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文1

关键词:产业集群 升级 创新型城市 互动

创新概念提出以后,有关创新的研究不断推进,创新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不断纵横深化。索洛(S.C.Solo)、伊思诺(J.I.Enos)、林恩(G.Lynn)等经济学家分别对熊彼(J.A. Schumpeter)的创新进行了经济学的纵向深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管理学者们开始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由于创新理论的成功实施,人们意识到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者从自己所从事的不同领域对创新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使得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创新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以及实践中的日益重视,创新主体也逐渐从企业扩展至国家和城市,特别是面对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城市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功能呈现出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产业、由制造转向研发、由生产转向服务并迈向创新中心的趋势。城市功能和创新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之后,将“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得以不断推进。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各地纷纷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积极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此后,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方面

胡树华、胡钰等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论和社会实践方法论,运用到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能有效整合城市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等创新要素,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张志河等把产业创新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研究了产业创新系统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表现在产业创新系统通过产业创新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创新系统通过政策工具的使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方面

张文雷、姜照华等通过分析我国16座城市的科技体制与科技研发密集度相关的数据,对创新型城市模式进行了分类,并针对不同创新型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杨冬梅、赵黎明等认为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上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长远意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也有的学者结合典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总结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模式: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大连模式、南京模式等。

(三)创新型城市评价方面

从目前的文献成果来看,对创新型城市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石忆邵、卜海燕依据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构建了涵盖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和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北京、上海、深圳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主要特征与差异。李琬、张玉利等从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入手,在深入总结国内外有关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理论实践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第四代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体现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等建立了包括创新体系、创新基础条件、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创新效益、创新支撑引领功能、创新辐射示范作用7个方面共41个指标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方面

戚通过对国际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的比较分析,提出包括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加强制度创新等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范旭、谷飞分析了科研机构在城市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科研机构在城市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金融作为影响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优化资源、信用约束等诸多功能。以金融来支持创新型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措施是让金融市场参与者成为创新主体。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外研究

西方对创新城市的研究起源于两大因素,一是应对城市的衰退,二是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创新成为驱动城市竞争力的要素,是城市未来成功的决定因素。一批城市积极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口号,并从整体上实施了城市创新运动,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应运而生。

(一)典型案例方面的研究

比较早进行研究的是萨克森宁(Saxenian,1994)对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这两个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中心的比较研究。萨克森宁发现两地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组织结构环境:波士顿的128公路属于资本密集产业相关联的独立企业系统,而硅谷属于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企业网络系统,在系统中生产者在深化其专业化能力的同时与其他竞争者也存在着合作关系。两种创新系统在相互竞争中此消彼长,最终以网络系统为标志的硅谷模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萨克森宁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牛津大学的James Simmie在其《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ies)一书中,选取斯图加特、米兰、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五个典型的欧洲城市,主要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对创新与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构成要素方面的研究

英国的C.Landry在其代表作《The creative city》中提出了构成创新型城市动力机制的7要素: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及上网机会。2005年,世界银行发表了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成为创新型城市的9大先决条件。美国Richard Florida教授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3T指标:技术、人才和包容度。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对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和讨论很多,如世界银行2003年发表的《创新亚洲:增长的前景》对创新型城市有所涉及。随后世界银行又在2005年发表了一份“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如: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以及学术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服务;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等等。这是比较全面论述创新型城市的一个研究报告。

(三)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

在对几十个创新型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硬件指标主要包括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研究部门的研发能力、信息和通信的可获得性、信息和交通设施、城市的综合教育系统等。软件指标表现在城市历史、城市危机感、城市的组织能力、市民的价值体系或生活方式,以及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等。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果。但结合各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来看,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其实践建设,尤其是互动发展方面的研究。从方法方面来看,定性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定量分析和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属理论上的一个前沿领域,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等待探索。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产业集群升级的互动

产业集群升级一般指集群中的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权重的演化;产业结构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之间依次演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演化;产业结构从低加工水平向深加工水平的演变。

