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生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学生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学生调查报告

法学生调查报告范文1

范文(一)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范文(二)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法律知识的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守法与护法意识、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计25道题。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识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42.1%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47.3%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10.6%。说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来源广泛,但课堂与其他传播媒介占据主要部分。当问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只有20%的同学认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63.3%的同学认为法律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16.6%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没作用。约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受学校的影响最大,约1/3的学生认为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大因素,家庭及个人因素只占20%。从中可以看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对法律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没有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或讲座只有43.3%的同学觉得能学到一些东西,剩余56.7%的同学觉得太形式化,不愿去浪费时间,或者没有参加过。

(二) 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问卷中,试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学只有10%,90%的同学选择暂时没试过。参加勤工俭学或兼职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占70%,仍有30%的学生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买了某种价值不菲的商品但后来现被骗后只有46.7%的同学会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40%的同学选择直接到商店找负责人赔偿,6.7%的同学选择把商品扔了,当买个教训,6.6%的同学选择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买。这说明学生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但可喜的是,当问到当你真正处于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学认为自身法律意识不够,但懂得咨询专业人士,16.7%的同学则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足够,而且懂得咨询专业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三) 守法、护法意识。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虽然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自觉性仍有待提高。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有40%的同学坚决不做,56.7%的同学选择会视情况而定,还有3.3%的同学则不介意,跟大众一起做。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63.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去买,36.7%的同学则会买,因为很喜欢。

(四) 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当问及一次你的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费,答应三个月之后还,你会要求他(她)写借条给你吗?时,46.7%的同学认为不用写,30%的同学认为写不写都无所谓,只有23.3%的同学认为应当写。大多数同学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法律心理阶段,只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远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思想体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与普通人一样犯了罪,应当公平对待。该选项得到了96.7%的支持率,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已经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同学都希望能不断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说明同学对法律意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五) 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考查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各题答对率如下:

9、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30%

11、父债子还,是否正确76.7%

1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67.7%

16、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43.3%

17、刘某现在17周岁,父母双亡,主要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则刘某属于?26.7%

18、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别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规定称为?66.7%

19、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最低法定年龄是10%

20、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0%

21、投毒杀人,当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但抢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属于。60%

22.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33.3%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是明显欠缺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大多数同学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那么,即使是当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也不懂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亟待增强。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修养,提升法律思维水平,不仅是我们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

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

①法律至上意识。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强制性,更源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和崇尚。

②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培养树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③主体意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主体经济,只有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为真正主体是,才会有竞争,有效益,有资源优化的配置。也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因此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法学生调查报告范文2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急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同时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极端的方法,而不是用合法的法律手段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导致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好的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

2、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当代大学的本科在校大学生。

3、调查方式:

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了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调查者的思想,我们对法律各个方面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筛选,对相关法律专业术语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封闭式的回答方式,即预先设计好四种可能答案,将这些答案全部列于问题下面,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自己的答案,均为单选题。本次调查不记名,调查内容除了对法律问题的回答外,还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以便我们做比较研究,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共203份。

4、调查结果及分析:

(1).性别:男54% 女46%

(2).年级:大一26% 大二27% 大三21% 大四20%

(3).专业:文科31% 理科69%

1.您从何时开始接触法律的?

A 小学16% B 初中29% C高中16% D大学39%

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接触法律的年龄普遍偏高,很晚才开始了解法律知识。只有少数人是从小接受法律的熏陶。

2.您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系吗 ?

A 关系密切51% B 关系不大37% C 没关系9% D 不知道,说不清3%

分析:大多是都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法律的。还有一点同学认为不知道,说明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不良现象,作为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可想而知这是很可怕的事,这一体现出了我国教育应试的失败。

3.对我国的法律体系认识程度有多少?能清楚说出我国的几部大法吗?

A 高;能23% B 中;勉强能61% C还可以,一般的能14% D低;不能

分析:对我国比较重要的法律大学生大多都知道,不知道的人几乎没有。

4. 您的法律知识主要从何而来?

A 学校上课和宣传42% B 家庭教育15% C 社会宣传(广播、电视、报纸)42% D 其他1%

分析: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大多来源于学校,家庭教育很有帮助,总之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较多。社会宣传也有很好的效果。 5.您知道自己有哪些具体的权利义务吗?

