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1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1)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课堂氛围,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有助于加强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合作学习能力。(4)有助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步骤。(1)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教学,组建讨论小组,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总结、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案例讨论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也要及时总结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步骤

(一)课前准备工作。(1)确定案例类型。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并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为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心理、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挫折的承受与应对、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10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精选和制作3-4则案例。(2)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涵一个主要心理问题,这个主要心理问题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其解决的方法有心理学原理依据且多种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既可选择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涵心理学知识的经典事件,也可选择校内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典型例子。(3)设计与组织教学。第一,选择讨论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采用发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比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有关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心理知识,获得原理和问题解决方案。第二,选择适当的教学传媒。结合教学目标、案例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吸引学生并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我要说”的冲动。(4)组建讨论小组。一个班级一般组建5-6个讨论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10人以内,一般以5-7人为宜。在组建小组时,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等,成员间要合理搭配,避免过于沉闷或过于活跃。还要确保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小组领导者可记录并总结好小组成员的观点,为小组在班级中讨论发言做充分准备。(5)熟悉教学案例。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这些问题既要难度适中,还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参考文献、为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问题做好预案。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个人准备,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将案例及相关问题和参考文献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讨论材料。

(二)课堂实施步骤。(1)呈现教学案例。按照选择的教学传媒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重温教学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也可根据讨论问题的多少、主次程度或难以程度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讨论疑难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小组领导者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等多种方式,讨论对案例的看法,如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其中的心理学知识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每个人和每个小组都会对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这样就会形成许多问题,这就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区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3)讨论解决方案及其实施。在对疑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淘汰一些不合适的方案。确定方案后需要讨论什么时候实施计划,如何付诸行动等。(4)总结、评价与反馈。第一,教师要分析、总结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明确重点。第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加以拓展。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赏识表扬为主,并指出努力方向。第五,教师要要求学生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次的讨论调整好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案例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一要应尽量选取5年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个事件既要反映大学生将来可能要面临的心理问题,且具有代表性。第二,案例的答案应具有开放性。第三,案例的难度适中。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2

【关键词】 心理档案 大学生 方法 原则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高校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科学根据,也是高校改进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特点

心理档案是专业档案的一种,是指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心理自我表达等材料的记录与保存。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性的档案,目的是为了评估与预测个体的心理行为。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心理特征建立起来的,主要记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内容,用来预测大学生心理行为并为实施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提供参考的档案管理系统。其主要特点有:

1.1 动态性。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发展期,其心理状态处于变化之中。学生心理档案反映了学生的成长轨迹,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建设学生心理档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与调查,补充新的资料,尤其是反映学生心理成长变化的动态信息,为评定、预测及指导学生心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系统性。心理档案不是心理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类别排列的有内在联系的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心理档案资料的连续完整性,还要反映学生的整体心理面貌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脉络[1]。

1.3 专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对档案资料收集及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因此,学校应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及管理工作。管理人员除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了解档案工作,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具备心理测试、调查、访谈和计算机操作等方法技能。重庆市教育部门表示,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中的主要测试者不是学校的管理者,而是身份中立的专业人员。主持测试者事先应经过严格培训,档案管理者系统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基本资料、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2.1.1 基本资料。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身体状况资料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经历、辍学、留级、特长爱好、行为习惯、体育运动、社会活动参与、不平凡的社会经历、担任班干部及获奖情况等。影响学生个人生活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他人(包括教师、同学)的关系紧张、生活环境条件改变、影响个人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1.2 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获取需要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访谈以及观察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各种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学生心理状况综合评定材料、班级活动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通过对资料的科学分析得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智力水平。如智力总体水平如何,是言语智力或是操作智力占优。二是个性特征。包括学生具有哪些比较稳固的兴趣,持续性如何;性格、气质特点,哪种占主导地位;哪些个性品质较好,存在哪些不良倾向等。三是心理健康状况。如心理状况如何,有无心理障碍,程度如何等。四是学习心理特征。包括学习心理动机状况,学习认知因素状况,学习社会因素状况,学生态度、方法、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等。五是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包括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职业倾向是什么,职业倾向与学习专业关联程度等。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收集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可以采取填表的方式获得。为了保证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对学生基本资料的获取尽量不采取单独的方式进行,最好将其结合在调查、访谈之中。对于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依靠以下方法获取。

