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1
袁利英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014035
【文章摘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化学这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本文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及模式三方面入手对化学实践探究教学进行分析,了解其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
化学;实践探究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已无法胜任现在的情形,现在我们需要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综合技术性人才。在过去,化学实验多以验证结果为主,学生只需简单重复实验步骤,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毫无意义,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还会使学生产生抗拒性而厌倦该学科。针对这些现象,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探究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1 教学思想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传统上教师念书学生背题的教育模式。在这里,学生要自己进行假设分析,自己拟划实验,通过所学知识,来研究弄清老师给出的题目。探究性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现代教育观念为背景提出的。其内容有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实验则是最好办法;其次,由学生作为主力,在老师的协助下亲自动手完成任务,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会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爱迪生牛顿等伟大的发明家都是自己动手,历经无数次失败,最后才获得成功的。在实验过程中,猜想是很重要的,它会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研究指明道路。而且在探究道路上,更会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无疑是很好的。
2 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探究是重中之重。探究需要老师的指导,有方向的进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较传授更为重要。毕竟还是学生,所学知识及个人能力有限,还无法完全独立完成,当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我们不能期待他们在几次实验中得出那些伟大的结论。提供假设、发动学生、鼓舞支持是探究教学的策略。具体而言,先由教师提出方向,诱导学生发问,进而由学生自行实验,确定探究方向,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产生对此类现象的认知,最后由学生整理分析结果,教师再做最后的指教分析,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后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恰当性,恰当的问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这也是一个评定好老师的重要参考。
3 教学模式
边讲边做、自己动手是探究性教学的主体形式,核心思想是让学生明白对规律的验证,对技能的掌控,以及感受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现代化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为其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去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为实现目标, 我们可以分四个创新策略来执行。
3.1 主题创新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只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旧体制的落后,方法的局限,学生很难表现出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育者不能只将知识书面化形式化,而要会设计创新性的主题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好的效果。教育者可以针对疑点难点,制定一些简单易行的方针, 安排以基础为重的实验课题,来提高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及所学知识。这样也会触类旁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此期间,教育者还可以适时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使他们更好更快的进步。
3.2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准备创新工作
既然是探究性实验,那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套路,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乱来,学生应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讨论小组,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在老师的帮助先完成任务。教师也应时刻观察学生动态,对其进行改正教育,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实验措施。
3.3 教师角色的创新
对于自己进行实验,学生热情高涨, 很容易走入误区,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了。老师的及时准确的指导,不仅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还会使他们以后更加谨慎的探索,认真专研以完成自己任务。
这意味着老师需要适当的角色转变, 时而助手,时而师长,给学生合理的建议,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来完成实验。
3.4 教学方式的创新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最终的结果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趋于完善。这需要教师在授业过程中,广泛发散思维,而不是认定某一实验,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科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探究实验,实验在前,知识在后,实验是一切的基础,而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会更渴望对知识的获取,学习也会变得更加有趣轻松。
4 总结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他需要教师的积极领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体现出他的优异性。这种改革模式会愈发完美,为以后的教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秀敏. 论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及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1,(30);114-115.
[2] 周改英. 例谈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 化学教育, 2012,33(11);98-99.
