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魔幻现实主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魔幻现实主义范文1
关键词:病态 万物有灵 梦十夜
20世纪30年代,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最早使用了“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用于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其后意大利的文评家再次使用了该词。然而,魔幻现实主义并未被欧洲的文学评论家所接受,而是飘洋过海到了拉丁美洲,在当地作家的文学创作中生根、发芽。当拉美评论界点评马尔克斯的长篇巨著《百年孤独》(1967年)时,“魔幻现实主义”一词首次被运用。结合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与欧美主流文学截然不同的特征。它将写实和幻想相融合,以神化模式表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表达作家对时代洪流中的巨变所产生的理解和观点。换言之,利用幻想和现实相结合的效果,将现实的场景和出于虚构幻想的非现实情景相加,其中穿插夸张、怪诞、虚实交错,打破生死和时空界限,置入神话、传说等具体手法[1]。
然而,经笔者研究发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也具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二.《海边的卡夫卡》中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海边的卡夫卡》具有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物以以不同方式游走于虚幻与现实之间。
1.人物病态的精神特征实现魔幻效果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是个有妄想倾向的少年。由于自幼缺乏母爱,不断受到来自父亲的诅咒的刺激和孤独感,令其产生妄想,从体内分裂出一个守护自己,聆听自己心声的“叫乌鸦的少年”。这些症状实则为典型的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作品中身患精神疾病的人,除了田村卡夫卡,更有田村的父亲。一个知名的雕塑家,却有人格分裂的症状。其双重人格中的一个人格为残忍虐杀猫咪的琼尼.沃克。作家通过为作中人物赋予精神病患特征,令其有了在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间游走的能力和条件。这一特征的设定助推了作品魔幻的色彩效果,为以魔幻方式表现现实社会特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东西方古老文化的有机结合营造魔幻效果
在作品中,作家运用了古希腊著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令少年身负同样的诅咒或神谕。但作家并没有照“俄狄浦斯”的故事情节那样令人物出走躲避诅咒,而是安排人物出走主动迎合诅咒。《海边的卡夫卡》中,田村在去四国的路上遇到一年轻女子,他便想着眼前人或许就是自己的姐姐,因而对其产生性幻想。不仅如此,田村卡夫卡在怀疑佐伯是自己母亲的情况下,仍在梦幻与现实间与其发生关系,并在梦中强行与姐姐交合。对古老希腊神话的创造性发挥,使得该人物、情节更具后现代主义色彩,更有现实意义。然而,村上春树不仅创新了希腊神话,还在故事情节的助推器上安置了日本古老神话中的“生灵”文化装置。例如,作品中提及少年中田在昏迷事件醒来后失去了部分记忆却拥有了听懂猫语的神奇能力,还失去了一半身影。作家借医生之口点明这种现象类似于《源氏物语》中所描写的“生灵”现象。在笔者看来,作品中古老传说的出现实则是作家提醒人们对过去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审视自身文化,包括对战争的反省。
3.“万物有灵”思想增强了魔幻现实主义效果
《海边的卡夫卡》中作家曾多次提及战争,表达自己的反战意识。例如作者借杀猫者琼尼.沃克之口对中田说“世上讲不通这种道理的地方也是有的,谁也不为你考虑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中略)战争就是一个例子。(中略)一有战争,就要征兵。征去当兵,就要扛枪上战场杀死对手,而且必须多杀。你喜欢杀人也好讨厌也好,这种事没有人为你着想。迫不得已,否则你就要被杀。”作者更借“叫乌鸦的少年”之口说出战争是“活物”的观点,“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中略)战争在战争中成长。(中略)战争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活物”。这一观点明显受到日本“万物有灵”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战争也是一种有灵性,有意识的存在。正是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增强了作品的魔幻色彩,并深化了作品现实主义的主题。
三.村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具有原发性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读者或许已可以接受《海边的卡夫卡》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的论点。笔者想进一步阐释――没有证据显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而产生,但却有证据表明,早在村上之前,日本文学中早于拉美产生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即日本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原发性。对此,笔者翻阅日本近现代的多数作家的代表作品后发现,早在夏目漱石的《梦十夜》里已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征了。《梦十夜》中的“第一夜”、“第三夜”、“第十夜”都在以梦境的魔幻性讲述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西洋舶来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间的冲突,对日本社会造成的巨大改变,以及人们面对改变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迷茫之情。以“第十夜”的故事为例,主人公庄太郎头戴巴拿帽象征着人们接触并接受了一部分西洋文化。而素不相识的美女象征着对日本国民来说有陌生感的西方舶来文明,对于这一文明,代表着日本普通民众的庄太郎不知所措,美女建议要么跳崖,要么接受被猪舔。这无外乎隐喻国民要不选择灭亡,要不接受本不愿接受的外来文化。庄太郎和猪抗争了七天,最终还是被猪舔。他回到小镇后感慨再也不要随便看美女了。这一情节表达了日本国民艰难的、被动的接受西洋洗礼的过程。而《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数次提及作中人物阅读夏目漱石的作品,至少暗示该作品的完成受到夏目漱石的影响。
综上所述,《海边的卡夫卡》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征,这些特征的产生与其说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毋宁说是受到本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可谓具有原发性特征。这一原发性并非一日形成,而是早在明治时代就已初见端倪。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林少华译.《海边的卡夫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夏目漱石,周若珍译.《梦十夜》.文汇出版社.2011
3.徐哲韧,罗志祥.日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漫谈.金田.
