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文1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文2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60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83岁。前后相差23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都不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360句,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文3

摘 要 礼仪文化是我国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经典文化之一的《弟子规》分为七个部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内容都阐述的孔孟中庸之道。正是当代儿童所缺失的外出待人接物和练习格斗类项目跆拳道时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儿童启蒙阶段是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是塑造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的黄金阶段。通过将《弟子规》与儿童跆拳道礼仪教学相结合来培育儿童学习者的礼仪精神。本文试图提出将国学经典《弟子规》的礼仪精神结合到儿童跆拳道礼仪教育实践过程中去,为一线跆拳道教育工作者再建礼仪教育提供教学思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

关键词 《弟子规》 儿童 跆拳道 礼仪再建

一、儿童修炼跆拳道的礼仪教育再建需要《弟子规》的现状

“以礼待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而跆拳道精神“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十二个字的前两个字就是“礼仪”,它也强调礼仪在我们生活中和训练中的作用。在小我们就学习《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礼”,我们主要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践行“礼”为辅。通过在现实环境中的实践来完善自身人格,而跆拳道也要求学员“未习武先习德”的教育思想,主张在练习跆拳道技术的同时就要先知道基本的礼貌、礼节准则和要求。在实际跆拳道练习中修养自身品格,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仅仅是学习理论和实战技术,而没有礼仪方面深入的学习。在我国大多只依赖于学校的礼仪课程设置,依靠学校来进行礼仪教育,而且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兴趣班的“余力学文”跆拳道礼仪教育,再一次将“礼仪”的内涵精神贯穿于实践中去,使学生知礼、懂礼、尊礼、守礼,最后践行于礼。

二、儿童跆拳道礼仪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道馆教育“重技轻礼”的教育理念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但是在现实情况中,道馆往往存在着“重技轻礼”的教学理念,而不是重在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能把礼仪教育放在首位。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仅停留在对儿童进行跆拳道技术层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在实际行动中对礼仪教育的运用,礼仪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它是人们生活中具体细节的规范,因此更容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的道馆教育中,很少有专门的礼仪课程。虽有些道馆能够将礼仪纳入课程,却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内容,使得礼仪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淡出部分道馆育人的视野。正是由于道馆礼仪教育的薄弱和缺失,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体现自己对他人的尊重,结果可能更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还有一些道馆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礼仪课程,并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却只将礼仪教育限于“走过程、摆形式”,忽略了对礼仪内涵的诠释,学生对礼仪教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道馆就必须统筹安排礼仪教育内容,并且为了使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道馆也应该使用多元的教育方式,而不能只局限在单一的技术讲授。单一的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对学生进行了技术知识的传输,而不能对学生进行礼仪实践,将礼仪的教授融合在跆拳道课堂的教学和平常训练中去,才能授之于“礼”,施之于“礼”。

(二)家庭活动重“智”轻礼教育思想

现代社会,每一个孩子都被报名参加了不少的补习班、兴趣班。从这个现象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都有着快速成才的热切期望,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提高学习成绩和忙于各种兴趣班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深思,谁来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谁来在乎学生的礼仪教育呢?孔子认为仁根植于生活体验之中。因此,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家庭礼仪教育,对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面对传统的家庭礼仪却采取了否定与摒弃的态度,而不是进行科学的扬弃。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虽然一些传统的礼仪仍然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及行动,但在这些传统礼仪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规范,如因循守旧、不懂创新的精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意味着家长日常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将作用在孩子身上。因此,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礼仪教育并不仅指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对道德修养、对道德人格的教育。

(三)大众传媒及网络对儿童世界观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网络有各种的有害、不实信息和视频传入儿童的视域里,让不懂事的儿童模仿视频里面的角色去伤及他人。这将导致儿童的自我认识和修养曲折,然而很多时候不容易察觉、发现,久而久之将生成一系列的问题。而《弟子规》正是对儿童启蒙教育树立了很好的礼仪规矩、道德规范的一本书,跆拳道即是能增强儿童体质、体能的项目又能再次利用“礼仪”来严格要求儿童的言行举止,将礼仪全完运用在师生之间和家长与小孩儿之间的交际和相处。

