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景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范文1

[鉴赏导航]

写景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事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写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感染读者的目的。

鉴赏写景散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以景色描写为主。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如朱自清的《春》。

2.以状物描写为主。作者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事物,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3.从主观感受层面对环境进行描写,而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写了。作者用特别感受去写景物,缘情写景,因情设景,使景物显现出一种主观化、感觉化。

美文一

白马湖之冬

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房,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却极粗糙,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厉,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风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还未入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尘土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入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远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迁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选自《平屋杂文》,有删节)

赏析

此文着力写“风”以表现“冬”,全篇充溢着一种深沉的、撩人心怀的情思。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马湖的“冬”就是由“风”体现出来的。文章不仅写出了白马湖的冬天“风”之多、之大、之猛,还追根溯源,写了白马湖多风的原因。这样,风情、风势、风源,都写够了,同时也就写够了“冬”。不过,作者的意图不止于表现白马湖“风”和“冬”本身,而是着意表达了他那种远离尘嚣、居于山野的落寞思绪与心境。

美文二

夏夜

叶梓

夏夜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轻轻地,夏夜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得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由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

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夏夜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或高或低所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儿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碎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并给我讲小故事。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唱唱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之美!

长大一些后,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我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

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的心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世界是和平的,人间原本也是安静的,无数的夏夜就是和平、安静的一部分。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星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体味。而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只是沉默世界中极其微小的一分子,我们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悄无声息,像一个又一个夏夜,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当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偶尔回头一望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读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

(选自《文苑》2009年5月,有删改)

赏析

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夏夜,又是一个理性的夏夜。作者首先用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静美的夏夜图景和温馨的生活画面。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让这个夏夜的一切都显得安谧与宁静,一切都富有人性。文章营造了安谧、平安、祥和的意境美。同时,作者用睿智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深刻的意蕴美。

典例回放

[答题技巧]

分析写景散文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线索,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写景散文的线索或是一件事物,或是一种情感,或是作者的游踪。

2.透视创作缘由,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准确地概括写景抒情的基点,从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写景散文中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要借助想象,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景”与“情”,以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象征手法的运用。

4.细细赏读,品味语言。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1)品味散文语言的自然美。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是自然美的具体表现;(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好的写景散文,语言隽永,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那些含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语言让我们得到极大的启迪;(3)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好的写景散文,极富诗情画意,语言富有音乐美。

5.对作品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要着重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所谈内容要与原文有一定的联系,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回答探究性的题目时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写作背景,进行深入的探究,挖掘出作品的新意。

真题解析

(201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我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的,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玉米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1.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1)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2)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4.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四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中“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5.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本题设计较为简单,学生若能仔细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意,问题很容易解决。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有关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学生不能只从字面理解文句的意思,而要结合上下文具体辨析,体会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第3题是考查学生对有关句子的理解及表达作用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多作积累,而且不能只从字面理解文句的意思,还要分析句子的深层内涵。第4题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及表达作用方面的分析能力。作答时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对词语进行具体的辨析,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含义。另外,对词语在文章行文中所起到的作用要认识清楚。第5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及作品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概括能力。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思想情感,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第6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迁移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想法,而要顾及文本所表现的主题。

参考答案:1.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2.(1)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2)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3.(1)突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赞叹之情。(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的欣喜之情。4.内容表达上,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5.通过叙述旅途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的、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的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6.略。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也就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蒲公英是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地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筛里,在乡村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胆怯的叫卖声中,流浪到城市的喧嚣市井或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的人;那些在城市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我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已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打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润湿的泥土,其中许多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棵竟又开花了。那金黄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束束淡定的阳光,又像一颗颗金色的星星。

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白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的风飞走了。

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遥远的乡间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树或一棵草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装点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滋养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片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片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视野》2008年第16期,有删节)

1.文章第一段“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中,“亮”“醒”这两个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2.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选择生活中自己最钟情的事物抒发你对它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春风

老舍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若比做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另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依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在哪里的:济南的秋天在山上,青岛的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到的小岛也清楚地呈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甜美。我不知道应当爱哪个。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着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猛烈,把两地的春都给摧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泛着愁浪。

两地的风都有时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事干没办法。风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去和风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州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个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文章题目是“春风”,为什么开头却写了济南和青岛的其他季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一下。

