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

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匆匆结束了,慕然回首,虽然说不上十分圆满,但也着实有许多欣喜与快乐值得回味。

一、不断加强个人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

本人矢志不渝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不断搞个人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以平和的心态,以文明的言行,以创建和谐社会的准则,以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观念,以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对待学生,对待同志,对待自己的具体工作,对待整个教育事业。

二、坚持终身学习与实践的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文化与业务理论技能,以坚实的文化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好各项工作。

半年来,本人针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首先是坚持不懈地加强了写作技能训练,本学期撰写各类计划、总结、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杂谈以及其他体裁的各类文章四十余篇,累计十余万字,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其二是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持续发展,常抓常新,本人坚持不懈地学习组织领导与实验研究教育科研课题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校本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三是不断丰富实施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理论知识,逐渐在头脑中建立和完善了新课程理论体系,为实施新课改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坚持做好日常教学检查指导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配合县教科所、教育学会以及教师进修学校初教部等各职能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在学期工作过程中,首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案例研究工作计划》和《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工作计划》。其次是加强了全面调研、检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管理与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检查与指导工作,并对个人负责的调研项目作出了具体、明确、公正的评价,及时形成了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其三是进一步加强了档案管理,本学期累计整理归档文件十七卷,其中追补了以前积压文件三卷,使档案管理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其四是及时印发和转发上级各业务部门下发的科研成果征集通知,本学期累计征集上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论文共计四十七篇,较历年单学期征集上报篇目数量都有较高突破。

四、教育科研工作稳中求进,全面铺开,成效显著。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树立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校本课程与校本科研课题。为了扎实有效地将我校于去年十月份圆满结题的科研课题《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在全乡各校全面铺开,学期初,拟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教学专项工作计划,并在学期工作中召开了专题校长工作会议,进行了专项跟踪检查指导,因此,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在联合检查考核过程中,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和校本科研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国家“十一五”科研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形成、应用和传播的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稳中有升,效果突出,成绩喜人。首先,我们的子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整理与应用的研究》不但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总课题组的鉴定验收,我们课题组还有七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课题组同时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形成、应用和传播的研究》工作先进试验单位。本学期,我校课题组又按照总课题组通知的具体要求,评选推荐了三十六篇优秀案例参加全国第二届“教育教学案例奖”评奖活动,我相信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理想成绩。最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一年来的实验研究,不仅树立了全体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不仅提高了全体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全县联检考核中,我校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成绩和科研成果还在联检科研项目方面为学校赢得了令人满意的高分。其次,我又将二零零七年秋季在全国第一届“教育教学案例奖”评比活动中我校课题组获奖的三十二篇案例编辑成了获奖专辑——《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内刊第三期发表在互联网上与全国各地教师互动交流,并得到了各地教师的回应和认同。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文2

论文摘要:以江苏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得失。江苏大学实行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是针对部分拔尖学生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本科生拔尖人才方面的发掘和培养。但在学生受益面、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度、学生与实际科研的结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欠缺。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计划;教学改革

从整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大学学习后,对大学生课题完成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

1.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下高校的角逐点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2.教师结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高校要在未来的教育革新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订单式培训教育阶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建设人才。因此,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的是直接面向所需工作的订单式培训教育方式。

二是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资源的调配主要以服从经济建设为主,且教育投入短期见效慢,导致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于还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口号。教育资源的稀缺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以择优选拔的精英教育为主。

三是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就业适龄人口高峰期。政府为了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和保证教育入学比例不降的双重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强制高校进行招生规模扩张。

四是高校教学硬件和人员膨胀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之前累积的高等教育弊病也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的生源扩张,与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峰期学生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两方面因素直接促使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增加教育投入,进行教育革新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政府通过大学城建设,并校和贷款等各种方式鼓励高校进行教育硬件的扩张整合和人员的补充扩张。

五是师资结构优化和教学质量改革阶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的是先吸收纳入,再消化改革的路线。因此,走过了教育规模的膨胀期,教育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膨胀期后,随即而来的将是教师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革新。

就教育方法革新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翻了数翻,高等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西方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大学生研究计划

大学生研究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是一项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教育改革举措,其原型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目前,在MIT学习期间,约有8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一项UROP计划。Caltech也相应设立了夏季大学生研究奖学金,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1998年起,由李政道先生引入该方法,并在我国设立“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简称莙政项目。目前,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UROP”计划已被国内多数顶尖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范畴。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纳入到本科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将大学生研究计划纳入日常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方案探索

