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技能大赛 剖析

举办多年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每年都会进行总结与表彰,其对职业学校教学、实训及师生技能水平利弊到底如何,可能很少有人认真总结,也很少有来自基层学校师生的意见。现我以一名多年参加省市技能大赛的教师选手身份,谈谈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对学校、教学、教师、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功劳分析

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功劳毋庸置疑,如可以提升师生技能水平、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设备更新及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等等,没有诸多功劳,相关部门也不会如此重视,如此花大力宣传、鼓励职业技能竞赛。

二、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带来的问题

随着相关领导对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思想高度统一、规模越办越大、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奖牌指标考核越来越严、奖励措施越来越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有所变味,甚至产生一些严重问题。

1.不多的教学资源被少数人占用

经过几年专业建设,各学校办学实力大大增强,但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资金等教学资源还是相对有限,为保证竞赛选手能在市赛出线、省赛获奖,各工种竞赛选手占用学校各种教学资源时间至少达半年以上,其他绝大部分学生不仅设备被占用,而且专业教师被占用,有些学校学生甚至因教学资源被占用,连最基本的实训都无法保证,使技能竞赛覆盖每一个学生只能成为美丽的梦想,技能竞赛不仅没能让大多数学生得到实惠,反而损失很多实训机会。

2.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各学校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专业教师本来就奇缺,技能强的专业教师停课集中训练,使该专业双师型教师更加缺少。此外,教学设备被占用,给班级正常实训教学带来很多影响,要么是多人一台机床,要么是缩短实训时间,其中获得省赛资格选手越多的学校,受到影响越大。

3.竞赛成绩成了评价教学效果唯一指标

由于对技能大赛功效的过分夸大与渲染,产生将技能竞赛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效果唯一指标的趋势,相关部门谈到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效,必谈某年取得多少金牌、银牌、铜牌,无形中加重这种宣传;省、市相关示范专业、实训基地等评比验收对技能大赛获奖指标进行了硬性规定。目的是好的,要求各级部门重视技能大赛,但起到错误导向。

4.技能大赛与大多数学生技能训练有机融合的伪命题

能参加技能大赛及获奖的选手,技能水平、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确实很高,能将所有中职学生都培养成技能大赛选手一样,应是职业教育目标追求。有种观点将技能大赛与学生平时技能训练有机融合,通过技能竞赛,学校技能训练达到一定高度,使培养的学生达到技能竞赛选手一样的水平。愿望是美好的,但不可能实现,主要原因在于:(1)技能竞赛是反复集中强化训练,对每一位选手学校投入的资金巨大,若所有学生都按照此投入去做,没有一个学校能够做到。(2)参加技能竞赛的选手都有一个既定又明确的目标,在技能竞赛中获奖并获取相关奖励,而大多数普通学生技能训练无明确目标,从而不可能做到长时间强化训练。

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改革与完善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有功劳的,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积极推动作用,定期组织和举办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还是有必要的,如何让技能竞赛办得更好,不成为学校、教师的负担和累赘,不会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应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进行大胆改革与尝试。

1.将技能竞赛奖牌与省市各种评比验收脱钩,消除唯奖牌论

近几年为了使大家重视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上至教育部,下至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大力宣传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优点;同时相关竞赛获奖列入省、市相关评比验收之中,作为省、市各种评比验收硬性指标。因此唯奖牌论随之兴起,只要获得奖牌,不管采用什么手段。使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误入歧途,竞赛目的本末倒置,成为各学校领导及师生最为反感的要素之一。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还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本来目的,应在各种省、市评比验收中与技能大赛脱钩,或作为参考指标而不是必备指标。另外,上级领导的重视是必要的,不重视就没人搞竞赛了,职业学校不举办技能竞赛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领导的重视不应是唯奖牌论式的重视,而应从职业学校本身需求加以重视。

