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艺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1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迫于国家应试教育的束缚,音乐教学都只被作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而存在。为了适应升学的需要,学生们往往是不能够接受常规的音乐教育,这样,在进入到高职院校以后,在音乐艺术方面就表现不出那种强有力的审美与欣赏的能力,基础性知识相当薄弱,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虽然开设音乐艺术的课程,但也只是迫于学校压力,而只存在于形式上,成为学生们捞学分的工具。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校的管理层往往只重视那些专业学科的建设与改革工作,而忽视音乐等艺术课程的教育。这样就使得音乐艺术课程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地位,甚至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长此以往,音乐艺术课程不仅不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而且还学使学生们对它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它最多也只是个释放压力的工具而已。可能稍微重视音乐艺术的高职院校,也只是以音乐欣赏的形式而存在的,并没有太重视其教学的内动与形式。很多高职院校在音乐艺术的课程设置上显得比较单一,除了中外有名的音乐家,就是中外有名的音乐作品,完全没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另外,音乐教学的教师们,其自身的专业水准也大不相同,教学的理念也差之千里,导致很多老师都产生随意性的教学方式,完全不注重音乐的内在美,这就也就自然而然不会产生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音乐艺术教学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教育,它与专业性教育不同,它更重视的是熏陶情感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弥补专业性教育的一些不足。比如一般专业性教育都是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会造成一些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艺术教学对学们艺术修养的培养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失。音乐艺术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它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音乐本身,而且还在于,通过聆听音乐,可以使学生们的思想受到熏陶,产生共鸣,达到一种学习的境界。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特征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教育特征,通过对一些优秀的音乐家以及他们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音乐的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
2.发散学生的艺术思维一般人的左脑是掌控人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而音乐艺术的特有功效可以开发人的右脑思维,促进人左右脑的平衡发展。而在右脑不断开发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发散自身的艺术思维,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3.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繁重的文化知识学习中,如果能够悦耳的音乐来舒缓心绪,会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在强烈的音乐艺术的冲击下,学生们可以将那些不顺心的生活情感经历转化为一种舒适的审美体验,从而感到身心愉悦,解除疲劳。
三、提高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它的功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呢?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必须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有足够的认识,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人才?而又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对于音乐艺术教学来说,高职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学思想,重视艺术的教育,把音乐课程纳入到教学的具体体系中。
2.创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把音乐艺术教育落到实处,还要看教室的具体教学过程,所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很必要的。只有老师们不断转变教学思想,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开展音乐艺术课程,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趣味的培养是件相当难的事情。文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趣味进行了探讨。
年轻的父母们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了解一些音乐知识,会一件或几件乐器,以培养他们广泛多样的兴趣爱好。现在的家长不再象前些年那么功利性强,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比赛能够获奖,考试可以加分等,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家长越发多了起来。但是,家长们似乎又踏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音乐技能,而每年的音乐考级似乎又助长了这种关注。父母们在一起攀比的是谁的孩子过的级别更高,选择的曲目更难,而忽视了孩子欣赏音乐的品位,忽视了培养孩子音乐趣味的重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认为,如果孩子爱好著名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喜欢听高雅的艺术歌曲,经常欣赏音乐大师们的演奏,爱唱积极向上的歌曲,就算是具有了高度发展的音乐趣味。当然,上述这些都是良好趣味的标志。
音乐趣味指的是人们对音乐所持的评价态度。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音乐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个人的音乐趣味。培养个人良好的音乐趣味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因为它和其他艺术领域的趣味有很大联系,关系到生活、自然、劳动等一切方面,也就是说关系到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切,世界观、道德原则、智力水平、一般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建立联想的能力、精神气质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一个人的音乐趣味。既然培养良好的音乐趣味涉及到如此多的方面,那么这种培养对于一个年龄尚幼的孩子岂不是太难了吗?
