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1

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工作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保证数据质量仍然充满挑战。例如,对数据质量主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涉及的技术和学科较多,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完整,或者过于宽泛,难以应用于实践。

目前,为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查和产品再加工类似,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主要关注数据本身,其目标是通过纠正数据缺陷来改进数据质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通过数据清理(datacleaning)(如图1所示)技术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分析并解决缺陷原因,其目标在于通过计划和实施持续提高数据质量的活动来防止更多的数据缺陷。而主动数据质量是确定低数据质量的原因,通过在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进行数据质量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在提供数据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时进行。实际上,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都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丨倾向更适用于很少变化的数据,例如,主数据(masterdata)。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常变化的数据而言,主动数据质量管理更加合适。

1.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uartMadnick教授和RichardWang教授启动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计划,旨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全方位研究。其基本观点是,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把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应用于数据质量管理,同时开发信息产品图、应用数据质量管理实践。这是MIT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是系统的附属品”的传统观念,为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理数据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数据质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需要实践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与协作。为满足以上要求,多年来,MIT举办了大量的会议和专题研讨以及社团,促进实践人员、供应商、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

关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1)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分工、有合作地介人到数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来。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数据质量对组织管理工作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用这一观念指导参与数据质量管理的每一位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或数据服务质量。

(2)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是,将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换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强调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内容,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实施源头治理,对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校正,确保整个周期的高质量数据。与此同时,深人研究数据质量问题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组织松散、管理不力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情况运用系统学观点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深刻认识数据质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深人研究提高数据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发动组织全体成员以各部门为单位学习、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对整个数据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增强各个环节的纠错能力,坚决预防有误数据进人下一阶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3)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服务用户的思想。由数据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满意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数据的生成、加工、完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用户的具体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分解到数据流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制定具体制度标准,使人员、部门都能按要求各司其职,提高服务客户的工作意识,确保数据质量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1.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其基本特点就是体现在“三全”,即“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

(1)全面性。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

从管理对象来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数据质量,不仅指数据质量的基本特性,即适用性、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还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等。只有从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最终提高数据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数据设计、数据标准、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数据质量。

从管理方法来看,尽管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由于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复杂性,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设计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要搞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就不能单靠数理统计技术,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实现统筹管理,全面管好。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中,还会用到各种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等。

(2) 全员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即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依靠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统计活动环节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这就是说,一方面,数据质量与每个人的工作有关,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如科研、维护、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辩证关系,它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实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人人都必须为提高数据质量、为加强质量管理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都对质量高度负责,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搞好,数据质量才有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3) 全过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同生产质量一样,数据的质量也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它是经过各个不同单位的数据产生、采集、录人、检测、清洗、检验、评估等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仅靠检验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从数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质量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就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质量标准的实现,而且着眼干工作质量的提高,争取实现新的质量突破。根据需求,从每一个环节做起,都致力于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的管理。如图2所示,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模型DMAI(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提高improve)。

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还具有突出改进的动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目标是符合质量技术要求,而现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的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通常会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而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数据质量管理概念。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不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二、信息系统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2.1相关性分析。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数据,确保组织获得长期的发展和优势。从信息系统的本质来看,最终也是服务于用户,因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范畴内。下面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1)首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这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紧密相关。其开放性使得与外界环境保持者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输人与输出、需求与服务关系;而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数据质量,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的录人人员、加工人员、维护人员等。由此可见,一个处于动态运行、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全员参与。

(2) 其次,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本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通常由人、设备、信息、规则和目的等要素组成,具有收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功能。其构成要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关系、影响。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录人需要人工直接作用,到在系统内部流动,最后提供用户使用。这必然涉及到组织信息系统管理的全过程,而要保证全过程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 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组织全面参与,一方面要求组织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且各有侧重;另一方面是指数据质量职能分散在组织的相关部门中,只有将分散到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而这一点有助于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上到下,从一般部门到职能部门,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

