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1
13.26%!国家统计局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26%。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
人口专家认为,对于我国来说,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既有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严峻挑战,又有发展银发产业即老龄产业的难得机遇。
社会跑步进入老龄化,与老年人相关的消费需求也将呈现跳跃式增长。业内一致预期,目前我国仅7000亿元产值的银发产业,有望在“十二五”加速驶入快车道,迈向万亿规模。
首个老龄化冲击波将至
统计局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据此测算,我国老年人口已近1.78亿。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在会上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正在加快。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翟振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老龄化程度还会继续加快,未来二十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并将于“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一个人口老龄化冲击波。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率特别高,这意味着接下去几年将有一大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步入老年。总体来看,这个人口老龄化冲击波将持续7至8年的时间。”翟振武说。
据人口计生委估计,60岁以上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每年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期间的每年增长800万,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
而老龄化进程提速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未来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将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直接考验。
产业需求前景广阔
在翟振武看来,由于“十二五”是我国第一次遇到大批人口进入老年的情况,养老机构、老年医院、老年住宅、老年服务体系,都面临考验。
眼下,养老机构床位紧缺就已经体现了老龄化带来的冲击。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有38060个,床位只有266.2万张。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至少达到300万张。
同时,我国养老产业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津生认为,我国老龄产业目前仍然主要局限在以生活照料为主,功能泛化的老龄服务业,十分缺乏以护理看护和社会化服务为重心的老年服务业。
从老龄产业的细分行业来看,硬性老龄产业包括老年健康医疗用品产业、老年食品保健产业、老年生活用品产业、老年居住建筑产业、老年复健及辅助用品产业、老年休闲及娱乐等行业的开发仍然十分不足。
“总量小、品种少、企业少、规模小,传统产品多,科技含量少。”魏津生如此总结硬性老龄行业的现状。
不仅硬性老龄行业跟不上,软性老龄行业更是明显发展滞后。魏津生认为,在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保险、老年财务规划和后事规划等等软性老龄产业中,目前有的只是低水平的开发,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银发产业驶入快车道
硬币的另一面,是老龄化加速将大幅拉升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目前仍较弱小的银发产业有望在“十二五”时期驶入快车道。
截至目前,我国老龄产业产值仅7000亿元人民币。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到2025年将超过3亿人,2045年,将达到4亿人。
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老年人消费能力的精确预测,但一些粗略的测算已经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消费潜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城市的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至4000亿元。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而又无法统计的是子女对老年人的扶助与赡养的支出,在中国“孝道”的民族精神中,子女为父母的支出将极大提高老年人的购买能力。
中国民主建国会去年年底公布《立足国情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专题调研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老龄产业产值仅700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有望形成老龄、少儿、成人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从亚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可以看出银发产业的增长空间。据估计,1998年,日本老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总值达到220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老年人在医疗方面930亿美元的花费。有预测认为,到2025年,日本的“银色产业”将拥有6270亿到7460亿美元的市场。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护理资源,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80—0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护理工作在医疗行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如何利用好护理资源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卫生行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地域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然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不断加剧,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和压力,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1 新疆人口老化的特点
1.1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新疆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又是多民族杂居,使得人口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2008年中国社科院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在新疆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10年共增加3353823人,增长18.17%,年平均增长率为1.68%。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1.2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新疆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1.3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他们之中很多人未接受过汉族语言教育,很多存在着语言沟通障碍,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相对贫困。
1.4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较为明显。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语言沟通障碍,信息和知识的缺乏,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护人员缺乏,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2 全疆护理资源现状
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体现,护士不仅是保障医疗的正常运转的中流砥柱,更将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医疗保障。
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根据2011年新疆年鉴中的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底全疆注册护士人员(含兵团系统)44238人,平均每千人护士数为2.04人。护士的增长从2006年的32119人增长至2010年的44238人,5年间增长了37.7%。但是专门从事老年护理和社区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数量有限,接受过老年专科护理培训的护士寥寥无几。
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全疆各地州、市开设护理专业的院校共有17所,其中高等教育院校5所,设有本科和研究生护理专业的院校只有2所,中等护理教育学校12所,由于新疆以开设中等护理教育为主,开设高等护理教育较晚,这种以中专为主体的招生结构直接影响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并导致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专门从事老年护理的研究人员和教职人员也是凤毛麟角。
