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作业成本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作业成本论文范文1
一、溯本求源,改变成本动因
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间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而在现代企业制造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最终产品和劳务吸纳的间接费用大增。这种情况下,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分配将会使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应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作业成本法(ABC法)应运而生,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二、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延伸成本概念
传统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但随着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产品的价值实现比价值形成更为重要,因此,应选择实施按成本管理要求的全程管理。
ABC法正是立足于这种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且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如果说价值工程强调在设计阶段剔除产品过剩功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ABC法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也选用低成本作业。因此,ABC法被看作是价值工程在成本会计应用中的深化、细化。
三、强调决策的成本关联性,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
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种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做出决策,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忽略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假设决策对成本在短期内发生影响和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相关成本决策法考虑了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①一旦某项决策敲定,与该决策相关的变动成本就会成为与其他决策无关的固定成本;②所有成本均是变动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仅仅只做一项决策,前期决策会对后期决策产生影响。换言之,某些成本就某单个决策而言是固定的,但就一系列决策而言却是变动的。相关成本决策法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脱离现实的,生产中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还同时进行,其相互影响既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在未来的潜在成本上。相关成本决策法没有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将导致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单项的决策效果之和。ABC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其对同期决策的影响,还要考虑其对后续决策的影响;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还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其中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变动,但随多项决策变动的成本习性。ABC法通过揭示各种成本的动因,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使决策后系统的总体效果大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
四、重新界定期间费用,完善成本概念
传统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与产品成本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产品成本按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相关项目。而在作业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就一个制造中心而言,该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就应计入产品成本。即作业成本观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相关。
作业成本观下,也使用期间费用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即所有作业无效耗费的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的资源价值,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企业将它们计入期间费用,是希望通过改进相关作业以消除这些耗费。另外,作业观念下成本项目是按作业类别设置的。这种成本和期间费用的重新界定,是对管理内涵深层次认识的体现,有助于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益,同时也完善了产品的成本概念。
五、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完善责任会计
作业成本论文范文2
作业成本核算法也可称为ABC管理法,其以具体事项作为依托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将分析和研究对象细化为多个部分,对各部分在整体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所得数据作为基础,进行从大到小排列。以具体累积比重或占有比重的相关标准作为根据,将各组成部分划分为ABC3个等级或类别。A、B、C类别分别为重点管理部分、次重点管理部分、一般重点管理部分。结合作业成本法实现在成本分析过程中明确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同时,又可兼顾对一般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管理,进而实现应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作业成本法包含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含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管理两大部分,其主要包含3个步骤,具体为:
①对各种资源耗费进行确认和计量。资源可分为货币、材料、人力、动力等诸多种资源。作业成本计算法在不改变生产所耗资源总额的基础上对资源总额在各产品中的具体分配额、资源总额在销售成本和存货中的分配额进行调整。
②将具体资源在作业中进行分配。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作业过程中包含的具体资源种类进行确认,即对作业中所包含的具体成本要素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对各类资源的具体资源动因进行确立,将资源分配与具体作业中,然后将作业中该类成本的总成本额进行计算,并列出具体作业成本单,对各成本要素进行汇总,算出总成本额。
③将作业成本法中总成本具体分配到各产品中,并列出具体产品成本单。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各作业的具体动因进行确认,并对动因总数进行统计,然后计算作业单位作业动因的具体费用分配率;另一部分,对产品制造费用进行统计,并列出产品成本单。
