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培训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培训分析报告范文1
这一切并不是缥缈的美好愿景,而是我校学生一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回顾学校近两年发展中的每一天,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教育信息化为学校发展注入的强大动力。
教育信息化落脚到办学层面就是校园的数字化,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基于移动终端、无线网络及大数据三大技术领域,与课程、课堂建设紧密结合,以数字化提升教育的品质、品位,让师生在数字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教育以人为本的魅力。我们积极倡导数字化的教与学,最终形成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
一、数字化课程与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载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提倡教育民主,教育民主才是个性化教与学的根源所在。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整合的探索,积极推动教育民主进程,培养个性张扬的符合未来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学习者。
首先,将数字化本身作为课程内容。在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开设机器人必修课程,利用计算机编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我们提供“3D打印技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利用计算机建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其次,将信息技术嵌入其他课程之中,突破原有课程疆界。我们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开设“创意美术”选修课程,先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设计,再利用写真机、激光雕刻机、木雕机、拷贝机等设备呈现实体作品,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审美情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还将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设“注意力训练”选修课程,以iPad为媒介,辅以注意力训练软硬件设备,整体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品质。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聚焦“智慧课堂”建设,利用课堂教学生成的数据,科学把握学情,针对学生的学指导教师的教,其目的是使课堂更生动、教师更智慧、学生更自主、教学更有效。iPad交互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就是对未来和当前“智慧课堂”的探索。
iPad交互式教学是在苹果服务器后台支持的条件下,基于完全的课程数字化,融合丰富的媒体材料,结合笔记、交流与分享功能展开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iPad进课堂是一种新鲜的尝试,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式、实时性的操作,让原来沉闷的课本“活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
2013年9月,我校率先在生物学科尝试运用iPad交互式教学模式,随后,英语、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教师也自觉加入实验行列。
2014年11月,我校在高一年级部分班开展英语学习改革,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升实际学习效果。例如,在“词汇速记”教学环节,学生人手一台iPad,利用零碎时间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游戏闯关、任务驱动、自我检测、相互挑战来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前测、中测和后测,对比测试结果,我们惊奇地发现,平均成绩提升36分,成绩涨幅最大的学生提升55分。其他班级的学生也自发地使用iPad加入学习,英语学习热情高涨。
“翻转课堂”是教师围绕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把本该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录制成若干个拥有独立教学目标的微视频,放在数字化平台上,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及时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提前“备学生”。课上更多的时间,师生围绕教与学的矛盾点进行互动、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我们特别搭建了e校助手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在线学习、师生在线交流提供便利。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翻转课堂并不只是时空的翻转,更是教与学结构的翻转;翻转课堂实验要跨越的并非技术的鸿沟,而是思想的障碍。
为此,我们成立了课程数字化研究室,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辅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保障,以团队的形式分阶段、分课型、以点带面地开展翻转课堂实验。
2014年5月,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会在我校召开,教师们呈现了两节翻转课堂实验课,这是我们对翻转课堂的初步尝试。目前,我们正在高一年级的每个班中挑选一个学科开展翻转课堂实验,在期末复习阶段尝试复习课的翻转模式,下学期力争实现翻转课堂初步常态化。
二、数字化校园中的人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关键要解决好人的信息化问题,人的信息化建立在数字化的体验基础之上,其核心就是教师对数字化“教”的体验和学生对数字化“学”的体验。
面对数字化教学时代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我们通过参与式培训使教师贴近数字化教学,并以此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开展办公软件新增功能培训、成绩分析系统培训、LED大屏幕操作方法培训、SMART白板使用培训、数字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培训等,通过参与式培训增强了教师的数字化体验。在翻转课堂实验过程中,培训与展示紧密结合,培训与实践交错进行,培训与科研交相呼应。开展微视频录制培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培训、教学模式培训、教师公开课培训等,教师培训后还要举办教学展示活动,将培训与实践转化成案例,以科研带动教师实验能力的提升。
随着数字化体验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主动开发利用学校数字化资源。在前不久学校举办的教具创新大赛中,我校物理学科两位教师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自制教具中的关键部件,不仅提升了实验效果,更为学校节省了上万元的资金。
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数字化学习,我校心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利用心理分析软件生成每个学生的未来职业取向分析报告,学生根据分析报告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在73门校本课程、34个社团中自由选择符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及活动。
传媒社团学生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他们自发录制微视频《舌尖上的十四》,制作宣传片《大十四》,参演校园情景剧《有梦想就有奇迹》,自编自演MV《爱》,所有的一切只为表达他们对数字化校园的钟爱。学生们还自发录制二分钟铃声,在铃声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每一段铃声都蕴含着独立的个性化思考,讲述着一段段成长的故事。
我校机器人社团成立于2013年9月。2014年3月,社团学生参加了“2014 FLL世锦赛天津地区选拔赛”并获得冠军,后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世锦赛选拔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佳绩。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成功来自教师数字化“教”与学生数字化“学”的相得益彰。
三、数字化环境与文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土壤
“体验”与“人本”是数字化校园不可缺少的属性,缺少这两个属性的数字化是没有灵魂的,只能是空洞的概念。在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注重以人为本的过程体验。
数字化校园应该是读书人的伊甸园,快乐的阅读者在数字化的便利和书籍的芬芳间从容跨越,开启人生的种种可能。我们将数字图书查询机摆放在学校大厅,在数字化与书籍之间架起桥梁。过去,在没有数字化手段特别是网络之前,就算你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里藏着一本你特别想读的书,你也不知道到底哪天才能到达那里。有了网络带来的数字化阅读之后,身体力行的跋涉并不是必需的了,弹指之间你就能到达那里,一按键就能找到你曾耳闻或心仪已久的书籍,想看书就这么简单。
数字化校园应该是知识“旅行者”的目的地,足不出校,逛遍大千世界。我们利用数字博物馆丰富图书馆的立体阅读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与各大博物馆的远程对接,学生可以坐在大屏幕前“走进”博物馆,360度的全景视图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手指触碰可以在任何场馆间来回“穿梭”,你若对某个藏品感兴趣,亦可“驻足”仔细端详。海量信息有了生命,你想要的一切就在眼前。
学校大厅的触摸屏通过多点触摸技术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的拖拽、放大等播放控制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再一次让学生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体验者。
2014年,我校网站被评为天津市首届优秀校园网站,源于其国际化的清新设计风格,源于其中英文版的国际视野,源于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手机定制版,更为重要的是源于大数据在后台进行统计,为网站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持。数字化校园更需要紧跟时代脉搏,2014年3月,我们申请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紧接着,各职能中心、年级管理部、学科组、备课组、工作室纷纷自发建立微信群,数字化的工作方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iPad交互教室、3D打印体验中心、创意工场、科学工场、苹果课件制作中心、3D音像中心等数字化环境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亮点、校园文化的灵魂、教育信息化的土壤。
美术培训分析报告范文2
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取得新进展
加强版权行政执法,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为加大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的力度,厦门市版权局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并逐步建立了与市“扫黄打非”、文化稽查等部门紧密配合,与工商、公安及各区政府分工协作,与法院、海关等相互衔接的版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厦门市版权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逐步加大,打击侵权盗版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2004年1月,组织开展“保护民族版权产业,打击盗版卡通制品”集中行动。查处了六家童装店和一家音像店,并收缴了涉嫌侵权盗版“蓝猫”等卡通形象的VCD216片、服装鞋帽108件。
