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历史研修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培历史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培历史研修总结

国培历史研修总结范文1

--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培训总结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四、教师要重视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国培历史研修总结范文2

经上级教育部门推荐选派,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广西师范大学高中思想政治培训班的学习,如此宝贵的机会,如此高效的平台,如此优质的资源,让我深有体会、受益匪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顾培训学习的短暂历程,却像迈上了一条遥远的朝圣之路,现结合我区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将个人参加培训的启发和认识总结如下:

一、关于参加国培计划的几点感悟

1、深刻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组织的高级别、高层次、高水平的培训活动,对每个教师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在科学而紧凑、灵活而生动的课程设置下,一方面,让我们有仰望星空的机会,插上思想的翅膀,扬起智慧的风帆,使大脑得到充实,使心智得到开启,使能力得到提高,使情感得到升华;另一方面,让我们克服了现实生活中的惰性,打开通往学术科研的大门,对材料进行分析,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经验进行总结。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校园、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而国培计划只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不断学习、积累、反思、创新,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

2、深刻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参照性

此次国培让我们每个人都体验了一次充实而深刻的精神之旅,这里有高山仰止、高屋建瓴的泰山北斗,有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还有团结友爱、真情流露的良师益友,整个培训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大餐和文化的盛宴。本次国培的培训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以实践活动为辅,兼有相应的主题活动,具体形式有专家讲座、师德沙龙、学员交锋、课题论证等;课程设置既有教育理论指导,也有教学实践分析,涉及内容有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反思、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创新、科研论文写作、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生活化、教材分析等方面。如此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对我区开展各类别、各层次的师资培训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值得大力借鉴和推广。

3、深刻认识到角色转换的多样性

学生角色。在菁菁校园里,我重温了做学生的那种感觉,陌生而又亲切。在十天的学习中,课程之多、内容之广、容量之大,我却依然动力十足、兴趣盎然。追本溯源,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也许,多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看世界,许多问题便不是误解和无解,而是顺理成章的理解和正解。

伙伴角色。培训班共50位学员,分别来自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求学上进的青年人,有学校的管理者,也有一线的学科骨干,类型丰富、个性突出。在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对比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有亮点才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在这个老中青组成的集体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做不了工作的同事,却成了人生的伙伴。

驴友角色。“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山清水秀的桂林,不仅以自然风光闻名天下,历史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如桂林的靖江王府、阳朔的西街和“印象刘三姐”、兴安的湘江革命纪念碑和千年历史的灵渠,都充分放映了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力量和智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决定不了思想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去能延伸视野的广度和心灵的宽度。

二、关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

在学习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我区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内地许多省市一样,花了很多功夫,下了很大力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思想和行动如何一致,形式和内容如何统一,经验和创新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如何权衡等等。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过程,越是充满困惑和难题,越是要明确方向和目标。现阶段,我们应洗尽铅华、回归本真、坚定信念、凝聚共识,牢固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做好反复压缩、解压、重建、提炼、升华的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现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进进教室、进课堂、进头脑、进生活。

2、坚持课改实践不止步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内地多数省份实施新课改是在巩固的基础上优化和提高,而我区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不仅要追求优化和提高的目标,还要克服“木桶效应”,弥补自身的各项短板,因此,的新课改本身就存在太多的特殊性。不怕改革阵痛,就怕半途而废。新课程改革渐渐进入深水区,需要敢于探索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好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关系,既关注过程,也明确目的,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区情、校情的实际,注重经验的积累、案例的分析、资源的开发、理论的归纳和方式的创新,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在积累中实现飞跃。

3、坚持课改跟进不懈怠

国培历史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本研修;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How in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does do research promotes the teacher of English specialized growth

Huang Chunying

【Abstract】Discusses together after my school English group all teacher, how in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does do research promotes the teacher of English specialized growth, the concrete procedure summarizes for the following several points: Carries out the small topic research; The making standardization collective, explores the practice positive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method, the apply theory to reality: (1) builds the atmosphere, promotes to do research; (2) grinds teaches a body, the promotion teacher of English specialized growth, the whole staff participates in each kind of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research activity, the foothold official duty, the attendance in the study: 1) constructs “the research activity and the resonsideration” does research the pattern. 2) builds “the cooperation altogether wins” does research the culture. 3) launches the class document discussion. 4) leads all teacher by the backbone teacher. 5) expert course. 6) in campus making thick book fragrance.