三、《弟子规》中礼仪教育思想对跆拳道的启示

(一)道馆运用《弟子规》中“孝”再建跆拳道礼仪氛围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孝顺之心,他才能具有了一颗善良仁慈之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自己的父母,怎么博爱而爱人?没有怜悯、感激之心,又怎能被他人认可。幼儿的模仿性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的。道馆是孩子每周都要去参与训练的地方,道馆里面所有的孩子都是他模仿的对象,如果道馆注重了礼仪的文化和氛围,平时让学员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都是说明道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弟子规》礼仪内容上对孩子的训练和生活进行渗透教育,每天提醒孩子见到国旗、教练师兄,还有我们的父母、长辈们我们也是需要敬礼的对象。由此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和内心的“孝”意。久而久之的道馆礼仪熏陶和教育,就会内化为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良好的道馆礼仪氛围。

(二)家庭运用《弟子规》的“亲仁”再建跆拳道的友爱情景

《弟子规》中指出“泛爱众,而亲仁”。“仁”即是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品德的养成是后期教育形成的,需要很好的家庭重视力和家庭对礼仪的严要求。当然现实中具有仁德的人并不多,“流俗众,仁者稀”。流俗,是指随大溜的人。在现代社会司空见惯了,都是大海里的海浪,风哪里起就哪里飘,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和追求的人。家长们都希望自己身边有练习跆拳道的小朋友都是具有良好品行的孩子,这是家庭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做到在实际生活中严格要求孩子的言行举止,教会他们怎样去结交这样的“仁者”。“能亲仁,无限好”否则“不亲仁,无限害”只会给儿童带来无穷的祸害。跆拳道它是一项格斗类项目,将《弟子规》亲仁精神再次贯穿于他们的脑海之中,他们出门在外就会形成懂礼、敬礼和行礼的良好习惯,就是这句话就是“近朱者赤”的现象,如果家庭未对他们的一言一行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执行,那么他周边的孩子就会没有“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弟子规》中的“亲仁”思想就告诫家庭要教育儿童成为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胸怀,应该智、勇、言、兼备,遵循中庸之道。

(三)社会传播《弟子规》中“谨信”再建跆拳道为人教育

“谨信”教育作为《弟子规》中启蒙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要求弟子要保持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弟子规》在生活习惯上“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是在告诉我们要起居有时,韶华易逝,珍惜光阴。在跆拳道社会宣传中都强调“准时”的习惯,准时参加跆拳道训练、准时会面约好的伙伴,不能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珍惜别人的时间。在跆拳道训练当中对他们的时间观念进行规范和纠正,形成一定的时间概念。在跆拳道服装穿着上秉承“衣贵洁,不贵华”,衣服要做到干净整齐,在跆拳道上课之前会让参与跆拳道训练的学员转身整理自己的服装,始终保持衣服的整洁,这是对老师与伙伴的尊重。在《弟子规》中有更详细的“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就要求修炼跆拳道学员们平常生活中语言简洁,不乱发议论,不随便答应别人的要求,如果答应了就要履行责任,实现承诺。在跆拳道训练里,因为是格斗类的项目就更需要诚信和尊重才能将跆拳道真正做到和睦的和别人交往。因此,诚信是一种品行、责任、道义和做人基本准则。

(四)教练运用《弟子规》中“泛爱众”再建跆拳道的处世教育

“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和谐。“泛爱众”在《弟子规》中是“以博大的、平等的爱心对待社会公众,每个人为自己努力的同时又能兼顾到他人、国家和天下”。平常的跆拳道格斗训练中有很多新学员不熟悉环境、有出现矛盾这就需要老学员去宽容他们、爱护他们、安慰他们、主动带着温暖的心去和他们交流、玩耍,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谦和、有礼貌的和他们交谈,学会出生身边的小事,这对每位学员也是一个锻炼。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而在跆拳道训练当中要强调的就是“仁”与“武”的天人合一。

