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课件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 课件制作 误区 对策
引言
一、课件制作的主要误区
误区一:课件制作知识贫乏、制作水平低
目前,我市多数学校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的知识了解太少,课件很少能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率较低。笔者在对我市不同学校教师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14%的教师能够自己制作课件。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用率低的原因分析:(一)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制约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有些学校虽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但是由于认识不足,学校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领导和管理不善,教师因为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校却没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从而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缺乏。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或电教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过硬,制作的课件水平低,质量差。其次是多数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知识贫乏。(三)现有的课件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因为课件具有特定性,别人的课件是基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执教者和特定的受教者等特定因素的产物,具有执教者特定的思想、意图和思路,借鉴可以,但完全“照搬”就不太适合。(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不够。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则需要重新学习,客观上使一部分老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技术。
误区二:重“技术”轻“艺术”
部分学科教师自行设计的课件主要注重应用,对艺术性的问题考虑较少,课件的艺术性不高。只是满足于做出来,在背景、布局、媒体配合方面不协调。
误区三:信息超载,轻设计
(一)信息超载。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用计算机来展示教学内容,而是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教学设计,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要求。但现有的大多课件只是教学内容的翻版和各种多媒体素材的堆砌,虽有华丽的外表,但不能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课件中信息量过大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 令人头昏目眩。实践证明,学生连续注视电脑屏幕20分钟后,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理解与接受能力显著降低。加之教师在不停地变换课件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制约。更谈不上创造性学习和有效学习。
(二)轻设计。主要表现在:1.课件不能反映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不同要求。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一会儿是别开生面的彩色图画、一会儿是动听的优美音乐、一会儿是动感十足的FLASH动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变成了“魔幻”天地。2.课件缺少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的根本特征。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然而,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课件对此开发利用不够,或者说它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我们必须跳出固定的套路,设计出开放型的课件,能互相交流,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的课件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课件制作的技术水平
虽然,许多学校对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培训,但都是以普及为目的,大部分教师甚至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还没有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开发、制作课件。加强对教师课件制作的培训,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现代化手段,让每位教师都充分参与课件制作,并制作出有效课件,开展交流活动,要加强教师课件制作培训,挖掘广大教师的潜力,培养他们独立制作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课件制作评比活动,逐步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加强艺术修养,提高课件的艺术性
一个优秀课件的展示不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注重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一个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三)重视课件制作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并未取得人们预想的效果,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设计和合理使用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艺术性、适应性、交互性成为设计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需要教师具备使用制作课件所必备的工具软件能力,正确选择软件类型,保证课件在调试和运行过程中不出现故障,操作简便、快捷。利于交流等。2.适应性原则。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将教学理论、学习原理、学科教学方法应用于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之中,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3.艺术性原则。美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精彩内容与美好形式的统一。4.交互性原则。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体语言反馈的信息插入相关的话题或提出问题,尽可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提高授课效果。它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应该从课件设计一开始即进行总体设计时就要高度重视交互设计,并加强测试和评价。
结束语
目前,多媒体教学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应多钻研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走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误区。恰当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实现两者优势整合,多媒体课件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件范文2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现代社会中小到买衣服大到买房子这些都需要上网搜查资料,所以现在会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了最基本的技能,在学习上,现在小学生更应该具备能够上手操作计算机,查阅学习使用的资料等能力,就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程度而言,其他任何的科目都不能与其相比,信息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社会掌握知识的主导,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备基础性的特点。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等于计算机课程,它由原本其他科目的教室讲课,变为多媒体计算机讲课,占有绝对的优势,把原来单一的方式以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拼音”时传统的方式老师是进行理论和口诀的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那么用信息技术课就可以用“金山打拼音”这样有趣的游戏来掌握住拼音,通过这种有趣的游戏不仅活跃了信息课的教学氛围,更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多样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是小学科目中唯一一个具有网络搜素功能的科目,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使搜集资料不再单一而是具有多样性,比如,再搜一个课件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词语和图片等形式搜素网站去查询,只要把关键词语和图片放到搜索的框里面,用鼠标点击右边的搜索即可。这样不仅凸显了信息课的多样性,也让学生能够很灵活地去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
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建议
1.运用基础性特点,培养基础技能
基础性就是老师教学必须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教育,通过多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基础知识是要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像按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分类,可以分为超级、大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几类;常见的计算机又分为台式、笔记本和掌上计算机;计算机的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外观组成由显示屏、键盘、鼠标、音响和主机组成;还有其他的cpu和显卡和内存条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小学生掌握后,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有足够的思维去创新,所以培养基础性能便是为以后学习高科技技术奠定基础。
2.运用趣味性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小学生无论学习哪个科目都必须有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所以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制订属于这个阶段小学生学习的方式。比如,在学习《认识键盘》一课时,你用文绉绉的词语给学生讲小学生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结合有趣的游戏,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来教小学生认识键盘,老师在大屏幕中调到金山打字母的游戏中,让学生在计算机键盘上和大屏幕上掉落下来的英文字母保持一致,这样练习下来,小学生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更掌握了键盘上每个字母的位置,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凸显重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范围比较广泛这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便是知识面广每个科目多多少少都会涉及一些,缺点便是讲课范围太广容易脱离主题。所以老师要注意讲一个课件是抓住课件的主题便可以,不要过多地往外延伸。比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学习和制作,word涉及的面非常多,这时老师只要抓住一个重点核心,便是制作,表格的作用便是记录东西和一些其他的功能,老师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不用过多描述。这样便可以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避免涉及太广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件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模块整合;教材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35-01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实际上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技术,也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技术。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伴随“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面对知识经济的强大冲击,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贮、再生和施用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笔者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开发进行了创新和探究。。