二、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趣味
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对音乐的欣赏同样如此。襁褓中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但是当他们听见优美舒缓的音乐时会展现出由衷的笑容,当听到刺激恐怖的音乐时会放声大哭。父母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们这种天生的能力保护好,将其放大、润饰,源源不断的注入各种养料,使其更丰满,更高雅。而不是填鸭和洗脑式的灌输。
(一)父母们不要将音乐艺术简单化
通常我们认为什么样的人喜好什么样的音乐。一个生性豪爽的人喜爱具有英勇形象特点的音乐,这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一个胆小谨慎的人喜爱这类形象也同样是自然的事,因为许多人在艺术中寻求他所缺少的东西。
(二)要认识到进行音乐学习对音乐趣味倾向的重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个人说:“我不懂音乐,没有音乐细胞。”其实,只要长着耳朵的人就可以听音乐,而且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真正深入的理解音乐,确实是需要音乐资质的。这种音乐资质具体说来就是要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节奏感等一系列复杂的才能,同时更主要的是能够激情地对音乐作出反应,能够感觉音乐。绝对没有音乐才能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即使是非常可怜的一点音乐性,如果通过有计划地、目的明确地学习音乐,也是很容易取得发展的。
当孩子们能够分辨出音乐的大致个性时,父母就要开始引导他们进一步的认识音乐的实质。如果想高质量的鉴别音乐,最好能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特点,接受一点专业的训练,这都是由音乐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虽然遵循艺术的普遍规律,与文学和其他艺术有不少共同点,但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父母们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音乐趣味,最好让孩子接受一些专业的音乐训练,或是学学乐器、声乐,或是学学舞蹈,这会帮助孩子同时加深对音乐感性和理性上的双重理解。但是父母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应该把提高孩子的音乐技巧作为主要目的,否则就是培养了一个痛苦“手工劳动者”,而完全忽视了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了。如果孩子能够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他自然会主动去追求更完美的表达,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多加以鼓励,提醒他们,学习的道路是艰苦的,要想获得快乐的享受,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枯燥的技巧练习。但如果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没有感觉到快乐,各种练习带来的是难以忍受的煎熬,那么家长最好不要逼迫他们去做长时间的技巧练习,这会适得其反,伤害孩子对音乐的好感。
(三)不要害怕让孩子聆听新音乐
这里提到的“新”不仅指没有或绝少听到的音乐作品,还指在创作中采用了新颖手法的音乐作品。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听自己不熟悉的音乐,而是让孩子反复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这些新的音乐作品的好坏与否,不知道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对待现代音乐作品,总是认为不如经典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固然,现代音乐作品的水平不一,有许多是无趣乏味、让人不知所云的作品,但也有可以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作品。现代音乐传达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在今天创作的音乐中感觉到同时代的思想感情,是一件多么吸引人的事情。况且,如果没有对“不好”的事物的了解,如何知道“好”的事物好在哪里呢?
有时候,体现生活中新事物的音乐形象听起来很不习惯,打乱了人们已经习惯的欣赏概念,这对一些听惯了古典音乐作品的人来说就象是绊脚石。在引领孩子欣赏这一类新音乐作品时,父母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帮助孩子去除这些绊脚石,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新的音乐形象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如何让孩子知道新鲜事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原有事物的和否定,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对原有事物的进步和扩展。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父母们不要过多干涉孩子聆听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中存在的大众化因素相对较多些,比如,歌词的生活化,旋律的朗朗上口,篇幅的短小精悍等等。这些更贴近孩子们的感官世界的作品当然更能赢得他们的心。父母可以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大量涉猎不同国家的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的流行音乐作品,渐渐的他们就会建立起自己喜欢的音乐文库。越是贴近生活的文化产物,越容易体会到好坏。
音乐趣味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尽管大人们用来对孩子们进行讲解和说教的语言十分出色,但仍然只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帮助作用。聆听音乐作品本身比谈论音乐更具有说服力,父母应该多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类型。只有深刻地感受作品,为之激动,察觉其真切的表现力,人们才能体会到自己以往忽视的作品优点。
在明白了这些问题后,父母就会发现培养孩子的音乐趣味其实也是对自己音乐趣味的一个挑战。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强,很难想象音乐趣味低下,整天听着低俗的流行音乐的父母会培养出音乐趣味高尚的孩子。所以不妨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要认为学习音乐知识只是孩子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爱听戏曲的父母们千万不要自卑,不要觉得你们不懂西洋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就低人一等。我反而要恭喜你们,因为你们的孩子有一个自然的欣赏伟大的民族音乐的氛围,这是相当难得的。其实,本民族的音乐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给孩子们打下更坚实的音乐基础,为他们以后的进步提供了更具动力的可能性。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3
一、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流传的普遍性使之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对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启迪灵感、激发创造力方面音乐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美感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操,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它是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通过音乐向受教育人传达伦理、道德、人文、历史、政治等内涵,培养受教育人的人文素质。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成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宗旨。
