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网工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1
我们可综合应用网络信息平台Internet技术、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输入工程造价及相关信息资料,以实现网络信息平台下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功能目标。同时,综合分析工程造价及相关数据,进行远程信息,提供远程信息服务,提高系统维护管理水平等。网络信息平台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服务器工作站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工程造价信息,合理预测工程造价趋向,并提供计算服务,将以太网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内部信息传输中,实现系统与数据维护管理。综合利用Internet网或广域网进行远程信息,提供远程信息服务。在远程信息的中主要应用WEB服务器,针对不同的用户权限,进行提供多功能化的远程信息服务。作为网络系统管理人员,还可以进行远程维护管理系统。用户局域网可进行交换信息与数据,用户局域网的终端用户针对不同的权限访问,进行访问服务器工作站上数据库的信息。此系统主要坚持分层次结构、模块化功能,不同的使用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不同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2网络信息平台中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采取合理的技术方案
根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功能目标要求、总体结构框架,在制定具体技术方案过程中,主要综合考虑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
2.1硬件结构局域网作为服务器工作站内部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终端设备、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信息处理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等。在服务器工作站运行中,大多采取C/S、B/S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将B/S模式应用于内部信息查询中,同时应用C/S模式实现信息输入处理及信息服务,全面发挥发挥B/S、C/S结构的优势。Internet网和广域网等方式作为远程信息与远程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Internet网方式在接入网络中主要应用路由器,应用B/S模式进行传递信息资源。广域网方式主要是利用路由器直接接入广域网中,在信息访问中可应用B/S结构用户PC,同时实施S/S模式进入用户局域网。终端、交换机、数据库服务器构成了用户局域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结合了B/S和C/S结构,在实现内部信息交换、远程信息访问的同时,进行传输远程数据信息。
2.2软件开发此操作系统主要采取WINNT系统,不但具备良好的网络管理能力、用户图形界面,还拥有多样化的支持软件[5]。WINNT系统可有序管理央处理机时间、存贮空间以及I/O设备等,其能力主要体现于同时操作多项任务,完成事件驱动以及开发多用户编程,实现高效的实时控制程序等。此系统使各节点计算机更加节省应用成本,增强运行的可靠性、实用性,不断开放化、扩展化。WINNT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从而采取相应WINDOWS操作系统版本。比如,可将WINDOWSNT2000Server系统应用于WEB、SQL、FTP服务器、信息处理服务器中,应用兼容性比较强的WINDOWS98/ME/XP进行客户端上的操作。由于操作系统都是根据WINDOWS体系进行升级,因此不会出现系统冲突、不兼容等问题。在网络系统开发中,主要采取相互结合的用C/S结构、B/S结构、S/S结构等,其网络逻辑结构,如图3所示。C++Builder、JSP等工具作为主要的开发工作,其开发主要立足于客户端应用程序和WEB系统的应用中。在数据库开发中,主要采取SQLSERVER,0rale,Sybase等数据库系统软件。在数据库访问语言中,可采取标准的C/C、语言函数API接口以及SQL咨询语言等。根据数据存取量,合理选择SQLSERVER,基本可满足WINNT系统操作的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可操作性。
2.3系统集成通过开发利用软硬件系统,可不断形成网络信息平台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多次正确的调试,进而不断完善此系统操作,在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可切实完成系统的功能目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费用,实现基于网络信息平台中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等。
3结束语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2
1.1电子信息工程的准确性高
电子信息工程还具有信息处理的准确性高的特点。我们在利用电子信息工程处理信息时,通过设置处理结果检查命令能够很方便地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实现信息的准确处理。而我们在运用人工进行信息处理时,处理结果一般错误较多、难以及时发现,并且在发现之后难以进行追踪改正,准确性大幅下降,给信息的进一步利用造成了障碍。
1.2电子信息工程涵盖面广
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作用决定了其涵盖面广的特点。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信息处理和应用,而信息处理和应用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信息资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就意味着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优势,并且优势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感到的是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时间越来越来短,效率越来越高,这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通信工程之中,我们能够方便地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交流等,在提高了信息处理质量的同时又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一举两得。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性。
