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干部学法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干部学法材料范文1
一
然而因各种原因,在校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身处教学一线,发现诸多问题。
问题一:“怎么又要写作文啊?”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写作功底良莠不齐,普遍文字功底较差。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下,本能地排斥写作,不喜欢上写作课,看见老师捧着作文本进教室就怨声载道,不管老师今天布置训练哪方面的写作,都有排斥心理。甚至会追问一句:“今天交吗?”可见学生不但不喜欢写作,甚至害怕当堂作文,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妥协,最终是在规定时间内搪塞应付了事。
而应用文写作又是写作课程的一部分,在当前大多数中职语文教材中都占有一定比重。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
问题二:“这有什么好学的?书上有现成的格式。”
当被告知今天学习写应用文时,部分学生会觉得应用文写作理论很简单,没什么可学的,一看就懂,无非就是套用一些固定模式。但结果是好多学生一写就错,甚至教师反复强调的细节都会继续犯错,大部分教师遇到此类情况就会很头疼。
问题三:“我以后是做XXX的,会写这个没有用啊!”
部分学生不重视,觉得自己学习的是专业,认为应用文与未来岗位的工作关系不大,学不学无所谓。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历年来一些工作优异的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他们写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海报、通知、启事等应用文体,错漏百出,用语不规范,文体毛病明显。
问题四:“这个XXX怎么教啊?我自己都没有写过啊!”
教授应用文写作的教师一般都是语文教师,他们大多缺乏实际写作经验。实际教学过程中甚至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没有凸显中职特色。有的教师忽略理论联系实际,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讲述,照本宣科,和学生交流少,让学生动手少。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应用文枯燥,不如文学作品有趣味,因而教学敷衍了事。另外,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本身,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校园活动生活极少关注,因此教学中的例文和写作要求往往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只能“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效果弱。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了写了就结束了,不会再带领学生反复修改、推敲。
问题五:“这个考不考?怎么考?”
有的学生比较关心应用文写作怎么考核,经常会有这样的提问,认为要考试的就要多花点时间,不考试的就可以少花点时间,甚至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作用,再加上目前的考核机制不全面,使得学生仍然以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在应付中职语文学习。
二
上述问题是在我们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中屡次出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学得明白,让教师教得透彻呢?如何使应用文发挥实用价值,实现中职教学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培养目标呢?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活实际。
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中职学校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为学生将来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从专业特点出发,选择相应教学内容。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新颖生动的教学手段。
只有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才能避免教学流于形式和枯燥。应用文的特点重在实用和操作,教师为了将应用文课讲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科学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写作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强化师资力量,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工具类课程,更是一项专业技能,应用文有其实践性与应用性,教师应了解学生专业,理解专业写作内容,加强学习或进行写作教学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应用文写作授课教师的重视,保障这些教师的培训机会、培训频率、培训时长、培训费用及培训场地等方面条件,这样才能增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也才能相应增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团干部学法材料范文2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江苏省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常用软件,提高信息素养,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新的教改方向。多数研究成果忽视了一个更需关注的群体――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
笔者所在学校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划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层次一:本一本二文科类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总学时72学时,其中30学时上机,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能通过期末考试和全国或江苏省一级考试。层次二:本一本二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Ⅱ)”总学时48学时,其中10学时上机。层次三:本三所有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总学时80学时时,其中30学时上机,基本要求同层次一,期末难度稍低点。所用教材均为艺术学院的所有专业归属于第一层次,采用“理论+上机”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这样的安排对授课的老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笔者在2015-2016第二学期,承担了艺术学院音乐师范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共3个班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课程的教学,现有条件下尝试了各种努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还是没有明显改进。期末理论考试卷面不及格率高达85%,相当于笔者同期承担的该课程其他专业班级考试的及格率。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生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改迫在眉睫。
1艺术类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1.1艺术类专业新生学习能力弱
艺术类专业新生学习能力弱,高考录取时文化成绩就比文理专业低很多(如表1)。与成绩低的特点相随的还有学习兴趣低,自控力特别差,对文化课的学习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压根不想学,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课堂纪律松散,交头接耳大有人在,课堂提问,一问三不知,还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导致课堂利用力低。
1.2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厌信息技术课
基于兴趣或将来的就业压力,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了“一技之长”更愿意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花在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上。更重要的是,一些专业优秀的学生往往将从事社会兼职和参加文艺演出作为不上文化课的理由,并且还是那么的冠冕堂皇。因为社会兼职过程中的被认可以及演出的成功使他获得了文化课一时无法给予的成就感。殊不知,这种忙碌占用了他们学习文化课的大量时间,包括学习“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时间,班主任随意的批假,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只有专业课才重要”的错觉。
客观上,“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与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结合得不是十分紧密,与后续专业课几乎无直接联系,无法引起学生的自觉重视。另外,学好“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这显然与擅长灵感、直觉等形象思维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不符。“不得不学”和“自认学不好”的长期纠结最终将导致厌学。
1.3合班教学模式不利于艺术类专业学生