(4) 最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一致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信息系统可靠、高效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将管理的过程由早期的人工发展为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其先进与否与管理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用户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只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复杂因素,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2必要性分析。

(1)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实现组织的一般管理,但是距离精细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质量成为关键问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作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解决其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4],立足数据质量问题的源头,致力于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反馈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 随着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庞大,简单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必须建立科学实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将数据质量管理落实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由此可以采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全面性”特点,建立体制健全、执行规范、赏罚分明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3) 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对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先进与否,设备配置如何都不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只有人员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牢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传授全体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提高数据质量意识,设立专业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控制。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向现代化迈进。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如医院的环境,管理的质量,服务态度等都是与人们直接相关的。所以医院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对医院的质量管理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节约人们的就诊时间,加强就诊质量的管理,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系统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技和医疗设备也不断的更新,我国医院也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加大了医院管理的压力,要求医院摒弃传统的人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模式对医院进行信息化管理[1]。当前,我国很多大型的医院已经步入信息化建设的行列,但是,还有很多医院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的短缺,不能达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这些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研发出一套符合医院发展情况的医院质量管理系统,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

在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中,本系统主要分为门诊挂号子系统,药房子系统,住院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此系统主要是利用主流的C/S架构为核心的设计,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客户端和服务端[2]。客户端是为客户提供请求而用,服务端是医院提供服务而用,这种模式存在着不平等,但却与目前医院网络中具有的海量资源分布和运算能力不均的情况相适应。这种结构主要是通过客户端设计的用户界面并进行运行处理,利用数据服务器接收客户端的请求,然后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把结果反馈回去。该系统可以在各个工作点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软件,把待处理的业务放在客户端上。该系统相对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性较好,可以利用在本地安装数据库,其他的业务可以同时进行,然后进行数据的同步恢复。

2.1挂号处理子系统 建立门诊患者的档案系统,对门诊患者的挂号、退号、转科和预约挂号等进行处理,和窗口挂号日报表以及就诊卡使用情况处理

2.2收费结算子系统 收费结算子系统主要是提供收费结算,发票处理,患者退费,操作员收费日报表和门诊收费报表的处理。此系统可以通过一个医生向多个窗口进行处方的调入。也可以在一个界面上输入中药,成药,草药和医生技术等处方的录入。

2.3查询子系统 查询子系统主要是为院方提供挂号表和挂号分类统计,预约挂号和收费发票,账户信息和药品信息的查询,一般医生需要的查询功能都在此系统中进行查询。

2.4统计报表子系统 该系统集合了所有医院内部情况的报表,包括各种药类性质费用的总报表,单位费用报表,科室医生各种核算表,账户卡发放情况统计表和医生挂号统计表等,可以详细的看到医院的具体情况。

2.5系统维护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医院的各个科室,药房,医师排班票据号码等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另外,计算机用户权限的设置,密码修改和医院内部邮件设置都是通过系统维护子系统进行管理。

2.6药房子系统

2.6.1药房入库子系统 药房入库子系统对药物的管理主要是利用门诊药房中心点进行的。该系统按照先入后出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先把药品入库,然后再进行取药,从而保证整个医院对药品的管理的严格性,并在该系统中能够查询和管理药品的具体情况,实现药品管理的顺利进行[3]。

2.6.2药房取药子系统 患者取药的系统是从患者进入医院挂号开始的,患者挂号后进行看诊,然后医生进行处方开药,把患者的病历录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可以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实现了患者取药系统的整体设计。

3 系统实现

此系统的实现主要应用于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XP的环境下进行,使用C/S体系结构进行技术设计,可以通过客户机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然后使用户完成数据的录入,系统进行自动化的计算,查询和统计分析,最后完成数据报表[4]。另外,服务器要对客户端的用户请求数据进行处理,并及时的向用户反馈相应的处理结果。同时,服务器也承担着数据储存管理的责任,对前台处理不了的请求进行处理,实现用户信息的唯一性。在此系统的管理下,数据库成为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区别于其他系统进行单独管理,在一定的数据库平台中,可以使数据库中的数据保证准确性,减少了医院费用的投入,达到了技术的高科技发展的要求[5]。在医院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药房子系统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药房管理子系统来分析该系统的具体实现。