2.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和的时间,提高了信息质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我们能够很方便地获得其他网络用户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的处理和快速,实现信息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我们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的速度,而且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使得信息获取量和获取范围更加地广泛,处理效率更高,利用更加便捷等。
2.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能够提高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一方面给电子通信工程带来了风险,使得通信过程和通信能够容易被监听、窃取和修改等,但是,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地完善,却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性。在互联网的开放性环境下,电子通信工程容易遭到各种类型的攻击,我们同样地可以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例如开发高性能的防火墙技术等,对各电子通信主体实现保护,使得电子通信技术的安全性能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最终实现电子通信工程安全性的整体提高。同时,通过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上进行电子通信内容自主备份等,也能够大幅提高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性。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设备的开发和设备联网上的应用十分广泛。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促进电子信息设备的开发和联网功能的实现,这表现在电子信息设备在开发和应用方面对于互联网的依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设备中应用的加强,绝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都具备联网功能,而新的电子信息设备的开发也越来越注重联网功能。在新电子信息设备开发过程中,按照互联网的服务协议,数据传输标准以及分层方式等来进行设备设计,使得开发出来的电子信息设备能够接入互联网,并且能够直接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快速高效处理以及信息的,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信息处理体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安全上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能够通过设立防火墙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安全防护,还能够及时发现电子信息工程安全上的漏洞,及时修护,更能够对电子信息内容进行备份,避免数据被恶意篡改和数据丢失造成损失。
4结束语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3
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对项目进行工期的合理安排,以期达到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目的。项目进度管理实质上是对项目完成过程的一种过程管理和工期调配。项目进度管理的具体方法是在项目内容确定后,对项目的工程顺序,项目的工程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项目的工程时间进行合理的管理分配,使项目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通过最优的工作时间安排,达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目标。在项目进度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明确项目主题和内容,明确完成项目所要求的活动具体内容:其次是要明确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对于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解;另外要对项目的工程时间进行估算,根据每项活动的工程师间进行叠加,获得综合的工期预估;在完成工期估算的任务后,要对项目顺序,项目时间,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做出项目进度计划安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与调整,保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进度管理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人为的干扰,设备使用的影响,资金配置的影响,其中对项目进度管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为因素,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高低,团队的合作是否和谐以及团队技术水平的高低。
2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是通过网络计算对工程的整体日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网络计划技术是完成项目进度管理的一种高效手段。它的具体方法就是通过图表来表示通信工程的进程,并且对每一个进度所需的时间进行精密的计算,最后得出完成整个工程所需要的时间,使项目主管人对于整个工程的进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项目进度的分析计算,为项目主管人设计出在工程时间,资源配置,以及成本消耗方面综合的最优工程安排。网络计划技术是项目进度管理的重要方法。在项目进度计划开始发展的时候,人们是使用甘特图对项目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甘特图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其进行理解,并且甘特图对于信息的容量比较大,是一种比较优秀的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但是,由于甘特图在形式结构上的过于简单,使其对于各项具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展现并不十分明确,并且对于活动进程中的时间的估算并不全面,也不能对项目进程进行合适的项目优化。甘特图的这些不足,对于项目管理进程的优化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这也限制了甘特图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它只适用于比较简单而且比较小的项目管理。
3网络计划技术对于通信工程发展的作用