A 全部知道9% B主要的知道40% C小部分知道40% D 不太清楚11%

分析:对于自生的权利和义务知道的占大多是说明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相当强。

6. 您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A 3月15日 4% B 11月1日4% C 12月4日67% D 不知道25%

分析:大多是大学生都知道法制宣传日,也有少数人根本不了解。说明一些大学生不够诚实,明明对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不太了解还是要装的自己很有法律常识,不过有很多大学生还是不知道法制宣传日,这说明大家对法律不够重视。

7. 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事情时,您会如何处理?

A向亲人,朋友,老师求助40% B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认倒霉了。20% C 犯我者,虽远必诛,用武力解。34% D向有关部门寻求法律保护6%

分析:生活中遇到侵犯自己权益的事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向亲友和老师寻求

帮助,而很少的人选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说明了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用法维权意识较差,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易冲动。

8. 您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是否重要

A、非常重要,国无法不行40% B、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46% C、一般,可有可无的东西10% D、基本没用,法律不如关系有用4%

分析:法律的重要性是被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认为法律不重要。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逐年上升。

9.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您的态度是

A、充分信任10% B、比较信任61% C、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26% D、不信任3%

10.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

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42% B、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22% C、群众监督26% D、执法机关自我监督10%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支持社会舆论的人占大多是。说明政府自己监督自己是不被当代大学生认可的,我们更加相信群众的眼睛和媒体舆论的力量。

11、你认为法律意识与教育程度有关吗

A 有密切的关系57% B有一点关系27% C毫无关系13% D不太清楚3%

分析: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12、你认为不少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是

A 社会还不够发展24% B 家长、老师等人的影响16% C 高等考试教育制度不合理40% D 自身要求过低20%

分析:本题说明约有2/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所以欠缺是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也有1/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要求过低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13、如果有法律意识方面的社团,你是否会参加

A 积极参加30% B 参加42% C 消极参加15% D不参加13%

分析:有超过70%的学生都很愿意参加法律活动。说明大家比较喜欢参加实践活动不喜欢只是纯理论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每天都在教室里面接受理论知识现在早就想出来实践活动了,所以这一点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心声。

14、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

A 保护权利34% B惩治犯罪26% C维护社会治安37% D不清楚3%

分析:大学生对法律的作用认识各有不同,也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法律的作用。其实法律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快乐、自由、幸福、有尊严的活着。让整个社会都能够协调运行、和谐发展,让那些坏人得到应有的教育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

15、你觉得自己的法律知识丰富吗

A非常丰富10% B比较丰富40% C一般42% D比较匮乏8%

分析: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 法律意识并不强。说明当代大学的学生还是比较了解自己的,不过这不是什么好的现象,这也体现出我国大学生不太重视法律。

16您觉得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

A没有,法律离我很远,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以后再了解也不迟18% B意义不大,可以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地方太少了61% C有意义,但是我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11% D有,法律常常帮我解决实际问题10%

分析:尽管多数大学生比较赞同应当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并不选择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看见大学生还是不太信任我国现在的法律。

17您觉得下列哪部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大?

A 民法65% B 继承法1%C 合同法2% D 婚姻法1% E 刑法18% F 保险法2% H 公司法6% I 劳动法3% J 反不正当竞争法1%K 治安管理处罚法1%

分析: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民法比较重要,可见我们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还是不多。不过我们的调查问卷也存在很多问题。

18你认为造成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27% B、贫富悬殊是产生犯罪的土壤,影响了教育效果21% C、个人自觉性是根源12% D、法律教育活动本身的局限性40%

分析:当代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具有局限性。

问答题, 你认为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存在哪些问题?你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哪些建议?

