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手工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手工艺论文

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1

一、当代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分析

当代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文化支柱产业,从当前发展情况看,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艺术品的收藏已经成为一种投资形式,从而推动了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再次受到重视。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传统手工艺品涉及品种十分广泛。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有8000多项传统手工艺门类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工艺美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手工艺涉及各个门类,如陶器、瓷器、漆工(泥金、漆、雕漆、堆朱)、琥珀、珊瑚、玳瑁、贝壳、角、皮革、面花、剪纸、珐琅、琉璃、玉石、服装、刺绣、染织等。这些工艺美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凝练,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在生活中孕育而生的工艺美术,不但体现了一种精湛的手工技艺,也透视出人类艺术审美的发展情况,展示出一种活态文化体。这些工艺美术品蕴含着人们的造型思想、审美意识、技术能力、心理价值观念等,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世代传承发展的脉络,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目前,一些高校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2稿)中,“工艺美术”被提升为“设计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足以证明高校将成为推动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工艺美术专业将成为国民教育的基础科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工艺美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将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高校在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中的优势

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发生改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工艺美术品息息相关,尤其对工艺美术品在生活中的装饰需求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与时俱进,培养新型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高校不能局限于对传统的继承,而要与时代同步,开发和研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需求,生产和设计出更多优秀的工艺美术产品,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此外,高校教学资源多学科交叉可以解决很多工艺难题,能有效弥补传统手工作坊的设备不足等问题。高校的教学设备资源在保护工艺美术技艺方面占据优势。工艺美术专业以再生产为主要教育形式,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很高。高校的实验室设备,比如特种机工艺室、传统手工艺扎染和蜡染工艺室、陶艺工作室、金属工艺创作工作室、雕刻工作室等,为工艺美术专业提供了较强的设备资源。

三、高校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引领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积累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方面的经验,发表相关学术著作和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工艺品设计竞赛。还有一些教师通过出国学习,开阔了专业视野,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邀请大师进高校教学,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并且,高校的专业设计思想能够深入传统技艺,在不断磨合中提升了工艺美术品的审美品位。辽宁传统工艺美术历史辉煌,岫玉、抚顺琥珀、本溪剪纸、辽砚、面花、皮影,以及满族服饰文化、锡伯族文化等工艺美术门类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在为辽宁工艺美术文化发展提供源泉的同时,也展示了辽宁工艺美术历史的深层内涵。辽宁省的一些高校应立足辽宁区域资源优势,推动辽宁文化发展与繁荣,为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使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为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结语

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设计产业;生态化;传承

近几年,国内产业生态研究的项目不少,尤其在对民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研究中,国内的研究很多项目都急于进行传统工艺的现代改造与产品开发,忽视对设计产业现状资料的科学收集与细节分析。如《面向“生态文明”的中国传统竹产品再设计研究》、《当代民间手工艺品的消费需求调查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设计价值体系研究》等项目,着眼点都是传统工艺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与再设计。而《创意产业背景下工艺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传统手工艺家族产业制度研究--以近代著名手工艺家族为视点》等课题研究,无地域与年代限制,作为资料存留的证据细节不足。

一、研究对象

本土资源的生态型传统手工产业,大部分传统生态型手工业正面临着从业人员减少,甚至无后继者传承,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经营与生产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调研的对象正在逐渐消失,调研工作迫在眉睫。地方政府面对本土资源产业的调整出发点受到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影响,部分地区对生态型手工产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意义认识不足,因此生态型绿色产业在政府政策调整时得不到支持,面临生存危机。而部分地方政府意识到手工产业的重要性后,对此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政策也在探索性对策阶段,急需专业人员在学术上给予建议。因此,本研究项目的迅速开展意义重大。

在我省本土已存活了上百年的传统手工产业,并对其发展现状和生态事实,利用影像技术对地方原有的产业现状和文献进行整理和资料收集,除此之外,重要的工作在于对地方生态型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学术建议。对于保留较完整的生产加工、商业流通、大众使用基础的低碳、低技术产品,研究生态土壤与人文资源对于其在民间存活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护和提升其设计价值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研究的重点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我省地方手工产业的影像文本进行细节收集,同时对本地文献中与产业有关的文本进行有序收集与整理。此研究项目前期已经取得部分地区地方的支持,提供了部分地方手工产业的调研对象。收集对象处于偏僻和交通不便区域,寻找与发现完整的产业文本有一定难度;目前的调研对象部分手工业者面临手艺传承的危机,被调研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给收集资料带来一定困难。另外,部分地方产业的历史文献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文本(地方志)存藏和整理都有缺失,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国际同类文献的翻译,因语言的差异和对译问题,也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阶段:按照本省原生自然资源分布的条件,对不同地域的生活用品本土加工条件进行有序调研,选定如香河、邢台等地域案例进行深度调查,通过摄影摄像、文本采集留证其生产加工资料,跟踪部分工匠,进行个案样本采集。重视对现有的商业生态的数据信息采集。研究^程中主要以调研法为主,同时进行个案研究。

