本所得税税率从49%降至28%,这项法律的出台使得美国1979年的风险投资资金增长了40%。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会进一步将资本所得税率从28%降至20%。又如以色列将发展风险投资纳入整个科技规则中,为保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方向,政府还规定所有活动都要围绕高新技术进行。政府还在市场失效和那些企业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进行着创新活动支持。距离市场越近的,政府介入的程度就越低,完全交给私人部门去经营,大大拓展了风险投资的活动领域。

从各国政府的具体操作中不难发现,在运用风险投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政府想要直接进行风险投资发展的业务操作控制,而是政府对于风险投资高度重视,政府在风险投资开始良性发展以后,其主要任务就转变为风险投资创造优质的运行环境并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比如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政府信用担保机制,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激励,营造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等。

三、风险资金来源多样化,民间资本应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要提供者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产业,这必然会对风险投资的规模提出较高的要求,靠单一的资金来源是难以满足其需要的,风险资本来源必然是社会化和多渠道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状况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在国外,风险投资能够获得广泛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提供者包括公共和私人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私人资本、捐赠基金、银行持股公司、非金融机构、外国投资者等。从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在不同时期的构成情况来看,以美国为例,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私人资本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主要的资金。如1978年,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私人资本所占比例高达32%,保险公司占16%,养老金等年金基金大约占15%,外国投资者占18%,大产业公司占10%。到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阶段,风险资本的来源结构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私人资本的所占比重逐渐减少,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了的主要资金。美国的50%左右风险资本来源于养老基金,而在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布中,银行所占比重相对重一些,德国有62%的风险资本来自于金融机构。

我国风险投资是由政府推动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财政拨款是我国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相比之下,我国并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具有资本供给能力的力量来扩大风险资本规模。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额增长飞速,这部分个人资本在我国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采用合适的金融工具,将这部分资本引进风险投资,可以成为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上的新生力量。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另外,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放宽对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的限制,允许一定比例保险基金、社保基金进行风险投资。

四、建立多样、方便、快捷的退出方式,确保风险投资健康发展。

风险投资退出是风险投资周期中的关键环节,选择合适的退出时间和退出方式对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收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国外一般有公开上市、并购赎回、破产清算三种。

(1)公开上市。这种方式是指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在发达国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规模和资金上难以满足在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为保证投资在发展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激发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大都通过在创业板市场上市来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已成为现今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和纽约交易所相比,纳斯达克对企业规模、资金、盈利状况等上市门槛要低得多,为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理想的融资环境,是高新技术企业公开发行上市最关键的渠道。

(2)并购和赎回。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风险投资主要以公开上市方式退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兼并收购方式退出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更是如此。并购是指风险投资者通过由另一家企业兼并高新技术企业来实现风险投资退出。所谓股权回购也可以称之为赎回,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用现金购买的方式向风险投资机构买回自己公司股权的一种交易行为。

(3)破产或清算。由于高新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投资决策偏差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相当一部分的风险投资很难成功。风险投资本身具有较高的失败率,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风险投资才会获得成功。据权威数据显示,关于对美国13个相关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研究分析,其中风险投资产业所带来总收益的百分之15的投资。另外总收益的百分之五十则是其它百分之六的投资。因此,一旦被确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缺乏一定程度发展的动力,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相应的高额收益回报,就应该果断退出。特别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将来在收益方面不断恶化而且以无法改变的状况下,该高新技术企业就应该采用破产清算方式退出,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少损失。曾有数据指出,风险投资基金中的清算退市占总投资利益额度的32%。一般仅能收回原投资额的64%。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国家对企业公开上市的条件要求相当严格,因此要想通过公开上市从证券市场获取权益资本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当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板仍是主板市场的组成部分,距离真正的创业板市场还有很大差距,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时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进行创业板的试点,可以让高新技术企业有一个稳定的直接融资渠道,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最优的途径。

五、 完善风险投资各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制度保障。

风险投资的投资周期比较长。从国外的较多案例经验表明,风险投资发展壮大和稳定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美国的政府机构非常重视用法律手段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发展,并一直通过立法方式对风险投资进行一些调整。1958年,美国国会和政府分别颁布了《中小企业法案》和《小企业投资法案》,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法律保障。为了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美国劳工部于1978颁布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法律允许养老基金参与风险投资。另外,美国国会还分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股票期权促进法》、《信贷担保法案》、《购买美国产品法》、《联邦政府采购法》、《证券法》、《投资公司法》等,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法律障碍,很多现行法律滞后于实践中的风险投资活动,在有的领域立法还呈现出大量空白,在制度上约束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应该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的特点,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件成熟的时候适时颁布《风险投资法》。同时应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没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丽莎. 美、德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前沿,2005(8)

