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趣事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趣事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趣事作文

乡村趣事作文范文1

Z06 枣上

暑假,我去了乡下阿姨家去玩,那次玩耍让我非常难忘。

阳光照耀着绿色的田野,田野边上有一个不大的湖,湖里几只鸭妈妈正悠闲地带着小鸭子们游泳呢!农民伯伯在田野里锄草,给庄稼施肥呢!

走到阿姨家门口,妈妈跟我开玩笑:“快把那只鸡抓住,抓来吃呀!”我马上就去抓,毕竟是乡下,乡下的鸡比城里的厉害多了,跑得比人还快。我左扑右抓,跑得满头大汗,就是抓不住一只鸡。

乡村趣事作文范文2

那是暑假的一天,天气格外炎热,知了在树上不知疲惫地叫着。路上的行人稀稀拉拉的,好像有意躲开这讨厌的天气。正晌午,我和几个小伙伴无精打采地在一棵树下乘凉。突然,我们发现对面的一棵树上有一个黑糊糊的东西——马蜂窝。我立刻告诉大家,伙伴们听了,都想捅了它,“为民除害”。

下午,天气凉爽了些。我和其他伙伴都“全副武装”,个个紧了脖领、衣袖口,戴上了帽子和风镜,真像抢险突击队队员。陈伯鹤找来了蜻蜓网,陈孚拿来了竹竿,胥鑫带来了弹弓,陈岩松带来了塑料脸盆,我背上了一个“望远镜”——与其说这是“望远镜”,还不如说是两本书卷成的纸卷,不过效果很好。

我作为大家一致推选的“总司令”,先观察了地势,然后详细地分配了任务:先由陈孚去“引蛇出洞”,陈柏鹤再将其网住……我们其他人在一旁伺机助站。

战斗打响了,先锋官陈孚第一个勇敢地冲了过去,用长竹竿对准马蜂窝就是一下——这回可真捅了马蜂窝,一群黑糊糊的家伙飞了出来,如同刮了一阵风,立刻包围了陈孚。我见此景,喊了一声:“上!”大家就围过去了。为了身先士卒,我在没有任何“武器”的情况下,顶上脸盆作为头盔,也冲到“前沿阵地”去指挥。

乡村趣事作文范文3

春雨沙沙沙沙的下,

哗哗啦啦,滴滴答答,

好似一个调皮的娃娃,

到处溅起雨花花.

春雨,下吧,下吧,

滋润万物,

小草发芽,

果树开花,

万物生机勃勃,

好似一个温柔的妈妈.

春雨沙沙地下,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万物都笼罩在春的气息里啦!

瞧,花儿开了,

瞧,柳树发芽,

瞧,燕子来啦!

乡村趣事作文范文4

乡村的美景令人陶醉,乡村的生活令人向往。漫步于如诗如画的乡村田间,聆听着天籁般的虫鸣鸟啭……同学们,就让我们撷取乡村生活中最绚最亮的那朵花,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金 昱】

乡村美景让人留恋,田间趣事也别有一番风味。砍甘蔗、拔萝卜、淘螺蛳……我最喜欢还是挖生姜。大约挖了一分米深的小坑,那生姜就显现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我紧紧地抓住生姜一把将它连根拔起,像是逮到了什么宝贝似的。凝神观望,只见生姜全身呈微褐色,夹杂着一些细细的白色条纹。茎上长满了一层层卷起的新叶子;卷叶中抽出了尖尖的小脑袋,微微向上倾斜,几乎亮得耀眼,就这样参差不齐地依次排列着,粗看跟竹子没什么两样,细看秆上还有一些细小的绒毛呢!碧绿碧绿的新叶秆与根的连接处像八爪鱼一样伸进土里,有些泛黄,犹如不离不弃的一家人,还时不时地散发出一丝丝生姜的清香。闻着那沁人心脾的迷人香气,我心里乐开了花……