一、打破常规知识系统,六大模块互相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角度讲,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根据教育部2000年11月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化了,使学生产生一种“爬台阶”式的感觉,增加了实际教学中的操作难度。新时代的学生认知规律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大大增强,感性认识依然在学生的第一认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感性——兴趣——具体”的转化过程逐渐加快。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应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模块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在学生认知中已有所接触了解的知识在教材中不必太重,同时提供教材中所需教学软件及作品范例,增加信息技术教材的可行性。
二、实现教材多样化,提倡电子教材、自编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而各校的师资设备条件参差不齐,这样,信息的更新速度、学校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决定了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课程建设均未定型,有待进一步探索。2000年11月,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
当前,“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优秀书面教材,现行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就是一套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
2、电子教材,如多媒体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
3、自编教材,包括自编(组合)教材和自制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校实际,选择优秀书面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时笔者倡导:
1、在深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增删,以适应儿童的认识规律,同时添加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知识的“刷新率”。
2、根据需要制作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增强课堂的交互性与生动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当前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它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弊端:
1、拘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任务驱动”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有目的地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各门学科的学习,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总结出以下操作过程:
1、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A、简单技能的学习:任务——尝试——讨论交流——启发指导——新任务
B、复杂技能的学习:任务——启发指导——尝试——讨论交流——新任务
其中的启发指导过程可适当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进行,教师加以点拔。复杂技能在关键、难点处要作较为详尽的指导。
2、巩固提高学习阶段:
A、操作质疑——分析解决——尝试——新任务
其中的操作质疑是由学生在演示者(教师或学生)的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新知——知识迁移的过程。
B、小任务a——小任务b——小任务c——组合任务
这是由完成多个小任务向多元化、集成化任务的转变。如在学生学会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及图片的保存、复制、粘贴后,要求学生完成将几个图形绘制好,使用复制、粘贴将几幅图片组合成一幅图片。
在这四个操作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尝试”到“新任务”的递增过程,新任务适当增加了难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提高,同时有
C、主题——自主尝试——讨论交流——修改完成
这是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阶段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个自主、合作、创新的过程。主题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定,并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以留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制作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小队报”,使学生通过使用学会的操作技能,及与同学的讨论、交流、借鉴,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信息技术课件范文4
一、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
1.环境因素
目前在的高考教育体制下,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明显弱于其它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客观地位——是学校的电教维修员等等,另外当今教育体制偏重于考试选拔之类的评估机制,这对没有高考背景的信息技术课而言也是相当不利。虽然在新颁布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指出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但由于普遍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都是认为学好语数英等高考科目就行了,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重视,持轻视态度,从根本上缺失了认真的学习态度。面对现实,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如何在狭缝中寻找一条生存之路,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信息技术由于是非高考、中考学科,在学校、班主任及家长对学生的压力下,学生整天泡在应试学科中。因此,学生对信息技术由原来的好奇转变成了混日子,上机课在学生眼里成为了上网打游戏的放松课,如果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知识并不是都那么容易懂,学生就开始讨厌信息技术课,上课时做其他学科作业,玩手机,看各类的杂志等等,上机课纪律难以管理等现象,这无形地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增加教学管理难度。
2.学生因素
信息技术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为此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家庭条件的不同,接触信息技术的深度、广度不同,在谈到信息技术课时,虽然都说喜欢,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对信息技术课怀有兴奋的心情,认为信息技术课确实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入门到入迷,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但有此观点的同学低年级比较多,他们新接触信息技术课,对它有种神秘感和新鲜感。随着神秘感的消失,新鲜感也没有了,总体来说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一种看法是信息技术是可以学习黑客技术或者如何盗号等等不适合学生去学习的东西,而且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黑客工具的使用,并能做一些恶作剧一样应用一些病毒。在我校使用网络的时候为防止学生使用其他网站曾安装某款软件,而学生仅仅一个星期就破解掉了,最后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只能用组策略来限制学生的操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某个角度来讲,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很高的天分。
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并受到地区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以笔者所教的高一学生为例,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而且初中为了初升高有些学校就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一些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却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授课以及课堂目标的完成带来了困难。
二、根据目前的现状我有如下想法
1.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坚守责任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不能因为外在的原因而自暴自弃,应变消极对待改为主动出击,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让自己责任更强
在随着社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家庭电脑的普及、办公信息化、“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等理念的兴起,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将会有新的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有以下若干特点:实践性、层次性等特点。其中实践性,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层次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造成了学生的水平不一,出现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所以教师的自身素养及其重要,要能及时解决在课堂上的问题。
2.针对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是这样做的
(1)针对学生多,基础参差不齐,在高一的教学中我不要求他们一开始上课都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通常,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搭配规则是:男女搭配,信息技术素养好的和不好的搭配,善于帮助人的和不善于的搭配,使每个小组都有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同学。
(2)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会简单的进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编号和分组。并且告诉学生要进行组组之间的对抗,而且是团队的一个比赛,这样,学生的集体意识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学生永远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教学课件的穿插应用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字、图象、声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讲练结合,并适时把我国各个方面的成就见缝插针的穿插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我们应在信息课堂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对学生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老师的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的信息技术课堂。
