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1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监管;食品监理

1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监理的必要性

1.1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现有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监理的力度不大,特别是对于初级食品生产、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中间验收环节,以及食品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另外,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短缺,且监管经验不足,监管人员自身的综合监管素质比较低下。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利润,甚至会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损害顾客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相关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必须要加强监管力度,意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1.2 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不当

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究其根源,主要是对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不当造成的。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相关食品监管部门没有严格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对其进行严查,往往表现处罚滞后,或者是以经济形式进行罚款,处理问题方式不严谨,没有意识到食品安全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的严重危害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当问题出现时,仅仅只是处罚主要人员,而不是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排查,没有找出真正的原因,对生产操作人员不做处罚或者从轻处罚。这样就形成惩罚不严,力度不够,相关食品安全法规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效果,最终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从根源上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1.3 食品监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食品监管人员是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占有关键性地位,对食品监管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食品监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坚实的监管理论知识基础,没有充足的监管经验,食品监管行业的技能型人才相对比较缺乏,监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人才严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食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传统的监管观念、工作方式,以及监管技能等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监管人员没有创新工作方式,延续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导致监管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 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监理体系

2.1 食品质量与安全应实施全过程监理

食品行业要想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监理体系,并要求监管人员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相关食品安全监理制度。首先,食品质量与安全应实施全过程监理,且在实施之前,根据食品加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切实可行的食品生产方案,利用优中选优的原则,最终确定科学合理且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方案,为食品行业创造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食品加工期间,对食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监管,严格控制食品的加工质量,以食品加工工艺质量为核心,并辅以严格的检查、监督、检验等手段,为食品加工全过程质量提供保障。

2.2 食品质量与安全应实施全方位监理

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行全方位监理,监理内容比较复杂,不仅要对食品生产的相关事宜进行监理,还要对与食品生产过程有关的人员进行监理。对于食品生产人员而言,必须要进行健康检查,只有检查结果合格,且具有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才能上岗进行生产操作。而食品监管人员要具有充足的工作经验,具有监管职业资格证书。此外,食品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在加工生产之前,要进入实验室进行检验,只有检验结果适合食品加工生产的要求,才能正式投入食品生产。同时,对基础设施进行监理,具体操作手段为定期对食品加工的各种硬件设施进行维修和养护、更新,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年限,加快食品生产速度,为食品行业赢得更大的效益奠定设施基础。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在加工过程中要制定食品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规定质量控制点以及关键程序,根据食品加工的具体流程编制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食品生产质量以及卫生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保障。

2.3 食品质量与安全应实施多手段监理

2.3.1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检验与验收

我国食品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完成后,监管部门必须要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进行检验和验收,确定食品质量与卫生安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食品原材料质量的检验,以及食品运输销售质量的抽检等等。是对食品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产品或者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只有自行检验合格,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检验,即在监理人员的监督下对产品进行专业检验,也称一般抽检。对于食品加工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在正式进行加工之前,要进行初检,检验其生产及加工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在符合的前提下,还要经过监理人员的抽检。食品在出厂运输销售之前,要进行多次的验收和检验,且各种检验必须均在监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按照国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规范进行各个环节的抽检,在每个环节的验收结果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正式进行食品销售环节,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

2.3.2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交底与控制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交底与控制也是食品质量与安全实施多手段监理的方式之一。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理交底与控制主要就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的透明化,生产一线逐层交底,明确生产工艺和流程,严格按照相关生产规定对原材料进行控制,注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在食品生产之前制定加工计划,确定控制措施的可实行性,确保监理要求的科学合理性。另外,交底与控制环节还有利于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职责范围,明确岗位责任,避免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质量以及安全监理工作的水平,并使得食品质量安全监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奠定坚实的前提条件。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论述可知,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食品行业中,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相关监理人员要不断分析食品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制定出科学规范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监理制,有效解决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生产提供安全机制,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7):20-23.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2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实践性。该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从事生产、管理,还是研究工作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十分重视该专业生产实习活动的开展,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以适宜的生产实习模式,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1]。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及意义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安排学生前往相关食品单位或企业实习,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检验等环节,加深学生对行业、社会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能进一步强化、巩固和提高已学习或已收获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快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2]。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要求与内容