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自身要求太低,认为法律的作用不大,积极性不高。

建议:多开展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如讲座、知识竞赛,高校开设基础法律知识课程,大学生应当多关注有关法律方面的电视节目(如:CCTV12、法制频道等)。

6.调查总结:

综合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接触法律的年龄偏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较为缺乏,法律意识总体来说比较薄弱,遇到问题并不习惯于使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但对于我国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持比较信任的态度,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在逐年上升。问卷也同时反映出了,他们认为自己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

法学生调查报告范文3

调研主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学校发展

调研目的:科学发展观内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学校发展

调研过程:

1、分组

2、各自发表的看法和观点

3、党委书记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党科学发展观的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将其与学校发展相,统筹兼顾,分析。

科学发展观,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集体对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以何种观念将关系到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的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了学校发展的问题:,学校班子中自身素质有待,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作风也些问题,如工作不、位,与老师沟通交流较少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教学质量有三个的因素。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从总体情况看,学校人才总量,是专任教师;人才结构不尽,高学历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名师较少。2、学校制度是绩效评估制度有待应,学校制度体现公平公正前后连贯。3、教师津贴、补课费等发放,调动老师工作的性。,后勤管理有待。学校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有待,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保障教育教学秩序,后勤管理社会化严重制约学校发展,如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特差,恶劣,小卖部不规范,晚上营业长,学生休息,宿舍管理员尽到管理责任,服务学生的意识。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校发展,从几个努力:

一、学校班子要理论学习,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法,。

二、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地认识到:人才是兴校之本、强校之本,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当前一项而迫切的工作。

筑造凝聚人才的高台,学发展是全校教职工最为关注的事情,吸引和稳定人才的出路。学发展,党委了多次,主要做了有意义的工作,但教职工对工作进展情况不,对结局不明朗,看希望,这是教师工作不,不热情的主要原因。学校可在时机全体教职工大会,通报情况,思想和认识,抽调得力人员,成立工作班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进程表。各教职工会,展开,为学发展献计献策。,更新人才观念,人才兴校强校战略。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强调教师在学校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要人才的科学发展观,尊重人才规律,克服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急功近利;要注重人才整体效应的;要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措施抓好人才兴校强校战略的实施。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要优化人才环境,为人才作用、价值广阔舞台;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人力资源使用效益;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强校战略的组织实施。

法学生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4

为了搞清楚当前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如何,课题组成员以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分别调查了我校建筑系、水利系、商贸系、机电系和电力系各专业学生,下面是本次调查的具体结果。

一、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我校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认知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通过对问卷分析,我们发现:

(1)当被问到“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25%的人认为有了法律知识,但联系实际时就不会用,35%的人认为法律知识不足,40%的人认为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不足,同时更多的人有了法律知识,但到了现实中又不能用它解决现实问题。

(2)当被问到“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时,70%人没答对,只有30%知道是六个月,我们的高职大学生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对于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这样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这么多的大学生居然不知道,这真是让人惊讶和忧虑!我们公民的法治素养如何提高,如何得到保障呢?

(3)当被问到“你是否会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时,只有15%的人偶尔会,35%的人是一不小心会听说些,剩下的人根本就不会关心。如果大学生对国家的法律活动都漠不关心的话,那么要建立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4)当被问到“超市的人员要求搜身你,你会怎么做”时,100%的人拒绝,从这点看,大学生的人权观念还是很好的。

(5)当被问到“当你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或者是工作时,你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时,40%的人会,60%的人不会,从这点看,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还是不强。

(6)当被问到“您认为下列哪些是违反了隐私权”时,30%的人认为是偷看别人的日记,45%的人认为随意查看别人的私人物品,5%的人认为告诉别人秘密,而背后议论他人不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权。当被问到“在公交车上您看到小偷扒窃时,您会怎么做”时,85%的人会想办法提醒被偷者,15%的当场阻止小偷。当被问到“对公路上闯红灯或骑车带人的行为,您觉得该如何做”时,15%的人认为不必大惊小怪,35%的人认为应严格禁止和加以处罚,50%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大学生仍是道德素质较高的一群人。

(7)当被问到“当您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50%的人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5%的人会用武力解决,15%的人会用关系解决,30%的人会感觉很委屈,但认为也没办法。当被问到“您了解法律援助吗”时,80%的人只是听说过,20%的人不清楚。从几点来看,我们的大学生法治认知观念不容乐观,我们的法治教育确实要加强。

