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兴趣的激发培养开始于精彩的第一课。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前言”这一课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适当结合近十年生物领域内高新技术成果及科技发展动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动态的图片介绍给学生,满足学生求新猎奇的心理,引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我首先介绍学生身边值得研究和思考的生命现象: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大多是绿色的?青蛙为什么到了冬天要冬眠?馒头长毛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男人长胡子,女人不长胡子?等等,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奥秘的兴趣,接下来介绍学生们感兴趣的克隆技术,展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并相继介绍世界各国培养出的克隆鼠、克隆牛、克隆兔、克隆猪等动物。国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了具有人的生长素基因的个体特别大的超级小白鼠和长有“人耳”的裸鼠;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基本绘制完成,逐步揭开人体生命的奥秘,将来像遗传病、癌症、艾滋病等都将成为可治之症,等等。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特别是生物科学探究实验,课堂上有许多内容因受到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已经渗透到教学中,它通过光、影、声、电不仅能弥补常规探究仪器的不足、辅助或模拟实验探究活动,而且能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视、听、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习生物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讲《寄生虫》一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一个片段:“一个小朋友肚子疼得厉害,腿抽筋,晚上睡觉磨牙。医生诊断是得了蛔虫病。”通过这个小故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以此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蛔虫病侵入人体的过程。我利用网络搜集了大量的动画、图片制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们。学生们在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情绪高昂、精力集中、答题活跃,避免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三、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采取合理的手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要学”到“愿学”再到“会学”和“乐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在教学中,我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生物知识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如初一生物中讲肾脏、心脏、人体的气体交换等知识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在讲人体气体交换时,我首先拿来两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用软木塞塞紧,然后一个沿胶管用嘴往里吹气,另一个用针管沿胶管往里打气。不一会儿,用嘴吹气的锥角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另一个仍保持澄清。学生们惊讶不已,提出疑问,紧接着我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在教学中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一堂生动的课,可使学生们情绪高涨,充满对学习的热情。
我不仅自己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我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体验生物科学的乐趣。如:在讲初一生物《发现细胞》时,我首先给学生演示了一遍制作洋葱临时装片的方法,并提醒学生们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时学生们对实验的兴趣特别高涨,纷纷动起手来。看到自己的实验成果时,个个都特别自豪,纷纷夸耀自己的成果,许多学生举一反三,又拿来番茄等观察细胞的结构。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只有让学生喜欢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自发地去追求和学习这门课。
四、发挥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生物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一、哲学与生物科学的关系
生物科学和哲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一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历史。生物科学研究的是生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回答的是客观世界中某一领域的局部问题,而哲学则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回答的是整个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是有关世界最普遍、最本质的问题。因此,哲学是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生物科学是哲学探究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分支。在生物研究中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生物,才能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避免“形而上学”。在生物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必须通过情感价值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用科学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能力的现代教育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论,比单纯获得知识要重要的多。
二、唯物辩证思想在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渗透
生物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各事物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这是哲学的基本思想,体现在生物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有:
(1)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例如细胞内各细胞器的特殊结构与其行使的不同生理功能的统一,结构上相互独立,在功能上却相互联系;DNA 分子的碱基互补和双螺旋结构与遗传物质复制和传递相统一;RNA的转录与翻译与其结构的统一性;鸟类、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生活环境的相适应等。
(2) 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例如人体和动物体中各个器官、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内承担个助攻生活活动的生化反应,通过各个循环的反应,保证整个在、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等。
(3)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相统一。例如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种成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通过复杂的关系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各种生物体通过竞争、互利共生、种内互助等方式彼此相互作用。再者,各种生物的结构特征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统一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还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了生物教学内容中渗透着诸多的唯物辩证思想,需要教师去发现并引导学生去学习思考。
三、 生物教学实践中渗透哲学思想
既然生物教学内容中渗透着这么多的唯物辩证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一切时机主动地、全方位地渗透唯物辩证思想。
① 渗透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社会都是物质世界的不同形态,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在教学中涉及整个生物界的生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通过研究细胞的化学成分可以发现构成细胞的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也证实了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
② 渗透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中指出:世界是相互联系、永恒发展的,因而要求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承认矛盾是事物的动力。生物界中的任何个体,生命活动中一切生理活动在个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是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另外,任何生物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人类自身也是进化的产物,在解剖生理上跟动物即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是事物间的联系。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部分和整体相协调的观点以及生物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进化论观点都是详细地阐述和渗透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很好的题材,这类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无不涉及。
四、 培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哲学教育的思想意识
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计划性、目的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因而生物教师应看到这个薄弱环节,努力钻研教材,探讨教材,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哲学意识,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哲学知识联系起来,真正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学习生物学知识。