2.2.1 心理测试法。是指依据心理现象构成元素化、心理现象测量操作化和心理现象评价数量化的操作流程,编制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将被测试者的反应记录下来,然后进行量化处理,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对被测试者的心理现象或心理品质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范围包括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能力与兴趣测验等。2004年教育部组织心理学专家研制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包括四个方面: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测量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心理困扰的症状)、大学生适应量表(测量心理健康达到的水平)和大学生人格量表(测量人格特征)等[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心理测验已出现了明显的计算机化趋势。

2.2.2 访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方法。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现在使用访谈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要求访员都必须受过专门的训练,掌握访谈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访谈法有助于对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也存在工作成本高、信息失真或者偏差大、结果难以处理等问题。访谈法适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原因、行为倾向等深层次的问题。

2.2.3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比较真实自然,但大学生对行为反映的自我控制力强,需要在自然状态下长时间的观察才能获取真实的资料;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2.2.4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分析、推测群体或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群体调查法和个体调查法,群体调查法比较容易和迅速地获得大量资料,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其缺点是被调查者对问卷的态度及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个体调查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得有价值的资料,但调查者的态度、方式与资料的价值关联度比较高。此方法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以及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究。

2.2.5 作品分析法。这里的作品是指学生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生产出来的成品。作品分析法是借助学生的各种评定、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学习心得、日记、笔记、各种作业等)来获取学生心理信息的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于其隐蔽性的特点,更容易排除因被试防范心理所带来的信息失真。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创新能力强,在其作品中能明显体现出其典型、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但作品分析法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它不仅对研究者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需要研究者要从多个作品中找出共性,避免“以偏概全”。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所获取的信息(包括测验的、观察的以及调查访谈的)进行客观的描述,切忌主观臆造。在采用心理测验时要选择相对成熟的,信度、效度好的标准化量表。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无关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3.2 系统性原则。首先要长期、定时的收集相关资料,使心理档案本身要有序、完整、系统。其次要运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将对学生心理的考察放入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再次是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前后测评要一致。心理档案本身有系统性才有可能进行追踪研究,揭示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

3.3 保密性原则。在建立和使用大学生心理档案时由于经常涉及到学生个人的人际关系、家庭情况、心理障碍、身体疾病等方面的隐私,学校对此负有保密责任。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明确档案的保密性原则,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获取有价值的心理资料。管理与使用过程中,也不能轻易将信息流露,以防对学生带来伤害。

3.4 发展性原则。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档案的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及时反映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保障档案资料连续完整。其次,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不仅要在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把握中而且在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预测上要体现发展的眼光,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进步,助添学生成长的信心和力量。最后,要将学生心理档案视作“成长档案”。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学生已有的发展历程和结果,更要重视和引导学生未来的发展,要利用心理档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5 教育性原则。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档案所采用的方法与工具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档案的建立与使用要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心理档案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应避免对学生心理问题刨根问底或进行心理疗伤等易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或二次创伤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3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使得一些人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自卑、抑郁,甚至自杀、同室相戈时有发生,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及时建立诚信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给予他们有效的心理疏导,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51-02