[3] 苏康庚. 例谈探究性教学中的策略选择[J]. 生物学教学,2013,38 (4);78-79.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2
关键词: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实践;失败;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076-02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不仅更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都是有益的。但对教学而言,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恰当使用这种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注重探究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角色的转变等问题,还要注重教学细节,善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促进教学。下面以《弧度制》概念的探究教学为例就数学探究式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
1.教学设计。
《弧度制》的概念是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重要基础,如何使惯用“角度制”度量角的学生自然地接受“弧度制”,完善其知识结构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备课时笔者进行了案例学习,同时考虑任教班级为年级重点班,学生基础较好且思维活跃,同时为使弧度制的定义更自然,在参考优秀案例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类比引入弧度制提问复习1°角的概念弧度概念探究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比较弧度与角度换算、弧长公式探究练习小结。其中的探究设计如下:
探究一:弧度概念。
问题1:请在圆O中以OA为始边作出大小为30°的圆心角,你能想到几种做法?说明你的作图过程。
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完成:①用量角器,或30°三角板;②借助锐角三角函数,利用30°角的正弦值为1/2;③三等分弧AB。
设计分析:学生已掌握的1°角的定义是通过划分周角完成的。对周角的划分事实上也是对圆周的划分,这与弧度制划分圆的思想是一致的,希望通过这个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划分圆周,用弧长度量角的这种方法。
问题2:试分析c/r=2?仔的意义。
设计分析:角度与弧度都是通过划分圆周定义的,不同在于划分标准的确定。角度制以确定的份数(360份)为标准,而弧度制以每份弧长(与半径等长)为标准。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们能自己找到弧度制划分的标准并体会圆心角的弧度数与半径无关。
探究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将教材中的探究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自主研究特殊角并填表;第二步,首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从表中得到的结论;第三步,在教师问题引导下概括相关公式。
2.教学实际。
《弧度制》的教学进行了两个课时,引入与复习回顾阶段都很顺利,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弧度概念的探究开始后课堂陷入尴尬的氛围,实际探究过程与预想大相径庭。
问题1提出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很快想到了做法一但没有其他思路,于是教师提示其他可能出现30°角的情况让学生再次思考。约一分钟后组织前后讨论,在近十分钟的讨论后只有一组学生找到了做法二,没有学生完成三等分圆弧的做法。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时间限制,请学生简单介绍做法二后,教师给出了做法三,并揭示了通过划分圆周度量角的思想。回顾圆周长公式后,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们显得不知所措,于是教师给出关于除法意义的提示,但学生们最终还是没能得出教师所期待的:以半径长为单位度量圆周,则无论半径多长圆周都会被分为2?仔份的结论,最终教师只能再一次自己给出答案。
进入公式的探究后情况好转,学生完成表格后很快找出了半圆和整圆这两个特殊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以及课本中关于正角、负角、零角的弧度特征的结论。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顺利完成了弧长、面积公式的推导,但由于概念部分花费时间过多,对公式的应用只进行了两个基本练习。此外,与课堂中活跃的表现不同,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对利用弧度制下的弧长、扇形面积公式解题仍感到困难。
二、失败原因分析
这节花费了两个课时的探究课在匆忙中结束,就知识学习而言无论是学生课堂探究活动还是教学效果都不理想,练习反映出的解题能力还不如教师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的普通班学生。反思这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致了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学情分析不深入。首先,以学生“应该”会什么取代了学生“实际”会什么,因此课前预测失误导致准备不足,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导致探究搁浅时教师不能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缺乏应对策略。
三、教学启示
1.深入的学情分析是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分析依据之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特征和作用。若探究中涉及大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欠缺的知识或方法则探究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若探究问题结论显著,或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则探究活动缺乏必要意义。
2.采用探究式教学应更加注重课堂小结。探究式教学实践的一个常见现象是: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推进顺利,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探讨后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探究,这节课究竟学了什么。这是因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其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探究活动,关注的是探究过程中局部、具体问题的解决,很难自发地领会课堂的重点容易忽略根本问题。因此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主导作用的发挥,对课堂的发展进行全局性把握。
3.善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但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也至关重要,当学生探究没有按教师的预设进行时,教师如何在不破坏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引导,实现指导者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究课中,教师提供问题情境而问题解决的主体工作是由学生完成的。因为这些想法源于学生,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实质总是不变的,因此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新生资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不仅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在分析。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3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从探究式教学的情境创设、小组讨论、总结提高等环节对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实践运用
历史是高中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对历史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可以首先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引入,让学生思考该对联的创作背景,对联中所指的“割地求和”与什么事件有关。一系列的问题引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相关的视频或资料,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
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选择与学习主题紧密相关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六单元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俄国十月革命有关的视频或评价等资料,增加学生对十月革命的了解。然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你觉得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偶然发生的吗?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是什么?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学生分配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必修3”第一单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推崇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具有什么特点?学生A:因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备受推崇。学生B:新的儒家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道家以及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并通过调整使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保障政治上的统一。学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稳定,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多给予鼓励,及时纠正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四、总结提高,加深学生的探究体会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总结提高非常重要。及时的总结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探究学习的体会。