【Key words】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does research; Teacher of English specialized growth

富川二中的现状犹如她的历史,是缺少底蕴的、是稚嫩的。我们学校长期以来需要有狮子般号召力的核心教师,有狮子般潜力的学生。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谦卑有余的,学生是老实听话的。因此,我们始终不懈地改变着自己,充实着自己,完善着自己。我校英语组注重校本研修,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活动,解决课程中的多层次问题,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新课程改革中全新的教育理念。什么是校本教研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曾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我校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主线,着眼教师成长,在校本研修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我校英语组全体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校本研修中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具体做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开展小课题研究

我校英语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小课题研究。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的校本研修活动。小课题研究针对各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确定。例如2011年3月份,学习“有效观课议课”要求转变观念,认真学习观课的相关理论;亲自践行,体验观课的乐趣;同伴分享,打造观课文化。并且坚持“合作共赢”的专业成长理念。而且深化专题论坛。专题论坛是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这种研修主要有专题研讨。专题研讨,内容主要是基于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如“对中考命题和总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校本研修中的共同体”、“有效观课议课”等。这些要研讨的问题一般提前定期,供有兴趣的教师钻研。参加研讨的教师要围绕专题查阅大量资料,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有的还要进行调研访谈,并且要应付同伴的各种质疑,这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当然也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提高。

2 打造规范化集体,积极探索实践

探讨不同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如下心得:

2.1 营造氛围,促进研修: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学校一是要求全体教师要内化学校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新增英语专业和教育理论类报刊杂志,不断拓宽教师的阅读视野,如《英语沙龙》,《英语辅导报》,《世界英语周报》《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卡尔维特的教育》等等 。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为进行校本研修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研训一体,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全员参加各种校本教研活动,立足本职,勤于学习:研训一体,研教结合,避免研教两分开是让教师能接受的、最有效的校本研修途径。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校本研修的整体思路:即以新理念为导向,以常规教研带弱师、以主题教研促强师、以教学反思促个体进步、以课例研究求共同发展,通过多种模式的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1 构建“教研活动与反思”研修模式。我们结合县教育局“送教下乡”活动和“走进新课程”项目培训,引导教师在认真自学有关新课程培训资料的基础上,经常化、系统性的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探索,并作出理性的选择、判断与整理。这种反思既可以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审察自己的教学历程,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又可通过与其它教师的交流来反省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调控能力,对所有教师的后续专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校英语组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参加英语继续教育培训,部分教师参加英语国培,这就充分利用了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员参与。其中,英语校本研修内容有阅读教学,结合县英语教研活动,在县教研员周桂平主任的带领下,送教下乡,我校蒋联凌教师在柳家初中进行了阅读教研课,庞梅芳老师在石家初中进行的教研课收到良好的效果。杨江霖教师进行的口语教学得到全县英语教师的好评等。并且,每一份校本研修教案都是详案,都有具体的操作过程,都包括了3-4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全校的英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本年级的教材,选用了部分他人的校本研修方案,并加以修改,使得各年级都有本可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连续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是我校教师的共识。教师反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我校提出了“一课三思”:即:课前思、课中思和课后思。“课前思”主要思: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所设计的活动哪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条件会影响课件的效果等等;“课中思”主要思:突发事件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课后思”主要思: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设计等等。鼓励教师一月至少写两篇反思,真正做到“研究一点,实践一点,总结一点,提高一点”。

如今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记录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有用的“精彩”和疑惑之处、或记录教研活动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并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已成为习惯。

2.2.2 营造“合作共赢”的研修文化。我们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形成研究型教师群体。过去教师大多数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的所有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如今我们倡导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合作性教学研究,努力营造“合作共赢”的研修文化。 今年五月份我校英语组配合学校申请第三届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评选,虽然是否获胜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我校英语教研组所做的努力获得了县教育局的一致好评。

