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1
林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建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在保护湿地以及森林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治理生态问题以外,还有构建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使命。
1.2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并缓解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林业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加大林业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例如,木材、药材、竹材等等。林业的各种材料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都是在林业生产材料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基础,林业建设正好符合相关要求,所以说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2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2.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系统,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林业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任何动植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要根据相应的条件以及自然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的建设。林业发展中物种的选择、繁殖的培养、建设规模的大小、格局的布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看自然环境能否有相应的承载力。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协调。
2.2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现代林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目标经营的方式进行林业的发展,在林业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装备进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林业,从而提高林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现代林业以森林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大力传播生态文化,培植森林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林业生态以及文化体系,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所以,首先要加大绿化的面积,积极进行林木的培育,从而扩大林业的的面积;其次,对林业进行改革,构建适合树木生存的管理机制;最后,对森林用地进行科学地管理,包括林地、湿地以及沙地,通过相应的林业防控机制避免灾害的入侵。
2.3创新发展形式
创新是行业生存的根本。在林业的发展中,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林业发展形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才能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进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加强人们的林业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提高林业生态文化的实力,合理规划设计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园林景观、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方便人们对森林有所了解,认识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语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2
林业既是一项有益当代,造福子孙,平衡生态的宏大事业,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缓,工作条件十分艰巨而目前又比较薄弱的事业。它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国计民生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又为社会的继续发展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故结合黎平县的特点谈点几点的看法。
2黎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分析
黎平县位于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北纬25°44′~26°31′,东经108°37′~109°31′,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树种组成丰富,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全县总面积为44.41万hm2,林业用地34.05万hm2,有林地面积29.8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0.51%。黎平是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低山面积较大,占全县总面积的55%,多为杉、松、阔等乔木生长地;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34%,多为常绿乔木及针阔叶混交林。全县年降雨量1200~1800mm,年蒸发量在10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83%,年日照时数为1100~1400h,全年无霜期为280~300d,年积温5600~6100℃。这些条件对多种乔木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在地球的南、北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气压的控制,雨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沦为不毛之地,属干旱沙漠带。唯独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虽然也处于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夏季湿润季风带来的丰富雨水,又有占土地面积50%的森林卫士保护,使之成为风调雨顺的大绿洲,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2800余种。而与我国纬度相似的美国只有乔木870种,整个欧洲仅有250种。因此,世界公认我国长江以南是“亚热带的绿洲,树木的宝库”。黎平县恰好位于亚热带的轴心线上,南岭西端与雪峰山南端、苗岭山脉的交接区域,贵州高原向湘西山丘和广西盆地过渡地段之中,清水江与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和境内有数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阻隔着西伯利亚寒流的袭击,而东南季风又可顺长江、珠江水系深入腹地,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相对高温和多雨季节的一致,对植物生长发育特别有利,是一个从事林、农种植业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以低中山为主的群山地貌,海拔多为400~800m,优越的板岩和页岩地质结构和母质,宜林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黎平的林业资源优势,也决定了黎平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黎平县的孟彦、罗里、敖市、高屯、德凤、坝寨、茅贡、九潮、岩洞、口江、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地坪等乡镇,气候温和,雨水丰富,乔木树种生长快,再生能力强。群众有经营人工林的悠久历史。黎平的杉木和马尾松,早已驰名中外,别国已绝迹而我国独存的活化石树种水杉、银杏在黎平均有自然分布的合抱粗古树。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占全县土地7%的平原和占4%的江河水库自然成为鱼米的重要生产基地。占55%的低山土地必然成为林业生产基地,责无旁贷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幸福提供众多的生物量。