在2009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原料学、免疫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和食品质量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加工技术和品质控制管理知识,熟悉国内外食品法律法规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能在食品原辅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以及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品质控制与管理、食品贸易、食品安全评价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基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设置有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食品质量分析与控制两个实习内容,遵循着从大型仪器的认识、操作、分析到生产线上的质量控制,逐步递进、由浅到深的过程,具体包括:一是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熟悉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系统,了解各生产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丰富实践知识,掌握食品企业与其它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环节及要点操作内容;二是通过生产实习的现场工作,初步掌握与实践食品行业内安全生产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三是通过了解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四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实习内容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所学专业课程,以实习内容为基本撰写实习报告[3]。

三、生产实习的开展形式与取得的成效

学院与校外多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涉及粮油加工、果蔬饮料、畜产品加工等,如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亚食品研发中心等,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在生产实习期间,企业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生产流水线,使学生全面地了解食品生产、加工、包装的要点内容及操作;将实习生按学生兴趣及实习单位的需要分组进行顶岗实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到生产实习中,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和一名现场管理人员负责;每天实习结束后,全体实习生会针对当天的所见所感以及自己的收获等情况进行集中地讨论交流,时而会邀请相关监督监理人员及多位工人参加。对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及其所占比例为,劳动情况占40%;遵章守纪情况占20%;实习报告编写质量占40%。

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开展由食品研发、质控、生产、贮存、检验等环节组成的系统性实习,让学生通过了解走进单位或企业,把操作技能训练和发展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统一起来,学着做人做事,学着创造改进,发展团结协作,学会应付各类事件。也尽量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间、学生与负责教师间、教师与企业间的相互讨论,发现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局面。

如我们依托现有的技术平台及资源优势,聘请经验丰富的仪器操作人员担当指导教师,并尽可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在已学会使用实验室小型检验分析仪器之后,也对单位或企业的物性测定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色差仪等先进大型仪器的样品预处理、上机分析到结果处理过程有个详细的了解,并试着利用大型仪器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与评价。又如让学生深入果蔬、饮料、发酵食品及畜产品等各种生产线,以食品安全的角度理解工厂的设计与布局,及时引入GMP、ISO9000以及HACCP体系管理工厂中的实施和运作,并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分析检测。以食品质量控制为主,食品制作为辅的原则进行实习,通过操作各种仪器和设备,参与完成各类工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克服畏缩心理。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知识,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及生存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该专业毕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实习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在保证生产实习质量与成效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生产实习重视不够

尽管现已有大量学院开展了生产实习活动,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学院与食品单位、企业对生产实习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对生产实习的效果与反馈监督力度不够,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与流程,从而造成了学生的敷衍应付心理,食品单位、企业走过场的现象。

2、生产实践难度大

实习基地不足,生产实习涉及的一些研究检验机构和食品企业,因工作性质特殊,不便开展规模生产实习,即使学生进入机构或企业,也存在着只能做基本的清洗、整理工作,长时无机会参与生产线加工、检验等工作的情况。

3、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师资力量不足

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与老牌专业相比较为薄弱,特别是一些精密仪器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没有受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4、生产实习效果不明显

随着食品企业及部分食品相关单位经营机制的转变,为期一、两个月的生产实习时间短,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从校园进入社会,心理预期值高,容易造成学生和企业间的矛盾。且学校的实习经费又比较短缺,限制了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导致生产实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明显的效果。

5、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要广泛了解并熟练掌握包括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领域、食品检测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目前的生产实习模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明显,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离实际社会需求尚有差距[4]。

五、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生产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四方面的措施与建议:

1、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强化专业责任意识

通过常年为学生订购《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质量报》等专业性强的核心期刊杂志,强化学生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提高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通过生产实习活动,深入食品企业、单位了解我国、地方食品安全现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探索。

2、加强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升实践技能

应结合本专业的性质,聘请已有丰富工作经验且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选择尽可能多的相关检测机构及多种类型的食品企业作为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对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有具体的了解,也能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丰富经验,及时了解、掌握食品检验新信息和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实践能力。