4.刘喜萍.论《海边的卡夫卡》战争隐喻的两面性.长城.2009年3月
5.姜海涛.游走于虚幻和现实之间――从《海边的卡夫卡》透视村上春树的世界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月
注 释
[1]《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魔幻现实主义范文2
【论文摘要】纵观查理·考夫曼编剧的五部影片,不难发现它们同时呈现出与拉美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想近的特点,即都是用魔幻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一种神奇的现实。从考夫曼编剧的电影中的激励事件、叙事结构以及空间设置上,容易较好地探讨其作品如何展现魔幻现实主义中的神奇的现实。
在好莱坞,编剧的地位常常被挤压在边缘地带。抛开那些小众的独立电影,从启斯东片场的流水线模式开始,由经典好莱坞延续至今,他们自身鲜有能对电影构成本质上的影响。正如金牌制作人布莱克·海默强调的一样,一部影片需要的是一两个有号召力的明星,一些能让男性观众兴奋 的追击或格斗镜头,以及一些能让女性心悸 的温情场景和一个完美结局,而绝不是编剧们独特的艺术追求。这一点在阿尔特曼的《幕后大玩家 》 (The Player,1992)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无数编剧围绕制片人阐述 自己的剧本提纲,最后仍然需要改动成更加迎合市场模式的类型故事。然而就在The Player这部尽显编剧无奈的电影上映后两年,编剧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并没有对其手中的剧本做出允许改动的让步,《成为马可维奇》(Being John Malkovich,1999)在94年就已完工 ,但因其古怪奇异的想法与复杂的结构而无人问津,直到99年才被斯派克 ·琼斯慧眼相中,将其搬上银幕。之后的5年里 ,考夫曼陆续撰写了4部剧本,这些影片在今天看来并没有违背布莱克 ·海默的准则 ,因为正是这些影片使得考夫曼本人 已经渐渐成长为具有号召力的编剧明星。
考夫曼 的成功不仅仅是其坚持独特个人风格的品质和长期为电视台撰写肥皂剧所积淀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将编剧升华成一种结构复杂的智力游戏,又远非那些遥 不可及的科幻 电影中冷漠的天马行空,他编剧的故事 中凝聚着人性的灵气,总是轻轻一 跃就跳离现实,然后又无 限的向现实与情感 回落。正是这样的故事特征和个人风格,很 容易使考夫曼的电影被贴上魔幻现实主义的 标签。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援引自文学,作为拉丁美洲 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需要 指 出的是这个概念并不 局限于拉美文学,它同样用来概括一种 明显的风格特征。即用 “熟悉的物体创造不熟悉的梦境”,将现实的生活奇异化。在文学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 的表达手法和具体风格技巧,“最重要音乐与表演是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和新闻报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的特征。”而查理 ·考夫曼编剧的五部影片,正是这一特征的集群化写照。本文将通过对查理 ·考夫曼的剧本拆解 ,阐述考夫曼电影中具体呈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一、 激励事件的魔幻跳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为了故事的目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要比一个令人不信的可能性更为重要。查理 ·考夫曼的电影,正是致力于展示这种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作为带有魔幻色彩的部件,在考夫曼所编剧的电影中,这些贯穿影片的不可能性首先是通过一个忽然跳离现实的激励事件展开的。激励事件是一种爆炸,是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主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夫曼电影中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的背景性展示,并将其繁琐的时空结构重新安插成明朗的线性叙事,当我们只关注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时,会发现考夫曼的剧本中的激励事件,通常充斥着灵异的幻想和脱离常规,带有明显的魔幻色彩。
在电影 《成为马可维奇》中,激励事件是在影片进行四分之一后,木偶师在工作中发现了那个通往著名演员马可维奇脑中的门 。这一事件本身就充满了奇异色彩。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用罗伯特 ·麦基的理论去分解考夫曼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件费力的事情,考夫曼在其涉及到编剧这一行当的电影《改编剧本 》(Adaptation,2002)中,与麦基和他的理论有过正面的交锋,因为剧中不但出现了麦基这个人物,还有麦基和代表考夫曼本人的角色讨论剧本创作的场景,显然他质疑剧本理论的存在,更偏向于肖伯纳所说的 “剧作学的一条金科玉律 ,就是没有金科玉律 。”但是这并不表明考夫曼的剧本不能符合麦基的理论。 《改编剧本》的结构是零散复杂的多线,我们却仍然可以发现其中带有魔幻色彩一个激励事件,做为典型的戏中戏结构,这一事件是考夫曼 (剧 中主角 ,与考夫曼戏谑的同名 )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将小说作者和 自己写入了剧本中。从而导致了现实和虚构连通起来。也正如麦基在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所表述的一样,这一激励事件之后彻底地打破了主角生活中各种力量 的平衡。混淆现实和虚构正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通常表现为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 、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幻觉与现实相混,给人一种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神秘莫测的感觉。《暖暖内含光》的激励事件是男女主人公通过复杂的科学仪器消除了双方的记忆。这种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 同样带有魔幻色彩。唯一有些例外的是, 《危险思想的自白》 (Confessions ofa Dangerous Mind2003)中的激励事件则要真实许多。这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主人公的回忆录改编,考夫曼并没能过多展示自己编剧的才华。