3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设计
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分析和理解可知,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
3.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
在成本控制系统中,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的阶段极易被忽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也经常不被应用于实践。但是该流程在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中也属于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部分:对低效与高效作业进行区分、对非增值作业与增值作业进行区分。然后应用科学有效地分析管理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低效作业部分,且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非增值部分作业进行删除。此外,在这个阶段中还需对企业各项作业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设计的各作业具有科学、合理的连接,尽量避免重叠作业部分的存在,进而促进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作业链的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2对企业成本控制具体对象进行明确
对成本控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使之得到明确,为成本控制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对工作责任进行明确。责任的明确除了需要制定责任制度外,还需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个人及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成本控制的责任承担者、成本实施者具有良好一致性。通常情况下,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的工作者会将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和具体作用归到一起进行设定,然后直接交由一个部门进行承担。因此,为了实现成本核算得到有效简化,可将多个不同作业进行合并,然后归于同一个作业中心。但是作业类型的设定范围不宜设定过大。成本具体实施与其相应的责任中心部门具有一致性,进而促进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3对作业的标准成本进行制定
研究对象制定为作业中心,在具体数据和相应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内容相互结合,为作业中心制定具有标准性的成本。作业标准成本制定原理与传统成本核算法原理基本相似,但也具有部分独特之处。通过与作业成本法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其成本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三大流程。对作业中心标准成本进行制定的原则也是根据这三大流程来展开。通过对作业过程中所需消耗的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相关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这两个分析环节来实现对标准成本的确定。标准成本制定过程主要包含作业标准单价、作业标准量两大部分。作业标准单价具体为资源标准单价×单位作业所消耗的相应资源数量。通过这个分析可知,想要得到作业标准成本的具体数据,还需要了解两个元因素,即单位作业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标准资源单价。该两部分的制定方法及原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同。在标准作业量中也包含两个部分,即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和产品的有效产出量。产品消耗资源环节产生的实际效率对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具有决定作用。
3.4落实成本差异分析
当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生后,就应将其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并对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成本差异部分进行分解和分析,然后寻找、归纳差异产生的相关原因。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作业中心最后发生的实际成本减去标准成本即为成本差异;等同于将单位作业产生的实际价格乘以实际数量所得乘积减去标准数量与价格的乘积;也等同于作业量差所引起的成本差加作业价差引起的成本差。实际与标准成本二者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作业价差产生。当资源消耗效率和标准数量间未存在一致性时,便产生作业量差,也就是说作业量差的产生与作业实际、标准消耗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有密切联系。
3.5制定相关对策
通过对成本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后,对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确定,然后积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进行有效应对,进而实现对企业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企业的作业成本。对策的制定方法与传统方法相似。因此,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基于作业成本法积极对相关标准进行修改和调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作业成本法未对企业作业链、生产流程进行任何改动,只是对作业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改造,并充分结合后续发生的相关生产过程进行适当调整。
4结束语
作业成本论文范文3
一、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
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性质相同的作业所构成的集合叫做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它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合(作业链),随着作业的推移,在作业链上发生的费用,就转移到了最终产品成本上。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价值从内部逐步积累最后转移到顾客(价值链)。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选择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是成本分配的依据。
(二)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都是视为产品消耗作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于直接费用,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方法一致。但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与传统成本法不同,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将上述分配给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各自的成本动因,根据作业的耗用数量分配到各产品。作业成本法下,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由于成本动因的不同,使得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也不同。
