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指导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习指导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习指导论文

预习指导论文范文1

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控制和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规范,二者的逻辑关系应是独立、并列的,但存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常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与差异也缘起于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是调整公民行为的社会规范。而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另一种形式,规制公民的义务,依赖于社会舆论实施,它是公民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和原则的总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认为,法律和道德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受到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并为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二者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其次,法律和道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法律贯穿着道德精神,道德的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道德通过对法律某些规定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律的废、改、立,使其保持法律的伦理方向。法律则通过立法和司法,促使某些道德规范完善和发展,制约不道德行为。法律和道德的社会本质和服务方向是一致的,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赞扬的行为。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石。道德和法律的区别,道德是基于人性至善的观点而立德,法律是以人性之恶而戒行。从法理上讲,二者的区别存在五点。首先,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用成文的规范形式表达出来,按照程序实施的。而道德是以社会意志出现的,它的存在形式有多种,而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其次,违反的后果不同。违反道德通常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这种惩罚是不经过程序,直接实施的。而违法是要按程序处理的。所以道德调节具有灵活性、普适性,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道德制裁没有确定性。其三,二者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法律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调节公民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是通过为公民指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而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道德则是以义务为本位的。其四,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是公民有意识的行为。但法律主要调整的是公民做出的外在行为,道德则是要求公民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其五,二者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法律的体系结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制度系统,而道德体系结构则是个别的道德规范组织在一起,没有制度化。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法治模式下公民法制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是在国家主导模式下对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制意识以及法治信仰的培育,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引导其树立法律信仰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的教育形式。其内涵是对大学生有目的地实施道德影响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当代社会公民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公民,法治公民和道德公民是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也是高校和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但目的相通,并不意味着教育形式的相同,法律与道德本质的区别,注定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互独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目标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相互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坚持一手抓法制,坚持以宪法为指导下的权利本位的法制教育,无论是法理信念、法治信仰,还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部门法都要以有效方式给予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意识;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注重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但问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仅凭人的天性去行善往往是不可靠的,行为还需要借助法律规范来强制,进而进行教化。反之,只有法律的底限要求的不为,也很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道德的高层次为人的修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具有的普遍约束性和道德教育具有的层次性,要并行不悖,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应呈现出互动性与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法治元素,将二者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其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异质性,决定了二者独立发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厘清,法制教育解决的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认清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法律普遍性约束。道德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具有层次性差别。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均衡,形不成教育平衡支点,对于道德教育重视,忽视了法制教育,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的后果是道德教育效果空泛。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必须以法制教育的独立发展为前提,加强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分量。形成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全员重视法制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给予认真研究,以形成独立的教育科目。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轮子走路,羽翼双飞,平均用力,形成合力,既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泛又解决法制教育实效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削弱了法制教育的独特性和固有本质,使得法制教育缺失了超越的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法治哲思,造成法制教育的德育化,这是弱化法制教育的特征。法制教育实质为普法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大学法制教育应是其中最为重要一环,如果法制教育忽略了法治思想的渗透,那么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依然从道德考量,就会遵从于权威、人情和关系,最终会使得自身权利附属于权力。这和国家、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相悖的。弱势的法制教育一旦与强势德育教育结合,其后果很必然是依附于德育教育,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呈现出道德教化的“高大上”,缺少了法制教育所应蕴含的法治精神。要改变这种依附情况,法制教育必须有其独立发展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蕴含着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独立的意境。二者在约束路径上是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是注重他律的教育,法治的本质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对秩序的认同,也就是对法治的认同和内化,强调的是从大学生内心中有一种所敬畏的边界,树立一种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加强大学生对法律在本质上的理解,侧重于对权利的彰显。强调他律,对于个体来讲,其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外在行为合乎法律规定的约束,他律能够充分限制个体的为恶,最大限度地约束人的不良外在行为。法律规范表达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普遍性要求。道德教育注重的是自律,道德教育基于人性之善,道德境界是分层次的,是逐渐向上的,对人的德性要求是分层的。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是需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其追求的道德层次会越来越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其关心的是大学生自律情结,专注于义务的认同,在反思和自责的过程中,强化自新的修养,这是传统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精华,也是古代君子之德所追求的境界。至此,大学生法制教育独立于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合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的的。