四、结语

《弟子规》作为一本至今被广泛传承的国学训蒙著作,熟读它能达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的。儿童在第一次踏入跆拳道课堂和进入社会之前,教导他们不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外面的人际沟通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这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施行礼仪教育要按照生活化的轨道,对实施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规定,加以大众媒体的正确导向,家庭、道馆和社会合理营造现代社会的礼仪氛围。因此,如果把跆拳道练习与国学《弟子规》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大力推广,这不仅是给了儿童跆拳道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绝好空间和最佳平台,而且对深化全面礼仪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生活化。这对整个社会共建社会主义和平、民主、富强起到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 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张慧衡.论《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文4

关键词:幼儿园;养成教育;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45-02

幼儿园是孩子最初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应当考虑到“养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小而言之,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少儿期是形成性格的最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以后即使是学到的课本知识再多,也很可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前功尽弃,或走上社会成为一个“半废人”。因此,很有必要对幼儿园养成教育进行探讨。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

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年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而我则认同钱文忠在解读《弟子规》中所述的观点: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内容

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

2、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

3、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

4、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

5、行为习惯――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所达成的共识: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知识都可以日后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并且基本定型。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问题。幼儿园教育以3―6岁为主要对象,是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社会越是进步,科学越是发展,就越需要重视养成教育,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四、幼儿园养成教育

1、幼儿阶段实施养成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知识、技能没有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守规矩,那他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又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进入企业或者单位又怎么能遵守规章制度呢?所以在幼儿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养成教育目标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孩子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从而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3、幼儿园养成教育的方法

(1)营造情景氛围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2)师幼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准则

刚入园幼儿对于幼儿园的一切都很陌生,特别是对集体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更是难以接受和适应,我们就结合具体事物向幼儿说明幼儿园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规,并说明应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保障班级活动顺利、有序进行。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饮食习惯,二是睡眠习惯,三是个人卫生习惯,四是正确的坐姿、站姿、阅读和画画姿势等。①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纲要》中在教育目标要求到: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作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因此这一时期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启发和教育,发展幼儿的智力潜能,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良好地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③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它是指:讲话态度方面的要求,从学前儿童掌握口语开始,就要求他们在言语交往中,要态度自然,不允许撒娇和粗暴地讲话④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孩子集体性生活、学习的场所,许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常规训练为主。

(4)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①在孩子入园时段园领导站在大门口迎接孩子,主动热情地向孩子们问好,孩子们也会主动和我们礼貌的打招呼。②日常班级管理中,利用幼儿对教师高度崇拜的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

(5)积极鼓励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幼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6)家园配合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唯有如此,养成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17-120.

[2]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674―675.

[3]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8):6-10.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文5

内容提要:结合自身开展经典诵读的切身体验,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开展经典诵读对于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有效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本着“细致”、“有序”和“激励”的原则,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最终帮助小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关键词:经典诵读;自律;培养;价值判断;行为选择;道德信念

注:此论文属于国家级课题《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19

【中图分类号】H019

斯蒂芬.康威说:“没有纪律的人只是情绪、欲望以及激情的奴隶。”的确,不懂得自律的人往往很难享受到掌握某种具体的技能所带来的快乐。自律能力的高低常常决定着小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水平,决定着他们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抓紧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先来考察自律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从本质上讲,自律能力是一种出自个体内心意愿的自觉行为。其形成往往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了解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二是将外部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需要,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三是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自律)。简言之,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就是要解决如何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的问题。

几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受益匪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惊喜地发现:一群自律能力较差的孩子随着活动的开展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次偶然促成了我对利用经典诵读促进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思考。有几点心得总结于下:

首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建立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首要前提是要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而经典诵读正是帮助孩子们明白这个取舍标准的有效渠道。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明确了建立规矩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一个“律己”的人首先要注重小节,要从小事做起。反之,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在《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经典中,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警句可谓俯拾皆是。这些经典的教育指向性虽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细”处入手,和小学生的生活情境紧密相关。以《弟子规》为例,大到为人处世,朋友交游,小到站立坐行,吃喝拉撒都作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孩子们通过不断地诵读,懂得了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这些训诫言语浅近、字字玑珠,孩子们慢慢地就会将其中的训诫跟自身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找到自己言行的准则。认识到这一点,完全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有一天,一个孩子的课本被小朋友胡乱涂画,另有两个小女孩来向我“告发”说是我班一个叫小宇的男孩画的。小宇的确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孩子,打人,对人吐口水,翻别人的书包,随意破坏别人的学具,和小朋友的关系非常紧张。对他的教育可以说已成了我的头等大事,然而收效并不明显。现在听两个小女孩一说,我几乎立马就相信了。但我还是追问了一句:“你们是亲眼看见的吗?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的可不能乱说啊!”本是不经意的一问,没想到旁边的一个小男孩突然冒出一句话来:“是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此言一出,配合当时的场景真是贴切无比,两个“告状”的孩子一下就不作声了。我抓住时机,赶快表扬这个孩子,说他不仅《弟子规》读得好,还会照着做,真了不起!孩子们一听,个个神情专注起来。我又说:“为什么‘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呢?谁能讲讲这个道理?”孩子们高兴极了,马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当起“小老师”来。两个女孩脸红了,主动来跟我认了错,并向小宇道了歉。已经习惯了被同学申讨的小宇突然得到了真诚的慰藉,他的眼睛亮了。第一次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冒出一句话来:“老师,我以后一定做一个好孩子!”我听了真是欣喜不已!连忙说:“孩子们,小宇今天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够改正,对不对?”孩子们齐声答对。我说“这不就是‘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吗?”大家听了都笑出声来。

这件事发生以后,我第一次对经典诵读可能产生的作用作了认真的思考,经典训诫何以能如此深入到孩子的心田?跟反复诵读强化记忆固然有关,经典与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细密联系更是其中机枢。这让孩子们觉得经典不是高不可攀的。另一方面,经典的细密性促使老师在讲解经典时也必须“细”。老师的细致要求会对孩子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第三个“细”表现在老师的价值评判越细致到位,越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得到孩子的响应。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诵读培养,逐渐获得了辨别是非美丑的内在心理尺度,从而形成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奠定了的基础。

其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序”,有助于小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当一个孩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时,毫无疑问,培养其自律能力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前一个环节还基本属于他律的范畴,那么强调经典诵读活动的“序”,就是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将外在刺激形成的价值判断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选择。

我总结的这个“序”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层面的“序”,经典诵读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比如低段孩子长于背诵而理解力相对滞后,诵读内容就要浅显易懂,便于背诵。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成熟,再安排相应难度的文章。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较易保持。另一个层面的“序”体现在方法层面上,我带领孩子们诵读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首先要求读正确,其次要求会背诵,再次要求自己讲,(老师适当点拨),最后结合身边现象评一评,可别小看了孩子们,当我把经典诵读的主动权给了他们后,孩子们热情高涨。有的孩子为了把意思讲明白,自己开始问家长,查资料……有的为了评一评别人,当一当小小评论员,开始关注身边的小事……在这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评一评的过程中,全班孩子极易形成基本统一的认知背景和价值取向。如果有小朋友做事越出了规范,别的小朋友逐渐就学会了运用经典中的规范来进行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而这样的评价反过来又能让评价者形成一种行为的警觉。这样。随着这种自评和他评地日渐展开,一面积极的舆论之墙就在集体中建立起来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大家心里都有了底。渐渐的,即便是孩子个体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面对正反两种行为选择的时候,他也开始有了警觉,当这种警觉反复出现,且强度随着一次次诵读不断加深时,孩子极有可能就会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当这种选择适时的获得了某种外界的鼓励与嘉奖时,这种正确的行为选择就完全可能保存下来,这时的孩子就处在了一个自我管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

再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励”,有助于小学生坚持正确的道德信念。

有了正确的行为选择,接下来就要想方设法使之上升为孩子心中坚强的道德信念。因为孩子此时的行为选择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稳定性,没有顽强意志力的支撑,自律只是一纸空文,而强大的内心,坚毅的品质固然离不开磨炼,但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要重视激励的作用。我的做法是从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着手,本着激励的原则,培养其意志;