二、供电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一)必要性分析
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其环节可分为输电、配电和售电等部分。供电企业的商品是电能,电能的输送,分配和销售过程与其他企业产品的销售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由于其产品的单一性,供电企业的成本核算不像一般制造企业那么复杂。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指为销售电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费用不是由公司根据实际支出任意定的,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购入电力费、输电费、委托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其他费用来确立。
根据现有成本管理模式得出以下结论:以省公司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省公司以下的分公司按照指标进行简单的成本记录,省公司最终汇总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实际支出,成本费用具有很大的控制空间。因此,在供电企业实行一种较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是迫切的。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来进行控制特点,注定了它非常适合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
(二)适用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具体计算过程而且在于其逆向思维方式,方法是否实用关键在于应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能否真正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鉴于这样的考虑,作业成本法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供电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原因如下:
1.从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电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基本具备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高新技术环境。
2.供电企业的现状适应作业成本法应用条件中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例要求。作业成本法的精髓是其逆向思维的方式。其功能不仅是更精确地计算成本,归集各类成本,最主要的是能经过分析,找出成本动因,进而加强成本控制。所以只要企业具有成本控制空间就有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能性。
3.供电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大的可控空间。在供电企业的所有成本中额数最大的是购电费,其次是折旧,控制弹性小的折旧和购电费占了总成本70%以上比例,从表面上看费时费力地应用作业成本法似乎没有必要了。其实不然,由于供电企业成本基数的巨大,包括材料费、修理费、其他费用等可控成本费用对省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在实际中三项可控费用是迫切需要控制的费用。可控费用有很多都是弹性支出:例如材料费根据维护资产及拥有设备数量情况如何标准控制。所以按可控成本的绝对值来说供电企业应使用作业成本法。
4.供电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期望采用一种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供电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这种形势既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随着供电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1.作业成本法使公司的成本信息更加科学化。公司通过降低管理费用、材料费和修理费等三大费用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使其成本信息更加合理化;通过人力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使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2.作业成本法对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大意义。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经营对资源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作业成本法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实施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3.作业成本法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实施作业成本法有利于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进行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三、供电企业作业成本法实施模型设计
(一)前期准备工作
公司领导的有力支持是作业成本法能够实施的前提,另外财务人员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作业成本计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项会计凭证、计算单,并遵循以下具体实施原则:
1.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数据来源于财务处以及各环节成本管理人员。
2.成本动因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各部门发生的详细记录及财务部门数据报表。
3.对于特殊相关数据,均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做了合理的估计。
(二)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耗费
供电企业的资源可进行如下分类: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折旧资源和修理资源。
货币资源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材料资源指那些为维护而耗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各类材料、工器具、仪表、备品备件,由于技术培训、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小型技术改造等耗用的材料和管理部门及公共场所通风、照明、维护用料;人力资源即人工成本主要包括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等有关费用;动力资源是耗电能、动能的设备、工具等;折旧资源是固定资产所提取的折旧;修理资源包括本单位以及委托外单位日常固定资产修理费。(三)确定作业种类
虽然供电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大的管理空间,但其核算过程并不复杂。考虑到供电企业的单一性,可直接设立作业,通过作业归集资源。供电企业的作业应按其流程及成本动因的重要性设立为: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和折旧。
(四)将资源分配给各个作业