[2]金永红,奚玉芹.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现实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 2007(11)

[3]赵倩. 中美风险投资比较分析[D]. 北京语言大学,2008

[4]金永红. 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的国际化比较研究[J] .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

[5]潘玉香. 美国创业风险投资税收政策演变及其启示[J] . 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苑泽明;马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2-06-

[7]邓超,曾丽莎,美、德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05-09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5

第一,科技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计2670亿元,比前五年增长一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从509亿元增加到10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4%提高到1.1%,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中央财政还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工程等专项投入。科技投入成为国家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两张皮”问题基本解决。一是《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使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大量涌现。“龙芯”系列通用芯片研制成功,CPU方舟3号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我国结束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关键步伐;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超大规模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比重达到65%,已经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一大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三是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使其创新能力和活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四是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进展,确实需要国家支持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得到切实加强,一支稳定服务于社会公益型事业的精干科研队伍正在加速形成。五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我国科技结构和力量布局更加趋于优化。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对学科结构、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中国工程院在国家工程科技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园和基地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经成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地方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外商创业投资发展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年来,我国政府在国家高新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以及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共有企业2.5万家,2002年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创造了近300万个就业岗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0%,1998年至2001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5.2%,是全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期增长速度的3倍。1999年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来,政府共安排资金近30亿元,资助项目近3800个,平均资助强度75万元。

我国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初步建立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现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60多家,数量居世界第二,在孵企业1.5万家,育成科技企业4000多家;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865家,服务企业近8万家,增加社会就业48万人;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总收入近1.9万亿,从业人员达650万人,增加了社会就业。我国政府积极推动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2001年风险投资额已达119亿元,投资项目超过1500个,促进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此外,通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结合国民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城市智能交通、高附加值船舶、绿色纺织技术、镁合金、稀土应用、汽车新材料、镍氢电池等应用开发与产业化,推动了相关领域的产品换代,使产品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程控交换机等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远大溴化锂直燃空调、地奥心血康等一批科技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第四、加强原始性创新初见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高度关注和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环境,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9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为12.2万件,2001年达到20.4万件。2002年,SCI、EI和ISTP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6.5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分子薄膜上实现了超高密度的信息存储;具有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使我国在人工晶体研究开发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此外,我国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国际标准、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等成就表明,我国在当今国际前沿科研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塔里木克拉2号、苏里格等大型油气田勘探、三次采油配套技术和先进钻井采油技术的开发应用等,使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对解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老油田稳产增产等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五,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工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领域,制定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奶业等专项,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农业领域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功,促进了粮棉油等农产品的全面增产,丰富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0%。另外,通过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余个,开发新产品近1000项,建立试验基地近2000个、示范点近5000个,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工业领域,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多家;五年共认定新产品7094项;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目前CAD技术已在29个省市、3000个企业得到应用和普及,CIMS技术已在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200多家示范企业得到应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46个中心城市、近2000家企业推开;一批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克,解决了三峡、“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高效连铸技术关键装备等一大批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推动清洁能源汽车、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开展了水资源及其污染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农业和工业节水、海水利用以及洪涝灾害减灾等科技攻关;针对城市大气污染、气象预报等开展了综合对策研究;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准、新药创制、重大疾病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六,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启动实施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通过积极推进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环境变化计划、欧洲核子中心等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重大科学工程,使我国科学家更多地走上国际科学舞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局面已经形成。

五年来,我国政府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定了政府间合作协定;共加入了10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

目前,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家已达44万人次,派出培训人员已达4万多人次,并且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兴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举办大型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设立海外学人基金和专项等,使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以每年平均13%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重点城市已经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热潮。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6

技术转移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作的复杂过程,是我国实践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三螺旋”是一种用于描述技术转移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协作关系的经典模型,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及转移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作用,在保持各自特有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承担其它主体的部分功能,由此形成螺旋状关系,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移[。三螺旋主体“互动自反”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具有高度不稳定性与复杂性,促进了技术转移中介的诞生。随着技术转移实践的发展,学术界普遍认为技术转移中介平台已成为技术转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由此,本文将技术转移中介平台引人三螺旋模型,构成科研院所一政府一企业一中介平台的四螺旋结构,用于描述技术转移过程。

我国为促进技术转移活动投人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但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真 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高投人、低产出的现状表明,开展技术转移效率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迫在眉睫。