二、加强法制教育独立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发展,是由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社会所倡导的,摆脱隶属于道德教育的地位是由法制教育的特异性决定的。只有更好地独立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作用。各高校应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强化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加强法制教育的内容规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法制教育。

第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体系建设。从教师的法律素养到学生法制教育目标以及法制教育目标考核给与明确化,大学要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开展工作。

第二,强化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增加法制教育教学课时。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材和教法,增加上课时数,仅凭十几个课时很难谈及大学生法制素养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建议单独开设法制理念课程。要积极拓展教学时空,利用媒体、网络、社团普及法律知识和理念。

第三,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建构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环境,优秀的学校法制教育环境,积极的社会法制教育环境,健康的网络法制教育环境,促进国家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显性的教育,而且要从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媒体法制宣传,突出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全员参与,学校、社区家庭形成氛围,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

预习指导论文范文2

一、教师应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当好谋划者和组织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自主学习”正是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强烈欲望,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但这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动参与,相反,它对教师导学的要求更高了,比如怎样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结构合理、起伏和谐,让学生如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怎样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理想境界?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导”出一节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休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课文中,学会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优质课?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善思,寻求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来?如何营造民主氛围,使所有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有层次、有深度的“动”起来?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体验、发现、探究、自读、自悟,获得富有成就感的快慰?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目标等等,都切实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谋划,课内精心组织方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当好指导者

“自主学习”是新时期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是对教育思想、方法的扬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作用。教师应在启发诱导上多下功夫,变“教”为“导”,使“教”为“学”而存在,使教学之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由“学”体现出来。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归宿。教师的“导”重点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巧妙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要优化学法,促成“会学”。古人日:“授人一鱼,只供一时之需,授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精讲点拨,学法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课文,学习新知识的一般程序、基木方法、技能技巧灵活运用读书学习的常识渗透介绍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浯言文字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并掌握,再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会”。

三、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当好参与者

“自主学习”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的角色随之而由“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以自己的感召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交流融合,共同活动,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教师有效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亦能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使“教”为“学”服务,顺利地实现“教学相长”。

四、教师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迪者和促进者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应体现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独立见解能力和自我鉴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契机,相机诱导,适时启迪,善于开掘拓展,以便成功地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促进学生形成真知灼见,让思维闪烁出创新的火花,并放射出光芒,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大作家雨果说:“想象即创新”,联想和想象可谓是相得益彰。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为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应抓住相似点。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知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需要进行虚构。二者共同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例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课,全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来构成诗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主探究,明确诗人的想象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通过由人间到天际连续并且递进的联想和想象:“街灯、明星一街市、物品、珍奇一天河、牛郎、织女一流星、灯笼。”从而建立起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其想象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逻辑,构成了完美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学生感悟诗境,领会联想、想象的方法特点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生活的变化,想象牛郎织女儿孙的生活,想象诗中街市今天的繁华景象,想象天河景区的优美,尝试在原诗的基础上,再续写一节诗《天上的街市》。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延续,又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拓展和自我才华的展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帮助。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恰到好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再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比如:学完《狼》之后,教师可设置疑问,除课文中屠户的方法外,在何种情况下,你还有什么方法不至于被狼吃掉?供学生自主思考,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踊跃寻思,有的学生可能说:“文中表明的是‘一屠夫晚归’呀!禽兽是怕火的,狼再凶狠,也有它的弱点,可以打着火把前行,不就安全了吗?”或许有的学生会认为,狼的贪婪是步步加深的,吃到骨头后才想着要吃屠夫,不如来个缓兵之计,屠夫可把装着骨头的担子一低一高的挂在树上,让狼费力气,拖延时间,借狼贪吃骨头的机会,屠夫可抄刀快跑,也许就能脱离危险吧,这样的思维开发无疑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从而收到创新学生思维的效果。