1、坚持《弟子规》对照评比

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在班上一直主导这样的思想:会读会背才开头,会学会用才最棒!鼓励孩子们做活学活用的小明星。坚持一段时间后,一星期一次的讲评时间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被大家讲评时表扬最多的孩子就可以评为该周的文明小使者或劳动小标兵,这样一来,正确的价值判断下做出的好的行为及时地得到了肯定,优秀必然吸引来更多的优秀。孩子们参与评比的积极性更高了。要求进步的决心也更大了!班上的澄澄每天都会给父母捶背,那天我刚好要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因为言语浅近,孩子们自己就讲得很明白了,我接过话茬,就大力表扬了澄澄孝顺父母的事。并当众宣布评选他为校级“文明小使者”。孩子们一听,个个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澄澄更是兴奋不已。从那以后,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的孩子越来越多。

2、多层次激励,强化自律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孩子在障碍中学习,这是锻炼孩子意志力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坚强的道德信念,我始终鼓励孩子们不断去挑战自己,每做到一次自我管理就给予一个特别表扬章,对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要求,比如对最不会遵守纪律的小宇,我希望他征服自己的起点是一节课,只要一节课做好了,就能来盖一个特殊表扬章,并得到老师的特别精神嘉奖。由于激励措施针对性强,灵活有效,老喜欢冲撞的陈超逐渐学会了“宽转弯、勿触棱”,缓步出门,安全礼让。总是因为桌子的事情跟小朋友争执的小潘学会了“言语忍,忿自泯”。总之,只要发现有孩子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就大力表扬,让他们一点点累积小小的胜利,进而拥有了抵制诱惑的勇气。长时间坚持,孩子们的自律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

总之,长期坚持有效的经典诵读,既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更是对他们自律能力的一种有效培养和提升。是实现小学生意志品质自主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这个课题而言,其间还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潜能,等待更多的教育者去挖掘。

参考文献:

1、黄颖《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互联网

2、宋祥水《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2010—7—11

3、佚名《小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011—8—13

4、《自律是效率的基础》互联网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范文6

文化是根,是人性里与生俱来的血液。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精神层面上便会有更高的追求。传统文化近几年来,慢慢的被人们接受并重新认可。特别是在十以后,提出的“中国梦”更是重构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西方讲究竞争,东方讲究有德。东方讲究自然规律,西方讲究上天,中国有句古话,你的一生如果得到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将会是你一生的幸运,人和人的不同,就在于你遇到什么样的上级和领导。跟对人,便已成功了一半。做人,首先要自身德行端正,这样才能影响到别人。

中国是讲究孝道的国家,“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一切善良、为人的标准,只有遵循了孝的原则,人生才会顺利,事业才会如意。诸事不顺,皆因不孝。

心怀感恩 善行天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民国时期,梁启超取其精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意思是人应以君子来要求自己,要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永不停息、容载万物。

文化就是一个家庭、群体、民族、国家所共同遵循的意识形态和思维逻辑。教导我们,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回家有力量。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从1994年创办起,已有21年的历史,按经济运行的规律来说,一个经济周期以八年的时间来算,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已经走过了近三个经济周期,算得上一家成熟的学校了。

当然,市场有规则,学校亦有使命。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从创办之日起,回想走过的旅程,有辛酸、苦涩,也有回味和甘甜。从最初经历了办学的艰辛,熬过了差点倒闭的寒冬,最后收获丰硕的果实。像是大浪淘沙过后,依旧向前航行的一艘航母。在这艘巨船上掌舵人是院长关祥祖,全院400多名教职工保驾护航,乘客是壹万肆仟多的学生,虽然同在大海中漂泊,但是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心中也有明灯导航,不管遇到任何风浪,他们依然不会偏离人生的航线。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坐落在昆明石安公路旁,从昆明出了小石坝收费站约两公里处。记者对这里并不陌生,因为在2013年,就因采访关祥祖而到过这里多次。2015年年末,重到此地,给人的感觉焕然一新:一进校门,校园内一片生机,有繁忙的施工队在建设着楼房;园区内满是充满正能量的标语,这应该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一大特色;沿着山坡而上,学校正在举行冬运会,操场上满是学生,学生虽然四散着,但乱中有序,队形整齐。

此时,一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快乐氛围扑面而来,它会让你不由自主的轻松愉悦……这种力量是无形的,但却又是无比强大的!