3.1药房管理子系统的具体功能 医院药房刮泥子系统主要是对药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药物的发放,门诊的用药,住院取药和退药等作用,可以在门诊西药房管理系统那个中使用下拉式汉化菜单,可以直接和病区护士站和药物系统的软件相连接,有利于及时的查询和用药。

在库存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到药物的入出库处理,盘存处理和确认领药物的正确性,同时可以对药物的价格,发放和库存进行及时的查询[6]。对药物的具体数据,出入库方式药品信息系统进行技术维护和管理。

3.2药房管理子系统设计的技术优势

3.2.1该系统在使用和操作上比较简单,界面友好提供图形用户接口,利用windows系统软件进行多窗口操作。

3.2.1.1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很多用户对系统界面和操作不熟悉,为了使用户更好的使用此系统,该技术可以让用户打开多个对话框并能够及时的提供技术帮助。

3.2.1.2该系统可以提供具体的图形操作界面,能够使用户更快的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

3.2.1.3此系统利用代码输入的方式进行数据输入,使用户能够快速的,准确的输入自己的信息,降低了信息的错误率。

3.2.2此系统在医院的使用性较强,比较适合于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卫生院等小型医院。

3.2.3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此系统可以实现用户的分级管理,每个用户的信息都不尽相同,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喜爱,对系统自行设置口令,并具有不同的权限,从而保证了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易被其他人所知道,有利于用户保护个人隐私。

4 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广泛应用到医疗管理系统中。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单机运行到网络化,从单方面管理到综合性管理的转变,不断完善。也成功的向国际化医疗信息管理的方向迈进。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原有的以收费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医院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建立完整的患者就医病例,完善药品管理系统,提高医院药品系统使用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了医院整体系统的科学化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包罗.我国医院信息系统面临七大挑战[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10-12.

[2]袁静,贾玉炎.关于医院引进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几点思考[J].医疗设备信息,2010,10:156-157.

[3]陈黎飞,李中未.计算机网络管理门诊药品及收费[J].药学实践杂志,2013,05:231-232.

[4]尚武,胡友芝,杨涌.医院信息系统的评估与HL7[J].医学情报工作,2014,01:56-58.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成功的项目是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按照约定的质量为特定客户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因此,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的关键,它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管理过程来看,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包含三个基本的过程: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策划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共同目标是生产出达到质量标准的项目交付物。

1 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指确定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项目在进行质量策划时,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特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因此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具体地说,就是根据项目内外部环境确定项目质量目标以及为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经历的工作步骤和所必须配置的相关资源。项目具体目标包括项目的性能性目标、可靠性目标、安全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和环境适应性目标等。

首先是编制质量保证计划,由项目组的专职 QA(质量保证)展开质量保证计划的编制。在质量管理计划制订的过程中,经过与 QA 人员反复商讨,并通过与项目组相关成员、客户等干系人的沟通(以了解他们对本项目的质量要求与期望),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确定了项目的质量目标之后,根据范围说明书明确项目的范围、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找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点,对其进行逐一分析,确定需要监控的关键元素,设置整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的检查点及度量测量指标,把满足项目质量标准的活动或者过程规划到项目的产品和管理项目的过程中去。

