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1

关键词: "前"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99-02

1 前言

"前"作文教学理论是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李白坚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理论。它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遵循和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其目标就是要改变当前作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局面,达到新课标中的让孩子"易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目的。

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由命题、批改作文、作文讲评四个步骤组成)。它是在文章生成之"前",创设一些情景,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2 "前"作文教学的意义

2.1 注重摄取生活素材。

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小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还有比较丰富的"生活源泉",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而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高招!

2.2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周文王被拘,写成了《周易》。孔圣人周游列国遭到厄运、受到污辱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出了《离骚》。是的!即使是"圣贤",也是在极大的精神刺激下,才得以完成不朽的著作!倘若作者的"情"不"动",或者"情"动力不足,都不可能使文章得以生成。

这样看来,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热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2.3 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大千世界,"生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们很难带领学生到大千世界进行摄取素材,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制造"一种"场景",以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素材",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情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

见微而知著、由小而及大,这就是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展示"生活素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是"前"作文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的必然手段。

3 小学"前"作文教学的方法

3.1 精心设计"生动课堂"。

3.1.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今的学生并不缺乏生活,而是缺乏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长期的作文课,并没有很好地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因此,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观察生活,给学生演示采撷生活浪花的过程,将显得特别重要。"前"作文课堂设计有各种有趣、科学、富有创造意义的教学方案,生动地向小学生展示生活,帮助他们认识和摄取生活素材。

3.1.2 "前"作文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听与写的结合:通过听音乐获各种响声,获取内心的真实情感,创编故事,把它写下来;画与写的结合:创作一幅画,或者画一幅画,在写作前引导孩子观察,把画面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读与写的结合:选取课文中可训练的点,或仿写,或续写,获缩写,或改写等;做与写的结合:做可以是一次小实验,可以是一次小制作,可以是一次生活的体验,把具体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玩与写的结合: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游戏,让学生在趣味的驱动下,轻轻松松地完成一次练笔。看与写的结合:走出课堂,调动各种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书写缤纷的生活。

3.2 巧妙创造"成功体验"。

根据成功教育理论,意图通过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开拓讲评的新渠道,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从而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2.1 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

①提倡新的评价方法--生被要求当场写作。写作时教师要全班巡视,查看进度。教师巡视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的,在巡视的过程中,已经可以用红笔给学生画星和圈出好词好句。②提倡新的批语形式--"批语"为"心语":作文批语应是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我把"批语"改成"教师心语",要求教师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学生的习作,以不同标准来评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发现每位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地说出自己的鼓励,并婉转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3.2.2 拓宽讲评的渠道。

习作的过程中,在全班交流一些孩子的作文,大家共同来改一改、说一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别人作文中的一些长处。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自己原有的一些习作内容,孩子就学会了这篇文章中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而哪些内容是可以简单写写的。

3.3 积极致力"文化建设"。

意图通过校园作文文化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营造校园浓厚的作文文化氛围,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作文的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班级或者年级中参加作文比赛,同一题目,各显神威。评选出班级、年级的 "作文十大天王"、"作文十大新秀"。另外每个孩子所擅长的作文类型所不同,让一些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和写有进步的学生走上讲台,讲讲自己作文的故事,说说自己写作的经验,和学生分享作文的快乐。

3.4 倡导读书浸润心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学生才能写出流畅的文章来。该策略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有效阅读、积累诵读,来解决学生习作时不会表达的困境。

3.4.1 有效阅读。

每学期初,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推荐丰富的书目供学生选择。教会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明星"的评比活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4.2 积累诵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录有助记忆,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要求将摘录作为习惯性作业,中年级以段为主,每周摘200字左右。

凡是学生摘录的内容尽量会背或复述,强化规范学生的内部语言。作为作文素材积累的一部分,也同样可以积累和摘抄下来。在学生写作文之前,一起来读一读,并且尽量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一用。

这样的作文就更加的有声有色。

4 总结

当前,有许多优秀的学者、一线老师经过刻苦地研究,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 "作文三步教学法"、 "新体验作文"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都有一定范围内的实施和普及。我们的"前"作文理论也是其中一种,特此撷芳,希望给大家有所启示。不管是哪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都是"一切为了孩子"。

以此,为了孩子"乐于表达、易于表达",为了他们拿起自己的笔,我将一直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白坚.快乐大作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李白坚.新体验作文.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