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是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受关注的问题。实践中一些大城市已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例如北京等城市的学术主导型模式、南京等城市的学产双驱型模式、上海等城市的产学互动型模式、深圳等地的产业主导型模式等,对于要素短缺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由于各个城市都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和资源优势,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应在明确创新型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差异化战略。但不论采用哪种建设模式,产业(集群)都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与产业集群升级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动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推动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互动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有关要素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主张构建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从现有研究成果及各地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来看,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发展方面的关注还相对较少。

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在地域相关、主体相关、目标相关、资源相关等诸多方面存在关联性,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的目标之一。因此,应加强产业集群升级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动机制问题研究。研究视角包括大学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自主知识产权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问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发展、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企业发展潜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参考文献:

1.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1)

2.李红玲.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9)

3.胡树华,牟仁艳.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与发展战略[J].经济纵横,2006(8)

4.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

5.张治河,丁华,孙丽杰,周国华.创新型城市与产业创新系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

6.张文雷,姜照华,李苗苗.科技体制与创新型城市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6)

7.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8.石忆邵,卜海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9.李琬,张玉利,胡望斌.创新型城市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10.宋河发,穆荣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合同管理;对策

1、施工合同管理的概念

施工合同是指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是建设项目的主要合同,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合同的管理是指水利建设主管机关、相应的金融机构,以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企业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制度,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施工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保护施工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施工合同纠纷,防止和制裁违法行为,保证施工合同法规的贯彻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2、合同管理的作用

施工合同作为约束发包方和承包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合同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使施工合同的双方在相互平等、诚信的基础上依法签订切实可行的合同,二是有利于合同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进行相互监督。以确保合同顺利实施;三是合同中明确的规定了双方具体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合同管理确保合同双方严格执行;四是通过合同管理,增强合同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调动建设各方的积极性,使合同双方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共同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3、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招标不够规范。为合同管理埋下了隐患

随着“三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已逐步规范,但由于施工合同的双方在利益上存在矛盾,表现在合同上,如某些工程在招标过程中,利用僧多粥少的心理对承包人提出一些苛刻条件。迫使承包人压级压价,给承包人增加额外负担,甚至直接压低中标价格。使承包人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顺利承包到工程,且迫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大多数承包人面对不够公正的合同条款也只能委曲求全。同时,有的承包人为提高中标率,搞联合投标,甚至恶意串通,抬高中标价,造成不正当竞争,扰乱建设市场,造成施工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承包人不能中标,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给施工合同管理带来被动。

3.2 合同一方的承诺不能兑现,造成工程无法顺利实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某一方应提供的资源没有及时提供,或者根本无法提供,造成工程项目无法开工或实施被动,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项目,由于前期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工作开展比较困难,进展缓慢,造成工程项目被动拖期。有的承包方在施工过程中人员资格和数量,设备的数量及型号,工程工期等与合同内容不相符,甚差异很大。特别是投标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与标书内容不一致,标书中的承诺不能完全兑现,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应急度汛的水利工程,工期短,时效性强。如工程不能按期竣工,可能造成防汛抢险的被动,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 合同条文不够完善,对合同双方不能很好的进行约束

主要表现在工程招投标不规范,有的招投标过于简单,邀约及承诺不能构成合同签定的依据。建设双方有的不使用合同范本,而是由双方商定形成一个合同,有时由于经验不足或缺乏对工程的细致分析,造成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合同涉及不到的问题,合同的预见性较差,双方需要重新进行协商,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合同条款不够严密,有歧义,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争执。

3.4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转包或分包现象,给合同管理带来麻烦

根据合同法规定,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但在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非法转包或分包的行为仍然存在,造成合同履行起来困难重重。工程质量很难保证,出现一些债务纠纷,造成工期拖延,给合同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对加强合同管理的对策

4.1 增强法律观念。依法进行合同管理

目前,我国建设行业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备,尤其是《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工程招标及合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行各业也根据国家法律制定了有关条例。因此,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当认真阅读有关法律法规,并对所签合同的标的、计量标准、质量要求、价款支付方式、合同履行期限、地点、违约责任以及合同条文的释疑等内容,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解释,防止出现歧义,增强合同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4.2 积极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

“三制”改革后,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已形成了自身的建设合同范本,使用合同范本有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防止合同缺项、漏项和不平等条款的出现,因此应积极推广使用。