二、音乐艺术审美在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教育培养当中的作用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音乐所表达的抽象情感需要一些具象化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表达和演绎,而一些具象化的艺术形式在借助音乐的抽象情感之后往往能够达到更加深刻的表现效果。
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他艺术专业的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许多艺术门类都离不开音乐的元素。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加强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来提升对舞蹈作品的情感解读;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加强对音乐的鉴赏训练来提升对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应用和情感把握。这种全面普及基础知识,重点培养某一部分音乐知识的方式,不仅能互相促进,提升专业能力,同样能启迪灵感和创新思维。
三、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模式(以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编导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
(一)传媒学院专业特征
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是四川音乐学院下设教学院系,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辑制作方向、专题节目编辑制作方向、电视剧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汉语播音主持方向、汉语播音主持方向、出镜记者主持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三个本科专业和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专业)一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均为非音乐类专业,但这些专业都与音乐有着密切关联。传媒学院根据不同学生专业分别开设了《音乐艺术审美》、《影视音乐录音》等音乐课程。本文以编导专业的《音乐艺术审美》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进行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传媒学院编导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传播媒体等机构及相关领域中,从事节目、栏目编导工作和教学、研究、媒介经营策划、开发管理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层次人才。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传媒学院编导专业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培养既不能像普通院校的普及型教育,又不能完全照搬音乐类学生的专业型教育。笔者认为正确的方式应在音乐艺术审美能力普及型培养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加入音乐类专业教学的元素,在二者中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二)课程目标
从编导专业学生日后可能会从事的工作来看,编导专业主要与实用音乐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要求他们去创作音乐,而应该偏向于培养其音乐的赏析和运用能力。通过音乐艺术审美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时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旋律的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能够将这些音乐合理地运用到他们的作品创作中去。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这门课程来讲笔者设置了整个学期的课程目标,每个章节的课堂目标,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如下表:
(三)授课教材
针对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因此,《音乐艺术审美》课程的授课内容也是根据音乐专业学生所学习的音乐理论做了一些调整,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反馈,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包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简史》(包德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修海林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视音乐音响》(高廷智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管建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修海林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尹爱青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电影中的音乐》(狄其安著)。
(四)课程设计
《音乐艺术审美》课程授课时间为1学年,共72课时,4学分。课程分为音乐的本质与基本要素、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影视音乐四个部分。
1.音乐的本质与基本要素。共8个课时,分为音乐的本质和起源、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的基本要素三个章节。
(1)音乐的本质和起源。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讲授音乐这门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音乐的几种起源学说,重点讲解音乐的几种起源学说,设置课堂讨论“音乐到底是什么”;(2)音乐的功能。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音乐的几种功能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主要介绍音乐的实用功能,课堂延伸思考“音乐的实用功能在编导类工作中的使用”;(3)音乐的基本要素。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音乐的几个基本要素及其定义,重点介绍旋律的走向以及节奏节拍的划分。设置课堂讨论“什么是节奏,什么是节拍”,并划分老师所给曲目的节奏。
2.中国音乐。共34个课时,分为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学堂乐歌、中国流行音乐的肇始等九个章节。