同时维护这片大绿洲的生物兴旺,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然而,全县山地面积大(中、低山占65%、岩溶地占10%、丘陵占15%),坡度陡,降雨多(年降雨量为1200~1800mm)且相对集中(4~6月降水量占50%)。一旦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水土流失,造成水患灾害,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据初步统计,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县总面积的18%,每年冲走表土100万t,黄泥水危害稻田近万亩。黎平的大部分区域属长江水系,部分为珠江水系,全县每年流入江河水库的泥沙量达100多万t,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河流每年淤高2cm,长此下去,40、50年后,如双江电站、八舟电站等,水电站将不能发电,必须清除河底淤泥,这将耗费一笔巨大的资金。由于天然林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普遍提高,进一步抬高了洪水水位,减少坝内汛期的调蓄能力,使得沿河两岸的一些农田被水淹没,一遇大雨便泛滥成灾。一旦久晴,便出现旱灾,有的年份,不少地方连群众饮水都出现困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我们的任务在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展林业生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3深刻理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性和协调性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决定着黎平发展高位芽植物生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而,林业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全县建设提供大量的生物量,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发挥森林在治理国土,改善生态条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效益?纵观世界各国林业的发展,大体上存在着3种方式。第一是木材经济效益方式。以生产最大限度的木材或林产品作为发展林业、经营林业的主要目的,用生产多少木材或多少林产品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至今在许多国家仍采用这种方式。第二是生态效益方式。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植被破坏后大自然的报复接踵而来,森林的生态效益论便应运而生。他们主张发展林业经营森林的主要目的在于生态防护,以提供多少生态效益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对森林的生态价值定量化。例如日本1972年对森林的生态效益估量为一年内涵养水源2300亿t,防止水土流失57亿m3,供给氧气5200万t,栖息鸟类8100万只,一年的森林生态效益高达12.8万亿日元,相当于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农林渔业产值的2~6倍。1998年第二次评估中,加入了保健、疗养、保护野生动物、防治大气污染等,所有生态效益合计7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的国家预算总额。芬兰估量森林的环保价值相当于木材的三倍。瑞士已将全部人工林天然化,不求生产木材,只注重生态效益。显然,森林的生态效益远远超过直接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森林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第三是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主张林业建设应为治理国土、维护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发展林业、经营森林应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它们协同一致。称之为森林效益协同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既是矛盾,又具有统一性,对于当今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到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由经济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坚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观点,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那么就一定能取得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在逐步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协同论”方式内部现在已出现“最佳结合理论”、“多用途森林利用理论”、“木材培育理论”等林业发展模式。在宏观控制上以及在林业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对木材培育理论模式越来越容易接受。因为,在同一地段上既要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又要发挥森林的最佳经济效益,本身是矛盾的。在一般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大面积实施是困难的。如果在林业用地和现有森林中,划出一部分立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发展木材生产,施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用少量的地生产出大部分木材。而其它的大部分林业用地和森林主要作为生态效益林,只生产少量木材,这样在具体地段上将生产木材和生态防护分离开来。在大范围内使生态效益和生产木材协同起来了,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木材生产。新西兰采用这种木材培育理论模式,只用了全国林业用地10%的土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高度集约经营,生产出全国所需木材的80%以上。而将占林业用地80%以上的森林列为生态效益林,仅生产少量木材。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是“十”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为百姓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生态产品,都与林业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必须加快扩大全县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承包经营、农户联营、公司加农户等多种造林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组织投入营造林之中,在指导思想及战略措施上为黎平县林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4黎平林业的振兴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方向
黎平林业的发展应立足长远和未来,强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竞争力,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功能完善、系统稳定、空间布局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深化林业改革,坚持科技兴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在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机制建设,明晰产权,强化森林资源市场配置,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制定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严格控制木材采伐量,以保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要大力开展科技兴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发展“两茶”产业基地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和准备,全力以赴,精心组织,超前安排。根据全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黎平林业的发展,既要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两茶”产业基地、珍贵树种基地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生产出大量木材和林副土特产品,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人民富裕起来。又要考虑黎平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在各大江河、水库的周围建设好生态防护林,发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使黎平这颗位于贵州东南部的绿宝石,能为全省生物的繁荣,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出更灿烂的光芒。所以,黎平林业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路子,应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借鉴木材培育理论,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