另外要求所有老师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做到课前熟悉教案,课上灵活运用与调整,课后认真反思,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最高效。每个年段如果有两位老师上课的话,请两位老师之间互相(或每个备课组)认真研究教本、学情等,合理安排课时。备课之前全面计划好每个学期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备课时把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写清楚。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上课时坚持常规部分不松懈,教材内容讲解清晰,示范准确到位。尽力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受益。课后进行认真总结与反思,并在教案后做好小记。 集体备课一直是我校校本研修的共识,一周两次,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课人;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作业、统一检测。中层和校级领导必须参加集备活动,以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消除薄弱学科,实现全盘推进,整体滚动。主辅(个人)初备――集体研讨――课案生成――个性设计与反思。具体操作办法是:事先确定一名主备教师(对所备内容重点准备并做出教学设计),其他教师为辅备教师。主备、辅备教师均应提前个人钻研,提出教学设想及需要讨论的问题;主持人按既定时间组织集中研讨,主备教师抛出教学设计及研讨的问题,辅备教师提出各自见解和修改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集中讨论,尽量达成一致;主备教师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和专家点评,在尽短时间内(或当场)修改,形成集体研究的教案并发给大家;教师对集体教案再修改,形成个性化的教案。授课后,写好教学反思笔记,为下次集体备课做准备。

这种集体备课的实质“合作共赢”,它突出集体的交流与反思,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无论是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选手,还是为全市“送教下乡”提供的“示范课”、“观摩课”等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团队精神也在此得到彰显。

2.2.3 开展课案讨论。校本研修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校本研修的源头活水。我校采用“课案讨论”的方式进行研修,着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课案讨论”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立足课堂,提出问题――合作交流,研究问题――实践献课,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拓展问题。 本教研组撰写的“Unit 6I’m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通过课案会诊,教师们互相研讨,共同实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基本上达到了“研究一节课,促进一群人”的研究效果。 因此获得了“国培班”优秀课例奖。正是这种积极探索,团结奋进的精神让我们拥有了令人骄傲的业绩,也让我们收获了荣誉。在2010年校级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中,我校英语教研组荣摘桂冠。每年中考,我校学生英语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名列全县第一。

2.2.4 以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学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让骨干教师现场指导。骨干登台不仅仅是介绍经验,搞辅导,更重要的是用新理念对一线出现的教育问题进行理性化解读。如通过听课、课题研究、教育著作研读、外出学习、调查访谈等途径获取大量信息,经研究整理提炼,在论坛上进行针对流和展示,接受教师们的质疑问难。在互动式研讨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这既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又有助于骨干走上名师之路。如2011年6月1日,贺州市英语教研室的关善照教研员来到我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通过与教研员的对话我们意识到,只要在专业领域努力奋斗,不断完善自己,人人都可以成为名师。八步区实验中学的黄老师,从毕业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学习,年纪轻轻地就已经是一名高级教师,而且在八步享有盛名。

2.2.5 专家讲座。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做专题讲座或与一线教师开展面对面地对话和交流。我校英语教研组全体成员到贺州市参加了“英语教师全员培训”项目,授课教师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富有教学经验的傅老师。在听完课之后,我们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既像“洗脑”,又像“引路”,使教师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另外,我们还定期组织教师观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李镇西教育光盘,为教师的学习、课题研究、课改实验等做有力支撑。

2.2.6 在校园打造浓厚的书香气。人的精神靠什么?靠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研读教育名著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为此进行了一项打造“书香校园”的教师读书活动,我们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名著,并联系实际完成不少于6篇读书心得,每月在组内或学校进行一次交流。《校本研修专论》、《团队的力量》、《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框架下的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等等。以教研组为单位,从百部名著中精选一本,大家共同研读、交流。全体教师可就某一问题利用教师论坛或校本研修时间进行研讨。除读教育名著以外,我们也认真学习继续教育指定的书籍,如《赏识你的孩子》、《怎样观课议课》等等。