通信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在我国,通信工程的建设也是我国当前十分重视的建设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在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项目成本和项目周期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在当前通信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成本缩减措施,对于项目完成的时间进行减少,使当前的通信工程的发展更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手段的采取都是通信工程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通信工程的市场竞争力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创新网络文献概念辨析
随着对创新网络的不断深入研究,对于不同类型特征的创新网络的概念和功能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迅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深化创新网络理论的研究,寻找其内在规律,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加科学系统的运用其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一、文献概况评述
在同方中国知网资源数据库中以“创新网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有关创新网络理论的文献总数为718篇。根据历年来文献数量作出折线图,说明,国内学者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关注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之后。
国内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始于1999年北京大学的王缉慈、盖文启教授在《中国软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一文。该文认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着许多优势,如不断提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易于获得范围经济等等。 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筹资困难、企业间合作网络薄弱、市场环境不公平等问题。
在2005年以前,大部分的理论研究侧重于探讨创新网络对于区域经济或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而关于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等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创新网络概念辨析
创新网络的概念起源于1991年的期刊《Research Policy》中Freeman发表的论文“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 。Freeman认为,创新网络是为了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架构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并进一步把创新网络的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9]。
创新网络理论出现后,国内外学者以不同视角,不同范围,不同条件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研究。关于创新网络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本文认为创新网络是一个依附于创新环境存在的以焦点企业为中心或者以一定的区域或国家为范围的复杂的资源共享互补网络系统。根据文献整理,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网络概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1、关于区域创新网络
Cooke(1996)最早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他认为区域创新网络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17]。区域创新网络的完整概念自20 世纪80 年代末出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Freeman、Cooke 曾经对此作过概要性论述,我国学者1992年将之引入国内,对区域创新网络开始了初步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创新主体赖以创新的有效载体; 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分别揭示了创新的方向(系统性创新)、载体(区域网络)和动力源泉(互动学习),因此,从创新视角考察,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各行为主体在区域基础上以互动学习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指向而结成的密切的、相互交织的网络联系。
2、关于企业创新网络
企业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以核心企业作为研究出发点,是基于企业层次的研究视角。(2004)国内学者朱嘉红与邬爱其从焦点企业成长新视角出发,研究了政府模仿成功集群的举措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19]。(2005)刘友金与罗发友以长沙工程机械集群为例,对基于焦点企业成长的集群演进机理进行了研究[20]。
企业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网络的差异在于研究的核心角度不同。企业创新网络从一个焦点企业出发,研究围绕这个焦点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机理。如图1所示
四、总结
纵观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从文献所反映的理论来源来看,原创性不够,相当一部分是对国外同时期研究成果的追踪研究。近期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用定量或模型的方法研究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机制,但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关于创新网络结构的概念内涵和整体研究框架是含糊的、片段的,仍未构建起一个阐释充分且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二是对广义创新网络结构的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缺乏;三是注意到产业集群结构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对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内在规律性的探索相对不足。而这些正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盖文启 王缉慈 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 1999