高考前艺术特长的培养普遍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进人高校后,除了文化课,音乐专业的多数课程都是在琴房或音乐教室采用小组教学甚至是一对一教学。这种长期的个别化教学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尤其是音乐类学生特别依赖这种手把手的师徒交流模式。“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全体新生开课,受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约束,理论课不得不采用合班教学模式,这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离开老师一对一指导他们觉得无所适从,产生无能和无助的感觉,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合班教学加大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无法保证深入的师生互动,也无法及时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多数学生被过滤在教师的关注之外,尤其是教室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听不清,学习积极性削弱,最终成为低头族,人在,心却不在。
1.4课后巩固措施缺乏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授课计划保持基本一致,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不会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提问,课堂练习或者小测验。课后教师会通过布置作业来督促学生看书复习,为降低作业批改难度,提交的作业内容偏基本概念,答案基本是书中原话且固定不变,结果多为“一个学生做,多个学生抄”。真正需要思考和概况总结的重难点习题虽然也布置了,终因没有强制提交的要求,学生在平时几乎不做。等到考前抄上答案,死记硬背一番应付下期末考试。这种只学不练的学习状态,必然削弱课堂学习效果。
1.5考核形式单一
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课程考试采用闭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上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因为平时作业无法反应个体差异,平时的上机练习也不便评分,所以最终的考核实际上只与期末考试成绩和上机考核成绩有关,助长了学生应试和投机的心态,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不近人意。
1.6教学管理部门不重视
教学管理部门的不重视表现在多个方面:1)没有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单独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与文理专业统一计划、统一要求、甚至统一试卷;2)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较少,无人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偶有督导,多数情况下是为完成听课任务,很少与教师有深入交流,起不到监督和桥梁作用;3)对教学结果漠不关心,卷面不及格率再高也无人约谈,平时成绩虚高无人问津;4)试卷分析形同虚设。在课程考试试卷分析表中,教师根据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统计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及百分比,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原因进行了简析,还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拟改进措施及意见。遗憾的是,除了教师本人,估计没有第二人认真读过这些分析和意见,因为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一直未被重视。
2艺术类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进措施
2.1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课程教学计划
艺术类专业学生人学时文化成绩低,文化基础差且学习能力弱,不擅长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思维,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随意而散漫。他们爱专业、重实践,独立好强,擅长展现自己,张扬个性。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制定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设置合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融入信息理论和知识,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技能,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学场所以机房为最佳,便于硬件的展示和拆装、软件的安装和卸载、网络的配置与使用及各种专题训练(WIN7、WORD、EXCEL、POWERPOINT、IE、OUTLOOK)。教学人数60左右,以不超过机房可用机器数为宜。课程考核可以参考江苏省等级考试采用无纸化网络考试,占总成绩60%,总成绩的另40%来源于各专题训练的系统当场评分的加权平均值。这种考核模式使得学生不得不重视过程学习,不得不放弃对老师送分的幻想。
2.2借助解决问题来激发理论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视,教师需要打破“教师讲课,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改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讲评”的新模式。即教师围绕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设置一个能串联各知识点的问题(如表2),学生通过自学在课前尝试自行解决问题,形成书面材料,课上由学生合作完成问题的回答,教师有针对地讲评和补充纠正,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
表2中问题的设置兼顾了知识点和实用性,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购置一台心仪的计算机并使其可用是这些大一新生普遍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堂交流的强制性则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外因保证,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和被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若能主动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学生便能亲其道,信其行。在此基础上,想要学生适当做些课外作业巩固所学,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3借鉴“框架”教学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学时,用于学生熟练WINDOWS 7和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操作。考虑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这些内容已有所学,新的实验教材对操作步骤撰写又特别详细,故采用学生自行练习,老师按需个别指导的模式。实践表明,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的指导,学生依葫芦画瓢能做出最终效果,但实验结束后,对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印象不深。
造成上述Y果的原因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过度关注细节,忽视了软件整体功能和界面全貌,忽视了任务要求。所以,学生自行练习之前,建议教师先结合一个功能齐全的样张,带领学生全面了解软件的功能、特点、用途和界面,再对样张中实现的各功能对应的菜单项或命令项进行讲练,样张中未涉及的使用频率较低的菜单项做提示性讲解。学生自行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屏蔽操作步骤指导,通过回忆教师讲练内容完成实践任务,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查阅“帮助”菜单,自行解决问题。
2.4加强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
学风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毅力是否持久,学习求知欲和竞争意识是否强烈,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尤其是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加强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离不开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制度的制定应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其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容践踏。学风建设应该贯穿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并要发挥好班团干部在学习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2.5加快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将课程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或微课等形式,连同在线测试、在线评分、在线讨论等功能整合成一个课程在线学习系统,能较好地解决现有教学模式暴露的各种问题,真正实现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过程考核等美好愿望。学习过程不受时空约束,能弥补艺术类专业学生因兼职和参加文艺演出而不能上课的缺陷。教学资源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借助在线测试和评分系统,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量”和“质”上能得到保证,反馈也更及时,教师可以将节省的批改作业时间用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上,用于答疑解惑。
2.6加强重视,勤于管理和监督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力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①加强监管与激励并重的制度建设。②制度的实施不能流于形式和台账整理,制度的监管机构与实施机构要分离。③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和处理。例如,督导听课后要将听课意见和感受及时向教师本人及教学管理部门反馈。又如,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汇总教师在授课记录本上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困难,并想办法及时解决。再如,不能放任试卷分析表中暴露的卷面高比例不及格问题。④多渠道收集教学质量信息,认真分析和研究对策。⑤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