(8)当被问到“你曾经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时,只有5%的人有,95%的人没有。看来,大部分人没有用过法律。当被问到“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够不够”时,60%的人认为很不够,20%的人认为够了,20%的人对这事无所谓。当被问到“你对法律专业感兴趣吗”时,35%的人不感兴趣,65%的人感兴趣。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法律感兴趣,并觉得国家应该加强普法教育。当被问到“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时,35%的是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60%是从课本上,5%的人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从这点看出,学校教育对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起最主要作用,功不可没。当被问到“你收看以下哪些法制节目”时,多数人都对《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法制节目有一定的了解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关注,这也说明了我国在宣传法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成因分析

(1)从大学生的“知法”来看, 大学生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是很不够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法律专业很感兴趣。而他们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校的课程教育。如果真正落实“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最好还是从幼儿开始,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把法治教育纳入进来,因为这是公民系统获得法律知识最有效的途径。

(2)从大学生的“用法”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25%的人认为有了法律知识但联系实际就不会用。 当被问到“当你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或者是工作时,你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时,40%的人会,60%的人不会。”当被问到“在你的经历中,曾经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时,只有5%的人有,95%的人没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我国社会特点来看,我国的社会现实是,权大于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情形下,即使是大学生,也很难建立起对法律的权威的信任,法律思维欠缺,遇事宁愿托人情,找关系也不愿诉诸法律,这些思维特点使大学生崇尚关系胜于崇尚法律。

第二,从学校教育来看,我国缺乏从幼儿到大学的系统的法制教育,而大学生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也只是开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同时一周也只是两节课,想要很好地教授法律知识对老师来说也是很有挑战的。另外,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思考

在罪犯人群中不乏青少年及大学生的身影。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2011年9月17日,安徽合肥17岁中学生陶某坤因求爱不成,将汽油泼向16岁少女周某,并点火将其烧成重伤。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

青少年以及大学生们如此践踏他人生命,折射出他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缺失,不知法、不懂法是导致他们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已成为大学教育的要务,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从知法做起,在课程教育体系中,各专业都应开设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课程。

(2)从第二课堂来看,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多看一些法律类的节日,加强对法律的理解。可进行一些法律互动的活动,比如进行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老师可带领学生旁听一些官司,以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红卫.浅议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J].企业技术开发,2009(6).

法学生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生涯教育;选择;适应

虽然技工院校就业安置工作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等却越来越不尽人意。如何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善技工院校毕业生生存状况、培养其职业长远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的背景分析

(一)调查机构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职业发展中心”是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建设“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技工类院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承担着技工院校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校内机构。

(二)调查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外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而技工院校几乎还很少涉及生涯教育。他们的生存发展、职业适应性等问题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加以研究,也没有好的办法加以疏导,更没有后续的追踪服务。

为建立和完善技工院校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全力推进学生就业,根据团省委“2011年度江苏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部署,就建立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复制的服务体系,盐城技师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采取现场问卷的方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盐技师院2009、2010届高级技工和技师两个生源层次的毕业生进行,就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性问题设置问卷。共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85份,其中有效问卷865份,有效率97.7%。

二、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的信息呈现

(一)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职业选择

专业选择对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约束性,由于自身及家庭对职业狭隘的认识,加之缺乏引导,在校生中仅有少数学生拥有专业思想,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职业选择性问题在学生入学时的专业选择上就已经出现了偏差。之后,面对第一份工作,较多学生采取的是一种盲从的决策风格,既没有对岗位信息仔细筛选,也不对个体职业价值观进行澄清。

1.人职适配的职业(岗位)才是最好的

适合的职业就是人与职的匹配。兴趣是开心学习、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此外,个人与职业的匹配除了职业兴趣类型,还有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你在选择本职业(岗位)时,对岗位情况了解吗?”调查结果图示:

“你选择本职业(岗位)的依据是什么?”调查结果图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选择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当问及:“你在选择岗位前,进行过职业兴趣的探索和能力的测试或咨询吗?”。85%的学生表示没有这个经历,可见学生缺乏对自我及所从事职业的了解,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测评。

