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1
在话语风格方面,中国人多依赖暗示性的陈述,避免直接阐述,并偏爱使用比喻和类推解释阐明观点。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国人在陈述、解释、阐明、辩论其观点时是循环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种复杂而有力的辩论方法和辞令。在批评或劝告对方时,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双重否定、低调陈述或历史典故,虽然间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请求时,中国人会尽力避免说出伤面子的话,避免表现出妄为、渴望、自私的语气和态度。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材中,这种积淀了传统文化的话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常体现为:
称呼。《阿Q正传》中阿Q宣布“造反了”之后,赵太爷为何要叫他“老Q”?赵白眼也要叫他“Q哥”?而假洋鬼子在未庄人面前为何要称“革命党”为“洪哥”?这里便有一种文化的意义:在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称“老”意味着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称兄道弟则说明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在欧美,“老”则是衰弱、无用的同义词,人们最忌讳称老。只有了解了这些称呼背后所隐含的意思,才能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把握。
谦称。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但很多时候,谦称的背后表现出的是说话人的高高在上和虚情假意。《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母说话的语气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她对迎春姐妹们的念书态度不以为然,谦称“不是睁眼的瞎子”的背后反映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文化观念牢牢地盘踞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此,聪敏乖巧的黛玉也听懂了。所以,后来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便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可见,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多么的脆弱敏感、小心谨慎。
穿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为何湿的是“青衫”呢?这就涉及古代衣服的质料、颜色表示地位高低的服饰文化。古代“白衣、白丁”是指平民百姓,穿红着绿者是有品位的官员,而黄色则只有帝王才能用,“黄袍加身”即是登基为帝。依唐制,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知晓了这种服饰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深切地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的情感内涵:他由一个朝廷谏官一贬再贬为着“青衫“的九品小官,心中该有多少郁愤和凄苦,“青衫湿”也就不足为奇了。
座次。《鸿门宴》中有这样的描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俗,室内的席次是有等级、地位差别的。以东向(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排席次,同室内。依礼,刘邦为客人,本应居首席,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项伯因是项羽的叔父,辈分高,故与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己的谋士范增坐了,而把客人摆在了第三等的位置,连范增也不如。至于刘邦的谋士张良,则只有“西向侍”的资格。这种座次安排是颠倒的,由此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轻辱。这一细节,深刻地揭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的性格。
讳饰。《礼记・曲礼上》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讳饰作为礼数渗透了汉民族文化。《药》中华大妈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儿子“痨病”,便感到不快。《祝福》中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时离开人世,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通过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回避“死”字,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不愿承认“马克思已死”这一残酷事实的极度悲痛心情,又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作为最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内心悲痛欲绝又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而对于读者和听众来说,经过作者这么一“讳饰”,就感觉刺激小多了,情调也缓和了,并且与追悼会的氛围相吻合,更便于人们接受,这在教学中应加以细辩。
信仰。以下两例可看出东西方的信仰的差异:一是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窦娥冤》);二是父亲,父亲,看在圣母的面上,看在十字架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灵面上,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看在我性命面上,你不要动它(《守财奴》)。
总之,话语的文化意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学习时要结合课文语境和汉文化传统对教材中话语的文化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深入发掘,促进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和思想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17-01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主要体裁,是一、二年级学生的主要阅读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是新课改后的一个重要教学版本,研究其童话选材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苏教版语文低年级教材童话选材上的不足
苏教版教材秉承了新课改的精神,在课本的选编中开始重视童话作品,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童话比重过低
根据新课改要求编写的教材一共有三套: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这三套教材都加大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比例,可见语文课程的改革将更加关注儿童需要。但是,苏教版相比人教版教材,在童话的选用上数量较少。这样的情况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如果影响了低年级儿童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所以适当选择和合理安排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有利于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二)选材中的童话比较单一
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如《蚂蚁和蝈蝈》《小松树和大松树》《猴子种果树》等,都是教育学生要勤奋、谦虚或者勇敢之类的故事,基本上以讲述道理为主要目的。这样的选材使童话的形式呈现出单一性,影响了语文的审美性。低年级的小学生长期学习这样的童话故事,就会失去对童话的兴趣,也束缚了想象力。这些故事可以说是不具备童话艺术标准的“伪童话”,更像是寓言,低年级的学生智力水平毕竟是有限的,一部分这样的童话应该挪到更高年级的课本中去。
如果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最后只是为了突出教育意义,那么童话故事就变成了政治思想的教化。其他几篇如《蘑菇该将奖给谁》《蜗牛的奖杯》等,只是在角色和情节上略有改变,基本的模式却是大同小异,课本的童话选材要避免这样类型单一的堆砌。
(三)超人体童话较少
童话分为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三类,拟人体童话趣味性很强,常人体童话往往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象征意味。苏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选用的是拟人体童话,如《三袋麦子》《航天飞机》《谁的本领大》,基本上是以人为主人公,超人体的童话几乎没有。但是现实中那种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超人体童话更受学生的喜爱。如《哈利・波特》,像这样富有创新想象力的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完善童话选材的主要途径
(一)加大童话在低年级课本的比重
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读物就是童话,但是自己在课外阅读和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学生得到的感受不一定是相同的。教材中童话的数量要增多,还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在选材上就更不能单一了,应增加超人体的童话,淡化道德教育的倾向。收录的童话要注重文本的美感,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经验和想象力的发展。