[2] 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 2001 96-103
[3] 魏江 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03
[4] 沈必扬 池仁勇 企业创新网络: 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科研管理2005 26 (3) : 84―91
[5] 邬爱其 企业创新网络构建与演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6 141-149
[6] 李金华 孙东川 创新网络的演化模型。科学学研究 2006 135-140
[7] 薛太亮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新网络演进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7(9):17一18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5
Facebook在全球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2亿,Facebook的工程师们要不断创造新的软件工具、新的硬件设备甚至是新型的数据中心,来为这样大规模的用户群服务。
从某种程度来说,Facebook所做的事情以前Google和Amazon也经历过。但是与这两家公司不同的是,Facebook将许多创新的方案开源,与全世界分享。这里说的不仅仅是软件代码,还有硬件设计,Facebook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到下一下互联网公司。
Cassandra
扎克伯格2004年创办Facebook时,使用的是开源数据库MySQL,这是当时的标准Web开发工具。但是随着网站用户规模增加至百万级别,扎克伯格和工程师们发现需要用新的办法处理这个用户网络中的大量数据——也就是无穷尽的评论、点赞、图片和帖子。
幸运的是,Amazon和Google之前也了相关的研究论文,探讨了他们处理机器中数据的方法。虽然两家公司描述了实现方法,但是却没有公开代码。于是Facebook的工程师们基于两家公司的论文内容,设计了一个新的数据库Cassandra,并且在2008年开源了软件代码,这样其他人也可用了。
不过今天Facebook很大程度上靠的是Hbase,这是一个基于Google所的BigTable论文设计的大规模数据库。Cassandra的价值在于发起了Facebook的“NoSQL”数据库设计趋势,并且仍旧为一些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比如Netflix和Digg)所使用。目前是全世界第二受欢迎的NoSQL数据库,并且是增长速度第三的数据库系统。
Hadoop
在全球重新定义数据分析的开源工具Hadoop是Facebook的另一个成功故事。基于两篇Google的研究论文,Hadoop最早在Yahoo被开发出来,但是Facebook才是真正让Hadoop取得今天成就的原因。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公司,Hadoop都已经成为分析大规模数据的标准。
Facebook是雅虎之外最早应用Hadoop的公司之一,在过去几年里,社交网络巨人Facebook改进了这个平台。比如,Hadoop在早期有几个重大的系统缺陷,导致无法在日常使用中普及:一次简单的数据分析有可能导致整个服务器集群崩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Facebook的数据团队设计了一款名为Corona的工具,将计算进程隔离出来,这样就不会有独立任务拖垮整个系统。
与此同时,Facebook还将Hadoop提高到全球的规模。Hadoop最早是为单一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设计,但是Facebook的团队让Hadoop能够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计算中心上都可以运行。
TAO
和苹果一样,Facebook是最早一批用闪存存储替代老式硬盘的公司。通过使用一种名为Memcached的工具,Facebook将最频繁调用的数据分布到上千台服务器的内存子系统当中,进一步提高了速度。最近Facebook启用了名为TAO的工具,进一步利用了内存系统资源。
由Facebook设计的TAO能够用一个软件工具在硬盘和内存上存储数据。比如一些数据适合存储在硬盘上,另一些适合放在内存上,TAO能够同时实现这两点。这种混合存储模式在现代的数据中心里面非常受欢迎。TAO为这两种操作系统了统一的界面。
HHVM
在Facebook创办的早期,扎克伯格使用PHP语言编写网站代码。这在当时是最流行的编程语言,PHP可以很迅速、便捷地更新网站,这也是Facebook迅速脱颖而出的原因。但是有一个问题:PHP代码的运行效率不如C++和Java语言。
于是Facebook的工程师团队开始研发一款名为HHVM的工具——Hip Hop Virtual Machine(译注:嘻哈虚拟机)的缩写。这个工具能够将PHP代码在执行时转化成机器代码。
硬件
Facebook的创新并不仅仅限于软件方面,和Google一样,Facebook也在设计自己的硬件设备。而且Facebook更近一步,通过开放计算计划(Open Compute Project)与全世界分享其硬件设计。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意产业区;生命周期;聚集经济;创新网络
引言
近年来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政府大有继在郊区建造工业园区的大潮后,掀起在城市建造和改造“创意产业园区”的第二波热浪。借鉴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经验的“造园运动”,深圳、上海于2004年即带头建立创意产业基地,随即北京、南京、杭州、苏州、青岛等城市纷纷打造创意产业园区。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众多创意产业园区多数是一种跟随现象,尤其是在只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园区规划建设者对园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已经影响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英国人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但是艺术家社区,或者说如今创意产业园区的早期雏形,仍需追溯到美国。广为人们熟悉的有伦敦出现过的激进的切尔西(Chelsea)和当前的豪斯顿(Hoxton)艺术村,纽约一度疯狂的格林尼治村 (Greenwish village)的“西村” (West village)和苏荷区(SoHo)等。中国的创意产业园区也始于当代的艺术家社区,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尤以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为代表。随后,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相继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画家村,如上海浦东五莲路的上海画家村、北京通州的宋庄、大山子的798工厂等等。由于这一群体的产生正逢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体制变革的大背景,因而,许多研究都从制度和群体两个维度着手,探讨了画家村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艺术家的群体特殊性和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创作与产业市场化的关系等。并且,基于研究者所选取的不同研究对象,形成了许多特色案例。总之,当前国内外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个案研究等,相比之下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以及创新作用机理和动力机制的研究较少,理论探讨不够,已成为妨碍学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实际需求十分迫切。
