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务员申论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务员申论试题

公务员申论试题范文1

山东申论历年真题

1.答案提示

从给定的资料看,“泔水油”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没有建立一个正规的、能够消纳北京所有餐饮垃圾的收集网络;有关责任部门相互之间缺乏配合和协调;政府监管不力、对制假售假分子打击不力、处罚条例不健全;餐饮部门为了利益违规操作等。

2.答案提示

别再摁下葫芦起来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也伴随着出现,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虽然各级执法部门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但假冒伪劣产品却屡禁不止。

相关部门查处手段和打击力度不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众多的法律法规中,根本没有授予执法部门实施扣押、查封等行政强制手段的权力。这就给制假售假者提供了机会。而在依法处罚时,由于行政罚款额度较低,交给司法机关处理的条件不够,处罚力度不足,制假售假者仍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治假,不用“重典”是不行的。

执法经费不足,人员配备不够,打假设备落后,严重影响办案效率。由于受经费限制,执法机关的交通工具、通讯器材等装备与制假分子相比相差较远,无法对付集团化、隐蔽性的制假活动。因此,要确保打假部门必需的经费,切实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装备,以提高打假力度。

执法体制不顺,交叉执法、推诿执法现象不断,损害了执法权威。必须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理顺执法体制,树立执法权威。另外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抵制不力,认识不足,为假冒伪劣商品留下了生存空间。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广大群众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抵制意识,堵死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的渠道。别再摁下葫芦起来瓢了。

3.答案提示

为从根本上解决马路公共设施被盗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首先要整治那些销赃的无牌废品收购店。对正规的废品收购店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发现有违规行为就要进行处罚,甚至予以取缔。从根源上截制盗窃破坏马路公共设施的行为。

重视公共设施材料的研制改良工作。把一些金属制成的,如不锈钢垃圾箱换成无回收价值的材料,让不法分子无利可图。

加大对盗窃破坏马路公共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聘请城管协管员日夜在偷盗严重的路段巡逻。

就城市公共设施的保护予以立法,让其成为破坏城市公共设施行为的“紧箍咒”,这样才能依法严厉打击盗卖、破坏城市公共设施的行为。

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增加公益广告的宣传,从而增强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市民素质教育要从中小学生抓起,让其从小树立“爱护公共设施光荣,损坏公共设施可耻”的思想。

4.答案提示

治标须治本

耳闻目睹的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恶劣案件:假酒、假油、偷盗马路公共设施、作为一个信奉法律至上的“法律人”,让我更多想到的是:治标须治本。

“假冒伪劣可以亡国”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真使人不敢设想未来是一幅什么景象,金华毒火腿案声犹在耳,山西假酒案恍如昨日,从偷盗单位的金属标牌到马路上的铸铁路标,甚至“下水井盖”直至危机他人生命安全,这不得不让我们敲响警钟,“不重罚惩治,必将后患无穷。”

不法之徒丧尽天良,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症结何在?归根结底是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受利益驱使,一些人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为了钱可以投机取巧,为了钱可以歇斯底里,为了钱可以丧心病狂,甚至为了钱可以无恶不作,而所有这些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又似乎都是可以原谅的,远不像杀人、抢劫那样不可饶恕,所以,只要不出人命,地方政府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事也有人护着,最多花点钱了事,即使“撞到了枪口上”也不过抓两个“替罪羊”、“倒霉蛋”,一阵风过去一切照旧,造假的依然造假,害人的照样害人,偷盗的过几天依旧换个花样继续,只不过手段更高超了,技术更先进了,规模更大了,花样更多了。所以,要彻底根治这些现象,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严刑峻法”,国家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司法机关严格执法,使违法犯罪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彻底打消侥幸心理,杜绝产生不法获利幻想。

要对犯罪分子给予严厉打击。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违法者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如法国对制假售假者的罚款额度高达100万法郎,并判监禁2年。美国对这类违法者的罚款可达200万美元,或判监禁10年,或两项并处;对有前科的,罚款最高额为500万美元,监禁20年。我国《产品质量法》第37条规定“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销售。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为标准的产品的,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处罚明显过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何况,这些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只要未出现重大事故,行政机关往往罚款了事,司法机关更是不闻不问,致使制假售假者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假冒伪劣行为不仅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从多个方面危害宏观经济环境,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整个市场经济信用基础的建立。有些地方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猖獗,呈现出区域性造假,集团性、团伙化作案,造假数额大、品种多的趋势和特点。造成假冒伪劣行为打不着、打不疼、打不死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律制裁力度不大,监督处罚的力度不够,犯罪分子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他们预期的犯罪收益大于成本。因此,要彻底根治造假行为,铲除滋生造假行为的土壤,真正形成威慑力量,必须严格执法,严肃惩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