[3] 李白坚.作文不用怕.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4] 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南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2

【关键词】积累;一材多用;文体特征

中考作文赋分达总分的40%,其“半壁江山”的地位备受重视。在语文学习中,师生们花费很多。然而,每到中考,仍感到太多无奈和烦恼:教师费力指导却吃力不讨好;学生搜肠刮肚仍无“材”可写,绞尽脑汁却无“优”可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修改加工等环节”。再读《课标》,可以得到中考作文的些许启示:激活记忆,善用技巧。

一、激活记忆,丰富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巧妇更要找米而炊”。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十几年来看、听、记、思,应当积累了很多的素材。考场中,激活记忆,作文素材将丰富繁多。

1、回顾平时作文,提升再运用。《课标》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可以想象,初中三年,学生单元作文以及周记、随笔等如此之多,该积累了多么丰富素材啊:或记录生活琐事,或表达思想观点,或描述情感。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年岁增长、阅历增加。那么,对事物的观察会更加细致,原来忽略的细节得以再现,对事物的认识会变化提升。因此,回顾平时作文,对所见所闻所记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必将会有新的发现。

2、善用课本素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几百篇文章,内容丰富广泛,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素材“宝藏”。其中的人、事、语言经师生反复学习,深为学生所熟识。化用课本素材要注意到其中的语言材料、人物际遇、事件意义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从人物角度分析,邹忌是善思、善谏的一代忠臣,齐王是一位善听、善做的明君;从事件角度看,邹忌“窥镜自视”启示人们要善于反省,邹忌成功讽谏启示人们说话要讲究艺术。又如,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鲁迅“故乡”的“木偶人”“圆规”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从现实生活取材。叶圣陶认为“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现实学校、家庭生活,新闻人物、事件,甚至影视上的镜头和言语词句,都是很好的素材。首先,要从亲身经历中选材,如,成长的阵痛、亲情的温馨、社会思潮带来的亢奋苦恼等。其次,要关注时事、热点、热词,如,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中国梦等,引用到作文不仅丰富了素材,而且富于时代气息。

二、善用技巧,一材多用

陆游总结诗歌创作说:“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意思是说,要善于运用写作技巧,剪裁取舍,使材料与主旨契合。

1、巧变开头或结尾。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分析,可以有不同的结果。文章开头常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启发、暗示读者按照某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归结意旨;结尾有归纳总结的作用,可以让人们在阅读之后,在某一方面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根据主旨改变开头或结尾,材料就能顺理成章地为我所用。

2、因“事”抒情、议论,点明题旨。记叙文中,叙事、抒情、议论并存并用。其中,“叙”是基础、依据;“情”是感慨,“议”是感想评价。“情”、“议”对“叙”进行点拨、概括,体现了文章主旨。同时,“情”与“议”的触发点是多角度的,由某一侧面生发开去,挖掘其内涵,就表现了某一主题。因此,叙事后往文章主题靠拢而抒情议论,能够使材料与文题很好对接。

3、承接素材,续写情节。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接下去会如何发展往往具有多向性。续写能将故事延续或点明事件原委、暗示人物命运。因此,根据情节续写,或者由某个情节段落生发开去,能够使故事发展符合主旨表达的需要。如,续写“滥竽充数”:南郭逃出皇宫后流落街头,终于醒悟而发奋学习,表现了知错能改的主旨;南郭出逃后,干脆打着皇宫乐师的旗号办起培训机构,世人趋之若鹜,这嘲讽了不知悔改和看中名利的世态。

4、依托素材,改写内容。文章所写之事并非要亲身经历,因为表达需要,我们可以对素材故事进行改造加工。首先,改变人物。即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叙述,把他人的变成自己的。其次,改变时间、地点。即改变事情发生的时空,使之符合表达需要,从而形成比照、延续。第三,改变人物言行。即把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适当改造,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三、想象、描述,丰富情节中使素材具体化

我们占有素材常只有其基本情节,就此入文,就过于笼统,给人不具体甚至不真实的感觉。怎么办?首先,要在想象中丰富情节。就是通过想象对原本简单的情节进行增添,或扩充某个细节,使之更加丰富,从而增强故事性。其次,要在描述中再现情景。事件类素材,通过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使事件得以再现;人物类素材,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等,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