由于有的教师历史教学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陈述和勾勾画画,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总结,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日军侵华的主要材料,然后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了解日军侵华的一系列战争,并对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时间及成果进行记忆,分析胜利的原因,并对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结束语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并将其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林云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课程;探究式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程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探究式学习是在实际生活与学科领域中明确和选择主题的教学方法,从构建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情景中,对学习知识点进行问题提出,通过操作、实验、调查、收集、处理、交流与沟通的探索研究模式。不仅能够从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与态度规正,尤其是在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上的发挥具有优势地位。2.探究式教学与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课程传授的是关于数字以及相应的计算问题,也是数学学科中最为基础的能力培养。那么在数学学科中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出其研究态度的严谨性,以及在进行学习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形成知识总结的过程。那么在探究式教学广为应用的过程中,多数学科研究都证实了其对于知识总结与记忆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探究式教学的教育观念。如果要想应用好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开展小学数学课程,首先教师自身就应当重新认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产生全新的观念从而引导教学规划。通常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数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主观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而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从素质教育的目标中我们能够明确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这里的研究是以活动过程存在于数学课堂中,而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简单回答的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而数学课程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也会让学生过多地处于被动地位。那么教师在结合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两方面问题。其一,如何将数学问题以利于学生思考的方式提出。其二,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掌握结合数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从而以教师的教育经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完成。2.探究式教学的情景创设。小学数学是其学科基础的初级阶段,而学生也在此时具有相对知识少、活泼好动的特点。那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探寻教学情景的完善,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当构建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应用题或者图形题进行问题思考,也就是将具体问题形象化。如为学生介绍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中画出建筑物,让学生识别其中的三角形,在进行小组讨论与分析中,形成小组内部的最终答案,再进行问题回答。学生通过对形象事物的认知,产生自我知识的总结与思考,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在教学课堂中促进气氛的活跃,促进良好的课堂效果提升。3.注重教育引导的教学互动。从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仅要让学生从中发掘知识点,同时也要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那么这其中的互动性要由教师进行引导。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其数学教师占据了主置,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互动性,也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4.探究式教学的选择性。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对于数学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那么就需要有经验的数学教师,进行甄别和选择。通常在数学概念的传授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讨尚未达到深刻掌握的程度,那么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以单独传授的方式进行。而相对可以进行讨论的内容,再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进行。如果盲目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不仅无法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更加会产生课堂的混乱和教学进度的延迟,其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作者:陈海岩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5
1 教学背景
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中提出来的。探究式学习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以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
例如,《不等式》这一章教学中,有不少不等式证明的例习题都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素材。其中有一道题是:“求证: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大于正方形的面积”。笔者在教学这个例题时尝试了如下探究式教学法。
2 创设情境 层层设问 教给探究方法
2.1 变题训练 激发探究
变更问题:若用1根长为L的铁丝,围成正方形或圆形,哪个面积大?并证明你的结论。
师:很好!那么用什么方法比较Sl与S2的大小呢?请大家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证明方法,要求各组代表的证明方法尽量互不相同。(讨论合作,复习不等式证明的几种方法)
4名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了差值比较法、商值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按照常规,这个例题的教学到此就可以结束了,如果那样,学生思维刚刚燃起的星星之火就熄灭了,不仅思维的火花得不到绽放,同时,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挖掘教材功能并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
2.2 寻找背景 应用探究
师:这个问题的结论有什么实际背景或实际意义?
生:用长为L的篱笆围成一个园子,围成圆形比围成正方形的面积大,即围成圆形更经济实用。
生:用长为L的铝合金做窗户的外边框,做成圆形比做正方形的面积大,透过的光线更多。
生:横截面为圆形的钢管比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钢管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量多。
师:大家说的真好!说明大家平时很善于观察,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生5:既然这样,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为什么并不都是圆形,还有正方形或其他图形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啊,为什么没有全部制造成圆形呢?大家讨论讨论,说说是什么原因呢?
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事例,大家的探究活动氛围达到了,相互交流十分热烈,最后达成共识。实际建造某个物品时,不只是应用数学知识,还要考虑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建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方面的因素。
2.3 动手操作促进探究
在上课之前笔者准备了1根铁丝,这时,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围1个图形,能围成几种什么图形呢?
生:可以围成三角形、四边形、圆、椭圆。
生:还可以围成其他多边形或随便围个圈。
师:同学们围成的图形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多边形,二是封闭曲线型。那么,所有这些图形中,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呢?
生:我猜是圆形。
师:他的猜测是否有道理呢?先看围成三角形时,最大面积是多少?即周长为L的三角形何时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与正方形比较如何?
师:外接圆半径R并不是一个常数,所以这样求不出最大值。三角形中与3边有关的面积公式还有哪个呢?
师:能记住这个公式非常不容易!好,请同学们利用这个公式求一下S3的最大值吧。
2.4 启发猜想 结论探究
伟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与猜想》 -书中指出:“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是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当让猜测、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他还强调教学必须为发明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并向教师呼吁:“让我们教学进行猜想吧!”