从项目组的实际控制检查点出发,撰写成质量检查表,使之成为一个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参照。完成质量计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同各干系人对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详细评审。通过评审工作,可以从相关小组和个人获取反馈信息,以促进对计划的及时修正,制定过程改进计划,也可促使质量计划中描述的相关角色、职责、活动等内容达成一致认识,为后续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项目质量策划的结果一般包括:项目管理计划、质量测量指标、质量检查表、过程改进计划等内容。制定项目质量计划一般采用效益/成本分析、基准比较、流程图、实验设计、质量成本分析等方法和技术。此外,制定项目质量计划还可以采用质量功能展开、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等工具。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定期评估总体信息系统项目绩效的活动之一,以树立项目能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信心。项目质量保证的提供对象通常是项目管理团队和系统集成商的管理层,而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参与者应是参与项目的全体工作人员。项目质量保证活动包括:如何建立质量标准,如何确立质量控制流程,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评估。制定质量标准是为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或超过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时可以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质量保证的结果一般包括变更请求、建议的纠正措施、组织过程资产的更新、项目管理计划的更新等内容。可以通过项目过程分析、项目质量审计来进行项目质量保证,此外,制定项目质量计划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也适用于进行项目质量保证。

在项目质量保证过程中需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

(1)按照适当的规程、标准来评审和审核项目的活动及其产品。质量保证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定期评审和审核项目工程活动及其工作产品,并通过《QA 周报》、《QA 审计报告》、《QA里程碑报告》等形式,就项目是否遵守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向项目管理者提供参照或建议。

(2)有关评审和审核的结果由QA向项目负责人反馈,使管理者能够在项目过程中及时对发生或存在的偏差采取有效的防范和纠正措施,从而避免项目因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鉴别文档化不一致的问题,并确保其得以解决。在评审和审计过程中,质量保证对于发现的不一致项在《QA 审计报告》中给予了及时记录,并将该记录提交项目负责人,同时QA人员密切跟踪项目中不一致问题的解决情况,直到该问题得以解决。

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信息系统项目团队的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果,判断它们是否符合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也就是说进行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质量得以圆满实现的过程。我们知道项目质量形成于项目周期的全过程,85%的质量责任在于管理不善。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进度、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地考虑各种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将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都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和控制起来。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 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

    信息系统的集成,不只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的功能,而是要通过网络的建立,将复杂的硬件、软件、业务、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用户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决策、发展规划提供帮助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系统集成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质量建设目标,让客户满意。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目标不仅仅是系统运行正常,而是在系统运行正常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需要,出发点是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1 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因素

    项目实施之前,首先要对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因素,按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1.1 干系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

    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系统集成商、施工分包单位、软件设计分包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软件设计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等。

    (1) 系统集成商要对项目经理资质、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进行评审,确定能胜任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除了必须了解项目团队成员包括网络设计和调试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的特点、经验、技能外,还应了解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管理。

    (2) 系统集成商包括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要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多沟通,了解其执行的标准、规范和质量要求、流程,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

    (3) 对于施工分包单位、软件设计分包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应纳入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对其资质、质量体系、产品质量、施工质量、供货期、售后服务进行评审。

    1.2 现场环境勘察和系统需求分析因数

    自然环境、作业环境、管理环境、系统接入服务环境、供配电输入环境和防雷接地环境都会对系统质量形成相当影响。

    现场环境勘察和客户需求的调查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数据库定义是否合理、适宜、完善,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3 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软件开发设计因数

    系统规划设计将直接影响项目硬件和应用软件、数据库的可靠性、正确性、充分性、合理性和系统运行效率。

    软件开发设计将影响程序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代码逻辑与效率、函数(模块)接口正确性、可测试性。

    1.4 设备材料和系统开发、运行平台

    设备材料的质量、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标准直接关系到项目硬件系统的质量。中间件、系统开发、运行平台、数据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软件产品质量标准将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兼容性、可测试性。

    1.5 质量计划应强调的质量因素

    质量计划对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明确和落实。

    (1) 质量目的是为确保项目完成的工期、实现系统的功能和达到的性能指标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规定质量保证措施、资源及活动应具有的顺序,确保产品的实现过程受控有效,完成的项目满足用户的要求。