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就应将资源费用分配至各个作业,衡量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收集费用数据时充分利用企业原有成本信息系统,有的数据可以直接获取,有的数据则需要加工处理。这一步工作是繁琐而重要的。要仔细分析每项费用,小心地归集进入各个作业,往往要反复几次才能最后确定。
(五)确立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各项作业
资源动因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1.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作业所消耗的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折旧等直接计入购电、输电、配电、售电、调整作业。如货币资源中的购入电力费直接计入购电作业、输电费直接计入输电作业等。
2.在发生领域上就可以区划为各作业所耗的资源耗费,则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如各作业各自发生的办公费、各作业依照应付工资额核定实际工资费用等货币资源,材料支出按发生的部门计入相关的作业、折旧按发生的时段计入相关作业。
3.从最初消耗上就呈混合耗费形态的各项资源耗费,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解分配到各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如动力费一般按各作业实用电力度数分配。
(六)把总费用分配到各项作业,算出各作业成本
在企业所有的费用中最难的就是企业管理费用的分配,因为有时资源动因很难确定。供电企业不是制造业,所以存在相同的问题:分配整个企业的管理费用时很难找到一个量化的指标计算分配,但这并不意味着找到合适的资源动因和分配率不可能,在供电企业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找到相应的标准分配费用:
1.算出分配率。
=分配率
2.根据分配率向每个作业分配总费用。
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的成本×分配率=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所需分担的成本
3.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每个作业所分担的管理费用+前些步骤中每个作业所分担的资源费用=本作业的总成本费用
四、推广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及对策
作业成本论文范文4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是将作业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该方法是为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以及管理而形成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引入作业成本法,提高了企业成本管理效能。但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运行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时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管理观念存在问题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运用中,普遍存在着成本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部分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只重视对成本以及资源的管理,而忽视了其他与之相关的领域的管理。而且大多数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时,只关注成本的下降,对成本管理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效用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村子片面性,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成本管理方式存在问题笔者曾做过关于企业成本管理方式的调查,调查表示分步法和品种法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现行的两种主要成本管理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单位比较少。但是分步成本管理法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较为复杂;而品种成本管理法主要适用于品种少批量少的企业,这位大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实现有效性管理。
3.成本管理信息存在问题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存在偷税漏税以及其他违法的现象,而在利益的趋势下,部分管理者会对企业的成本信息资料进行篡改,致使企业成本管理困难。而且还会导致各种以成本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出现效能降低的情况,为企业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二、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如何将其建立的更为合理性。所以构建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也就成为目前主要研究的问题,而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构建的成本会计体系主要优点也有很多,诸如:1.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管理理念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主要是对企业成本进行简单的计算,而作业法下的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是在传统的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将“作业”作为主要思想,对企业成本进行收集、核算、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化的管理。作业成本法主要是将对作业成本核算后得到的信息,运用在企业成管理中,使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从原来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对于那些由于成本管理技术较为落后的企业或者是成本管理中出现较多问题的企业,需要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传统观念进行改革。企业作为一个运营机制,其主要目的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以及让投资者实现其报酬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运用到成本管理,同时将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的作业环节尽早取消,避免企业浪费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从客户回收的价值利用率,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从企业的成本管理角度上看,企业在成功运用成本作业法之后,可以通过对影响成本的因素以及对企业所以的作业活动进行了解和动态跟踪,能够将企业作业实际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对企业成本更为有效性管理的目的。