如果仅仅是脱离现实并非能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要义,正如前文所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风格技巧是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和新闻报 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 。有别于蒂姆波顿童话式的臆想,考夫曼仍然会考虑到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激励事件如何看上去真实可信。一方面,他为这些跳离现实的激励事件布置了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背景,这样一些奇异的事件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符合魔幻现实主义神奇现实的核心。另一方面,这些超脱现实的激励事件同时又是那么的符合逻辑,在《成为马可维奇》中通向马可维奇的大脑 的通道是真实存 在的空间《改编剧本》中主角考夫曼将小说作者和己写到剧本 中,从而模糊现实世界与剧作中世界的界限,这一点俨然符合逻辑。而电影《暖暖内含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spotless mind,2004)中,消除记忆是诊所的一项业务 ,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看上去也非常的符合科学。这一点是吻合写实原则的。
二、带有魔幻色彩的叙事结构形式
与魔幻现实主义在 文学 中表 达方式一样 ,查理 ·考夫曼的电影 同样通过创新的结构处理达到奇特的效果。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大胆开拓、创新,以独特的、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来反映生活在电影时空结构的自由性使得剧本创作更加明显地能体现出这一优势。虽 然电影越来越不需要线性 时间做支撑,但是只要电影在讲故事,时间的线性就仍然是一个大前提。在考夫曼编剧的电影中《成为马可维奇》是完全依照线性时间进行叙事的,“但是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并不在于非要超越时间的线性。”在这部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体现在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终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这样一个叙事结构中。在激励事件发生之后 ,情节的发展在可预测与不可预测中摇摆,正是由此激发的矛盾,使得整个故事不断偏离线性行驶的轨道,擦出魔幻的火花。剧中的主要情节即通过丧失自我而得到爱又丧失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男主人公开始只是发现可以体验马可维奇,并与其心仪对象分享这一体验,并通过这一体验赚钱,情节在男主人公女友在体验马可维奇的过程中与男主人公心仪对象坠入爱河后发生了转折 ,这一幕颇具魔幻色彩,更意想不到的是,男主人公由于其木偶师的经验发现可以操控马可维奇,将心仪对象又夺了回来,然而这条进入马可维奇的通道只是主人公老板延续生命的方式,主人公最终回到 自我,失去爱情。预想和预料之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从而进一步推进情节的发展,呈现出不断离奇化的魔幻色彩。
相比之下,《改编剧本》并没有完全依照线性时间推进情节,它呈现出的是一种螺旋状的结构,“尊重时间不可逆转的线性是现实的一面,而看到全部的时间,是按照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关照时间时那神奇的一面。”螺旋式结构正是与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观相呼应的。在《改编剧本》中,有三个时空并列存在,并顺着线性情节的发展螺旋上升,现实时空里,主人公费尽心机的改编剧本,而当在这一章回的情节发展进行到在电梯里遇见小说作者之后,主人公把自己也编入了剧本中,使得现实时空、过去时空、梦幻时空融合在一起。过去时空在片中又分成两个部分,一是3年前女作家调查并撰写 《兰花窃贼》;二是5年前兰花窃贼约翰培植稀世兰花。这两个时空在主人公的剧本中交汇,又与主人公撰写剧本这一现实时空联系到了一起 ,同时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在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利用这种类似书中书的结构,在 《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的文字和墨尔基阿德斯的手稿便在有意识当中被合二为一了,这一点和查理的剧本与女作家的书的关系如出一辙。《暖暖内含光》和 《危险思想的自白》都采用了倒叙的结构, 《暖暖内含光》的结构则并不仅仅是倒叙那么简单,它的魔幻色彩就在于此,虽然在开头的倒叙之后,情节延线性时间向前发展 ,然而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回忆的电影,虽然在主干的情节方面,医生帮助主人公消除记忆并最终消灭了它,但是作为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索,主人公在潜意识里逃避着爱人与回忆最终被抹去的命运,这一条平行线索中,情节的发展则完全是逆向行驶的,两人顺着回忆之路向回逃亡,则呈现出完全倒叙的结构。
三、神奇而又现实的空间场景设置
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是 “借助作家的想象、艺术夸张、荒诞描写等手段 反映历史和现实 的一种 特殊艺术手法” ,在考夫曼的电影剧本里,场景的设置充满了怪诞夸张的魔幻色彩。电影 《成为马可维奇》中故事发生于一家在7楼半的公司,这个半层的空间场景看上去真实存在又可以理解 ,它将 主人公 的情 感和故事 的氛 围压扁 ,影片中对这半层楼来历的介绍又充满荒诞意味,一个具有神奇现实的场景被展示出来。而《改编剧本》中消弭了现实空间与幻想空间的界限。主人公不断在自己创作剧本的现实空间和剧本之内的空间游离。这两个空间的交集之处同样是神奇现实的体现。
在电影 《暖暖内含光》中大部分故事情节在主人公的记忆空间展开,这些空间本身真实存在过,但是由于处于主人公的记忆系统中,再与消除记忆这一情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些处在回忆深处的空间充满 了不确定性。我们看到它在影片中被随意破坏,主人公自由地在回忆 中各个空间穿梭 ,空间中的事物也不断消失。比如车站的回忆被消除,而车站的行人也开始从画面中消失 。而另一个场景,当主人公要逃匿到正在下雨的童年时,前一室内场景就直接下起雨来,这些对场景的处理是随意的,但是它基于回忆这一空间,基于潜意识里,所以又符合逻辑。这一点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所要展现的、神奇的现实。
综上所述 ,正是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使得查理·考夫曼的电影被贴上了作者编剧的标签 。他从第一个激励事件开始、到整个的结构设计以及空间场景的设计都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查理·考夫曼用其与生俱来的天分关注于对神奇现实的表现。与拉美文学关注自身文化和历史的现实不同的是,考夫曼用魔幻的剧本创作语言来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类情感和 自由缺失的困境 。今天考夫曼已经在好莱坞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已经渐渐脱离了编剧这一角色,而涉及到制片 (《成为玛克维奇》和《暖暖内含光》均为执行制片 )、导演 (《Synecdoche NewYork》)等领域。这一方面可以令其魔幻现实主义的个人风格更完整地贯彻在影片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天才幻想涉及到电影本体的其他层面,如镜头语言组接、场面调度等。期待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持续不断地带给我们惊奇的体验,以及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美)H.H ·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 ·建筑[M].邹德侬 ,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362.