2.作者为什么很不喜欢济南和青岛的春风?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简要概括出来。

写景散文范文2

关键词:朱自清 写景散文 三美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一直以精雕细刻、细针密线的描绘著称,那么这种写作特征具体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如何体现呢?本文试着做一些分析。

“真”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核心。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我们以《温州的踪迹》中的《绿》为例,说明作者怎样追求那“逼真”的艺术境界的。全文四个自然段,首尾各一句为一段,点题和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结构紧凑。中间两段文字是顺着第二次到仙岩时观察梅雨潭的足迹写的,层次井然,观察细腻,景物描写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听到声音,再看到“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是梅雨潭。到了梅雨亭上,正对着瀑布,山岩、瀑布、亭台、草丛、潭水便尽收眼底了。作者写踞于岩上的梅雨亭,薄阴天气的岩面与草丛,直冲而下的瀑布,流水撞击岩上的飞花碎玉,纷纷落下的如白梅、似杨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这都是作者实地静观之所得,没有夸张和雕琢,如同一笔笔的写生画,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它是写实之作。接着,作者写梅雨潭的绿色,这是全文最生动逼真之处。奇异的绿色招引着游人,“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到了潭边。望着这一碧潭水,作者展开奇思异想:潭水象一张极大的铺着的荷叶,想张开两臂抱住它。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这动人的绿色,“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肌肤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说不明丽;秦淮河的水,不能说不旖旎。但是在作者的眼中,作者的笔下,它们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无法与梅雨潭那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至此作者的感情迸发而出,变为直接的呼喊:“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进而再次展开了奇异的联想:“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真挚柔美到了极点。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一切真情都显示出“活脱脱”的个性,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描写景物形似逼真,一是源于他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真切;二是他丰富多彩的语言,善用博喻,从多个角度去比拟景物,使人们似见其景,如睹其物;三是他独特的构思,他善于采取移步换形之写法,先有铺垫,后有集中而突出的描写,在穷形尽相仍恐不足之后,又加之以比较对比,让人通过想象去领会,从而达到极其逼真的艺术感受效果。

朱自清在《论逼真与入画》一文中强调:“真”就是自然,要使景物显得自然逼真,还要写得“气韵生动”,“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话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成功的写景,在于写得活,能传神,如画一般美。朱自清在创作实践中,在精雕细刻的同时,在“活”字上下尽功夫。譬如在《荷塘月色》里,他也把那一角荷塘写活了:那田田的叶子中间,花儿“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还送来了缕缕清香;忽而微风吹过,叶上便呈现一道凝碧的波痕,加上叶下脉脉的流水,于是那荷塘“却更见风致了”。在作者笔下,花叶含情,流水有意;写形传神,臻于化境。

朱自清的散文追求“逼真”的艺术境界。在朱自清的笔下,无论天地、山水、花木,都描绘得逼真自然,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形成了他写景散文的率真的特色。

优秀的散文常常兼有诗情与画意。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自然逼真中,还追求一种绘画美。

朱自清是散文领域里的卓越的风景画家。他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水》等,都是极美的山水工笔画。他用语言的丹青点染的风景画,以比喻丰美、想象超拔取胜。他所创造的画面自成一格:笔触细腻,但不是浓妆艳抹;构图简洁、但相互间显出风华,平淡中显出腴厚;他的笔墨挥洒自如,把自然景色、物体状貌勾画得栩栩如生;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把读者引入奇妙的画境。

譬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作者游南京秦淮河所见景色。水色、天光、日态、灯彩人影、船形、树姿、琴声、歌音等都是人们常见而易于忽略的事物,但作者善于把它们错杂起来作“加倍”的描写,因此写得很细腻,精密确切地写出了当时秦淮河上那种灯月交辉、画舫纵横、笙歌彻夜的景象。写夏夜泛舟游秦淮河,自然离不开水,也离不开写天上的月、船上的灯。所以作者特别注意对月亮、灯光、河水三者关系的变化,作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所独具、又是作者凭着自己的审美趣味最能领略的美的境界。

你看,这是夜幕方垂、灯火初明时的情景:“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这是着意灯光,描绘灯光在水中的投影。那么水呢?水在天未断黑时,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不是灯光初明时,“阴阴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这是着意水态,展现灯明前后水的色泽意态的变幻。作者还通过那水中灯影和灯下水光的描写,表现了当时化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图景。因为这时皎月初升,光量不大,所以灯光压倒了月色,灯火透过玻璃投射至黯淡的水波里,河里便呈现一片“朦胧的烟霭”,构成一种梦幻般的迷离境界,从而引起人们思古之幽情。

