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学习情境

一、背景与现状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基本上都是每一堂课上都会有老师使用各种漂亮的课件来教学的。可以这么说,前几年我们所津津乐道、大力称好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已经有些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学生对此已经没有了那种新奇和兴趣,这就逼着我们老师不得不重新考虑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由于参加今年IT节的缘故,我想做做关于高中数学课堂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方面的探索。在多方查找和自己摸索的情况下,对如何将高中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为了最大程度的整合教学资源,在高速信息化时代,跟上学生前进的步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众所周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对数学教学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新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数学教学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二、应对措施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呢?本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就是多媒体技术和现有网络为核心,将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其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尤其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发展性学习方面,既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更要有利于体现学生自由、自主性地“学”,两者和谐地统一。只有将“教”与“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巩固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几乎所有的教数学的老师都知道,要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对数学产生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以往的很多事件和相关文章告诉我们,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紧扣教材,选择新颖的事例,精心设计课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了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时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资源,创设了合适的实验情景,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本质,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例如,在讲解新教材必修4中有关于研究三角函数、以及的图像和性质的时候,我们将数学课堂搬入到计算机的机房,在教会学生简单的使用数学画图软件――几何画板后,我们要学生两人一组,新建函数、以及,然后做出图像。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由于学生是自主操作,比起在教室里面由老师一步一步带着画或者有数学老师包办的效果更好。在两个同学的通力合作之下,基本上三个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经是了解到位,并且能够总结出来。比起平时上课来,这一节课的效率已经远远超过平时的两三倍,而学生还不觉得累和无聊。

再有,在讲解函数的图像性质的时候,同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除了能够准确的画出函数图像,还能总结出函数图像的变换过程,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中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可以说当信息技术一旦和数学课堂进行整合,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兴趣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论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景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利用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景,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融会贯通,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十分成熟,在计算机网络、教师、学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了制约整合的瓶颈。如何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让信息技术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这应该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思考的方向。任何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都会遇到部分的阻力,但是如果从有利于学生的角度出发,那么任何的尝试都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享受到科技的便利,同时享受更多规格和多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在如何将数学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方面,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更多的是充当一个指导老师的作用,在适当的内容上,不妨放手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只要内容安排得当,老师及时把握好课堂情况,信息技术是可以让我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的简单和有趣的。当然我们还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像以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样随便滥用。(作者单位:浏阳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陈锋,兰道艳.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2]徐智柱.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中学教学参考,2013

[3]李杰.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教师,2013

[4]朴春松.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2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逐步步入一个信息全球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活跃,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为初中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要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在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较晚,教师的教学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就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展开深入的探索。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深入地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不能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它的应用趋势变化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注重向学生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很难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且目前很多地方没有将信息技术列入中考科目中,使得很多只追求升学率的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该学科相关的基本硬件设施匮乏,授课教师也得不到相应的培训,直接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没有设立严谨的考核体系,造成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则缺乏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2、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2.1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好奇心,让他们随时都有新鲜感。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机会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时,教师可以只简单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绘图工具栏中的填充、阴影、自选图形、三维效果等基本工具,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在操作中体会各项功能的操作技巧以及操作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传统课堂上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采用团队合作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比如,就WORD图文混排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一起用所学技能制作一张贺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自己讨论、设计具体的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分配相关任务,让组内成员分别完成图案收集、编辑剪裁、整体设计、打印等工作。这种团队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们体会到集思广益的优越性,让他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悟全局统筹、合理利用资源将团队优势最大化的重要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处于大脑高速运转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他们拥有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动力。

2.2 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师生交流式学习

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对所学知识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也要积极投身到学生的探讨中去,实现师生思想的交流碰撞,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2.3 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不仅要交给学生基础的理论和基本的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给学生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比如,教师在教学生画图的过程中,可以只详细讲解圆的画法,然后给同学们布置拓展性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研究矩形、圆角矩形等其他图形的画法。这样的任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完成相关的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们体会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的去解决更为深奥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钻研能力。

2.4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可以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教学成果评价紧密结合的评价体系。在教师评价的环节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要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学任务,在评价过程中还要以鼓励为主,不断巩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5 做好课堂总结,注重知识的巩固与衔接

在每堂课临近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阶段性的帮助学生巩固、回忆已学的知识,让学生们做到温故知新,实现新旧知识的紧密衔接,将零碎的知识点更加系统化,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开阔性。

3、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要让学生充分享有课堂上的自导权,要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要通过拓展性的任务培养起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建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让教师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让学生能深入地了解自己,更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要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框架,让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晓丽.关于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67-68.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体会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下面我谈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体会,期望能抛砖引玉。

