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1

今天我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要学生说出司马光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话,然后因势利导、教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发言的热情很让我高兴。

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掉。她问:“老师,什么是缸?”

我晕!你初中生了,不知道什么是缸?哎!也是,现在的城市哪有缸呢,难怪孩子们不知道。看到大多数学生用迷惑的神情望着我,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大家,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第二个学生的问题是:“哪里买的缸?多少钱一个?”

我说:“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

可那个学生还问:“很重要的,老师,如果那个缸很贵,我总不会把我家最贵重的电脑砸了吧?”

我瞪了他一眼:“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下一个同学!”

第三个同学问:“缸是干什么用的?”

又是一个超幼稚的问题。

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我爷爷奶奶家用缸腌酸菜咸菜。”如此出色的学生是谁教出来的?

我只好解释说,古时候每家都有一口缸,是专门用来存水的。

第四个学生马上问:“他们家经常停水还是欠水费了?”

看来对学生开历史课真的很重要了!我不得不解释,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取来河水或井水存在缸里,以备每天之用。

“连自来水都没有,说明古代人很笨,还是我们现代人聪明!”那个学生发出感慨。

第五个学生:“那个缸放在哪里?”

你个!我心里说。我有点不耐烦了,斥责他刚才老师讲故事时干吗去了?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我明明讲了放在院子里,你站着听一会儿!

他申辩:“老师我认真听了,我的意思是问,那个缸放在院子里的哪个地方?是院墙边还是院门口还是屋檐下还是院中间?”

这个我哪知道!司马光也没有留下回忆录详细说明,再说放哪小孩不都掉进去了吗?别找借口,继续站着!

第六个学生:“那缸为什么没有盖子?若有了盖子小孩就不会掉下去了。再说古代人也应该讲卫生啊,没有盖子,灰尘昆虫脏东西什么的都往里掉,人吃了会得病……”

我……这都哪跟哪呀!有盖子的,掉到一边去了。我意识到这样提问下去不是办法,弄不好会被这帮笨蛋扯得昏掉,只好拿出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提问领悟能力强的好学生。我示意体育委员,让他回答问题。

体育委员:“那缸有多高?”他也昏头昏脑随着前面同学的思路走。

“大概……到我肩膀这么高吧!”本来想说和我一米八的个头一般高,可我也没见过那么高的缸,可说太矮了司马光也就不用砸缸救人了。

劳动委员看到我的示意后说:“那么高,小孩是怎么上去的?有梯子还是从高处跳进去的?换了我可上不去。大石头多大?司马光多大?老师您讲了司马光当时也是个孩子,那他抱得动大石头吗?那缸里的水要是不够深,小孩掉进去也不会有危险,就不用救了……”这家伙不顾我已铁青的脸色自顾自地说下去。

“如果缸里的水足够深或者是满缸水,那么,能承受那么多水的压强而缸没有破,说明缸壁是够厚够坚固的。司马光当时既然只是小孩子,抱不动大石头,那么他拿小石头能砸破那够厚够坚固的大缸吗?不可能!就算他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一下一下耐心地砸,直到砸破为止,就算他最终把缸真的砸破了,那小孩估计早就淹死了,所以……”

“Stop!”我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这小子的物理学得真不错!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班长身上:“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班长站起来,看看同学们期盼的目光,深吸了一口气:“老师,我得到的启发和同学们是一样的,就是……这个故事……是假的!”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2

“救命啊!”突然,假山上传来了一声尖叫。小明一回头,看见一个孩子从假山上失足阳春三月,花园里百花斗艳,万紫千红。孩子们高兴地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掉进了一口大水缸里。顿时,这群孩子立马来了个“树倒猢狲散”。一个孩子大声喊着“别怕,我来救你!”可他一转身,就飞一般的逃跑了;有的孩子吓得趴在了地上,尿了裤子;有的孩子连忙跑去告诉大人……园子里闹翻了天。

小明站在大水缸边,想起了课本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他想也没想,搬起身边的一块大石头,用尽全身力气向大水缸砸去。只听“啪”的一声,水缸破了。

这时,一个小男孩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头上长了一个大包,眼中擎着泪水,委屈地指着小明说:“你……你这个坏蛋……你为什么要砸我,我又没招你,你……你凭什么打我,你看,我的头,一个好大的包……”

小明傻眼了,可他还想争辩,委屈地说:“这不能怪我,谁叫你要躲到大水缸了,还有大叫一声‘救命’,这哪能怪我呀!”