第二阶段:根据调研对象对地方文献和行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比对不同区域调研行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检索亚洲国家和其他省内同类情况的文本,翻译收集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第三阶段: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完成同题系列论文的有序资料及其他出版成果呈现,并组织交流展览和学术研讨会议,探讨我省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途径,取得相关环保产业的学术和商业组织机构的认同和支持,逐步推广环保产品设计及产业经济模式

三、具体实施方法

按地区分类,走访和采集5-10个生态型手工制造作坊和个体产业,对其现状进行影像和文本资料采集,对其产业与商业生态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对其发展状况做成功、有待推动和发展的个案做具体分层分析,参考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类项目的案例进行横向比较,适时将项目成果与北京、山东等省的同类研究机构和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一方面获得各省先进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扩大河北省本土传统生态型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以此激活该产业的成长,提升河北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价值。

同时,在学术领域针对中国近现代产品设计史论研究,一直未有适合我省本土国情发展脉络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我省地域性生活文化与产品设计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地产、人文资源特点,有着与其他省份,特别是西方近现代设计发展不尽相同的发展基础和文化传承,本项目课题从河北省各地域田野调查入手,广泛调查收集属于本土化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形态和低碳型传统制造产业的状况。一方面获得国内先进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扩大河北省本土传统生态型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此激活该产业的成长,提升我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价值。

四、手工艺传承的设计产业生态化

1.挖掘延续先祖传承下来本土的造物方式的无公害生态型产品设计制造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人文基因;收集整理本土生态型手工制造产业资料,提升其恢复繁盛和扩大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对未来可持续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实例。弘扬河北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优秀传统,对建立本土环保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产业规划的系统性发展策略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可应用的实际案例。便于国内学术研讨和交流,并力图将本项目所产生的本土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对未来我省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作出应有的贡献,并造福于大众。

2.对于当下大多数高能耗的地方工业化产品制造产业,转型为低碳或无碳排放的清洁型产业发展的国策,提供实效性应用研究范例,尤其是对地域传统手工产业的商业生态和就业方向分析,为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规划政策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在项目研究中整理翻译亚洲国家和其它地区的成功范例做参考对比并推广,使之能够对我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本土设计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和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在历史上也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对亚洲临近国家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创意产业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且依然处于上升势头。中国是手工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官民生产历史。本课题立足我国本土已存活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原则为根基,研究传统手工业生产生活、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有序回归,提供可参考的实际事例,由此提升我省生态型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娅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产业中的传播[D].山东大学,2006.

[2]房彬彬.基于传统文化消费心理的手工艺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

[3]黎敏娜.传统手工艺图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

[4]王颖梅.浅谈我国手工艺礼品消费现状[J].知识经济学报,2009.

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室内装饰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原有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错误定位和认识,以及当前工艺美术产业的不景气,使得人们对工艺美术的认识就是低知识、低技术,手工艺的小作坊,从业者是知识水平低的人。这样的认识的高学历者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无人愿在就业时选择工艺美术。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但毕业生也都转向了其他专业就业,使大师后继无人,没有徒弟可带。工艺美术门类正面临着日渐稀少、后继无人的局面,使许多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的传统工艺美术面临危机与挑战。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在此情况下传统工艺美术如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将会慢慢淘汰,淡出历史舞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虽然失去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但它仍然继承了以往的优秀传统,保持着中国工艺造物的一贯美学特征,已经形成一定的象征模式并融入社会之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构造、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特色都反映了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对现代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的空间中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在我们生活中工艺美术无处不在,有工艺美术作品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它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感受生活、释放情绪的媒介,这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所在。在众多的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中到处都能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变迁导致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较以往都有了更大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一代,追求精神自由、张扬个性美感是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家庭住房、物用品质、室内陈设等社会空间都是艺术家设计创新的空间,也使得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概况

