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1

语文教师的语文修养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才能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系统地把握住语文知识。所以说,在学前教育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完善自身的语文修养,全面系统地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存在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才能保证教学在根源上处于正确的教学局面。

二、实用语文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主要围绕语文实际教学活动与语文基础知识完整性是否相矛盾展开的讨论。实际上,应当这样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实践性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假如把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则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存在一些表述模糊不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认识混乱的现状。实际上,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具有莫大的帮助。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有利于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学前教育中提高实用语文基础知识的对策

(一)纠正错别字,掌握正确的拼音

拼音是汉字的基础,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可见学好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在识字还是阅读或者是在练习普通话中,拼音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在学习拼音时容易出现这几个问题:第一,平舌音和翘舌音分不清。第二,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因此,在练习平舌音时,记住在zh、z的时候是不送气的,在ch、c的时候要送气,在sh、s的时候要摩擦发音,在r的时候要颤动声带发音。在学习拼音的时候,鼻韵母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主要是学习者不能较好地将前后鼻尾音发好。如果对发鼻尾音的学习有难度的时候,可以将有关汉字的音引进来,读鼻韵母就行。比如αng这个后鼻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这个“αng”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中“昂”字的发音。学习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归类分辨。比如在学习前鼻韵的时候,汉字“斤”是一个前鼻韵字,同时可以学习同斤有关的汉字“近”“芹”等等。学习后鼻韵的时候,比如“京”是后鼻韵字,这时候就可以将相近的字“谅”“凉”“景”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αng的时候,可以运用分解法将“杨”的韵母划分出来。在学习拼音的时候,鼻音和边音也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归类分辨的方法来学习。比如“奴”字的生母是鼻音,就可以从这个字引申到其他“孥、帑、驽、弩”字。比如在学习“卢”字的时候,知道这个字是边音,从这个字可以对“泸、颅、胪、栌”这些字尽心学习,这些形近字都是边音。错别字出现的几率比较多,识别错别字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强调同音字在字形上的区别和字意的差别。比如说:“过度”和“过渡”读音相同,但是在具有含义和用法上是不同的。第二,注意字形相似但含义不同的字词。比如“师徒”写成“师徙”,这就错了,因此,要注意这些相似词的不同发音。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懂文章并且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能够从中获得营养,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比如在学习《小木船》这篇文章,教会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和维护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不仅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三)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发表真实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真话,流露出真实情感。只有真实的写作,才能提高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意图的水平,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才能充实学生的内心情感。对于学生今后诚实的写作文风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四、总结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2

关键词:基础知识;口语技能;翻译能力

一、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来巩固越南语基础知识,为形成技能打下扎实基础

首先,学习一门语言,语音是最基础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尤其是越南语,因为越南语是由声母和韵母加声调形成的文字,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读出来,而且中国人学越南语非常有优势,在越南语中有一种词叫汉语借词,也叫汉越语词,发音与汉语接近,意思也相同或相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成为越南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越南语的各个领域里。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对于进一步学习、积累越南语词汇量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语法,只有正确的掌握语法才能掌握语言规则和句子结构,进而逐渐发展语言能力。众所周知,语法是一门语言中最为难学的部分,而在越南语的学习当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汉语和越南语的句子结构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越南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补语(越南语的补语相当于汉语的宾语)。越南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是一致的,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越南语称为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除了这个主谓宾的基本句型相同,越南语里的连动式和汉语里的连谓句句型相同,汉越两种语言里的兼语句也是相同的句子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越南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分析汉语和越南语语法之间的共同点来指导学生,在学习越南语语法的时候不盲目地去记,不靠死记硬背,相反地能够和汉语的语法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利用对母语语法的熟悉掌握进而提高自己对越南语语法的认识,相信对后面语言技能的形成能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是提高越南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

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但如何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实践技能应用是一个难点,外语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一些可以进行设备操作的专业技能培养不同,就目前的中职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主要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无形的,它没有设备操作,只能靠口头来表达,所以技能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就比其它专业更加辛苦。