当代的大学生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各所大学,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有的农村孩子进入大学后,适应不了城市生活。在高校中,学生家庭贫富悬殊,一些家庭条件差的贫苦学生有很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有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成绩差,他们沉迷于网络,上网聊天,玩游戏,性格暴躁,骄横跋扈。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几门课不及格,论文不过关,拿不到学历证书,在压力之下,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学校,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还有的学生因为搞对象出现矛盾,不能正确处理感情问题,一时想不开选择自杀。经济的压力、学习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感的挫折给在校的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应把它纳入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有效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可预防心理异常学生极端事故的发生。尽早发现并及时地做好疏导和教育工作,一定能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困境,迎接阳光灿烂的未来。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常态,在当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样做是一种极富人性化的关爱之举,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体现了党和政府、学校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如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学到的知识再多也枉然,有的甚至成为高科技犯罪的“犯罪之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建立诚信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首先了解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心理素质:一要有五种意识,即:竞争意识、进取意识、风险意识、自制意识和自信意识;二要有开放的人格,即:自我开放、接纳他人、开朗灵活;三要有健康的心理状况,也就是说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并能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以达到与外界的心理平衡。光靠教育是远远满足不了人才需要的,还要靠自我教育,而“档案”正是为学校提供了了解学生,把握个性,适时进行心理疏导的依据。

那么,心理健康档案就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主要包括智力、人格和问题倾向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量化和非量化两方面。主要服务对象一是为辅导员老师,学校的教育管理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使教育和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二是成为学生了解自我,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的助手;三是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架起一座桥梁。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法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法,常用的有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问卷法、个案分析、作品分析等。其中的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它能较准确确定学生群体心理倾向及个体心理差异的性质和程度,并较准确地记录这些特性,为心理教育随时提供查询依据。

还有一种问卷法,它可以判断学生的个性特点。主要量表有兴特尔16因素个性特征量表,它运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将人的个性特征划分为合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特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6因素。这样的测验结果,不仅可以对被试的人格特征作一综合性认识,又可以对其中某一人格因素作出清晰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根据有关公式计算出被试人格类型的次元因素,如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等。还可以借助相应的公式推算出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创造力的强弱,以及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和在新环境下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等。通过对学生进行量表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气质特点、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及社会行为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全面评价,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要把测试的日期、量表类型、结果分析一一填好,放入心理健康档案中。

三、建立诚信完善心理健康档案遵循的原则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它需要建档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有对建档对象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要实事求是。因此,搞好建档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建档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首先应立足于教育和发展,开展心理普及、宣传和教育,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建档时利用科学方法,在系统收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对心理状况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整理,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2.遵循建档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我们在建立学生档案过程中,要尊重建档对象客观的心理事实,要以客观、求实的态度来对待建档工作,不可以先入为主,以自己的主观态度对待建档工作。

3.遵循建档的科学规范原则。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的客观性、系统性、规范性、应制定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及收集、整理、查阅、保管等规则,使建档工作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克服主观因素影响。以科学慎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心理档案。

4.遵循建档的整体性原则。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过程中,要运用系统的观点,注意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不同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要系统地通过多种方法,观察谈话,调查,访问等多角度多方位地收集被测对象的各种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每一份档案的心理特征,尊重事实,看过去,分析现在;看现象,抓住本质。

5.遵循建档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档案有严格的保密性,心理档案的许多内容是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的隐秘,不得把档案中的内容向外泄露,或者把它作为花边新闻到处游说,它直接违反了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诊断、心理测量的原则,负责建立心理档案的工作人员应为每一个建档者保密,这样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

6.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不是为了建档而建档,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及时地化解被建档者的心理矛盾,用好档案才是目的,每一个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好心理健康档案。当心理健康工作者了解到建档对象出现问题时,要力图花力气解决,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开展心理疏导。

四、如何实施

建立诚信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了内容、方法、原则,最主要是实施。至少如何实施,主要应抓住五个环节。

1.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是最重要的保障。有了领导的支持,才能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保障,才能有时间的开展活动,才能有专业人员进行测试,档案管理,心理辅导;才能有咨询室,档案室,才能配备微机、测试软件等设施,微机是不可或缺的,统计,阅卷,测评结果,都需要用电脑来进行工作,并进行分类储存,建立档案,便于查找,利于保存。