1.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

结合江苏大学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方向,明确和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所对应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为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思想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此外,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对接,提升江苏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方案、教学形式

从总体的教学方向来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指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任务。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导师定期与学生会面,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讨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种活动,包括组会,需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对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直接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人才培养的优化角度来看,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研究计划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因为任何科研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周期时间。对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学生的累计工作时间为准,另一种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主。制定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和工程试验基础的条件下更好的得到科研锻炼。

4. 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选取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并达到对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江苏大学学生考研进修和企业就业两方面的需求定位,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同时限定导师每个学年所带的学生数量,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5.学生相应学分与工作量的认定和评价奖励办法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学生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的表现和最终成果纳入学生教育评价系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6.导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办法

对大学生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正确认定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一个好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可激发优秀导师的工作干劲,使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7.正确处理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协同关系

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对接,可弥补现行毕业设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从而提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偏重于对个别拔尖学生的发掘和竞技培养,而大学生研究计划则是立足于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纳入本科生教学过程的一项教改试点措施。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深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文3

一、教师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引领

在与教师同行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缺乏理论修养。果真如此吗?教师怕搞科研,怕动笔写文章,缺乏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而且,学校用重金聘请大学课程理论专家搞讲座,教师反应平平,效果仍然不佳,甚至造成科研与教学两层皮的错觉。那么,教师究竟需要什么呢?这里摘引上海青浦区部分中小学311名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了解教师真正需要什么。“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据统计结果显示:A.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占3.2%;B.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占2.8%;C.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占36.7%;D.身边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材教法方面给予指导,占35.7%;E.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切磋交流,占21.6%。从此项问卷调查所显示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三点教师需要的结论:

1.教师需要具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上述统计结果选择很少的是A,B两项,A,B选项均无具体课例。其中受教师欢迎的C,D,E指导方式均涉及具体课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成长和发展需要具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其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而实践智慧是缄默的,隐含于教师实践过程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教师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收获较大的行为是教学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和评课,指导教学行为改进,或听优秀教师的课,然后参加讨论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加以应用。然而,我们只有讨论、点评,却无后续行为跟进,造成了教学“反思”的缺失。这是我们常犯的教学毛病,囿于原地而不能发展。

3.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

教师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个体需要,需要的是有课例的专业引领,而不是纯理论的指导,它要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丰富实践智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提升,对本专业充满理性关怀。

二、立足主体——发展,引领技术教研

有效的校本科研形成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显著表现。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教研呢?

1.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确定校本教研的主题

学校持续性发展是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思想沉淀累积、几代校长与时俱进、办学理念跟进发展而确定下来的定位发展,它具有区域性和个体性。譬如从化中学从明朝学宫至今有500多年,办初中到今日完全中学也走了80余载的路程,办学思想、理念累积沉淀非常深厚,在从化市乃至广州地区享有盛誉。该校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特色是“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因此,根据从化中学发展定位,我们确定了校本教研的主题是:“主体——发展”,并以此引领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2.根据教科研工作成效特性确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指导教师树立“挖洞”式科研意识

“主体——发展”教育要见成效显特色,并不是一二年能办到的,它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培养一位名师需要学校多年培养以及本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才能完成的。为此,校本科研既要有短期计划,更要有长期规划。

从化中学已制定三年培养名师计划,同时跟进的是三年校本教研计划,从化中学随之还会出台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等。可以这样说,校本教研是学校持续发展艰巨又长期的一项科学发展工程。

“主体——发展”教育是学校校本教研的总目标。有了这个总目标,关键要落实到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实践中去。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得到各级教育教研单位立项、专家指导;指导教师制定课题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能及时得到专家指导反馈,修正方案和计划,得以持续深化研究;指导教师上好实验研究课,加大课堂教学科研含量,做到教与研合一、知与行同步;指导教师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和收集科研素材和资料等。这一环节最重要是指导教师形成“挖洞”式科研意识。我们必须有“挖洞”科研意识,方能成就校本科研的一方特色。

3.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职业特性,激励教师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重视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另一方面改革传统教研组教研形式,提高研究活动“有效性”。据上海市一项专项抽样调查显示:只有8%的教师认为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有效”,而对参加面小得多的“观摩教育活动”认为“有效”的高达76%。被调查的教师认定“对提高专业水平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此为“观摩活动”、“书籍杂志”、“报告讲座”、“教研活动”、“教育科研”、“教育笔记”,其中“观摩活动”被认为“有效”的达76%,其余各项都超不过15%。这也就是说,花费时间最多和组织色彩越浓的教研组学习方式,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我们必须对目前效果不佳的教研组教研活动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关注的视野,走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领域,学习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技能,观摩教学录像,对有关的公开课进行评价和集体指导下的个人反思等,才会给教研组的活动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主体——发展”式教育校本教研的教育行动主题思考