2.技能水平测试或随机抽测式竞赛

职业学校举办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以赛促练、以赛带练、赛练结合,提升广大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学校师生技能水平提高有多种方法,如各种省、市级评选中的技能水平测试和随机技能水平抽测就是一例,通过技能水平抽测可反映各个学校学生整体技能水平。技能竞赛除可采用层层选拔竞技式竞赛方式,也可采用抽测式竞赛,各市随机抽测几名该专业选手参加竞赛,也许更能反映该市、该校的整体技能水平。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艺术设计;顶岗实习;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67-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顶岗实习成为高校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艺术设计类专业也不类外。但当前各高校艺术类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面临各种法律风险,实习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问题,通过制度设计和人文关怀化解、规避、降低风险,探索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以保证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且卓有成效。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实用的艺术门类进入各高校的教学体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特色学科,其具有的社会性强、实践性、专业知识更新快等特征要求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当紧贴社会、紧贴职业岗位的需求。顶岗实习的实施,将使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的置身于职业工作的真实环境中,有了真枪实战的锻炼机会,才能亲身感受到社会、企业、岗位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目前,顶岗实习在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广泛开展,取得的一些效果。但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特殊的专业性质使得目前能提供大量实习岗位的企业有限,很多企业一般一次只能接受2―3人,导致学生实习地点区域跨越大、企业为顶岗实习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岗位性质有所局限等情况,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实习单位的分散性,加大学校的管理难度;二是实习岗位的单一性,进广告公司的就基本是做平面,进摄影公司的就基本是修图等,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三是设计公司多为小型的民营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很难安排专门的企业导师进行指导;四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存在着工作时间不规律、赶工、性质单调、报酬支付延后等情况,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使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面临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实习协议缺失或瑕疵风险

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从理论上讲,学生、学校、企业应当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三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但由于合同三方的经济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未签订书面顶岗实习协议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即使签订有实习协议,协议内容也存在瑕疵,比如仅约定实习单位纪律、免责事由等而缺乏实习报酬、实习安全等条款。

(二)合法权益侵权风险

当前国家有关顶岗实习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高校顶岗实习处于法律管理中的“真空地带”,造成高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容易遭遇合法权益侵权无法可依的风险。例如在实践中,有些设计企业将实习学生当成无偿或廉价劳动力,拒付、克扣、拖欠报酬;加班加点持续劳动;为节约成本不提供岗前培训或岗前培训走过场;随意辞退等,导致学生的报酬权、休息权、培训权、安全保护权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劳动安全事故突发及救济风险

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比如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到建材市场购买材料,到装修施工现场进行测量等,这就必然存在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正式员工相比,学生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和全面,操作不够规范,事故风险防范意识单薄,更容易遭遇劳动安全事故,威胁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违法犯罪事件发生风险

由于艺术设计类企业大部分规模不大,实习学生接纳量较小,将造成艺术设计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地点较为分散,管理信息不畅,学校管理难度增大。同时,某些学生自律性较差、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落差大等原因,导致顶岗实习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三、顶岗实习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健全的顶岗实习法律体系

1.尽快落实顶岗实习单行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颁布和实施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关顶岗实习的法律规定,大多立法层级较低、内容零星缺乏系统性。2012教育部制定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规定》)弥补了顶岗实习相关法律的空白,但目前尚未正式颁布实施。为尽快规范高校的顶岗实习,相关部门应尽快根据征求意见加紧修改完善《规定》相关内容,同时为更好的发挥《规定》的作用,应提高《规定》的效力等级,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予以颁布实施。

2.全面推行实施顶岗实习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当前,顶岗实习中劳动安全事故频发,由于顶岗实习学生依然是学生身份,难以按劳动法规和工伤保险条例处理享受工伤保险社会保障,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发达国家推行的赔偿责任社会化,推行实施顶岗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借助保险制度分散风险。

3.建立侵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追究在顶岗实习中频发的侵权行为、劳动安全事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在顶岗实习中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严重失职造成事故发生的企业、学校相关责任人,应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同时完善司法救济途径,

(二)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共同责任体系

1.政府

(1)加强政府协调、监督和管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作为顶岗实习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当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做好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顶岗实习信息备案与审查制度,确保学校派出学生过程合法、学生自身条件合法、接受实习单位资质合法,三方共同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且内容合法;建立顶岗实习定期监察制度;建立顶岗实习质量评估及信息公开制度,对顶岗实习三方的实习质量进行评估并定期公开,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