2004年4月,组织开展网络游戏“私服”、“外挂”专项治理。专项治理期间,厦门市版权局对厦门一网吧架设“私服”案作出了行政处罚。这是国内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首例网游“私服”案。国家版权局、福建省版权局领导对此案十分关注,并对案件的查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4年9月,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和厦门市政府统一部署,厦门市版权局与市新闻出版局、市扫黄办联合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下发各区文体局和扫黄办。在历时一年多的专项行动中,坚持专项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守土有责与齐抓共管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重点打击出版发行、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互联网领域的侵权盗版行为,开展了一系列集中行动,推动厦门市版权执法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4年9月,组织开展打击软件盗版专项治理行动。查处了3家销售盗版软件的经营单位,收缴盗版软件近6000件。同时,逐步建立硬件制造、销售及系统集成企业“黑名单”制度和预装软件反馈跟踪制度。
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厦门市版权局和有关部门开展了印刷业专项整治工作。在整治过程中,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500人次,检查印刷经营企业520家,立案查处42起,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起2人。依法没收一批印刷机械设备,没收违法所得1575万元,罚款500万元。
2005年1月,继续组织开展打击互联网游戏“私服”、“外挂”集中行动,查处了6起“私服”、“外挂”案件,并对本市网络服务商集中进行了网络著作权法律法规培训。
2005年5月,组织开展打击盗版音像制品专项行动,查处了销售《怪物史莱克2》、《星球大战前传3》等盗版音像制品的经营单位12家,收缴盗版音像制品2000余盘。
2005年8月,厦门市版权局与市文管办、市“扫黄”“打非”办等单位在SM商业城广场组织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行动。共销毁非法出版物总数34万余件,其中盗版音像制品26.24万张,盗版书刊8.2万册。
2005年10月,组织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专项行动,查处5起互联网侵权案件。
2006年1月,厦门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全面完成使用正版软件工作。
自《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以来,厦门市版权局联合市有关部门还开展了春、秋季打击盗版教材教辅集中行动、打击盗版光盘专项整治、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城乡集贸市场非法出版物专项整治、打击游商兜售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行为等专项整治等活动,对各类侵权盗版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宣传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公众版权意识逐步提高
宣传普及有关著作权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版权、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是版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大版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厦门市版权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培训和宣传活动,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调动各种宣传力量,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版权意识。
厦门市版权局成立以来,已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著作权保护宣传月”活动。宣传月活动在每年的4月份举行,结合“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及“世界知识产权日”,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版权宣传活动,在全市掀起著作权宣传的热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4年4月,举办了“我与版权”有奖征文、“书与玫瑰”读书赠花、街头版权咨询、张贴反盗版宣传海报、集中销毁侵权盗版制品等活动,还在《厦门日报》推出了“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专版。市版权局还选派人员组织参加全国著作权知识电视竞赛,在此项由国家版权局主办的赛事中荣获全国第四名。
2005年4月,开展了制作播出著作权保护电视公益广告、开设“厦门市版权协会网站”、中学生著作权知识竞赛、街头版权宣传咨询活动、组织参加“拒绝盗版,从我做起一一中学生版权保护主题教育活动”、全国著作权好新闻评选等活动。其中2004宣传月活动中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专版荣获“全国著作权好新闻评选”三等奖。
2006年4月,举办“著作权保护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暨侵权物品集中销毁活动、制作刊登新闻媒体平面公益广告、互联网游戏问卷调查、版权宣传进大学校园、大学生网络游戏设计大赛、编制未成年人教育读本及大型知识产权现场咨询活动等。同时,宣传月期间还举办“厦门市网游动漫产业与版权保护研讨会”,并举行“厦门市入协会推进版权产业发展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暨“厦门市版权保护重点企业”授牌仪式。为强化各项活动的宣传效果,还在《厦门日报》推出“厦门市网游动漫产业与版权”专版,在《厦门晚报》推出“互联网游戏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专版,在《厦门商报》推出“厦门市版权保护状况”专版。
在开展“著作权保护宣传月”活动的同时,为进一步加大著作权保护宣传力度,厦门市出版局还不断拓宽宣传内容,拓展宣传渠道,拓新宣传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版权宣传及教育培训活动。
在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过程中,广泛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追踪报道专项行动,重点宣传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效,有计划地曝光查处的大案要案,动员全社会参与打击侵权盗版行动。
在2004年第八届和2005年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及APEC高级别知识产权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期间,厦门市版权局参与组织了保护知识产权联合执法行动,并与相关部门联合设立“保护知识产权咨询投诉台”,进驻展馆,努力为投洽会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在2005年初开展的打击网络游戏“私服”、“外挂”专项行动中,厦门市版权局、公安局、通信管理局联合举
办了培训班,对全市部分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了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2005年11月8日,厦门市版权局与中国软件联盟、商业软件联盟共同举办了“正版万里行一一大型软件资产管理培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版权社会服务逐步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版权产业的发展对版权保护和版权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促进版权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厦门市版权局充分发挥版权部门跨行业的优势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坚持版权保护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版权相关产业发展服务,积极为市场主体服务,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版权相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04年初,厦门市版权局联合厦门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开展了《厦门市版权产业现状及对策建议》课题调研。调研组历时近一年时间,深入厦门市出版发行、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等版权相关行业调查研究,并广泛收集国庆外相关资料,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最终完成课题调研报告。一些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及时对课题报告进行了报道,厦门市委机关刊物《厦门特区论坛》也专门予以刊发。这是全国首次针对城市版权产业开展调研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对进一步促进厦门市版权相关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4年11月9日,厦门市版权协会成立大会在厦门人民会堂隆重举行。这是福建省成立的首家版权协会。厦门市版权保护中心也同时挂牌成立。
2005年4月,厦门市版权协会网站正式开始运行,同年10月,网站改版为“厦门版权综合服务网”,初步搭建起版权社会服务网上平台。
2006年4月,厦门市版权协会、图书发行业协会、软件行业协会、印刷行业协会、工艺品(进出口)协会以及有关油画行业协会等八家协会共同签署《推进版权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旨在版权保护与版权服务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版权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2006年4月,厦门市版权局授予本市出版发行、计算机软件、工艺美术、游戏动漫、服装等领域的15家企业为“厦门市版权保护重点企业”,并将在2010年发展到50家。
在逐步建立健全厦门市版权社会服务体系的同时,厦门市版权局已就软件著作权登记、作品自愿登记、报酬收转等有关事项先后多次拜访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版权局、福建省版权局有关领导,并赴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考察学习。为更好地开展各项版权服务业务,厦门市版权局和版权协会还分别选派人员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上海知识产权园进行了相关的业务培训和交流。
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版权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版权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版权保护和版权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厦门市版权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包括出版发行、计算机软件、工艺美术、游戏动漫、互联网等行业的版权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厦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出版发行行业实力逐渐壮大,印刷、复制业在省内及全国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厦门共有3家出版社,6家公开发行的报纸,5家侨刊乡讯类报刊以及20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309家书店。出版发行从业人员近5000人,资产总额20多亿元。全市现有印刷企业679家,总注册资本1617亿元,总资产61亿元,工业总产值36.8亿元,从业人员2.237万人,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印刷工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结构体系。