室内装饰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需要,合理、完美地组织和塑造具有美感而又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门类,现代的室内装饰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潮流,一是从使用功能上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如科学地通风、采光、色彩选择等等,以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另一种是创造个性化的室内环境,强调个人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调。室内装饰设计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并与建筑设计、装饰艺术、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改善空间,对室内空间进行美化和修饰,通过选择与设计,创造一种理想的室内气氛,使人赏心悦目,怡情逸性。

我国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室内装饰设计发展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公共场所、办公区域以及居住空间环境装饰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室内装饰设计的迅速发展。不管是公共场所还是家庭居室,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当时装饰设计及创作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观念和较为完善的体系,室内装饰设计局面比较混乱。有些一味照搬外国设计成果追求所谓的“西洋风格”,有些到处堆砌传统装饰样式强调所谓的“民族特色”,甚至于把不同风格、特点的设计元素混杂于一室已达到“中外合璧”的效果,粗制滥造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运用价值。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目的就是美化人们的生活,很多制作精良的工艺品在古代就已经作为室内装饰物供人们赏玩,从审美特质上看,传统工艺美术品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相比,装饰性更强,更适合运用于室内装饰。

工艺美术的对象主要是手工艺品,而艺术设计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一个是传达了传统的道器思想,一个是体现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以往的工艺美术史论多是讲技术和现象,多是研究图案、装饰的问题,或者亦偏重于材料的工艺阐释。与工艺美术相对应的是道器,器指物质载体、道指精神内容,是相对于工艺美术领域的范畴而言的。而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为事物。人为事物主要是指包含了人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性理念的人化自然事物。工艺美术的“形、道、器”相对应的就是艺术设计的“造型、设计、产品”;传统的“制器和器用”就是当今的“产品和用品”。道器是传统的器物观念,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人为事物是当代的对设计的一种认识,二者互不排斥。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结合,也是为自身的发展谋求出路。传统工艺美术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形式,其蕴含的劳动价值量非一般工业品所能比拟。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实用功能几乎完全被工业品所代替,从实用品转身变成仅仅充当审美对象的艺术品,褪变成为一种“小众文化”,其发展空间受到强烈挤压。可以说将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是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继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有着500年历史的景泰蓝采用的无机化学,材料学和金属加工技术,还是历史更久远的玉雕,牙雕所使用的加工工具,无不透视出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而传统工艺美术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发展数百年,乃至千年,其核心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艺美术的传承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注入。

四、方法

如何避免千人一面,是所有的设计师关注的话题。经过十余年的争论、反思和探索,目前,业界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我国的室内装饰要健康发展,应该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设计道路,努力探求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建立具有现代意识的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室内装饰设计理论和实践体系。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不断探索创新,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各种文化艺术元素都得到了充分发掘,个性化越发明显。室内装饰设计风格也因而频繁变化,自然环保、民族特色、异域情调、前卫现代等风格随处可见,呈现出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局面。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包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运用价值。吸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材质元素、主题元素和地方文化元素并对现代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装饰和处理,使传统特色和现代建筑统一,对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征又具强烈时代感的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作品意义重大。传统工艺美术运用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符合室内设计的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或繁或简,采取合理方式手法适度地进行装饰。

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工艺美术时,其原则是要符合室内装饰的特点。首先要契合室内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合理适度的进行装饰,使装饰成为室内环境的亮点。第二,传统装饰品要与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和灯光、家具、隔断、植物、陈设等相得益彰,符合整体美的要求。第三,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既不能打破室内的整体性又要突出其现代感,不能把传统装饰进行堆砌而成为古代装饰的简单克隆产品。第四,尽量降低传统工艺美术中不适应现代装饰设计的限制性因素的使用,如玉石、金银器等珍贵的原材料、制作程序过于复杂和表现手法太过精细的工艺品,虽然有独特的装饰效果但都不适合普遍使用,要重视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法的运用。

在室内装饰设计实践中,应该遵循现代设计观念,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论、结构体系中,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思维方法的室内装饰。最基础的方式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的造型、图案、纹饰直接引入到室内装饰设计方案中,对传统装饰进行解构与重组,或者对材质、工艺和表现手法进行替换,延续其审美形式。在掌握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造型方法、特点、规律之后,可以进一步对传统元素进行革新和再创造,通过抽象、变形或增加新的表现方式,产生新的形式和效果。