(2)加大政府扶持和激励力度

建立财税优惠政策,对于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的资质合法的单位给与减免税收或财政补贴的方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有效开展顶岗实习的职院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建立激励制度,对在顶岗实习质量评估中表现优秀的实习单位、职院、学生进行表彰和嘉奖,推动顶岗实习的健康发展。

2.高校

(1)优选顶岗实习单位

高校应在切实考察顶岗实习单位后,慎重选择建立一批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艺术设计类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保障学生在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和监督

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负责实践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委派专人管理学生的实习实训;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为规范顶岗实习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全过程跟踪管理机制,顶岗前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安全、纪律教育,顶岗过程中与实习单位进行常态联系跟踪管理,顶岗后进行总结教育。

(3)依法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牵头组织学校、学生、艺术设计企业三方签订实习协议,用合同规范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实习学生购买实习责任险,分散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及时发现各种隐患并排除。

3.企业

(1)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

企业应当积极接收学生来进行顶岗实习;按法律规定和三方实习协议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和必要的实习条件,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2)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在顶岗实习前,企业应当对学生进行实习纪律、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知识培训;在顶岗过程中指派设计指导老师进行职业技能的指导;加强岗位外的风险管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构建定期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客观向学院反馈学生实习真实情况,确保顶岗实习任务的完成。

(三)构建学生法律意识强化机制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提升学生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树立依法自律、依法维权的法律观念。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应遵纪守法、加强自律、提升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在意外发生或遭遇合法权利侵权时,能求助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或诉诸法院,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舒胜.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法律风险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03).

[2]徐升.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法律风险[J].教育探索,2012,(07).

作者简介:

龚勋,女,湖南长沙人,硕士,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省金凯华律师事务所律师,研究方向:法律、行政管理、思政教育;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技能大赛;高职教育;作用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技能怎样,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有效平台进行检验。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在职教领域备受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能检测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展现出高职院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技能大赛也像杠杆一样“撬动”了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技能大赛的举行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组织、师资的建设、课程评价改革、教师的发展和学生成才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全国信息技术“三创”大赛、电子商务大赛和邮储银行网络商务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设计与创业大赛,以及省级高职院校物流技能比赛、会计电算化技能、工程造价技能比赛近3年的31个参赛队,185名参赛学生,18名指导老师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析了职业技能大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高职职业教育的改革

(一)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牵引

目前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是紧贴实际、紧贴企业、紧贴生产岗位设置的竞技活动,它突出高技能、新技术、新标准的要求。职业技能竞赛有行业专家、企业高手、一线巧匠参与到大赛的评判中来,使竞赛内容、实施方案到竞赛实际操作规程都力争标准和规范。所选用的竞赛试题或项目既符合国家最新职业技能标准,又贴近生产实际;既能涵盖新知识、新工艺的关键环节,又能真实反映选手的技能水平,这无疑对高职的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起到了方向牵引作用。高职院校依据比赛项目、条件、方向着力职业教育方式、方法的调整和改革,探讨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二)拉动了职业教育的新进程

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拉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立问题:“你认为技能大赛能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吗?”有97%的师生回答是肯定的。在竞赛前后各高职院校都积极地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作为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选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有效对接竞赛的项目及要求。

(三)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职业发展的机制不断形成。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在实践环节上突出学生实操能力、思辨能力、应急能力的考核。以生产成果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因此,高职技能大赛更具有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激励性。竞赛活动一般由行业协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分校赛、省(片区、市)赛、国赛三级赛事开展,形成行业指导、教育主管部门督导的有序竞技活动。

(四)促使职业教育的新课改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更有序。调查中对问题“在技能大赛中,由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转向校企合作,能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吗?”有98%的教师回答是肯定的。课程开发以企业行家与高职教育专家相结合,使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这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常态工作。在调查中对问题“技能大赛的基本内容是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有98.5%的师生回答是肯定的。如,电子商务大赛的开店、客服、运营三个板块的赛事,引发课程围绕这三个内容体系开展课程重构。又如,通过参加汽车检测与维修大赛,对汽车简单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概括出15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在大赛的赛事项目的启发下,能够对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有99%的回答能把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要求、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中。所以高职课程目标设计时,透视着大赛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的内涵的提升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真实场景下,或者是准实况下的运作,是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在调查中当问及专业教师带队参赛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情况时,有94.7%的教师回答是有较大提高的。