公务员申论试题范文2

尽管有了《物权法》,“拆迁”之难却未见缓解,各地政府、开发商千方百计寻求“拆迁之道”,北京市酒仙桥地区的“票决拆迁”即是一种。

北京规模最大的危旧房改造项目,由群众投票表决拆迁进程,应当说是值得称道的好开端。它表明了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民意,赋予民众更多的决策参与权。

但这民主的“票决拆迁”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恐怕“票决拆迁”的实施需要一些必要条件,至少须先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是否社区居民都认可该地区必须进行改造?

据报道,此次投票并非针对“社区改造项目”本身,而是针对为实现社区改造而进行拆迁的具体方案――也就是说,对于该地区是否全是危房,以及是否需要改造,在“票决”之前,还需要听证和民意征询。

其二,是否每户居民都有绝对的房产支配权?

从报道的情况看,酒仙桥地区房屋产权结构复杂多样。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显示:该地区危改涉及的房屋包括近5000户无产权住户。这些占绝大多数的无产权户,如何有权决定该地区拆迁方案的意见?

尴尬的“票决拆迁”其实反映了当下城市建设的困境――城市商业地产市场化与低收入人群住房社会保障之间的纠缠不清,导致商业地产市场化的不彻底,低收入人群住房社会保障的不充分。

于是就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政府想通过商业开发提升地产价值;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商业开发,改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条件,将“危改”与“房改”合二为一。

“以房改带危改”,看起来似乎“一举两得”,事实却往往难以如愿。这可能导致由政府承担的“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责任,被转移到开发商身上,而开发商借此向政府申请额外的优惠政策,地产市场因这些额外的“社会责任”及优惠政策而无所适从。至于低收入人群,其住房保障是否到位则要碰运气――开发商不来,搬迁便是奢望;即使开发商来了,也要看开发商在紧盯经济效益的同时,是否兼顾了社会效益。

公务员申论试题范文3

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6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1月10日宣布,今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一律不再实行票价上涨,今后也不再上浮。至此,节逢年关之时,旅客不用为“一票难求”的同时再遭受票价上浮的“春劫”。这一政策实行后,将有数千万旅客直接受益,因此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纷纷为之鼓掌叫好、额首相庆。要知道在强大的垄断行业面前,普通民众既没有讨价还价“用手投票”的权利,也没有另寻出路“用脚投票”的自由。铁道部此次举措可以说是民本理念的回归。

2、当接到铁道部取消今年“春运涨价”的消息时,远在山西的郝劲松当时就跳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心口上悬挂的那块大石终于得以落下,“我认为这是民意的巨大胜利,这次胜利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样本。”“我深信我的力量能够产生蝴蝶效应,让更多个郝劲松都做拥护公益的事,我会是那个渺小的水分子,一旦受热则会让整锅水沸腾,民意不是个别人的事,其实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关键是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

3、今年春运火车票不再实行票价上浮制度的消息一出,好评如潮。有人将其归功于郝劲松的不懈努力,有人认为是民众的胜利,也有人认为是“铁老大”顺应民意的结果。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决定酝酿了一阵子,与外界盛传的“郝劲松致信铁道部部长呼吁春运不涨价”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铁路惠民。

4、铁路春运票价浮动方案始于2014年,首次对社会关注的春运铁路客运涨价问题举行全国听证会。铁道部当时拟订的调价报告认为,2014年铁路春运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最高涨幅拟为30%-40%。听证后,铁道部通知,2014年从北京始发的新型空调车和普通列车,在原票价基础上硬座上浮15%,其它席别上浮20%。2014至2014年的春运火车票价上涨未举行听证会,而调价幅度与2014年上涨情况相同。

5、持铁路春运票价上浮观的人坚持认为,这是为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需矛盾,铁路春运车票涨价对春运高峰客流所产生的削峰填谷、调节客流作用明显。乍一看,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这一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价格杠杆必须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才能起作用。而铁路运输却连有限的竞争都没有,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同时,“削峰填谷”也好,“调节客流”也罢,其最大悖谬在于,本该以运输旅客为目的的铁路部门却以涨价手段力图阻止旅客的流动,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关于其价值取向的拷问。