厦门的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现有从事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系统集成的企业约1000家。并且近三年每年以40%的速度迅速递增,三资企业增长尤为突出。2000年厦门就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13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厦门市已认定的软件企业94家,软件产品登记358个,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百余项。厦华、厦新、中科大股份公司等多家通讯软件的研究开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一批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应用软件中名列前茅。同时,厦门的域名注册服务商异常活跃,中国互联网中心的70多万个CN域名注册,有12万多个在厦门托管。厦门还是国内一批著名网站的网站软件开发基地。
作为全国发展游戏产业最早的城市之一,厦门市的游戏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内竞争力和较好的产业发展氛围,被誉为游戏产业的“黄埔军校”。如今全国的网游公司中,有许多骨干精英都来自厦门市这个游戏发源地。厦门有一批实力较强的游戏研发企业。近期,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厦门市游戏企业陆续研发出8款网络游戏将正式亮相市场。目前,厦门市软件企业已达千余家,研发总体技术水平仍居全国前列。据《2005中国网络游戏原创力量调查报告》分析,国内现有网络游戏团队数量最多的区域为华东地区,厦门的网络游戏原创力量在华东地区排第二位(华东地区共41家)。
工艺美术行业是厦门市版权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工艺品生产和贸易企业达300多家,2004年厦门工艺品出口达5亿多美元。除传统的树脂、陶瓷等工艺品外,厦门还是世界三大商品油画生产基地之一。全市目前共有油画从业人员6000余人。每年油画产量占全球18%,年创汇2亿元左右。工艺美术行业已日益成为厦门市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版权保护工作重点
结合“4・23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和“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著作权保护宣传月”活动,加强对社会普通公众的宣传教育,推动中小学版权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版权保护系列活动,树立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完善有利于版权保护的法制环境。
积极参与“9・8”投洽会等各种大型展会,查处侵权盗版行为,维护会展版权交易秩序,做好对企业版权的服务工作。
根据国家版权局关于建立数字版权监管平台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推进厦门市数字版权监管平台建设,实现行政管理部门对网络侵权行为的有效监控,进一步强化管理、提高效率。
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的版权行政执法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手段,把“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与“反盗版天天行动”结合起来,对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教材教辅和音像制品等重点领域开展执法活动,严厉打击计算机生产、销售等领域未经授权预装软件的非法行为以及网络非法传播、复制行为,依法查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
全面推动版权产业发展。对版权保护重点企业进行跟踪回访,落实优惠措施。发挥版权保护示范单位规范诚信、依法经营的引导作用,增加企业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对版权保护重点企业的版权专兼职人员进行著作权法律法规培训,指导企业建立版权自我保护机制。
美术培训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日本;动漫博物馆;动漫产业
2016年秋天我到日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调研之旅,期间考察了杉並动画博物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吉卜力博物馆、福冈美术馆以及与动漫有关的展会。文章就日本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探讨。日本动漫产业的欣荣发展与动漫博物馆的存在休戚相关,动漫产业为动漫博物馆提供了受众和动漫资源基础,动漫博物馆通过对动漫作品展出、人才培养、专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对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多样化的日本动漫博物馆
(一)以动漫为主题的博物馆
日本是非常重视动漫行业的国家,日本国内许多城市会把动漫产业的发展归纳到城市发展的规划当中。这些城市往往与动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日本动漫博物馆地点的设置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日本动漫博物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特定动漫作品或动漫画家为主题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建于与特定动漫画家有着密切关系的城市,一般是他的出生地或定居地。因此,这类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展馆的设计和主题都围绕特定动漫作品或动漫画家而进行。这类展馆主要有建于东京都三鹰市的三鹰之森吉卜力博物馆(又名三鹰市立动画美术馆)、建于手冢治虫出生地宝塚市的手塚纪念馆、建于漫画家樱桃子出生地静冈县清水市的樱桃小丸子博物馆、建于青山刚昌出生地鸟取县北荣町的青山刚昌博物馆(又名柯南博物馆)、建于水木茂出生地鸟取县境港市的水木茂纪念馆(又名鬼太郎博物馆)、建于藤子.F.不二雄定居地川崎市的藤子.F.不二雄博物馆(又名哆啦A梦博物馆)等。第二种是以动漫为主题却不限于特定动漫作品或特定动漫画家的博物馆,如广岛市立漫画图书馆、杉並动画博物馆和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等。日本东京都杉並区是动画制作公司云集的区域,被称为“日本动画之城”。杉並区把动漫产业作为当地城市发展的重要项目,重视动漫企业引进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动漫技术和资料的保护。因此,在2005年建立了杉並动画博物馆,它是日本第一个综合性动画博物馆。杉並动画博物馆有动漫作品、展出动漫资料、选拨动漫专栏作家、举办动漫作家脱口秀、举办动漫作品研究会、收集馆藏作品、向想画动漫作品的人提供场地、软件与器材等功能。另外,杉並动画博物馆与其他动漫公司合作策划动漫活动、通过创办网站与发行博物馆活动时刻表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博物馆和推广动漫文化产业等。它是一个让各年龄层人士能够系统地学习、体验、理解日本动漫产业的综合性动漫博物馆。杉並动画博物馆内大部分的展区都会有英文和中文的资料简介,到咨询台填写申请表格后,就能免费借到耳机、点读笔和介绍博物馆各个展区的资料。博物馆分为10个区,这里有可体验动漫原理的展区与体验配音等直接体验动漫制作过程的互动性展区,另外,这里还收藏有动漫作品资料、创作人员数据库等的资源库,放映代表性动漫作品的放映室等设备。1.“日本动漫的历史”展区“日本动漫的历史”展区主要以年表的图表形式展示1950年至2008年日本的动漫历史。还通过录像播映的方式对日本早期珍贵的动画影片进行展示,包括1917年创作的现存最早的日本动画《钝刀》、1958年日本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白蛇传》、1963年日本首部30分钟的动画电视系类片《铁臂阿童木》等。动画《铁臂阿童木》首创的“限制性动画”和“戏剧性故事情节”等表现手法成为了日本动画的特征,并一直沿用至今。2.“动漫创作”展区“动漫创作”展区对行信三美术监督、后藤隆幸作画监督、富野由悠季动画监督的工作场所进行一比一的仿真场景展示,并在仿真场景的前面摆放显示器,通过录像的方式解说创作手绘动画的整个过程和对《人狼》动画制作过程进行展示。另外,展区设置了动画片《人狼》的赛璐璐原画胶片展示;展区还设置了配音体验室,观众可以为动画《铁臂阿童木》进行影片配音。3.“未来的日本动漫”展区此展区主要是报道不断进步的数字动漫现状,以及来自创作现场的最新数字技术展示。展区对传统二维手绘动画制作技术、数字二维动画技术、3D动画技术、动画捕捉仪等动画制作技术进行展示。通过视频介绍《海贼王》用触摸显示屏进行手绘动画绘制的方法等。4.“数字工作室”展区“数字工作室”展区提供计算机和拷贝台等动画制作设备,人们可使用计算机体验动画上色、软件编辑等动漫数字制作工序,创作出自己的动画作品。5.“主题展”展区博物馆每年举办3-4次主题展,展出代表性的作品、动漫人物、介绍创作人员等。2016年9月至11月举办的是森下裕美动画作品展,展区展出了森下裕美的动画分镜头手稿、动画主创签名、森下裕美先生的直笔原画展示和动画周边展示等。6.“动漫放映室”展区“动漫放映室”展区在博物馆的四楼,展区的面积不大,有一个150英寸的屏幕定时放映动画供人们免费观看。7.“动漫图书馆”展区展区提供丰富的动漫资料供人们免费查阅,包括动画影片、漫画、学术书籍和动漫创作人员的录像采访等。此外,博物馆还有“动漫的原理”展区、研究会的房间、动漫周边商店等三个展区。
(二)综合性展馆
除了以动漫为主题的博物馆之外,日本国内有部分综合性展馆会不定期以不同的动漫主题策划相关的动漫活动。如新潟县立万代岛美术馆在2014年7月举办了“近藤喜文展”,毎年3月底左右在东京国际展览馆举办世界动画界最大的动漫活动展览“东京国际动画博览会”。博览会由报告会、动漫电影节、歌手表演、动漫新作发表会、动漫产品展销会等几个部分组成。2016年10月在熊本市现代美术馆举办“吉卜力的立体建筑物展”和2016年10月福冈美术馆主办的“THE世界名作剧场展”就是这一类的活动。这类综合性展馆主要有大阪市立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等。
二、动漫产业对动漫博物馆的建设提供资源保证
(一)日本拥有强大的动漫资源
2003年日本电视台每周新播放的动画片有40~50集,年播出时间达到89万分钟,动漫流通领域产值达3739亿日元,其中包括电视动漫节目播放收入1898亿日元、动漫电影票房收入377亿日元、影像制品1464亿日元。1992年至2004年日本动漫市场规模逐年增加,2004年动漫市场规模数值已达到1992年的2倍多,足见日本动漫产业在此阶段发展十分迅速。当今,日本每周约有70部左右的电视动画片在播放,并且动画被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日本的道标文化之一。
(二)强大的受众基础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87%的日本人喜爱动漫,84%的人拥有动漫相关产品。据广岛市立漫画图书馆数据库统计显示借阅者遍布各个年龄段,图书馆主要以40岁左右的借阅者为主,1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借阅者为次;而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对到馆者进行统计显示,儿童约占二成,中学生占一成,成年人约占七成。2016年11月25日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迎来开馆10周年,也创造了开馆10年累计流通人数260万人次的记录。可见,日本动漫的受众人群遍布各年龄层,动漫博物馆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动漫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文化。
三、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产业的推动作用
动漫博物馆作为保存动漫资料的社会设施,以动漫资源为基础,除了努力搭建动漫文化展示与阅读平台、动漫知识学习和交流平台以外,对动漫产业的各环节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动漫产业属于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的支撑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日本培育动漫人才的主要途径,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对社会教育支援
动漫博物馆为动漫爱好者免费提供动漫教学的服务,如举办动漫历史文化讲座、动漫编创讲座、动漫创作技法讲座、开设动漫教室等。如杉並动漫博物馆会常常开设不同主题的讲座,如2016年10月举办了“成为动画人!”系列讲座,分为“中学生图解讲座”和“成人实践讲座”;相对于杉並动漫博物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的场地更加大,可以举办的讲座更加丰富,漫画工作室设计在博物馆的一楼,周六日和法定节假日免费开放,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漫画家,观察并学习如何绘制漫画。展馆另设动漫趣味学习角,根据人们水平提供不同程度的培训课程。另外,还会邀请大师进行动漫讲座,如2016年11月13日在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举办“养老孟司和宫崎骏的爱好对谈”座谈会。
(一)对学校教育协助与支持
动漫博物馆努力配合和支援学校的动漫教育工作。例如在2016年的2月,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提供场地,展出了京都精华大学毕业生的动漫作品,给予新新动漫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二)指引动漫创作方向