(一)影响教师树立牢固的职业理念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所有比赛项目紧贴市场和企业实际,并能集中衡量某些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技能大赛的开展会有效地促进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形成。通过研讨、熟悉大赛组委会的文件,观摩、学习比赛项目的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来现场指导,这更明确、熟悉高职学生所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需掌握的实用操作技能。同时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原因,明确教学内容的教授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让教师成为专业行家里手

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老师是先行者,要参与比赛项目、规则或专业的技术标准的详细研究。在竞赛过程中,专业教师要与行业、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详细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现状与操作规范要求,例如,加工、维修类竞赛,首先要知晓现在的加工行业设备类型,高技术人员的车、铣、修、装的综合能力。二是要具备管理和协调相结合的能力,就是从组织校内赛事,到指导训练,再到选手遴选整个过程都要严密和详尽筹划。三是指导的水平和应变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贴近企业深度。如,工程造价竞赛中,比较完善综合应用预算软件对工程量计算、钢筋计算、定额套价计算三大部分贴近工程项目的演算技巧应用。所以,高职学院的教师力争在教学过程中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通过教师先演练再指导的方式,检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引领高职学院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内涵,在指导学生的同时真正成为行业专家。

(三)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

技能大赛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备高水平的指导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帮助老师开阔视野、治术专攻、精湛技艺,同时,也练就老师的创新思维。作为创新型教师,要善于求异求新,善于思考研究、总结与积累。教师的创造性正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来体现,同时也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造性操作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素质。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素养的长足提升

(一)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快速形成

职业技能大赛能在赛前、赛中、赛后对学生职业素养持续地引导。在较长时间集训操练中,学生会主动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同时,使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管理理念与创新精神等在规定的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在比赛中对实际操作科学规划,灵活应用。遇到应急问题,果敢地应对。赛后,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对比赛成功者戒骄戒躁,对比赛不理想者磨砺队员的耐挫能力等。

(二)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会通过技能大赛领悟出来

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大都体现创新点项目的设置,要想在大赛中取胜就必须创新。同时也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不断摸索,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点子,甚至新技艺。在不断探索创造性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素质。在对学生参赛前后的职业技能测试中,结论是:参加技能大赛后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塑造学生积极进取的职业倾向

参赛学生能重新审视自我的职业价值,从而会给自己重新定位,树立新的成才观。有的学生从参赛起就更加端正了学习态度与人生态度,增强了自信;有的在比赛中也找到了差距,在职业规划上确定自身目标,归纳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认真学习、工作的态度,让自己形成顽强的拼搏精神,同时,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

四、职业技能大赛增进高职学院办学设施设备与现实的接轨

职业技能大赛的赛事项目中会应用到很多新设备、新技能、新软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开阔视野。在参赛的高职院校中有的是借用设备,或依附于承办方的软件进行练习。在参加过技能大赛后,大都能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添置相应的设备和软件等实训基本条件。比赛推动了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主管行政部门也会将其列为工作目标,加大投入。技能大赛中有的项目参赛作品、操作的设备或者软件往往从生产的现实需要出发,由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在实训基地训练。在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因此,为取得好成绩,各参赛高职院校都购买了先进的设备,这加快了实训基地设备的更新换代。总之,职业技能大赛无论在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实训设备、基地的建设方面更是有大的提升。相信,我国高职技能大赛将进一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为社会培养和提供真正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

[2]杨星钊,刘世立.全方位、多模式地开展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3]王文涛.加强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桥梁下部;施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U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091-01

1 概述

《市政桥梁施工》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一直采用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根据施工企业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几个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识读图纸能力不足、工程测量能力不能满足工程实际要求、工程试验和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工程实际要求、工程技术能力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工程管理实践经验严重匮乏。

2 原因分析

桥梁结构体系更加复杂多变,学生想象其结构困难。测量、试验课程理论知识部分所占课时多,实际动手操作部分内容少。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模式采用传统学科体系的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3 措施方法