“主体——发展”式教育校本教研的教育行动,应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确定其主题:

一是“主体”。历年来,大家对学校发展定位学生是主体,现已形成共识,但是此主体定位却不全面。如果说学校发展——教育是双主体,教师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只有认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校本科研确认了主人,学校发展才有内在动力和活力。

教师的角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随着活动进程而不断生成转换:主体——主导——首席。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的主体。(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两大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主客体的双重角色。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选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是教师客体主体化的外观功能;(2)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创设有利学生学习的课堂情绪,或质疑发问,或设计课堂训练形式,或调整学生学习心理机制等,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3)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些事先能预设,有些是不能预设的。如果说学生已处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那么,教师是资源的整合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仅成为教学中的首席角色,与学生平等商量——决策的参谋而已。总之,教师的角色虽然变化,但他仍然决定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完成过程正是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发展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校本教研才有活力和特色。

二是“发展”。教师既要面对社会需求不断攀升的挑战,也面临着学生发展种种难以预测需要的挑战。教师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专家型教师。然而,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有其独特的特性:(1)情境性发展。专家型教师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在利用教学专业知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呈现质量上的不同。专家型教师不能把具体专家型知识结构打包给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进行知识速成。认知弹性理论批判了“预先打包的”或“预先编撰好的”图式观,认为图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知识结构”,而是“按照具体情境重新组合这些知识”,是“从各种知识源中,将适应当前情境中某一理解或问题解决需要的信息组合起来”,必须具有应用性,必须能够向实践的情境转化。因此,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是在教学实践情境中求得发展。(2)多元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专业素养、志趣爱好等方面有直接联系,并且在多元教育教学理论影响教学行为的实际情境中,决定着多元性发展道路。(3)差异性发展。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立个性的人,差异性永远客观存在,具有其合理性。正因为这种差异,使得教师队伍呈金字塔形“梯”态分布,以便发挥专家型教师引领作用,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实践智慧不断得到提升,造就一支良好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4)均衡性发展。我们注意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让部分有潜质的热衷教科研的教师优先发展起来,打破平均发展的局面,是造就专家型教师队伍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专家型教师作为领军人,形成高一层次的同事互助支援的良好学习氛围,并最终达成教师队伍均衡性发展的目标。

三是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关注的是教师主体如何发展,其间最重要的环节是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调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学习、去观摩体验、去反思的积极情绪,与同事之间互助支援,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这种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的学习,使教师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展示出与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相类似的过程,提供解决问题原型,并激励教师探索和跟进教学实践的反思行为,丰富教师实践知识和不断提升实践智慧。长此以往,可以促进研讨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发展机制。

四、“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的计划和行动

1.一切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如今对教师怎样教学生要求很高,天天呼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那么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学校是否也应当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呢?把教师的需求作为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呢?“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把一切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作为教育行动的指南。

2.计划

基于教师的需求和“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主题思考,以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突出问题为目标,构建以教师为主体,以课例(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行动研究操作模式。其具体计划是:

(1)准备阶段(2007.9~2008.6)。

1)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组。

2)分学科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指导申报课题立项,撰写制定各课题的实施方案草稿。

3)选点确定实验班级及主持教师。

4)召开“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教师会议,对主持教师和参研教师进行培训。

(2)行动阶段(2008.9~2010.6)。

1)对现阶段教学行为进行观课、调研、访谈。

2)分学科按课题分组,讨论新设计阶段的课。

3)新设计阶段观课,深入访谈,用微格教研方式讨论教学行为改进。

4)开展“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中教学行为发展变化的问卷调查。

5)召开研究组成员及教师主持课题成员的分析会议,比较、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变化情况——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的含金量。

(3)总结阶段(2010.9—2011.2)。

1)收集“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所有资料,按学科、课题整理归档。

2)处理课题研究相关数据、资料,撰写总结、结题报告。

3)面向全体教师乃至从化教育界汇报“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行动研究的成果及经验。

3.行动

“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各学科教师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更快地适应课程变化发展的教育旋律。其行动要点是:

(1)根据课题实施要求确定研究内容,同事互助,共同研究决定近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指定专人准备。