    (2) 落实项目实施的管理组织、职责分工、工作程序、项目实施顺序、质量控制点以及技术工艺、方法、工具等。

    (3)风险控制及预防。

    2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

    2.1 质量计划编制

    系统的目标决定了系统的组织,而组织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数,所以质量计划首先是确定项目质量目标,并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将目标分解到每个工作包,并按职责分工将工作包的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每个工作包的输入和输出都必须予以明确。工作包根据项目情况不同,一级WBS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设备材料及软件采购、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售后服务等。

    对于项目分包,必须建立对分包方的管理制度;同时,分包方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计划和实施方案,经过总包方审核后实施。

    建立与项目目标相一致的项目管理组织,明确各工作包的质量责任人。

    2.2 质量保证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质量组织和项目管理组织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主要是执行质量计划(质量管理方面),质量保证组织是组织实施质量活动、检查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

    制定质量活动计划。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制定质量活动计划,如:系统需求报告完成后进行需求评审、设计完成后进行设计评审、现场施工的质量检查、各个阶段质量记录的检查、质量整改闭环检查等。

    2.3 质量控制

    对于在质量计划实施、质量活动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改进。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从不同侧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3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控制点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涉及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深化设计的质量管理、系统实施的质量管理、集成运行测试的质量管理、变更控制的质量管理、收尾及验收的质量管理、保修期的质量管理、保修期后的质量管理。

    3.1 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

    需求分析是系统实施方案的输入,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最困难、对项目成败影响很大的过程。有几种原因使需求分析变得困难:

    (1)用户需求不明晰,理解有误;

    (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

    (3)设计人员理解有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有必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渠道明确客户完善的、真正需要实现且能够实现的、符合可行性方案确定目标范围内的需求。

    (1) 必须按照项目计划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沟通组织和沟通机制;

    (2) 获取客户需求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如调查表、直接与客户交谈、实际参与客户的业务工作、聘请专家、构建摸型等;

    (3) 需求分析必须收集足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必须要有熟悉客户业务流程、规则的专家和系统分析人员参加分析评审以保证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尽可能地分析清楚哪些是稳定的需求,哪些是易变的需求。确定了项目目标,即确立了项目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为质量管理计划提供了依据,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4)  需求分析必须最终形成系统需求文档;

    (5)  需求分析完成后,系统需求必须进行评审和确认。系统需求评审应有用户规划人员、使用者、系统设计人员和业务专家等参加,并形成用户需求说明书。在客户确认用户需求说明书以前,不能进行系统规划设计;

    用户需求说明书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清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2)  需求说明不可有二义性,更不能前后相矛盾。如果有二义性或前后相矛盾,则要重新分析此需求。

    (3)  每项需求均是可实现的和符合可行性方案确定的目标。

    (4)  说明哪些是稳定的需求,哪些是易变的需求。以便于系统设计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5)  最好为每个需求注释“为什么”,这样可让设计人员了解需求的本质,以便选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此需求。

    3.2 系统深化设计的质量管理

    系统深化设计是把需求转化为系统实施的最重要的环节。系统设计的优劣在根本上决定了系统的质量。它要求系统设计人员在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说明书为依据,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结构及可维护性良好的高质量的系统实施方案。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字:安全管理、系统系统、大数据

 

一、项目提出

按照路局安全管理新机制“一个制度、两个办法”(干部现场量化检查制度、站段月度安全管理排序办法、站段安全质量考核办法)规定,全局所有干部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作业人员都要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考核”,建立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站段、车间、班组)基础档案,实现干部管理履职、职工按标作业和各单位、各部门安全管控的动态管理,大量数据信息处理,必须依靠建立覆盖全局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才能确保路局“安全管理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并不断深化。

二、项目目标

依据路局安全管理新机制办法,依托路局办公网络系统,研发建设“安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局干部现场安全检查(检查计划、现场写实、问题整改、月度分析)、职工标准化作业(问题考核)及站段、部门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的统计、分析,确保安全新机制实施要求得到落实。