时代的变迁逐步表明,未来的文明已经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变化,找准自己恰当的位置,不断探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才能取得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育人成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理论篇)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12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预习指导论文范文3

1.就业焦虑日益回归理性

对待公司的招聘信息和录用信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不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了。多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学生家长、毕业生和就业指导老师对于企业招聘趋之若鹜,“先就业再择业”“到基层去从基层干起”,于是大学毕业生回家卖猪肉的、蹬三轮车的都有了,甚至“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几年下来,虽然世界经济危机并未散尽硝烟,但“技工荒”“用工荒”“抢工忙”在各地陆续上演。家长和毕业生原有的就业焦虑逐渐回归理性,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对就业企业的深入了解、对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远期分析等等逐渐成为人们的就业行为指向。

2.人才市场正在向卖方市场转变

最近几年来,人才市场的风向标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广西为例,“2011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供求比继续维持低位,仅为0.87,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比较宽松”。“2012年第三季度通过广西人才网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共计3483家,毕业生求职人数为25097人,毕业生需求人数为9712人,供求比达到2.58”。2013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广西毕业生职位总体竞争压力较为平衡,供求比仅为0.98”。这个数据明显小于2012年,也小于2011年,人才市场有向卖方市场转变的趋势。作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省份广西尚且如此,全国形势也可见一斑。

3.职业期望日益提高

“毕业生期望平均薪酬比用人单位提供平均薪酬高出288元/月”,但“2012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中应届毕业生职位提供的平均薪酬为2129元/月,比上季度上涨7.15%,其中通信类取代证券/投资/其他金融类,成为毕业生职位薪酬水平最高的职位类型,其平均薪酬达到3761元/月,较上季度增长47.13%”。而2013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显示,“热门职位竞争激烈,冷门职位则乏人问津,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毕业生的平均薪酬达到2368元/月”。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薪酬要求存在明显的妥协倾向,并且逐年递增。

二、就业观念变化的社会原因分析

1.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一些领域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即使到近年,也保持在8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导致我国持续出现“民工荒”和“技工荒”,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多达1300万人左右。”这与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面临繁重的“再就业”任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价值规律自然要发挥作用,不能阻挡。

2.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导致薪资要求提高

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由于“用工荒”引发的众多企业不断加薪使得一线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待遇有了较大提高。“据猎头公司Hays的调研,三分之二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去年加薪幅度达到或超过6%,这比调研中任何其他亚洲国家都高;超半数(54%)中国企业称加薪幅度在6-10%之间,12%的公司加薪幅度超过10%。只有5%的中国公司表示没有加薪。”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自然而然成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合理要求,也是家长送子女读书的目的之一。

3.物价上涨影响就业区域和就业岗位选择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物价持续上涨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房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引发了比较广泛的社会焦虑。“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6%,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控制在3.5%左右”。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需要对工资待遇和生活支出有具体的考量,在选择就业区域和就业行业、岗位等方面就会反复权衡。

4.经济转型导致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提高

2008年10月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强调和实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这就意味着科技将逐渐取代资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主导我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导致企业用人要求越来越高,员工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相应的付出也越来越多。不论是接受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还是接受学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型或者技术应用型人才,当他们努力过之后,对就业就自然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期待。

三、高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当前高校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顶岗实习只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它只是为未来就业培养能力,积累经验。这种顶岗实习一般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学校与企业直接安排,企业没有明确的用人计划。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就像参加校内学习一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本上是原来校内学习的延续,并随着环境的好与坏而增强或者减弱。这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到第五个学期进行,包括初步体验性顶岗实习和基本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

