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1
MIS建设框架
针对上述问题,加上现在学校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每个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根据MIS发展阶段的著名理论—诺兰模型的阐述,这种状况是符合MIS发展规律的),就人事部门,建设行政事务管理为主,决策支持为辅的信息系统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其主要框架为:
1该系统的核心是实现人事部门的办公信息化,集中管理人事基础数据,管理日常业务,包括人事部门信息,所有教工信息,薪资福利、保险等信息。该系统的外延是与校内各相关系部、教工的接口,包括以下几部分:(1)与各相关系部之间的信息交换:人事将每月工资的表格传递给财务,学期末教务将代课情况传递给人事等;(2)与校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接口:各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查询权限范围内的教工信息;(3)与普通教工的信息交互:人事可以向教工及时信息,同时教师可以向人事及时提交反馈信息。
2基于对应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的考虑,系统拟采用C/S(Client/Server)和B/S(Browser/Server)相结合的模式。人事专职人员和系统管理员可以基于C/S模式对数据库信息进行直接管理,其他人员则通过B/S模式进行访问。
3B/S模式下人事网站首页设计是关键,需要信息布局合理且界面友好。内容应主要包括公告栏便于及时人事信息,登录窗口便于教工及校级管理人员登录并进行相关的应用,政策文件栏便于教工了解人事政策信息,友情链接栏链接本校、省教育部门、友好学校的网站。
4C/S模式下系统功能模块以时间为主线来设计,如图所示。
人事管理信息化逐步完善的思考
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MIS的不断完善,更需要管理体制和人的不断成长。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MIS和人事业务流程相互促进,共同向前发展。在MIS的实践应用中,一方面满足人事上不同的信息需求,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应逐步加深人对现有业务流程的理解,发现问题,为改进业务流程积累经验,然后再反过来不断完善MIS的功能和人性化设计。这样,MIS和人事业务流程就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2加强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信息是制定政策制度,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信息安全出现问题,那么建立在这之上的所有行为都是无意义的。信息安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保证,例如权限设置,输入验证码,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网络中设置防火墙等等,更重要的是建立并完善安全机制,加强安全意识,道德规范,和具体的规章制度。
3有意识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业务沟通,例如统一文件传输格式,为学校统一整合各部门信息系统做准备。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2
1、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的特点
专业教学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人事档案、城建档案、组织发展档案、民生档案等等,具有自身诸多的特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专业性非常强,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涉及到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教育性很强,因为其直接涉及到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实用性很强,因为专业教学档案直接关于实用学科的一些档案资料。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好好把握的方面。
2、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的功能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主要服务教学而存在,彰显了其较强的教学功能与教育功能;同时,专业教学档案也是一个反映和储备教学相关资料的知识信息宝库,能够很好为教师进行专业教育的研究反思与相关专业发展的研究服务,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作为学校的重要档案之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能够很好促进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其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
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尽管专业教学档案具有诸多的作用和功能,但是由于各个层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价值取向与理念、模式与方式的选择、内容与范围的覆盖、功能的拓展和发挥、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方面,非常需要高职院校及时有效应对和切实处理。
1、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关于这方面主要体现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从理念与价值取向问题上看,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共识,国际化和信息化理念明显不强。从内容和范畴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对专业相关的基础档案数据准备不够,涉及到的专业范围有待拓展。从模式与方式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没有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没有整合好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整合融合和创新发展。从功能的拓展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涉及到专业教学档案开发利用不多,在某种程度上很缺位,彰显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开发不够。从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组织机构上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时,管理专业教学档案人员的素质不高,而且档案意识不强,一般都是教学秘书附带在做;没有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更不要说相应的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机制和体制建设。
2、引发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成因造成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建设存在各种问题的因素,来自学校层面、师生层面和管理人员等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重视力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投放到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明显不足,导致了专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二是受到学校本身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开展学校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力度不大,一种放眼全球和面向世界的态势还没有真正形成,这就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档案借鉴国际高校专业教学档案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三是教师和学生对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利用和开发不够,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师生专业教学档案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教学档案与教学工作、学生专业学习成长的互动关系,导致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内在驱动力不足。
三、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大学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构建国际化和科学化为主的价值取向和理念,紧跟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和更新专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整合好专业档案传统模式与现代信息化模式的关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提升专业教学档案管理员档案学和专业学科的知识与视野,注重提升其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1、努力构建信息化与国际化为主的价值取向与理念,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不断拓展丰富自己的建设理念,不断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一是坚持质量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重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过程各个环节做到质量第一。二是坚持科学化和人性话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遵循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和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纳入科学化和轨道;同时注重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教学档案的发展内容和范围,力求服务于学校师生的成长发展。三是坚持国际化与标准化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努力与国际接轨,力求标准化发展。