6、再高的票价、再拥挤的火车,都无法阻挡回家的路所承载的浓浓亲情,这有关文化传统,无关垄断地位。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国人最具传统的节日。每至春节,离家在外的学生、打工者,多会选择返家团圆的方式欢度春节。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旅游流骤然聚集,形成极为庞大的客流。这一切都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这种“经济无涉”的文化传统,如果让垄断者的“局部让利”被涂抹上浓重的道德油彩,就会蒙蔽垄断者最本真的沉疴。

7、春运涨价之所以引来骂声,关键是人们对这一非市场化行为的目的产生了质疑。早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春运涨价就被全国政协委员王翔指为双重违法:缺少价格听证违背《价格法》,车票涨价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近年来,很多人大代表和法律工作者纷纷从经济、法律以及政策等多种角度对春运涨价提出质疑,“维权斗士”郝劲松无疑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代表。然而在最近一次与铁道部的交锋中,他却再次败下阵来。2014年12月1日,郝劲松状告铁道部春运涨价程序违法一案在北京市中院一审落判,法院当庭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虽然无数人都曾经指出春运涨价有违法律规定,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可。由此不仅给了铁路部门随意定价的自由,也使得他们可以任意挑选一个合适的机会抛出所谓“不上浮”来俘获民心,普通民众还是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切,而没有任何表达意愿的机会。春运不涨价的结果当然是好的,但是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以及民意的监督,铁路部门依然是在以个人喜好左右着票价的走势。

8、在票价不浮动的好消息中,我们丝毫看不到权利支配决策的影子。一次次的诉讼,以及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陈情书,甚至包括其背后的强大民意基础,都曾经试图以法治作为阿基米德支点,在垄断的夹缝中,撬起垄断者习惯性沉重的傲慢,但这些尝试在垄断者的强势面前无一幸免于失败的命运。

9、铁道部取消春运涨价的作法,让人看到了其逐步改变非市场化行为,彻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努力和决心,但被垄断者所扭曲的价值规律,所能决定的只是垄断的强度,而强度的伸缩注定永远都无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通过正当程序伸张的权利以及“鲶鱼效应”式竞争机制的引入,我们的想象能够走多远,垄断者的春天就会有多么的坚挺。

10、铁路客运原本就带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特点,涨价与否应当征求消费者的意见,以及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反对春运涨价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春运涨价涉嫌程序违法也屡屡被人提及,春运不涨价本应成为一种常态,铁道部的表态显然来得太迟了一些。其实,按照价格与服务对应原则,旅客购买了同等价钱的车票,理应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服务,而囿于铁路部门的实际能力,春运时的服务质量普遍大打折扣,这时候车票不但不应该上涨,反而是应当下降才合理。

11、民众一次次对准春运涨价开炮,并不仅仅只是希望得到“不涨价”的结果,而是希望借此机会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借助于法律武器同各式各样的垄断行业展开博弈维权。从这种意义上说,程序的正义其实比结果的公正更重要。

12、铁道部最近宣布取消铁路春运客运票价浮动政策,并承诺在春运期间努力增加运力,加强调度管理,改善乘车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从过去以“削峰填谷”为理由涨价,到现在的价格回归,反映了政府在价格管理上认真遵循了“以人为本”理念。

13、随着铁路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上浮,一方面,民工流、探亲流、旅游流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另外一方面,春运的流向和流量更加集中。这都将使春运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考验。要知道,春运维系着交通、卫生、饮食、安全等诸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运中会不会出现诸如过度拥挤,黄牛猖獗,服务缩水,盗贼横行等现象呢?如果真是如此,即便是春运火车票降下来了,恐怕仍然会有大量旅客走不快,走不好,甚至还会让一些旅客的回家之旅变成了“伤心之旅”。

14、春运从来不只是一种单纯经济现象,它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春运维系着人们的迁徙自由,还关联着流动人群的人身权、财产权。惟有真正提高春运的服务意识,保障旅客的基本生理需求和人身、财产生命安全,使他们快速、准时、平安、舒心地回家,才能真正实现今年的“以人为本”与和谐春运这样的目标诉求。