但是,船到大中桥外,却是另一番景象了。这时“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照着“空阔”的江面。因此,秦淮河的水在这里变为“静静的,冷冷的绿着”,如“茵陈酒”一般,“在每一只从那一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里是空着,且显着是静了”。这是写水。接着写灯火:“渺渺的”灯辉与“缠缠的”月色相互交融,此时与前面不同的是,灯光已夺不了月色,因此,在月光的映照下,河面上纷然的灯都“黄而有晕”,“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这“光雾”便是灯光、月色、水气杂糅辉映形成的。写了灯,接着写月。由于这里比较宽阔,月在中天朗朗照着,所以灯光是浑的,月色却是清的。那一弯素月,“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那渗着月光的垂杨的柔细的枝条,“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搀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垂柳枝条的交叉处偷偷窥视着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在月光下,“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这些都是近观细察,从垂杨老树完全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给人的印象,作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出月色的光感和意态。接着作远景勾勒:“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那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里则通过远天的白云和远处黑黑的一带轮廓在月下的状态,写出了另一番月色的光感和色感。

随着游览时间的推移,地点的不同,心情的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也不同,使整篇作品就像是许多幅以秦淮河风景为题材连缀成的组画。开头以虚景来衬写实景。作者从想象中明示秦淮河上“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衬染出由桨声和灯影构成朦胧而迷人的眼前景色。文章紧紧扣住那河上的灯影,汩汩的桨声、沉沉的河水、清辉的月色、悠扬的笛韵……这一切都与河上的灯影组成一幅幅和谐和多种色调、多种情味的画面。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之所以能做到“文中有画”,有赖于他对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一处胜迹,一幅景色,一个事物形态,他能从不同角度作多方位描绘,有话可说,有画可做。同时,也有赖于他的艺术处理,他不是停留在对自然景物的机械临摹,而是发挥了奇妙的想象,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变静止为飞动,赋予自然物特有的情趣。

注重创造富有诗意的画面美,可以说是朱自清的一个重要的山水风景审美意识。朱自清山水意识中的核心是发现与挖掘山水景物的自然美。也许山水本身不一定那么美,但在朱自清的游记里,他却能如高超的摄影师一样,选择最佳角度,拍下最美的画面。

情感是散文艺术的生命。

朱自清很重视感情这个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他的写景散文情浓似酒、意酣如饴,写景融情于景,情与景相映成趣。这就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特色――即在描山画水的同时追求一种“情趣美”。

朱自清描山画水的散文中,举世盛称其美,誉为“美文”,或赞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①。诚然,他的写景散文最擅长重彩工笔,真所谓“漱涤事物,牢笼百态”,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化的自然”之类的神髓,给人以舒坦的美感享受。尤其可贵的是,这类饱含诗意的美文并无士大夫式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而往往是“融情入景”,深蕴着个人忧国忧民的寄托。郁达夫论及“五四”以来现代散文的主流色彩时曾言:“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写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是的,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

朱自清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处处渗透了他的感情。他无论是写春花,状瀑布,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无不融注入自己的情思,他笔下描绘的正是人化了的自然。

在《荷塘月色》里,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把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从“我”因“心里颇不宁静”而独步塘边开始,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再遥想古代采莲美景,最后独步回家结束,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表现了“我”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寻求不到出路那种徘徊惆怅的矛盾心理。例如其中写到月色时说:“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些地方场景的移动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变化,这些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荷塘月色中》,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惘郁闷之情融化于细腻的景色描写之中。那月光下的淡淡荷塘景色。那愉快得片刻消遥的淡淡情趣,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作者既不愿群居,又难于独处,既不满于现实,又不能从个人的小天地里突破的徨、苦闷心情。