国外的技术转移效率研究主要集中于TTO机构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包括风险投资、技术受让方特点、TTO机构自身属性等。现阶段,我国技术转移效率研究基本上针对的是单一参与主体,忽略了技术转移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过程。廖述梅[3]针对校企技术转移效率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校企技术转移效率整体偏低,且受到专利、地区人均研发投人等因素的影响。范忠M研究了关系网络对科技中介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耿子扬[5]研究了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活动对自身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将从四螺旋创新体系的角度解决以下关键问题:第一,四螺旋参与技术转移程度与技术转移活动效益是否相关;第二,若两者存在相关关系,四螺旋技术转移参与度如何影响技术转移效益;第三,评价现阶段我国区域四螺旋创新体系技术转移效率现状。

1基于四螺旋结构的技术转移体系

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扶持研究开发及其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学技术普及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等9大科技服务业[6]。科技服务业是一种围绕着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供各种服务的新兴业态。技术转移中介和平台是指在技术转移实践过程中逐渐分离形成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转移中介和平台作为第四螺旋,使原有的技术转移运行模式产生了结构性变革,形成了基于四螺旋结构的技术转移体系。技术转移中介主要可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过程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和技术投融资服务等。技术转移机构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或法人内设机构。本研究中第四螺旋是指狭义上的技术转移中介[7]。技术转移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提供技术转移科技服务的新兴模式,是集技术转移全过程中数据信息、应用系统、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综合网络服务系统,是促进技术转移全过程中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以及科技中介互动合作的媒介。其本质是电子商务与技术转移的结合,以科技资源整合为基础,层层递进,注重资源丰富性、资源有效性、资源贡献者活跃性以及资源商务关系的整合。

在理想状态下,四螺旋技术转移体系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即在没有任何外部作用的情况下,系统中各主体按照规则,各尽其职并自动形成的有序运行结构[8]。政府主要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法规体系,颁布技术转移鼓励政策,布局产业创新方向,牵头大型科研项目,鼓励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对技术转移活动进行调控,从宏观上指导技术转移的发展方向,实现技术资源合理有效配置[9],推动技术转移体系运行;科研院所主要充当技术提供者的角色,位于技术转移创新价值链前端,主要通过推广自主创新产生的实用技术、承接政府及企业科研项目、建立科技园区、派遣相关领域专家到企业指导咨询、鼓励在校职工创业等方式,推动技术转移体系运行;企业处于创新价值链末端,主要扮演技术需求方角色,参与技术商业化过程;技术转移中介与平台主要为其它各主体提供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提高技术转移效率,为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各种保障服务。综上所述,四螺旋结构技术转移体系中,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以及技术转移中介既为技术转移提供驱动力,也受到体系中其它驱动力的影响。

2实证设计

2.1研究方法

2.2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借鉴区域三螺旋强度(TH)测度方法测量四螺旋参与度,选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技术转移中介和平台参与技术转移的程度和效果,综合反映 四螺旋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资源投人与互动力度,简称四螺旋参与度。

基于CCA/DEA方法研究四螺旋参与度与技术转移的关系,首先构建两组变量,第一组反映四螺旋参与度,第二组反映技术转移产出效益。由于现有统计口径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指标变量,因而本研究借鉴结构方程模型中潜变量的测量思路,将四螺旋参与度与技术转移产出效益作为潜变量,在现有统计口径下甄选合适的指标变量作为显变量,对潜变量进行综合测度。

四螺旋参与度可通过以下具体潜变量Xi、X2、尤3、X4、X5,X6进行测量,如表i所示。选择“万人R&D人员数”等指标表征四螺旋技术转移体系中宏观人力资源投人;选择“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衡量技术转移中介的物质基础投人、“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衡量科研院所、企业的物质基础投人;选择“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人比重”等衡量公司企业的技术转移人力和财力投人;选择“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衡量政府机关的技术转移投人;选择“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衡量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转移参与度。并进一步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综合各潜变量的测量效果。

技术转移产出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潜变量Yi技术成果市场化、Y,高新技术产业化、Ys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测量技术转移活动的产出效益,如表2所示。

选择“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和“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人”,综合表征技术成果市场化程度;选择“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等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指标,综合表征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选择“社会生活信息化”等检测指标,综合表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然后,利用技术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个变量,代表技术转移过程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典型相关分析两组变量及相关统计数据均来自《20i4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中国内地每一个省市为一个决策单元,求出典型变量U和V以及典型相关系

数,并利用构造的效率模型和单一变量边际产出弹性模型,进一步进行技术转移效率评价。在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前,对所有变量作对数化、标准化以及正向化处理。