1)鼓励学生自己动用各种资源、方法和手段收集工程图纸、工程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培养注意积累学习资料的习惯。经常保持与工程施工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共享资源。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际工程图纸供学生练习识读图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桥梁施工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桥梁各部分结构。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教材、文献资料、桥梁施工规范、桥梁设计规范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熟悉桥梁施工技术和桥梁施工工艺。

2)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增设一门《市政工程施工放样》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市政工程施工测量放样的实际动手操作。通过典型的施工放样任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测量放样实际操作机会,重点培养学生对市政工程的测量放样能力。

3)校内实训期间,在桥梁实训室对学生进行桥梁工程材料检试验的培训,重点培养学生对桥梁用钢筋、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检验、检测能力;为学生提供钢筋加工的机会,培养学生调直、切断、弯制钢筋、绑扎钢筋骨架以及质量检查等能力。

4)注重收集桥梁工程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适当将教材中一些陈旧的知识内容淘汰,随时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介绍给学生,保证知识的不断更新。

5)注重现场教学,经常带领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并邀请施工单位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为学生进行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施工现场的氛围,到施工现场多看多学,将理论和实际更好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6)根据工程实际施工任务,设计若干典型学习任务,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①明挖基坑任务。一地势平坦地区开挖基坑,自然地面挖深2.8 m以内为亚粘土,2.8 m~6.1 m以内为中细砂,地下静止水位在3.5 m~4.2 m之间,对施工有影响。基坑底面尺寸长10 m、宽8 m,挖基深度为5 m,基坑坑壁坡度为1:1.5。要求编制基坑开挖方案并进行基坑测量放样。②钻孔桩任务。某桥采用桩柱式墩台,钻孔灌注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共10根,其中2桥台处共4根桩,每根桩长17 m,桩径120 cm,3处桥墩位置共6根桩,每根桩长18 m,桩径120 cm,钻孔灌注桩所处地质是圆砾土。

钻孔桩施工方案:

要求学生按照下列内容编制钻孔桩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2)主要施工方法;3)施工进度计划;4)劳动组织;5)质量要求和质量保证措施;6)安全目标和应急措施;7)环境保护措施。

钻孔桩质量管理要点:

1)基本要求。①桩身混凝土所用的材料、外掺剂及混合材料的质量和规格,配合比执行情况。②成孔后的清孔,孔的尺寸和沉淀层厚度的测量。③水下混凝土灌注情况。④锚固钢筋嵌入长度要求。⑤无破损检测要求。⑥凿除桩头情况。

2)实测项目。要检查混凝土强度(MPa)、桩位(mm)、孔深(m)、孔径(mm)、钻孔倾斜度(mm)、沉淀厚度(mm)、钢筋骨架底面高程(mm)等项目,并满足规定值的要求。

3)编制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安全简易手册任务。桥梁施工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现在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重视,为此要求学生编制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安全简易手册。通过此手册的编制,能够提高学生对施工安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施工安全意识。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制。①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安全事故的特点分析。根据对以往桥梁工程施工的分析和总结,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性、多发性、复杂性、可变性。②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项目负责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③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培训制度。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④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在防护上、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的措施。

4 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以及学习任务的实施,学生对桥梁基坑开挖方案的编制、桥梁基坑放样、钻孔桩施工方案的编制、钻孔桩质量管理要点以及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安全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初步达到了培养学生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俊山,袁忠文,李宝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课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华章,2010,25.