黎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乔木生产快,又是贵州省特有的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树种杉木的中心产区,是发展速生丰产林的好地方。贵州省委、省政府已将黎平列为全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主产区之一,全县的杉木年产量约占全省的1/10。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是加速该县林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其目的在于尽快扩大森林资源,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缓和木材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它是通过良种壮苗和集约化经营措施,定向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用材的林分。速生丰产用材林与一般的人工林相比,在经营目标、资源投入和经营方式上有根本不同,它具有单位面积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要选择最好的立地条件和最适宜的优良树种,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缩短林木生长周期,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和经济效益,建成可靠的商品林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原则上年蓄积生长量应达到15m3/hm2以上。从全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情况看,1976~2010年35年间,该县共建成万亩以上基地林16片,千亩以上基地林105片。“十二五”期间,黎平县将在建设好生态公益林的同时,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实行定向培育,加大引进外资和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建设商品林基地的步伐,建设以杉木、马尾松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按照该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总体布局,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建设实行人工造林与培育相结合,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总规模2万hm2,其中:新建0.67万hm2,现有林培育1.33万hm2。安排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的乡镇有:孟彦、高屯、德凤、九潮、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水口等15个。
4.2加大“两茶”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促进林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黎平县加快了茶叶和油茶基地的建设速度,每年发展茶叶基地0.13万hm2,油茶基地0.1万hm2、油茶低改0.04万hm2。
4.2.1茶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茶叶种植从1975年开始集中连片发展,到2013年全县有茶园面积1.6万hm2,其中:幼龄茶园0.71万hm2。主要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群体、福鼎大白茶无性系、安吉白茶、铁观音、黄金桂、龙井43号、龙井长叶等。孟彦、高屯、德凤、茅贡、岩洞、洪州、雷洞等乡镇的土壤含硒(Se)量较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生态植被良好、无污染,是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和含硒茶开发的最适区。黎平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春茶上市时间早,名优茶外销市场空间大。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叶生产基地。引进适宜发挥本地产品特色的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福鼎大白茶、龙井系列等国家级良种,扩大本地特色良种种植规模。加快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全面推进茶叶良种化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种植工作。开展“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由茶叶产业局和农业局专人负责,加强对农药、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并使这些基地成为区域产业带的核心和品牌依托、技术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将达到2.53万hm2。
4.2.2油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油茶是黎平主要的食用木本油料树种,全县有油茶林近1.41万hm2,集中分布在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为高屯、敖市两个镇,东南片区为肇兴、水口、雷洞、龙额、地坪五个乡镇。北片区属丘陵,地势平缓,是培植和扩展油茶林的理想地带;东南片区属低山,气候温和,全县油茶林70%的面积集中在这个地区,增产潜力大,而且又是田少人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贫困乡村。近年来,黎平县高度重视油茶的发展,加强了对低产低效油茶林的改造和科技栽培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动了油茶的良性发展。2000年随着天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科技支撑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科所油茶实验林场引进油茶优良品系:长林3号、4号、21号、26号、40号、53号、56号等13个品种,引进湖南省茶科所选育的优良品系和本省(地)的优良品种,已在全县推广栽培试验示范,栽培面积0.04万hm2。采穗圃也进入了采穗期,每年可提供优质穗条数百万支。2012年,在全县油茶林发展规划中,对低产油茶林改造,提高油茶产量进行了部署,并要求在此期间每年完成0.1万hm2的新建高产油茶林、0.04万hm2的油茶低产林改造。采取向国家申报立项、银行贷款、地方、个人、企业等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实施。预计到2020年全县油茶林面积将发展到2.13万hm2(其中:新造1.29万hm2、低产低效林改造0.67万hm2)。