(1)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义及几种分类方式,重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几种分类;(2)宫廷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音乐及音乐机构和音乐家,重点介绍宫廷音乐机构和音乐人才培养的形式,课堂延伸《蜀宫夜宴》与《霓裳中序第一》赏析;(3)文人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重点介绍这两种最具代表的文人音乐的形式以及特征,设置课程讨论“词调音乐的创作与今天歌曲创作的异同”,课堂延伸学唱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和姜夔的《鬲溪梅令》,听辨古琴名曲;(4)戏曲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戏曲音乐的早期萌芽、形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形式及其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课堂延伸思考中国戏曲与现代“文明戏”的关系;(5)说唱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说唱音乐以及最早的说唱音乐、南北方说唱的区别、京韵大鼓及苏州评弹,重点介绍什么叫说唱音乐,它与今天的说唱有何不同,“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的音乐形态以及艺术特征等,设置课程讨论说唱在今天的发展;(6)民间歌舞音乐。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汉族的歌舞音乐,少数民族歌舞音乐,重点介绍不同民族歌舞音乐的节奏及旋律特征等,课堂延伸听辨各民族的歌舞音乐;(7)民间器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的民间乐器、各种乐器的形制以及代表曲目,重点介绍器乐和乐器的区别、不同乐器声音特征的区分等,设置课程讨论哪些乐器最能代表“中国”,课堂延伸听辨名曲;(8)学堂乐歌。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学堂乐歌的定义、代表人物及其曲目,重点介绍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及创作特色等,课堂延伸学唱学堂乐歌;(9)中国流行音乐的肇始。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流行音乐的定义、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代表人物及曲目,重点介绍中国的流行音乐,最早以怎样的形式出现。设置课程讨论“早期流行音乐对于民间歌曲的借鉴”、“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与电影的关系”,课堂延伸演唱《毛毛雨》《桃花江》《何日君再来》《夜上海》等。
3.西方音乐。共22个课时,分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民族乐派等四个章节。
(1)巴洛克时期的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巴洛克的定义、巴洛克风格时期、巴洛克音乐的特征、巴赫以及亨德尔,重点介绍巴洛克的音乐风格以及两位大师的音乐创作等,设置课程讨论“你心中的巴洛克”,课堂延伸欣赏“清唱剧”;(2)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海顿、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重点介绍“古典音乐”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莫扎特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等,设置课程讨论“海顿爸爸”为什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课堂延伸欣赏歌剧《魔笛》、?多芬的交响曲;(3)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8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特征、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钢琴诗人”肖邦、李斯特,重点介绍“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歌曲创作、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李斯特的音乐创作等,课堂延伸欣赏《美丽的磨坊女》、《菩提树》选段,不同版本的《革命练习曲》,李斯特的“交响诗”;(4)民族乐派。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民族乐派、强力集团,重点介绍强力集团的音乐创作及特征等,课堂延伸欣赏《野蜂飞舞》。
4.影视音乐。共8个课时,分为影视音乐及其功能、影视音乐创作分类以及影视音乐作品分析实践课三章。
(1)影视音乐及其功能。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影视音乐的概念及其功能,重点介绍了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实际功能,设置课堂讨论“音乐与影视画面的关系”;(2)影视音乐的创作分类。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影视音乐常见的形式,重点介绍分析“画内音”“画外音”;(3)影视音乐作品分析实践课。4个课时,以当时正在上映的电影《美人鱼》中的音乐为例,主要讲解电影《美人鱼》中音乐出现对于故事情节表现的作用等,设置课程讨论声音对于画面表现的作用以及片中歌曲《无敌》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传媒学院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其水平也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力争其既能学且能学好。
1.丰富教学形式。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上的,而编导专业的学生没有具备这些理论基础,因此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对编导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应调整其教学方式,除了讲授简单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外,应该增加学生在课程中的代入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上,笔者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设置1名联络员。每节课拿出一个主题词,交给1个组,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制作一个15分钟左右的课件,在每堂课开始前由1名学生进行讲解,作为当次课的开场。通过1年的观察,发现此种方式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有很大帮助,他们在充分备课学习过程中,拓展了音乐知识,增强了团队意识,提升了个人自信心。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4
1.音乐教学缺乏专业性
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整体不高,学院缺乏学术和科研的氛围。一些有益于教学的学术研讨、讲座、观摩、教研、公开教学等活动开展得非常少。这样的现状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教师水平和音乐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
高职的音乐教育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基本照搬音乐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学生的专业划分不科学,授课缺乏实际的与音乐基础教育形式的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与音乐实践相互脱节,这也是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3.音乐教案缺乏灵活性
目前在高职的音乐教学中,技能课的教学依然延续着“提前”编写教案、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方法。这些形式化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不大,也不科学。几乎没有教师是真正按照教案、教学进度施教的。所以,技能课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4.音乐教材缺乏特色性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高职师生的关注。因此选择和编写一本具有欣赏价值、符合本院特色的音乐教材,对于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化要求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设想
1.加强师资建设,改进课程设置