1.钻研教材,备好课

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让学生玩的课,不用备课也能教的学科,他们认为上课机子一开,让学生自己去自由操作,老师只要看着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没有老师的教学组织,学生坐在电脑前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要怎样去学,他们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感觉上课越来越没意思了,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还有什么教学效果呢?实际上信息技术老师不但要备课还应备好课,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教师首先要钻研吃透教材,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并结合机房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掌握重点、难点地方,从而设计出巧妙合理的教学任务及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备好课,既要让学生学好所要求的内容,掌握重点、排除难点,又要灵活处理好其它问题,象机器出现故障、软件设置出现问题、学生操作不当等。只有把握有度,充分准备好课堂教学内容及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1 真正用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信息技术课中最适用最常用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学习学期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容易掌握的“课堂任务”中,通过完成每堂课上给出的“课堂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在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用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要精心设计“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任务”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来是充满好奇心的,如果任务设计的有趣味性,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引发疑问,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2)“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3)“任务”要有针对性。任务要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设计,即任务要具体合理,通过任务的实施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相应的知识和技术。(4)“任务”要有层次性。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班及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堂任务。例如:A班整体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学生个体差异小,只需布置一个合理的课堂任务即可。而B班全体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可以把该班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类,分别编排在甲、乙、丙三小组,每次课上分别给出难易程度均不同的课堂任务1、2、3,让他们分别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收获,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2.2 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在没有计算机液晶投影仪这类高档设备及教室网络软件情况下,只凭信息技术教师一人是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每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情况分类编排小组,提倡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可以在每组中安排1-2名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辅助教师为其它学生排除障碍,让他们去检查辅导其它学生,通过互相协作达到同进步的目的。

3.丰富充实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还利用局域网,在我的教师机上适时给学生共享一些有趣有意义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找到一些精美的静态图片和GIF动态图片,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作为作品素材。还有学生优秀作品集,还有简单明了、图文并茂的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网页,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硬件操作技巧,专门针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的网页。并且尽量充实内容,让学生多看,广泛接触,不仅可以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同时,考虑到爱玩也是中学生的天性,有时还适当地加入一些供他们娱乐的一些笑话、脑筋急转弯、益智小游戏和FLASH小动画等等,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另外,为了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我还不时的在课余之中播放一些轻柔优美的音乐,供学生们欣赏,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4.关心爱护学生,“赏识”是教师的法宝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4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而这些都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探究,反复地实践。因此,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与研究能力,使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当前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意识则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关键字] 新课程 究型教师 问题意识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问题,都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所谓研究型教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前提,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反复的尝试,这些都要在教学研究中进行,因此,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与研究能力也就相应地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

(1)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比较好教学能力

从2001—2004年这四年间,笔者参与了区教育局教研室对我区部分中小学的教学调研分别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通过调研及平时听课、与教师交流及教研活动中发现,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已具备了比较好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能力,如根据我区教育研发中心(原区教育局教研室)所制定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指标,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等级都是在B等以上,其中A等的占32%左右;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及自已对教材的理解来重新设计组织教学内容,课堂中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杭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我区也是多次取得较好成绩。因此,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具备了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

(2)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延伸物理课堂于生活中。本人致力于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究,力求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的实践要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使生活经验与体会融入物理课堂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并提出“我们最好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为加深对圆周运动的理解,我设置了以下几项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前参与。1.快速跑200米弯道。2.骑自行车急转弯。3.两位同学手拉手旋转,感受拉力提供向心力。4.多人手拉手绕中心跑。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体验向心力,体验游戏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物理,使生活与物理相互交融。

在学生观察与体验过程中,拍摄相片和录像、记录相关素材,记录下学生的真实活动与体会,并对所记录的视频进行整理、剪切、分类等。以便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再现、重温、深化。在课堂中使学生倍感亲切、真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习热情,使生活体验融入到课堂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课堂教学中――“感受向心力”的环节。(老师播放课前拍摄的学生活动视频片段,学生观看)

视频1:两位同学手拉手转圈活动。

视频2:学生200米弯道跑

视频3:自行车在平直路面转弯

课堂上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学生的活动过程,有针对性地应用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感受亲切、体会深刻。过去的教学难点: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向心力来源,误认为向心力是特殊的力,在分析圆周运动物体时错误的外加了“向心力”。现在可以轻易突破,学生能准确体会到向心力必须由外界提供,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三、明确主体,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例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课堂教学的向心力的应用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制作出圆锥摆的flash模拟动画,直接向学生展示出:转速、半径、轨道所在的平面、夹角、周期等的关系,为学生求解提供方便。这样处理,表面上学生有直观地认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但事实上学生没有深刻地体会,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改进:我们舍去了圆锥摆的flash模拟动画,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个锥摆小球,让学生自己做圆锥摆操作,亲身体会随着小球的转速加快时手的拉力变化,同时观察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的变化。学生有了真切体会后,互相讨论切磋,并画图分析解答。老师巡视,抽取学生中典型的解答案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指导全班同学共同分析。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落实好实际实验操作,用信息技术充分补充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落实效果明显、易于操作的实验,或创造条件改进落实好实验。而对于效果不太明显或受条件限制的实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补充。