三、项目实施

鉴于路局安全管理新机制实施时间紧、标准高,本项目采取总体规划设计,边研发、边运行、边完善,是个“短平快”项目,于2013年4月份启动、5月份试运行、6月份正式运行,确保了路局安全管理新机制的按期、顺利实施。

项目实施主要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与软件编制、系统测试和软件的优化、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用户培训、系统试运行和功能完善以及系统投入运行。

四、系统结构

“安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按照实施“安全管理新机制”要求,根据系统用户数量、使用频度、在线时长、数据传输、数据存储、计算能力等各方面性能需求,在考虑充分共享路局办公网络资源的前提下,设置数据库服务器2台、Web应用服务器3台和负载均衡器1台,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五、系统功能

1.问题闭环管理

实行安全检查信息分类、分层管理,实现路局、站段、车间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问题的发现、处理、整改、反馈、销号等自动流转、跟踪盯控。

2.检查计划管理。

提供各级管理人员检查计划管理平台,具有检查计划录入、查询功能,有利于提高检查计划的针对性、均衡性、全覆盖,以及上级部门的检查、指导。

3.干部写实管理。

开发“现场检查写实”和“月度检查写实”模块,提供各级管理人员如实记录管理履职平台,可实现对管理人员履职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网络化和责任追溯,促进安全压力有效传递。

4.综合查询统计

按照业务需求,提供安全问题处理、考核的综合查询、多维度查询功能,可自动生成各级干部量化检查、问题处置,以及各层面安全质量问题考核、干部规范化管理、职工标准化作业奖励等统计报表等。

5.基础数据维护

按照路局、专业部门、站段、车间信息管理员(站段劳资员)管理职责,分别赋予系统维护权限,实现组织结构、人员信息、干部检查量化指标、作业人员奖励系数等基础信息的动态维护。

六、特点和创新

1.系统结构开放。该系统构建路局、专业部门(站段)、科室、车间、班组、个人6级管理结构,涵盖了路局机关各专业部门、各站段、多经和建设等单位,纳入全局15万名干部职工,且可以随生产力布局调整、生产组织变化进行扩展,较好满足了管理实际需要。

2.页面显示直观。采用SOA多层次架构和工作流、数据异步传输及页面模板技术,各专业处室、站段、车间、班组和每名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均有一个页面,使考察各部门、各单位安全状况和干部、职工履职十分直观,实现了“一人一档” 管理。

3.信息查询便捷。依托信息系统6级组织结构,对《安全检查问题单》、《安全监察通知(指令)书》和各级管理人员现场、月度写实,量化指标设置等,按照时间、单位、人员、内容等条件,提供单项和组合条件查询功能,方便信息数据的查询。

4.问题闭环管理。突出“问题考核到人”和问题整改分析,优化调整处置流程。一是运用“模糊搜索”引擎,极大方便了问题录入、查询。二是设计“问题飘窗”,及时提醒处置突出问题,促进了安全问题闭环管理。

七、取得效益

本项目充分利用路局办公网等资源(“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利旧服务器),科学进行方案设计,投入节省,但是所产生的管理、经济及潜在效益是不可估计和巨大的。

1.促进了安全问题有效解决。安全新机制实施以来,全局月均检查录入“信息系统”检查问题4万余件,其中A类以及上问题9千余件,及时检查发现和盯控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安全的隐患问题,统计全局各类事故、设备故障发生件数,同比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有效促进了现场安全管控。

2.促进了安全压力有效传递。该系统实现了干部履职公开透明,促进了干部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检查问题落实到人,作业问题不联责考核。有效促进了干部“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和职工“遵章守纪、按标作业”。

3.促进了干部履职评价完善。依托“信息系统”中检查计划编制、现场检查写实,月度检查写实等功能,实现对各级管理人员履职过程科学、公正地评价,促进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实现安全风险的超前防控。

4.促进了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该系统的研发运用,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构建起了路局直管站段以来,覆盖面最广、最全的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对象直接到全局每一名干部、职工,极大拓展了管理空间,配合安全管理新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安全风险管理的不断深化,必将极大提高各级安全管理水平。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SAP