(二)引入儿童影视作品
现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儿童能接触到很多卡通影视作品,但是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这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多少有一些脱节。教师要利用好动画和影视对儿童的影响,教材就更应该涉及这个方面。教师和教材的编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单纯地认为影视作品只是闲暇时候的消遣,要认识到它对儿童的影响,并大胆引用。
(三)翻新童话故事
苏教版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的童话大部分都是我国的作家创作的。近几年,我国的童话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西方的童话来说,由于起步太晚,始终还未能超越。所以在童话的选材上要多考虑选用一些国外经典的童话和新创作的童话。让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更有价值,更有时代的魅力,自然就更能吸引学生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3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入手,听说的比重应大些。为实现这个任务,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教师应在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己如何吃透教材、深刻理解英语课的性质和特点、想方设法创造乐于学习的语言环境上做“文章”。
(1)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开启“自动学习”的心扉。在教学中,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和电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嗅觉、视觉、听觉一起参与感知,将实物与英语联系起来,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后便很快记住了句型和生词。
(2)采用情景教学,创设良好气氛。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使用情景教学法,以听说训练为主导,以课本教学为依托,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紧扣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使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运用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联想、综合,充分运用任务性教学,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运用交际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语言交际的环境和场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最有效、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和提供情景操练的机会,尽可能地将真实生活搬进课堂,注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的环境。同时,还注意到交际是双向性的,是说者和听者双向交流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地位是不断发生变化,互相转换的。所以,尝试着将上课开始教师问、学生答的Freetalk模式改为放手让学生互相问答,自由对话。如先由值日生开始提问,然后接龙式的既答又问,一个一个进行下去。发问的学生可以随意挑选对象提任何问题,这样听者、说者位置频频交换,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接受和传递信息的状态之中。这种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准备好自己将要表达的内容,更要根据对方的内容进行即席发言,主动吸收和理解对方的思想,尽快组织新的语言并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4
1.1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匮乏
十多年来,各类中医护理学基础或中医护理学教材发展迅速,通过搜索引擎及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等方法可检索出近60本教材,已经基本适合和满足高职、本科等多个层次的教学需要。但由于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起源于中国,国外没有相应的课程,无法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双语教材编写的难度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国内尚无该课程的双语教材出版。
1.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或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促进中医国际化开展了多种学科的中医双语教学,中医护理学也紧跟中医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国内一些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院不仅开设了护理的涉外专业方向,而且也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中设置了双语教学,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又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且能承担中医护理国际交流的人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语教学,而双语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基础,因此编写合适的双语教材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
1.3中医护理学国际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热潮的涌动,中医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学科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陆续有国外院校来国内中医院校护理学院洽谈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项目。以我学院为例,2011年以来我院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洽谈中医护理培训的项目。虽然中医护理学科的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多,但东西方地域、文化和语言等差异还是严重的妨碍了中医护理的国际交流和推广。为了适应国内外对中医护理人才和中医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加快中医护理国际化进程,培养出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护理人才,编制一本既适合国内护理专业所用又同时兼顾涉外专业及国际交流的双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思路
2.1编写人员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
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了国内中医护理学教学的需要,也考虑了外籍学生学习需求的特点,并借鉴了国内外现有中医英文版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由国内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循证医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编者编写中英文稿,以保证教材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应性;另一方面又邀请母语是英语的外聘海外护理专家参与审译,对国内医学和中医学英语专家的翻译稿进行语言的润色和修饰,确保英语的原味性和可读性,尽可能做到学术水平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兼顾,以推出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
2.2编写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色和国内外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者通过多次会议商讨,确定教材的编写大纲和编写内容。编写内容的组织、章节设置、字数分配、知识点的强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统层次等方面,在参考国内出版的同类优秀教材及《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编写者多年来对本课程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框架和内容。为了切实适合国内教学和针对国外学生的短期培训班的教学需要,本教材在内容的取舍及深广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则:力求知识结构科学实用、整体优化、内容简洁够用、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实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部分组成,具体内容涵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经络腧穴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般护理、传统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自我调护以及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