2.顶岗实习是毕业前的就业过渡

其目的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这种顶岗实习方式也是在较好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直接安排的,而且企业有明确的用人计划。但往往计划数和实习岗位数是不对等的,基本上是前者小于后者,存在淘汰率。企业参与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日程、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等制定的积极性较高,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与指导也更到位,因此学生实习的实战性也更强。这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到第六个学期进行,即“2+1”学制的第三年。

3.顶岗实习就是就业

有人称之为准就业或预就业,顶岗实习岗位就是就业工作岗位。这种顶岗实习方式有的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岗位比较集中,由校企双方组织招聘;也有的是学生直接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获得的岗位,实习岗位比较分散。这时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目的是用工,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目的是就业。学生的岗位是百分百的工作岗位,无论待遇和工作要求都处于试用性质。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第六个学期。

四、高校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的顶岗实习,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均有各自的理解和不同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保姆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顶岗实习基本上是专业对口的,有本专业带队老师负责指导,从生活、安全、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工作方法、作息时间、工作协调等,全方位负责。学生依旧是在老师呵护下的学生,只是增加了企业指导老师,学习的场所和方式有所改变,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有明显的学院色彩。这可以看作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院校学生专业实习管理模式的延续。

2.开放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实习岗位也基本上是对口的,至少是相关联的,并且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习企业、实习岗位。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指导倾向于宏观层面,辅之以个别指导。财经类学校的商科专业关联性岗位比较多,也比较集中,但专业对口性不是很强,为保障实习的积极性,需要满足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因此倾向于开放式管理。

3.放羊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口关系全在于学生的个人选择,有的可能对口,有的可能是关联的,也有的可能是无关的,学生的活动具有高度的工作性质。学校的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基本上只能了解其单位变更或者岗位变化的动向,对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工作指导。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学校指导老师无法发挥作用。至于企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则基本上跟学校不相关,大多是老带新的模式,一些新办企业可能直接用人,不安排人员负责指导。

五、完善高校顶岗实习管理的几点思考

1.顶岗实习岗位和专业的对口性问题

在“2+1”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由于时间长,离毕业时间还早,与就业的关联度不高,因此应该要求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或者高度相关。而在“2.5+0.5”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时间在毕业季的寒假前后是用人单位的招聘高峰时期,顶岗实习和就业应聘事实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其他考虑,不能强求专业与岗位的对口。

2.顶岗实习待遇和学历能力的对称性问题

我们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使得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者总是强调“不谈钱”,不谈待遇,只谈工作和学习的机会。殊不知一个不会维护自己权益的毕业生也是很多企业看不上眼的。另外,高职很多学生来自农村,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因此工资待遇问题,包括实习工资、试用期工资和转正后工资,都是他们非常关心的。毕竟现在物价上涨、农民工工资也在上涨,企业面临的用工荒不能转嫁到顶岗实习的学生身上,学生和家长有权期望合理的工资待遇。我们要教育和帮助学生去争取与自己的能力、学历、经验和年龄等对等的待遇,尤其是要告诉他们如何去把握时机和场合,如何注意提要求的技巧。

3.吃苦耐劳和工作环境的选择问题

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用人单位的一贯要求,但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养成吃苦耐劳品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顶岗实习的工作环境。《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规定,职业学校选择的顶岗实习单位原则上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经营、管理规范,安全防护条件完备”。“学校应当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岗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应包括:学生实习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也充分意识到了当前企业经营状况和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作为学校和教师也就不能一味地迁就企业,还应该对企业加以甄别,对学生不能接受的工作环境要区别对待。

4.顶岗实习率和就业签约率的兼顾问题

预习指导论文范文4

目前在动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1重技法,轻人文思想性。在我们的动画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创作的作品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用什么软件呀!什么方法啦!等技法性的问题上,而往往忽视或淡化了作品的思想性、人文性的意义。

2重软件课,轻基础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专业基础课很不认真,对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的训练,应付交差;简单认为只要学会几种软件,就能创作动画片了。实践证明动画片的创作,如果没有坚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仅仅靠学会几种软件是行不通的。