2.建立一支道德修养好,专业素质高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建档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此对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首先高校应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该管理工作除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了解档案工作,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其次,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个人隐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求职和求偶。因此,管理人员应对被建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

3.利用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对建档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咨询师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和途径,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

4.利用档案,实施跟踪指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不能将之束之高阁。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实施跟踪指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派心理咨询师客观地解释心理现象,谨慎分析结果,积极做好预案,以适当的方式开展跟踪辅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学生,二级学院,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解决,以应对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5.管好档案,用好档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逐步走向规范化。

总之,为大学生建立诚信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加强高校管理的一种必然。大学生们的心理是否健康,是高校健康管理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大学生们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境;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们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只有为大学生们建立了诚信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人文关怀,纠正自己的心理偏差,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祖国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谭官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5).

[2] 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4

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认识爱 理解爱 学会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

二、活动目标

围绕大学生的情感问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对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爱与成长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与学业、情感与自我成长的关系。

三、活动时间

5月12日——6月10日

四、活动内容以及时间安排

1、长沙理工大学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

时间:5月12日——5月30日

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研究会科普部

内容:具体见通知

2、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时间:5月12日——5月30日

主题:认识爱 理解爱 学会爱

组织: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

3、心理成文

时间:5月15日——6月10日

主题:认识爱 理解爱 学会爱

4、心理沙龙——大学生与爱情

时间:5月12日——5月30日

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研究会沙龙部

5、“两性成长”团体心理辅导

时间:4月10日——6月5日

组织: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6、《美丽心灵》——大学生恋爱心理

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研究会会刊部

7、心理健康知识广场宣传活动

时间:5月20日——5月26日

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研究会调研部

五、活动要求

1、各学院要发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此为契机,结合学院实际,精心策划,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系列活动,并将活动方案(5月12日)与有关活动总结(6月30日)报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各学院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3、宣传横幅参照内容以及挂放地点安排见下表,请各学院按要求于5月24日完成。

单位参照内容

学生工作部预祝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暨长沙理工大学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金盆岭校区五号教学楼)

预祝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暨长沙理工大学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云塘校区综合教学楼前门)

文法学院了解自我 正视自我 欣赏自我 完善自我(云塘校区行健轩1栋)

外国语学院放飞心理之翼,塑造理想自我(云塘校区行健轩2栋)

设计艺术学院预祝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艺术楼)

走近爱,认识爱,学会爱(云塘校区弘毅轩2栋)

经济与管理学院构建和谐校园,让心灵充满阳光(文科楼)

预祝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云塘校区弘毅轩1栋旁主干道)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合理享受大学生活(云塘校区甘饴园)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关注心理健康 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工科1号楼)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合理享受大学生活(云塘校区弘毅轩3栋)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快乐融于集体,进步源于自信(工科2号楼)

了解自我 正视自我 欣赏自我 完善自我(云塘校区甘饴园)

土木与建筑学院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燥;多一点包容,少一些争吵。(云塘校区行健轩4栋)

水利工程学院预祝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工科3号楼)

快乐的自我、心灵的归宿(云塘校区汀香园)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快乐融于集体,进步源于自信(云塘校区综合教学楼后门)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尊、自信、自立、自爱(云塘校区弘毅轩4栋)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与心灵相约,心理健康伴你同行(理科楼)

关注心理健康 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云塘校区综合实验楼)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与心灵相约,心理健康伴你同行(云塘校区汀香园)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关注心理健康 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云塘校区工科3号楼)

城南学院预祝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本学院办公室楼前)

了解自我 正视自我 欣赏自我 完善自我(金盆岭校区东苑学生宿舍区)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合理享受大学生活(金盆岭校区西苑学生宿舍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5

[关键词]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63 ― 02

高职院校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解决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课程,其目标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该课程开课质量好坏至关重要。因此,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教学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科学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有通过剖析该课程的内容、属性、结构、体系与教学方法为基础,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一、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规律