最有创新价值的方法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精髓真正融人到室内装饰设计中,不囿于传统装饰的现有形式,探索并创造出新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造型方法,真正实现室内装饰设计的中国化。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吸纳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在设计理论和实际实践上大力探索,不断拓展传统工艺美术的进步空间。

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艺技术;建筑品质;建议;主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建筑品质的主观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建筑活动中的社会角色

建筑的决策者通常是由那些能够在建筑活动中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一方来担当,建筑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参与决策的技术专家或服务者。正因为这种社会角色分工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建筑活动不仅是单纯的造物活动,同时也是执行者与决策者在建设目标、建设方式等方面的博弈,这个过程必定会受到执行者与决策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工作职能的影响。

(2)市民文化与大众审美

市民文化和大众审美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积淀下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历史事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工艺技术的表达具有选择作用。客观的工艺技术在文化特征与大众审美的综合作用下,具有了民族精神与地域性特征,避免了工艺表现的趋同性,从而保证了建筑工艺表现的艺术价值。

(二)行业因素

中世纪末期,为了与不断涌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竞争,并最终维护已有利益、保护辛苦学来的手工技艺,各行各业手工艺人联合起来成立了行会。不断完善的行会制度,逐渐形成了各行各业对于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和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如果将建筑师的职业实践作为建筑理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那么职业精神、职业素质以及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必然对建筑品质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导与督促作用。

(三)个人因素

建筑活动具有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与偶然性。建筑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精准的数理推导过程,而是在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的个人能力、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成长环境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对于工艺的选择与应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工艺表达方式。这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存在于每一个建筑活动中,其作用方式、影响结果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和偶然性。

二、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主要因素

(一)建筑师的技术展开与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对于当前中国建筑实践而言,非技术性因素是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建筑自身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建筑师的技术展开能力和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首先,与国外优秀建筑师相比,中国建筑师选择适应性技术的能力欠缺。以盖里为例,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参数化设计成果,建成效果也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可。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本人及与其相配合的专业设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适宜性工艺技术。

其次,中国建筑师在技术落实环节的工程控制能力不足。在建筑实践过程中,凡是建筑专业的问题都是可以控制的,但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功能和空间问题,更多的是与各专业技术相关的交叉问题。解决这些交叉问题既需要建筑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也需要建筑师对建筑相关技术有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当然,作为一个集体创作行为,建筑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必须在良好的行业运营机制下才能够实现,于是又引出了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另一个因素,即建筑行业运营机制。

(二)建筑行业验收与反馈机制有待于完善

建筑活动是一个极复杂的多系统合作过程,其行业运营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与建筑设计――商业合同――施工――竣工验收――保养与反馈”六大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工作内容都有对应的评估系统与技术支持系统,对建筑师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严格监督,保证整个建筑设计流程的有效运营。然而,在中国当前的建筑实践中,由于建设周期短、工期紧张,通常不能保证建筑活动全过程按照标准运行,特别是在“竣工验收”和“保养与反馈”阶段,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这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保障、工艺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总结与反馈,阻碍了建筑品质的提升。

(三)市场对于建筑精致性的需求不明显

在市场规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建筑活动中,缺乏对于精致性的需求是当前建筑品质不高的原因之一。理论上讲,建筑的精致性需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业主方对商业价值的需求;其二是施工方在技术突破方面的需求;其三是设计方自我实现需求。在当前中国的建筑实践中,这三方面对于精致性的需求都不明显。

(四)建筑产业链需要进一步系统化

建筑工艺需要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协同工作,它们彼此之间存在良性竞争和合理的经济制约关系,这有效地督促了相关厂家进行技术改进,保证了建筑工艺的圆满完成。而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如此精细、严谨的技术体系。尽管近几年建筑行业相关技术厂家正在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转型,然而健康产业链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提高建筑品质的几点建议

(一)工艺系统架构

具体而言,工艺系统的知识构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与工艺技术相关,它包括材料知识、工法知识、设备知识、施工知识、构造知识6个子系统;第二层面与意识形态相关,它包括设计理念、比例形式、象征意义3个子系统。技术层面的各个子系统直接关系到是建筑的实施过程,是建筑品质塑造的必要条件。而意识形态层面各子系统则是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传递出来的精神含义,是建筑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的感观依据。两个层面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