如果说《荷塘月色》的情趣在于将情景交融在一个“淡”字上,那么《绿》整篇的韵味和基调,正是集中在这个“绿”字上。“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像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他“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写出了对岩石作急剧撞击的充满着强劲生命力的瀑布的陶醉,那蕴蓄着鲜润和奇异“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梅雨潭的绿,如同向自己襟怀送进了春天的温暖,激荡了他的感情的波涛。这表明囿于一泓死水般生活中的朱自清,他是多么酷爱着绿。绿,是生命力,是美好未来的象征,它撼人的心灵,给人启示,激起希望,鼓舞奋斗。正因如此,朱自清嫌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又嫌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水太暗,因为,那些只是古雅的颓丧的或者是矫饰的绿,缺乏旺盛的生命力。朱自清面对梅雨潭的绿感到“惊诧”,流露了他向往崭新的生命的难以抑制的激情!总之,朱自清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掩饰,不造作,更不卖弄。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曲笔流露;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一切的真情都显示出“活脱脱的”个性。他说写文章“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全部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特发现,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特色。

马克思和巴尔扎克都颇赏识法国自然科学家布封那句名言:“风格即是本人。”②诚然,文章的风格即是作者的个性、情趣和气质各方面修养的艺术表现。朱自清散文那饱蕴醇厚情意的清隽简约的风格是他独有的,它不同俞平伯的绮丽,也不同于冰心的轻柔,更有别于许地山的空灵。读朱自清的散文,总觉得和他那温文尔雅的品性、一丝不苟的德行、沉静的生活态度是水乳融洽的。

朱自清在他的协警散文中处处融注“自己的声”,那就是通过缜密的艺术构思,创造自然和谐、诗画俱美的意境;通过描写抒情有侧重的交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些构成了他写景散文独树一帜的创作个性,富于真挚美、绘画美和情趣美。

注释:

①朱乔森:《关于父亲的创作》、《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2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版。

写景散文范文3

王国维说,成大事业的学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三境说”几乎可通用于凡事凡物。那么,写作呢?是不是也有“三境”可说?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境:让学生“笑”谓之“感染” 或言“快乐性写作”。学会观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生命的原色应该是鲜活的。风的私语,花的叹息,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涛汹涌的江河,游荡在寒冬中几点残雪,跃然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密林深处午后的蝉噪,稻花香里半夜蛙鸣……都是自然赐予人类的跳动的音符,在我们看到的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个性、我们的胸怀,无不想用语言来表达。从大自然中感悟美丽、和谐,旺盛的生命力,来演绎无数个美丽童话。只要能用敏感的心及时捕捉,就能谱写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学生在观察自然,描绘美景,抒写真景真情,写得明白流畅,清新朴实。

第二境:让学生“哭”谓之“感动”,或言“体验性写作”。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的人和事,而是缺少感动的灵魂。要学生有灵魂震动,师生间要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相信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尊重和力量。同时借助文学作品了解社会,关注生活。在我们看到的色彩纷呈的世界里,或美丽绝伦,或丑恶无比;或惊世骇俗,或平淡无奇,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语言来观察、理解、分辨。对于人间冷暖、众生百姿、世态万象,只要抓住撩拨我们心海的某一事物或现象,反复咀嚼,仔细玩味,交流沟通,用笔展示出心灵通道,用心钻燧出思想的火花,那么即使是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凡小事中,也能感悟人生,透露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或写成警人警世的隽永奇文。阅人间沧桑,叹人生无常,或写实,或想象,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写景散文范文4

一、开头选好结构。“叙事点睛”类散文一般有两种结构:一事理和多事理。“一事理”即文章只对一个故事进行详细叙述并阐明道理;“多事理”是可通过叙述多件事来反映社会的多种现象和多种哲理认识。在写作中采用“多事理”的结构要注意:一是围绕中心,安排线索;二是过渡要自然平稳,有机结合。行文时可夹叙夹议,但议论要精练,为结尾提供主旨服务。

二、过程注意叙事。写“叙事点睛”类散文时,可叙述生活故事,也可叙述以往积累的素材。

如果叙述的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就要做到条理清晰,有详有略。如学生作文《一次成功的把握》,文章以“我与玲玲交往”为线索,讲述了几次不同交往的经过,条理清晰,叙事完整,通过一事一物,表达“只要把握好青春,希望、阳光就属于我,我就拥有一份灿烂和辉煌!让青春无悔,让青春闪光,让青春的风铃奏成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的主题。

如果叙述的故事是积累的素材或听闻的故事,则要注意叙述的事情要有生动的细节,甚至要有合理、丰富的想象,将素材当成故事讲给读者,千万不能以议代叙,要交代清楚环境、人物、故事情节等要素,将记叙文的特征凸现出来。