一、创意产业区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
和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一样,创意产业区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渐演进的过程。对创意产业区进行生命周期演进分析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如前所述,创意产业区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产业空间形态,它最初是以文化区的形式出现的,艺术家和文化人在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创意产业区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包括创作型的艺术中心和软件中心,也可以包括消费型的时尚展览和娱乐中心区。为此,作为一种基于研发、设计和精神创造的高端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业区演进规律是不一样的。虽然当今世界上的大多创意产业区还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但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区已发展了10多年,通过自我演进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如Kscoff(2004)对纽约艺术中心的空间逻辑研究表明,现代艺术品市场的空间分布必然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特性,这一过程在纽约已反复了多次。1982年以来,纽约东区不到十年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循环。艺术中心经历了衰败—繁荣—丧失创造力—高档消费区等阶段以后,也使一个创作型的创意产业区演进成了一个高档的时尚消费创意产业展览区。这种“开始是艺术,结束是商业”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在自发型创意产业区中普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生命周期规律,创意产业区同样经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停滞—衰退阶段。但是,创意产业区似乎永无真正意义上的衰退期,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和过程见图1。
一般产业区生命周期理论对衰退的理解是经济、创新能力和企业数量衰减等,而图1说明,创意产业区作为创作中心的活力是衰退了,但是留下的却是一个经蜕变的新创意产业区,也即成熟的消费型创新中心,对创意经济的贡献甚至比原来意义上的创作中心更大。进而言之,当创意产业区由创作中心演变成一个高档和时尚的商务中心时,由于其之前文化品位和声誉效应,也使得商务展览中心的生命周期进入新的蜕变发展期,从而打破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可被视为创意产业区高级类型及对原生状态的转换和升级:创作型创意产业区转变为消费型创意产业区。需说明的是,经蜕变后的“消费型创新中心”也是创意产业区,以创意产品和服务展览、销售和休闲旅游等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代表着创意产业区与一般生产型产业区不同的特征之一。
在创意产业区发展演进过程中,创意产业区的萌芽阶段是简单的聚集效应,区位选择趋向于廉价的租金、宽敞的创作空间和激发灵感的空间氛围等。由于创意阶层属“自由人士”,属“独来独往”者和“炫酷一族”,因此在创意产业区显现阶段,创意阶层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聚集也是纯物理上的。然而,随着创意产品或服务市场的需求量上升,聚集区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介组织和支持机构,成为创意阶层和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弹性分工由此发生。通过中间组织,创意阶层之间开始彼此交流激发和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竞合网络。一旦竞合网络产生,创意产业区就会进入良睦发展期,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入驻,更多的创业人士在创意产业区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推动创新的不断产生,形成创新网络模式,使创意产业区进入成熟期,并创立声誉。当声誉不断扩大,创新不断循环和得到自我强化时,创意产业区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在全社会形成创意氛围,创新不断产生,随即形成创意城市。也即,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系统形态是随着演进阶段的不断深入而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并且,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而是具有系统演进螺旋型上升的性质。
二、基于聚集效应的静态竞争优势分析
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一系列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个体、企业聚集在某一空间区位形成的“聚集经济”,主要基于创意产业区内要素禀赋在特定地理区位集中而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廉价劳动力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方面获得的成本优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静态竞争优势。
(一)聚集效应的内涵