2、与时俱进拓展专业教学档案覆盖的范围与内容,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覆盖面和惠及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根据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延伸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从而健全高职院校专业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内容体系,力争囊括整个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3、努力整合创新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模式与方式,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实效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同时也要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力促两者形成整合互动的发展态势,形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合力。
4、不断拓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努力增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宣传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让之努力服务于高校。
5、全方位提高专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力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从档案业务、教学业务、学科专业与网络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档案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力求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力资源准备。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和思路;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等。无论在任何一方面的建设上高职院校都不能懈怠,以保持互相之间的和谐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其自身品牌、提高校园实力的推动力。校园良好文化的建设能够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建设,二者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是关于学校建筑、设施等校园外貌方面的建设。它是将校园文化展示出去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体现出来。与硬环境相对应的是主要体现学校内在气质的软环境建设,它主要体现为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的全体师生对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等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居于主导地位。其核心是群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即深藏于师生内心和意识中的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一种信念。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类院校属于起步比较晚的一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色、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建设方式,它一般是沿用其他高校的模式,这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不相符的,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最显著的表现在其文化建设的举措不具备实效性。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呼声的日益高涨,各大院校相继开展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活动和举措,但总体来看其举措不够具有影响力,并且取得成效也不太明显。具体体现在: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缺乏经验,其采取的措施存在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等问题。因此,针对其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首先在理论和思路方面进行解决,以形成特色性强、效果明显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体现历史内涵,融入国际化的因素,同时还需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即需要具备开放性、企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培育人才的作用和价值。具体来说,开放性指的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汲取我国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化建设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丰富自身的内容和内涵,以发挥服务全社会的职能;企业化指的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将企业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为自己所用,然后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现代化指的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备现代化的优势,现代化体现在其教学理念、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先进性,与时代的同步性以及能够将先进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引用到文化建设中去。国际化就是将国际上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运用到高职文化建设中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建设出带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转变文化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文化建设新模式。高校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站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明确其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培养模式、专业方向、管理制度,等等。在办学理念上,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模式,不必要局限在学校设定的条条框框中,这样能够为校园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命血液;在办学目标上,高职类院校需要以培养专业技能强的社会人才、将其打造成一流的国际化职业院校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将学生培养成有上进心、思想和行动共同前进、知识和技能共同发展的优秀人才。总之,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无论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在制度文化建设上都会取得可喜的成就。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在上文中提到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属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校园环境等;精神文化侧重于学习、师生的精神层面,包括办学的理念、思想、内涵以及校园的精神等方面;制度文化指的就是学校的体制、机制、组织、制度、队伍,它是保证学校各部门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想进行有效的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有正确并且清晰的文化建设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则等。
第一,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需要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这需要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将企业的需要充分地考虑进去,还可以借鉴企业优秀的物质文化建设,以形成自然与人文、建筑和艺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相统一的物质文化形式。例如,我们在校园内再建设一所教学楼等建筑的时候,其建筑模式应该尽量与其他教学模式区分开来,以避免单一的建筑风格,但是它需要与其他的建筑设施在色彩或者风格上都要进行搭配,不然会显得突兀。