【2】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9.
【3】(美)罗伯特 ·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211.
魔幻现实主义范文3
一、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国家农业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我县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不仅充分利用了农业废弃物,而且推进了可循环“生态型农业的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及生活废弃物即可杀虫灭菌,又能得到优质能源和肥料。沼液、沼渣是沼气发酵后的固液残余物,可为水果生产提供无污染、无毒、速效的有机肥,生产出无公害高品质的水果产品。
本项目的实施,就是根据沼液、沼渣在苹果生产中的试验和应用,设计了三种效果较好的施肥浓度和施肥量进行大田种植对比试验,通过对果树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的比较,找出适宜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最佳施肥浓度和施肥量。
利用我县沼气生产设施,以及沼气技术、果树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当地具备一定生产条件的优势农户。试验、示范“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探索沼肥使用方法和数量,获取相关试验数据,为大范围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引导农户增产增收。通过生猪养殖带动沼气生产,满足农户的生活需求;通过沼肥施用,提高果品品质,增加果农收益。“以试验带示范、以示范促推广”,力争3―5年时间内在我县全面普及“猪―沼―果”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二、项目实施地基本情况
1、地理特征
翼城县位于太岳山、中条山和临汾盆地的交接部位,地势东高西低,且东部南高北低。北、东、南群山环抱。全县可分为三个大的地貌单元,即平原台地堆积地貌区、黄土梁浸蚀堆积地貌区和中山浸试蚀地貌区。县域面积1170平方公里,地震裂度为6度,所辖历山舜王坪风景旅游区为华北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水文气象
翼城县地处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山地型高原水文地质单元,十年九旱。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浍河为最大河流,横贯东北西南。地下水天然储量为3.05亿M3,可采资源0.42M3/a,多属重钙碳酸盐型水,且水量稳定,水质较好,不易污染和便于开采。全县境内日照丰富,季风强盛,四季分明,冬寒小雪,春风少雨,夏热伏旱,秋多阴雨,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8℃,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1℃,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7℃。平川地区无霜期180天,丘陵地区无霜期150天,平均降水量510~585mm,最大主导风为东北风,年均风速2/0m/s。
3、沼气发展概况
2004~2009年,共承担国债及新农村沼气项目6个,累计建设户用沼气14000座,覆盖全县农户的20%。据统计,全县沼气用户常年正常使用率达到85%、一池三改率达60%。户用沼气的建设和发展,部分解决了农户生活能源需要,缓解了农户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根据苹果生产的区域差异,结合当地生猪养殖和沼气建设情况,试验、示范分别在上韩村、里砦村、武池村、西张村等9个村进行。按照项目实施的总体思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每个试验示范项目分别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通过各种实验处理比对照,达到充分认知、科学利用的目的。
(一)果树灌施沼肥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通过在苹果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灌施沼肥,分析、比较灌施不同数量的沼肥对果树发育及经济产量的影响差异,归纳总结沼肥施用的最佳数量;总结沼肥的应用对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的影响规律,以及沼肥的施用对果园土壤的理化指标的影响等。
2、实验地点
实验在武池村秦正义果园进行。果园为6年生红富士苹果,果园面积5亩、株距2米、行距3米。
3、实验设计
实验设4种处理、2次重复、共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415平方米。
处理1:灌施沼肥30公斤。在果树根部灌施沼渣、沼液。每次施肥10公斤,施肥时间分别为:花期前后(3月)、幼果期(6月上句)、果实膨大期(7月中旬)。
处理2:灌施沼肥50公斤。在果树根部灌施沼渣、沼液,每次施肥10公斤,施肥时间分别为:花期前后(3月)、幼果期(6月上句)、果实膨大期(7月中旬)。
处理3:灌施沼肥70公斤。在果树根部灌施沼渣、沼液,每次施肥10公斤。施肥时间分别为:花期前后(3月)、幼果期(6月上旬)、果实膨大期(7月中旬)。
处理4:对照区。作为实验区的对照,按正常的果园进行施肥。
(二)果树叶面喷施沼液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通过反复喷施不同浓度配比的沼液,观察总结喷施不同浓度配比的沼液在苹果生产中的效能差异,分析计算沼液的在苹果生产中最佳施用浓度、施用量和喷施方法,指导农业生产。
2、实验地点
实验地点:西张村王恒林果园。果园为4年生红富士苹果,果园面积5亩、株距4米、行距3米。
3、实验设计
实验设4种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10平方米。
处理1:沼液原液喷施实验
处理2:沼液1:1对果树进行喷施综合施肥实验。
处理3:沼液1:2对果树进行喷施综合施肥实验。
处理4:对照区。作为实验区的对照,按正常的果园进行叶面喷肥。
(三)果园综合施用沼肥(喷施+根施)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通过在苹果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灌施沼肥,分析、比较灌施不同数量的沼肥对果树发育及经济产量的影响差异,归纳总结沼肥施用的最佳数量;通过科学化验和对照检测,探索、总结沼肥的应用对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的影响规律,以及沼肥的施用对果园土壤的理化指标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喷施不同浓度配比的沼液,观察沼液对果树病虫害防治的影响情况。
2、实验地点
实验地点:上韩村马存学果园。果园为7年生红富士苹果。果园面积7.8亩、株距4米、行距5米。
3、实验设计
实验设4种处理、2次重复、共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415平方米。