中职学校的越南语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新生入学没有任何基础,从语音学起,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学完语音,剩下的三个学期就进行基础、会话和听力等知识的综合学习实践,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训练形成技巧,只靠单一的越南语课堂教学是很难引导学生去实现技能目标的。很多越南语老师也一直想方设法要改革教学,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只从越语教材,教学手法上来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越语知识,但却不知道运用技巧去表达,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越南语教师在课堂上都只是过分强调了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记忆,使得学生也过分地埋头苦记,虽然也有成效,但过程比较辛苦且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个启示,学生其实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越南语知识,只是缺了一些应用技巧。因为学习越南语的时间较短,所以直接用越南语来编辑语言的能力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能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作为指导,结合越南语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创新越南语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相信会事半功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吸收、归纳、整理、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要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又是相当重要的。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交谈的过程,首先就要学会倾听,才能理解吸收别人的意思,然后进行即时性的归纳整理进而回答,在归纳整理回答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使用到记叙、介绍、说明、复述等技能,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运用越南语表达之前都掌握了以上技能,那么转换成越南语的时候也就得心应手多了。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大胆地从课堂教学形式上开始改革,把语文课堂和越南语课堂组织在一起进行实践训练,先由语文老师把实训的操练技能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去做,然后再由越南语老师指导进行实践训练,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练习从而达到技能形成的目标。

三、丰富的语文知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学习一门外语,翻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外语人才的工作能力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翻译能力上。相对于其他语种,越南语和汉语之间的对译较为容易,因为在语法和发音上都有很大相同之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还是发现,很多中职越南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从越文翻译成中文)还是出现词穷的现象,这一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语文知识的贫乏。根据很多学生的反馈,其实学生潜意思里都能明白越语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组织成句,这里又要回到那个老问题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很多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对于很多中文的习惯用语,一些相对书面的词语和句子非常陌生,平时也不注重积累,所以在需要用的时候就拿不出来。其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丰富的语言知识,但是往往因为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讲语文知识,越南语教师只讲越语知识,而没能把两门学科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应用于翻译训练,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应用。语文知识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必须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语文知识对于翻译技能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培养中职学生累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一个中职学生要形成越语语言技能,只依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达到技能要求的,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实践语言技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利用中职语文教学来帮助指导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用学生相对容易理解掌握的语文知识来作为形成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参考指导,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越南语,从而进一步转换成实用技能。教师们今后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尝试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信可以更好地利用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来帮助指导中职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越南语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 意义 水平 文化

一、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越加紧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语言交流工具,英语在21实际的中国受到极大的重视,各地区纷纷兴起一股英语学习热潮。这也充分说明了英语在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重要性,更是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作为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必须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进行有效的英语应用,比如运用听力和口语能力熟练地与外国友人沟通,运用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和阅读更多的英语文章,掌握更多的知识等。但是,现实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面临尴尬的情况,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的高中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情况其实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各方面能力,必须引入更高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综合上述所说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必须注意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的工作经验,在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后,提出了以下几点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希望对教师同仁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要加强英语教学的整体性,实现听说结合和读写互促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英语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语言工具,而他的生命力就来源于实践和应用。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增强英语的实践性,将英语教学连成一个整体,发挥英语的原始应用功能。具体的讲,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总是将英语教学依据考试安排分为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教学,而英语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教师要加强英语教学的整体性,以此锻炼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听力和口语的融合性教学依旧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听力和口语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它们都是英语的口语交流和表达方式,如果两者能够加以融合,一定会在英语教学上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在学生们做听力训练的时候,让学生们根据听到的短对话,设计一个相似的对话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简单交流。或者是让学生们观看英语电影锻炼听力,之后再要求学生们按照电影片段进行配音,或重新以自己的方式用英语演绎电影的情节,可以自己设计英语对话和情节,然后让学生们在班级上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同时锻炼到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同时还能够让听力训练效果得到强化,而学生们的口语能力也能免去寻找话题素材的步骤,在借鉴听力资料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使得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相同的,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们注意积累阅读过程中所学习到的英语文化背景、新词汇和常用语法知识,都可以为写作积累许多实用的素材,让学生们在写作训练时不会觉得脑中空空,无从下手,而是利用阅读积累为自己的文章增添风采,获得高分。