4.3 坚持合同审查制度,严格招标时企业资格审查

坚持合同审查制度,是合同能否顺利履行的前提与保证。一般情况下,合同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合同签订的条件,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合规。合同条款是否详尽明确,工程等级和技术要求是否具体,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合同签定是否具有完备的合同手续。此外,在工程招标时还应该对施工企业的主体资格、企业信誉、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财务经济状况、设备及技术条件、履约能力,与招标工程相类似的工程施工经验等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投标企业的内在质量。

4.4 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跟踪检查,督促合同双方自觉履行合同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应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并建立完善的合同检查考核制度。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纠正,对随意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要认真查处,使合同管理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管理渠道,防止因合同违规而造成不良后果。

4.5 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选派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懂经济、业务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人员负责合同管理。对于合同管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对执行人员进行交底,使他们熟悉合同内容,做到有理、有据、有节的执行合同,变被动执行合同为自觉执行合同。

4.6 选择好的监理队伍是做好合同管理的重要保证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排水泵站;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重视,泵站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也不断的对泵站加大建设,泵站的具体作用包括调水、灌溉、供水以及防洪防涝等重要作用,是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工程。随着泵站建设的不断加大,泵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加大对泵站建设的施工管理成了目前相关部门比较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泵站建设中的施工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有效措施,为泵站建设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泵站建设中的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防水设计

在泵站建设的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做好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工作,要想让混凝土不产生裂缝,必须要做好混凝土的密实度,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水灰比,在选择骨料的时候,对骨料直径的选择要按照标准来选用,要选用优质的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运输过程中的搅拌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浇筑工作捣固工作,并且对这些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并对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养护。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可以在里面加入适当的防水剂、减水剂、引气剂和密实剂,可以形成很好的抗渗性效果,从而形成有效的防水性混凝土。在水泥混凝土中,水灰比的量不能超过0.6,必须选择425号以上的水泥,对于加入活性粉细料的情况时,要适当加大水泥的用量,水泥的选择一般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水泥,对石子料的选择也必须仔细,石子的粒径不得超过40毫米,砂料以中粗砂最为合适,此外,在混凝土施工之后,要及时的对建筑物的表层进行防护层的喷涂,从而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防水的作用。

做好施工缝的处理工作

泵站建设的施工过程一般都使用现浇筑混凝土,泵站水池的池壁和隔墙等部位都是通过混凝土浇筑完成的,为了避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缝,因此必须进行连续浇筑,两次施工之间的时间距离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要在前次施工混凝土凝固之前就必须采取第二次施工,要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充分的使用振捣技术,目的是为了加强施工缝的粘接度,也可以有效的加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必须在混凝土凝结前后再进行一次振捣,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无法避免而产生的施工缝,那么可以考虑把施工缝留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部位或者留在结构物受剪力小的位置,并且要把施工缝做成水平的效果,在对旧混凝土进行连接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接触的表面清理干净,然后在旧混凝土表面铺设一层经过科学配比的水泥砂浆,但厚度不能超过2厘米,要选择在砂浆没有凝固前进行新混凝土的浇筑,从而可以有效的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结合牢实。对施工缝的处理必须要结合泵站建设的具体施工要求,对于要承受较大水压和防水要求比较高的泵站建设工程,必须要在混凝土中放入止水片,然后经过振捣之后使其牢实。