处理1:根施沼肥30公斤,喷施30%沼液3~5次。
处理2:根施沼肥50公斤,喷施50%沼液3~5次。
处理3:根施沼肥70公斤,喷施70%沼液3~5次。
处理4:对照区,作为实验区的对照,按正常的果园进行施肥。
(四)果树秋施基肥(沼渣)试验方案
1、实验目的
秋施基肥对果树后期生长发育、冬季营养贮存及来年的花芽萌发、开花坐果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当年产量较大、营养消耗较多或管理不善、产量偏低的果园,通过秋季增施有机肥可以有效地改善树体营养状况。从根本上改变制约果树产量的不利因素,促进果园增产增 收。秋季增施沼渣,可以迅速全面地补充果树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营养贮备,为来年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2、试验地点
按照试验目的和要求,选择不同树龄、不同状况的果园进行秋季沼肥施用示范,以全面了解增施沼渣基肥对各种果园的影响差异,掌握秋施基肥的标准和规律。
3、实验设计
1、按照沼肥使用量的不同分为四组:(1)株施30公斤、(2)株施50公斤、(3)株施70公斤、(4)对照组。设三次重复。
2、施肥时间及方法:采取放射状沟施,即沿树冠开沟,沟深0.2~0.4m,宽0.3~0.4m,内浅外深。施肥时间为9月下旬。
(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方案
1、目的和意义
通过里砦村沼渣、沼液综合施肥示范点的建设,选择当地积极心高、上进心强的果农进行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对“猪―沼―果”生产模式进行科学示范和试点。以示范促发展、以试点促推广,不断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果农进行“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生产尝试,推动我县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逐步走上正轨。
2、建设地点
示范点建设在里砦村东,涉及果农23户,果园面积106亩,其中:丰产果园28亩、幼龄果园78亩,果树品种为红富士,栽植方法为行距4米、株距3米,果树数量约8000株。
3、项目农户列表
4、建设内容
以果园为单位,在每个果园建设30立方沼渣、沼液贮存池一座,用于贮存沼渣、沼液,方便果园施肥:建设项目标识牌牌一处。详细标识项目涉及果园、农户,以及示范点范围内的果园管理和施肥方法等内容。
5、示范点肥水管理
4.1、沼液追肥:一个生产周期内。每株果树追施沼肥三次。丰产果树每次株施沼肥15公斤、幼龄果树每次株施沼液10公斤,在每次施肥后要进行相应的果园浇水,以配合肥效的充分发挥,施肥时间分别为:花期前后(3月)、幼果期(6月上句)、果实膨大期(7月中旬)。
4.2、沼液喷肥: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株果树喷施50%浓度配比的沼液三次以上,具体喷施时间按果树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
4.3、沼渣施基肥:丰产果树株施沼渣40公斤、幼龄果树株施沼渣20公斤,施肥时间为当年9月下旬,基肥要求一次足量施入。
四、项目果园管理技术及沼肥施用方法
1、果园管理技术标准:按照果树管理技术规程进行适当管理,根据苹果生产的季节需求进行施肥浇水;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和规律,安排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利用生物、化控等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地果树管理,确保试验示范园的正常生产;4月下旬进行幼果套袋,套袋前后注意进行适当的病虫防治,果实采摘前一周进行及时脱袋,补充光照,增加果实着色、提高果品品质。
2、沼液喷施时间和方法:喷施时间以早晨露水干后进行或下午16点以后进行为宜,且以喷施叶背为主。中午高温及暴雨前不要喷施。喷施的时期一是在春梢叶片转绿前,用氨基酸500倍加50%沼液结合杀虫防病喷2-3次,能明显起到控梢、壮梢、防虫、防病的作用。
3、沼渣施肥时间和方法:成年树采取放射状沟施,即沿树冠开沟,沟深0.2~0.4m,宽0.3~0.4m,内浅外深。施肥时间分别为花期前后(3月)、幼果期(6月上旬)、果实膨大期(7月中旬)。基肥施用在9月下旬进行。
五、观察和记录
1、施肥前取土化验调查试验地土壤肥力状况(包括土壤氮、磷、钾全量及速效养分等);对选用的沼渣、沼液进行肥效化验。
2、观察记录沼肥施用对果树叶、枝、果实的生长发育影响比对:观察记录沼肥的使用对病虫害、抗旱、抗寒等抗逆性的影响;观察记录沼肥施用对花芽萌发、开花、座果率的影响:观察记录施肥对经济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3、对于幼树重点记录枝条生长长度、粗度、叶片厚度、颜色、落叶时间等生理指标的比对差异。
六、测产方法
收获前,对试验田各处理的产量进行测产鉴定。
七、试验示范效益分析
根据测产结果,分别对试验田各种处理亩产量、亩产值、亩效益以及产投比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取样对各处理产品品质进行分析对比。
八、试验示范要求
各试验示范点要有专人负责,具体落实到人,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和技术操作认真进行小区规划设计和不误农时的进行田间管理,搞好调查记载及取样、考种、化验和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确保劳力及肥料的及时供应,使试验顺利进行,各试验结束后,及时写出总结报告进行上报。
九、资金预算
(1)示范经费预算(12.3万元)
沼渣、沼液贮存池建设费用5万元、沼渣、沼液运输费2万元、技术指导费0.5万元、项目农户培训费0.5万元、标识牌建设费1.2万元、生产设备、资料购置费1.6万元、资料整理费0.5万元、交通费0.5万元、其它0.5万元。
(2)实验经费预算(7.7万元)
1、项目农户补助(5.36万元)
对参与试验的果园,按果园面积进行资金补助。每亩果园补助1000元,主要用于沼渣沼液运输、生产资料购置、果园施肥、浇水、观察记录等,详细金额见下表。
2、其它费用(2.34万元)
交通运输费0.3万元、资料整理费0.7435元、培训费0.5万元、技术员补助0.87万元。
十、项目实施的措施保障
1、加强项目领导。成立以农业局总农艺师王存良为组长的项目领导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2、搞好技术培训。聘请沼气、养殖、果树、土肥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对项目参与人员和项目农户进行5次以上的集中培训;聘请相关专家对项目农户进行多次实地指导。
魔幻现实主义范文4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尔克斯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
3.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4.通过阅读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966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出版,首印的8000册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地半月内便抢购一空。随后一版再版,拉美凡能看书的人差不多都读过这部小说。小说很快被译成30多种文字,席卷欧美,轰动世界。