(2)上课题实验课,由主讲人就准备的专题内容进行公开教学,进行现场录像。

(3)课后及时反馈评价,课题组参研人员一起研讨,要求每位参加者都发表意见。

(4)自我观察上课录像反省,与参研人员一起商谈自己对该内容的设计思想。

(5)重审课题中相应理论,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报刊,借同行先行者的头脑,丰富课题理论内涵,并对课题相关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完善。

(6)主讲人修改教学设计思路后就同一研究内容进行再教学。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生物工程;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6]余旭亚,李涛,纳海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理工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张洋(1980-),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科长,助理研究员;段磊(1980-),男,湖北襄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JA104015)、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CE40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B01-08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78-02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毕业后走上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特别是理工科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逐年呈下滑趋势,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为此,笔者通过对学校理工科院系师生的调研,找出并分析了影响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如何提高与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1.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剧增

首先,教师数量的增长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倍增。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必然导致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少,疲于应付。而学校又仅按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定工作量,指导得好坏同样对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影响了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实验仪器和经费是理工科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却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可用于毕业设计的实验仪器相对匮乏。此外,学校划拨的指导毕业设计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学生能力存在差异

毕业设计通常是一人一题,采用师生互选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师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然而,由于学生能力存在差异,题目难易存在差别,部分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要求、实验装备等不甚了解,盲目选题,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从而导致毕业设计无法按时完成。

3.学生就业、考研压力大

毕业生数量剧增导致就业供需失衡,1个岗位多人竞争,形势极其严峻。从每年的10月开始到第二年的5月,很多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忙于投递简历、参加招聘会、竞争就业岗位。指导教师也深知学生工作未定,无法专注于毕业设计,对学生因求职而请假的要求实难拒绝。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未毕业的学生提前去单位实习1个月甚至更长,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为了避开就业压力,有的学生选择了考研,而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复试录取从每年的1月持续到5月上旬,再算上上一年的下半年复习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前途,指导教师通常都会让其集中时间精力复习备考,待研究生录取结束后,再开始毕业设计工作,这样一来,选择考研的学生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必然下降。

4.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

部分学生不以为意,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1]究其原因:

(1)有的学生认为就业协议已签,毕业设计内容、成绩与将来的工作无关,从而消极对待。

(2)有的学生因为升学、找工作与毕业设计冲突,时间和精力上不能兼顾,无法全身心投入而随便应付了事。

(3)有的学生因为要毕业了,学习不求上进,部分指导教师又疏于管理、缺乏指导,使得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东拼西凑,实质内容不多。

5.毕业设计时间不足

毕业设计从第七学期中期开始为早进入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完成选题、检索文献、撰写开题报告,从第八学期开始共13周时间为实质工作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完成毕业设计、计算机绘图、翻译英文文献。早进入阶段是找工作和复习考试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毕业设计则多以应付了事。待考试、招聘会结束,除去寒假,学生可以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只有第八学期的13周,再扣除学生找工作或到用人单位实习约4周、考研复试面试约2-3周,大部分学生实际从事毕业设计的时间在9-10周。然而,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制定了较高标准,这在短短数周内是无法达到的,也就导致学生采用抄袭、剽窃、雇人等方法来完成毕业设计。

6.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毕业设计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教师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填写任务书,学生选题、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并答辩。中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主要设计及实验工作。后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结果分析及总结,撰写毕业设计。这三个阶段只有师生之间密切交流,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然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前期对所选题目理解不清,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认识不够,研究思路混乱,开题流于形式;中期设计计算不合理,实验操作不规范,得到的数据可靠性低;后期不会分析所得数据,所得结论模糊,撰写毕业设计格式不规范,逻辑性差等。

7.毕业设计管理不到位

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虽已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严格、不规范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2]

(1)命题来源单一,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拟定。

(2)命题缺乏统一规范及审核,导致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工作量差异大。

(3)毕业设计检查缺乏过程监控,只是由学校组织的专家在期中教学检查的同时随机抽查。由于被抽查学生数量少,专家组又有专业差异,本应对毕业设计内容的检查也就转为对格式规范的检查。

(4)成绩评定流于形式。毕业设计总成绩由评阅成绩(60%)和答辩成绩(40%)两部分组成。其中评阅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成绩(30%)和评阅教师评阅成绩(30%)两部分组成。按照学校要求,评阅成绩、答辩成绩应具有针对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但学校又要求高就业率,教师不希望学生由于毕业设计总成绩不合格而无法参加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因此,指导教师给定评阅成绩时主观性较强;评阅教师考虑到自己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别的教师手中评阅,又碍于同事关系,给定评阅成绩时缺乏客观性;答辩成绩给定过于宽松,对要求不达标的毕业设计采取迁就态度。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