端正德行 贵人相助

时隔两年,再次见到关祥祖,除了亲切,更多的是他脸上露出来欢喜的笑容,一脸慈相。中国有句古话:“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人的心是整个身体的支配者,内在的“心性”,则改变着外在的容貌。

才见面,关祥祖便对记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外面广播里放着的音乐知道是什么吗?”记者犹豫一下,关祥祖笑盈盈的说道:“是《婆婆也是妈》”。并解释道:“学院培养的是医务、医疗系统方面的人才,就读的大多数是女生,女生最终是要和公婆相处的,她们今后要为人妇,为人母。就让她们在学校里懂得和婆婆的相处之道,这样对她们以后的家庭团结和人生道路都会有帮助。”人的引导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所以对人的思想需要点滴渗透,这就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大爱和用心。

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效应的,不是用语言就可以完全表达。举个例子:为什么有些人接触之后会给人舒服的感觉,而与有些人接触之后会让人莫名奇妙的紧张?这就是心力的作用,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词叫做“共振频率”。其实就是心跳的频率,意念的频率,信仰的频率。

品德教育 人生坐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文化是宇宙中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生命,生命即是文化。中华文化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之后,产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结果。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它获得了教育部、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及各社会组织的多项荣誉,其办学、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肯定。“技能决定一世,道德决定一生”,这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行政楼上的一句标语,学院不单是教会学生生活、工作中必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同学们确立一辈子的行为准则。懂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们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学到的除了是医务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外,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全体老师以实际行动做表率,怀着爱心去教导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树立终身奉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今天,关祥祖和记者聊的最多的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运用传统文化治理学校的事迹。首先,关祥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什么规矩不可以破,什么道理要懂,都要有据可依,都要制定出严格的规则,文化不是停留纸上的教条,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指南和准则。他要求老师和学生做到的,他率先践行做到。

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里,针对不同的群体,学院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有中层干部、有老师、有学生,对他们分别组织适合的学习培训。为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组织上能有保障,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成立了传统文化办公室,设有办公室主任、专职干事,并由一名副院长主抓落实,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里能顺利的执行下去。

在家中,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在学校里,老师是同学的榜样,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人的品性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一代,不是形式上的说教,而是接触后在他们身上会感到家长或者老师身上的光芒和能量。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从中层干部开始抓起,自2012年以来,分层次、分批次选派教职员工前往云南省内外精神文明道德讲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全院教职员工外出学习已经全部轮了一遍,为学院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队伍上的保障。

入世情怀 出世洒脱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首先从院长关祥祖做起,研读传统文化,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孝顺长辈,自己率先做到身体力行对财富和名利淡然待之。他认为,这些财富和名利只不过是成就自己的工具,人生应有更高的追求目标。

关祥祖是幸运的,虽然他出身贫苦,但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难能可贵的是关祥祖虽是一校之长,却没有身居高位的优越感,而是至始至终对学生言传身教,严已利人,身正为范。对学生“以德教化”;涌泉般回报乡亲;对同事严已律人;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

关祥祖从来不会吹嘘自己,但知道他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有入世的情怀,同时又有出世的洒脱。他长期坚定不移的在做着同一件事――“帮助他人,回报乡亲”,并把它当作生命中的教条一生奉行。他除了感恩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还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家乡,为家乡修路、建学校、修桥,最大的善举是为家乡禄劝万姑村建别墅,规划五十年不落后,共建了40幢,每幢200平米。现在正在准备再建44幢,已经开始启动。

寄语说:人在少年时,定要励志。帮助他人,回报乡亲,是关祥祖小时候就有的理想,小时候,他的家乡禄劝万德村委,由于不通路,又是山区,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县,从家里去上学,需要天不亮就起床,在路途中可能会发生危险。那时的他在心中就有一个愿望:“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为家乡修桥铺路,改善他们的生活。”善的种子就这样埋在关祥祖幼小的心灵上。而今,关祥祖小时候的心愿达成了,他2013年开始规划,2014年建成,在新春前夕,就让家乡的人搬进了新建的房子过春节。

关祥祖告诉记者,人的一生只有两个评断的标准:你帮助过多少人;有多少人还记得你。走完人生的旅程,可能到老来才真正明白,所谓的财富、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过眼烟云,而更大的价值是你能留给后人什么?你帮助过多少人?又曾影响了多少人?