3 教研心得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我校英语组教师获得如下收获:

3.1 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发展目标定位,学习和研修内容选择,学习研修的形成选择权和自由教师自己把握,从而调动了教师自主研修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2 改变了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方式,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抓手。教师的自我发展目标非常明确,而且是自己定的,不像以往的硬性规定要求,可望而不可及,经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成目标;研修内容也是自己选定,符合自身基础条件和发展要求。

3.3 激活了教师研修的动力机制。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熏陶和“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的大环境和氛围感染下,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成就感,促成教师产生强烈的发展动机和欲望,自觉融入到教师研修活动中来。

3.4 为教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在研修活动中,无论是研究还是进修培训,都能始终围绕课堂教学实践这一主渠道进行,这就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注入了新的活力。

3.5 有助于骨干队伍的梯次建设。因为教师发展目标的层次化,促进了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也带动了以高带低“传、帮、带”活动,呈现出层次鲜明的教师队伍。

3.6 使二中的英语组教师得到县教育局得一致好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校本研修是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我们将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进一步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让老师们快速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切实改进教师教学策略和方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海洋出版社,2006年

[2] 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

[3] 叶澜主编.《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国培历史研修总结范文4

构建“大学区”,打造优质、均衡教育

2014年10月开始,合阳县教育局全力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立足合阳教育发展实际,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机制创新着手,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合阳县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分布状况,按照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和名校引领、相对就近、城乡捆绑,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组建成立11个大学区,其中普通高中1个、初中3个、小学4个、学前3个。全县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园)长担任,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园)带领下,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轮岗交流等新思路、新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用2~3年的时间,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示范引领、输出理念、共享资源、集团化发展等办法,引领带动成员学校实现捆绑式集约运行,通过互通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县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高,逐步实现全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较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八个统一”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大学区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学区内学校相对集约的“八个统一”:即“统一学校管理、学管理、统一设施共享、统一课程资源、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1)统一学校管理: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研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向性管理策略,建立系统性制度及运行机制。(2)学管理:学区内建立共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并确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对备课、上课、作业及教研活动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落实和评价。(3)统一设施共享:各成员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室、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互通有无,合作共享,有效利用,资源增值。(4)统一课程资源:各学区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试题库和各类电子平台等方面相互借鉴和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共享。(5)师培训:以国家、省、市、县、学区五级培训计划为依托,倡导以学区为单元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区内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团队。(6)统一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由学区长学校统一安排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统一质量检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要求,对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诊断,并按照质量发展目标和指标要求,全面考量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增幅变化情况。(8)统一校园文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挖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国学经典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文化、校园文化。

“时间表”是合阳立下的军令状

1. 探索试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借鉴西安市大学区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合阳县工作实际,制定全县“大学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学管理、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典型引路、实践推动。各学区根据县局实施意见制定好本学区“大学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尝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2. 有序推进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在总结探索试行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秋季,全县各学区按照方案实施步骤,结合实际,重点在“统一学校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尝试,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打造特色。

3. 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实现大学区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1.实施学区长负责制。

每个学区设视导员(兼职)一名,视导员由县局确定;学区长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校(园)长担任;副学区长若干名,由成员学校校(园)长担任。学区长领导学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每月召开一次“大学区管理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学区内成员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学区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学区内先进管理经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各学区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学校分学科或分学段教师工作例会,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讨论本学科本年级教学工作。学区长学校每学期总结汇报大学区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大学区工作总结会。

2.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扩大办学效益,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学区内教师、校长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双向有序流动。学区长学校每年向成员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带动成员学校发展。二是建立学区内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科教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等,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学区长学校满6年的专任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人数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其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应占到交流总数的30%以上。

4. 实施“大学区”捆绑式考核。

大学区工作实行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捆绑考核机制,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实施,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和年度工作规划,提出具体考评方案,对学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综合考评。对学区长、副学区长的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评优树模、校长任用的主要依据。