德国人韦伯最早系统地阐述了聚集经济理论。韦伯(1997)认为,聚集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布局形式, 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但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工业按一定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韦伯的聚集经济理论尤其强调了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规模化,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或者说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然而,分工的深化意味着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是分工经济的两个维度。经济学家常用“范围经济”概念来解释这种多样化经济,一般认为它源于交易费用。美国经济学家布鲁姆等(2002)将新制度经济学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交易成本赋予“空间”意义,认为交易成本在生产过程空间纵向分解或纵向一体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生产过程在空间上的纵向分解导致交易费用增加,而相关的厂商或企业通过空间聚集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从而享受范围经济效益。布鲁姆等对范围经济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交易成本角度,实际上范围经济更一般的内涵是生产或交易上关联企业之间的一种协同效应。对外部范围经济的追求,也是企业地理空间聚集的重要诱因。
因此,聚集经济本质是一种外部经济,确切地说,聚集经济主要是由与专业化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和与多样化相关的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效应。与此相关联,企业聚集通过共享合作和共同行动还可获得额外的好处,称之为“集体效率” (connectiveefficiency)。集体效率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外部经济,另一个是共同行动(Lawson,et al,1999)。聚集一旦在一个地方形成,就会引发螺旋式的自增强机制。原因主要在于聚集会引起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导致企业的垂直化解,并引起进一步的聚集。
(二)创意产业区的聚集效应
创意产业区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巨大的群落性聚集效应。实践证明,最初的艺术家们选择租金便宜的阁楼和老仓库,看似是被这些地区的低成本所吸引而聚集,事实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地区靠近市中心,文化积淀非常明显,且可以方便地获得信息、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获得“正外部性”经济。
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需多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产生火花,因此,聚集对于创意产业区的发展是必需的。创意产业区的形成在于提供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人才、发明和市场需求,由此把相关的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同一个空间。这样不但降低了开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形成许多新的生产力组合。花建(2006)把创意产业区的这种聚集效应比喻成孵化创意和生产力的“蜂房”。他认为创意产业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建筑这样一个蜂巢:真正的动力来自于成千上万个小单位,蜂王的使命不过是鼓励和协调,勤奋智慧的蜜蜂们自然会有巨大的创造力。纵观国内外创意产业区发展的过程,无不显示着群落性聚集效应。如英国谢菲尔德的文化产业区以产业聚集的“簇群效果”为主,包括了31栋文化类和创意类的建筑(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技区、图书馆、BBC电台、艺术家村、油画陈列室、创业投资公司、版权中介公司、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加拿大首都的渥太华—卡尔顿科技园区,聚集了以大学为基础而连接信息、软件、游戏等的相关产业,并获得政府对信息和软件产业开发的大力支持,充满了科技和研发的气息。台北市的华山艺文特区,由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部门”主办,吸引了大量文化人、艺术家、会展工作室和设计师等,成为举办各种创作、会展和交流的“艺文之家”。
(三)“聚集效应”的局限性及其演进的内在机理
从上述有关聚集效应的论述可知,聚集效应很容易形成,只要具备一些要素条件,最普遍的原生态创意产业区一般都发源于聚集经济优势。可是并不是所有创意产业区都能保持长期繁荣,因为空间聚集所获得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很容易被伴随空间聚集而生的“拥挤成本”等因素所削弱,最终使创意产业区失去竞争力。
一般说来,产业区内的企业相对于产业区外的企业而言,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个层面:由聚集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和由创新网络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产业区内企业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分工可以获得生产效率上的改进,这种竞争优势是基于聚集经济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优势归根结底还是基于要素资源集中所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很容易被削弱和模仿,而一旦聚集经济优势丧失,企业会选择转移到更有聚集经济优势的地区。Scott(1999)认为一个地区性的创意产业可能会因为生产系统的分化和锁定效应而导致发展停滞。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一旦创意产业朝某个给定的方向变化,则再进一步的质变的可能性就会被预先占用,这样产业的创意就受到局限,从而使创意处于危险的境地,印度婆罗门画家文化风格的锁定、法国电影的衰落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随着创意产业区的演进,市场在不断成熟,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单纯的成本优势是不够的,必须转变竞争优势的基础,提高创意产业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以赢得动态的竞争优势。在实践中,许多原生态的创意产业区都昙花一现,而硅谷的“创新网络”获得了长期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是创新活力的差异所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创造将是地区优势的根本(贾根良,2001),因此,如何保持产业区的创新活力以及“知识基础”对于创意产业区的持续发展是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在进入成熟期后,创意产业区往往会因为创新内源力的缺乏而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培育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网络,使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的基础由聚集经济向创新网络演进,是创意产业区获取长期繁荣的关键。