四、巧用表达手段,强化文体特征

考场作文的“文体不限”并非“淡化文体”或“不讲究文体”。反之,它不仅要文体规范,还要巧用表达方式彰显文体特征。如,记叙文以“叙述故事”为特征,就要有精细而丰富的描写,或描绘出具体的画面场景,或描绘生动的人物(语言、肖像等)特征。议论文以“援事论理”为特征,行文就以有针对性的议论为主,论据叙述要简洁有力。

五、增强点题意识,强化主旨表达

人们常用“一位读者,一分钟”来形容考场作文的评判,这就警戒我们:考试作文要在“一见钟情”的瞬间赢得评卷老师的肯定,太含蓄、太朦胧是大忌。相反,应当增强点题意识,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层次过度处有意识地点题、扣题,从而强化主旨表达。如《背影》、《白杨礼赞》等,就是在关键处加上画龙点睛的语句,使话题和中心得以强化和突出。

六、注重文章结构、语言表达,避免写作低幼化

作文必然反映人思想认识、言语特征。中考作文要避免低幼化的硬伤,如,以“三段”结构文章(文章只写3~4段);频现“太阳公公”“有一天”等语言;叙编“小猫小狗”类的故事素材。初中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应当是比较理性而且具有一定高度的,如果言语认识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思想情趣上,未免太缺乏底蕴了。

【参考文献】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3

关键词:初中学生 作文素材 积累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9-0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初中生在写作时大都有“无米下炊”之感,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写作的素材。许多写作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脑子里有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为改变初中生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内容空洞,情感失真的局面,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效的成“材”之路上厚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途径一:课本

课本是最基础的作文素材来源,理应成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第一大途径。然而,有些初中生一边在感叹写作素材的缺乏,却一边对身边的“宝藏”(课本)视而不见。其实,课本中的教材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面广,思想层次高,是学生写作最基础的素材来源。大家不难发现,在六册人教版初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素材库,满足写作上的需要。例如,《语文》中典型材料俯拾皆是:唐雎的不畏,勇于献身;刘备的三顾茅庐,求贤若渴;海伦·凯勒身残志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志向……《历史》课本也有刘邦、李煜、哥伦布等;《美术》课本有达芬奇、拉斐尔、凡高等;《音乐》课本有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等。反观历年许多中考满分作文,课本素材的运用比比皆是。例如,2010年陕西中考一位考生的满分作文《在这里》的开头:“在这里,你可以品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其中的两句诗就来源于《语文》中《望岳》和《归园田居》的诗句。2011江西中考一位考生的满分作文《传递历史的清音》用到了《历史》教材中商纣王、汉高祖刘邦、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2004年江苏泰州中考一位考生的满分作文《贝多芬告诉我……》用到了《音乐》教材中贝多芬的典型故事。……这些成功的满分作文无不在告诉我们,课本是一座作文素材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运用。

途径二:生活

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理应成为初中生积累作文素材的第二大途径。文章源于生活,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教育部制定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个具有深刻生活体验的人,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古往今来的众多名著巨作,无不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无不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再现。例如,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毕生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最后写成了一部“史家之绝唱”——《史记》;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目睹了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后,便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一部反映封建贵族兴衰的文学巨作——《红楼梦》;苏联著名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顽强创作,以一部文学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展现当时的时代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以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和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为素材,创作了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威尼斯商人》。这些永远闪耀着光辉的著作昭示着我们,写作就要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挖掘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一面进行创作。要让初中生写好作文,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生活,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开拓搜集写作的素材。例如:可从七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记自己的生活小事或国家的重大新闻事件等;可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一则名人伟人故事;可在节假日让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如3月5日带学生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母亲节要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国庆节举办爱国诗文朗诵比赛等。这样,不但能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学生能在亲自动手做一做中有切身的感受,写起文章来就不愁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了。古人说的“功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途径三:媒体