一部小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孤独》,去探求它的缘由。
二、简介作者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三、学生自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编写故事梗概
四、分析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明确: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远征队的人“一个个像梦游病人似的,借助着萤火虫微弱的闪光,在这恶梦般的天地中行进。他们不能往回走,因为有一种新的植物转眼间就会长大起来,不一会就会把他们边走边开的小路封闭了”等等,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水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许多神秘气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五、把握布恩地业怪诞、夸张的行为和乌苏拉理智、坚定的表现,从而体会乌苏拉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对布恩地亚来说,科学的探索曾经是高于一切的。“他的想像常常超越大自然的智慧,甚至比奇迹和魔术走得更远”,于是他用“魔铁”来开采地底下的黄金。神奇的放大镜,使他不惜用三块金币把它换来,用来试验作战武器,尽管他“多处灼伤,经久方愈”,也不能影响他的献身精神。对航海仪器的着迷,让他在长达数月的雨季中闭门不出,整夜整夜地观测星辰的移动,甚至不为妻子的狂怒所吓退。炼金术更让他痴迷无比,他把三十枚金币投进烧锅,跟铜屑、雄黄、硫磺、铅等一起熔化,最后终使乌苏拉的这笔珍贵的遗产变成了一团粘在锅底里挖不下来的锅巴。小说细腻地表达出布恩地亚天才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和人类科学认识的极限,从而步入了高高在上的神秘的无人之境。
乌苏拉始终理智地看待在丈夫身上发生的一切。她由“劝阻不了”“伤心地哭”“被这危险的发明吓坏了”;进而“忍不住了”“吼叫着”“把观像仪摔在地上打得粉碎”;继而“对吉卜赛人没好印象”“不理他那一套,带孩子祈祷去了”,组织“全村人反对他们(吉卜赛人)”;对布恩地亚的冒险,“布置妇女反对”“以局外人的态度观察”“柔中有刚地顶了他”。由于乌苏拉的理智和坚定,最终挽救了布恩地亚家族。乌苏拉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乌苏拉的主持下,布恩地亚家族才得以日益发展。
六、课外阅读
阅读《百年孤独》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本文独特的叙事角度
从总体上来看,小说基本保持了一种追忆的视角,即作家从现在的角度来俯视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然后向人们讲述一个已经过去的故事。小说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小说由“现在”起笔,很自然地将读者带到初建时期的马贡多,同时又让读者知道人物多年后(未来)的遭遇。类似的句子在文中经常出现:“许多年以后,这里成了一条定期的驿道,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也从这一地区经过时,看到这艘帆船只剩下一具烧焦的龙骨,在一片虞美人花地中。这时,他才相信这一段历史并非父亲杜撰的产物”;“许多年以后,在正规军军官命令行刑队开枪前一分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重温了那个和暖的三月的下午的情景”。这种在情节发展中现时的写法,增加了小说的容量,拓宽了读者的思维空间,让人领悟到小说深广的意蕴,一方面认识小说的历史意识,同时也感受到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奇异的幻像的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因此让学生反复品味,教师只稍加点拨,学生能理解就可以了。
明确:魔幻与现实相结合是这部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而这些描写又被作者放置在一个精心营造的魔幻氛围之中。荒诞不经的情节、扑朔迷离的奇迹,使小说笼罩着浓厚的魔幻气氛,从而展现出一个真实与虚幻、现实与超现实并存的艺术世界。
三、分析小说为何定名为“孤独”,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学生阅读全文、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小说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贡多的开拓、发展和毁灭。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所特有的,就是一种“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尽管也有许多人为打破这种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描写这种孤独所造成的愚昧、落后、保守、僵化的现象,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整个社会,成为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
造成马贡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百年”表示年代久长,“孤独”的反义是团结。
探究活动
对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百年孤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几乎已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名词了。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探究一下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及其发展脉络。
探究方法:
可以3—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利用现有条件,或上网查询,或到图书馆查阅,或拜访有关专家学者,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讨论研究。
参读书目:
(1)段若川《安第斯山上的雄鹰诺贝尔奖与魔幻现实主义》,武汉出版社出版。
魔幻现实主义范文5
