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意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意识论文范文1
当前高中生素质的现状分析
生长发育比较迅速,提早进入青春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这样一来,造成青少年儿童生长处于日益增长阶段,进而导致青少年提早进入青春期。调查以17岁城市男生身体发育情况为例,在1979年,此阶段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8.6cm、体重为54.8kg、胸围为82.3cm。然而,到了2000年此阶段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72.8cm,比以前增长了4.2cm;体重是62.6kg,而胸围也增加了3.5cm,变为85.8cm。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其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的生长状况都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反差。各项体育锻炼的指标都所有下降,例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除此之外,青少年肺活量下降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近视的概率大大提高。有专家证实,上述这些问题都表明青少年身体发育远远落后于身体形态的生长。肥胖的几率逐渐增加我国体质监测中心的研究教授指出,过于溺爱孩子成为增加青少年肥胖的数量的原因。通过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和1995年比较来说,我国城市男生肥胖概率从6.7%增加到10.7%。青少年过于肥胖会造成心脏与肾脏等身体问题的出现。因此,导致青少年的毅力、耐力等大大下降,使学生的整体状况出现大幅下降。
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不断激发高中生终身锻炼的动机巨大的动机成为引导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因,而目标则是借助各种活动而获得的结果。而事实上,动机与目标都是人们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下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只有有了体育动机,才可以对体育锻炼产生极强的兴趣爱好。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适当调整其自身的运动行为。培养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体育兴趣分为两大类,即直接体育兴趣与间接体育兴趣。其中,第一类兴趣指的是学生被某个体育项目吸引,在激发出这种兴趣爱好后,便产生很强烈的热情。第二类体育兴趣指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练习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人们对体育产生较强兴趣,但这是和自身意识努力紧密相连的。使高中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又要学生利用正确运动方法进行锻炼的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能够减少锻炼过程中出现损伤,使学生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的状态。当学生参加工作后,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策略
体育意识论文范文2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欲望和满足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从中得到乐趣,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可以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亚运知识、北京奥运村进展情况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体育意识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农村 义务教育 问题 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多种挑战。
1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在经历了结构调整之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经费短缺。根据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短缺,具体表现为经费收支矛盾突出、公用经费和建设性支出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1.1 经费投入来源减少,入不敷出。我国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费,实行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可是在调查中发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所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并未得以落实。虽然政府财政拨款力度有所加大,但学校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从2006年至2010年,被调查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平均分别为82.1万、104万、121.4万元、123.7万、135.2万,而支出总额平均分别是96.6万、115.5万、132.6万、136.1万、149.9万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收支存在很大缺口,入不敷出。(见表1)
表1 教育经费收支变化情况表 单位:万元
1.1.2 公用经费匮乏,危及学校正常运转。公用经费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据估算,一所学校要维持正常教育,公用经费至少应达到生均80~110元。而据调查,被调查学校在2005年以前,公用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基本不做安排,虽然2008年预算内有了公用经费,可是其所占比例平均仅为5.29%,生均公用经费仅为30元。此后几年虽然投入的公用经费比例有所提高,但还是远低于维持正常教育的最低水平。(见表2)
表2 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1.2 教学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独立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尚无法全面地评价被调查学校的教育质量,但仅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辍学和转学等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其教育质量的高低。
1.2.1 教育教学设施简陋。由于缺乏资金进行必要的教育设施投入,大部分被调查学校没有图书馆,就连基本的自然科学实验设施、体育设施都相当缺乏。在自然科学实验中,由于仪器有限,只能有少数学生动手操作,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当作看客与听客。虽然部分被调查学校配有多媒体设备,但教师从来不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只有在上计算机课时才能接触到计算机。
1.2.2 学生流失异常严重。据对被调查学校学生流失情况的跟踪调查,即连续调查被调查学校同一届学生3年的在校生记录来看。2007年,被调查学校平均招收的学生为480人,到第二学年初为400人,到第三学年初为305人,而到毕业时,平均仅有260人,就是说3年内平均共流失了220人,占入学学生的比例为45.9%(见表3)。学生流失造成被调查学校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缩水。(见表4)
表3 学生平均流失情况调查表
(此处,学生流失包括了学生转学与辍学)
表4 平均发展规模
不仅新生的入学人数在逐年下降,而且到高年级后流失、辍学的现象也很严重。尤其是2007年以来,每到寒暑假期,都会有大量学生流失。
1.3 师资力量薄弱。
1.3.1 教师缺编现象突出。随着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大量涌入城里,教师紧缺,被调查学校的师资普遍存在缺编现象,在学科配制上不够合理。如图1所示,从对350名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教师相对充足,而其它学科教师相对缺乏。虽然学校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却没有专职教师任教,致使该课程无法按照课程标准正常教学。
图1 各学科师资分布情况
1.3.2 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的投入。这些学校硬件和市区相差无几,但学生择校现象仍然不能杜绝。事实上,择校就是择名校、择名师。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缺少的就是真正能在本校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名师。例如开封郊区一所中学,学校精心培养出来的8名骨干教师,2010年暑假就有7人被调入市重点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名师引领。
1.3.3 在岗教师学历偏低。随着骨干教师逐渐向市区学校中流失,被调查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下滑。如图2和图3所示,从对350名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学历达标率低。52.9%的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或以下,47.1%为大专,没有普通本科毕业的教师。虽然现学历中61.8%达到本科,仅有5.9%为中专或以下,可是82.4%的教师是通过自考或函授的方式获得现学历的。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这两种培养方式并不是十分理想。
图2 第一学历情况 图3 现学历情况
1.3.4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由于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加之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够,科研活动流于形式,不少学校没有科研课题。调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95%的教师缺乏独立科研能力,只有评职称时才去考虑撰写论文。科研能力普遍较差,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乏力。
体育意识论文范文4
>>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的正确引导分析 论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自媒体时代的微博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如何引导网络舆论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试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艺术 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强化 自媒体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引导与对策确定 自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建构 自媒体时代舆论危机的应对 浅析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与引导反思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论娱乐新闻的舆论引导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媒类人才舆论引导能力培养的内涵研究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艺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胡国华:《想全部封锁资讯不可能管理媒体不是什么都不让报》,2007年2月7日,《南方都市报》。
③见#f=dupdate。
④作者王册,载2016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⑤鲁迅:《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三闲集・文艺与革命》。
⑥见2016年5月5日《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刘云山出席[N].人民日报,2016-2-20.