3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
3.1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具有抵抗力下降,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步丧失等特点。老年慢性病患者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家中,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但带病存活期较长,生存质量相对较低,医疗、护理、保健成为老年人最为突出与重要的需求。
3.2老年住院患者增多,所需专业护理人员相应增加: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致住院人数增加,且病程较长、康复慢,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大量服务,增加了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需要大批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加强疾病预防,降低医疗费用:由于老年人患病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其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故努力做好老年人疾病的预防和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服务,以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并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4 讨论
针对新疆地区人口老化的特点和护理资源的现状,提出以下护理对策。
4.1加强专科老年护理队伍建设
系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并开展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迎接人口老龄化,促进健康老龄化。一方面,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中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老年护理工作的实践和科研;另一方面,组织全疆各地州在职及社区护士广泛参与“老年专科护士”的培训,培养社会实用型的老年护理人才,以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
4.2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护理队伍建设
由于新疆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镇,人口数量也较大,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较大,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调控政策,鼓励广大护理人员积极投身农村、南北疆从事护理工作,加大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4.3改革护理管理体制,探讨适合本地区的老年护理管理模式卫生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老年人口的卫生保健需求,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配置比例,贯彻向老年护理、全科护理倾斜的政策。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护理管理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政策。
4.4重视民族护理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3
摘 要 现今中国进入未富先老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挑战,老年人医疗成本攀升。群众自发性组织的广场舞运动具有健身健脑等功能,不仅能够减少老年参与者的医疗成本,还能够较大程度地减轻社区的养老负担。社会及政府能够充分理解广场舞的各项积极功能,并给出精神上及政策上的支持。面对广场舞这样时代造就的健身形式,社会应多一份理解与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管理,全民团结一致应对史无前例的“中国式养老”。
关键词 未富先老 老龄化 广场舞
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的各大城市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日益浮出水面。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费用成为大额的国家财政及家庭支出大项,老年人日常的生活起居以及情感照顾也对人力资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整体上未富先老的前提下,老龄化的应对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配合,当然也包括老人自己。老人们老当自强,通过自发性的群体锻炼赢得身心健康,为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区养老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中国养老面临巨大医疗保健负担
关于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根据这一标准,中国从2000年就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近些年老龄人口增幅显著。根据我国2010年的普查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65岁以上人口比率分别为8.7%、10.1%,远超7%的标准。预计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的社会。
二、跳广场舞有益于中老年人身心健康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居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但大多数人更愿意参加不花钱或少花钱的低支出体育项目。广场舞就属于典型的低消费或无消费的体育项目。这一特点正好适合大众体育消费的特点和口味。那么广场舞究竟是如何促进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呢?
首先,广场舞与所有的体育运动一样,有显著的健身减肥效果。经常练习广场舞可以有效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时而缓和时而轻快的音乐节奏有利于人们放松心情,消除大脑疲劳,缓解神经紧张。通常情况下,广场舞参与者在持续锻炼一周以后,身体多项技能就会出现明显的改善,从头到脚的酸疼减少了,睡眠变好了,甚至皮肤也会有所改善。
第二,广场舞有健脑功能。相比于动作单一的健步走、慢跑等,广场舞的动作要求锻炼者在学习锻炼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而且还要运用情感记忆和行为记忆,通过对复杂动作的反复记忆,不断强化练习,从而刺激大脑神经,减缓了人体记忆的生理性减退。
第三,广场舞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社交需求。人的老化由身体功能衰退和社会关系萎缩两个方面构成。因为进入老年期,人们的社会网络将收缩。有的是出于与子女同住的需要而搬迁进入新的环境,有的是因为退休后与先前的同事、朋友淡了往来。而补偿社会网络萎缩的办法就是参加活动,通过参加共同的规律性活动,老年人能够认识更多的人并最容易发展成友谊。
三、广场舞有益于减轻社区的养老负担
一项对天津市区内20个小区中1368位老人的调查研究的多源回归分析得出了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结论。在控制了性别、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自我效能、朋友支持、自尊等心理变量的情况下,老年人是否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与其生活满意度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但是参加集体锻炼的老年人却能有效的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朋友支持感,而自我效能和朋友支持感与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
四、小结
广场舞的主要参与群体是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群体。她们大多来自中低收入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大多在为房子奔波,并没有能力供父母参加高档的健身会所,而我国尚未发达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没有能力为所有人提供免费医疗。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广场舞爱好者来说,经济实惠又参与度广的广场舞成了他们最好也可能唯一的选择。她们通过广场舞锻炼锻炼身体、结交朋友、释放压力、缓解消极情绪,也在无形之中为国家社会减轻了养老负担。
社会需要对广场舞群体再多一份理解,以社会主人翁的意识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广场舞锻炼引发的参与者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政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广场舞,以社区街道为单位,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锻炼者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如音响、室内练习场地等;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针对城镇化和老龄化的进程及时高效地制定修该管理规范,引导居民文明健身。只有社会政府的共同支持,广场舞运动才能更好地助力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文婧.“广场舞公约”与一代人的“社会乡愁”[Z].2014.01.26.