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音乐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充分的教师人员配备和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应该确保在全校各个专业开设(《中外音乐欣赏》《地方音乐赏析》)等理论课程;其次,尽量开设一些音乐技巧训练课程,如声乐、钢琴等。此外,可以力所能及地开设舞蹈、表演等音乐实践课程。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音乐艺术能力上有所长进,而且能够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为其今后艺术修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2.加强音乐艺术课外活动
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可以定期开展音乐艺术教育教学讲座,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和排练演出,还可以组建校级合唱团和舞蹈队等。通过组织这些课外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创造和谐、安定、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加强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高职音乐艺术教育也应该建立良好的教研机制,定期地开展专题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艺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与本院的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更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做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及时地掌握最新的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知识,共同为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蓬勃、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合实际,走特色办学之路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科技和信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趣味也趋向多元化。作为旅游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应与文化市场接轨,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
1.明确音乐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思路
进行教学改革,首要问题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确立音乐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办学思路,为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确定方向。笔者认为,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艺术规律,制定音乐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培养目标。(1)办学指导思想:根据高职的办学宗旨,遵循高等音乐艺术职业教育的规律,努力培养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2)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等音乐职业教育为特色、以振兴地方旅游事业为宗旨,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音乐理论素养,并具备音乐表演、编排、辅导等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音乐职业艺术人才。
2.建立高职音乐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等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音乐艺术人才应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汲取传统艺术精华,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根据山西的人文、地理、旅游资源等条件,把本地的民俗文化、地方传统民间音乐艺术(民歌、戏曲)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表演技能,纳入到音乐教学中来,弘扬传统文化,办出特色教育。
3.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实践教学是高职音乐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前达到上岗所要求的标准。对于高职音乐教育来说,艺术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开发多种类型的艺术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确保实践教学任务落实。除了常用的声乐、舞蹈、钢琴演奏外,还要增加各种类型的排练课,如男女声小合唱、原生态唱法组合、现代舞组合、艺术工装表演等等。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对未来表演岗位的技能训练,建立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技能协调一致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2)充分利用院内实践教学基地,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和各类比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把艺术实践形成制度定期举行,艺术系学生要举办汇报演出,提高学生自编自导的能力,并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邀请省内外著名学者和音乐家来学院讲学演出,以便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
(3)组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扩大艺术实践的范围,提高学生艺术实践的能力,把艺术实践活动同市场接轨,以音乐专业为依托,通过一些商业性演出,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了解市场信息,了解群众心声,丰富演出经验。通过这些活动,启发教师对专业发展、观众需求、培养方向等问题的研究。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
4.聘请专家教授,共建专业发展
(1)聘请知名的专家教授和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才,到校讲学,或担任某学科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一个专业有了知名专家的支撑,就可以带动一个专业的学术氛围、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提升本专业知名度。
(2)聘请省内一些演艺团体、文化艺术活动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或顾问,商讨专业的发展是否更贴近市场,应该如何改善;就业方向是否合理,应该如何趋于完善,为专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建学科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在强调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今天,作为高等院校的新生力量,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旅游人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而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音乐艺术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也应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8).