1.项目实施背景

2002年以来,国内钢铁行业信息化呈现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在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政策引导和国债专项贴息贷款的资金支持下,众多钢铁企业开始着手准备或已经开始新一轮的信息化工程建设。邯钢信息化改造项目经过两年多的认真筹备,于2004年10月正式启动ERP项目。2005年3月8日公司组织召开项目启动大会暨签约仪式,确定采用SAP的ERP软件,一直在集团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全面质量管理也随之展开了彻底的改造之路。

2.新形式下邯钢全面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ISO9000标准浓缩了世界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先进管理经验,吸收了当今许多优秀的管理方法,是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南。ISO9000标准倡导的文件化要求对质量管理制度、标准业务流程的固化起着相当好的作用,但由于文件与业务是可以分离的,企业实际业务运作是否严格按文件要求执行,也就因企业的管理水平、员工的质量意识等因素的不同而相差甚远。因此,ISO9000要在企业长期有效地运行,就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固化手段——信息化技术。而ERP作为一种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固化ISO9000的成果、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是一个企业智慧、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国内、国际钢铁竞争形式日益激烈,各大钢铁企业也进入了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作为在该环节中非常重要的质量管理,如何为企业及时有效的提供真实质量数据以便企业进行迅速决策、及时调整战略方针成为摆在邯钢质量部门面前的大事,“打造数字质量平台、建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本次系统实施的主导思想。

3.SAP的质量管理模块的特点

SAP的质量管理模块和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成本管理等各模块完全集成,横向支持覆盖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理,纵向支持从质量基础数据管理,到质量检验,再到质量判定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实时和准确的质量信息对于公司的领导层进行管理决策是非常重要的。SAP的质量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司的所有质量数据进行提取,并根据公司的实际业务指标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实施SAP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可以帮助企业规范业务流程,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质量成本,提高生产率,改善客户服务水平,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4.邯郸钢铁集团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构架

系统架构是决定一套系统生命力的关键,“产线基础差距大、质检环节多、产品标准复杂、实时性要求高”是钢铁企业的行业特点,基于邯钢本身特点,搭建一个合理的IT架构平台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本次系统实施包含了物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几大区域,质量管理贯穿其中,其系统架构必须考虑与其它各区域的集成性,尤其是生产与库存。。下面几点是该系统架构必须要具备的特点。

4.1层次明晰

位于生产线的各种质量检测设备是最底层质检一级系统,分散各地的化验室成为质检二级系统,各厂质检站人员需要面对可以进行操作的质量三级系统,四级系统成为流程管理系统,是全邯钢统一的管理平台,负责监控下级系统执行状况并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2与生产、库存管理、销售业务完全集成

检验需求的产生是业务事件触发的结果,质量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完成上一个环节的结点,也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起点,只有顺畅的质量管理流程才能保障产销的贯通,从而加快供应链整体反映速度。

4.3高兼容性、可扩展性

各生产厂业务逻辑多样,质量管理方式不一,该系统必须能够处理不同的业务场景,考虑到企业管理日新月异、钢铁并构大潮波涛汹涌、管理架构调整频繁,系统架构必须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式下的管理需要。

4.4管理平台的统一性、执行平台的多样性

邯钢目前具有炼铁、炼钢、型棒、线材、中板、热轧、酸洗镀锌、冷轧等多条生产线,邯钢西区460万吨的精品板材基地也已经破土动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希望体现“大邯钢”的特色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但是不同的质检业务类型:原料、半成品以及成品品种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的质检业务执行模式,各厂需要对执行系统“按需定制”。统一性与个性兼容是该系统架构要面临的挑战。

综合考虑以上各点,结合邯钢实际形成了搭建系统架构的基本思想“充分利用现有一、二级系统,自主开发三级执行系统,实施mySAP方案作为四级管理系统”。系统架构图见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