三、结尾“道理”点睛。“叙事点睛”类散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故事形象说理,所以最后的主旨提炼很关键,要展示全文的中心和焦点。

写景散文范文5

冬爷爷刚走,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我们身边。于是,我们便在城市和乡村寻找春天。春姑娘来到树林里。樟树展开了它粗壮的枝条,伸了个“懒腰”,精神百倍地挺立在那里,像一个个士兵站在那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写春天的景的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小学三年级写春天的景的作文600字1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又是一个新的轮回。充满着希望,洋溢着美好,把我们从梦中唤醒: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动物们醒了,我们也不该睡了。

小雨廉纤,告诉我们,春来了。打落了红花,淋湿了脸颊,却没有忧愁,只有欢欣。小动物们享受这甘甜的雨露,结束了冬眠的生活,多么自在而快乐!这甘甜的雨露,使小草儿生机勃勃,让柳芽儿茁壮成长,令花朵儿尽情绽放!春的洗礼!如此美好!

麦苗返青,告诉我们,春来了。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绿色,我看到了朝气蓬勃的春天!绿色覆盖着田野,放眼望去,心中是如此舒坦!看着,看着,仿佛看到了秋天麦苗儿那沉甸甸的麦穗;嗅着,嗅着,仿佛嗅到了秋天麦苗儿那甜甜的麦香。

漫天纸鸢,告诉我们,春来了。厚厚的灰尘在风筝上——它好久没活动了!忍不住的小期待,再次拿起,跑到田野上,用手扯线,猛地一扔,跑起来!飞起来!晴朗的天空,漫天的纸鸢,快活的我们,美好的春天!

春姑娘真的来了,她带给了我们多少礼物!我听到了婉转清脆的鸟语,我闻到了馥郁醉人的花香,我看到了太阳公公暖暖的笑容,我感受到了空中那温暖明亮的阳光!那野花儿遍地,五颜六色,如此耀眼;那蜜蜂儿成群,吵吵嚷嚷,如此热闹;那布谷鸟唱歌,布谷布谷,如此悦耳!冰水融化了,山间,潺潺的流水向远方流去;广玉兰开花了,路上,醉人的芳香飘在路上。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点缀着世界,装扮着春天!如此的生机勃勃!如此的春意盎然!空气中洋溢的满是春天的气息,满是希望的气息!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个人都要努力。春天,充满朝气,充满希望。撒下每一粒希望的种子吧!耕耘每一块肥沃的土地吧!在沉睡了一个冬天后,小动物们有了它们春天的计划,我们也应该如此!永远不要做无味的梦,趁着这大好光阴,趁着这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春天,趁着这“一年之计”,做自己该做的事!此刻睡觉,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在这美好的春天,让我们挺起腰板,努力学习!

希望之春!希望之春!你充满着希望!洋溢着美好!你的景色,四季之最;你的精神,四季之最!趁着春季,努力学习,光阴似箭,做好今天!

小学三年级写春天的景的作文600字2寒假是出门在外的人与家人团聚的时机,本是繁忙但又热闹的。却因疫情的发展而改变一切。有些人因此不能回老家,回了老家又不能和亲人见面,呆在家中无事可做。

但疫情的出现仍阻止不了春天的到来。时间真快啊,我们又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二月的到来,更迎来春天的到来。

春天下的第一场毛毛细雨滋润了万物,使春天焕发活力、充满生机。燕子听闻后迫不及待地从南方赶来,小草静悄悄从土里冒出小脑袋。桃花丶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但人们却无心去欣赏美景。当人们看到雨后太阳出来的那一刻,又满怀对春天的憧憬。

在疫情爆发之际,人人都一心想着国家,众志成城地对待这场战争。个个充满着斗志丶神情严肃。

那些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他们无私地奉献。明知道自己随时会被传染,但他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去挽救病人的生命,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他们也不会放弃。尽管一个个地死去他们也从不后悔。

让我们向这些"白衣天使”致敬。

歌手和明星也纷纷加入了抗击疫情的队伍。歌手们通过演唱的方式来抒发爱国情怀、激起斗志。演员们自愿为国家捐款,帮助国家解决经济危机。还有那些警察们,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履行自己的职责。

全国各地因疫情而延长开学时间,而学生们也做到了“停课不停学”,仍然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努力学习,争取更上一层楼。整个春天都洋溢着浓浓的学意。

随着春天的到来,天气越来越暖和,让人再也忍不住想出去活动活动。于是他们戴着口罩出去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局部扎堆现象。也许他们认为只要戴好口罩就不会染上病毒,实际上,我们应该听从国家的号召,宅在家里,少出门,不扎堆,不能给宛如恶魔一样的病毒留下丝毫机会。

请相信自己,相信国家,不要再外出了。暂时的忍耐可以换来疫情的结束,难道不能再忍耐一下,再坚持一下吗?