3、开展技能培训,丰富知识结构

通过生产实习,了解社会、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聘请相关权威专家为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内审员等)的考评。在学校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增加实践能力,也为今后的择业就业拓宽了道路。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

为了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学校通过招聘和自己培养的方式,针对专业实践,以让任课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或技术顾问的形式,轮流到食品企业、检验机构等参与实践,在掌握先进的实际操作技术、了解最新行业动向的同时,指导帮助企业,使生产实习与科研能有效结合,产学研相长[5]。

新疆农业大学自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已有1届毕业生步入社会,就业率达到95%,且包括食品卫生与质量监督部门、科研院所、大中型食品企业等多个用人单位都反映良好。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该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已日趋准确完善,学生专业能力与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也都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实践证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卓有成效的。这对满足社会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解决由食品安全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加强国内食品监督与管理等有积极意义,也为形成和打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为兄弟院校对该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书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3)69-71.

[2] 肖贵平,郑宝东,宋洪波.浅谈食品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J].福建轻纺,2007(10)13-17.

[3] 辛志宏,史秋峰,胡秋辉 等.“技术管理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6)25-28.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3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72-02

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成为一个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热点。由此可见,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随着食品工业以超过15%的年均增速高速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相关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浙江工商大学(浙商大)一直是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8年以前设有全国唯一的“食品卫生与检验”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此结合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教育现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只有着眼于全球食品产业与市场的变化,才能适应快速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此,近10年来,结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等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国际化探索和尝试。

一、传统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和缺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物,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可以分为制度、理论和行动等三个层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制度层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教育制度的创新,为教育国际化建设进一步搭建了平台、拓展了空间;在理论层面,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行动方面,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请进来”和“走出去”。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际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把专业建设国际化和具有全球视野的、享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价值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已经迫在眉睫。

二、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与目标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我们从2007年开始就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如何在国际化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商科氛围背景下,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构建工商融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创新与实践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工商融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鉴于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论与目标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原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上努力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措施

1.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照“培养骨干、吸纳人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建设方针,坚持培养和引时并举,造就了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授课以外,还通过邀请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外籍专业教师直接授课,实施专业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在邀请美国大学教授授课过程中,通过在课程设计、讲授、辅导、评测和反馈等全环节的参与,不仅拓展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了解到本学科、本专业的世界发展前沿知识,在国内就可以真正体会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模式。这一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95%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可以显著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国际化的价值观。

2.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专业的设置在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大商科的背景和平台支撑,围绕专业建设的目标和理念探索与实施。以精品课程构建为例,我们从优化核心专业课程模块,将食品类课程系统重整,结合全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征,对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形成了食品感官科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等特色专业课程,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食品感官科学课程组的负责人获得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课程的教学软件也获得了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二等奖。

3.国际化的教学资源拓展。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成为及其迫切的任务,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包括教学媒体在内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国际化教学环境。近年来,我们除了提升专业教材等传统优质资源的国际化水平外,还积极拓展更加贴近学生的国际化教学资源,构建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此外,2003年和2007年两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直接面向社会进一步拓展了教学资源,2010年超星学术视频也走进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课堂。这些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国际化背景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优势,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演绎性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加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而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和发现式学习等归纳式教学方法和方式逐渐成为国际主流,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方法与方式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围绕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和目标,结合主流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多元化进行发展。如专业主干课程《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模式就融合了国际上公认的案例教学与系统化理论讲授,通过对全球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引入,形成了以食品卫生学核心概念、问题为背景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对安全案例的探讨和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机制。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式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点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化食品安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热情,牢固专业化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瑞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7,(3):32-33.

[2]孙满吉.探讨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71-72.

[3]张敏,肖新生,夏岩石,董家宝.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8.

[4]辛志宏,史秋峰,胡秋辉,陆兆新.“技术管理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及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6):25-28.

[5]王彦波,傅玲琳,韩剑众.新形势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43-244.

[6]张立钢,陈志红,姜云庆,赵玉红.食品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2-84.