对受众定位的准确掌握是动漫产业成功的关键。动漫博物馆有大量动漫爱好者资源,其来馆者的数据、馆藏资料借阅的数据和周边销售数据反映出受众的喜好类型,对动漫类型与题材的选择、生产商的销售策略有决策性的作用。
(三)协助动漫学术研究
动漫学术研究对动漫创作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如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研究室,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对展馆的动漫资料进行学术调研,并研究成果。
五、结语
美术培训分析报告范文4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根平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社会变革的发展趋势。从关注教育手段和环境的改变,到关注教育的系统变革,重构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以技术提升教育智慧正逐步成为未来教育的常态。
深圳市南山区提出“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两大抓手,打造教育的“南山质量”。在对未来学校教育、学习和技术发展变革趋势的预测与判断的基础上,探索新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机制和策略,并创造性地将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应用到教育实践。
什么是教育智慧
教育是科学,是艺术,也是技术。教育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需要天赋,需要创造性地反复实践,需要尊重基本规律。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艺术、技术高度融合的一种境界,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具体表现,是优质教育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教育智慧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
教育环境的智慧。表现为支撑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系统等软硬件环境的智能化程度。
教育过程的智慧。表现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管理机制策略、课程资源建设、教学与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个体、社会关系(包括与计算机的互动)的交互系统的完善程度。
教师的智慧。表现为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等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
技术如何提升教育智慧
1. 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和重新设计学习环境,助推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变革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迅猛发展,进入教育领域并催生了人们对学习环境智能化的深度思考和应用。
云计算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共享。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云平台等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教育云服务。学生在学校可用数字化学习终端在智能教学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互动学习;在家里则可在智能教学平台上完成作业、复习与预习。教师可在网上研究学习并获取资源,在云端教学平台上放入教学素材、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汇总学生学习情况,辅导学生学习和进行家校沟通。教育管理者可以凭一个账号进入多个管理系统,进行便捷的管理,获得基于有效数据的决策支持服务。社会公众可在网上参与网络教育,每人均有自己的学习空间,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实现终身学习。
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模型,按照学习环节组织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将学习活动的相关群体有机整合到学习管理系统中,实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管理环境,“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因此成为现实。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开展学习,通过数字化平台也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智能化引导。教师随时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情分析报告,快速准确地掌握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能够对孩子的学习进展和掌握程度一目了然。学校等管理机构可以便捷开展教学管理,清晰地管理学生学习档案和教师教学进度,辅助教育决策和预测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多种功能设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RFID标签和校园智能卡系统的结合是物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教师利用分布在多个物理场景用以监控实验过程的物联网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实验结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物联网关联的增强现实、3D打印技术正逐步进入学校教育应用。基于3D打印的教与学,能够帮助教师制作个性化教学模型,创新学生课程学习设计,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教育发展。
2. 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
“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在内的学习科学研究的主题。面对技术给未来学校教育带来的变革,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确定21世纪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如何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和清晰可靠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学生对关键能力的掌握程度?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习效果进行诊断,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
新技术有利于重构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开放和创新的特征,学习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在提升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翻转学习等。在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学习交互模式中,学习者在每次知识建构、剖析、探究和问题解决中进行反思、总结并提炼有价值的内容,并在互联网上与其他学习者分享,在互动中激发了学习者的深层思考。海量数据与多视角处理特征,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的愿望,发挥整合和协调多学科的能力。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的常规学习、课后学习和其他学习形式提供了支撑,拓展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互助,满足了他们的多元学习需求。
新技术提供了相对真实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技术虚拟的情境下,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一起学习与互动,并将新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某一特定领域知识和能力的专长,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习惯。问题解决、沟通协作和社会适应力等关键能力的养成,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3. 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推动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叶澜教授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教育智慧是教育认识、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的统一,是教育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具有知识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等特点。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加强培养规划,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推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变革,推动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201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的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随后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以加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相应地,在课程标准中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深圳市南山区的创新行动
深圳市南山区的每个校园都在开展着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和创新行动,新的教育技术正被广泛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正深入课堂,新的教育实验聚焦课程创新。技术正提升教育智慧,推动学校教育变革,引领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
1. 建设“泛在学习”环境
深圳市南山区是教育部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广东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目前,南山区高标准实现了全区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有线、无线双网全覆盖,正优化升级“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南山教育云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等综合服务一体化。以“南山教育城域网”为例,建有“网上办事大厅”,提供及时在线的“问答咨询、资料下载、审批办理”等工作端口。每位南山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开展虚拟教研,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继续教育选课及学习、网络课程申请、教学随堂满意度测评和诊断反馈等。资源平台提供微课等优质课例共享,支持网络课堂直播、在线远程协同学习等;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反馈报告,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者教育决策等提供支撑。
2. 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深度变革
推动MOOC体系开发。聚焦未来教育对MOOC的推动,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构建“学生精品课程、教师生涯提升、家长幸福力培养”三级MOOC课程体系。