小男孩一边抽泣一边说“我……我,我是看这个水缸那么大,想………想躲多在里面吓……吓唬你们,谁知道一……一到下面就出不来了,所以我……我才喊救命的……”

小明惊呆了,哭哭啼啼地说:“我……本来想学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谁知道你……那么不知好歹,拿我……开玩笑,呜……呜……”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像那个掉进水缸的小男孩,本想躲进水缸,蒙混过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吓唬他们,谁知,被一个不动脑筋、就按图索骥的小男孩砸了自己一个大包;或者像小明那样,看见一个小男孩掉进水缸,就想起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就想学司马光砸缸救人,受大人称赞,便不加思考,就用大石头将缸砸破,却将小男孩的头砸了一个大包。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过失,以免失了分寸,也不要急于做什么事,就不加思考,按图索骥,模仿别人的经历,导致好心做了错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3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11司马光

2.简单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图意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学生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孩子,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及会认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5)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孩子吓哭没有假山慌了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古时候司马光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提问: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③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3.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4.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这段。

5.指名读,大家评议。

6.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7.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8.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己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2)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3)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4)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5)教师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6)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2)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3)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读后四、五段。

(五)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1.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1)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办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办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办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办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办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2)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3)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4)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教师板书:

(6)司马光用的办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教师板书: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7)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组讨论后交流。

(8)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及。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六)学习第六段

1.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2.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正确地书写“候、孩、没”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一)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1)自己认读生字。

(2)同桌互读生字、词。

(3)抢读生字词卡片。

(二)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1)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3)请小组汇报或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

候:可以用“猴”字来记忆,去掉“反犬旁”在单人旁的右边加上一个小竖,也可以用拆字分解的方法帮助记忆字形。组词:小时候。

孩:可以用学生认识的“该”字换偏旁记忆“孩”字。也可以用拆字的方法记忆。组词:孩子

光:学生可以用顺口溜的方法记忆:三个小淘气,坐在板凳上,压弯一条腿,后脚尖朝上。组词:司马光、时光、光明。

吓: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学生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哭:学生可以用拆字法记忆:“两个口”和“大”再加上“丶”。也就是两个人张着大嘴哭。组词:哭了,吓哭。

没:学生用顺口溜帮助记忆:三点水,几头又尾,合起来誻没。也可以用拆字分解的方法记忆字形,组词:没有。

块⑴以用“块”字换成“提土旁”记忆“块”字,组词:一块。

石:可用象形字“”(书写不准确)来帮助记忆“石”字,组词:石头,石块。

(4)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己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独立书写8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学生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候、孩、没”这3个字。提醒学生“候”不要丢掉小“竖”;“孩”字右边的“两个撇”第一个“撇”长一些,第二个“撇”短一点,两个撇的起笔要对齐。“没”字右边不能写成“几”字,书写时注意没有钩。

5.教师出示:“哭、光”两个字,问学生书写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哭”字不能丢掉“点”,“光”字上面是竖、点、撇,不用笔顺错。

6.学生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7.学生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3

(1)实物投影出示这道题的内容。

(2)读读这两个字,区别“块”和“快”的异同。

(3)让学生试着自己填一填,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4)请同学说正确答案,再读读句子。

(5)学生把答案填上书上的括号里。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4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较短时间内发表较多观念,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灵活性是指思维具有多方指向,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功能固着和定势约束,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成分,因此它更多表证发散思维的本质。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多路思维——多向思考,多种方法

多路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扩散性思考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它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逻辑起点、不同思维程序考察客观事物,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整体认识。很多数学题的解决办法不是唯一而是有很多种,在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合适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

[案例]

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使左右两边同样多?