媒体是学生搜集写作素材最快捷、最直观的第三大途径。初中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到课外去体验生活,搜集写作素材。不过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都十分发达,信息传播非常快。教育部制定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在闲暇时间上网、看电视或浏览报刊杂志,通过这些媒体获取、筛选和搜集典型、新颖的写作素材。例如,教师节前,布置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为防止学生写空话、套话,或者写一些司空见惯的补课呀看病呀这类题材,可安排学生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声中看剪辑的影视资料《孩子王》、《山村教师》、《烛光里的微笑》、《一个也不能少》等,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展现出老师平时对他们关爱的细节,学生的写作欲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自然进入角色,将心中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布置学生以“心中的感动”为话题的作文时,写作前教师可引导学生上网浏览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页,搜集入选的年度人物材料,诸如以从容感动中国的杨利伟,以除暴济困感动中国的任长霞,以淡薄名利感动中国的袁隆平,以博爱感动中国的高耀洁,以大公无私感动中国的郑培民等,这些材料很典型、很新颖,相信学生在作文中都能很好的运用。此外还可指导学生课外看一些使用性强的报刊杂志,如《新作文》、《意林》、《语文报》、《特别关注》、《青年文摘》、《读者》等,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大事;另一方面也可丰富学生素材的积累,写作起来便能文思泉涌,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总之,作文决定语文的半壁江山,素材决定作文的得失成败。学生只有在有效的成“材”之路上“厚积”作文素材,学生才能随心所欲的“薄发”,写出精彩、与众不同的文章,不再为无话可写而犯愁,不再为“无米下炊”而烦恼。

参考文献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4

1.引导学生多途径积累素材

1.1 多读。多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同时,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报,特别是优秀的少儿读物,无论是古今中外的诗歌、童话、寓言、笑话、小说、科普读物,名言警句,优美词句,我都让学生读,让他们从中积累优美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学习各种表达手法。

1.2 多听。作文不仅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动一动耳,听一听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娓娓动听的讲话,相声演员幽默风趣的话语,电视散文,群众中的俗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为写出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的作文而积累丰富的材料。

1.3 多记。俗话说得好,“留心生活积素材,记录生活成文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丰富多彩的观察体验,如果不及时记下来,时过境迁,往往如隔云雾,即使罗比成文,也很难具体生动。勤写观察日记是丰富作文素材的好方法,为此,我经常提倡学生平时外出活动,要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并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悟,及时把它写下来,逐渐养成随时随地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在作文时出现“无米之炊”的困境。

2.抓好多角度的作文前指导

学生作文前,我都注意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写作知识,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想象,以拓宽其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同中求异,活跃思路,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如写人,要让学生懂得抓住人物性格中的主要特征来写。写自然景物,可写景物的位置、内容、构成、色彩、质地、形状、姿态、轮廓以及各景物细部之间的关联等。写活动过程要特别注意精彩、阶段人物的表现等。写人物心理活动,可以直接描写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间接的表现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此外,让学生明白习作贵在一个“真”。要写自己最想写的,最想告诉别人的,不吐不快的,要写真经历,真见闻,真感受,真体验,真情感……只有真的,才是自己的,才是有个性,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3.创设情境,启动灵感

瞬间的场面如流星,可有时却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甚至能改变人们早已深思熟虑的打算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人们眼前出现的一幅幅难忘的画面,即典型形象或场面,往往是一个个瞬间的特写镜头。为了使学生体验到习作中的瞬间“灵感”,体会到作文的提高贵在于勤——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瞬间场面的内容(如,《同桌呕吐了》、《碰倒早餐》、《我受到了表扬》等)和自身的心理,抓住头脑闪现的灵感进行说写的训练。

4.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称赞,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我常常利用早读课或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将批改中发现的构思巧,角度新,情感真切,语言清丽,叙述生动的习作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给学生听。如,有时由作者本人读,有时由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声情并茂读,有时由写作能力提高较快的同学读。需要特别表扬的则由老师亲自读。朗读他们的作文之时,我着力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有时我在读他们的习作之前,喜笑颜开地报出作者的名字,被表扬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有时,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盛赞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同学敬佩的目光,报出作者的姓名;或故造悬念,先让同学们猜一猜,再请作者在羡慕的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簿。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5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写作情境

语文新大纲指出:“应当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于一体,以其图像直观,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调动学生的感官、激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写作心理状态。

1.制作精美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

在指导学生写“雨”的作文时,我先用电脑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呈现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萧瑟、冬雪飘逸等不同景象,展示雨中的山村、城市、动物、植物,各种人事活动的场景;然后展示课件中师生共同收集的有关描写雨的诗词佳句,让学生诵读赏析。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观看着唯美的图画,品赏着经典的诗句,学生的创作激情很快被调动起来。在学生的笔下,我看到了雨中美丽的风景,听到了雨的诉说,感受到了雨中细腻的情思……信息技术的介入,使作文教学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有物可写,达到“我要写”的写作心理状态。