圣贤教育 洗涤心灵

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教育上向来注重德的教育,中国把“成德”奉为大道之行。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一生四处游说,以德教化弟子。他的思想至今深刻的影响着整个中国,至今仍被后人称为“至圣先贤”“万古宗师”。

关祥祖现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他的一生实现了无数个梦想,称得上是功成名就了,但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经常对对别人说,人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没有因一点成绩而满足,而是尽量的去帮助别人和影响别人,成为别人生命当中的贵人。

刚开始的时候,关祥祖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从哪里开始着手。在偶然间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光盘后,他深受启发。于是,更加坚定了要把传统文化在学校里推而广之的决心。首先他自己先去学《道德大讲堂》,感受了道德的真谛。回来之后选派学院的老师去学习,第一次派了学院的副院长;第二次把学校的行政人员,科室的工作人员也派去学习;第三次是把侄子和儿子送去。他慢慢地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最后全院老师全复孟学。

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于是,曾被淡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重新提起,老祖先的智慧重新被认识。大家都在口头相传,但要把它落到实处,并且去普及和推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文化教育是无形的,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也许暂时看不到效果,但是它一旦形成,将会生命力旺盛,更会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 系统普及

道德是人生的坐标与行为准则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标签。中华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为人处事的精华;是提高人道德典范的千古名师;是让人可以找到人生航线的明灯。

一个好老师,可以教育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关祥祖的观点是,老师必须给学生做好榜样,教不好学生都是老师的责任,而老师没有带好,是校长的责任。他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要教育好每一个同学,于是,他组织全校老师学习提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对全校师生的学习培养方面可谓是处处用心,无微不至,把学校共分为中层干部、老师、员工、同学几个群体分别教化,还按学校的特点专门因人施教。当然,每个学校都有调皮的学生,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也不例外,但学校选择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教育。

在组织全校老师学习方面,第一分期分批组织学院里的领导干部参加省里组织的中华文化道德大讲坛学习。先是中层干部,然后是行政管理人员参加,最后是学院单独为教职工开办一期为期五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坛;

学校还专门请全国知名的专家来学院讲课,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精神文明办的宁处长亲自来校指导。通过一系列系统、全面的组织学习培训,全校教师团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和提升。最后关祥祖发现,这些人回来之后,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见到长辈会亲切的打招呼,见到学院领导会行九十度的鞠躬礼。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内,严禁吸烟,有些老师开始并不接受,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熏陶下,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居然不在了。

针对全校女生多的特点,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特的聘请外地专家到学院进行“女德教育”的专题报告;组织人员到省里去学习培训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坛,并在学院内组建义工队,专门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帮忙;

在全院一万多师生员工中推行《弟子规》背诵学习。要求全院教师和学生人人会背《弟子规》,学生进行《弟子规》背诵大赛。特别是对老师严格要求,教师职工春节放假前,背完《弟子规》才能到财务处领工资和过年费。并组织全院教职工学习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对所有学生进行《弟子规》教学,细讲《弟子规》;针对学院女生多的特点,对全院一万多师生做“人生幸福的抉择”的专题报告。“一个好媳妇旺三代,一个坏媳妇败三代”,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强大,全靠好媳妇;在全院师生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百善教为先,孝为德之本,行善不能等,行孝也不能等,知恩报恩。人人会唱《感恩一切》《生命之河》《母亲》《婆婆也是妈》《孝敬父母》《跪羊图》《公民道德歌》等等感恩歌曲。

关祥祖语重心长的说:“今后,所有的年轻女老师,所有女学生,她们要为人妻,为人妇,为人母,如果学校的一万多女生都成为好媳妇,这将是对社会多大的贡献。如果这一万多女生都成为坏媳妇,将会影响至少三代人,那对国家对社会将是多么大的危害!”