例如:在初一生物课,教材内容首先安排的是学习生物体的基本结构,讲述植物体的构成和动物体的构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常借助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来讲述这一方面的内容,这样虽然很容易使学生接受生物体是由细胞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整个观点,但也会产生一定的误解,所以教师在讲述这方面内容时可穿插讲述病毒等一些非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培养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再如在讲述人类遗传病这一节内容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既要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先进性也要让学生看到科学所带来的一些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议;再如教师在教授人类的遗传这方面内容时还可穿插讲述生物体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生命是由物质构成,是客观存在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客观实在的含义。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过程无不需要渗透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运动的等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又如,在讲授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植物的生活环境由水生、阴湿、陆生、结构由单细胞、多细胞,生殖方式由孢子、种子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概括出植物进化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不是孤立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既为生物进化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培养自己的哲学意识,才能将这种哲学意识潜移化,耳濡目染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上的伪科学无法影响我们具有免疫力的年轻一代。
五、 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生物教学中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这就引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唯物辩证主义思想等的哲学知识的教育。本文就以个人的亲身实习试讲经历,讲述几个本人认为比较适合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抛砖引玉。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3
自组织理论,也称“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超循环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该结构的形成过程,组织的进化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自组织的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与涨落性。
一、自组织理论与城市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系统
城市学生身处现代都市,社会环境更具开放性,他们身边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他们是从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其生活习惯、学习方式都深受数字技术的影响,在思维上更加具有发散性和联想性,在行为上更加具有跳跃性和离散型,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发展中,这正是一个无序、非平衡的状态。
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学科教学的外延与内涵同时展联系紧密,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必然具有独特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媒体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来的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再是处于稳定、固定、统一、完整的状态,而是发展的、多渠道的、非线性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不仅具有传统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与最优化4个方面的特征,也具备了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与涨落性特征。
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学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导致各区域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一致。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初一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都上过计算机基础课,只有极少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不太熟练,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了较高层次的知识,如程序设计、动画制作等。但不能忽视的是,本市范围内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学校还存在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课开设不全甚至没有的现象;同班级内,因硬件不同造成的信息素养个体差异也颇为明显。由此可见,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类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社会上掀起的奥赛培训以及家庭条件的优劣,都造成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内容和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以统一授课制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与城市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流畅,教学流程是否完整,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思路,我们能否让学习者在没有外部命令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一定结构与功能,从而实现主动建构,自我组织与协调,“自己走向有序结构”。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要“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自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城市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开放性
(1)教学内容开放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生活中的辐射》以信息技术的角度审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制作母亲节心意卡――Photoshop入门》以技术为工具,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2)教学目标开放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达成率的高低是评判一节课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教学的最终效果体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例如,《花儿朵朵――Fl;ash的元件与帧》本单元教材分析: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对动画制作的要求:“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知识点部分重组,从而形成以“花儿朵朵”为主题的Flash单元教学策略,单元教学内容紧抓元件、帧和图层三大Flash要点,结合工具、面板进行多重组合教学。
2,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非线性
(1)教学系统非线性
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生命个体,都是具有个性、气质的独立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交流会碰擦出预设之外的火花,生成新的亮点。但信息技术课上,由于教学媒体(计算机)的过度使用,师一生的非线性对话被割裂成师一机、生一机的线性对话,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与青奥共成长――Photoshop综合》以头脑风暴式的群体交流,探索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非线性;
《制作创作说明表格》以开放性的任务为主线,以任务促交流尝试了教学内容的非线性。
(2)教学空间非线性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课,座位是线性且固定的,对于生生间交流很不方便。在日常教学中,多元化评价学生个体,利用学生主动构建的学习小组的成果来给予学生多方位评价,在关注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关注到教学目标之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在合作、交流、指导方面的表现。
3.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涨落性
(1)课堂远离平衡态。过于平衡的教学系统是缺乏创新的,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的动态生成,远离平衡态,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
(2)利用技术手段体现反馈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根据认知水平评价学生的评价现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自我效能、自我激励、学习策略选择、合作能力、问题迁移等个人学习因素考量与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效度。
三、城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自组织”教学策略
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组织教学,针对各种课型精心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实现自组织的教学系统环境。《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融会贯通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作品,更将其作为学习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新授课――按需求入境模式:引入课题的情境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发提出,教师为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接口。
(2)练习课――素材云共享模式:改变过去支持性信息由教师设计提供的方式,学生根据自有资源建设共享的素材库,由于素材来源具有“云”的特征,这样的素材也可称为素材云。教师为共享信息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支持性信息。
①利用学生个性重组教材,为单元活动积累素材云。②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构建素材云。
(3)复习课――节点交互握手模式: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特个性的人,教师通过符合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设计,鼓励生生自由随机交流,变人机双方交互为人人机的三方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