背景知识――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故事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令人眼花缭乱。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镇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特色一:魔幻现实主义――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作家让读者看到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百年孤独》风格独特,粗犷处寥寥几笔勾勒出数年内战的血腥冷酷,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它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文学中不容错过的精品。
特色二:象征手法――本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比较成功且有意义的,应首推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孔多镇全体居民传染上一种“不眠症”,得了这种病,人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特色三:新颖的倒序――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一句话,容纳了过去、现今和未来三个时间层面。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镇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不断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魔幻现实主义范文6
[关键词] 《哈利·波特》;现实主义;批判
20世纪60年代注定是一个非常动荡不安的时代,而1965年则更是非凡的一年。这一年,美国入侵越南,并卷入了越战悲剧的泥沼,越陷越深;马丁·路德·金带领两千多名民权主义者为了黑人的平等积极抗争,并在亚拉巴马州被捕入狱;同样是在这一年,前苏联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太空行走的创举,而美国也是在全世界首次完成了太空飞船的对接试验。然而就是在一个两极如此激烈对抗的年代,出生于英国一个偏远小镇的J.K.罗琳,却创造了风靡21世纪头十年的《哈利·波特》魔幻世界。尽管在系列电影的前两集上映之初,人们都觉得这仅仅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儿童电影而已,可是其后《哈利·波特》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思想、所创造的商业奇迹以及跨学界的讨论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儿童电影”。作品始终将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亦真亦幻、虚实相间、完美融合。并且哈利那种戴着破旧的圆眼镜、骑着飞天扫帚的形象也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人物。通过魔幻世界来映射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丑陋,对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与怜悯,给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除此之外,作品对于欧洲文学中源远流长的不同类型的题材进行了融合,比如古希腊神话《圣经》中的相关故事、巫术传统、中世纪传说、探险以及批判现实主义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使得作品不仅极具复古特色,同时又不缺少创新,所以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与追捧。本文对于《哈利·波特》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所反映的整体价值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揭示了《哈利·波特》所反映出来的深刻主题,就是运用魔幻题材来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批判。
一、浪漫现实主义的个人观
《哈利·波特》的开篇也与《小红帽》《灰姑娘》以及《白雪公主》等以往传统的童话故事相同,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社会,这对一个只有11岁的孩童以及与其年龄差不多的读者来说,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伴随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好人与坏人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越来越现实的人性逐一体现出来。比如在第五集《凤凰社》当中,由于原魔法部长福吉不敢正视复活的伏地魔而不得不和邓布利多背道而驰,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贪图权力而向黑暗低头的现实人性;而在第六集《混血王子》当中,邓布利多坚持让斯拉格·霍恩重登魔药课的讲台,由于他拥有一段打开伏地魔永远不死秘密的记忆,然而在对名誉的渴望以及虚荣心的驱使下,斯拉格·霍恩始终没有透露出一点点关于此事的内容,所以观众看到了一个为了虚荣而甘心退居二线,不想承担责任的现实人性;除此之外,在终结篇《死亡圣器》当中,之前始终支持哈利的洛夫古德,为了营救自己的女儿卢娜而背叛哈利向食死徒通风报信,导致哈利陷入险境,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由于担心无助而缴械投降的现实人性;就算是一直深信哈利的长者邓布利多校长,也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软弱一面,那种对错杀亲人的深深自责以及对利用友人的无可奈何。有评论认为,罗琳就像一个十分残忍的作者,因为她将人性裸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眼前。
尽管《哈利·波特》系列影片对现实人性毫不掩饰地进行了披露,然而浪漫主义的色彩始终伴随影片之中。哈利本人和斯内普教授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虽然哈利的成长过程历经了内心的黑暗,尤其是在《凤凰社》中得到了所谓的寓言后,他也深陷于“本我”和“自我”的纠结与挣扎,但是最终在朋友以及他的追随者的关心和鼓励下,他还是超越了自我并打败了伏地魔,这充分体现了罗琳对于纯粹人格的无限向往。而西弗勒斯·斯内普,霍格沃茨的全部魔药学教授以及前任校长也都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为了自己对哈利母亲莉莉的爱而在间谍岗位上坚持了十几年,直到临终之时那双眷恋莉莉的双眼也不能释怀。哈利在最后一战的时候讥讽伏地魔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因为他不知道支撑着背叛自己的斯内普惟一的前行的动力,便是对一个不能企及的女人的爱。这正是影片最为关键的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影片所追求纯粹人格的浪漫主义情怀。