我希望疫情能早日烟消云散,人们能及早重见天日。

春天是团结一致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热爱国家的。让这春天的气息散布到祖国的各个角落,为武汉助力,为中国加油!

小学三年级写春天的景的作文600字3近了近了,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燕子在呢喃,原野破上了绿色的新装。来了,来了,又一个绿色的春天。

春天来临的消息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春姑娘有着一群活泼而又淘气的朋友们。正瞒春姑娘在偷偷的“恶作剧”呢!不信,你瞧。

春风夹杂了各种沁人心脾的芳香,顽皮的撩起我的发梢。“咻”的一声,便不见踪影了。她来到花园,花姑娘们有礼貌的朝她微笑致意。她淘气的恼她们的痒痒,害的花儿们各个都笑弯了腰。

正所谓,“好与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闻讯春回大地的消息,春雨姑娘也跟着一起“凑热闹”,谁知,他打了一个“阿欠”便出现电闪雷鸣的景象细细雨丝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看到自己闯祸了,她便“脚底抹油”一飞,不见影子了。

在这热闹的时节里,怎么可以少了春姑娘呢!各种奇花异卉都争芳斗艳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好一幅“争春斗艳图”啊!

小草调皮的从土地里钻出来了。不得不佩服它的顽强生命力。难道体现不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寓意吗!

就连平时最文静的姑娘---柳树。也经不住她们的诱惑,随着风儿翩翩起舞,那一头令人羡慕的秀发正飘舞起来,文静的她此时也变得妩媚多姿呢!

春天的太阳也格外柔和,射出并不刺眼的光芒,暖暖的,他就像一位年长的老者,充满爱怜的望着这群淘气孩子们。

光秃秃的桃树正在烦恼。突然,春姑娘降临在他身旁,用那只神奇的魔棒一挥,桃树也变了个模样。欣喜的桃树连忙向春姑娘道谢,粉嘟嘟的,像一个可爱而又羞涩的少女……

我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一群孩子手中拿着纸船,每张纸船里都会有一张纸条,他们走进河边,将手中的纸船轻轻的放在了湖面上。我不解的问,一个小女孩对我说:“这纸船上写的是关于我们所犯的错误和一些不好的情绪历程。我们将它们一起扔向大海,代表我们将把以前所有的坏毛病一起丢掉了,新的一年到了。我们要重新开了……”

听了小女孩的话,我深有感触。又是一年的春天,一切将都是崭新的,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春天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更应该把我春天,抓紧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不要让美好的春光白白从我们手中溜走。

小学三年级写春天的景的作文600字4总是感到春天的气息愈来愈浓烈,一束束花,一簇簇草,一缕缕阳光。那梦中潺潺的流水,那耳畔清脆的鸟鸣,那足下松软的泥土,那阵阵醉人的芬芳。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我:“春天来了!”

清晨,我对妈妈说:“我们去采野菜吧,好吗?”妈妈想了想,然后对我说:“一个不错的提议!”于是,我和妈妈拿着小铲子,便向劳动公园进军了。

刚到公园,妈妈指着一棵贴着地面的,叶片呈对称状,像羽毛一样生长的绿色植物对我说:“这是荠荠菜了。”我心中暗暗记下,又笑着对妈妈说:“这样吧,你在对面的山上采,我在这附近采,半小时之后,我们俩在凉亭会合如何?”妈妈只回了一句:“哼!谁怕谁啊。”便向对面跑去。

我也并不在意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是采啊,采。忘记了时间,一阵稍歇。“哎呀!”原来已经过点了。我一阵飞奔向凉亭跑去,妈妈早已在那等候了。

“呵!采的可真不少啊!”妈妈笑呵呵的对我说,可是我虽然采的多,却多是些杂草,论起真格来,着实比妈妈少了许多。我问妈妈:“是农民伯伯将荠荠菜籽撒在地里的,荠荠菜才会长出来的吧?”妈妈也不回答,只是让我在网上自己查。

回来后,我上网一查,才知道:荠荠菜可入药,有止血、明目的功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与胡萝卜素。妈妈又对我说:“荠荠菜是一种野菜,无需人播种,自己就可以将种子撒在土里,待到来年春天再发芽、生长,人们永远也采不尽它,它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

这个春天,我和妈妈走进了田野,拥抱了大自然,认识了荠菜并感受其功用和顽强的生命力,这只是我们母子走进春天里的一个小故事。春天的故事还会有很多,值得我珍藏、回忆!