4.3加快珍贵树种发展是维护木材供应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黎平县是“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境内自然分布的乔木树种共有87科近500种,其中珍贵树种有42种之多。由于珍贵树种其材质具有硬度高、密度大、颜色深和纹理美观的特点,木材材质优良、具有特殊用途、市场上稀有、经济价值高,可用于制作高档家具、高档乐器、高档工艺品等实木制品及高档装饰、装修材料。该县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林地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无霜期长,植物生长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林木生长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适应人工栽培的珍贵树种有近百种,珍贵树种资源丰富,许多珍贵树种都有发展成大产业的潜力。从2001~2013年全县通过国家重点工程造林项目营造珍贵树种人工林总面积达0.33万hm2。与煤炭、石油等资源一样,珍贵用材树种资源也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且珍贵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黎平县珍贵用材树种的资源主要依靠采伐天然林,人工培育珍贵树种资源的工作从2001年才开始启动。人工栽培的主要珍贵树种有:楠木、荷木、香樟、含笑、红豆杉、黄柏、檀木、桂花、银杏、柳杉、厚朴等。珍贵树种是城镇绿化、村寨绿化、公路绿化及单位园区绿化的主要推荐树种。为提高全社会对珍贵树种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利用报刊、有线电视、各种会议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并发放资料宣传珍贵树种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激发广大群众的栽培热情。通过宣传发动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珍贵树种,20、30年后经济效益一定相当可观,种植珍贵树种就是培育“绿色银行”、“藏富于林”。加快发展珍贵树种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帮助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抓好示范、循序渐进,积极鼓励种植珍贵树种。充分发动群众利用自留山、自留地或“四旁”地种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带动产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县的珍贵树种造林面积(含零星栽植按1500株折算1hm2统计)将达到0.53万hm2。
4.4加强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黎平的经济林建设,除调整巩固原有的茶叶、油茶、油桐、楠竹等基地外,要借鉴水果之乡从江、榕江等县的经验,既发展板栗、茅栗、核桃等干果类,又要发展柑桔、椪柑、杨梅、桃梨、葡萄、枣、柿、蓝莓等水果生产,使一年四季均有新鲜果品上市。尽可能地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展五倍子、天麻、杜仲、茯苓、金银花、金钩藤、太子参、桔梗、百合及香菇、木耳、玉兰片等名、特、稀林产品,使山区的林农迅速地富裕起来。只有充分利用该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建设特色经济林产业,才能为实现绿色经济强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资基础。该县绝大多数林农生活在山区半山区,靠山、吃山、养山,希望在山、致富在山,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发展特色经济林是实现摆脱贫困,达到富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充分说明,只要开发和发展全县的经济植物资源,就可以尽快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偏远山区的人民迅速实现脱贫致富。
4.5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建设以天然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
4.5.1大力恢复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是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黎平县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清水江(属长江水系)和都柳江(属株江水系)的分水岭两侧,雨水十分丰富。因此,应在育洞河、孟彦河、八舟河、亮江河、双江河、洪州河、南江河以及各大、中型水库的集水区,划出一定面积为水源涵养林,河流两岸的山坡应划为水土保持林。采用造、封、改、补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河流两岸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防止水土流失及水源减少等现象,即建立完整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体系。
4.5.2建设好自然保护区,繁荣亚热带的生物种源按森林生态系统的观点,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基地。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黎平地处典型的中亚热带,在僻远山区,还零星保留着一些常绿阔叶林的顶极群落或原始天然次生林。这些森林中的每一个生命类型,都经历了漫长的发生、发展和演替序列才形成了向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多样化的森林群落,并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它们的面积仅为全县山地面积的0.5%,却保存着数百种高等植物,几十种哺乳动物和几十种鸟类以及10来种古老孑遗植物,是国家资源中的宝贝,应列为保护区,严密地保护起来。它们是南泉山风景林、太平山楠竹林、乌嘎冲鹅掌楸天然林及弄相山原始森林等,都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始天然次生林。现已列为全县的重点保护区,禁止砍柴、守猎,禁止挖坡种地。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4.5.3建设好生态防护林生态防护林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它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黎平广大山区以木本植物为主要家用能源,森林资源消耗量大,然而,全县山区溪流峡谷,坡降大,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是发展小水电的好地方,宜建立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代柴,以电促林的良性循环,改变山区的能源结构。生态防护林应以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造林与天然更新相结合,尽量少动土或不动土。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树木生长快,生物再生能力强,只要健全封山育林制度,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进行适当的人工促进,森林恢复是很快的。
4.6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早在退林还林工程实施初期,黎平县便开始着手森林复合经营模式的探索,并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大胆进行了“林-茶”、“林-竹”、“林-药”、“林-菜(森林蔬菜)”、“多树种混交”等5种复合经营模式的尝试,并获得成功,林地增效明显。这5种成功的造林模式,2004年被省林业厅录入《全省典型的退耕还林治理模式》一书,在全省进行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对森林、林地的经营性、整体性、效益性和长远性的意识逐步增强。为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出,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实现远近结合、以短养长的目标,部分具有一定市场经济观念、思想认识先进的农户开始积极主动探索立体、复合型林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部分种、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在项目、资金、技术上得到林业、农业、扶贫等部门的积极扶持,少数已成为发展林下种养殖经济的示范户和典型户,通过示范和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全县林下种养殖经济的整体发展。据2012年统计,全县共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近1.33万hm2,实现林下经济收入4.5亿元,带动农户受益近5万户。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区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全县林下种养殖经济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林下种养殖经济向“一村一品种、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明确思路、确定目标,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种养殖经济的发展潜力。下一步主要规划在三个方面:一是林下养殖:利用黎平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养家禽(鸡、鸭、鹅)、牲畜(猪、牛、羊、兔)、蜜蜂、蚯蚓、珍贵野生动物(野猪、蛇)等及其产品初级加工。林下养殖可重点推广“茶-鸡”模式,利用茶叶林面积1.03万hm2,油茶林面积1.2万hm2。通过茶叶、油茶与鸡共生关系,促进生态经济双丰收。计划从2013~2020年,每年发展规模60万只(头)。二是林下种植:利用林间空地和林下土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用林间空地发展种植中药材:百合、太子参和丹参等;发展林下薇菜、折耳根等野生疏菜种植;发展林下野生茶叶种植;发展林下香菇、平菇、木耳、松木菌等菌类栽培。计划从2013~2020年发展规模达到1.33万hm2。三是林下采集:开发利用县境内近0.67万hm2竹林资源,计划从2013~2020年实现年采集竹笋3000t,并引进龙头企业加工带动,产值达1亿元。