开展学区研修,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借助大学区管理平台,遵循“面向全员、整体推进,聚焦课堂、注重实效,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县成立了11个学区教研组,结合学区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推出了学区研修模式。该县教育局成立了业务指导、学校包联和督导检查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夯实主体责任。业务指导组包括教研室、电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分别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教师培训、体艺活动、劳动实践培训等工作;学校包联组由局领导学段包抓,以股室为单位分学区包联,股长为包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督导检查组由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主要任务是督导检查大学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大学区实施过程中,三个工作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强力推进。

该县教研室指导学区长学校成立了学区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学区间送教送培,校本研修、学科研修活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学区为中心的科技节、艺术节和各类比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艺教师培训、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举办学区校长课改论坛,每月一个主题,扎实推进课改取得新成效。各校长根据本月研修主题,认真梳理交流学校课改点滴做法,分享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达成共识后,对下一月学区研修工作进行安排,引导成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研修工作。成立学区大教研组,开展学区研修。中小学大教研组以高效课堂为主题,分学区开展讲座解读、“听――评――议”课例研讨、跟进培训等系列研修活动。学前教研组主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开展研修活动,先后开展了现场诊断、五大领域“课例研修”和大学区管理制下的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城关小学区提出“引领、协作、共进”的学区发展理念,组织学区优秀教师“7校滚动授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财力倾斜、承担学区学生活动全部费用,调动了成员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城关二小学区提出学区管理的“8大目标”,建立了学区管理QQ群,实现了学区管理信息化。第三小学学区开展的“需求式”送教下乡和“相约星期五”师训工程,赢得了成员学校的一致好评。城关中心学区提出的大学区管理“例会、教研、活动、宣传”四项制度,提出质量检测“6统一”要求,推动学区学校实现了4个转变。城关中学学区利用教师资源优势,组织成员学校骨干教师来校跟岗实践锻炼;发挥远航文学社辐射带动作用,在学区学校开展了“彩云之南”作文竞赛,在《意林》等全国学生刊物发表习作600余篇。实验中学学区,以1268德育工程为抓手,在学区学校教师成长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承担了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场会;第三中学学区发挥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作用,在教育科研、质量监测上加强统一协作,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达到有的放矢、共同提高之目的。

校园艺术月让学区更富有特色

今年5月以来,合阳县教育系统在全县范围开展以“激情五月 礼赞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均举办了校园艺术节活动,活动以班级、学校、学区、县级四个层面自下而上逐级开展,多所农村学校校园艺术节活动为首次举办。各校园立足校情,举办了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如城关二小的“乐德教育”艺术成果展、甘井镇中学的“我梦最美”梁山校园文化展、县幼儿园学区的“七彩童心中国梦”、县中心幼儿园的“乡土文化润泽童心”等。

国培历史研修总结范文5

关键词:教师培训;均衡性;科学性;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79-03

多次在会议中指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要狠抓师资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受到了一致的和高度的重视,丰富而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项目也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激流勇进,在投入不断增加和教师培训流量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强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和均衡性等诸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和时代任务。

一、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培训均衡性认识不到位

对近年来石家庄市举办的“三支队伍”培训(教师、校长和管理干部)和河北省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进行区域和层次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乡镇一级的参训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县级中学和市级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以2012年“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例,在8个项目共计92000人的培训中,真正面向基层乡镇中学教师的只有一项,且为短期培训项目,计2300人,仅占总培训比例的2.5%。再以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为例,乡镇学校参训教师的比例仅占10%和15%,在参训教师中,中学一级职称比例分别为69%和81%,中学二级职称比例分别为5%和1%,中学三级职称比例全部为0。以上数据说明,教师培训多覆盖在层次较高的对象,大多在优中选优,而没有真正实现雪中送炭的目的,培训的均衡性不够。

(二)培训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够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基本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上已经不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为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带来了挑战。在传统的培训课程设置中,空洞而单调的理论课程总是多于教学实践指导类课程,这样的培训无法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他们的满意度也比较低。