小学三年级写春天的景的作文600字5温柔的风儿抚弄着柳枝,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如同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蓝空下,一只只风筝冒了上来,不知又是哪群小孩在顽皮了……春天已经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一到,便是人们繁忙日子的开始,农民伯伯忙着播种,而我们就要忙着新学期的学习了。我并不喜欢春天,她在带来一派生机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假期生活的惬意和自由,我不得不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压力渐渐大了起来,就算春天的景色再怎么迷人,我也懒得花心思去欣赏。

匆匆吃完早饭,我就要赶到卧室做作业。“吃这么少?”“嗯。”忽视掉奶奶关切地的目光,我径直去了卧室。知道奶奶关心我,可我觉得这样的关心没有必要。我已经长大了。

马不停蹄地做完作业,这才感觉轻松了不少,心情才能得到短暂的平静和安逸。走出卧室,想看看奶奶和弟弟在干什么。弟弟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要是没有他,整个房间只会静得如一潭死水吧。而奶奶只是安静地坐在沙发上,饱经风霜的脸上有了一丝倦意。在我看来,那是有更多寂寞和孤独的神色。

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整天都要跟在奶奶的身边,像块糖一样紧紧黏着她,寸步不离。在和这个一样美丽的春天里,和奶奶一起到农田里去种玉米,一会儿跳起来抓蝴蝶,一会儿有跑到小道上去采野花。奶奶看着调皮的我,只有无奈地笑笑,提醒着我:“小心点!别摔了!”

如今,同样美丽的春天,我已经长大了。我不再黏着奶奶了,我总是用学习作为借口来逃避她的关心,我们的交谈总是寥寥数语。什么时候变得疏远了?

外面的花草因为春雨的冲刷而变得更加耀眼。难道我只能顾着看绚丽的花儿却忽略了滋润它们的无私的春雨吗?

走过去轻轻环住奶奶的身体,依偎在她的怀里。

写景散文范文6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221-02

所谓“三化”是指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是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坚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1]。继承改革开放30年“三化”发展的成果,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和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找好三者各自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着力点,实现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求得中原经济区整个系统发展难题的最优解。

一、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得益于河南省坚持不断探索“三化”的最优发展模式,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均呈稳步前进,逐年上升的态势。纵观来看,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在党的上正式确立,这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三化”协调发展的思想开始酝酿并起步实施于这一阶段。统计数据[2]显示1980年河南省的工业化率为35.1%,城镇化率为14.0%,到1992 年工业化率提高到37.6%,城镇化率提高到16.2%,增长率分别为2.5%和2.2%,可见在工业化的主导下,农业基础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虽然起步阶段增长十分缓慢,但是“三化”稳步推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二)发展阶段(1992-2002年)

继党的正式确立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后,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发展方针,河南省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正确发展思路。在此期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率分别由1992 年的37.6%,16.2%和18.5%提升到2002年的40.0%,25.8%和42.7%,增幅分别为2.4%,9.6%,24.2%,可见除了工业化进程稳定推进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三)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

顺应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党和政府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接着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战略。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明确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道路,“三化”进入深化发展阶段。截止2010年底,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率分别为51.8%,38.8%,92.9%,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1.3个百分点,在实现了经济总量规模提升与工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得到大幅度提升。“三化”互动增强,逐步协调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绩。在继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努力中,河南省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城镇化和工农业建设的经验,为“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开拓创新,河南省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已经日渐明朗。然而,当前我省“三化”发展的协调程度并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主要的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偏低,这是由“三化”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和我省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所以目前“三化”协调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三化”预期的协调发展程度低于相互制约的程度

我们发现我省工业化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关联弱,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重等是当前“三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滞后,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的拉动效应尚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城镇化率过低的瓶颈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也同时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提高;加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等也严重制约和阻碍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二)“三化”的三个部分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