(二)适宜性技术调整

建筑工艺与制造业相比较为保守,对于建筑工艺体系中单项技术的提升与调整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指标的刷新,而是要针对建筑所在地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环境特征进行适宜性调整与可行性技术开发。适宜性的技术调整与可行性的技术开发能够在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塑造工艺表达的地域性特征,实现高品质的建筑需求。

(三)产业链整合

当代技术体系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按照经济学家理查多.龙西尼(RiccardLeoncini)的观点,当代技术系统是按照自组织演变模式和选择机制向前发展的。一个系统的进化是其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连续、平稳地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健全的产业链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协同工作的基本生产模式。在建筑行业内部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专项技术产业链有助于建筑品质的提升。

结语

建筑品质的研究主体是建筑师,研究对象是建筑的工艺技术呈现。建筑品质问题的内涵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需的技术条件,而外延是与建筑活动相关的人文环境。建筑师判断建筑品质的基本原则是在特定的媒介条件下,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以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因素由主客观两方面组成。论文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分析,针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提升建筑品质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秦佑国.细部设计概论:兼论工艺技术[J].建筑创作,2010,01:176-179.

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不拘泥于传统纤维的平面形式、材料、编织手法来表现作品,而是通过综合材料的应用结合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使得现代纤维艺术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国际艺坛上。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其发端于古老而传统的挂毯( Tapestry)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四千年前,埃及和巴比伦就有了羊毛编织壁毯,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9世纪埃及人留下的作品,其织造技术与现代高比林工艺十分相似。在南美的秘鲁、利智和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都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编织物。壁毯作为一种古老的编织语言,体现了特殊的习俗、历史和意义。

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纤维艺术成为20世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的独立的艺术门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现当代人文背景的转换,现代纤维艺术不仅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了突破,而且在纤维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观念受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影响,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创作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观念产生变化,从而引发了现代纤维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观念必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正是这种制约,使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表现出独具空间形态的艺术观念。90年代后期,艺术家个性观念的表达更趋多元化,纤维艺术在艺术审美和文化语境上呈现出深刻的艺术特征。

一、表现形式的拓展

1.从平面走向立体

传统概念中的纤维艺术,特别是在欧洲主要是指挂毯、壁毯等平面形式的作品。挂毯在欧洲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许多博物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美的传统挂毯作品。欧洲挂毯的较多运用与其气候条件及建筑风格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各类纤维艺术手工艺,虽然内容和形式上也十分丰富,但难免受到实用性的制约,这时的纤维制品材料,色彩、形式、内容上都趋于程式化,虽然经过千百年的沿革方面都较为成熟,但设计上过分地依赖于民间文化和传统思想,或者为所谓的艺术所左右,成为纯艺术的描摹写照。与其传统形式不同,早期的现代纤维艺术就作为现代建筑的共生物而具有现代意义。其风格创造在空间特征中仍是二度平面的形式,但画面构成已有抽象、立体等现代派艺术的表现风格,并着重挖掘材质与肌理的视觉美,在编织表现上以粗犷、平坦、凹凸的多种形式取得许多虚空间,创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间特征。

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建筑几乎成为现代的代名词,而现代纤维艺术也成为消除现代建筑固有缺陷的“良药”,与现代建筑相辅相成,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此后越来越多的纤维设计家、艺术家、建筑师投身于纤维艺术创作,以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时代的主题等。更有甚者将纤维艺术作为纯粹的情感宣泄的形式,出现了大批的现代纤维艺术。

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立体与半立体的作品占的比例较大。即使一些平面的纤维作品,其展示形式也已不完全是壁上的平面形式,而是去追求一种在空间形态中的悬或挂的形式,或将原本平面作品在空间作了各种形式的展示变化。

在立体纤维艺术品中,占比例较大的是“软雕塑”,即以金属、木、竹等材料为立体框架、支撑物,在其上进行编织;或将已编织成的平面纤维制品与立体的框架相结合;甚至完全没有框架,利用纤维材料自身的“可站立性”制作作品。另一部分是以各种空间悬吊方式为主的,悬吊的方式有的在空间的上部,类似顶棚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中起着一种空间分隔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的下部或者是在半立半悬吊形式,有屏风的效果。如保加利亚著名纤维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采用粗犷的纤维材料去展现立体几何的现代派艺术雄风,从吊顶上悬挂的大型几何结构形式,在灯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幻莫测的多维空间效应。