[2]李仕东.工程测量[J].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8.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J].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5,1.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生以来,国内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培养层次也延伸到了专科。由于在该专业尤其是专科层次在国内发展历史较短,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亟待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将在分析实践教学意义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以校企合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逐渐增加,对于专科生而言,企业更加需求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转变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身成为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史较短,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提升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获得专业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求。另外,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积累对理论教学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源,使理论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3、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来说,实践教学迫使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要求,这对于教师开拓专业视野、丰富实践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1、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的保密性和稀缺性随着国内企业主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了重要的决策支撑部门,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机密和员工的敏感信息,因此,很多企业一般很难轻易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只接受极少量的同学从事最基础的工作,很多工作,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基本不允许学生甚至教师介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在企业很难完全实现。2、校内实训基地不健全为弥补校外实习不足,不少院校希望建立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通过专业教学软件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实践教学。但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很多院校即使建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对软件的投入远远不够,导致软件功能欠缺,不能真正的解决模拟教学存在的问题。3、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建设中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已经纳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但是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更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流于形式。4、缺乏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师大部分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只能利用理论知识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还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实训任务。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多半因工作时间限制无法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且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待改善和加强。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的地位日渐突出,对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三、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构建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客观规律,围绕准备阶段、校内应用阶段和企业实践锻炼阶段三个阶梯科学有序地进行构建。1)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市场需求调查、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课程。另外,向学生灌输实践教学理念和讲解实践教学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2)校内应用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和校内学生管理实践两个内容。校内实训室主要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训。实训软件可大致分为企业认知、技能训练和综合模拟三个层次。企业认知指通过人力资源沙盘模拟软件感知企业,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基本分工和运作原理。技能训练指通过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按招聘、培训、绩效、薪酬、测评五个模块分别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模拟指通过软件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分组对抗实战,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战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应用信息管理工具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校内学生管理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不仅要求能够应用于企事业单位,也能够应用于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将专业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实践环节放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和社团管理工作上。一般高职院校都有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基本由学生自主管理,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外,各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是名目繁多,这些组织每年都有招聘新成员、组织社团成员培训、评选优秀成员、选拔新领导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如果能够将人力资源专业实践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专业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3)企业实践锻炼阶段。高职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景下实现技能的应用与巩固提高,而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教学企业”模式无疑是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企业”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有三种形式:“校中厂”模式,以学校为主体构建的内置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模式,以企业为本位的内外置生产性实训基地;“双主体”模式,由校企双主体共建共管的实训实习基地或者是在政府主导下、校企紧密合作、通过第三方组织运作的实训实习独立实体。“教学企业”的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共建教师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等,最终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共融。与其它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教学企业”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项目并按照企业标准来评价项目完成情况,更加符合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院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逐步推行“双师制”教学,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结构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的良性机制,鼓励教师带着课题下企业,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以及岗位胜任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二是支持教师参加一些由实践专家授课的专项研讨及培训班,鼓励青年教师担任企业培训讲师,加强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人士担任专业带头人、引进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程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和开发实训教材。同时,在教学时间、场所等方面对企业兼职教师给与照顾,实行“弹性教学制”。3、构建分层实施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是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成果,检验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首先,围绕教育目标设立考核指标体系。学生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按各教学模块进行分解。考核指标体系主要从主要知识点、主要技能、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发展四个方面进一步分解。其次,做好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态度、操作技能、娴熟程度、职业素养,可采取操作考试、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结果考核主要考核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可通过实践报告、成果展示与答辩、第三方证明等形式。再次,引入社会考评机制。建立学内考核与校外实训基地考核的双重考核机制,学院聘请校外教师和专家组成校外考核委员会,对学院考核合格的学生进行随机抽考,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检测学院内部的考核质量。另外,引入国家技能鉴定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鼓励学生参与国家技能鉴定并认可考试成绩。同时,对于获得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证书的同学给予额外奖励。最后,建立实践指导教师质量考评体系。由于实践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把规范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纳入考核范围。对指导教师的考评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被指导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二是校内外指导教师互评,三是教学行政主管部门评价,对校内教师重点考核其企业锻炼情况及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情况,而校外兼职教师则重点考核其教学规范情况和教学资料完备情况。考核结果每学期与本人见面,并纳入人事考核之中,与教师聘用、晋级、外出培训,评优评先结合,促进实践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改变以往“动手少、感触少”的不足,任务还很艰巨,还需要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也离不开学院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俊娜.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1):57…-59

[2]…白迎超.…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13,(7):113…-114

[3]…高慎淦.…基于校企“双元主体“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80-182

行政主管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机制

作者简介:谢芬芳(1967-),女,湖南省新邵工业职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建筑业人才培养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7-0034-03