第二,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英语文化在课堂的导入。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英语表达带有很浓厚的中国味道,即从中国语文的思考习惯出发,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生硬地翻译成英语句子,这种情况被称之为“中国式英语”。这是由于高中学生对英语类国家的了解十分有限,所以习惯性地从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去表达英语,弄出了许多笑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英语文化在英语课堂的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类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和人文等与中国社会有所区别的地方,让学生们熟悉英语国家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逻辑思维习惯,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纯正的英语表达出正确的意思。比如说,教师可以从大量英语电影中选择出非常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电影片段,为学生播放电影片段并且对里面的纯正英语作出一定的解析,要分析出其中的英语思维习惯以及当地的风俗特色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们对英语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了解最纯正、最地道、最实用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修正自己的生硬翻译方式,尝试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和听英文原声磁带,观赏富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和倾听经典的欧美歌曲,感受纯正英语的熏陶。

第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共同交流和学习。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们认为英语学习负担重且缺少趣味性,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引入有效新鲜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们热情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教师可以丰富英语的教学形式,开展其他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完善评价机制,肯定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帮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建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英语,最后 喜欢上用英语表达自我。具体的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开设英语角等,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课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或者是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过节,组织和鼓励学生们准备一些精彩的英语节目,圣诞节的时候在班级上表演,与学生们一起欢度圣诞,让学生们喜欢上英语文化,自觉学习英语知识。

三、总结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加强英语教学的整体性、,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英语文化在课堂的导入以及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共同交流和学习等策略,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们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英语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5:74-80.

2.吴俊杰.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调查报告[D].漳州师范学院,2012.

3.何群. 阅读和写作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4

1.问题的提出。现代社会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社会,面对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它为国家培养的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正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过多注重的是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单纯的“操作手”,成为了某一行业的“机器人”。随着这些学生逐渐走入社会后,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比如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知识的贫乏,为人处世缺乏涵养,甚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错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高职教育不得不反思,现行的教育思路是否出现了偏差,高职院校应该如何面对学生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专业课所欠缺的。然而以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及教授有它不合理之处,急需改革,从而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文素养。这一客观背景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2.问题的目的及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呼唤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需要,重视人文素养又是职业生涯的需要。然而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人文素养教育。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虽然专业技能扎实,但人文素养较低,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像我们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中国人自古就主张通过语文的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乃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到了现代,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老一辈文学家也都强调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只不过,多年来在我们升学率的牵引下,使得语文的工具性成为了考核的重点内容,也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语文的人文性的失不是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开始的,而是从小学教育就开始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我们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了。而语文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研究的重点。

二、问题研究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如何既有效提升在校学生人文素养又能兼顾为专业课提供扎实的语文技能,这是问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从而在教学中有所侧重。

2.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文学赏析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进行两个模块并行的教学模式。课堂以专业语文授课为主,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技能基本功,比如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实用医学文写作能力等等,多采取实训课授课方式,切实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们在未来职场中的工作能力。文学鉴赏课主要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设,既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3.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的前提,是要改革现任语文教师的既有教学模式,使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未来职场应用能力的欠缺。从而在各方面提升现任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能够贯彻执行语文教学改革。

三、问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课题研究要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自己悟出创造的途径,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2.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本课题实验的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课题进行中要时刻牢记这一原则,并时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原则,即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求新、求异,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不唯命是听,不唯名家定论是从。

3.实践性原则。课题实验活动,除了教师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实践活动以外,最主要的实践者就是学生,要让他们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实训训练,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课外要亲历阅读名著的实践、思考评价名著的实践、书写论文的实践,在实践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4.鼓励性原则。实训课堂实践中,要充分体现鼓励性原则,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争辩;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改进评估机制,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5.发展性原则。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核心。实训课堂体现为不忽略任何一位学生,注重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四、问题研究的思路