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创意产业区演进规律:创新网络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比产业区内企业由于深入的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更持久,因为聚集经济带来的静态竞争优势(如要素条件、分工协作)很容易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但动态的竞争优势是基于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难以被复制和转移,故可以获得更长久的“超额利润”。因此,从创意产业区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聚集经济的静态竞争优势向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演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意产业区的客观发展趋势。
三、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分析
创新网络(innovative networks)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赵修卫,2003)。创意产业区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一个关键性特征就是内部个体、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机构间的互动、互补,通过给予产业区内个体和企业广泛的尝试机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赋予产业区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这是创意产业区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
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网络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地方化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包含产业区既存的核心能力、专用资产(资源)和组织学习能力。产业区创新网络既存的核心能力包括聚集网络已经存在的知识和技能;产业区资产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以使核心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学习能力是产业区动态演进的关键,包括网络内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共享以及能够使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整体的集体学习机制,比如产业区内企业交互式学习的规则和惯例。产业区核心能力和资产相对来说是稳定的,其变动取决于产业区学习能力的高低。
1.资源(资产)共享以及能力互补优势。由于创意商业化的复杂性使得它们难以被单个企业完全控制,通过创新网络的建立,技术和市场的信息能够在产业内企业间便捷传播。网络环境为个体、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
创意产业区中单个个体、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有限,难以取得创意商业化技术突破,即使取得成功创意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但从整体来看,各个个体、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化分工,类似于把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专长,最终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的成功创意商业化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2.知识溢出效应。创意产生过程所需的大部分知识本质上是隐性的,大部分的成功创意依赖于个体在“干中学”所获得的隐性知识(鲁若愚 等,2000)。由于隐性知识很难传递,个体需要在面对面的接触中学习彼此的经验,这就要求个体、企业建立起竞争者和供应商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以便于思想、灵感火花的产生。而创意产业区作为地方根植性网络,其内部个体、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以及同类文化因素,加上人员频繁流动,很容易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播,获得知识溢出效应。
3.集体学习机制。成功创意要以既有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创新网络的根本优势就是集体学习机制—— 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创新网络中,个体、企业不仅能够利用知识外溢效应得到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交互地沟通从而建立起互利的思维方式和交易规则,增加彼此的信任和默契。这种信任使得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能够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创新的现期回报,这是创新网络优势的一个重要特征。
4.降低创意商业化的风险。由于创意商业化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成功创意和商业化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 尤其是一些领域的技术改变非常迅速,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因此个体、企业在进行创意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个体、企业创意商业化过程的这种不确定性带入网络环境下,由网络承担了创意商业化的组织功能,通过个体、企业间分工协作,减少了创意商业化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个体、企业参与创意商业化过程的风险。
四、创意产业区内培育创新网络的关键环节