探究现代纤维艺术由平面向立体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a.纤维艺术材料与其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b.现代建筑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立体艺术品来增加现代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以改变现代建筑中许多冰冷或平淡的空间效果。C.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

2.从具象走向抽象

欧洲17,18世纪的挂毯大多以宗教等具象的题材来表现的。到了19世纪末,绘画产生了象征主义和综合主义,纤维艺术也开始向现代艺术过渡。开此艺术先河的是法国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他是第一个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新的装饰性带到壁挂里去,把现代绘画和壁挂技术相结合而使壁挂以新面貌出现于艺坛的人。他在壁挂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促使纤维艺术的发展从过去的忠实于画家的画稿、油画的复制品的主题性绘画风格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使观赏主体直接参与纤维艺术的情势,纤维艺术与空问环境已经融为一个整体。现代纤维艺术似乎越来越向抽象化发展,但这种外在形式的抽象化发展却都是伴随着明确的主题表达的。例如:格鲁吉亚的现代壁挂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的作品《音乐会之后》,他以娴熟的编织技术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经线和纬线的交织运作中不停地思索,变换手中的各种色线进行创作,绘画性的表现形式与变幻莫测的编制技巧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微妙的色彩效果。

现代纤维艺术已经从较为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力图用综合材料,用现代观念和传统技艺的结合来表达纤维材料构成的内在力量。在技法处理上运用了极其丰富且“非寻常”的手法,对原始的纤维材料进行刻意的“加工”、“扭曲”、“变形”。以抽象的形式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纤维材料与制作手段和空间所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微妙的心理感受,以及个性的独特传达。

二、材料运用的拓展

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纤维材料包括天然纤维材料和人造纤维材料两大类。人类利用纤维材料,首先是从实用的需求出发,并赋予了材料许多个别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从劳动工具到人类的着装、室内陈设用品。可以说,纤维材料是一种与人最亲近的材料,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材料自身的性质,如柔韧性、保温性、遮蔽性、装饰性等,也来自于人的感受性。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已从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状况走向了“多元化”。现代纤维不仅沿用传统的自然纤维,而且运用了大量人造纤维,如:合成纤维、有机化学纤维、尼龙、金属、光纤、玻璃、陶瓷、石棉纤维等。多元化的材料运用使现代纤维艺术在色彩、质感、肌理及表现力等方面都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从而更丰富了形态的视觉美感。比如硬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共同具有的弹性张力在外形与内形的结构组合中,形成比较明确的结构轮廓继而产生了爽利挺拔的形态美;软质的棉、麻、丝、毛等纤维材料,其共同的柔软属性在不同编织的交织中形成了模糊的随意的张力结构轮廓,从而表现了柔美和谐的形态美;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中就出现了使用透明、闪光或发光的材料来表现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纤维艺术家同样也采用了这些材料与技术。他们提出了一种“不可见”的材料(即:自身没有特别的肌理,但是具有极好的反射性)来表现闪烁而且多变的光线、反射、透明。这不仅仅是作为对难以捉摸的现代电脑科技的反应,也是现代纤维对日益发达的室内光线照明控制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和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反光材料的一种反应。室内的照明、建筑内部采光的改善也为纤维作品的“高科技”提供了可能性。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粘胶纤维作为材料。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现代纤维艺术在取材范围上的拓展,主要还是由于现代纤维艺术追求材质美的表现。丰富了材质的种类就等于丰富了材质之间的对比关系,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

三、制作手段的拓展

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6

(一)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多元文化下对本土性和民族性的强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冲破了国界,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中国绘画艺术为例。在20世纪初,中国画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冲击下,努力探索,积极革新,涌现了林风眠、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但近年来,中国画在众多西方流派、纷繁的当代美术资料和美术商品化的市场主义追逐中,不断失去自己的文化审视。这迫切要求我们放弃了对一元化的追求,强调对艺术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加强青少年对本民族美术的认知。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强调通过学生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取向,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民间美术现状的迫切需要