【陈 远】

我喜欢乡村,尤其是暮春时节的乡村!那些繁茂如茵的草地,那些清澈见底的河水,那些婆娑起舞的柳枝……令我流连忘返!如果把春天比作画家的话,我想,暮春时节,应该是画家最成熟、最稳重、最耀眼的时候,她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涂上了五彩的颜色。小草从甘甜的梦乡中醒来,成群结队地从土中探出头来,舒展着筋骨,伸展着懒腰。从远处看,微风轻拂,就像涌起了千层的波浪,草海茫茫,似乎风中还带着淡淡的青草芳香。五颜六色的野花也不甘寂寞,争相怒放,装饰着无边的绿色,点缀着美好的春景。蜜蜂蝴蝶也来凑着热闹,有的扇着翅膀尽情飞舞,有的忙着辛勤地采蜜,还有的则是和同伴尽情嬉戏……

【许竣迪】

“晚霞中的红蜻蜓,请你告诉我,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我差点就要喊出声来,眼前竟是只蜻蜓!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正停在我身子不远处的叶片上呢。我踮起脚尖,轻轻悄悄地靠近,小心得连大气都不敢出。近了,近了……这个“可怜儿”居然还不知道它将是我的“瓮中之蜓”呢!我轻轻地伸出手,把手兜成三角形,迅速用手拢住了它。黑黄相间的身体,长长的尾巴,极其透明的翼,还有那鼓鼓的眼珠,似乎在注视着我呢!在这片草地上,低飞着各种各样的蜻蜓,它们飞呀,飞呀,飞进了我的心底……

乡村趣事作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乡土特色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往往内容空洞、语言平淡。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人、事、物熟视无睹,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如何让农村孩子作文写出乡土特色?作文教学中,应巧借农村生活之“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描绘自然风光,在细节比拼中学会观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农村有着广阔的田野、错落的村舍,有秀丽的山水,生长着各式的果蔬。随着农时变化,便形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四季美卷。描绘农村美丽图景,是农村作文写作的首选题材。

1.布置习作任务

进行写景类习作时,有很多学生会立刻回想起曾经的旅游经历,作文往往画面模糊,内容空洞。因此需事先拟定有针对性的话题,要求具体,如“我家的麦田”“门前的小溪”“家乡的那条河”等,宽泛自由的话题如“家前屋后”“菜园里的……”“……的早晨”“那一片……”等,以此把学生的知觉和感觉严密组织起来,指向和集中于要观察的景物。

2.激发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近距离郊游、踏青,教师实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观察兴趣。回教室后开展多种活动,如“比一比”,看谁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更细致;“辩一辩”,怎样进行景物描写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在比拼和思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3.养成观察习惯

鼓励学生写“观察笔记”,随时记录观察所得,方便日后进行整理和总结。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就能不自觉地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观察得越仔细,写得就越多,也越会有写作的欲望。

二、展示风土人情,在思维碰撞中懂得感悟

农村的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农村的风俗更加传统、更加丰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也在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习作时,如果能把握住它们的精髓,自然能使文章的主题提升层次。

1.确定主题,展开调查

首先让学生明确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农村仍保持的很多城市己经遗忘的风俗,乡村的辉煌历史,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等。

逢年过节,组织了解民俗,如大年三十晚的“守岁、接财神”,年初一的“穿新衣、拜年”,还有清明、端五、七月半的“鬼节”等。可以了解家乡的过去、如今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村中的古桥、古树、古建筑等人文景观的渊源,收集民间传说、优良传统等。

主题确定后,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梳理家乡的习俗,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习俗或人文景观,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下相关故事及寓意等。

2.交流讨论,感悟深义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为了扩大民俗风情对学生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相关民俗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结合时节,举办有关风土人情的故事会,如“我眼中的除夕”、“又到端午”、“何时的月亮最圆?”等,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生活中的故事与同学分享,丰富每个学生的体验;针对民风,召开民风发展趋势辩论会,如“明天你还会包粽子吗?”“土灶台真的该退役了?”“月饼还有中秋味吗?”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农村的认识,丰富写作内容。

三、再现生产劳动,在生活实践中丰富体验

“实践出真知。”要想写出乡土味十足的作文,必须要亲自投身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的孩子也缺乏劳动体验,写作时便无法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把播种浇水、喷药治虫、收割庄稼等生产劳动,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他们定能在火热的劳动场景中长见识、增才干。

1.感受场景,激发动机

带领学生欣赏以农村生产劳动为题材的画作,如凡高的《种土豆的人》、《两个挖地的农民》、《播种者》、《捆麦秸者》、《劳作中的休息》等,揣摩其中的人物感受。或利用课内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实地观看劳动场景,如插秧季节,将孩子们带至田头,让他们真切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劳动的是你,会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亲身体验的欲望和动机。