对泵站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对泵站水泵的管理

水泵在在泵站的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泵站的排水放水都必须依靠水泵来完成,一般的泵站都安装了几台水泵,由于使用不规范,造成个别水泵电流较高,有的电流甚至超过了百分之二十,由于多台水泵的使用不均匀,造成了泵站进水不均匀。有的泵站的出水池习惯使用侧向出水,造成多台水泵中的边台水泵使用过量,电流加大,最后出现跳闸等安全问题的发生。由于泵站在出水管设置方面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对管道布置的不合理,在泵站的运行过程中造成水头受损,不仅影响了水泵的正常运行还容易导致水泵频频出现故障。水泵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被进水管中的垃圾异物打坏水泵叶片的情况。在水泵的运行过程中,如果频繁出现跳闸、电流过高、发出异常声响和振动较大等情况,应该及时的打捞起水泵进行查看,主要查看水泵叶轮中是否存在异物堵塞,一旦出现异物,就必须对泵站的进水池和水管道里面的垃圾和杂物进行仔细的清理打捞,从而减少水泵出现故障的原因。泵站使用的水泵一般都是潜水排污泵,水泵的电缆一般也是在水下,必须对电缆进行必要的加固,避免电缆会随着水泵的运行而晃动,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晃动磨损,势必会造成电缆进水而短路,从而导致跳闸。在水泵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对水泵及电缆的定时检查,没能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水泵的安全运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2 加强对泵站清污机的管理

泵站的运行过程中,清污机的作用具体是对雨水和污水中的垃圾杂物进行截获,可以有效的防止雨水污水中的垃圾杂物进入到泵站的水泵中,损坏水泵的叶片。清污机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也会被水中的垃圾杂物卡阻,如果不能及时的清理出杂物,就会对清污机造成一定的损坏,清污机的耙齿很容易被垃圾杂物堵住,所以,泵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定时的对泵站水中的垃圾杂物进行打捞,要严密的观察清污机的工作运行状况,增加打捞次数,从而确保清污机的正常运行。

2.3 加强对泵站电气设备的管理

由于泵站中的变配电设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现故障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在泵站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电气接头过热的情况,电气接头在运行后会出现锈蚀的现象,造成水泵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局部发热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就会导致线路和设备被烧坏。此外,由于泵站的部分设备运行时间比较长,设备出现老化的现象,而老化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电流和电压不稳定,由于电气保护设备对设备的保护都设定有整定值,因此当电流电压不稳定时,电气保护设备就会发生作用,造成了时常跳闸,而设备的运行是正常的,如果对电气保护设备的整定值进行调大,那么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真正出现故障的话电气保护设备又不能及时的切断电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仔细严格的检查,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结论

综上所述,泵站的建设是我国水利工程中的重要项目,它的发展能有效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同时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泵站的施工建设与正常运行是影响泵站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泵站的具体施工和正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重视,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泵站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有力监督,要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出现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要对泵站的运行设备进行定时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然后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免再次出现故障问题,只有加大对泵站建设的质量管理和泵站运行的管理措施,有效的避免泵站正常运行过程中故障的出现,才能有效的提高泵站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泵站的运行效益。

参考文献:

[1]黄良勇.考察荷兰泵站工程的几点体会[J].机电排灌,1997.

[2]钟震,沈日迈等.国内外泵站监控自动化技术设备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

[3]张生莲.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J]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4]苏来女.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十到位”[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王福勤.李.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电力规划;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06-01

1 城市建设规划与电力规划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1 城市建设规划与电力规划的基本含义

1.1.1城市建设规划的含义

所谓城市建设规划指的就是在国家相关城市发展与建设方针的指引之下,遵循一定的经济技术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研究并规划城市所在地区的各种实际状况,做好城市的发展定位及土地和空间资源等的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比如说城市经济、文化和公共事业等多个领域,努力保障整个城市的协调一致的发展。

1.1.2城市电力规划的含义

所谓城市电力规划指的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来新建或者改进城市规划区的电力设施,使得这些电网达到应有的技术要求,并具有环保与美观的特性,并能够充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电能以安全可靠的方式提供给城市用户。

1.2 城市建设规划与电力规划之间的关系

1.2.1关联性

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要求应有与之相配套的城市电网支持,而城市电网建设也离不开城市规划的建设规模、性质、形态、发展速度等方面的资料数据,也需要城市规划为其安排必要的变配电设施和供配线路建设的用地和空间。两个规划互为基础条件又互相服务。城市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工作需要穿行,而它们的编制、管理、实施又是以两个不同的部门分头执行的,这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要做好任何一个规划都离不开收集基础资料,处理各种相关数据,研究其发展规律,设想几种可行的方案,分析其建设的经济性,这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方可完成。