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外,还需培养一批质量意识强、认真负责、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品德情操高尚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此外,学校还应增加教育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加大毕业设计经费支持力度。

学校还可以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减轻教学资源压力。一方面,以企业、科研院所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学校节省一定的毕业设计经费;另一方面,将企业技术人员聘为指导教师,发挥企业设备优势,弥补学校师资力量和实验仪器的不足。

2.因材施教,命题结合学生实际

命题应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参考学生意愿,因人而定。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而言,命题可选择与所应聘单位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型课题,为学生的就业和应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毕业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命题可选择理论研究型课题,可以是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并培养科研技能、科研习惯及科研态度。此外,鼓励学生自主命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毕业设计。

3.建立健全教师、学生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学生规章制度,加强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使教师、学生都认识到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从而严肃认真地对待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作为指导教师,应严格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认真为学生答疑解惑,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积极研究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新途径。作为学生,应按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竭尽全力完成不同阶段的设计任务。未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不能擅自离校外出或提前到用人单位“上班”。为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不达标,就业、攻读研究生均实行“一票否决”。对于教师,认真负责、全心投入指导毕业设计工作,深受学生好评者,应给予教学工作量额外的奖励;漫不经心、敷衍塞责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或行政处罚。

4.合理调整毕业设计时间

为了弥补毕业设计时间的不足,在不影响课程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使毕业设计时间弹性化。教师提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将早进入阶段提前到第六学期末,学生利用暑假从事选题、文献检索、撰写开题报告,充分考虑题目的内容和方向,减少选题的盲目性。第七学期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而大型招聘会多在11月,教师可在9-10月间安排一些初步实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第八学期,教师则指导学生进一步再做研究实验,并撰写毕业设计,完成答辩。这样一来,学生在毕业设计、找工作、考研复习上就能合理分配时间。

5.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导致教师无法对毕业设计进行监督和指导的直接原因。在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课题组的定期讨论和中期答辩。课题组定期讨论可以每两周一次,固定时间地点,每位学生必须汇报近期毕业设计工作进展,及早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保证毕业设计顺利进行。中期答辩由答辩组组织,替代中期检查,每位学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PPT)汇报毕业设计中期工作。通过答辩,师生共同查找毕业设计中的优缺点,为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6.实施全过程管理,科学成绩评价标准

要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必须采取规范化、过程化的毕业设计管理新模式。[3]建立网上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将资格审查、出题审题、选题、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提交、评阅及答辩申请等环节均在网上进行。各环节相辅相成,对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实施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此外,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标准,将毕业设计总成绩调整为评阅成绩占50%和答辩成绩占50%。评阅成绩中指导教师评阅成绩占25%,评阅教师评阅成绩占25%,且评阅教师采用匿名评阅。答辩成绩中开题答辩成绩占10%、中期答辩成绩占10%、最终答辩成绩占30%,最终答辩采取公开答辩、匿名评分的方式。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本文对学校理工科院系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革措施,对提高和保障理工科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玉利,左敦稳,李军.高校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10):70-71.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增强本科教学实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典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将管理重心下移,推行二级绩效管理,理顺学校与院(系)的管理权责,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校管理从静到动,由细到精地规范高效内部运行机制。

一、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在地方高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涵盖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检查,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支撑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①、“三个基本”②、“两个突出”③、“一个引导”④的学习讨论,反复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学分安排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并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服务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制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也有了较大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3.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手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效果良好。

4.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运用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热情。

5.学习风气渐浓,建设效果明显。通过近年来持续有效的工作,校园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图书借阅量增长,自觉到实训室做练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增强。2007年以来,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6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68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55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35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搭建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建立了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形成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域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置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场所,从而满足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的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分散要求学生回家就近开展社会调查,每学年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舞蹈《大巴山抬工汉》获全国一等奖;舞蹈《红色记忆》获四川省一等奖;舞蹈《麻麻辣俏幺妹》获四川省二等奖;合唱《红色歌谣不变调》、《火龙舞之歌》获四川省二等奖;表演唱《打双麻窝子送》、《巴山妹子》获四川省三等奖。

3.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加。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四、紧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对院(系)办学定位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总之,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院(系)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实行绩效考核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应当把绩效管理及考核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整,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成效考核更加明显,努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四个促进”是指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②“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③“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④“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67.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51.

[3]李宝元.绩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