4.7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黎平的旅游资源由自然山水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组成。全县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苍劲挺拔,蓊郁茂密,人工林成行如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对发展旅游,尤其是森林生态旅游,可谓得天独厚。全县的旅游景观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跨度最长的天然石拱桥———高屯天生桥和风光旖旎的八舟河风景区;有被誉为原始林海和竹海的弄相山森林和太平山楠竹林等,楠竹蓄积量居全省第二位。人文景观有肇兴鼓楼群、黎平会议会址、堂安生态博物馆、东门翘街古建筑群等,还有被誉为东方艺术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文物古迹于一体,是贵州东线旅游精品线的重点地区。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榆林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10-01
一、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林业发展概述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的位置,在榆林市的西南部,位于无定河的上游。靖边县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全县按地形地貌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南部丘陵沟壑区。从气候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靖边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早晚温差较大,全年气候干燥,通风条件好,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低温霜冻,其次是大风和冰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林业用地已经约500万亩,育苗面积达到2万亩。主要作物是灌木,并以灌木为主的森林覆盖率高達37.34%,活立木蓄积量为105.6万m2。乔灌木树种达27科37属54种。湿地生态系统发达,其中,著名的金鸡沙湿地、芦河湿地、海则滩湿地均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重要湿地保护名录》。
二、生态文明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林业发展进程中,要结合市场需求和环境效益,集中改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效果[1]。也就是说,在林业发展进程中,要秉持生态文明的思想和延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建构更加贴合自然的发展规律,确保发展模型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实际运行目标。只有保证自然规律,才能提高林业发展的效率,使得管控结构和管理要求符合标准[2]。对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来说,不仅要制定有效的发展目标和运行准则,也要针对具体问题遵循相应的管控要求,在规定的社会发展范围内,提升生产文明的宣传水平,确保人们能在树立正确认知的同时,建构更加有效的生态维护方案,实现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诉求,从而完成产业发展目标。
三、优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1.从宏观层面提高林业法律法规实效性
国家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管控措施,确保整体管理结构和管理项目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处理框架,针对林业实际情况积极综合有效的管控和处理办法,将林业管控工作集合到生态文明发展规则中,为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仔细处理林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地区产业和实际规模项目,建构更加完整的管控制度,从贯彻落实机制入的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和可持续运行维度,确保地区林业人员能针对其重要意义有清晰的认知[3]。
2.从微观层面提高林业管理规划实效性
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林业管理人员要结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实际需求,建构更加有效的系统化处理办法。在分析阻碍林业发展原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技术水平偏低导致的,在这其中,技术水平落后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需要技术人员提升技术的运行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管控要求和管理项目的契合度。例如,在配置物种种苗的过程中,要优化相应的种植和种子处理技术,切实维护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最小投入最大产出,且能源损耗也能降至最低。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地区发展诉求,实现种植生态林,保护水土的同时,有效改善自然环境,运行科学技术提高规划工作的有效性,并且保证相应环节有序进行。也要结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地区发展结构,针对水土资源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分区,使得管理面积和管理效果最优化。只有提升规划项目的有效性,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林业管理环节的合理性,实现林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也就是说,要想提高整体林业管理项目的效率,就要建构可持续发展结构,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平衡关系。
3.从人员层面提高林业管理队伍专业性
只有提升人员管理效果和管理实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管控项目的运行结构和运行效率。因此,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林业局要针对具体企业进行集中培训,而企业自身也要组织“二次复制”不仅要合理化的配置专业队伍和管理人员,也要建立定期培训项目,确保管理人员能以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种植能力。具体工作人员要熟悉自身的工作要求。只有提升日常管理的实效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整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建构切实有效的综合管理目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5]。另外,在接受培训后,相关部门要组织林业管理人员进行集中的考核,确保其了解具体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要求,只有从细节处提升管理效果,才能建构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一定程度上推进生态文明项目的有序进行。将生态文明根植于林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中,才有可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优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生态文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建构完整的管控体系和项目管理框架,并在提升管理效果的同时,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对于林业发展项目的要求,确保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杰,战国强,邓鉴锋等.基于生态文明背景的广东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经营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08):115-117,125.