1.2.2独立性

规划是思考与设计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与行动方案;合理科学的规划是发展建设的前提与保证。城市建设规划就是研究城市建设未来发展、城市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它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具有指导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作用。而城市电力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城市供电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来新建或改进城市规划区内的电力设施,使得这些城市电网具有环保与美观的特点,达到规划的技术标准,并使电能可靠安全地供给城市的各个用户。从两者的规划范畴就可看出,城市电力规划相对于城市建设规划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要求更强的规划形式,而且其规划领域较小具体,所受到的约束因素也较多较为复杂。只有坚持城市电力规划的独立自主的地位,才能提高其专业技术性,使其得到更好的实施和应用。

2 城市建设规划中电力规划的方法

2.1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电力规划的关系

1)转变观念,统筹兼顾城市建设规划与电力规划两者间的关系

城市电力规划前,相关部门要意识到城市建设规划与电力规划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规划过程中,负责电力规划的部门,要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沟通、交流,共同协调好电力规划实施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总之,与电力规划的相关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兼顾处理好城市建设规划与电力规划两者间的关系。

2)做好城市规划与电力规划方案审核工作

规划方案完成后,需要审核部门的通过。因此,负责审核电力部门规划方案的同时,要依据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把二者间的关系是否处理好作为审核通过的重要标准。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城市电力规划方案与城市建设方案是同步和谐发展的,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2.2 合理选择和使用负荷预测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给出的基础数据主要是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信息,与电网规划主要依据历史负荷和地区经济预测信息有较大的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常用的曲线拟合、回归、灰色预测等数学方法来预测负荷。因此,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负荷预测方法,是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成功结合,电力走廊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只有充分利用、规划好电力走廊资源,才能达到既满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又满足电网可靠性要求的目的。因此,如何采用合理的电网结构以充分利用城市可提供的电力走廊资源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使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结合真正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变电站站址用地和线路走廊红线不能只是停留在规划文本上,必须将这些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具体用地红线(含控制点坐标)的方式落实下来,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形成强制性的约束条件。

2.3 构建绿色节能电网

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力负荷量的增速发展,造成了电网建设与城市土地资源相矛盾等问题日趋激烈,节约土地资源、处理周边环境关系,已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与电力规划的重要关系。在城市规划发展的同时实现电力规划,保证电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按照城市饱和状况,对变电站选址、线路走廊等实现统筹规划,降低电网损耗,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等,也成为反映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在电力规划的设计方面,城市周边变电站设计应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建筑风格与艺术方面则应尽量与周边建筑类似,注重对居民区等建筑物绿化、隔音等效果的优化,确保电力设备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相处。在选择电力设备方面,应优先考虑占地面积小、噪音少、电子干扰水平低、便于维修的电力设备,并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型设备,选用节能环保材料。在电力的建设方面,则由政府出面,统筹规划城市市政道路的同步建设电力管廊,这可以减少工程投资,避免城市道路的重复开挖,以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4 提高居民对电力设施的认识

由于城市的发展,居民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力设施建设与布局也应跟上发展的需求,但在城市区民区建设一些电力设施时却常常受到多数居民的反对。原因是城市居民对这些电力设施存在恐惧和抗拒心理,他们普遍认为高压走廊、线路走廊、变电站等会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高度电磁辐射。这种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城市电力设施的建设,阻碍了电力电网规划的实施。消除城市居民对电力辐射的误解,普及他们对电力设施的认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能够加快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因此,进行电力规划时应该根据城市规划以及总体发展目标的有关标准进行,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本土资源条件和能源状况,对各种长期和短期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何永秀,杨卫红,李艳,蔡琦.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设计与评价[J].中国电力,2009,(12).28-29

[2] 伍才.关于城市建设规划中电力规划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4-3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文5

关键词:共生理论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共生”是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最早在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依照某种共生模式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形成的作用关系。共生的基本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共生理论已经不仅仅为生物学所独享,还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管理学、建筑学等领域。共生关系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上的应用体现为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其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的共生

城市建筑综合体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中逐渐兴起的综合性建筑环境,它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行为需求,是城市发展满足人们高层次、多元化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心理的必然结果。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的“共生”包括功能的共生和人的行为的共生。