15、针对铁道部规定今年春运火车票价格不再上浮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提早做好准备,拿出可行的应急预案。这也就要求,必须把交通、卫生、安全等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分配,实现诸如票价销售畅通、信息上报及时、便民措施到位、打击黄牛与不法分子等等目标诉求,最终达到改善和优化春运的整体环境的目标。

三、申论要求

公务员申论试题范文4

一、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题型特点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实行省部级职位和地市级职位分卷考试,其中省部级职位的题分别是:第一大题两道小题均为语义类分析题,第二大题为启示类分析题,第三大题为公文报告的内容要点,最后一道为大作文。地市级职位的题分别为:第一大题两小题是概括题和语义分析题,第二大题是直接对策题,第三大题是公文宣传纲要,最后一道为大作文。以此,可以分析概括出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题型主要有以下特点:

1、首次采用分卷考试,侧重点和难度略有不同。省级以上职位的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体现领导能力和全局管理能力;地市级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体现在具体的题中则表现在省级以上的第一、二大题均为综合分析题,而地市级的第一题有概括题并且第二题体现为传统的对策提,难度系数相比较更低一些。

2、综合分析题占的比重与往年相比直线上升。通过分析题来间接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概括题和直接对策提的考试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职位的申论题中已经找不到直接的概括题和对策题了,地市级的题还出现了概括题和对策题,但分值已逐渐减少。由此看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难度也在逐年的增大。

3、公文题卷土重来。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职位和地市级职位申论考试均考了一道公务写作,虽然对公文格式没有做严格要求,但由于考生对公文格式和内容都不了解,加大了考试的难度。

公文写作在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以演讲稿的形式出现过,2014年则是关于交通拥堵的报告,直到2014年又卷土重来,这无疑给广大考生提了个醒,也指明了方向——公文题型必须重视。

二、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趋势

从上述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题型特点可以预测以下几点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趋势:

1、直接概括题和对策题作为传统基本题型仍然有其可考性。对广大考生来说,这两类题型的难度较小,比较容易得分。因此需作为基础来复习。从命题上来说,虽然考试的比重下降,但在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的可能是还很大的,尤其是对于报考地市级的考生来说,这两类题型考查的可能性更大。

2、综合分析题必然是重点题型。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命题趋势可以看出,综合分析题已经愈来愈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不管是省级还是地市级申论题中都明显的加大了对于分析题的考查,传统的直接概括题和对策提比率逐年下降,这也就提醒广大考生,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到综合分析题上。

公务员申论试题范文5

论文摘要:《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阅读给定的背景材料是其中最基础的环节。在阅读的基础上,首先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其次把握好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学会思辨性思维,来斟酌材料,选准突破口;第四,在杂乱的材料中要把握好主次关系。唯此,才能把握好给定的材料。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指出:《申论》考试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试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阅读材料、概括内容、提出方案、进行论述是四个主要环节。这四个环节前后衔接、互相呼应,共同构成“申而论之”的整体。而阅读理解给定的材料则是其中最基础的环节。一般来讲,《申论》给出的背景材料约1500—3000字左右,其中心为某一社会热点、难点或焦点问题,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社会方面,也不偏重于某一学科领域,而是尽可能地全面铺开,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诸多方面。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申论》的背景材料常常由几十个或十几个文字子材料组成(甚至包括一些图表)。这些子材料的内容都具有相关性或连带性。子材料的排列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是错落杂糅的综合体。纵观近几年《申论》考试的材料,其组合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按材料反映事件的性质来组合(或时间、案例、或社会现象)。各个材料紧紧围绕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摘录一组具体事件或社会现象,组装而成。各个子材料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是一种横式组合。如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二)中,就“PPA”被列为禁药一事给出的材料,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国家,甚至不同药品含此成分的不同反应来组成的;第二种,按时间发生的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来组织试题材料,各则子材料之间环环相扣,共同讲述某一社会事件,具有复杂案例的特色,是一种纵式综合,复式结构。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材料,就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的。

要顺利通过阅读这个环节,应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领会出题者的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为什么选择这些背景材料,它究竟要考查应试者什么?命题意图是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出题角度不同,答题也应有不同的针对性。纵观近几年的《申论》试题,其背景材料都是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来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如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2002年的互联网问题; 2003年的安全生产与伤亡事故问题;2004年的汽车业的发展与交通拥堵问题……这些问题是国家、社会、个人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理所当然也会受到命题者的关注,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与国家发展,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出题者正是从“热”与“实”的角度入手,考查应试者认识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映了命题与未来职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命题者的求实、务实精神。