2.毕业生就业取向呈多元化趋势

任何决策都会受到个人能力和动机的限制,信念过多会影响到我们洞察内心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但没有比较,不做、不会选择,甚至面对现实,不懂得决策平衡,同样是非理性的。在问到“是否愿意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问题上,48%的毕业生表示认同,并希望得到有效的帮助。

在职业取向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发展空间、兴趣爱好、薪资水平成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不同层次的生源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技师”层次的学生更在意发展空间,“高级工”层次的学生对薪资水平则更加看重。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理想单位类型的调查,在“国有大型企业”、“欧美独资企业”、“日、韩、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创业”等选项上,首选“欧美独资企业”,次选“国有大型企业”的偏多。

3.理性的决策始于对自己情绪、需求和独特性的尊重

其实,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发现,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问题上,呈现的是一种对学校的依赖。越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年份,这份依赖越显得沉重。

“你的第一份工作是怎么获得的?”调查结果图示: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找工作的过程,也没有掌握找工作的方法。

4.职业价值观能激励、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也就是个人在从事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它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现。

“你跳槽的原因是哪些?”(多选)调查结果图示:

价值观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够满足你所有的价值需求,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台。只有当情感和认知一致时,我们才会感到内在的和谐,我们才感觉自己是一个统合的、高度一致的人,我们也会更容易信任自己的选择,从而更有力量去承担决策的责任。

(二)突破职场“瓶颈”的关键——职业适应

作为职场新人,基本上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职场问题,主要有:对个人的发展没有信心、工作经济压力太大、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他们或面对、或逃避,形成了异样的职业生涯和天壤之别的生活境地。我们发现,有的毕业生在经过了不到两年的磨合之后,破解了职场密码,从容应对;有的“跌跌撞撞”,不放弃探求,在突破和接纳中求得平衡;还有的丧失目标,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在焦虑中回到了原点,既不知如何去应对,也不知如何寻求帮助。

1.成功是实现有意义的既定目标

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年轻人只会把财富作为成功的标志,这是有失偏颇的。各类调查都显示出“90后”对快乐工作的追求和个性化的典型特征。

“你认为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调查结果图示:

“你是否感到遭遇发展瓶颈?”调查结果图示:

“你认为限制你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调查结果如下图。

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不乏机遇和能力,他们真正感受到的是学历及人际关系给自我发展带来的“瓶颈”效应。而这才是国家职业教育体制和企业用人机制下,给技工院校学生带来的困惑。

2.挑战自我、适者生存是主旋律

求发展,首先要先求生存。当今社会,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和竞争,而是我们内心对主动适应的放弃。工作压力、生活成本等考验着就职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承受压力的韧性,正在转变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同样也激励着他们为后续生涯发展积蓄能量的动力。

粗略调查,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毕业生工资收入在2600至3200之间,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工资收入在2800至5200之间,最高的达到万元以上。既显现了两类行业工资结构上的差异,也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的弹性业绩与利益划分和对工作能力的高要求。

3.将已有的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在“企业在录用新人重视的因素”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选择了“个人能力”,表明在毕业生的意识层面上的务实和对社会的深刻感悟。

“你能适应现有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吗?”,调查结果图示:

法学生调查报告范文6

近年来,我院办理的以在校学生为侵害对象的审查案件不断增多,2010年以来,我院共审查此类案件12件15人,我们对这些案件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统计,准确掌握这些案件的特点并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预防和减少这类刑事案件的发生提出对策建议,以有效保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并试图引起相关机关的重视,有效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学习环境。

一、以在校学生为侵害对象的刑事犯罪的特点

(一)以在校学生为侵害对象的刑事案件不断增多。2010年我院审查此类案件3件3人,2011年我院审查此类案件4件5人,2012年我院审查此类案件5件7人,其中2012年此类案件数占三年来案件总数的41.7%,案件数量呈逐年递增状态。

(二)涉案人员以青少年为主,多数犯罪嫌疑人为刚刚辍学的初中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至2012年12月,我院审查的此类案件共10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有6人,18岁至25岁的有3人,25岁以上的仅有1人。刚刚辍学的有5人,而且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为初中文化的占大多数。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有1人。如我院提起公诉的郁某案,被告人郁某刚年满16岁,初中毕业刚刚辍学在家,以约受害人马某到县城关镇"阳关地带"网吧上网的名义把受害人马栽先骗至"阳关地带"网吧,之后被告人郁某把受害人马某又带至县城内的天翔宾馆内,在该宾馆房间内郁某把受害人马某。