2.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方法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后,可以根据成本法的涵义将企业的成本分为两种: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而衡量企业是否存在增值的判断标准是“客户价值”。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将该企业的作业情况、成本以及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内容与客户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依照客户价值,将企业的收益以及客户的需要相结合,更加方便从企业的作业角度其思考、计算其相应的客户价值以及成本计算,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以及实现价值最大化达成共识。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管理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充分的组织调节,是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条科学、有效、合理的作业结构,以此提高企业作业的效率和竞争力。(2)对于企业中存在的低效或者是无效的生产作业环节应该对其实行合理的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科学、快速发展。
3.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步骤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因此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法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而企业在引进作业成本法后,将其管理步骤分为了三个方面:(1)作业分析。作业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中增值或是不必要的作业程序以及增值且重要的作业程序进行分析和有利的辨识,将重要的作业程序按照作业成本的高低将其排列起来。同时还要将自身的作业现状与其他相同行业相比较,将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借鉴,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成本动因分析。将发生成本的计量指标、作业特性以及作业量等的分析就是所谓的企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影响着企业成本结构构成方式的重要因素就是成本动因,并且我们可以参照企业的作业情况对成本动因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精确性成本动因以及延续性成本动因。这三种成本动因所指的内容按照上述顺序主要分为:对作业发生的频率进行计量、对每次单项作业消耗成本资源计算以及对某项作业从开始到完成所需要整体时间的计算。结合相应的措施实现对企业成本动因分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低效的作业程序。(3)业绩计算。建立企业业绩计算体系,可以对企业的作业成本以及成本动因等方面的分析,企业业绩计算的结果,能够作为对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效果考核和评价的依据。依照考核的评价,对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提高和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结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结束语
作业成本论文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制造成本法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对目前制造业所运用的制造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提出了初步思考,即基于对外财务会计目的而建立的“两步”制造成本制度和基于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的作业成本制度。
[关键词]制造成本制度;公允性;成本项目;成本动因
成本信息是否公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内在价值水平的确定是否合理,同样,产品的生产成本也是界定产品价格是否公允的基本尺度。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大量的以涉及低价倾销为特征的反垄断涉外贸易诉讼案的出现,对为此提供“鉴证”基础的成本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目前新的制造环境,对我们目前所运用的制造成本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剖析,并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制造成本法的历史演进
(一)早期的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顾名思义是制造业中所使用的成本制度。在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以机器生产及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和精度为特征的近代制造产业中,为了解决当时企业内部管理上所形成的(与传统的作坊生产相比较)四个特有的内部管理问题(职能部门的业绩考核、工序间产品劳务间的价值转移尺度、期间利润的有效计量和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衡量),会计界运用了以“职能部门设置成本项目并按其归集费用”(以解决前面两个管理问题)和“产品确认并分配相关的产品成本项目”(以解决后两个管理问题)的两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度。这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今天的制造成本法不是“一步”归集与分配制度,也不是“三步”甚至是“四步”的费用归集与分配制度的原因所在。
早期的制造成本法的研究重心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基于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设置与此相适应的反映职能部门费用发生情况的相关成本项目(广义的),成本项目的设置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并按照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将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归集在相应的成本项目中,以实现第一步归集所应达到的目标。
第二是按照职能部门与生产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将所有成本项目确认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也称之为狭义的成本项目)与“期间成本项目”,凡是与生产制造过程之间存在关系的(不论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均将其视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并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在期间生产的不同产品生产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达到计算产品成本总额与单位产品成本的目的。
(二)制造成本法的历史演进
制造成本法产生以来一直是朝“绝对真实”(absolutetruth)方向努力的,也即通过对“两步费用归集与分配”为对象的、以程序与方法规范为特征的进一步完善。当时在管理实践上存在着一个衡量制造成本制度科学与否的标准,即只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准确了(表明两步都准确了),就说明管理上所有的管理问题都能获得一种相对准确的信息支持。