[2] 杨奕.浅析广场舞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与价值[J].科技视界.2014.01:255,305.
[3] 王保真.人口老龄化呼唤老年医疗保障[J].医学与哲学.2001.07:10-12.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4
渭南职业技术学校护理学院 陕西省渭南市 714000
【摘 要】调查临渭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影响空巢老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采取有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及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生存质量
1 研究意义
1999 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 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全国老龄办2008 年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提出, 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 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空巢老人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呈不可逆性。所以对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
渭南市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空巢老龄人口规模,将给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老龄化和空巢带来的挑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因此,调查临渭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影响空巢老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采取有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及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
2 存在的问题
(1)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 “空巢”
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者因各种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 他们的父母也逐渐进入老年, 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 空巢家庭将是21 世纪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 2009 年年初,全国老龄办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 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 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 万人,占全国1. 08 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年轻人独立性意识增强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姚引妹(2006) 认为,中国农村空巢家庭或空巢老人的出现,除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原因外,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1)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2) 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
3 空巢老人生活困境
空巢家庭本身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但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该跟上. 李杜平(2006) 认为,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一要有利于应对农村空巢老年化的挑战,二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姚引妹(2006) 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还必须从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走我国养老的乡土特色之路。
老年寡居及独立居住很容易造成老年精神问题。美国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老年人免于颠沛流离,有个安身之处,物质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证,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如亲情、友情方面却是成问题的,经常可见年迈的美国老人孤独地坐在公园里晒太阳,吃力地在超市里购物等情形。许多空巢老人都深有感受退休以后所面临的孤独寂寞、生活沮丧、精神空虚。
4 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
4.1 实施了“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
即力图帮助和支持空巢老人在家里有能力独立生活。空巢老人还自建互助社区,重拾独立和慈善精神,解决老人生活难题。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起社会为老服务,周到细致,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开展老年大学,建立老年活动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年福利事业。
4.2 国内有一种“共同居住”的社会机构,专门为要求“共同居住”的单身老人牵线搭桥
让那些有着大致相同要求的老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尊重人的独立意识,从来就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美国老人和子女的生活相对独立,即使有子女也多是独守门户,以独立生活为自尊。美国自上个世纪30 年代以来实施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养老问题更加社会化。子女或是通过电话、信件或其它方式与父母联络感情,或是定期回家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天。也有越来越多的子女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返家与父母同住,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统计,全美400 万名介于25 岁至34岁的年轻人与父母同住。
5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调查,了解老人的生活困难及需求,希望所有子女都能重视其空巢老人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子女的的责任感,价值观,使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得到切实的改善。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今天, 老年人已经成为儿女的负担, 甚至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因此我们通过对临渭区各个社区和敬老院老人的访谈,了解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以及老人生活的困难及需求服务,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求得社会各方面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并解决空巢老人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5
复旦大学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 531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4834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就医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的医疗负担将会快速加重。虽然慢性病的发病受不可变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社会危险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界公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中心认为,慢性病防治可针对病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级预防模式。其中,病因预防为一级预防,三早预防为二级预防,临床预防为三级预防。