1.确立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2.进行调查问卷,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3.分析学生的调查问卷,明确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从而思考如何面对这种现状。

4.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问题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在于:在当代,以追求实际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选择目标的商品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强调学生技能培养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较为薄弱。本选题有助于人们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低下,从而在课程改革中,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实践价值在于:在高职院校,面对大学语文的尴尬境遇,两个模块并行的教学模式是改变现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切实可行的。

六、问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考察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从而获得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从而确定实施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法或步骤。完成了《高职学校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汇总,为本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5

关键词:薄弱学校;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2013年9月,我被学校派往我校的分校――本市二十六中支教,当我走进这两个班并初步了解他们的语文学习情况后,现状让我大吃一惊,表现在:

一方面,这所薄弱中学的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基本属于空白状态。主要表现在:(1)用语不文明,有个别学生说脏话;(2)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一些方言用语习惯,如衡阳当地方言经常会在学生的言语中出现;(3)语言组织能力差。有些学生反反复复地说也不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表达,或者是表达干瘪枯燥;(4)用普通话朗诵、演讲等参与语文活动的意识不强。

另一方面,多数农村中学的教师对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认识不够深入,只重视“读”和“写”,忽略“说”,教师自己唱独角戏,根本不给学生“说”的机会;即使让学生“说”了,也只是提一提,说一说,很少组织收集资料,班上很少开展口头表达活动,有语言表达机会时往往呈现词不达意、层次不清、语言逻辑混乱等特点。

作为一个支教教师,前几个月我深有体会,总觉得上课是我一个人在自编自演,课余时间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也很一般,他们基本没有疑问,没有多少上语文课的激情,没有语文学习的目标,我把他们总结为一群既不反对、也不热情的语文无所谓者。

然而,既然我被派到这所薄弱的中学,我不该一味地哀叹与埋怨,我总该做点什么!

经过几个月的探索以及和各科老师的深入沟通,我在支教班级初步试行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抛开在原来学校教学的教育印象,找到自己的清晰定位

我刚来这个学校时,对班上学生的要求以及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基本上是我在八中教学的模式,比如,运用导学案,虽然这本资料博采众长,设计也比较科学,紧扣教材,但当我兴致勃勃地在分校两个班使用时,学生总会给我一种很吃力的感觉,有时最简单的知识点都需要我指导,我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我的教学能力巨大滑坡了?

我想起了语文教育名家于漪的一句话:“教练员训练运动员要善于发挥每个运动员的才能,教师训练学生也是如此,要认清学生的差异,是程度好的、中的、差的,思维敏捷的、迟钝的都开动脑筋,有多进步。”原来不是我的教学水平直线下降了,而是我没有找到学生的准确位置,还在按照本部教学“依葫芦画瓢”。

后来,我逐渐按实际情况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对周末作业分部分讲解,这样他们对这本资料没有了恐惧,能够大胆读上面附载的东西,读得懂了,自然会去写一点点,自己会写了,自然上课时就有可能自信地发表一些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因此,作为支教老师,找准定位非常重要。

二、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平时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穿插

进行

口头表达薄弱的学生思想上有了对口头表达重要性的认识固然重要,但是不进行实际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便是一句空话。怎样训练才有实际效果呢?