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机制的健全是提高建筑业农民工技能的有力保障,只有实施了最符合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方案,才能促进建筑业的长效发展,有效地转移农村多余劳动力,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湖南省建设协会2006~2007省级重点课题《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制研究》课题组就建筑业农民工及其培训进行了基本调查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是以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个人为单位,调查范围是新邵县各乡镇的农民工及邵阳、邵东、隆回、邵阳县等少数农民工,共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200份和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基本情况调查表收回179份,回收率为89.5%,有效表179份,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回收385份,回收率为77%,其中有效问卷377份,有效率为97.9%。

一、被调查的建筑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调查情况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按建筑业农民工的年龄、学历、收入及培训等内容分类设置成表,旨在了解从业者的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发现,目前我县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建筑施工企业,有的只是农闲时从事建筑生产,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上岗时月薪在1500元左右,94%以上的人是未参加培训的,而他们误认为民间的学徒、从师(拜师)学艺就是现在的技能培训等。调查情况见下表(一)。

(二)调查情况

我们针对县镇建筑业农民工的特点,设计了包含七大方面的问卷调查,具体调查情况显示见下表(二)。

二、有关项目的调查结果

我们根据农民工的基本情况,针对调查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发现以下问题。

(一)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强、高处室外作业多、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特点,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体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较少的行业,过去人们称建筑工人为“泥瓦匠”、“工匠”,总觉得搞这一行没有出息,真正有能力且有一技之长的智力型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不愿干,城里人多数吃不了苦,不愿选择这行业,所以由于建筑行业从业门槛比较低,目前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民工不太清楚持证上岗的真正目的,从调查情况来看有19.6%的人纯粹是为提高工资待遇而培训。企业对农民工有无操作证没有做根本性的规定,10.3%的人认为公司对有无操作证的民工待遇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免费或给予一定补助仍有5.3%的人选择不参与培训,这说明农民工培训意识淡薄,企业对培训也不重视。不清楚培训的目的除了可获一技之长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外,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提升企业品牌。

(二)农民工培训费用过高

农民工消费承受能力低,培训费用是影响农民工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培训费由农民工和政府或公司共同承担愿意参加培训的占21.5%,培训费由政府或公司全部承担愿意参加培训农民工占51.2%,只有5.3%的农民工愿意自己承担培训费,一些农民工在接受调查时无奈地对笔者说:“来回的路费、吃住要自己想办法,最终有没有工作还是虚的,但我们要掏钱是实实在在的”,培训费用制约了农民工参加培训。

(三)农民工培训不灵活,培训方法单一

调查表明,农民工信息渠道不畅、现实的打工技术含量不高和培训服务不周,使培训地点、培训时间成为了抑制农民工参与培训的主要障碍。从上表中可以看出,46.9%的人建议培训机构设在家庭住所处,43.5%的人建议设在工地;对培训时间60%的人建议选择在雨天、夜晚;24.4%的人不认同目前这种讲授式的培训方式,认为培训方式较单一,不够灵活。以上都是制约农民工参加培训、影响技能提高的种种因素,从而出现了政府提供免费培训反而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反映出现有教育和培训服务不切合农民工的实际。

(四)农民工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调查情况表明:有97.9%的农民工没有上岗证认为也能找到工作,只有2.1%的人找不到工作岗位;69.8%的人认为是否有操作证待遇差不多,10.3%农民工认为有无操作证待遇是完全一样的,只有19.9%是认为不一样;从以上数据说明有很大一部分民工对有无上岗证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主管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无证照常上岗,造成政府培训事与愿违,政府要求培训雷声大,实际培训行动雨点小。因此,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没有严把持证上岗关,也是造成部分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农民工的现状,结合农民工培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做好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重点应从农民工培训的培训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好工作。

(一)加大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据资料报道,我省农民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1100万人,其中建筑业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2%,加上农闲时进城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字更为可观。因此,建筑业农民工既是经济建设和建筑业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而这些农民工大多未能参加正规的培训,有些即使参加了培训,也只是走过场,“只交钱,不培训,时间到了就拿证”,没有从根本上增强农民工的专业技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素质,确保工程质量,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建设行政部门要制订农民工培训的方案和措施,增强培训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大培训宣传力度,让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消除可培可不培的糊涂想法;三是使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既可由建设行政部门集体办班,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讲课,也可委托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具体承担;四是培训时间坚持以人为本,考虑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选择晚上、雨天或冬闲时组织办班;五是培训坚决杜绝流于形式,要切切实实地办,坚决反对“交钱领证”的做法,让农民工通过培训真正地学有所获。