我国对慢性病快速发展的势头向来缺乏重视,亟待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将各类慢性病及其病种的预测与治理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形成卫生工作常态。通过定期、前瞻、量化预测,把握影响规律,找准针对病种的主要干预措施,针对性落实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要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措施,首要条件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基本保障。以慢性病高血压防治为例,中心对全国10个省的168所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高血压防治工作质量达标率仅为49.2%,工作数量总体完成率仅为43.8%。人、财、物基本保障无法到位,成为制约各地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瓶颈。
中心经过测算提出,做好高血压防治,尤其是社区基层的综合防治工作,全国地级和县级疾病防治机构共需配置3958人,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22.2%;工作经费需9亿元,需追加投入4.6亿元;仪器设备需要12.6亿元,还需追加投入9.1亿元。中心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满足上述人、财、物投入要求,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这一人类的“头号杀手”,是必要的,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 糖尿病; 患病率; 系统综述
中图分类号: R 587.1 文献标志码: B
糖尿病是一种危险因素多、发病机理复杂、病程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死因构成中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慢性病,是心脏病、脑卒中、失明、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的首要病因\[1\]。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尽管关于糖尿病流行状况的研究很多,但系统综述我国21世纪以来糖尿病患病率变化状况的文献不多。为此,我们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对2001—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状况进行了系统性综述,以期为我国糖尿病防制决策提供依据。
3 讨论
3.1 糖尿病粗患病率高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
我国曾在1980、1994、1996和2002年进行过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当时的研究标准,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3-4\]。1994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调查显示,25~64岁年龄段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0%,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近,比1980 年增加了近3倍\[5-6\]。1996年采用WHO诊断标准,严格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全国11个省市4.2万人,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3.21%,是1980年时的4.79倍。同时4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和糖耐量减低率明显上升,分别达到7.1%和8.4%。2002 年全国营养调查时,对空腹血糖(IFG)较高的部分对象进行了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结果显示在18 岁以上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6%,其中,城市为4.5%,农村为1.8%。本次系统性综述显示,2001—2010年我国成年人群糖尿病粗患病率为6.19%,其中男性为5.62%,女性为6.03%,明显高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平均水平。
3.2 近10年糖尿病粗患病率有上升倾向
本次系统性综述显示,2006—2010年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粗患病率为7.45%,比2001—2005年的粗患病率(4.18%)升高了3.27个百分点。在我国人口不断老化的情况下,糖尿病粗患病率升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此外,2010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报道的我国20~75岁人群糖尿病粗患病率为4.5%\[7\],明显低于本次系统性综述中2006—2010年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粗患病率,这可能与调查方法有关,因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3.3 糖尿病防治任务依然严峻
2010年IDF报道的我国世界人口调整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2%,较日本(5.0%)、印度(7.8%)、美国(10.3%)、德国(8.9%)、俄罗斯(7.6%)低,较英国(3.6%)、冰岛(1.6%)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2010年全世界2.85亿的糖尿病患者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有4315.72万人(占15.15%)\[7\],因此我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相当重,其防治任务依然严峻。
3.4 糖尿病防治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次系统性综述显示,我国糖尿病粗患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虽然华东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社会经济状况好,但糖尿病粗患病率以西北地区最高(7.90%)。此外,2001—2010年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粗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并不确定,总体上,男性低于女性0.41个百分点。此外,有一项研究报道维吾尔族的糖尿病粗患病率为8.17%,值得关注。
由于本次纳入综述的研究文献中,分析我国不同年龄组糖尿病患病率的文献不多、分组方法也不同,不足以归纳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析文献中无我国东北地区的研究,西南地区的研究只有1项;涉及到我国少数民族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也仅3项。因此,本次系统性综述具有一定局限性。鉴于糖尿病患病率的时间、空间、人群间的分布,可以提示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也可以提示糖尿病防治策略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应加强糖尿病患病率的监测和更多跨地区、跨民族的前瞻性研究,分析基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寻找更有效的糖尿病防治策略,以利于控制糖尿病的发病,减轻糖尿病的疾病负担。
3.5 统一糖尿病患病率调查和分析方法
本次分析的文献中,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方法、标化标准和分析时的年龄分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综合各文献的数据及比较不同研究结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更科学地进行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更好地利用现场调查数据,建议有关学术团体或机构能够制定更加细致的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指南,便于各地区、各部门的研究团队遵循统一的调查方法、标化标准和年龄分组方法。
4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9.
[2]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1998、2001及2003年中国区结果介绍)\[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5,25(3):174-178.
[3]上海市糖尿病研究协作组.上海地区10万人口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1980,60(6):323-329.
[4]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678-683.
[5]Pan XR, Liu J, Yang WY,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1994\[J\].Diabetes Care,1997,20(2):1664-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