在外部环境渴求我们重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尊重艺术多元化的同时,我们曾经值得骄傲的民间美术由于其所依托的生活背景审美趣味、所依赖的手工艺人和传统审美趣味的丧失,而逐渐地退出人们的生活。民间美术作品的传统原材料受到当代诸多材料的冲击。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陶瓷、民间印染、民间刺绣等,多以泥、布、纸、面、木等作为传统的材料。同现代科技新材料工艺品相比,这些传统的材料大多材质低劣,不太便于长期收藏或长途携带。而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新材料(如玻璃钢、塑料纸、人工化学纤维)物美价廉,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趣味在世界~体化的狂风骤雨中分崩离析。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博士在西北农村考察后总结到:“在陕西洛川县栖风镇谷咀村里窑洞里不再有人贴剪纸,为了洁净和便于打扫,人们在炕围上铺满了瓷砖,因此,传统的由剪纸图案组成的炕围花已被瓷砖上的绘画所代替。在窑洞以前贴剪纸画的墙壁上,已被城市流行的一些印刷品、照片所替代摹本就是来自电视,电视媒体的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从生活方式到观念上的渗透。”不仅民间美术逐渐远离我们,就连民间美术的创作队伍主体在农村也正处于瓦解。作坊是民间美术存在的主要形式,“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是民间美术递承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当今社会下,作为民间艺人(多为农民)的生存压力大,常年作为学徒学习民间手艺不能给他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尽管各地对民间艺人收授学徒有着各种奖励措施,但力度不大,收效甚微,依然不能改变民间艺人改行或者手工艺人被边缘化的状况,某些民间美术的传承主体逐渐消亡。倘若我们还不能在青年人中广泛撒播民间美术传承的种子,不能让青年人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产生、流变、地域特色、造型、色彩、制作方法,那么当我们在将来某天想要重新拾起时,就会空留遗憾。

(三)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是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期待

在办学模式上,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学院式培养“美术家”,但实际上,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美术家,现在高校美术教育重在培养美术从业人员。因此,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课程设置上,都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专业设置来看,三十多年前只有传统意义的纯美术教育,诸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但是,近年来,社会分工细化,高校美术教育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都进行了大幅调整和改革。与纯美术相关的各个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多媒体艺术、动画艺术、环境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艺术策展人等。时至今日,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和广阔的变化。《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重视民间美术教育是针对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格局而提出的对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中华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增强高校生民族自豪感的精神需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相当部分的年轻人崇洋、民族自卑感强烈。高校生是祖国文化的传承者,但是在“全球化”的巨浪下,新生代越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就越认同中国优秀文化,民族自豪感就越强。相反,对自己民族、自己地域文化的懵懂会加快民间美术的消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席、教育家托斯顿•胡森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大学的课程通常都是依照欧洲人的模式依样画葫芦。这种‘欧洲中心式’的体制一直阻碍了上述国家的大学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阻碍了他们寻求自己的文化根源。”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的条件日趋成熟

(一)民间美术资源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和教师资源四大类。

1.校本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中的民间美术资料和民间美术作品的陈列馆。前者资源容易形成,而后者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有待开发。虽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都已经建成民间美术陈列馆,按照地域、年代或材料分类陈列,但还是缺乏全面和系统收藏古今民间艺术精品的国家级的民间美术博物馆。

2.校外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民间文化设施、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及自然环境资源、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工作室和美术作坊。以重庆为例,重庆民间美术资源分布较为广泛,涉及多个区县,如梁平、綦江、渝中、铜梁、秀山等。重庆民问美术较为丰富,包括铜梁龙灯,梁平竹帘、剪纸、漆艺、蜀绣、雕刻,秀山花灯,綦江农民版画,梁平传统木版年画,荣昌折扇画,九龙楹联等。重庆市内建有东水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梁平建有梁平县民间美术博物馆,荣昌县设立有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陈列有荣昌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荣昌折扇、荣昌夏布工艺品、何氏三圆琴。綦江连续多年举办农民版画艺术节画展。此外还有民间展区拥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工作室和大师授艺馆所,如“璧山县启慧精微艺术工作室”“胡大妈蜀秀纺”“朱渝生艺林天地”等。

3.信息化资源。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和东南大学信息中心联合制作中国民间美术信息服务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中国各地民间美术分类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作者研究者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专著与论文索引、中国民间工艺杂志索引等。

4.教师资源。我国政府共组织评授了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最近一次的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65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422人。在36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仍在从事创作的有267人,还在授徒的219人,享受政府津贴的95人。大师的专业分布前三位是雕塑工艺品,122位;美术陶瓷,73位;抽纱刺绣专业,46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数量居前五名的省市是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和福建。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行研究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提供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即“site—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还有着不同的界定。

1.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一份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多种互相依存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同样要求教育制度内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