(二)政府统筹,多方筹措,确保农民工培训经费到位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民工不愿参与培训,与政府的管理、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工上有老下有小,进城务工是为了获取一定的薪金报酬来养家糊口,如果放下功夫参加培训,不但领不到赖以生存所需要的工资,更有可能因为培训,自己要承担培训的生活、车旅、培训等费用,导致农民工认为得不偿失。而国家建设的发展、工程质量的提高则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解决国家建设发展和农民工自身生存需求的矛盾,作为政府应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统筹兼顾,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农民工培训经费到位。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民工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和“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等培训资金,确保这些资金真正用于农民工培训,避免借培训的名义将这些资金套为他用;二是调配使用好地方政府积累的劳保统筹基金,监督使用承包企业计提的“职业教育经费”等;三是政府牵头,各用人单位缴纳农民工培训的培训基金,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用于集中组织培训。对农民工而言,培训费、生活费、车旅费等一切开支均由上述经费项目中列支外,同时给予农民工一定数量的误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参培员工可视为上班给予全额薪金补贴,这样解除了农民工培训的后顾之忧,农民工也就会安下心来投入“充电”之中。这样做,国家和建筑企业在一定时期是增加了一些负担,但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既能确保员工素质的提高,也能确保工程质量的提高,对适应新的建设发展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是一项真正落实“三个代表”的“民心工程”。

(三)建立专业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增强农民工培训灵活性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写通俗易懂、喜闻乐见、适用性强的《钢筋工》、《抹灰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架子工》等以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工种的专用教材,编制和制作一些增强农民工法制维权意识、施工安全意识方面的教材或音像教学片,组织专家绘制挂图、编写施工常识“顺口溜”,以进城务工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为重点,让农民工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习教材易懂易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春季放假期间开展集中培训,组织补缺型短期培训,采取就近、免费、自愿的原则,依托当地培训资源,针对农民工就业需求,以“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组织技能培训;抓好紧需工种的培训,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训;将岗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相结合,将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将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形成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民的培训模式。

以县内示范性职校为龙头,充分利用其培训场所,教学设备设施、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等资源,每个县区着力培育和打造1~2个建筑业农民工的定点专业培训机构和示范性的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培训;同时鼓励职业学校到乡镇办班,送培训下乡,鼓励施工企业在工地培训,将工地食堂改为教室,利用雨天、晚间上课,施工教学两不误;采用这种灵活、多样、开放式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更适合于农民工的培训。

(四)强化政府行为,加大监管力度

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与农民工对培训认识不足有一定关系,对企业不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严格实行持证上岗也不无关系。调查发现,69.8%的人认为上岗有证无证没关系,不参与培训薪金待遇差不多,有些地方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和自身利益的驱使,对培训互不认同,甲地的培训乙地不认可,农民工从甲地到乙地就业又得经当地培训,而农民工就业大多是侯鸟型就业,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流动性较大,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关键是有一套系统的监督管理机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一是为确保工程质量,上岗员工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二是培训规范统一要求,培训证件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甚至能象毕业证等证件一样可联网查询;三是建设系统内实行一体化管理,质监、施工、安全齐抓共管,既管工程质量、也管工人素质,通过工人素质的提高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因此,政府要严格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农民工准入制度,政府一方面要求用人单位要从已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员中招收人员;另一方面要求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部门只对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经过职业培训的人员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服务,对未经过劳动预备制培训学习或虽经劳动预备培训学习,但未取得相应证书的人员,职业介绍所不得介绍其就业,用人单位不得招收录用;再一方面要求安监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政府法制形象,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岗前培训和人员持证上岗等情况,保证农民工持证上岗,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农民工在就业前参加职业培训。只有这样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提高建筑业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全面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办公厅2003,9,18.

[2]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建市「2005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