3实证分析

3.1四螺旋参与度与技术转移关系

为了探究四螺旋参与度与技术转移效益的关系,运用软件SPSS对预处理后的两组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和I均显著,鉴于^=0.948,显著大于h=0.669,选定第一组典型相关变量0.948作后续分析。

本文中,典型相关系数表示四螺旋参与度与技术转移产出效益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8,说明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

基于h=0.948,进一步求解X1对应的典型变量系数a=(an,ai2,???aip)和h=(bn,bi2,…b,),根据式(1)得到四螺旋技术转移参与度与技术转移效率的典型变量计算公式:

U=0.409X1+0.178X2+0.491Xa+0.153X4一0.129X5+0.034X6

V=0.481Y1+0.07Y2+0.594Y3

2.2四螺旋技术转移投入产出边际弹性分析

根据巳求得的入1、a=(an,ai2,…a^)以及h=(bn,bi2,???bq),运用式(2)得到单一投人变量与单一产出变量之间的边际产出弹性,探究各投人变量如何对各产出变量产生影响。计算得到两组变量间的弹性关系,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科技活动财力投人对技术转移成效3个变量的边际产出弹性均为负值,说明科技活动财力投人在技术转移活动中存在浪费现象,财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此外,其它边际产出弹性均为正值,说明在技术转移活动中四螺旋各创新主体的各项投人均未达到规模最优,边际产出弹性值越大,说明相应投人变量对产出变量的影响越大。“科技活动产出”对“技术成果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边际弹性均大于其它投人变量,说明6个投人变量中,科技活动产出对技术转移成效的影响最大,也说明科研院所在技术转移中具有重要地位。

除科技活动产出外,科技活动人力投人对技术成果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较大。说明四螺旋不同智力资本和隐形知识对技术转移产出效益均具有重要作用。

2.3区域技术转移效率评价

根据CCA/DEA方法,按照广义投人产出效率模型T=V/U,首先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计算出每个决策单元的广义四螺旋投人典型变量U和技术转移效益产出典型变量V。将区域技术转移效率值按照8大经济区域进行划分,结果如表5所示。

从经济区域层面来看,技术转移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地区、长江中游、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以及南部沿海。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区域,技术转移效率普遍较高。

从省市层面来看,东北地区技术转移效率最高的是黑龙江;北部沿海地区技术转移效率最高的是北京;东部沿海地区技术转移效率最高的是上海;大西北地区技术转移效率最高的是甘肃;黄河中游地区技术转移效率最高的是内冡古;长江中游地区技术转移效率最高的是湖北;西南地区技术转移效率最高的是四川;南部沿海地区技术转移效率最高的是广东。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和上海虽然在各自区域内技术转移效率最高,但是在全国技术转移效率排名中分别位于第9位和第11位。单看典型投人变量U,北京和上海在31个省市中位列第1和第2;单看典型产出变量V,北京和上海在31个省市中也位列第1和第2。说明虽然北京、上海的技术转移在绝对值上产出最高,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其四螺旋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4结论与建议

基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技术转移中介构成的四螺旋技术转移体系视角,借助CCA/DEA方法,进行了技术转移效率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四螺旋参与度与技术转移效益显著正相关;第二,现阶段我国四螺旋参与的投人与产出均未达到规模最优;第三,我国技术转移过程中科技活动的财力投人(主要指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和企业R&D经费支出)未得到合理配置,存在浪费现象;第四,科研院所的发明专利和科技论文产出量与技术转移成效显著正相关且对技术转移的促进效果最明显;第五,东北地区的区域技术转移效率最高,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四螺旋技术转移投人和产出效益绝对值较大的地区,四螺旋资源利用效率均不佳。

上述问题表明,我国四螺旋技术转移体系效率还有待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完善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技术转移中介在技术转移活动中的合作机制,尤其是技术转移中介与平台的运作和监督机制。健全的四螺旋合作机制有助于提高四螺旋技术转移参与度进而提高技术转移效益。技术转移中介与平台作为新兴的技术转移参与主体,其市场运作和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2)适当提高科技物质条件,如科研设备投人等,鼓励企业引进吸收先进技术,重视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加强科技服务业建设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技术转移。

(3)加强对技术转移过程中政府和企业R&D资金的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在活动开展之前,全面合理地评估研究项目成果产业化的可行性,并将其作为是否继续开展活动的重要依据;其次,加强对R&D资金的日常监管,资金的使用必须满足透明性、恰当性和合理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