二、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

快速浏览,是了解掌握材料的第一步。把给出每条材料都看明白,不能遗漏;要全面熟悉背景材料所包含的内容;由于是一组或几组临时拼凑在一起的材料,在阅读时就要找准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

纵式材料,可按不同时段来划分材料内容。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试卷,给定材料的中心事件是“一桩复杂的噪音扰民诉讼案”。噪音污染引发的连环事件涉及居民群体、个人、印刷公司、市、区两级环保局及市、区两级法院,背景材料内容彼此交错,纷繁复杂。材料中出现的时间按顺序排列如下:1997年2月—1997年6月—1998年8月—1998年10月—1998年12月—1999年6月—1999年10月—1999年10月后的3个月,而且时间还可以划分为“噪音污染—上访—改造—起诉—再诉”等阶段。阅读横式组合材料,可采用分类划分的方法,根据不同性质来划分类别,如2001年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关于含有“PPA”成分药品遭禁一组材料中, 1、4、5、6说明中国、日本、墨西哥甚至英国各级政府的反应; 3、9是律师、百姓专家的质疑、反应; 2、7是医药公司新药的迅速上市;10是北京市药监部门对“康泰克”药品的反应。通过分类合并,原本杂乱无章的材料就变的条理清楚。

三、学会思辨性思维

随着《申论》这种命题的逐步深入,它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所谓思辨性思维,就是在给定的材料中,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2002年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关于“网络热”的一组材料,如果理解为仅仅说“网络热”这个社会现象,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质是说“热”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其次要善于从性质矛盾的子材料中,学会辨证思维,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所谓社会热点问题,不是简单地说好或说坏的问题,还以2002年《申论》试题为例,材料1、2、3、6都在说网络的危害,广告满天飞,扰民信息不断,甚至引发刑事案件不断;而材料有在说网络对社会的好处,商务办公的自动化,现代教育的远程化。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思考这一现象究竟是利大?弊大?该肯定?该否定?假如肯定,又如何克服不利?假如利大,又如何纠小弊?只有在思辨的基础上,选定立足点,从矛盾处选准突破口,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把握材料的主次关系

《申论》给定的背景材料文字很多,内容复杂,除有用材料之外,还包含着许多干扰考生阅读的次要材料。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全面把握背景材料,对材料的筛选就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筛选的原则一是考虑命题意图;二是考虑在具体表达要点中的关系。关系密切可善用之,关系不大可概括或不写。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申论》试题中关于生产安全与伤亡事故的社会热点问题材料1中,万载县工商局几名值班人员的讥笑与不屑,烟花鞭炮管理局的女干部的怪论,可以说指出管理者的麻木、漠然,但它与真正的主题之间关系究竟有多大呢?三是考虑特定情景,《申论》考试中往往有一种模拟场景,模拟场景所需材料,就是它的客观事实背景,其它则次之。如2003年国家《申论》考试中有一命题“以烟花厂发生爆炸”为题替领导写一即兴讲话稿。它的背景材料只能是紧紧围绕此一爆炸事件为背景,其它则暂可不提。

总之,阅读给定的材料是第一步,在阅读的基础上要学会分析,在思辨的基础上,要学会概括。唯此,才能把握好材料的主与次,是与非,才好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公务员申论试题范文6

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为例,这则材料是讲网络的出现和迅速扩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概括材料后大概可以将影响分成两个方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在问题中,要求应试者就给定材料中反应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在对材料进行分析之后,若是对互联网的影响这样的话题不是很熟悉,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答案。更引申一步,就是说解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所反应的问题的大的背景有所了解,否则很难做出合理的答案。

研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一份有水平的申论试题,绝不应该是让应试者一看就通的试题,决不是一则材料一个内容,内容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的试题。

以201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为例,这份试题有24则材料,在公务员考试中材料绝不算是少的。这些材料的主要话题是说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浙江政府企业积极献计献策,度过经济危机难关。其中从第材料9开始便是谈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在材料21中谈到一家加工企业,以前经常接国外定单,老板悠闲得很,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再也清闲不住了,并且面临倒闭的危险。企业的老板说我这是一家小型企业没多少家底,亏不起,还不如趁早关门,若是孤立看这个材料,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显得多余,但若是联系前面的材料12便会发现,这则材料同材料12其实可以联系起来,它们都是讲在经济危机关头要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共同度过难关,这样以来两则材料便很好的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