第二,从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可以适当地将企业的文化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比如,在办学理念上要体现开放性和合作性;在办学方向上体现就业性和服务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养成学生诚信的好品质。通过这些方面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第三,在制度文化上,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在这些规章制度中体现民主精神,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这更加具有科学可行性;建立起完备的体制机制,就要完善院校的组织机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等,使得校内的各项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其作用不可替代。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并且适应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教育形式下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适应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举措。另外在其建设过程中将企业的需求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华,路占武,王淑梅,周科良.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2]励宁.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探讨[J].科技资讯,2007,(6).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4
自2010年开始,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每年举办一届,得到了教育部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国内外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学者,各省市各级各类学校主抓数字校园建设的学校领导、技术骨干,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行业领军企业的负责人,技术总监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代表观点碰撞、深入交流,对总结前期经验、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校园创新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论坛将是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域高规格、有影响、具特色的盛会之一。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届高峰论坛。您的参与和支持将会更好地推动论坛的成功举办。
一会议主题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i-时代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计。论坛力争在解读和总结前一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与数字校园建设领域运行情况与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应用的前沿问题,就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及技术走向展开讨论与交流。
会议各项专题如下:
1.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与体制机制研究
2.教学环境的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
3.数字校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发展
4.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
5.新型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高校教学信息化前沿及新趋势
二参会代表
国内外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学者;各省市各级各类学校主抓数字校园建设的学校领导、技术骨干,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行业领军企业的负责人、技术总监。
三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4月13-14日
地点:南昌(具体议程、地点请关注第二轮通知)
四论文征集
欢迎与会代表及有关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和专题提交研究论文。论坛组委会将邀请专家从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并经审定合格后出版专集(清华大学出版社)或推荐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CSSCI来源刊)和《实验技术与管理》(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文核心期刊)等杂志发表。
征文要求:
1.欢迎与会代表及有关专家围绕以上主题和专题提交研究论文,字数不超过6000字。已经发表的论文请勿报送,如因一稿多投带来任何问题,由投稿者负责。
2.提交论文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3月10日。会议筹备组将于2013年3月18日开始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出论文录用通知,并同时发送参加会议邀请信。
3.征文的格式:请使用A4纸标准版心大小,正文用宋体小5号字,单倍行距。文章的引文与注释符合学术规范。正文之前的开头部分,请依次写明题目、作者姓名、所属单位、省市、邮编,电子邮件地址,中文摘要(200字以内)与关键词。具体格式要求见投稿指南投稿格式。
4.来稿只接受Word文件格式(.doc文件),插图必须是用Word可编辑、打印的文件,图内字号最大用小六号,尽量少用屏幕拷贝的图形(印刷不清楚)。
5.投稿地址:,并注明“第四届高峰论坛投稿”。
五会议费用
参会代表每人800元(含资料费、会务费),学生代表会务费600元,交通住宿费自理。
六报名须知
1.请在2013年3月24日前填写回执表,并发送至:。
2.请自回执表回复之日起一周内将会务费汇入指定账户并将汇款底联传真至:010-62782405,或将汇款截图、图片发到组委会邮箱;
户名:清华大学(073)
帐号:0200004509089131550
开户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七其它
组委会邮箱:
电话咨询:010-62782405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5
在过去的几年中,XXX老师一直在坚持着主持或参与各项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从学校毕业,进入善耕工作就开始参与“九五”课题《计算机学科教学及辅助各科教学》的研究工作,并主笔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接着负责“十五”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形态研究》中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辅助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同时负责苏州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校园英语氛围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随着“十五”课题的结束,“十一五”课题的开始,现在又投入到“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
XXX老师不但注重研究,还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网络能为教育做什么?》一文获“网络及工具平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初探》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一文获“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在参与和主持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积极探究与尝试校园管理信息化的模式,在不断地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管理办公环境,现已逐渐显示成效。20*年善耕校园网正式建成,同期善耕校园论坛也正式开通,该论坛的开通不仅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各位老师,还能提高学校办公的透明化,同时也节约了学校以往印发通知的经费;20*年家校路路通系统在善耕正式启用,该系统的启用大大地提高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频率,同时也减轻了以往老师需要登门家访的压力;20*年善耕博客网正式开通;20*年学校网站全面改版;同年百年校庆网站正式开通,最近又在着手准备开通校园邮箱以及校园QQ能方便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
能够不计报酬与得失的情况下,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先后进行了:网络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都能独立在因特网上浏览与完成电子邮件的收发;校园论坛使用培训,通过这种培训教师能够使用校园论坛查看相关学校的信息以及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第二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应参考人员的合格率为百分之百;青年教师的网页制作培训,通过这期培训,青年教师都独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网页,并协助班主任老师制作完成班级网页,同时个人网页和班级网页业能定期更新;家校路路通使用培训,通过这种使用培训,教会了教师如何去使用家校路路通平台更快更方便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新三机一幕使用培训,第一次的培训是针对已配备新三机一幕设备的教室的任课老师,通过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地觉得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现代化设备了。