2.2.1精炼“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鉴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国外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而国内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已学习该部分内容。因此,该部分内容的选择以“必需、够用”为度,仅介绍最能体现中医理论特点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在文字的编写上删繁就简,尽量减少陈述,力求精炼。
2.2.2增加“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内容
中医护理学科的中医特色主要体现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方法和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简、便、廉、验、效”的优势。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未病先防、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养生、康复、保健和防治中的优势。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的内容。“中医自我调护”涉及口腔、颜面、头发、眼睛、耳部、鼻部、颈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调护。“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精选了国内外常见、且能体现中医护理防治优势的8种病症,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经等。
2.2.3加强“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内容
中医护理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的独特护理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常用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贴药、敷药、热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离子导入、推拿、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疗法等内容。在以往的对外交流中,发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兴趣浓厚,希望有机会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加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内容的编写对推动中医护理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可程度及技术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包括穴位按压、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热熨法和熏洗法。
2.3创新版式,增加可读性
有研究发现,学生更乐于接受配有图示,并附文字说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鉴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图片的特点,更注重图文并茂,增加了插图量、调整了教材页面设计,使教材更加生动而直观,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以适应外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
2.4体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5
论文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高的学生是屡次考试中成绩上的失败者,心理上的颓废者。失败再不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母”,多次失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缺乏最起码的信心,对考试更是充满着畏惧。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个职高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1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 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0(2).
[2] 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4]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语文的本质,2007(5).
[6]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2008(7).
[7] 经济类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2009(3).
[8] 找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关于中职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6).
中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6
近年来,在为数不多的几篇对文言文选文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在研究教材时没有对文言文的选文进行详尽的分析,只是简单地表面上的解读,在整个研究领域中,对文言文选文本身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论文也很少,比较重要的研究篇目主要包括在:
易建平通过对建国以来各个阶段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各套中学语文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他著的《当代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研究》,主要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出版的教材(如1954年版、1963年版、1988年版和2000年版),分别对文言文的教材选文数量、在教材的位置、时代分布及比例等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唐骏、严景东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商榷》,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古文观止》,分别通过从封建正统意识、科举意识、成人意识三个方面评述了该文的不足,并进一步阐述整体上中学语文文言文选材存在的缺陷。邓爱丽主要通过与香港教育发达地方的高中语文教材的比较,对2003年版的全日制教科书(语文)从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文言文选文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对文言文教材的分析中简单论及选文研究方面,主要有易建平撰写的《从选文演变看当代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发展》一文,通过对蒙昧期、觉悟期、迷失期、探索期、融合期几个方面对文言文的篇目和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总结出了各个时期文言文的不同特点。梁玉敏,杜刚两位学者主要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方面引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育,通过促进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论述了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2003年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素养。许建国在《如何正确认识新编文言文教科书》一文中,通过试验本和修订本的对比,论述了他们之间的不同,指出了修订本的主要特点和创新点。丁友存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的编选及教学策略研究》,主要从老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着手,提出了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相关教学策略。李海斌在他写的《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文中,主要从教育重要的三个方面:教材、教师、教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上的研究从整体上对我国中学教材的文言文选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但并没有对选文进行系统而详尽的研究,但不管怎么样,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线索,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