[2]吴明思.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郁文武,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茶乐艺术;高校教学;音乐教育;运用机制;艺术体系
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与艺术融合的价值载体,其中生动呈现了文化与艺术的多元交流,诠释了大众的生活习惯,深化了大众自身的审美情感等各种艺术特征。在教育机制全面创新的今天,将茶乐艺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机制全面融合,不仅能够切实强化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同时也对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价值提升,起到积极的价值作用。
1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欠缺不足认知
音乐教育作为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和精神理念启迪的重要载体。在学生全面素养培养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合理、完善的音乐教育机制,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活动中,由于缺乏科学且系统化的教学机制,加上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不强,艺术融合度不够,从而大大制约了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尤其是在该音乐课堂之上,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把握和理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本身就是一项开放性的课堂机制,只有学生处在开放自由的心态之中,才能真正有效的理解所学音乐艺术内容。当然,对于整个高校音乐教育来说,其中所使用的素材也缺乏长期有效的革新,比如过多依赖教学素材,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挖掘等等。这些都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结合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价值诉求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体系,都是基于文化认同下的内容呈现以及对文化交流与艺术精神的生动展示。
2茶乐艺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认知
结合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实际看,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化元素。茶乐艺术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极为生动化的音乐艺术。更是当前我们理解茶文化,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茶乐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不仅是我们合理认识到茶文化所包含人文特色的内涵前提,也是我们当前直观分析茶文化价值特点的关键。当前,我们在具体理解茶文化生动性时,要注重寻求合理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融入大众的具体理解与感知,进而真正发挥该文化的情感理解。对于茶乐艺术来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是大众在茶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情感艺术,因此,茶乐艺术中所展现的情感理念,乃至艺术感知,都充分呈现了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事实上,茶乐艺术是一种极为独特的艺术形式。除了其中对茶文化的艺术表达外,也诠释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价值理解与情感体会。尤其从各个地区的茶乐艺术看,其风格多样,且往往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诸多内容融入其中,从而造就了风格多样、形式独特的茶乐艺术。茶乐艺术的整体发展,逐渐使其从一种本土化艺术,逐渐发展成为多元文化的“代名词”,如今的茶乐艺术包含了诸多内容,比如歌舞、服饰,乃至表演动作等等,这些都为茶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载体。
3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创新诉求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互联网音乐、西方艺术等等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作为一种全新现象,想要确保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就需要充分注重探索各种能够推进音乐教学有效发展的具体资源。教学资源是确保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科学实施的关键诉求。结合茶乐艺术的具体内涵和本质特点看,其中正是基于当前音乐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当前文化与艺术交流活动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整个教育活动中,多种教学资源的充分融入,以及各种艺术传播机制日益成熟,恰恰是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合理发展中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立足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实践,制定极具影响力的音乐教学机制,就至关重要。对于茶乐艺术的整体价值来说,其中既是一种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大众艺术情感的生动继承,茶乐艺术的价值理念突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以及教学框架的约束,从而彰显了茶艺本身所发挥的价值。对于茶乐艺术应用来说,这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也是时代创新与教学资源完善之间的重要结合。因此,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如何寻找该教育活动与茶乐艺术两者的融合点和应用的平衡点就极为重要。
4高校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茶乐艺术运用机制
在文化艺术交流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今茶乐艺术也实现了成熟发展,这使得我们在开展高校音乐教育时,要充分注重茶乐这一传统艺术,通过将现代教育的理念内涵融入其中,进而为高校音乐教育机制的创新实施,融入新动力。在将茶乐艺术综合融入于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整个音乐学习中,更容易的了解和感受音乐艺术所彰显的旋律内涵。同时,也会让学生在掌握茶乐知识内容的同时,实现对多元文化艺术的生动感知。所以,对于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来说,需要学生在深度了解茶乐艺术发展背景的前提下,综合体会茶乐艺术中所诠释的价值情感,从而更好将茶乐艺术的价值情感予以生动表现。通过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与茶乐艺术之间的具体差异,进而通过合理改造和有效创新,从而推进高校音乐教育的真正创新。茶乐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经典内涵,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该文化形态正在经历多元文化融入与多样内涵借鉴的价值问题,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发挥茶乐艺术的价值优势。通过选择合适、多样化的艺术元素,加上对茶文化的内容,以及理性诠释,从而有效服务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中所包含的茶乐艺术体系,不仅是对茶文化进行有效传递的价值承载,更是对茶文化内涵的有效挖掘,通过对茶元素歌词与欢快曲调等多种资源的融入,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生活的有效认知和合理传播。对于当前高校音乐艺术教学活动的本质革新来说,机制创新、文化传承与精神感知,已经发展成为该教学有效实施的精髓。