上世纪初叶,为配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发生的泰罗科学管理运动,其通过生产工艺与过程的标准化研究(标准化本身就能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且实施一种严格的考核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效率,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配合泰罗科学管理运动对事中成本管理的要求,将原先制造成本制度的事后的费用两步归集与分配改进为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分别进行归集与分配,通过差异的揭示与调查反馈,实现了成本管理工作从事后反映到事中及时执行阶段,达到了成本管理质的飞跃。但这种管理上带来的飞跃并没有改变原先制造成本制度的基本功能,原先制造成本制度的服务功能仍然在发挥作用,因为其只是将传统制造成本法下的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归集与分配过程分解成“标准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与“成本差异的归集与分配”两部分分别进行,两者相加,其结论并没有任何变化。
二、制造成本法目前的现状
(一)制造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制造成本法仍然从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上世纪30年代为了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建立的财务会计体系,产品成本计量(为了计量出期间利润与期末存货价值的目的)仍然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所有的会计处理事项均应使用会计准则的理念进行指导与制约,而会计准则理念的内核不在于其是否精确,而是在于目前的企业经营环境下,这种理念能否被大家所共同接受(英文上称之为GAAP,general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制造成本法的理论关键在于如何确认产品的成本项目构成,按照企业存在的相关职能部门设置成本项目,应该没有什么分歧,但这些成本项目哪些应该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项目?哪些应作为期间成本的组成项目?与生产有关的职能部门相关的成本项目是不是将所有成本内容都应进入产品生产成本?还是部分成本内容进入产品生产成本?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今天制造成本法基本的理论问题。
目前对此理论问题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吸收成本(Absorbingcosting)观点。其基本原理是只要该职能部门与生产过程相关,不论是直接与生产过程相关,还是间接与生产过程相关;不论其发生的费用是什么,都将其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构成产品的生产成本。二是动因成本观点。其基本原理是衡量此项费用能不能进入产品的生产成本,除了该职能部门要与生产过程相关以外(因为与生产过程无关的职能部门所发生的费用根本不可能进入产品成本的),还要进一步确认其所发生的费用性质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是否相关,只有在同时符合上述两种条件时,我们才能将其确认为产品的生产成本,否则,即使发生在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职能部门,我们也不能将其确认为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目前的现状
从理论上讲,动因成本观点应比吸收成本观点要好,因为从权责发生制的基本理念来看,收益了才能承担相关的费用。如果某该项费用的发生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无关,即使发生在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职能部门,也不能将其归集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能部门所发生的费用,究竟哪些与制造过程有关?相关程度如何?哪些与制造过程无关?进行界定是非常困难的。从理论上讲,如果能够准确地认定其是变动性生产费用(与产品制造过程完全相关),将其作为相关产品成本构成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能够准确地认定其是固定性生产费用(与产品制造过程完全无关),将其作为非相关产品成本构成同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实际中,真正能够用较为纯粹的方式确认其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特性的费用并不是很多,许多费用特别是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项目,往往表现为混合成本的特性,对其进行分解存在着许多主观不确定性的成分,如果只是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来加以使用,此种带有主观成分在内的不确定的会计信息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其信息的质量与相对准确性和个人的职业理解是相关的,不会影响到其他信息使用人由于他人在判断上的特性产生误解。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相关大量间接生产费用无法用一个准确且能够被大家所能形成共识的观念(生产费用与产品生产之间的关联性)之前,尽管动因成本观点理论基础较为理想,但不符合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准则理念的要求,也就不能为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核算实践所接受。
三、对制造成本法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规范产品成本项目的构成标准
吸收成本制度尽管在具体的费用确认上没有办法去分清其与产品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但其最大的优点是其确认过程的规范与统一性,一是按职能部门确认费用的发生额是比较容易的,费用在哪个部门发生的,就应该由哪个部门所体现的成本项目进行承担,在费用归集上不会引起争议;二是职能部门的设置与产品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容易取得共识方面的一致,在实践上,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能部门,不外乎分为两种,即直接生产部门和间接生产部门。尽管即使在与生产直接有关的生产部门,证明其所有费用100%与产品制造过程有关,也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那么多与生产过程间接有关的职能部门了,但在分歧没有消失之前,宁可不要去实现这种绝对的准确性,也应保持这种相对的准确性,即不论该项费用是什么,只要其与发生在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职能部门,全部作为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容达到了会计准则对公允性原则的要求。
在我国成本会计实务上,1988年之前所使用的成本方法是沿用原苏联的成本计算方法,此种方法后来大家将其称之为“全部成本法”(其实不能这样称呼,在西方会计中,全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以及制造成本法几乎是同样的经济涵义),其是将当时的所有费用(包括企业管理费用在内)全部纳入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了适应当时关贸总协定入关谈判对产品成本规范的要求,我们从1989年就对原来的成本制度进行了改革,而真正意义的会计体系改革在我们国家应是在1993年颁布的“两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制造成本法的理解与西方国家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在实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对能够进入产品成本的费用项目的理解,因为在现行的企业中对职能部门的设置,其职能关系与西方的企业还存在着区别,如生产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其职能与生产管理是否相关等。因而在实践上,我们还仍然按照对费用项目的理解(看其是否与制造过程相关)来规范产品成本的费用构成(表现为国家颁布的成本费用开支范围)。我们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完全规范运作之前,这种分歧肯定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合理地解释。