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向南小学等学校参与“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项目,开展了网络环境下“超市化四环节”课堂教学实验,从核心学科延伸至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和社团。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开展“八岁能读会写”学科教学实验,加入C20慕课联盟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后海小学等学校将iPad引入课堂教学,开展创客式教学与游戏化学习探索,引发了音乐教学、美术绘画、科学探究等课程教与学行为的重大改变。同乐学校等学校利用“课堂诊断仪”“课堂互动仪”等辅助仪器,课上同步投票、讨论、小测验,生成了“游戏化”导学模式。全区现有150多个自带终端(BYOD)班级开展“泛在学习”实验研究。
推动未来课程建设。一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南油小学以“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统筹”为带动,与国内外项目试验联盟校共同开展以“桥”为主题的研究活动。二是STEM课程。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等一批实验校以国际化的STEM课程理念统整学校课程,用技术变革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模式,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校园NO.1”网络竞技,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创造吉尼斯”的理念。
信息化推动教育国际化。南山区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无边界的优势,引进国际项目,推动校际、国际远程合作。全区20多所学校参与ISC国际学校联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Quest和“视像中国”等国际项目。与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学校开展合作交流,与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共同开展“学生潜能预测”等信息技术前沿应用研究,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经验开展“未来学校”“未来教室”等研究与实践。
3. 开发教师培训MOOC平台
在原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南山区启动教师培训MOOC平台的开发工作,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仅共建共享教师培训网络资源,还开发了一系列南山师资培训网络精品课程,包括特色培训课程、师德培训课程、学科整合课程、专题探究课程、校本研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人文社科课程、通识技术课程等,实现教师的移动学习。
美术培训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10-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动漫课题是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动漫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该课题是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的问题,是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协同攻关的研究课题。
该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在中小学开展动漫课程、实施动漫教育的实验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中小学动漫教育课程、教材、模式与方法。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实践价值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教育局在普及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具备良好的动漫教育基础,同时,也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因此,大良教育局依据自身办学条件、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以及信息化教育经验,申请成为了国家动漫实验基地。其中,28所中小学校积极参与,成为动漫教育特色实验学校。在总课题目标指导下,大良教育局又向总课题组申请了《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研究》的专项课题。
之所以申报该课题研究,是因为尽管全国有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动漫实验基地,动漫课程的研究工作如火如荼,但至今还没有一部系统的《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出台。鉴于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具有战略性的高度,因此,大良教育局主动申请了课程标准这一项专题,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大良动漫实验基地建设,在实践研究中培养更多优秀的动漫人才。
(二)国内外关于“动漫课教育研究”基本情况
1.国外研究现状
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关注动漫对基础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力, 并且意识到它是传统教育手段的有效补充,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国家将动漫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小学设立了动漫课程。就国外动漫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英国动漫基础教育注重故事情节;美国动漫基础教育注重动作表现;俄罗斯动漫基础教育则注重拓展想象。
纵观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对动漫教育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如:1966年美国的“狐火计划”鼓励学校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大力提倡推广综合艺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96年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的贝克威兹在其硕士论文――《在美术课堂中把漫画书作为形成动机的工具》中的一个研究得出结论:“漫画、卡通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且很有效。”
由此可见,动漫教育作为各国研究的教育热点,既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直观和趣味性,又有类似于传统教育的育人性质。所以,它是传统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补充。
2.国内研究现状
课程标准的研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查阅文献和数据研究,我们了解到:我国不同地区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与本地区密切联系的课外课程的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虽然一直强调“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但却没有足够重视这一门对学生发展有深刻影响,能够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的艺术――动漫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漫艺术课程所占比例极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技术和艺术形成断层。尤其是初中基础艺术教育无法与蓬勃发展的国内动漫事业相衔接,无法与高中、高职、高校开设的动漫专业形成衔接。
从国内外研究状况看,动漫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已经有先例,但是,通过资料检索,还没有查到一部完整的“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规范课堂教学的文件,为此,我们提出了《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2002年4月日本国家美术课程中明确提出“通过流行艺术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思想”。换言之,美术的某些课程标准的制定可以作为动漫课程标准建设的参考。
(三)开展《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研究》意义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组织并实施了“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动漫教育实验工作。中国近年来一直努力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建设,培育动漫文化品牌,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充分挖掘动漫教育的可利用资源,规范和发展中小学动漫教育,我们认为有必要编制一套符合中小学动漫教育实际情况的“课程标准”。
开展“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研究意义如下。
一是规范中小学开展的动漫课堂教学。
二是“动漫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中小学动漫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明确了评价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标准。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动漫教育计划”的实施,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线,构建适合中小学动漫教学的纲要性指导文件――《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确保从事动漫教学的教师能有效、连贯而系统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审美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推广动漫教学普及。
具体目标:
(1)形成“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纲领性指导文件文本;
(2)形成课程标准试用过程中基本教学模式;
(3)编写与“小学动漫课程标准”配套的“小学动漫教材”;
(4)探索动漫课程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5)建立中小学动漫教学网站、资源库。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从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等几部分内容入手,在教师教育实践基础上确立动漫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评价方法”主体内容。
具体研究内容:
(1)关于动漫教育教学的文献研究;
(2)关于国内外动漫研究和发展现状;
(3)中小学动漫课程教育的目标的研究;
(4)中小学动漫教育内容(教材)实施实践验证研究;
(5)中小学动漫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6)中小学动漫课程的网站建设、资源库建设。
四、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我们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动漫教育”文献资料的搜集、鉴别、整理,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目前中小学开展动漫教育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界定中小学动漫教育的标准,以便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调查研究法:对目前中小学动漫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及实施情况分析,同时,对动漫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及能力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行动研究法:以促进中小学生动漫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审美和动手能力为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课外实践活动等,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案例研究法:通过各个实验学校的案例研究,分析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成效,观察分析评价方法对于学生努力发展的效能。