(一)功能的共生

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的“共生”首先是功能的共生。城市建筑综合体集办公、商业、娱乐、居住及交通场站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各功能之间相互组织、协调、融合,形成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交织的功能网。综合体内各种功能的叠合、作用与激发,使其对比单一功能建筑环境发挥更大的功效职能。

(二)人的行为共生

功能的“共生”取决于人的行为的共生。人的行为包括必要行为、选择行为和社会行为。必要行为包含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的行为,如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选择行为则带有较大的随机性,由人们随当时的心态和环境选择产生,如散步、游览、休息等活动。社会行为主要指公共交往活动等。必要行为是城市建筑综合体需要满足的最基本的行为活动,选择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则表明建筑环境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活力,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种行为同时发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城市建筑综合体内人的行为共生的全部体现。城市建筑综合体将不同时间段内各种特定功能的运行组合在一起,实现城市建筑综合体“功能的全天候、全时化运作”,尽可能保持综合体内全天候的繁荣,使其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二、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的共生

(一)与城市交通的共生

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一脉相连,不可分割。城市建筑综合体可以通过对人行步道系统的完善和城市机动交通的疏导,缓解地面街道的交通压力。在城市交通整体结构层面上帮助缓解人车集散问题,承担城市交通的引流和疏导的职能。

(二)与城市文脉的共生

城市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历史印记。城市的文化氛围及人文背景构成了城市文脉。而城市建筑综合体具有独特的城市性,在设计之初就将城市的整体环境和文化底蕴包含进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并成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与城市景观的共生

城市建筑综合体自身的形态,包括主题广场、屋顶花园等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引入城市建筑综合体,使城市景观整体得到延续,也强化适用人群对城市建筑综合体的使用印象。

三、共生理论下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设计方法

(一)与城市交通共生的设计方法

要实现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的共生,就要实现现代城市交通与城市建筑综合体“一体化”与“立体化”。通过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中设立步行通道、轨道通道、城市道路以及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中建立交通枢纽等设计方法,实现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的一体化。通过建立多基面的广场体系,如上升式广场与下沉式广场,实现城市建筑综合体与所在城市在二维空间坐标中的交叉叠合,解决城市建筑综合体周边错综复杂的交通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地面、空中、地下全方位立体化。

(二)与城市文脉共生的设计方法

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文脉的共生,一方面体现于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在可见形态上的延续。另一方面,在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整体设计中适当引入城市中无形的文化特质,力求体现城市环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引起人们对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思考。

(三)与城市景观共生的设计方法

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景观共生的设计方法可以用“协调”与“对比”的设计方法来实现。利用相似协调、渐变协调与空间调和等方法,达到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景观在风格、符号、构图、形体上的协调与互补,实现对城市语言的再创造。或者故意夸大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周围建筑的差异,突出各自鲜明形象,引起高与低、轻与重、虚与实、粗糙与光洁、垂直与水平、直线与曲线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受,达到其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

总之,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多功能建筑”、“巨型综合建筑”的主要区别就是其“共生性”。城市建筑综合体实现了各功能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和激发,并能独立地承载部分城市功能,与城市交通、城市文脉、城市景观协调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城市肌体正常高效地运行,创造高质量城市空间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桢栋,陈易.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筑综合体布局中的生态策略[J].住宅科技. 2011(0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文6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并且水系状况复杂多样的现状,水利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水利工程能够保障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安全,还能够对环境进行保护,具有多重意义和效益。同时,其它工程与生态效益的发挥同样需要水利工程的配合,从而解决对人民生活影响最大、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是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督管理,做好水利工程施工建设。

一、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质量管理上一旦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项目的使用效益,甚至有时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时,要注重对工程质量的管理,以防上述问题的出现。水利工程项目的规模巨大,建设条件复杂,而且在发挥作用时的周期较长。由此,工程质量的管理问题对水利项目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的水利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此来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水利项目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基础和条件。高质量的管理有助整个水利项目的建设和后期作用的发挥,所以要重视对水利项目的质量把关。