(二)重审作业成本制度
当然,基于成本动因的观点所建立的作业成本会计(ABC),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其通过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用经济资源的理念,将产品成本与费用通过作业的纽带连接起来,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对经济资源的消耗水平,为产品成本管理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信息。但在作业无法准确界定,特别是无法量化作业量(Activity-drivers)时,将其运用在财务会计中的成本计量时,会导致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人产生不同的判断标准,是不符合会计准则中的“公允性”精神的。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以企业自己为职业判断标准的成本制度,在改善产品成本水平相对真实性,提高与产品资源利用效率等相关的决策方面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建立综合成本信息系统
相关性特征是衡量成本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目前还无法统一对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的认识条件下,企业内部应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的有利条件,特别是结合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建立一个基于多重服务目标的综合成本信息系统,即基于对外财务会计目的而建立的“两步”制造成本制度和基于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反映产品真实资源消耗)的作业成本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美]Kaplan.高级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易庭源.企业成本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作业成本论文范文6
20世纪90年代,葡萄牙金融服务业就进行了管理会计运用的尝试,尤其是对作业成本法(ABC)运用的尝试,虽不成功,但也会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以Lusitano金融集团所属银行为例,对其运作过程作一简要回顾。
一、葡萄牙金融服务业体制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以前,葡萄牙银行业相对不发达。进入60年代后,银行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展,成为支配着国家经济的主要的私营机构,直到萨拉扎政权之时,政府都是银行业的主要参与者。随着政权的更迭,银行经历了由私有到国有再到私有的历程,为了适应这种体制的变化,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
1.1975年~1983年,银行国有化。葡萄牙1974年革命后,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国有化了,其结果之一是银行的活动自由减少,其对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下降。那些年,由于低效率扩张,各方的储蓄汇集于银行,使之业务持续增长。银行不像其他国有部门存在私有公司,国有化后国家在银行的垄断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虽然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但这并不是纯粹的商业竞争。因为软预算政策的存在,社会政治目标给予银行以超越市场标准的优先贷款地位。根据相关法律,银行必须以优惠条件接受非营利公共机构的存款,也必须以低于市场的利率为政府的财政赤字筹资。政府干预影响了银行的偿付能力,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和银行资本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不得不以低于市场的利率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银行累积了大量中央银行提供的资金。
2.1984年~1990年,银行私有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政府的更迭,葡萄牙银行业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金融领域进行了自由化改革。葡萄牙成为欧共体成员,在新的中央集权制下,以经济的更大自由化为目标,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被采用:证券市场实现现代化,推行新的金融交易工具;允许在国外建立私有银行,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加,存款数量的限制被废除;已经国有化的公共部门银行被私有化。
3.1991年以来。金融机构是葡萄牙最大的私营机构,因而它成为投资和利息的主要来源。在自由化的初期阶段,它的活动和收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幅度增加。金融业对GDP的贡献达到8.5%,与国际同业相比是相当高的。然而,虽然其活力增强了,但因国内外竞争加剧,边际利润却下降了。
二、Lusitano的成本管理改革之路
20世纪90年代,葡萄牙银行重新私有化。Lusitano金融集团(该集团是一个家族企业,1975年其控制的银行优先实现国有化)获得50%的银行股和银行董事会50%的投票权。在葡萄牙银行部门新的经济气候下,银行业者都在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并购实现服务和增长的多样化,以适应国际化变革的需要。这些都是为了届时能拿出像样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对这种目标的追求持续到现在。Lusitano银行保持了它作为国家主导银行的地位及其在海外的利益,它在葡萄牙的主要城市都设立了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并且进入西班牙和巴西市场。该集团的业务已涵盖银行业、房地产、设备租赁、保险、投资、养老金管理、信用卡、股权经纪及其他业务。1.对成本管理的初步探索。业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迫使Lusitano银行致力于提高效益和控制成本。最早引起关注的是营业网点的数量和布局,并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主要是减少营业网点和提高成本收益率。随着国际化的财务评价体系的采用,成本收益率逐渐变成银行和金融人士关注的主要指标。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Lusitano银行采取了一系列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计划,这些计划于1993年开始执行,到1998年初步完成后,银行营业网点的数量由1992年最多时6325个,减少到1998年的4962个;同时成本收益率也提高了,成本收益率从1995年的67.7%下降到1998年的57.7%。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更加强调效率、单位成本、降耗、品质、合理化。这在1998年的《报告和账目》中表述得相当清楚。其中有:①变革计划。通过变革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收入,降低经营成本。②制订提高服务品质方案,以完善的方案促使集团竞争力的目标得以实现;优化营业网点,做好顾客分类,根据分类做好客户服务。③提高效率方案。计划精简后勤保障服务,降低流通成本。通过新的信息系统,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降低营业成本。报告认为,通过该方案,简化了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的流程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工作程序更加合理,同时也有利于集团了解客户的满意度。④更新信息系统计划。有计划地改善硬件和软件,强化信息网络,以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