不论那一类心理学理论只要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特点都可以列为采选对象。被选采的心理学理论应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大学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德、智、体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在探索研究实践过程中应多方面考虑大学生自身生理反应的成长机制、有效途径、感受能力、将来应对工作的能力、走向社会及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变能力。在校期间就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今后走向社会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社区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奠定基础。高职院校思政部门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根据人识论的规律可知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也有一个顺应发生、发展和成熟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多变、发展和逐步定型成熟的特殊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中心,将重心移至有利于大学生学业成长、进步与成才目标,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大学生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内心世界的认识水平, 关注大学生正常的心理感受,消除大学生对心理教育模式及心理咨询模式的误解。通过科学的心理教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大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相关手段,解决大学期间所遇到心理困扰问题,同时也能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交流心理障碍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实际调节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养成,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从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不懈努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水平受限、没有充分的热情、课堂课堂教学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力量偏弱等问题,这些都在是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内在因素,阻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必须得到及时纠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积极的教育活动是灵魂,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基础,教育环境是条件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促进、制约关系,承担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任务。为了获得更好的成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大胆创新、改革和探索,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更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心理训练、指导、自助、矫正、心理陶冶等方面得到体现;创新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充分注意考虑理论与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因此只有让大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亲力亲为,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对自己身边的一切进行客观地审视,建立正确真实的自我概念,通过积极的活动在内心深处形成客观地自我意识,自我完善人格和心理成熟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一切从大学生心理健全、心智发展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只有采用符合大学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内涵特征,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消除存在的不良情绪,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构建体验式多元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不完全统计,实用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已经超越了普通教学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客观知识世界,获得相应知识体验与情感体验结果。在开展课堂教学规划体验教学模式时,需要积极创设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情景,让大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由依赖性学习到主动性学习、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创造性教育情景体验,积极规避不良情绪,战胜消极情感思想,树立正值向上的健康的情感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体验教学,激发大学生学习活力,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除知识传授外,更要注重具体实践、养成正确的情感体验习惯。因此,将实践与体验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尽可能做到每一堂课都能保证有独立的案例教学、问题讨论等互动环节,有机会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做到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自我提升。只有真真切切地亲身的体验,才能既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又也获得了情感意志的锻炼,心灵的感悟,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认知法、角色扮演法、榜样引导法、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价值观辨析法、行为强化法等多元化、互动性、高效性及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地多梯次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一般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放。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采取科学地教学模式,不能因为是选修课程而照本宣科,一昧地实行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不考虑最终的教学成效。课任教师必须审视现代科学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的变革,事实是不仅教学硬件发生了根本性转换,而且软件也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象现代化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要随着环境的改变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播讲授教学模式,根据学校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任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仍然采取课任教师讲授为主,但课任教师必须借鉴兄弟院校成功制作的精品教学课件结合本校的实际制作自己的精品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科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优势。尽管如此,传统的课堂练习、及情景教学、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教学仍然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总之为了获得最佳教学模式,需要更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全方位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将实际应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互相融合,大胆创新,整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应用课堂教学中,才能地让学生和老师互相融入对方的语境和情感中,从心灵深处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将老师课堂传授的知识自然融汇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大学生心健康教育作为公共选修课,如果课堂教学采取案例教学法,特别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教学最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渗入大学生的心肺,产生震憾效果。课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列举大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进行层层解剖,同时辅助常规教学常用的提问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课任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需要设计出科学适用的教学框架。如通过对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设计来帮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获得灵感,加深印象。这种教学框架设计的出发点在于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对知识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以强化自己的记忆能力,加深课堂所授知识的理解。课任教师在备课要精心组织安排学习内容,为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要精心挑选了一些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案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或创设各种学生熟悉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有亲临实践,感受知识的亲身体验,最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可。课任教师还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浓厚大学生课堂教学氛围。做到知识的传授与情感培养相结合,书本知识讲授与实际案例讲解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总之,只有采取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成功。