(三)犯罪类型以类犯罪较多,犯罪侵害对象多为女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学生。至2012年12月,我院审查的此类案件中罪名分布为:5件,强迫3件,故意伤害3件,非法拘禁1件,以等案件居多,占案件总数的41.7%。这些案件被侵害对象多为女学生,其中父母在外地打工的3人,占总数的25%。如我院办理刘某一案的过程中,经查明被告人刘某一女初中生的犯罪事实,该女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地经商做生意,此女初中生长期得不到关爱,再加上此事件对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对其精神的创伤一时难以回复,最终刘某以构成罪提起公诉,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

(四)侵害对象以初中生为主,携带手机并开通QQ聊天通过网络引发犯罪的居多。至2012年12月,我院审查的此类案件中,被侵害对象为初中生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35%。这些学生中有5人拥有手机,开通QQ聊天的有4人,通过网络聊天引发犯罪的有2人。如我院办理的李某案中,李某从携带手机开通QQ联系到被害人赵某,两人通过网络聊天,聊到一定程度双方见面,李某利用网友见面的机会将其,并以公布照片等方式威胁被害人不得报案,最终李某得到应有的惩处。网络犯罪的势头呈现越来越厉害的现象,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以在校学生为侵害对象的刑事犯罪频发的成因

以在校学生为侵害对象的刑事犯罪频发的原因是深层次的,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个人成长经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家长长期分离,父母在外地打工,家庭父母的管教长期缺失。此类情况在农村普遍存在,很多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挣钱,生活很困难,无暇照顾孩子,很多把孩子交给学校以后就不再操心了,这些学生基本上都得不到家庭应有的关爱和温暖以及应当的教育。

二是学校法制教育不同步,部分学生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现在学生考试压力大,一切以考试成绩论,目前法制教育形式、内容等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活动经费投入较少,学生的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和防卫意识差。

三是使用的手机随意开通网络,网络的不良诱惑较多,QQ聊天易迷失方向。而今大部分在校学生,尤其是多数初中学生,很多人携带有手机,并随意开通网络,网络管理不规范,社会的“黑网吧”、读书无用影响极大,一些暴力事件侵蚀学生思想认识,容易引入歧途。

四是忽视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人生观价值观错位,思想随意性较大。长期以来,教育一直是一方净土,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由老师引导教育。近年来,经济观念主导的思想影响了部分人,造成社会上部分人心浮躁,价值观、人生观偏离了正常规道,也带给了这些未涉世的学生。很多学生思想上是一张白纸,容易受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分学生的“三观”混乱。

三、预防和减少这类刑事案件发生的对策及建议。

预防和减少以在校学生为侵害对象的刑事案件的发生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相关机构等多方面协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度,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一)创新教育模式,解决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面对数量如此多的留守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合理安排,定期研究和落实,不断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创新教育新模式。同时也呼吁社会上的父母与子女尽可能的不出现或者少出现留守学生的情况。

(二)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力度。我院与县教育局和相关学校密切配合,建立了检察干警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共计任命十多名检察官担任了全县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以案释法,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次次惨痛的教训,警示未成年人如何守法,如何识别不法分子,不走弯路,健康成长。

家庭、学校、社区应加强互动联系,充分发挥其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监管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使他们了解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后果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其思想上架起预防犯罪的“警戒线”。在农村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等农村基层组织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健康上网。比如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影响。

(三)加大对以在校学生为侵害对象的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贯彻“打”“防”并举措施。继续履行检察职能,严格遵守法律文件、法律规定,对于以在校学生为侵害对象的犯罪分子依法严厉打击,同时在校园周边地区、网吧加强管理,举行专项治理活动,使打击与预防效果并举,依法从快从速处理案件,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合理结合。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虚拟网络、生理诱惑好奇等不健康现象。通过建立宣传教育基地的方式,与初高中建立了宣传教育基地,通过与学校联合授课、宣传图板展示等形式,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中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合格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