(二)研究技术路线
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是一项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育科研工作,经过课题骨干成员反复研讨、调研、论证,我们确定了“文献研究――理论假设――实践验证――修改完善――再次实践”的行动研究思路。依据现行使用的中央电教馆编写的教材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初步提出“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的假设,经过28所中小学实验学校的反复实践验证进行了不断修正。其中,25个子课题分别从“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教学实施内容、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资源建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为“动漫课程标准”最终形成提供了更加深入、科学的实践依据。
五、课题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启动动漫实验基地,确定实验学校,培训实验教师。
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5月。进行文献检索研究、进行试验前期测试、制定课程标准初稿,初步进行验证性试验。同时,写出阶段研究分析报告,做出阶段性工作报告。
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整理教学资源、撰写总结报告、论文等,预期研究成果形式: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文本文件、课题结题报告、研究报告、优秀论文集。
六、研究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中小学开设动漫课程是以推进素质教育、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性纲领文件,一旦确定,就决定了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没有课程标准,中小学动漫教学将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中小学动漫教育课程的灵魂。无论教材怎么编写,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课程标准规定的人才培养核心来进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牢牢把握中央电教馆编撰的中小学动漫教材,在教材使用基础上研究、构建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教材与学生动手实操不相符的情况,所以,在“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研究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规划,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加适合一线教师使用。
在《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建立的实践研究中,充分体现大课程观的育人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其具体的含义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无论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无论他们对动漫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动漫教育要注重课内外教育桥梁的架构。动漫是一门集中融合了美术、信息技术、语文、音乐的综合性学科,其运用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内知识传授是不够的,所以,要构建美术、信息技术、语文、音乐相融合的综合教育课堂。运用这些学科知识去制作动漫作品,需要中小学生有较高的兴趣、特长、爱好才能够完成。中小学动漫教育既是普及教育,又是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因此,在开展动漫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处理好普及与专门人才培养的关系。
中小学动漫教育要处理好普及教育与竞赛教育的关系。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各个实验学校通过学生和动漫师资情况的分析,确定了因地制宜的动漫教育模式。有的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教育为主,开展动漫制作、欣赏基础知识教育;有的在普及基础上,对部分学生,以兴趣小组或其他活动形式,进行动漫特长生的培养,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动漫制作大赛。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处理好普及与竞赛之间的关系。
七、分析和讨论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开始关注动漫对基础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意识到它是传统教育的有效补充。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国家将动漫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小学设立了动漫课程。就国外动漫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英国动漫基础教育注重故事情节,美国动漫基础教育注重动作表现,俄罗斯动漫基础教育则注重拓展想象,使得中小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生动。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动漫教育为学生打开了一片新的受教天地,激发了学生想象、创新思维的内驱力。
我们承担的专项课题是《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的研究》,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在构建“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兼顾已有教材,又要考虑“课标”的其他要素,如:动漫教育的环境、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
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先读透教材,用假设的研究方法,构建了“课程标准”,然后按照“假设”进行第一轮教学实验,28所实验学校(含中小学)不断修改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尝试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和评价方法等。通过课题中期的调研,总结第一轮实验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动漫课标准”。在第二轮实验中,我们总结出如下一些经验。
第一,关于中小学动漫课程教学环境的建设。目前,我国动漫基础教学主要在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了动漫教育实验基地,大良就是国家实验基地之一。在开展教学研究中,28所中小学实验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两种:常规教学项目实验室和课外兴趣提高实验室。
常规教学项目实验室针对课堂教学,开展面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常规教学设备:按照高标准动漫实验室标准,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绘图板、扫描仪、数码相机和动画绘画台等设备,为开展动漫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课外兴趣提高实验室是在保证每个学生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选拨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在教师辅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动漫作品制作活动。把课外兴趣提高实验室打造成建设动画制作的基础平台,以提高学生动漫制作的基本技能为目的,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分方向进行培养。采用基于案例、任务的专业技能训练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根据兴趣自发组织,针对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方案和工作计划,体验动漫创新制作活动的过程,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现中小学动漫育人的目标。
第二, 关于中小学动漫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提高动漫制作的实践能力。在注重讲授动漫制作、动漫作品赏析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上,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从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具体课堂教学学习模式上,部分实验学校(西山小学、凤城中学)依据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了“任务驱动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提高中小学动漫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动漫教学还属于新生事物,为了提高中小学动漫课程的教学质量,实验中,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中央电教馆统编教材基础上,开设动漫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在课程资源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些动漫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营造浓厚的动漫教学氛围。
(2)培养师资力量,确立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动漫教研长效机制。在组建师资队伍时,主要由受过动漫相关教育的专业教师以及具有动漫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组成,建立由中小学动漫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指导中小学动漫教学实验工作。同时,采取“以训代培”的形式,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到中心教研组轮流进行学习、讨论、外出培训,以提高动漫教研业务水平。在 “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的课题引领下,各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子课题,热烈开展综合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一流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3)创新思路,精心培育动漫教学示范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小学、初中学段各确定一所学校为动漫教学示范点,对教学示范点开设动漫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培育其特色发展。在开展动漫教育的同时,鼓励学校主动探索开展动漫教育的新途径,开设动漫讲座和社团活动,通过邀请知名动漫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实验校之间制作竞赛、动漫真人秀社团活动等形式,为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场所,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增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八、反思与建议
(一)中小学开展动漫教育反思
当前,影视业超前发达,带动了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日本、欧美动漫发展迅猛,对我国少年儿童产生的影响,其深厚程度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人格、品德、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发展。尤其是日本漫画,因为人文思想及环境与中国相近,所以,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属于我国自己的中小学动漫教育该如何进行,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中小学动漫教育