二、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工程老化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水利工程老化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农村落后欠发达地区,在经历了常年的运行之后,有关部门并没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管理,导致很多水利工程出现了安全隐患。另外因为大多数水利工程并没有建设有关的配套设施,让水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给地区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建设施工过程不严格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些施工企业的质量检测标准不是非常严格,所以如果施工过程出现问题的话,对于水利工程总体的质量产生影响。一些施工企业在建造坝体以及坝基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的选择原材料,甚至有些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偷工减料,没有严格地控制施工程序,结果导致水利工程在验收时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3、施工制度的不健全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还是在施工管理制度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诸多问题明显阻碍了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技术人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质量控制较差,施工企业自身发展受限,相当数量的施工企业的管理理念非常滞后,没有健全的监督体制,施工设备和技术处于滞后的状态,这些上述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进而让水利工程质量很难符合技术要求。所以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利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运行效率。

4、施工过程中的设计管理以及设备不健全

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经常对图纸,设计方案没有进行全面的估量,通常容易忽视其中关键的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在前期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一些工程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的影响。另外在水利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严格经常使得工程质量事故接连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图纸的具体要求严格的进行施工,工作态度消极,有的时候甚至随意更改图纸的内容。最后就是有关部门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没有做到位,当前有关部门对于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没有产生足够的认识,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于没有强制性,对于水利工程的监督力度以及质量问题没有产生充分的认识。

三、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督管理的措施

1、对于水利工程建筑秩序进行规范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都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秩序混乱引发的。因此必须对承包方的管理和工程项目制定严格具体的标准,对其相关的市场制度进行健全。对于水利工程设施中的施工设备设施加强管理力度,防止质量不达标的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另外应该建立相应的项目法人负责制度,以及工程建立制度,同时还要确保这些制度发挥实际的作用和效果,进而提升工程质量。

2、确立法律规范,加强安全意识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另外还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有关的招投标活动,水利工程的不同方面的合约应该满足客观的情形,挑选综合素质较强的施工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同时还要强化现场施工管理力度,减少分包行为的发生概率。最后是对水利工程的验收工作,必须严格的根据有关的标准和要求对水利工程的总体质量进行验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施工的科学性以及施工效率。

3、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控制技术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控制中的技术管理是指要进行技术施工责任制度以确保每一个施工参与工作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施工工作权限与职权范围,真正实现分工明确与各司其职,落实施工技术责任制度。同时,工作负责人员要专门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记录,详细的记录水利施工单位每天进行的施工具体状况,以便于在工程竣工时能够有用于验收施工状况以及工程质量的书面依据,进行进一步的工程质量验收与详细评定。此外,要做好施工图纸的质量会审,尽量避免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失误,确保工程质量达标或高水平建设。做好技术的交底工作也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务必做好的技术管理,以便于施工建设的具体工作人员对施工任务与其特点有全面充分的了解。技术复核的详细工作也是能够避免人为施工质量原因的出现,还包括施工原材料的累计检验工作,以保障工程施工的技术质量。在水利工程进行建设与施工的全部过程中,技术施工管理的良好控制也是保障水利工程能够得到合理建设的重要依据,技术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每一步的技术管理工作,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效果。

4、做好安全监督检查

我们经常说安全检查必须常抓不懈,并不单单指的是流于表面。不确定因素太多,使得安全检查变为一项复杂性工作。检查内容包括原材料、土料填筑、浆砌石、灌浆工程等等,综合考虑安全指标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检查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定人,由专人负责对问题进行跟踪管理,设置安全监理专人。其次要定期,按规定检查周期,在规定期限内,发现问题,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工程安全处于受控状态下整改完毕,确立安全监理职责,约束机制。了解情况,确定重点。主要单位工程、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均为监督检查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检查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与质量行为。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检查的重点应放在质量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工程施工质量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检查工程项目划分、质量评定与工程验收情况。检查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项目划分与质量评定是否满足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检查工程验收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各单位提供的工作报告是否规范;工程验收鉴定书内容是否齐全、签字完整。

结束语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要做到加强人员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质控体系,严格物料管理,严把材料质量,严格技术管理,强化技术培训。只有严格把握好工程质量,才能在以后投入使用后安全顺利地运作,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做好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督管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辉.国内外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现状评述.华章,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