针对传统课程设置的弊端,现在的多数培训机构往往采取尽量减少理论类课程,增加教学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参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但这样“缺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课程设置是一种贴膏药式的按需施教,只顾及参训教师业务技能的显性发展,而忽视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和隐性发展,无法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化持续发展的潜能和原动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素质决定于教师的素质,学生素质是否全面决定于教师的素质是否全面,学生是否有创新能力决定于教师是否有创新能力,所以,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学术水平、人生境界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才是我们教师把握培训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才是我们课程设置的中心。过去理论类引导性课程都是首当其冲要考虑安排的课程,普遍重视,似乎理论类课程的高低决定了教师培训水平的高低。发展到现在,由于参训教师对理论类课程普遍表现冷淡,培训机构也机械地认为参训教师对理论类课程不感兴趣,开始不加研究地大幅度减少理论类课程在培训课程中的比例,这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形成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

教师对理论类课程不感兴趣,是因为这些课程要么过于空洞无物,要么是教授在讲课时,由理论A推演到理论B,讲授的内容一直在理论的内部循环,不能联系到教师活生生的教学实际或教学案例中去,加之教学形式单调,以致使参训教师觉得此类课程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离他们十分遥远。其实,教师教学技能类课程关注的是教师素养的显性发展,理论类课程在更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教师知识境界类的隐性发展,隐性发展才是教师发展的源泉活水。从这个方面来说,作为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师能力结构和发展动力的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科学安排问题,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科学实现问题。

(三)培训过程缺乏实效性

在培训过程中,和实效性攸关的因素有很多方面,除了前面所述的课程设置,还有培训的模式和学生的参与度等多重问题,而培训的实现模式既是授课教师实现自己授课内容的模式,亦是培训机构通过多元化研修模块实现培训目标的模式,不仅决定了培训课程设置的有效化,也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参与培训的实际效果。

在授课过程的有效性实现上,现在很多授课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传统“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已经不符合教学的有效性规律,也开始尝试着调整培训模式,并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增加趣味性内容等有机元素,但大部分教师则处于浅尝辄止状态,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做个教学穿插而已,对教学有效性还缺乏研究。根据实践经验看来,一些区县的教研员因为身处一线,长期研修实践,反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以及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的理论素材。在这个问题上,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中从事基层教育研究的学者应该和基层教研员联起手来,共同对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展开探索。对于培训的承办方,在培训内容或培训模块的实现方面,也部分改变了过去简单地把参训教师视为受训的被动对象,摆脱了传统比较单一的组织方法,但对于培训过程有效性的科学实现问题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发展。

(四)培训程序缺乏严密性

从河北省近年的培训情况来看,对参训教师的选拔上虽然在均衡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在具体培训项目的参训条件上规定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如2012年“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参训条件是: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职称为小学高级及以上,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职称为中学一级及以上,年龄均为40岁以内。从以上条件来看,教师培训的人口还是相当严格的,特别是对于入职时间在三年以内,职称在中教二级以下的教师,能获得具有一定专业程度的培训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足见培训机会是来之不易的,但是,在具体培训的过程中,认识不足,懈怠于学习、随意请假、纪律涣散等负面因素仍大量存在,直接影响了宝贵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利用,所以,我们不但要在培训教师的遴选上趋于均衡和严密,在准出上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量化规则,不能随意地走走过场,浪费紧缺的教育资源。在准出的问题上,可采取如教师在培训结束时,要在培训单位和自己所在单位各交一份培训总结,各做一次培训报告等方法,使整个培训流程更加科学严密,使参训教师本人和更多的人真正受益。