[7]傅玲琳,王彦波,韩剑众.基于研学理念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实验课程设计探索[J].科教文汇,2011,(10):59-60.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4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 供应链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44-02

食品供应链涉及食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整个过程,我们日常消费的瓜果蔬菜、零食饮料等等无不处于复杂的食品供应链中。随着我国从农业大国发展成为经济大国,食品贸易增长迅速,食品供应链进一步延长,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将食品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相结合,抓好从源头到整个食品质量安全链条的监督管理,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整合,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1 加强全程控制系统及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建设全程控制系统需贯穿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提取消费者关心的供应链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便能通过这一体系溯本追远,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掌控的效果。

以美国为例,在他们的食品外包装上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就如同产品的身份证明,包含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原料生产地、生产厂家等。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能通过食品上记载的信息找到问题所在。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因此导致了监管难度大。为确保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建立可追溯体系需与基层组织建立紧密联系,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记录、运输记录和销售记录,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状况的可监控,逐步形成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信息网络,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相关食品的安全资料。

2 抓好源头监管

农产品种植、养殖的整个过程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是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所在。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开发力度加大,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土地重金属超标、水源质量恶化,农药、化学激素滥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严格按照各项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是做好农产品源头监管的关键。可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并逐步健全产品原料、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操作等的记录,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加工。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农资产品才能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多进村试点,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提高农民选购和使用农资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进行快速检测,可在生产面积较大的基地或大型批发市场设立监测点,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即刻停止流通。

3 加强对食品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整合

质量管理是整合供应链所有工作过程与合作主体关联性的系统环节,一项关于影响我国猪肉加工企业绩效的研究也发现,通过强化猪肉链的整合有利于提高企业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体来说,可通过与上、下游食品企业之间实现纵向或横向合作、联合或合并等途径,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的横向联合方式,有效控制或解决食品质量链上不确定性因素及其负面影响。

福斯特(Foster)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在供应链快速发展的时代,应该在采购、财务、会计、运营、人力资源、战略、工程等学科中,充分融会质量管理思想,消除组织中存在的质量感知差异,实现质量管理职能在供应链上的完全分配。[1]通过对供应链涉及的各相关学科、国内国际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评判标准等进行整合,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名目繁多,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整合,才能取得最佳管理效果。

4 坚持社会共治

全球食品供应链是农产品生产资料商、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加工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的自上而下的供需网络。[2]涉及农业、动物科学、经济学、商业管理、加算机技术、食品科学等诸多专业学科知识。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地方卫生局的许多部门都雇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食品检查员以及其他食品科研专家,采取雇用食品检查员、食品科研专家、生物学家等相关人员进工厂,全面监督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监管体系。

在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安全环节越来越多,安全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采用地方向中央层层上报的形式,导致了“处理速度慢”,“欺上瞒下”等情况的出现。对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预警体系,明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等级标准,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并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媒体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监督,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使其做到及时、准确反映食品行业的呼声,为政府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社会共治”。

近年来,消费者更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误传、错传食品安全问题的现象也有所增多,相关部门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同时,还应培养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减少外界干扰。消费者辨别产品真伪大都依靠感官和经验,关于科学的鉴别方法了解甚少。“色谱法”是科学的鉴定方法之一,必要时可求助与专业机构,对产品真伪进行鉴定。譬如,国内某享有高知名度的名品折扣平台涉嫌出售假货,有消费者为证实这一猜想,分别从网站和原生产厂家购买了同等数量的产品,之后寻求专业机构帮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产品进行分离和检测,然后对色谱图进行对比,从而证实了猜想。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单纯依赖公共政策法规解决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不仅从政策法规上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监督,还应该从整个行业、整个食品供应链上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使得企业自觉建立健全自身食品安全体系,同时进一步调动消费者、媒体平台等进行公众监督,综合施策,共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5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22-02