感恩万物 孝敬父母

大地爱万物,给予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母亲爱子女,对子女的养育从来不计回报。世界因爱而生,国家因爱而和谐,家庭因爱而幸福,人因有爱而感到满足。

春节前,全体师资员工都会给自己父母写一封发自内心感恩的信,学院也会给每位职工的父母准备一份新年礼物并奉上一份慰问金,所有学生给自己父母和原来班主任写一封感恩信,由学校从邮局统一寄出,并且布置所有师生在春节回家时给自己的父母洗脚。而且拍下照片,回到学校的时候要当作业交给老师。

据关祥祖介绍,所有的成本都是学校无偿支付,例如,学校学生写回家给父母的感谢信,是由学校统一寄出的,一封信1.8元的快递费,全校1万多学生,单邮寄费就花了整整几万元。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对比较调皮的同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积极的引导。对那些逃课旷课、上课玩手机、翻围墙出去上网吧、喝酒打架斗殴的学生,学校一直在用爱心和耐心逐步引导和感化,让他们进入学院开设的圣贤教育学习班学习,直到这些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直到忏悔为止。

在新生入学,举行军训的时候,学院就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插到军训内容中,除了军事训练科目外,学院要求新生会背《寄语》《弟子规》,会唱《公民道德歌》《感恩一切》《婆婆也是妈》《跪羊图》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新生入学短短的几个月,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关心别人了,也会主动打电话回家了,父母见了都发出赞叹:这个学校,小孩去了半年,怎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儿女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一直坚守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健全人格为宗旨。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毕业出去的同学都能很快的找到工作,供不应求。学院的招生也越来越好,2015年招生,进校的分数理科达到了440的分数线,文科是390分的录取线,这已达到了二本的录取分数线。

由于扩招,学校的宿舍不够住,学院的老师就主动把宿舍让出来给学生住,集体到学校附近的村子里去租房子住。这也是记者一行进入学校时看到的一幕:繁忙的施工现场,正在建设师生的宿舍楼。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可谓是做得深入、细致,落实到实处,取得极大的效果。他们是全体总动员,一点一滴的践行着。

感恩万物 感恩父母

宇宙万物,自行运转。人类喜欢把大地、河流、山川比喻为母亲,意思是这些物资条件滋养了人类,却从不索取,人类感恩她们,所以把她们称做“母亲”。意为是人类及万物一切生命的源泉。

母亲是生儿养儿不求回报的人;是对子女有大恩的人;是全世界对女子最好的人。“百善孝为先” 爱是无私的付出,就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爱还在继续着……

关祥祖给了记者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教职工写给父母的《感恩的信》,打开一看,让记者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整本书共有382页,记者数了一下目录,共总收录了182位教职工写给父母的感谢信,句句深入人心,让人有极大的感动和震撼。记者将这本书拿在手里,感觉是沉甸甸的,打开书读到字里行间,都是饱含着深情,用语言表达发出内心最真的呼喊。

当然每一封信都感人肺腑,都是潜藏儿女心底的敏感神经,有的是思念,有的是忏悔,有的是感恩,也有的是承诺……每一份情感都是最真诚的,最打动人心的。

其中摘录几位老师的信给大家一同拜读,可以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对每个人心灵的滋养,无论你处在多高的职位,无论你曾经经历怎样,人的那颗心总是柔软的、善良的……

关祥祖:“虽然爸爸与我阴阳相隔几十年了。可是脑海里总是闪过他们。不时我思念的眼泪止不住,我想念爸爸,想念妈妈!”

李地新:“妈妈,常言道:“百善孝为先”“行有不得,反求诸已”。2015年,在学院关院长的领导下,我有幸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知道“孝心一开,白事皆顺”。更为高兴的是,2013年11月20日,我参加了云南省道德大讲坛学习班学习,才真正认识到‘夫孝,德之本也’,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小羊儿都能跪乳,乌鸦都能反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潘琼:“爸、妈,是您们教会我从小到大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我受益一生,感谢您们的养育和教导之恩。百善孝为先,尽孝不能等,爸、妈女儿会抽空回家看您们的,多陪陪您们,带您们出去走走。在家有好父母,在工作单位有位好领导,是我一生的福气,我一定要惜福。爸爸、妈妈,冬天越来越冷,多注意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