二、遵循科学化和专业化原则,构建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是国家提高教育生产力和广大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对教师培训赋予了厚望,中学一线教师对高质量培训机会的盼望也十分迫切,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培训机构既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也是光荣使命的实现者,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和微观研究,克服存在问题,提高培训水平,从而构建起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一)深入基层调研,保障教师参训学习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从河北省近几年的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基层调研工作受到了管理层和培训机构的重视,如河北省教育厅文件规定:“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和有关单位,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和我省特点,以及培训对象的需求,确定具体学段和学科的培训目标,突出培训重点,建构科学且有实效的培训方案。”深入扎实的基层调研工作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培训前的基层调研工作,如谁来调研,怎么调研,哪些教育教学问题是当前亟须解决而又能解决的问题,哪些教师是最需要参加培训而又能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等,这是培训管理层应该思考的问题;如去哪里调研,调研什么内容,当前教师亟须要通过培训解决什么问题,提升哪些技能和素养等,这是培训承担机构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宏观的管理层,还是微观的培训机构,不能闭门造车,纸上得来,应该深入基层,充分调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数据,对症下药,从而保障教师参训学习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培训者培训,保障培训实施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随着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从事教师培训的工作者因为长期与基层教育的脱离,其对于不同学科、层次和不同岗位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缺乏认知,加上培训队伍水平参次不齐,从而也就无法保证培训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河北省近几年的培训情况来看,由教育厅组织的针对培训者的培训往往是一年一次,且每次一个学校只派1-2人参加,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培训单位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兄弟院校进行培训经验的交流与学习,但机会亦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专业化培训团队建设的需要。培训团队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参训教师的学习状态,培训团队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培训方案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培训者培训的力度,加强各个培训院校专业化培训团队的打造力度,打造优秀的培训服务管理团队和高质量的示范性培训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培训实施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加强过程管理,保障教学模块的科学设置与科学实现

在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多元化发展诉求,既要重视理论的引领,亦要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既要观照到教师显性能力的发展,亦要观照到教师隐性能力的培养。所以,培训课程模式的科学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课程模块的科学设置,如师德修养、专业理念、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等,更宏观一点的划分,如理论模块、学科课程模块、自主学习模块和实践研究模块等等。根据教师需求的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出不同的课程模块,并适当增加活动性生成性内容的比例,为参训教师提供最恰当的套餐。

在课程模块的科学实现方面,要结合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围绕课程设置和培训主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详细的研讨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突出实效、多元开放的培训方案。在培训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发挥培训团队的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引领参训教师在学习中解放,在参与中提高,激发教师互助学习和自我塑造的自觉性,如有的学校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石家庄学院与自己设在多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培训基地共同举办的“同课异构”、“主题论坛”和“说课评课”等活动,增加了培训的成长性,保证了培训方案的科学实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培训过程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对课程模块的科学设置和实现方式的研究,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培训方案,从而确保参训教师通过培训能够获得实质性的收益,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四)创新培训模式,提升保障体系的实效化水平

通过基层调研-团队建设-过程管理-科学实现建立起来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有效的培训模式能够激发教师参与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河北省近年来在培训模式的创新上,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尝试:

1 建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走合作模式。在中学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与中学师生一起策划研修项目和研修形式,已经引起部分院校的重视,如河北师范大学在中国十大名牌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建立的教师培训基地,石家庄学院在石家庄市二中、四中、四十四中、五十四中等中学建立的培训基地等,为提高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效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创新组织形式,走主体参与模式。以自身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培训模式,既可以照顾到个体的差异,又可以照顾到全体比较统一的培训诉求,如部分院校,在培训模式的创新上就走在了前面,探索出研讨-讲座-评议式、上课-说课-评课式、观摩-研讨-实践式、主题沙龙式、学术论坛式、课题研修式和论文答辩式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培训模式,提升了教师参与培训的活力,保障了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实效化水平,实现了实景化的教学研讨和生活化的课堂回归。

3 加强后续指导与评估,走循环增值模式。现在多数培训一般时间为20天左右,短短20天的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其实效性如何,这些问题,如何考量和评估,关键要看参训教师回到学校以后的后续发展情况。所以,作为培训院校,不能只关注教师在校培训的20天,要建立后续指导与评估机制,做好跟踪调研,实现经验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总的来说,教师承载着教育兴国的重任,而教师培训工作也承载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任。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力度,及时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科学化、专业化原则,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和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对培训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打造,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育才兴国重任贡献力量。