在文化传承与教学创新的今天,极具人文化和内涵化的茶乐艺术,已经成为当前确保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序推进和内涵提升的重要内容。结合茶乐艺术的本质特点,以及具体的艺术理念看,这一充满历史特征和人文内涵的艺术形式,能够为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序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茶乐艺术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方式,其中所包含的艺术特质中,生动诠释了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乃至人文色彩,尤其是茶乐艺术更多是大众在饮茶活动中的价值理解与情感体验。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都茶乐艺术,进行具体改造和本质创新,其势必能够实现最佳教育效果。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高校音乐教育活动已经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机制,文化交流与艺术包容,乃至互联网时代的推动,实现了音乐艺术的成熟发展。当然,高校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其通过自我搜寻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了大量艺术内容。因此,整个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创新特性,乃至开放性优势,正是当前我们选择音乐教学素材,创新教育体系的关键。为了有效满足高校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当前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充分激发音乐教育活动的创新性与内涵活力,也要通过丰富音乐素材,优化教学内容,从而让高校音乐教学活动,能够实现规范化发展。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审美素质;道德素质;审美意识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真正地贯彻落实党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音乐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培养人的智能素质和才能素质,同时也是德能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实践已经证明,单一化的、片面性的应试教育已经违背了合理开发人才资源这一客观规律,迫使学生向一个方面发展,事实上,已经扭曲了学生心理素质和智商的正常发展,将学生千差万别的性格、心态、爱好进行整齐划一,这种单调而统一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扼杀了一大批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的命运,如果这样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何而谈起?因此,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面的基础素质教育。我们决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音乐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音乐教育进行素质培养,其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升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音乐具有教化功能,自古而然。《乐记》记载:“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法治人,善则形象德矣”,这说明“乐”有对人施行教化的作用,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在当前音乐教育中,我们应采取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用音乐触动人的精神世界,在音乐中感受崇高美。崇高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赞美、歌颂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和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对象相联系,如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作品表现出人类对和平幸福的祈求,对苦难和忧患的同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渗透着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崇高的巨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向往纯真,高临于平庸与卑鄙渺小之上。良好的音乐教育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的修养提高,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能素质全面发展
音乐促进智能的发展已为全社会之共识。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买乐器,请家教进行各种音乐智能投资,目的是以乐器为手段开发孩子的智力。音乐是通过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因素有目的地选择和组织,从而构成一定音乐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的声音形象作用于人的听觉,使感受者产生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进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富有情感的意象,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陶冶,同时还能促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许多世界名人都与音乐有密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精通音乐,他们的论述中有许多涉及音乐的精辟论述。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撰写过《音乐辞典》中的音乐条目;作家泰戈尔也是位作曲家,是印度国歌的曲作家;爱因斯坦同时也是小提琴家,他曾说:“我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要比物理老师给的多得多。”可见音乐对于开启人们的智慧有巨大的作用。
三、音乐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美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美德教育,从而达到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发展审美感情,影响人的道德情操的目的。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培养
音乐教育具有怡情健身之功。难怪元代名医朱震亨发出感慨:“乐者,亦为药也。”一方面,音乐教育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愉悦性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音乐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降血压、调整神经等作用。真可谓“一生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有可保养心性,提升精神境界,有益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音乐也能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强化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音乐文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将在这片领域继续合理、科学地实践,培养张扬学生的素养个性,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发展,为素质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曼君,吴跃跃.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2.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版.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