同时XXX老师还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情况考核和积分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对每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统计,并结合统计情况给教师打一个分值,学校根据该分值的积累,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
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校园网络,资源,资源共享,教学支持服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社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的高度国际化、信息化使现代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教育已经由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转向现代化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教学支持服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使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各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构建校园网络的意义
1.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通常认为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互联网的出现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不仅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而且将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可见,建设校园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
2.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将充满残酷的竞争和替代,孩子们的未来将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建设校园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我们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显然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校园网,营造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就是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为现代教育增添创新优势。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设校园网络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很多领域的工作方式先后发生变革,但这种变革在一些学校教育中始终没有发生。许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来的计算机仅仅用于学习简单的操作和繁琐的程序语言,或者是将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为应考准备各种“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向早已厌倦了题库的学生,结果当然不受欢迎。我们通过校园网络建设的实践认识到: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时;当学生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时,计算机就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虽然学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逐渐熟练运用新技术,但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与能力越来越高,学习的效果越来越好。可见,计算机高新科技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还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
1.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
目前,很多学校建设校园网时容易追求硬件设备上的档次和规模,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建设,盲目认为学校设备高档就是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校园网建设的大忌。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水平只是一个投入的问题,而软件水平和潜件水平的提高远比硬件水平要复杂得多。科技论文。事实上,在校园网络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潜件建设。我们坚持现代教育观念,反对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为传统教育服务;坚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服务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真正通过项目的培训和管理把潜件水平提高上去,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
2.加强潜件的发展是网上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单机全部进课堂的基础上,我们将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首先,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因此转变广大师生的观念是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通过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讲座、行政和经济手段的制约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
其次,抓好师资队伍培训。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现代化教育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但学生所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因此,我们对教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科技论文。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全体专职教师和绝大多数兼职教师都掌握了教学课件的设计编写与制作,他们从会操作到会设计、会制作,从不熟悉、不敢碰到一有时间就在计算机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流连忘返。现代教育技术已渐渐融入他们的教学活动当中。
3.注重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发展是网上建设的基础
在校园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其次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要注重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人才培养的倾向,特别是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应避免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机械套用大型企业网、大学校园网模式,那将会脱离我们电大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结果只会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我们在摸索校园网建设过程中体会到,我们校园网络的建设应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讲究实效,应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还必须从学校教育现代化目标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效益,提高质量。科技论文。实际上我们校园网络建设目标应该是在网络文化的新环境中,超越传统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质变,探索出在多媒体和网络应用中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新模式。因此,在校园网络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选择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络建设之路。它是由计算机数据网(运行数据管理软件)、多媒体教学网(运行功能强大的教学软件)和网上电视台(涵盖文字、声音及各种图像和视频信号输出等功能)组成。特别是网上电视台的建立,完全取代了闭路电视网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闭路电视来观看网络课件。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校园网络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点上深入,面上拓展”,在“用”字上下功夫,重视校园网络关键性的应用软件配置和资源中心的建设,避免了“有网无车,有车无货”和低水平重复开发教学软件造成的人才和网络资源浪费的现象。目前,我们的校园网络配置了较丰富的应用性软件系统,如中央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博实网络信息平台、网络光盘资源共享系统等,这些软件系统在为学校网络管理、信息交流、师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网上运行资源丰富多彩,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张立新等.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芦芝萍.中学校园网建设规划与实现 [J].福建电脑,2006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