2.利用网络提供的“新鲜”素材,营造写作氛围

父爱是含蓄深沉、不易理解的,往往被我们忽略。去年春晚晚会上,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最催人泪下的歌。筷子兄弟的《父亲》,引发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父亲对我们独特的爱。在作文课上,我播放MTV、视频图画,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对亲情的体会。于是,学生泛舟记忆的长河,追寻成长岁月里的那些感动的瞬间,将至爱至善的亲情展现了出来。在他们的笔下,我看到了骑在父亲肩头上放风筝的快乐、拐弯处含蓄的父爱、手术前父亲深情地拥抱等真挚而细腻的抒写。

二、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前必须对生活进行全面而仔细的观察,从而积累写作素材。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信息技术下,我们教研组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制作网页(http://prodac03655.isitestar.cn/),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网页共设置了六个板块:美文鉴赏、教苑天地、学生风采、互动论坛、写作点津、素材图库。

2.建立班级QQ群,让学生上传文章,关注群动态,参与各项活动。

3.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粘贴自己读到的精华作品。

4.学会写博客,每周抽时间欣赏同学的博文,并认真的回复。

5.将积累的素材按类收藏:名言警句、生动事例、文学人物、精美语段、写法点拨、哲理反思等。

三、巧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互动评价

叶圣陶当年对传统作文评改感叹道:“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在信息技术下,如何改变传统作文评价中诸多弊端,实现师生的互动?

首先,我改变以往细读精批的批改方法,采用浏览式大体了解全班习作情况。从是否切题、语句流畅程度、感情渗透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我在初步阅读学生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写作情况及本次作文要求,制定出评改标准和具体方案。再次,选取习作中的典型案例,借助投影仪展示,根据评改标准和方法,师生参与互动评价。最后,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习作的评改任务。每组选出优秀评改,电脑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点拨。

对于在电脑上的写作,我要求学生写完后将其设为共享文件,每个人随时都可以阅读,都可以跟帖评论。这既可以使每个学生参与互动评价,也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巧用信息技术,改过去老师埋头苦批为师生共同批改,这样,批改作文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四、巧用信息技术,传递网络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咬文嚼字》总编辑、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动力及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正能量,鼓励学生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每年九月份的《开学第一课》,其主题总是引人注目,从关注“安全”讲述“中国梦”,到注解“幸福”聚焦“身边之美”。围绕这些立意深刻的主题上好第一课,是我每年作文课的必修内容。通过观看影片,学生树立了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欣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道德楷模”颁奖词。聆听模范们的感人事迹,感悟他们用自己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执着信念、无悔付出,为我们书写出中华民族美德的壮丽画卷。通过观看,学生被深深的感动了,进而反思了自己的言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文6

一、回归生活,丰富素材

回归生活是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首要条件。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大领域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一)从学校生活取材

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最丰富的写作源泉。在学校的生活中,每一门课程都是学生一次全新的经验和感受,每一次实验他们都会获得一种探究的喜悦,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感情、体会和认识。多种多样活动的开展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观摩机会,只要学生做到“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真正地参与学校生活,就会将一份经历变成富有价值的写作选材。

(二)从家庭生活取材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另一个天地,学生的很多习惯、性格、意志等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完成的。父母承担着相当重要的教育责任,亲情、友情、家庭趣事随时都在发生,都在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而这一切也同时是写作的最好素材。要鼓励家长尽量丰富孩子的家庭生活,多给学生自己去体验家庭生活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沟通交流,这样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获得来自家庭生活的写作素材。

(三)从社会生活取材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要写好作文,必须跳出课堂、学校的小圈子,扩大生活外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介关注社会热点,了解身边的城市,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

二、营造情境,开放课堂

语文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课余生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把微笑、信任、激励带进教室。营造具体的生活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使学生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思考,真正实现开放作文课堂。

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演员,即善于有目的地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写作的灵感。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等。

三、评改机制,学生主体

作文评改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领会自己的作文应该怎样写才是完美的,从中受到启发,并在下次作文中有所提高。

(一)作文修改方面

要改变传统的作文修改模式,关键问题是要让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处于主动地位,即让学生自己动手批改作文。这种方法要灵活运用,有的教师运用学生自改法,有的教师运用学生互助批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

(二)作文讲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