伴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也日渐加深,中小学动漫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已经从小学开始进行动漫类的早期教育,但只能说是最基本简单的。近几年来,大学的专业课程也纷纷开始设立相关的动画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各式各样的动漫制作比赛(比如,每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都推动着动漫教育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也纷纷开设动漫教学,中小学动漫教育走进课堂势在必行。
2.中小学动漫教育要践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
我国部分学校正在推行与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创办英特尔特色学校。它的理念有四:任务驱动、在学中悟;多维互动、合作探究;网络助学、分享交流;框架导航、在做中学。我们的课题《中小学动漫教育》的动画课堂模式也正在践行这一教学理念。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发挥音乐、影视、海报、文字对白、电脑技术的直观效果,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未来教育的理念与趋势就是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让课堂顺利完整地进行下去,安排好框架任务,充当导演角色,而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学生完成“收集资源――构思――创作――动画制作”一系列的任务。学生在上课之前,准备大量的图像作为参考,还利用各类画刊、报纸、网络资源等进行资料收集工作。这一过程,对于学生就是一次知识资源采集、分类搜索、归纳学习的过程。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寻找自己喜爱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学到不少的知识,掌握相当的学习技能。来到课堂上,学习效率会更高、信心更足、兴趣更浓。实践证明:上课之前,如果增加搜集资料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中小学开展动漫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动漫是新时代的产物,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动漫的娱乐性,结合其影响力做好宣传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动漫教育中育人、成人的思想教育高于一切。力求积极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动漫,建立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大力传播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动漫作品,坚决抵制那些充斥着腐朽落后愚昧的动漫作品,用绿色动漫凝聚和引导青少年。
(二)中小学开展动漫教育建议
中小学课程该怎样设置?如何处理动漫课与计算机课、美术课、语文课、音乐课的关系?每周学时设置多少合适?这些问题是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重点。我们的结论是:中小学的动漫教育一定是一门综合化的课程,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好学科兼容问题。
动漫课由谁来上,是美术教师还是计算机教师,还是其他学科教师?动漫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性质的学科,它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但是,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导致了在课题实践过程中师资的问题。因为中小学计算机教师不懂美术、美术教师对动漫制作的软件不熟悉,音乐、语文老师如何配合,学科之间如何渗透是开展动漫教育进课堂的关键。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成功开展动漫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认为:在动漫教育走进课堂的教学前,学校要依据师资情况,确立主导教师,成立学科兼容的动漫教研组,集体备课,确立动漫教研的主导思想。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中央电教馆统编教材基础上,结合《中小学动漫课程标准》编写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形成动漫教育特色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 冯硕.日本动漫特性及其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朱益明.校本教师发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美术培训分析报告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拓展规模、提升能力水平两大问题。拓展规模,需要在大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包括远程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终生职业教育(培训D等社会教育;提升能力水平,需要提高职业教师的自身技能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学校或培训机构具备足够的教学场地,购置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实习材料,给教育受众提供满意的实操环境。而解决这些问题,均受到场地、资金42
等若干因素的制约。同时,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在短期内也难以满足,教师个体素质在短期内也难以提升到理想状态。特别是急需发展职业教育的广大农村,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
相对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积极推行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的社会化、课程的公开化是实现“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美国等高等院校的公开课已经风靡网络,受到全世界网民的一致好评。美国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为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和宗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推进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将为解决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开辟一条崭新途径,可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受众专业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及专任教师短缺等问题。
随着我国PC机在公共场所、事业单位和家庭的逐步普及,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重点任务的高等院校组织相关专业教学人员,对职业教育各专业内容进行科学组织,精心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将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内容通过文本(texjU图像(image、图形(graphicS、音频(aud〇、动画(animatiori)、视频(vide〇等多种方式,经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现出来,形成适合社会不同教育受众实际情况的系列教学软件,并面向社会更加广泛的地域和时空领域推行、传授,可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同时,可有效地激发教育受众的学习兴趣,方便学习者自己把握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以人为本”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实习等操作,可有效地解决目前基层职业教育设备少、实习材料短缺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教学软件承载、支持并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理念,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支持接受式学习、自主探索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必将促进教育受众个性和谐地发展。
二、国内外开发及应用现状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使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乃至整个社会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类教学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持。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的推出为软件开发建立了开发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使教学突破了空间限制。目前,各种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技术已经跃进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内容表现形式上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具体操作上更加简便和人性化,在使用功能上更具多样化和综合化。2]特别是网上课程设计、网上课程协作和网上课程管理等各具特色开发工具的形成,使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开发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步入一个崭新时代。美国StanfordUniversity自2001年起,就确定专门人员併有学生参与)对教授讲授的课程进行加工,并及时放到网上,或供学生课外复习,或用于继续教育,为校外在职人员学习提供方便。众人皆知的美国ETSe继英国IELTS考试在全球实现计算机化之
后,已在全球实现了和TOEFL考试的无纸笔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开发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使教学软件系统以其强大的功能迅速得到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教学软件的开发研究工作基本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但由于起步初期受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水平及计算机普及率的限制,开发进度不快,技术水平不高,应用普及面不广。上世纪90年代,CAI技术在我国蓬勃兴起,引发了教育技术史上一次新的革命。典型的教学软件代表作有“开天辟地”和“万事无忧”等。进入新世纪后,基于当今世界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基本策略以基元形式积聚成库形成的“积件”(IntegrableWarf)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计算机网络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空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各类教学软件产品迅速涌入教育领域,每年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投入达到数十亿元。但是,目前的教学软件开发,多集中于普通教育和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水平不高,开发速度不快,理论支持不足,鲜有推广价值较大的产品。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社会培训机构及教育受众,对具有较高制作技术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三、软件应达到的技术标准
研究国内外教学软件开发的历史进程和开发过程,总结各地教学软件开发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确定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达到以下六项技术标准。