师:通过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研究,大家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围成多边形时,当且仅当围成的是正多边形时面积最大。
师:很好!这是一个猜想,根据目前所学知识,我们无法求任意多边形的面积,所以这个猜想目前还无法证明,留着同学们以后去研究吧(为后续学习作一个铺垫,增强学生求知欲)。那么,当围成正多边形时,是不是边数越多面积越大呢?
生:我猜想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周长为L的正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正六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虽然举了3个例子,但这还是一个猜想,如何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呢?
于是,只要证明正n边形的面积S(n)(n≥3)是n的增函数。
师:这样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即如何证明这个函数是增函数?试试看吧。
这时,有学生在下面说:取值——作差——变形——判断。由于这类问题对大家来说比较熟悉,学生迅速在草稿纸上演算。过了片刻,大家发现差的分子无法用三角公式变形,符号也不能确定。这时笔者才告诉大家,这个函数的单调性不宜用初等数学方法来证明,等到学习了导数后,再来证明它是一个增函数。在此先暂时承认这个结论,于是就有:周长为定值的正多边形中,边数越多的多边形面积越大。
师:当用长为L的铁丝围成一个封闭曲线图形时,很显然,围成圆时面积最大。那么正n边形的面积Sn是不是小于圆的面积呢?
至此,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周长为定值的一切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
师:古代数学家毕达哥斯曾经说过的:“一切立体图形中,最完美的是球;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是圆。”今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通过不断探索也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说明同学们都具有科学家的思维和品质。
3 教后反思促进探究深入持久
3.1 充分预设保证探究资源的有效利用
探究资源一方面来自于课本,课本中有关的探究素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其挖掘出来,教学时进行适度的拓展,弄清哪些需要精心设计,哪些只要点到为止,哪些必须加以回避;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知识水平、情感意志、合作能力等。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知道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去发现规律,哪些环节教师是组织者,哪些环节教师是引导者,哪些环节教师是参与者,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出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活动过程。
3.2 激励评价 保护学生探究热情
在探究活动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或深奥,教师都不能嘲笑或置之不理;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多么不着边际,教师都要设法找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3加强学习 促进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6
一、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概述
探究式教学理论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对直接教学提出批评,并由此而提出教学应当要遵循设置疑难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几个教学步骤,而这个观点就是探究式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萌芽而著名的美国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施瓦布教授则首次明确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概念,他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采用探究式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教授自然科学的教师,更应当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经过施瓦布的倡导之后,探究式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而各国学者、教育家等对探究式教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并由此而形成了几个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中比较盛行的有理查德・萨奇曼的探究训练式模式、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拜伦・马尔斯和本杰明・考克斯的社会探究模式,等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探究式教学逐渐深入科学教育当中,并积极促进了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我国最早引进探究式教学是在1971年,并在之后不断获得发展: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加以利用
从本质上来看,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改进,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都是对传统教学的弊端的革新探究式教学的教育理念推崇民主、平等、自由与和谐,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而教育目标方面则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放在中心位置,体现出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视;在教学设计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的培养被放在了教学设计的最突出的位置上,体现出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重视
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及实践
初中生物属于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门类,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符合教育规律,贴合教学实际下面笔者来探讨构建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方法,以使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更为合理
[HTK]1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观察与实验构成了生物课程学习和教学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从而直观上体现出探究式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实验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数量不少,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做课本上所要求的核心实验,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将教学内容与实验相结合,将知识融入到实验的过程当中例如,教师在教授《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过程,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以提问的形式来指导学生,从而使观察更为透彻、更具条理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布置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比如使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HTK]2教师要科学设疑
设置疑问是探究式教学活动中一个能够激发或者锻炼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方法,而思维能力在生物课程的学习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要依靠强大的思维来加以分析因此,设置疑问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一些比较能够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问题,从而通过问题来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内容例如,在教授《人的性别决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这样的疑问:我国人口的性别分布情况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在过程中,教师又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男女性别是人的外部形态特征还是生理特征?男女性别是由什么控制的,是基因还是染色体?等到学生通过探究弄明白之后,再次提出问题:性染色体如何表示?男性体细胞和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该如何表示?Y染色体与X染色体具有什么不同之处?除了教师设置疑问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来自行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开展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疑问
[HTK]3教师要构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