我们现行的语文课文分为必修板块和选修板块,其中必修部分有五本,每本教材有四到五个单元,我之前只是对口头表达这一块知识笼统地写了一个框架,没有想过具体的措施,所以,有时看到班上的学生还是表现平平,自己也苦恼不堪。后来我发现,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平时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穿行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例如,我教学必修一第二单元“先秦散文”单元,对《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时,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个性的把握,我要求学生找出主人公能成功击退秦晋联军的逼迫,化解郑国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说会道,口若悬河。这个优秀的个性就是杰出口头表达能力的体现。还有“梳理与探究”单元的学习,促使学生学习演讲与辩论等语文活动如何开展。每个单元把要掌握的知识点与口头表达训练紧密进行,没有刻意,学生训练起来也不额外占据其他的时间。

在整个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应日积月累地坚持下去,这样既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三、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支教前,我结合本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主要做法是轮流让学生上讲台讲故事、讲笑话,训练学生讲话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后来让学生讲自己当天看到的事物或介绍某一门专业知识,训练学生讲话要有条理。演讲结束要就其仪态、口齿、声调,听众反映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评分,记入成绩册。经过训练,学生从原先的“脸红心跳”“目不正视”转变为“脸不红,心不跳,眼不斜,声不颤”。实践证明,课前演讲的好处较多:

(1)演讲内容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语文教学向课外、社会,向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2)这种形式能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如果能在正式进入课文前给学生留下或幽默或悬念或感动的印象,接下来的过程学生一定会投入更多的激情与精力,去发现,去探索,去分析。

四、开展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浓郁的语文学科要陶冶学生关照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怀,为了这种熏陶,语文教师应带领或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深处,通过多方面协调能力的发挥,让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

我的语文老师曾经告诉我:“一个初中学生最好能实地走遍本市的著名景点;高中生最好能利用课余时间熟悉本省的历史人文胜景;大学本科生如有条件最好能到全国各地走走。”这个要求固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但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近身边或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点、走进周围人的生活是一种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好途径。通过实地走访、观察、调查研究,使学生增长见识、受到文化、审美多方面的启迪。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我看来,春秋两季期间,语文教师最好带领学生走近自然,体验生活,这对他们的人生积累大有裨益。

长期如此,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外界之间的“原生态”的交际增多了。可以说,真正回归生活本然的口语交际活动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效途径。

作为一个支教老师,我深知责任重大,但也深知这所学校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但我会在以后的支教日子里更实际地考虑学生的情况,有步骤地开展一些活动,坚持不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地“说”,“说”得好起来。这样我也就不负当初的决定与使命了。

参考文献: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6

(一)语文课的内容和形式语文学科的内容是什么,历来都有很大的争议。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文史哲不分,整个就是一个语文教育。说:“从前的人,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叶圣陶也说:“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作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文之风的盛行,语文课程为了凸显人文性,很多开始按照主题来安排单元,过分强调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而从提高语词表达等方面设计的相对很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引进”了“模块”教学的“新概念”,具体如下表:据说这个“语文模块在语文课程改革专家组那里酝酿了很长时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核心概念”。这个模块很清楚,是内容侧重文学兼顾写作的语文教育。这个方案似乎得到了人们的默认。语文学科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说“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形式,是相对与文学、文章、文化这些内容而说的,实际上“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内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段,识字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语文学科的形式,是一种有内容的形式。“五四”前夕,就用“形式”理论来描述文学革命,他说:“我曾彻底想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相对于文学史的“形式说”,人们对语文“形式”的认识则有一个过程,不像这样毅然决然地把文学史叫做“文字形式史”,而是比较折中地以形式内容并举,如1919年,沈仲九在为浙江一师拟定的《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中,提出了国文教育的三个目的:目的———形式的。使学生能够了解用现代语或近于现代语———如各日报杂志和各学科教科书所用的文言———所发表的文章,而且能够敏捷、正确、贯通。目的———形式的。使学生能够用现代语———或口语,或写在纸上———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要自由、明白、普遍、迅速。目的3———实质的。使学生了解人生的真义和环境的现状。学校各种科目,无非是一种做人的工具。所以国文科的内容,也应该注重人生和环境,使学生能够了解做人的道理。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先是在形式方面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做”,然后才是“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其实也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能熟练地运用驾驭自己的母语,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后,再此基础上,再提人文素养的提升。再后来,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也发生过一场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文汇报》的总结性社论说得更加简洁清楚:“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主要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学会“手段”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文字这个“形式”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二)从语言形式训练入手,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日版提到“语文课程具有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性质特点,它是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像这些学科都有由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等构成的逻辑性体系,具有比较清晰的学科边界,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语文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在于,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从而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这种实践,具体如何操作,把握起来比较困难。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口头语和书面语,再细分为“听、说、读、写”四项任务训练。无论中小学语文或是大学语文,皆如此,都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细化,切实了解学生“听、说、读、写”的不同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和有梯度地开展教学。财经类高职学生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会语言表达,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文学创作或培养作家,也绝对不是想调教出食古不化的今之古人。以书信写作教学为例,今天已不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的语言时代,学生要学习的是切实可用的语言,不是教师课堂讲解的语言,教师的讲解应该把学生引向课文,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不是文学技巧的训练,激发学生表达言说或动笔写作的兴趣,而不是引向课堂笔记或“标准答案”。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该是“读书”,感悟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听课”。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学习帮助,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要给予指导,学生以为没有困难的地方要进行提示。教师首先有自己学习的任务,那些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的东西,本来是教师学习的内容,譬如语法、修辞、逻辑、语体等等,这些知识应该考教师而不是考学生的。教师掌握了这些知识,不是照搬给学生,因为学生将来大都不会去当教师。这些知识只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譬如“打扫卫生”这个词语,有人说不合语法。为什么不合语法?教师要能够运用语法术语说这是动宾搭配不当。也有人说可以有这个词语,那么你要会说这是约定俗成,约定俗成又是一条语言规律。或者更进一步说,语法之外还有修辞,这也是一种规范与变通的关系。“打扫卫生”用的是“缩语”修辞方法,是原来不卫生的地方经过打扫而使之卫生。这些知识是帮助学生解惑的,通过一次一次解惑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