[2]杨沅志,邓鉴锋,姜杰等.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11(05):26-31,150.
[3]阮淑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特色发展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5,29(04):13-15.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4
1: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跟随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后10年,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契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以信息为中心,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任何一个规模企业尤其开始依赖网络,没有网络企业就面临着落后.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丹青等《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huitema《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kyas《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由于题目结合了"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使得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于是进行《企业网络设计——基于集散企业的综合网络设计》具有现实意义.超级秘书网: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5
英文名称:Forestry Economics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局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经济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338X
国内刊号:11-5390/S
邮发代号:80-48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特点,对策
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县的林业生产又对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村经济起到绝对的作用。为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证丰县林业发展重要环节,现就丰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谈谈如下意见。
一、丰县林业的现状
丰县属黄泛冲积平原,总面积14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林业生产是我县的主要产业有害生物特点,现有有林地87.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8.78%,活立木蓄积量330万立方米。目前有吉林森工林业产业化体系已经形成。林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的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的连年高产稳产。它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绿色产业,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但由于我县栽植树种特别是用材林和防护林,品种单一,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量、发生率、发生面积有日益加重加大的发展趋势,严重制约了丰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丰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特点
林业有害生物是林业发展的障碍,它与林业自控能力、社会经济条件、人们对防治的认识程度有十分密切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害生物特点,必须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特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而且必须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
1. 我县林网及片林皆是人工林,树种单一,自控能力差。
2、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与各种气象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突发性。
3、随着近几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员、物资和林产品的交流频繁,有害生物传播的途径增多、速度增快、范围增广有害生物特点,防治难度增大。
4、人们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视程度低。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须群防群治。
6、与地方的人力、财力、技术、药物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
三、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成立有害生物领导小组,有主要领导任组长,进行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治意识。利用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有害生物的了解有害生物特点,提高全民的防治意识和防治水平,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林业,关心有害生物防治的浓厚氛围。
3、调整林业内部结构,提高抗病能力。发展多林种结合,多树种混交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引进推广抗性树种,发挥林木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
4、加强监测,提高有害生物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测预报工作是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工作,确定监测对象,科学制定测报办法有害生物特点,每镇固定专业人员负责调查,定期上报虫情,准确掌握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和动态,及时病虫情报,提高测报的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把有害生物防治于萌芽状态。
5、做好林木检疫工作。目前我县林木有害生物都是从外地传入的,如草履蚧、杨尺蠖等其危害面积约1万多亩,如不及时防治,大量的成片林被吃花吃光有害生物特点,有的甚至出现死树现象。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我县的造林成果。近几年与我县毗邻的山东美国白蛾暴发成灾,我县的西北几个乡镇与之交界,存在很大的危险。所以加强林木检疫工作是当务之急,应严格检疫制度,提高检疫质量,有效地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
6、成立防治专业队,做好防治示范和推广。为了提过应急能力和防治效果,我们成立了4个20人的防治队伍,主要是做好我县的重点路段的有害生物防治和示范推广作用。主专业队经过培训和长期的操作训练,能够熟练掌握防治技术和方法,是一支拉的动有害生物特点,打的响,反应迅速的专业技术队伍。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害生物:草履蚧、杨尺蠖我们主要采取胶带阻隔和喷雾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杨小舟蛾采取喷雾和烟雾防治相结合,采用无公害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有效保护我县生态环境。
总之,林木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要根据有害生物的特点,结合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采取科学、有效、环保的措施积极开展除治,使我县林业得到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