3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有些同学在学习专业课时很努力,而学习相关的文化课时敷衍了事。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文化课要求就不高,如再不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其创作作品的格调、境界、艺术表现力、思想性等都不会高,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4重本专业课,轻综合课培养。有许多同学认为学什么专业,只要努力钻研这个专业的知识就行了,其他专业的知识给自己没太大的关系,孤芳自赏,傲气十足。认为我是来学习某种专业技术的,对什么文史哲等无所谓。中国话人人会讲,外语学不学都可以。

5重理论积累的过程,轻能力的转化。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同学能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注意积累知识,而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中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学习的目的就是灵活的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发扬光大。有些同学喜欢听老师的讲解,不喜欢自己动脑子思考;喜欢别人富有表现力的演讲,不喜欢在大家面前开口讲看法;喜欢口上说,不喜欢动手做等。这些现象都无助于创造力、个性化的能力培养。

人文精神在动画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的措施。

1提高人文精神对社会影响力的思想认识。人类社会的早期,艺术与科学是结合在一起的。古希腊神话中,缪斯是兼管文艺和科学之神,相当于现在文化部部长兼科学院院长,这在今天人们看来是很难理解的。我国有“重道轻器”的教育思想,其含义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笔者认为:“器”在这里我们可以解读为是指技术、技法、表现性的问题;而“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做人之道、做事之道,这里具体来讲指作品的思想性、人文性;“重道轻器”的教育思想,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深层现实意义。分别创建于1167年和1209年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当时所设的音乐、艺术学科的比重甚至超过自然科学的课程。我们的先辈能够如此,而我们为何不能呢?在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高度重视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充分体现出人文素质的教育成果。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而艺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故此,在动画教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美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两条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即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其次,应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再次,要把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触类旁通有机的结合。

3树立多元化的动画教育观。在动画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文化,而且还要把不同民族的、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化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能够深层的理解、反思、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传世的佳作。

作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应该在其作品中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欧洲文艺复兴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崇高的人文思想、创作激情和高度智慧的艺术巨匠。达芬奇可谓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对医学、透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超人智慧成就了“百科全书”的美誉;另一位奇才——米开朗奇罗不仅是位雕塑家、画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黄永玉可谓是中国当代绘画大师,然而二人在写作上也有相当深的造诣。在科学界提到爱因斯坦,人们不仅会想到他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还会想到他对音乐和文学的钟爱,他几乎每天都要拉小提琴,经常在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的钢琴伴奏下,演奏贝多芬的作品。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提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作为21世纪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应墨守成规,要以多元化、前瞻性的眼光和胸襟来接纳全面教育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创新能力。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德国作曲家舒曼的话很有道理:“……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不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像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4在动画教学中,造就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人类的文化起着传承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及未来。所以造就一批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动画教学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

预习指导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图式理论;文化图式;大学外语教学;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中。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应用“图式”概念的当属英国认知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他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图式也被称为认知框架。20世纪80年代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首先提出了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他在自己的著作《纯推理批评》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人们的背景知识越多,头脑中的图式也就越多,解读新知识也就越容易、越迅速。而在众多图式类型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George Yule认为,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是“pre-reading knowledge structures based on experienc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它指的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可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二、从文化图式理论角度分析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障碍