随着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新型食品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与革新,包括新型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原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和新型包装材料等新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食品科技产业的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食品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诞生所带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性能的评估与评价是全球食品科技人员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消费者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使人们从追求“吃饱”不断向“吃的安全、吃的营养”转变成为现实。为满足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食品领域专业人才提出的新需要和新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2年率先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并开始招生。目前,全国已有100余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各单位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实习的内容及基地建设方面已经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然而,目前在各培养单位之间仍存在课程设置不一致、教学内容不一致和课程教学要求不一致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该领域人才的区域特色较明显,缺乏统一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这些不足就需要不同培养单位之间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和探讨来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工艺学》课程设置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核心,也是食品专业学生学习食品加工技术及实践技能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粮油食品工艺学》、《畜产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以研究食品加工的原料、食品加工的理论、加工工艺及工艺技术参数、产品的质量控制为内容,承担着对学生拥有先进的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原理、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目标,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该课程在两个专业的设置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做法是将《粮油食品工艺学》、《畜产加工工艺学》和《果蔬加工工艺学》三门课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分别单独开设;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则是将《食品工艺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课程内容涉及粮油加工、畜产加工和果蔬加工三个领域,并由三个领域的专业教师各自承担所属内容的教学任务。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食品工艺学》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各类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技术原理和一般工艺,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理解和掌握各类食品加工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准确认识和把握食品加工环节包括食品生产原材料、生产工艺中每个操作单元可能产生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应对措施,从而达到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目的。目前,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工艺学》教学工作中,从教学内容上讲,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比,只有章节上的部分删减;从教学形式上讲,三个方向的教师承担各自方向的内容,仅是三个方向知识的简单合并;在知识的讲述中也是仅限于工艺学相关内容,没有穿插加工工艺环节中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理和相应的国内外标准、政策、法律和法规等,导致没有很好地达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工艺学》的初衷。

二、HACCP的基本原理在《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体现

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国家标准GB/T1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对其的定义为: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1]。HACCP代表一个以预防为主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其核心内容是: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和检测出来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首当其冲是第一责任人,如果将“安全”二字纳入整个生产过程就可以降低生产不安全食品的风险,从而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正是基于“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的安全食品的生产理念,理想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更应该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不能依靠对终端产品的抽样检测。因此,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工艺学》教学中,可在讲述工艺学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将各类食品在每个加工工艺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控制点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以此培养学生从源头和生产环节解决或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思维模式,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控制的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意识形态基础,从而更好地达到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工艺学》的目标。安全食品的加工首先应该具有安全的食品加工原料,而食品原材料从田间种植、采收、贮藏、运输以及在其半成品的加工等一系列途径中都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均需要严格控制。因此,在《食品工艺学》“食品加工原材料”相关内容讲述时,除了需要讲述依据产品的特性选择适合某种特定原材料,还需要考虑原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例如,在讲述“焙烤食品”内容时,面粉这一原材料的选择问题,需要考虑面粉是否在安全贮藏期内和添加剂(如过氧化苯甲酰)是否超标等问题[2],然后再根据产品的特性需要选择各种筋力的面粉,如面包的制作需要高筋粉,而制作饼干和蛋糕则需要筋力较弱的面粉。另外,果蔬产品加工时,原材料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水源的安全性等指标均可作为安全生产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在课程内容讲解时须加以强调。食品配方的确定和食品加工过程对食品安全的控制也是相当重要的。配料的数量及比例控制不到位、添加剂过量与否、加工温度的高低或时间长短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这一系列的工艺过程均是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如乳品加工工艺过程中不同的灭菌方法、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对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和致病菌的灭菌效果会直接影响人类的营养健康,因而必须要设立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3]。食品冷却包装阶段也需要进行危害关键点控制,如焙烤产品在冷却至60℃以下时,各类微生物将开始生长繁殖,而且冷却时间过长、环境中的湿度过大等都容易引起焙烤产品的再次污染,所以,冷却即可确定为焙烤食品生产的关键控制点[2]。产品的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同样存在需要控制的危害关键点,如包装材料本身的安全性、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工艺的确定、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长短的确定以及运输方式的选择等诸多方面均可能引发安全危害,更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加以控制。由此可见,安全食品的生产贯穿于食品加工的各个工艺环节,作为食品安全质量与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不同食品加工工艺流程,明确每个工艺环节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HACCP控制措施。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还要在实验及实习环节加以强化,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安全的食品并不是靠检测得到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让学生牢固树立“生产安全食品”的理念,为将来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达到为国家输送同时具备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HACCP基本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措施