影片《哈利·波特》中反映的这种人性的现实与纯粹纠缠不清的个人观,也正是作者罗琳的亲身经历。罗琳曾经在各种场合谈到自己大学毕业之后生活的穷困潦倒,尤其是在2008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更是重点提及了此事。她曾经经历过短暂而又非常痛苦的婚姻,经历贫困潦倒的生活,甚至由于不堪重负而想到过轻生。正是这种经历使得她日后写作充满了现实主义文风。不过,在工作的经历又使得她对人生抱有了一丝感激之情,这也就造就了她独特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个人观。
二、批评现实主义的社会观
通常现实主义都带有一定的批判成分,尤其是对社会制度以及阶级制度的批判。《哈利·波特》是一部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影片,毫无疑问难以将这种对制度的批判与19世纪社会经典影片对社会批判程度相提并论。然而从社会背景的视角而言,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与19世纪相比较,也没有显得如此尖锐,所以影片《哈利·波特》所反映的这种批评没有那么的深刻,但是很好地对近现代社会凸显的各种矛盾进行了批评。
电影《哈利·波特》始终贯穿着对阶层差别以及种族隔离的批判。而“狂热追求纯血统的伏地魔与捍卫混血和纯血统和谐共存的哈利之间的斗争”就是电影《哈利·波特》故事情节的真实写照。影片中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第一个陌生词汇就是“麻瓜”,也就是那种不懂也不信魔法的平常人,往往被那些自认为纯血统的巫师看成低等人类。根据罗琳的说法,伏地魔以前的一个黑魔头格林德沃被击败是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的那一年,而伏地魔也是在二战期间开始狂热地追逐纯血统。一旦麻瓜社会与纳粹反人类的罪恶行为相对抗,巫师世界也在进行对“泥巴种”(对麻瓜出身的混血巫师的蔑称)的清洗与反清洗的战争。这种阶层对立即便是在伏地魔第一次失败后还存在,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尔福一家对混血巫师的轻蔑。除此之外,在种族方面,该作品同样是进行了犀利批评。作品中描写的魔法部高级特派员多洛雷斯·乌姆里奇是一个让人深恶痛绝的形象,这样一个热衷对非人类魔法生物进行迫害的形象令人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海格想方设法隐瞒自己巨人血统的情节想让我们明白,就算是在正常的社会中种族歧视也难以根除。罗琳在这些问题上并不是点到而止,从她对巫师与家养小精灵之间、与小妖精之间的种种利益关系以及与马人之间的相互猜疑以及妥协等方面的描写就可见一斑。
在《哈利·波特》当中对于社会贫富差距也进行了批判。创作《哈利·波特》时正是英国经济不断衰退的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滑,工业产量负增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而罗琳在这一时期也是举步维艰:她在BBC的纪录片中谈到,此时的她可谓是她心灰意冷、悲观不已,每天都祈祷第二天醒来后女儿不会死去。《哈利·波特》中有一种称之为博格特的魔法生物,没有人清楚它独处时的样子,但一旦出现在你的面前,它就成为你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东西。对于罗恩的母亲来说,博格特在她面前就会变成死去亲人的模样,而对于贫穷的恐惧也正是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除此之外,罗恩第一次到哈利古灵阁的金库的时候所流露出他对财富的欲望是显而易见的,而哈利第一次到陋居时罗恩由于家庭贫穷而表现出来的自卑感也让读者有非常深刻印象。影片中并没有一味地厌恶贫穷,而对由于社会的不公平而造成的贫富差距增大进行批判。罗恩的父亲是魔法部的公务员,并且是纯血统,本来家庭条件应该非常好。然而由于其父亲非常热衷麻瓜及麻瓜世界,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而十分贫穷。影片所想阐述的观点就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青少年自卑情绪快速蔓延以及由此导致仇恨社会的心理是非常值得警醒的。
尽管当家养小精灵闪闪被奴役的时候赫敏只能发出十分微弱的呐喊,当巫师被冠以窃贼的时候哈利只能对执法者进行小小惩戒,当隆重的圣诞舞会到来的时候罗恩只能对那身古老发臭的礼服默默地发出一声声哀叹,然而这些情节却能够让整个系列影片变得更加厚实而沉重,让广大观众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对一些即将被遗忘但被扭曲变形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省。
三、结 语
在2008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结束的时候罗琳再次强调了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想象力并非做白日梦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人类这种有感情的生物所独具的一种能力,人类即使没有亲身体验某一种生活却可以通过读书想象获得某种感受。影片《哈利·波特》深深地感染了全世界的少年儿童,像这种将历史中沉睡的魔幻元素充分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的讲故事的手法,给广大观众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尽可能去爱你们周围的人,尤其是去爱那些未曾获得过爱的人。影片巧妙地将作者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借助魔幻、天马行空的想象,并将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影片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让作品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传统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从而让古老的题材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E Heilman.HarryPotters World:multidisciplinaty critical perspectives[M].New York:Roufledge Falmer,2003.
[2] Kirk Connie Ann.J K Rowling A Biography[M].London:Greenwood Press,2003.
[3] Lana A Whited.The Ivory Tower and Harry Potter:perspectives on a literary phenomenon[M].Columbia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ssouriPress,2002.
[4] 段波.来自魔界的呐喊——试析《哈利·波特》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J].学术交流,2007(03).
[5] 段波.魔幻与现实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水融——试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作渊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