[2]佟慧娟.无法复制的感动――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把光明献给你》创作体会[EB/OL].http://.cn/zt/2013-11/05/cms1600
756article.shtml?nodes=_3287.
体育意识论文范文5
1巧设语言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趣和兴奋地智力内心状态,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使用语言技巧的的时候应该巧设悬疑,并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破学生受固定知识的限制,变无疑为有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吸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探索思维,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开展。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体育的基本动作技能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思维方面出发,结合实际的教材内容,巧设语言悬疑,体现教师语言艺术性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武术练习的课堂上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编一些比较顺口的词语或顺口溜,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记住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名称,比如说"马步横打"、"抡臂砸拳"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
2在教学中要适时、有节奏的运用语言
突显语言的艺术性价值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堂语言运用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语言的节奏和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语言,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等同的教学语言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更能突显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价值。快速地教学语言是不可取的,不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因此,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慢节奏的使用语言,并通过一定的动作技巧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这样既突显了语言的艺术性,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训练情趣。所谓慢节奏的教学语言不是漫无目的"慢"教学语言,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掌握基本体育技能的情况来确定的。如果教师能够做到适时、有节奏的运用教学语言,突显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价值,这样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体操运用中的跨跳抛绳的动作的时候,众所周知,这一个动作具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将绳子抛到一定的幅度,又要要求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优美的动作和姿态。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运用准确、规范、标准、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提示与鼓励,使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下,快速的掌握抛绳的动作与技巧,使学生能够对抛绳的力度、顺序等基础性知识有效地掌握,进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体育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语
体育意识论文范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问题意识 发展空间 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教师讲得多,对问题讨论得少,教师提问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学生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必须对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努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就在每问。因此学生学习提问、学会提问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原因剖析
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主要方面。首先,教师认识的偏差。毋庸讳言,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教育培养模式下造就的教师,以及他们繁衍的继承者,因为有统一的教材、大纲,有上下一致的教育教学标准,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规范等等,可以武断地说,他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人已没有什么个性,失去了应属于自己的思想,他们不敢有问题,不能问问题,最后也没有了问题。试想,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又怎会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一个不能体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的教师,又怎会去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科学方法、怎会有努力去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自觉行为。同时,尽管实践新课程标准喊得轰轰烈烈,当前素质教育也搞得如火如荼,但旧的、传统的观念、习惯具有强大的惯性,还有很大的市场。长期教学观察中,我们认为目前英语课教学中使用较多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学习方式较多也是被动接受式。运用讲授法,教师可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但这种方法在使用中往往被使用变形,变成“一言堂”、“满堂灌”,有的形似启发、实为“满堂问”,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零碎英语知识,学生成为知识容器,抑制了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其次,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对积极思维和问题的产生极为重要。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发生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就没有自觉的、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对学习内容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要想产生问题是不可能的。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些学生中还存在着对英语课厌学、怕学的倾向,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影响了自己问题意识的产生。同时,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是对自己思维困惑的明确表述。在英语教学中不难发现,有学生有兴趣提问,但怕问不好,因缺乏提出问题的信心就不敢问;也有学生敢问,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方法,处于一种问题模糊状态,对问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想问不知怎么问。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越来越退化,这是造成当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问少甚至提不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科学激发策略
我们知道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受到英语教学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科学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区别联系教学内容,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问“Why”、“What”、“How”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例如,在反意疑问句内容教学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子:She is a student, isn’t she? Yes, she is. No, she isn’t.是的,她是。不,她不是。She isn’t a student, is she? Yes, she is. No, she isn’t.不,她是。是的,她不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前肯后否”和“前否后肯”反意疑问句的共性和差异。其次,建立良好社会心理氛围,使学生敢问。学校社会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关系,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一副尊容,足以把学生的“疑问”吓到九霄云外,学生即使有问也不敢问,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提问习惯不能形成,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自身扮演角色、地位的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肩并肩,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共同进步者。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即使是幼稚无理可笑的提问,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优化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环境。再有,创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要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单调教学形式,尽可能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造情景与语境,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有感而问。最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遇到问题往往不知从何而问?因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做法有: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教师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方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三、结束语
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见地,古代先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强调了问题意识与思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宋代学者陆力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认为无疑是学之患,疑难能可贵。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以及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2002.
[2]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