在组织程序和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集团管理层对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安排。首先,按照地理位置对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随着区域性分支机构的建立,管理层修订了分行工作模式,使分行在服务范围上更像是“一站式购物”的商店,以尽可能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其次,为了服务高价值客户,还建立了具有特别服务功能的银行分支机构。
Lusitano的成本管理战略在其1999年的《报告和账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集团内经营着不同市场的各分支机构,针对金融业的需求,描绘出经营战略的轮廓。为应对市场的多变性,追求高附加值,集团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保护现有客户的忠诚,也要通过各种销售途径,提高公司品质,提高与集团品牌相联系的产品与服务的声誉,增加市场份额。”《报告和账目》还说到:“根据银行业的变化,在广阔的视野里,集团已从产品导向战略向关注基于‘持续相关市场观念’的客户和方法的商业战略进化。”
为了获得效率,他们采用了IT功能。因为银行很多雇员看出了IT功能外购的问题,缺乏实时信息这种状况并不会因为全面更换应用软件而得到帮助,它有时导致各部门的数据监督产生黑洞。
20世纪90年代是变革的十年,变化所产生的所有机会和相关问题,促使作业成本管理被提出来。
2.ABC的运用:不成功的尝试。Lusitano银行运用ABC是由顾问公司提出来的,其轨迹可追溯到1988年。其基本思路是先在银行的一个部门试验,如果成功,它将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手段在银行进一步推广。对于许多银行雇员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推行ABC。然而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此前没有产品成本信息,同时又面临着逐渐增加的竞争而带来的强大的价格压力,而银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问题:缺乏管理信息(特别是收益率);对不同来源比较信息以及对可获得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得,这些问题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决定采取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推迟了ABC的实施。比如货币向欧元转变,要解决千年虫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在部门间有明显的权力或管辖范围之争,尤其在会计部门和行政部门间隔阂不少。通过做工作,大家认为不能陷入谁掌管会计问题的争论中,应站在同一条线上协调ABC的执行。一个部门经理总结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时说:“对于控制成本和信息系统有两种权力和两种不同的解释。会计部门曾是ABC方案的编制机构,他们几乎干预每一件事,而现在银行面临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另外,银行不得不处理以往延续下来的业务,并让其继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管理高层未对ABC的实施提出明确的建议或承诺,部分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理念。就像参与ABC项目的一个经理所说的:“他们了解银行,在对世界的真正感受上,他们是银行家,但他们对效率太敏锐。他们感到管理效率是重要的,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基本的概念,在此课题中,他们也不提要求。”
尽管存在很多妨碍ABC实施的因素,银行还是于2000年1月决定实施ABC,其主要原因是,ABC是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提供者。做此选择的另一个原因是合并,在合并之前必须对成本有更清楚的认识。虽然实施过程持续着,但在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的途径、成本目标,以及ABC在企业中运用引起的冲突等。如仅如何分配成本就引发了几个问题。首先,分配哪一类成本?什么成本动因将被用于去分配成本?团队中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把所有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中。然而这也会产生主观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问题,因为当时的IT系统没有设计提供此类信息的功能,为某类成本确定适当的成本动因及了解产品总量有很多的困难。其次,何时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大家讨论的结果是每月提供一次成本报告。然而大家没有注意到是否应将所有的成本分配到适当的时期以体现配比原则问题。例如,对一次广告活动的成本,大家的意见是不必跨期去分配成本。又如银行在支付给员工报酬时,如何考虑与奖金相关的成本也难以定论。再次,因为没有内部转移价格系统,如何处理集团内部子公司发生的成本?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产生了成本分配过程中是否会存在主观性的问题,怀疑产生于管理会计系统的成本信息的精确性。结果大家对ABC给管理带来的影响和价值并不清楚,自然对该计划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因为基于新的管理会计系统的成本信息精确性的几个问题一直未解决,2001年1月,银行决定暂时中止此计划。直到现在,葡萄牙金融部门对ABC的运用都未形成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三、启示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葡萄牙银行界所进行的成本管理改革紧紧围绕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而展开。本文所述案例中的Lusitano金融集团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最后选择了ABC,虽然最终因为条件不成熟,放弃了该方案,但其留下的经验和教训,仍值得我们重视。任何管理制度的创新都会遇到障碍,管理会计的研究者对此早就有预见。阿吉利思(Agyris)和卡普兰(Kaplan)曾提出减少ABC实施阻力三阶段。首先,通过会或公告告知经理人员,使ABC内部一致,外部合法;其次,保证有影响的个人成为ABC的主持者或捍卫者;再次,采取激励措施,使管理由以前的事项管理向新制度转变,这种转变要使实施者信服。Anderson和Krumwide扩展了库伯和西蒙提出的信息技术实施的阶段因子模型。Krumwide运用该模型发展了ABC的实施模型,而且他测试了ABC实施成败的两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二是组织因素。它与使用者、企业、技术、任务和环境相联系,也与人的参与有关。
总结Lusitano集团的教训,对照管理会计研究者的重要论述,我们可获得实施ABC的如下启示:
1.企业制度的设计者,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知道什么是ABC,并且要使其目标明确。Lusitano集团高层对ABC就没有明确的观念,因此目标也非常模糊。
2.要使ABC及其提供的信息的所有员工参与到制度转换中去,并要有明确的部门分工,做到组织严密,分工明确。Lusitano不仅有些员工对此一无所知,而且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都不成功,实施起来就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