国培历史研修总结范文6

农村学校发展没有“规模优势”是公认的,真是因为学生少而办不下去了吗?其实,多数情况下,除了山区外的村子,平原地区少于100名学生的村小(不含只有个别年级的教学点)并不多。参照国外的多项研究成果,120名左右学生的学校就能保障最佳教育效果。依据教育部“不足100人村小、教学点一律按100人核拨付公用经费”的政策,以及逐年增加的生均公用经费,如处于全国中下等的河南省小学生均经费已达600元。按理说,这些经费用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是没问题的,特别是随着中央政府启动的“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地区校舍项目”,农村学校的部分硬件相比城市也并不差,在生均活动场地面积方面远远优于城市。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教育经费并没有用在“刀刃”上,譬如很多农村学校都存在每个班级新安装的多媒体设备几乎没人会用,体育设备生锈在仓库,实验器材长期不用等。正如有些地方反映的“我们本来缺教师,结果上面拨下来一栋楼”等现象广泛存在。这里面有财务政策的问题,也有地方政府只追求表面政绩的因素。

事实上,农村学校缺少教师现象多数地方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实施的“特岗教师”计划大幅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师资水平。依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来计算乡村教师缺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最多算是“结构性缺编”。当然,由于历史政策原因,农村学校缺少优秀骨干教师却是事实。为什么农村学校培养不出优秀教师,留不住优秀教师呢?最主要的问题是乡村教师看不到发展的希望。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启动和实施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其他培训项目,但培训质量打折、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和专业水平,依然是困扰农村学校发展的难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解决“输血”的同时,还要着重解决“造血”问题,主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视村小缺少骨干教师引领的问题。不少乡村学校教师结构存在“U”字型状况,年龄大的干劲不足,年轻教师缺少经验。这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看到其劣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优势,比如相对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成长为“全才”(多个学科都能胜任、参与学校各种管理工作)的机会多;挖掘老教师的潜能,开展新老结合,搞好传、帮、带。各学校完全可以鼓励老教师总结自己的从教经验,除了他们的教书育人经验外,其坚守在乡村的精神,本身就值得很多年轻教师学习,这些“遗产”对文化传承和学校的发展弥足珍贵;近几年,新补充的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综合素质较高,正如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院长季苹教授指出的那样,年轻教师没有经验本身也是优势,因为其可塑性更强。年轻人的拼搏精神和创造力更是他们难得的优点,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其教育激情。正确引领这些教师的成长,让他们扬起理想与信念的风帆。

第二,给年轻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和平台。眼下基层公务员大都能“两条腿走路”,在职务晋升之外,还有职级提升;在“教师待遇不得低于公务员”的法律规定下,我们广大下基层且有梦想的年轻教师是否也应该享受到相关政策鼓励呢?譬如,培养教育后备干部,给每个学校配上有一定工作年限且优秀的业务处室“副手”,让其参与学校管理 ;允许这些“追求上进”的年轻教师参与竞聘区域内(包括县城)学校的领导及中层岗位。韩国政府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新任的教师都会被派到农村。为了鼓励年轻教师到农村地区,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下过基层的青年教师在未来晋升时会有加分;在工资上会有额外津贴;五年期满后如果想去其他地区,会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第三,帮助乡村教师提升业务能力。除了借助校内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帮扶外,还应鼓励这些年轻教师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杰出的农村教师并非只应是一个坚守困苦的群体,而应该是在农村找到改造社会的着力点的那些人,是能把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带进农村的千家万户的那种教师。学校要实施读书计划,建立名师成长工作室,鼓励教师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提升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开展城乡学校结对视频教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学科组集中备课和多媒体授课;借鉴城区教研共同体的做法,鼓励相邻不远的农村学校以乡(镇)中心校为依托成立中心教研组结对教研。

第四,因地制宜整合课程资源,开展教育实验。区域政府、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帮助基层学校盘活、挖掘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服务,譬如针对农村学校缺少“小学科”教师的情况,可指导学校尝试进行课程整合等;还可鼓励农村学校在音、体、美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聘请民间艺人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参与。另外,在课时安排上也可灵活进行,如可尝试每天允许农村学校延长一小时在校时间(因为农村学生回家交通时间较短,这个时间也可以由教师辅导孩子作业);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小,比较适合开展教育实验(例如:长、短课的开设;学科教学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