(一)实用性
实用性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之本。质量上乘、效果良好的教学软件,应该是一件精良的教学工具,是一个精准教学内容的集合,是一套精巧的计算机程序。教学软件的实用性集中体现在软件系统的实用性和软件内容(数据库的实用性两个方面。软件系统的实用性要求软件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开发使教育受众的多元智能,增强软件使用效果。能够利用各种认知理论,科学控制信息表达及信息流程等,有效增强教育受众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数据库的实用性强调软件开发在内容选择上必须面向社会各个层次的教育受众,符合市场需求和教育受众的实际需要,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凡学术性、有争论或不能运用到工作实际中的内容均不纳入。
二简便性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面向全社会,必须简便易行。(1)操作要简单。软件的操作方法应与目前社会流行的Windows等操作系统兼容,应让软件使用者不需任何专门培训也会使用。在操作设计上,应尽力体现人性化。如在实施人机互动方面,均应在设置键盘输入的同时,附加鼠标Option方式选择。当然,也要为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教育受众提供多种输入方式;(2操作要方便。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各种帮助功能。除在系统中设立帮助文件外,还要在软件适当部位显示出相关帮助信息,提醒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当出现错误操作时,软件也要主动提醒学习者,并指出正确的操作方式、方法。
(三交互性
人机交互能力的强弱,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能否被使用者接受的关键,应作为开发设计的重点。;1)要让软件用户对软件的运行状态具有高度的控制能力,如启动、停止、内容的跳转、参量的选择以及避免死循环等;;2对教育受众各种教学需求,应尽可能地体现在软件功能中,设置若干唤起方式,以此保证用户可自由取舍软件的多数功能;(3建立符合常规、简单明了、风格一致、反馈信息提示得当、容错性良好的用户界面,努力增强与使用者的亲和力。如建立明显交互标志,避免使用者盲目寻找各种功能特性等;;4要尽力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干涉的机会,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尽力避免软件使用者的误操作将导致软件系统出错或锁死等常见现象,使学习者能够永久使用软件,树立学习信心。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是各个教学“积件”的集成。“积件”是一个教学素材或知识单元,几个或多个“积件”组合成一个学习单元,几个或多个学习单元可集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软件。这些单元即可以单独作为教学软件实用,也可与其他单元链接,构成一个课程的整体。每个单元都应是独立的、完整的,并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便于与常规教学中实施的学分制、工学交替等相对接。同一课程的所有单元都均为同一学科科目,各个单元之间具有平行、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各个单元的排列组合,形成教学软件的多级分支和多层页面。为便于教育受众使用,在软件分支和页面设计中,应尽力减少页面层级,尽力在单一的界面内集成更多的对象、功能和特性,以便易于实现人机交互技术。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面向社会每一个人,一定要避免固化教学过程,具有普遍适用性。;1)区别于传统媒体技术和普通课件制作技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尽力体现模块化、智能化和交互性,确保结构清晰、适应性强;(2教学内容间的转换(超文本链接)应尽力避免简单的跳转,或仅仅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相对应,应侧重于交流和共享;(3)在运转软件的硬件要求方面,应确保软件在普通PC机上就能运行,不需要特殊的设置和装置;(4在增强软件普适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软件的安全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测试内容、结果的保密性等,设置独特的文件存储方式,对相关保密内容进行加密处理,明确只有授权人员才能打开文件。
(六)智能性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特别注重软件内部诸因素、诸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目前,市场在售的部分教学软件之所以难于被教育受众广泛接受,关键就在于过多的非教学因素影响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软件一定要做到界面美观、简洁、大方,即对学习者多元智能产生一定的刺激,提升学习效果,又不会影响教学主题。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课程内容则应尽可能地使用声、像等多种手段,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尤其要重视对诸如工科类机械操作系统、商科类商业专题运作过程等的仿真智能环节设计,使学习者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的仿真环境中模拟练习,在奠定一定的操作基础之后,再进实训车间(或工厂实际操作。这样,既可减少教学过程对机器设备等的损耗,还可以节约实习、实训等材料,达到提高学习速度、降低学习成本的效果。
四、实施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遵循开发、试验、推广“三步走”模式,将职业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4](一)可行性分析计划阶段组织相关开发人员深入职业院校、短期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等进行市场调研,在认真听取需求方对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股资效益分析),制订开发计划。要以文件的形式,把开发人员职责、开发进度、所需经费和所需计算机软硬件条件等作出具体安排,以此开展、检查各项工作。
(二软件需求调研阶段在确定开发某一教学软件可行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编写出软件需求说明书和数据要求说明书。通过编制软件需求说明书,可为使用者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1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功能、性能的规定等;通过编制数据要求说明书,可向整个开发过程提供关于被处理数据的描述和数据采集要求等技术信息。
(三软件开发设计阶段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宏观总体设计和微观细节设计,编写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和测试计划等。概要设计说明书对程序系统做出设计,包括基本处理流程、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详细设计说明书应说明软件系统的各个层次中每1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应明确数据库的所有标识、逻辑结构等;测试计划应提出每项测试活动的内容、进度安排、设计考虑、测试数据的整理方法及评价准则等。
(四运行程序代码实现阶段在程序编码过程中,应制定出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此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其运行效率。此阶段应编写模块开发卷宗和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6]在模块开发过程中,每完成i个模块或一组密切相关模块时就编写出i份模块开发卷宗,待开发工作结束后,把所有的模块开发卷宗汇集在一起,为整个模块进行管理和复审提供依据,为将来软件系统维护提供技术信息;用户手册的编制可为操作人员提供软件运行的基本知识以及操作方法细节等。
(五分段实际测试阶段
教学软件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测试过程分为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测试方法。在测试过程中,应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认真落实,避免测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着测试工作的进行,应把测试的结果、发现的问题等加以记载,编写出模块开发卷宗测试分析报告。为积累开发工作经验,软件开发结束后应及时编写软件开发总结报告。
(六)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在教学软件开发完成并投人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可能出现不能继续适应用户要求、出现新问题等情况。以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为目的,或以服务于用户为目的,均需要软件开发者及时关注软件的使用及运行状况,并重点抓好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等工作。
五、软件开发团队的适宜组织方式开发高质量教学软件,必须组建一支业务精良的专业队伍,建立起功能齐全的组织体系,形成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有开发人员必须围绕共同目标,依据各自职责,通力合作,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以软件功能为核心,合理配置研发人员确保软件开发质量,需要建立一支教学设计、美术设计和程序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队伍。参与开发的学科教师具体负责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教案制定等工作,与其他开发人员一起分析课程内容、确定软件功能结构、选择媒体技术等;参与开发的美术设计人员在了解软件开发基本思路与格调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美术思维”对界面进行构思,达到美观和谐的要求;参与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具体技术开发工作,包括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的运用,编写模块程序、调试修改等。此外,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开发教学软件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了解教学软件优缺点的优势,让他们帮助测试软件,尽可能多地发现错误和不足。
二强化交流协作过程,实现“可持续开发”
分析成功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发现其路径并非为以“教案一脚本一软件”为模式的单向流程,而是“市场基本需求一软件原型一新的需求认识一新的软件模型”这样一个循环反复、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不断开发出优秀、实用的教学软件,需要学科优秀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深入交流,全面理解所开发软件的各种特性,领会软件开发的思路和意图。计算机专业人员可向学科教师提出各种建议,帮助学科教师扩展思路,优化设计。此外,软件开发人员在进行市场调查时,还应加强与软件应用单位或个人的交流工作,充分征求他们的批评意见,实现认识不断提升、技术不断改进、内容不断更新。
(三依据软件内容,确定开发组织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可大可小,可包括一门学科的所有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较小教学软件的开发,有的只需一两个人,花几个星期就能做完。但大的教学软件,就需要一个专门工作班子,花更多的时间来开发。对容量较小的教学软件,若学科教师(如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可采用个人包办模式;若学科教师对软件设计与制作比较生疏,可以采用行政指定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进行开发;若软件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则可鼓励学科教师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自行组成开发小组,形成自由组合开发模式;对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推广较好、软件制作力量较强的学科,可采用由分到合的开发模式。先由学科专业教师自行制作单个知识点的“积件”,而后学校再组织人员对“积件”进行集合,形成大型教学软件。
(四)立足现实条件,逐步建立良好的开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