信息技术课件范文5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现代学校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正在蓬勃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探索,不少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仍存在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俗话说花有百样红,学科也各有特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它是一门实践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现阶段,其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困惑:全国没有材;学科内容繁杂、更新快;课时少,一般是一周一节,有些学校为了给统考学科增加课时,甚至随意关闭信息技术课,与课标要求相去甚远;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对该课程重要性的不认同;身兼数职的繁重工作量……种种不利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成为“嘻哈课”,40分钟过后学生学无所长、学无所乐,教师也没有成就感,失去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若如此下去,形成不良循环,将使素质教育失去一块宝贵的阵地。
然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也一直在改革,今年党和国家要逐项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打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纲要》以各种制度改革来推动学校育人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核心就在于变革课堂。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落实国家教育纲要的理念,努力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才能使中学信息技术课变得有地位、有成就,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一朵奇葩?必须牢牢抓住提高课堂效率这个关键。只有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才能吸引学生、鼓舞教师。
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其落脚点便是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支撑。如果教师在下课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呢?如果把获取高效率的课堂比喻成打一场胜战的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战斗”。
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分备课
“千省万省备课不能省,千教万教认真不能掉。”低效课大多是没有充分备课。“不充分备课就上课是一种犯罪行为”,是对学生的犯罪、对事业的犯罪。我认为充分备课要做到以下的“三备”:
1.备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而且学科前沿发展日新月异,如教材上用WPS2003讲解文字处理,如今软件已更新到WPS2012版本,界面、功能大有不同,就必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让书本知识与生活融合起来。例如在课件中加入“天宫一号”的发射模拟动画,让学生既了解了学科知识的魅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2.备学生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电脑,有的则有些电脑小高手的范儿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学习,就必须要找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信息主要包括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哪些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发挥特长,进行拓展训练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备设备
现在多数学校是在多媒体网络机房上信息技术课,没有软硬件的畅通使用,教学的高效率将无从谈起,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兼职管理机房,虽然工作繁忙,但管理好机房亦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不能马虎。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机房管理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诸如“上机时对号入座”“下课后设备还原”等,使得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机房纪律,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平常做好日常维护,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解决,决不拖延,以保证信息技术课的顺利进行。
二、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武器――占领课堂制高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高效课堂应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它们契合了人的本性。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理应“授人以渔”,教师要意识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充分重视并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合作、交流和展示。
结合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先教后学”等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但正所谓教学有法而但无定法,模式是载体,一定要与课堂内容相契合才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比如讲程序语言与Excel报表制作、电子板报设计,显然就不能套用同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小组学习”和“展示”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小组学习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小组学习可以促竞争意识;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让整个课堂以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为主线,成为活力、智慧和高效的课堂。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评价与总结相结合
不论怎样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课堂效果总是与设想有所出入,所以对课堂一定要进行评价。评价包括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和教师自评。有评价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课堂中反馈回来的点点滴滴都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依据。每堂课后,教师要反思本堂课学的效果、教的效果、教材处理的效果、课件使用的效果、拓展内容的效果,哪些环节需要调整等等,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使下一个课堂的提质增效成为可能。坚持下去,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始终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教学无止境,在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中,我们教育者仍需不懈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13).
信息技术课件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多媒体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同时,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激活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做法。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1.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用形象的比喻法导入教学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剧院的舞台,舞台往往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
2.多媒体辅助教法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过程,激发动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中小学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这都需要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教学生学,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呢?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计算机基础差,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也不一样,经调查,50%以上的学生感到计算机很神秘,使得这些学生对计算机虽有好奇心却缺少学好计算机的信心,所以,要让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充满信心,先要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学生只要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对此,本人做了一个试验:把自己任教的班级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在没有了解计算机内容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虽然在学生操作前作了详细的讲解,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少有同学能完成操作任务,有的学生甚至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操作,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不能实现;另一组同学,在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之前,先用一节到二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简要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作用,以及计算机的各构成部件和它们的作用,之后再上机操作时,学生的心理有了底,操作表现积极,敢于动手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就完成操作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完成。
其次,要让学生成功完成三个到四个操作任务,给学生一个能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增强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这些操作任务需简单且容易上手,比如改变桌面背景和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这些操作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或者看到屏幕保护程序那形象、直观、和谐的画面时,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的信心,也就有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
三、分组合作探究,激发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