创意产业区本身都有生命周期,但这个演进过程是复杂的,呈非线性轨迹,很多创意产业区维持了长期的繁荣,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而有的却很快走向衰亡。要实现创意产业区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产业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利用网络组织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创新网络的培育,促进创意产业区内部集体学习,增强创意产业区整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的形成有赖于创意、研发和核心专长具有互补性的相关个体、企业的存在,而创意产业区一般都具备这样的结构基础,但它不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充分条件。因此必须在尊重创意产业区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引入适当的制度安排与干涉,克服企业间合作障碍,把握好培育创新网络这项系统工程的一些关键环节,从而推动创意产业区的升级和持续发展。
1.倡导相互信任与默契的文化氛围。信任、类同文化等社会资本是个体、企业间高效率协作的重要支撑因素,对于维持网络内企业间协作具有特殊的“粘合”作用。因此,“区域工业战略的出发点是培养集体一致性和信任感,支持当地网络的构成和经营”(Porter, 2000) 。创新网络的构建有赖于众多个体、企业家基于相互信任与默契,建立起合作创新的理念。尤其是在产业区关键的成长期,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展,技术和组织复杂程度的提高,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社团组织,将日益增加的网络节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保证新进入的企业和新信息可以融入整个产业区。共同愿景和收益分享的形式使得网络成员能够超越竞争,把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降到最低,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创新过程中。聚集区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建设,如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业规范等,一方面,聚集区所在地(城市)政府会帮助聚集区进行制度和规则的建设,并将聚集区的制度和规则纳入整个城市的法制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聚集区成员也会自发地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
2.政府“穿针引线”,扮演好协调人角色。在创新网络的起步阶段,政府部门的适当介入是必要的。除了举办培训、展览、研讨活动,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外,在起步阶段充当协调人角色非常必要,但政府介入的实际效果与社会接受能力有关(杜静, 2003)。社会接受能力是个体创意、企业研发能力、企业家精神和集体学习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意、研发能力是创新网络的物质基础;企业家精神是对承担创新风险的偏好,是创新网络的人文基础;集体学习能力是企业间互动学习与交流,是创新网络的社会基础。经过培训、展览、研讨和政策引导以及政府部门适当的协调,具有企业家精神并有一定创意、研发能力的个体、企业—般就会进行合作交流。而当研发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不足时,政府的介入就非常必要。
3.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对技术扩散和集体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创新网络的培育需要创新中心的引擎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创意产业区内企业的合作创新, 鼓励文艺家、科研人员和大学教授参与创意产业,这类人员的参与无疑能增强聚集区的知识资本,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分享创新资源,使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的知识源泉。
4.提高创意产业区内网络组织化程度。网络的力量基础在于内部成员的紧密合作、集体意识以及自律。因此,企业要突破边界的限制,同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自觉扎根并参与本地网络的建设,对于创意产业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具有共享价值的关键性技术或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引入),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协调或解决(蔡宁,2003)。当然,创新网络是一个系统,创意产业区不单是生产区,还是一个生活区,不单是企业,还要引入各种娱乐文化教育设施以及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5.保持网络的开放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要保持创意产业区创新的活力,就要不断更新内部知识等资源,及时从产业区外部引入新的信息和技术,因此,要保持创意产业区对新进入者的开放性以及新信息(包括新技术、需求变动等)的敏感性,避免内部僵化,不断推进创意产业区的持续学习和调整。
参考文献
布鲁姆,森特,卡特理普. 2002. 有效的公共关系[M]. 明安香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67-69.
蔡宁. 2003. 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基础的转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56-62.
杜静. 2003. 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4-239.
花建. 2006. 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J]. 社会科学 (6):34-39.
贾根良. 2001.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 中国工业经济(9):67-73.
鲁若愚,陈力. 2003.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分享与整合[J]. 研究与发展管理(15):24-29.
韦伯. 1997. 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M]. 林荣远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15-216.
赵修卫. 2003. 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J]. 科研管理(3):56-61.
KSCOFF A. 2004. Loca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3:167-185.[JP3]
LAWSON C, LORENZ E. 1999. Collective learning, tacit knowledge and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J]. Regional Studies, 33(6): 30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