2.集体劳动,初尝滋味

实践活动中,若不加以指导,学生往往带有盲目性,难以抓住对写作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必须提前明确活动的方式、途径、目的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如:学习植树,先跟着老师做,边做边问不同树的种植方法、过程。学生掌握了植树的要领,文章也会变得有血有肉。

3.自主实践,写出个性

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一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时也用作文课时间。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选择乐意参与的生产劳动,如插秧、锄草、晒谷等。亲身经历后,每一个劳动场景都让他们历历在目,深有感触。习作时或是写劳动趣事,或是反映劳动艰辛,或是写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乡村趣事作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 兴趣 作文教学

我任教于一所农村中学,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的理念慢慢被广大农村老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作文教学还是处于一个迷茫且低迷的状态。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几点自己的见解,以期改变农村学生在写作中的困境。

一、利用普通话,规范语法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家长的影响下,学生们固执的用自己的方言交流,并且以此为傲。但是,由于许多方言是不符合普通话语言发音以及组织的规范,这就导致学生写作时文不达意或者是出现较多的语法错误。

比如我所任教的地方,学生说的是闽南话,汉语书中记载这是一种保留古音比较多而且离普通话的语法习惯比较远的一种地方方言。学生很难分清楚“h”和“f”,我在改作文的时候经常改到类似这样的句子:窗户外面发开了;我在浇发。这些句子的出现不是学生不会写“花”这个字,而是在写的时候心中就读成“发”了,落笔就成了一个病句了。上课的时候学生更是集体把“开会”读成“开肺”,“飞机”读成“灰机”。从中不难看出,闽南方言不论是语法还是句式都与汉语有巨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时语言组织的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心中有话却写不出文章的尴尬境地的出现。更加难办的是,这里还有回族和畲族等少数民族,他们还讲着只有少数人听的懂的方言。虽然方言的传承对一个民族的延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可以在家里和父母亲人讲方言,读书的时候尽量用普通话交流。

二、读写结合,笔随心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写可以通过勤奋来弥补,可是读与听的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加上淳朴的山里孩子比较的内向,平时很少有开口大声朗读的习惯,这也就导致学生很难把内心丰富的情感顺畅的表达出来。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学生自身入手,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手口并用,先打好草稿,然后反复的诵读,在读中发现文章的漏洞并进行修改,读通读顺后,文章自然也就写好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读的能力。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同的人对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同学之间可以换着修改,这样往往能得到比较中肯的意见。同学间本来就比较熟识,大家水平差不多,他们也就不会胆怯把自己的作品与他人分享。在换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又可以学习到别人写作的优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各自写作的不足,从而达到共同进步。这个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心口如一,笔达心意”。

三、利用生活,获取素材

在农村相对的课外阅读资源比较匮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再加上家长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写作又属于投入大,时间久,成绩见效慢的学科,因而它在农村教学的地位就慢慢的被弱化了。其实,农村学生有他们自己写作的特色,而且是城市学生所无法赶超的,那就是写作的素材。

作为大山的孩子,他们接触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再加上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这些童年趣事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插秧割稻、拔草喂兔、砍柴烧饭等这些劳动实践也给学生带来切身的体会;青山绿水、稻花飘香、黄昏炊烟……这一切其实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因此在作文指导中,我鼓励学生把上学路上的见闻,田间的嬉戏,饭后的家务,乡间趣闻等都记录下来,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在写作前,为了防止学生写出流水帐似的“记录文”,可以根据当时的季节农村的特色,设定一个主题,全班讨论之后,再进行创作。例如,很多学生都参加过采收番薯的劳动,在番薯丰收的季节写了很多烤番薯的文章,但都没什么内涵。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有什么见闻?看着丰收的场面你想到了什么?在收获后,烤番薯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在讨论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土地的伟大,劳动的艰辛,以及父母的辛劳等等。在最后整理成文的过程中,他们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感触,用他们平实的笔触,抒发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四、题材创新,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农村许多教师上作文课还是遵循老路子。即教师在写作前进行命题;然后全班讨论如何写作;交流提纲,学生照纲作文。这好比是每日三餐让学生吃相同的菜,吃到最后就味同嚼蜡。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就象要完成一项任务一样,写够字数,写对格式就万事大吉,毫无兴趣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