现在各种大学外语教材所选文章涉及的文化面都非常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法律、宗教、地理、历史、文学、人物等等.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即具备了相关的图式,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图式就会被激活,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说《现代大学英语》中有关失业问题和美国内战的文章,学生一般都不会觉得困难.而学生们遇到的理解障碍,根据文化图示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图式错位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接受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文化图式错位或差异导致交际者按自己的认知习惯来理解话语,造成言语表达和理解的信息不等值现象。例如:汉语里“龙”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有“真龙天子”。皇帝的子孙称为“龙种”。“龙”用来比喻才华横溢的人,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龙在汉语中有“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文化含义,故我们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在英国文化中, dragon则被描述为“可怕的恶魔”。英语古诗Beowulf就是歌颂那位与凶残暴虐的恶龙搏斗而取得胜利的英雄史诗。英语中的dragon指“凶暴的人, 严厉凶狠的监护人,甚至作“恶魔、凶神恶煞”的代名词。the Dragon或the old Dragon就是指魔鬼撒旦。英汉语言中“龙”具有截然相反的文化图式,而交际中,我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文化图式来理解对方的文化,所以极易造成误解。再比如《现代大学英语》中有关比喻的练习题,学生一般都可以正确地答出as cunning as a fox(狐狸般狡猾),as graceful as swan(天鹅般优雅),这是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共性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但是当看到as stubborn as (a mule骡子),as wet as (a drowned rat老鼠), as silly as (a goose鹅/an ass驴)时,学生往往会脱口而出as stubborn as a cow/an ass(牛/驴),as wet as(a drowned chicken)落汤鸡,as silly as a pig(猪),这些都是文化图示错位造成的结果。

2、文化图式缺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式认知结构中,由于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交际一方不具备另一方语言中包含的某种文化信息的图式,即出现了文化图式缺省,导致在认知推理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关文化图式并使之激活,因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失败。例如,英语中“laurels”,原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冠冕,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以此献给杰出的诗人或体育竞赛的优胜者,以示尊崇。人们以获得“桂冠”为荣, laurels因此而代表“荣誉”。由于我国没有这种习俗,汉语中也没有对应或相关的文化意象。图式缺省会导致理解中断,使我们无法建立起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无法获得相同的情感体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

预习指导论文范文6

关键词: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71-01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要工具。在新课标背景下,素质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为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指导,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可靠依据,极大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中,何克抗教授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了质疑,指出其在划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时候,忽视了思维加工材料的作用。并且因为只是依据“运演”水平判断认知发展情况,导致“形式运演阶段”只是涉及逻辑思维发展,没有涉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发展。借助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中识字、阅读、作文这三个环节是孤立的,对学生成长非常不利,为此,在信息技术形势下,充分结合这三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与读写能力。

二、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加强多媒体的利用,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

对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与注意力都比较差,非常容易对枯燥的拼音、文字丧失兴趣,而对声音、动画、图片等容易比较关注。多媒体能够将文字、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将抽象、无趣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内容的时候,因为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缺少生活经验,甚至想象不出乌鸦是什么样,在学习中遇到乌鸦长什么样,石子怎样放进瓶子,水是怎样上升的等相关问题,教师需帮助学生进行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因为教师专职化,语文教师不能只是利用粉笔画出这一过程,但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乌鸦喝水的过程,以此让学有个直观了解,进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二)加强竞赛与游戏的结合

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中:“儿童应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学习语言,尽管刚学会几个单词、词组,也要进行人际沟通。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进行不断的理解与记忆,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语言知识。”同时,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要充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双脚,让其可以得到自由的生活,以此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年龄、认知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小学生缺乏对文字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应注意游戏活动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一定要重视竞赛与游戏的结合,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人机互动,强化学生记忆

在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坚持“以语言应用为中心”的原则,可以帮助儿童快速掌握语言。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边学边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知识。现阶段,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怎样高效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从教师角度分析,多媒体能够呈现各种文字、动画等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而从学生角度分析,多媒体不仅是资源库,也是学生自学的重要工具。此项自学工具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一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能够在机房利用计算机输入法进行汉字拼写与写作练习,进而提高语文成绩。比如,要想输入汉字“小”,就要输入拼音“xiao”,倘若学生拼错,汉字也就无法显示出来,这样就可以形成即时反馈,提醒学生拼错,一直到拼对为止。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师与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因此,无法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反馈效果远远不如计算机。二是,在拼写汉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开写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拼写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大限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统一的方法,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此全面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语文素质得到提升。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