二、增强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一)关注高职学生的语文生活对高职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完成了12年的语文学习,但是很多学生都是高考的淘汰者,在自主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方面差距非常大。但学生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到自己有差距,对语文课程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老师在课堂上大量开展语言形式的训练,估计引不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课堂上的引导外,老师还得时刻关注高职学生的语文生活。学生有自己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比如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QQ、微博、微信等等,这些也是他们语文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涉及到他们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语文教学效果好不好,不在于期末考试时卷面答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课外的表现和应用。我们关照学生的语文生活,把语文训练融在学生日常的语文生活中,哪怕是结合通俗文化来进行语言训练也未尝不可,只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二)关注行业语言生活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行业产业特色明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能适当地将行业产业的语言生活引入到课堂或校园中来,让学生了解并尝试接触行业用语,用实用性和功利性激发其语言训练的兴趣,进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对财经类高职专业的学生来言,引入服务行业的规范服务用语,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服务是服务业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增加附加值的服务,如广告语言服务、导游语言服务、销售语言服务、客服语言服务等等,可以说百行百业,只要涉及到用语言做事,就会涉及到语言服务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加强服务语言训练,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五、强化高职语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语文课程看似平凡而边缘,但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却非常高。历史上,教大一国文的大都是大家名家,尤其是民国时期,讲授“大一国文”的几乎是大师云集。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沈从文、熙等等。当时,讲授“大一国文”的必须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饱学之士。因为唯有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才有能力设计教学内容、统整国学专业,深入浅出的讲授,选用适当份量的教材;也唯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在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的同时,有足够的人生历练体验、加入验证;并有办法旁征博引,开启学生视野与胸襟。语文教学的内容,至少包括范文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经典阅读,甚至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方文山,周杰伦歌词中的古文物等。所以语文教师平日必须装备的本学科知识,除了文字学(包括声韵学、训诂学)、文法学、修辞学、国学概论、文学史、各体文章作法、书法、讲演辩论技巧,及对《四书》有相当的理解外,在散文、韵文、骈文、小说、戏曲等方面的名作佳篇也得有广度、深度的涉猎,方得以应付实际教学之需要。对大学语文老师而言,除了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之外,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也得了解的相当多,如:教育心理学、普通教学法、中外史地、中外思想家等,都应有相当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