四、构建应用多维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已经成功地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普遍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是高职院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主要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制作精品教学课件体现它自身辅助课堂教学的巨大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可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大大优化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资源的利用率。多媒体手段可以实现教学形象直观化、教学内容海量化、教学资源共享化。要尽快建立课程教学网站,这样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范围,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实现大范围共享提供平台。为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提供便利,既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有效地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为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库提供了更多的实现渠道。通过开通学习网站,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随时查找相应的学习内容,重现课任教师上课的画面,便于复习已经讲授的内容,遇到困难可通网站寻找网络教师提供学习指导。建立了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各校精选的优秀教师课堂全程教学录像就可进入共享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寻找所需的各种知识内容,检索到最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可见网络资源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建设好课程网络资源库,要将尽可能多的优秀教学课件上传到课程网站中,其中包括学术讲座、录像、网络课程、课外阅读等便于大学生随时点击观看只要登录课程网站可实现全方位课程自学。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研究力度,在建设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创造出大学生更加科学的自成体系的学习平台。通过网站学习平台大学生不必面对老师可以完全地自主学习。目前,这种学习平台很受大学生的欢迎。网站学习平台流行的网络答疑与咨询,既延伸课堂教学,又为同学碰到的困惑排忧解难,体现了网络教学的普遍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总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体验式的实践教学和多维度教育技术手段的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最终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参 考 文 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范文6

笔者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于2015年10月份对华中地区5所高校的共计896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期待值高,同时失望度也较高。在课程设置方面,80.91%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非常重要,87.72%的学生认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生认为最应当学到的心理学内容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情绪管理(50.89%)、学习心理(46.65%)、人际关系(46.21%)自我认知(40.40%)、爱情心理(33.59%)和网络成瘾(27.34%);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有80.47%的学生认为不应当设置试卷考试,84.6%的学生认为应当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可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确实存在问题,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彻情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及课程的实用性。

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目的的过程。情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学效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行为中伴随着产生的情感与学习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情感态度上对课程认可,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给学生减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只有学生情感上认可,态度上接受,才会把学习心理健康看成乐趣,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要保证情感教学有效应用到实际,需要设置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更需要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教学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显著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而传统传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死记硬背式灌输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违情感教学模式的初衷。另外,传统课堂环境严肃而生硬,学生的天性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调动课堂内的有利因素,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减少学生功利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前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如考试、论文反而加深学生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具有强迫性和功利性,使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样化、更轻松、更实用的课程考核体系应当被积极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

(三)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愉悦。

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应用,要突出这个特点才能使得学生内心真正接纳和喜爱这门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更倾向实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情景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拟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

(四)转化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丰富,传授方法不当教师容易成为机械的灌输者,从心理上被学生排斥,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具体操作建议

现有对情感教学应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笼统的而非具体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情感教学应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实际中,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操作,将操作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初步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实际操作方法,旨在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案例引发讨论与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成知识的讲解。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讲――情绪控制,以本校学生刘某某(化名)为例,介绍其面临的两难困境(学业压力与异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终于爆发出情绪问题,提问引发思考“假如你是小刘,应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小刘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情境讨论平均每两个课时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优点在于引发主动思考,学生积极性高。

(二)巧用课堂内外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灵活多变地利用课堂内外因素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例如:在绪论部分,介绍心理学之前提问学生是哪个星座,讲出这个星座的种种特性,再提问同学们相信不相信,最后将星座与科学做对比;第十一讲挫折应对中,引入肯德基创始人的案例,讲述挫折应对的重要性。平均每节课一次,课前充分准备,学生反应较明显。

(三)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现实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效果更加明显。另外,以自身为例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投射反应,清晰地认识到人格的界限。

(四)组织分组对抗,引发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