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离心运动”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这一演示实验――“墨水旋风”。(操作过程是:把一张圆形白纸放在转盘上,然后滴几滴墨水在圆形白纸上,转动转盘,墨水痕迹成旋风似的弯曲状。)

学生观察到“墨水旋风”,不禁“哇声一片”。真实而美丽的实验现象给学生震撼感。而离心运动的应用实验――“链球运动”,因受教室空间限制,不能在课堂上演示,则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观看链球运动视频,对比分析离心现象条件,总结分析,能深入理解知识。

可见演示实验与信息技术视频有机结合,能增大时空感,增加课堂容量,使物理现象直观展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提炼,加大课堂密度

知识提炼是以计算机特有的方式进行的知识的复习、巩固、小结,它能够把物理规律集中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有更全面系统地认识。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延伸物理课堂

物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物理课堂。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设置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拍摄相关视频或收集网络资源,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验证相关的物理知识,甚至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发明创新。

总之,演示实验与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浓厚,无论课内课外学生都乐于参与、乐于思考、积极配合,使教学更有效。

六、在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遵循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目的性:使用信息技术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因素,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贯彻教学原则;符合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信息技术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而切忌为了图方便、省事而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2.实用性:虽然信息技术课件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引入课堂后,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作为课件,它仍然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课件不应该包括整个教学过程的讲解、描述,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物理课件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积件”,让教师均能按自己组织教材的需要,灵活地调用各个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3.针对性:信息技术课件是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设置的,在选材或制作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符合任教班学生的特点,每一节课的课件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需要,切忌容量过大、过于花哨。

4.科学性: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模拟符合物理原理。课件表达的概念、定理、定律、原理等内容表述准确,解释说明、引申正确无误,现象描述严密、无懈可击。

参考文献

[1]严荣跃.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的研究.

[2]张大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品德与生活》 整合

现代教学媒体在各学科中的优势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信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能够通过编制交互性强、界面友好的各种教学课件,展现或模拟各种场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凸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1.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激活学生的社会情感。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社会情感。

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残疾人的不易,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特意为学生们播放了在大连市残联现场录制的一段录像:电脑室里聋哑人在聋哑教师手语指导下学习电脑软件的制作技术;盲人们在理疗室里在认真地学习中医推拿按摩的每一个动作;聋哑儿童在借助助听器吃力地学习口语交流;轮椅篮球队员、盲人门球队员在体育馆中进行训练……随后还展示了近几年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世界各项比赛中的骄人成绩。看完录像后学生了解了自己身边的残疾人如何克服内心的痛苦和行动的不便坚强地生活。紧接着我安排了学生进行了换位体验活动:请一位小朋友扮演盲人,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双眼,沿着桌子右边慢慢走,尽量不要碰同学和桌椅,边走边体会。游戏完毕,请同学们谈体会。又请一位小朋友通过比较体验正常人走路和盲人走路,正常人穿衣和肢残人穿衣的不同感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教师的描述,同学们在情感上体会残疾人所面对的种种困难。

通过体验,学生对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个活动人人参与,使学生在换位体验中体会了残疾人在生活中时时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引起学生共鸣,再加上之前图片和录像的情景渲染,自然地唤起学生内心对残疾人的同情,更激发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友爱之情。

2.与行为体验整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理论的传授,并不意味着学生会由此形成道德观念,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不能靠一时一事,需长期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成为自然、稳固的习惯。因此,在总结实践阶段,要让学生把从真实的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带进课堂,展开议论、思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老师在这个阶段,更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超越时空界限的事例展现给学生,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3.促进《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①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现在,我校正在利用瑞博教学平台软件,实现现代教学技术的革命,教师在准备教学阶段,自制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备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②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学科之间的整合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用简单的提问、文字等方式导入,而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环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③利用瑞博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日志等通过网络向外,供其他教师交流。

4.与课堂评价整合,加强正确的行为认识。

在加强学生的行为实践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和具体的行为指导方式。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是对道德认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深化观点,增强教育效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改变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5.渲染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远离硝烟战火,对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没有切身的体会。在教学《革命精神照后人》一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视频片段,有关的录像片,讲一讲搜集到的革命故事,给学生播放西柏坡视频,看后说说感想。通过观看视频,收集发生在家乡的战争资料、图片、音响材料,拜访军烈属等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整合,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既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又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郭玉静.《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