1.优化授课教师知识结构。高校教师所授课程相对固定,课程内容数年基本不变,对所授课程的教材及教参长期依赖,缺乏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性,导致许多教师观念滞后,知识结构失衡,缺乏交叉性的知识储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加强不同授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博采众长,共同提高。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派遣相关授课老师赴国内外优势学科学校进修深造,从而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2.加强教材体系建设,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单独开设《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两门课程,且课时量基本持平,授课时间间距也相对较长。另外,《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和《食品工艺学》授课内容部分重复,在讲授《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时,授课老师不得不重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如此便导致资源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没有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课程目标未能较好实现。食品的安全问题伴随着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对每个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设置危害控制点,因此,可以考虑将《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两门课程进行合并,通过整合,理清课程建设思路,不断优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结构,真正形成我国乃至全世界所倡导的HACCP安全生产理念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食品加工工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够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与此同时,实验课程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内容包括原材料的检测,可以结合工艺学的实验,整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部分实验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实验。如谷类烘烤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检测,可以设置不同的油脂原材料、焙烤时间、焙烤温度对丙烯酰胺产生量的响应关系,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工艺学课程内容的同时掌握不安全因子产生的条件,并掌握了对应的检测手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安全食品生产的全链条环节。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节约教学资源,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

3.重视考试环节。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作为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考试与学习的关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当前对于高校中的应试教育功能,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是我们必须肯定考试在促进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考试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课程体系总结知识点记忆,理解记忆并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试的改革要从考试内容试题形式等方面充分体现HACCP的知识结构体系,迫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真正达到课程设置和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通过教师队伍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优化教材体系建设和课程考试环节三者有机结合,从而使HACCP理念在食品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体现,达到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开设《食品工艺学》的课程设置目标,也为国家输送高质量复合型食品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食品工业基本术语[S].1994.GB/T 15091-94.

[2]芦菲,李波,张永生,魏新军.HACCP在焙烤食品生产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11):209-214.

[3]胡长利,金越,陈历俊.HACCP在传统酪干加工中的应用[J].中国乳业,2014,145(1):59-61.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6

关键词:转型;独立实验;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69-02

实验课程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使学生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是理论课程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获得实际技能,形成就业、创业能力,构建全面能力结构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环节[1-3]。在学校转型背景下,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试点,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工作方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和设置体现“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依自身资质和理想,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自主进行设计和定位,多规格、多层次和多方面地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独立实验课程建设和实践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课题将注重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情况,积极实施研究方案。

一、创新教学模式

我校的办学类型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转型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食品分析检测、监督、质量控制的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4]。为此本专业建立了突出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三实一研”(实验、习(训)、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倡导独立设置实验课,其比例高于25%。鼓励教师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科研项目开发设计独立实验项目;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探索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独立实验能力标准纳入考核体系,作为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在独立实验课程的设置上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模式特点上设立了《食品化学综合实验》、《食品微生物检测综合实验》、《仪器分析检测技术综合实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综合实验》、《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等独立实验课程。在实施教学前,要根据应用技术型院校具体专业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各门独立实验课程的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冲突,从中选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积极编写、修订教材,并坚持使用国内本课程的优秀教材。目前正在依托于吉林省世行贷款项目平台计划开发编写适用于学校转型发展、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与训练项目的多部实验和实训教材。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

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广大师生采用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除此之外,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加入“吉林省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建设”,选择一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学习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障。近年来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断投入,现在配有现代化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均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院拥有“国家特色农产品糖料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酿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农产品检测中心”1个、“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1个多个科研教学平台,可满足本项目的各项实践需求。

四、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实践

包括改革实践项目,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单独设立学分进行考核,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验成绩考核采用以平时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实验过程(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纪律考勤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综合评定)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对于在独立实验过程中学生有独特见解并且方案可行的可酌情加分。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和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企业行业专家聘用计划等建立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可以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每年投资建立5年一轮的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每年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能力提升锻炼;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国内外访学。并且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提升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结合学校转型需要,通过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的独立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使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大明,秦钢年.专业实验课综合性实验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

[2]盛玉萍,何龙飞,黄其椿,等.农科专业实验课独立设课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

[3]朱岗,李恭琼,郑光泽.独立实验课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4]李延辉,刘艳霞,刘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23(2).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dependent Experiment Cours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

NIU Chun-yan,JIANG Xiao-kun

(School of Food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Jilin,Jilin 1321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