(左5支铅笔,右7支铅笔)

生:这个简单,我会。只要把右边的铅笔拿1支到左边就可以了,这样两边就都是6支铅笔了。

师:你还有其他办法使得两边的铅笔一样多吗?

学生开始思考,大部分学生表示疑惑:这题还有其他办法吗?

师:大家再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两边同样多”,除了这个要求还有别的吗?

生:没了。

师:那一定要保持一共12支铅笔吗?

生:不是。

生:(恍然大悟)我想到办法了,从右边拿掉2支铅笔就可以了。

生:我也想到了,往左边再放2支铅笔就可以了。

师:没有了吗?再想想。

生:(兴奋)我想到了,可以左边放3支,右边放1支。

生:还可以左边拿掉2支,右边拿掉4支。

……

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想到的都是“最标准”的答案,从右边拿1支到左边。后来,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想到可以往其中一边增加或者减少铅笔,也能使得两边的铅笔数量一样。再后来又考虑到可以完全改变两边的铅笔数量,只要保证题目要求“两边铅笔一样多”即可,在这个条件下,可以想出无限多的方法。

人们通常喜欢按照固有的模式去思考,因此很容易养成思维的惯性,而且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经常接触的方法,思维很单一。数学教学中,只有把多向思维训练落实到位,才能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横向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具有这种思维特点的人,思维面较宽。训练学生的横向思维,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较容易地解决相同类型的不同问题。

[案例]

题1:小红期末测试语文和数学平均分为93分,语文比数学低2分,请问她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分别是多少分?

师:谁来说说这题如何解答?

生:我知道,昨天的课上我们已经学过这一类应用题了。平均分93分,我们就可以算出总分是93×2=186(分)。语文比数学低2分,我们可以用(186-2)÷2=92(分)算出语文成绩,那么数学成绩也就很好算了。

题2:甲乙两个仓库一共有150吨粮食,从甲仓库拿出10吨粮食到乙仓库后,乙仓库的粮食还比甲仓库少10吨,原来甲乙仓库各有粮食多少吨?

师:现在请你们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

生开始思考,感觉难度比较大。

师:请先找出这题的关键条件。

生:从甲仓库拿出10吨粮食到乙仓库。

生:乙仓库的粮食还比甲仓库少10吨。

师:想想这题和上一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都是两个,上面是语文和数学成绩,这里是甲乙两个仓库的粮食数量。

生:都能知道总量,上面可以用93×2=186(分)算出总分,这里直接告诉我们一共150吨了。

师:差别在哪里呢?

生:多了1个条件,上一题是语文比数学低2分,这题是从甲仓库拿出10吨粮食到乙仓库后,乙仓库的粮食还比甲仓库少10吨。

师:多了1个从甲仓库拿出10吨粮食到乙仓库的条件,怎么解决?拿完以后,甲仓库和乙仓库的粮食怎么变化?

生:甲仓库少10吨,乙仓库多10吨。

师:结果怎么样?

生:乙仓库的粮食还比甲仓库少10吨。

师:现在你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生略加思考,大部分学生顺利列出算式:乙仓库为(150-10×3)÷2=60(吨),甲仓库为150-60=90(吨)。

刚出示题2的时候,学生对这道题的条件不能很好掌握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关键条件并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题1和题2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可以把题2转化成类似的和差问题来思考,从而使题目意思变得简单易懂,最终顺利解决题2。

遇到非典型的和差问题,高年级的学生都会觉得很简单,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的中年级学生来说,会算、会灵活运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典型的和差问题和非典型的和差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逆向思维——回头一望,豁然开朗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染布作坊,小儿子做雨伞生意。每天,这位老母亲都愁眉苦脸,天下雨了怕大儿子染的布没法晒干,天晴了又怕小儿子做的伞没有人买。一位邻居开导她,叫她反过来想:雨天,小儿子的伞生意做得红火;晴天,大儿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晒干。逆向思维使这位老母亲眉开眼笑。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逆向思维作为训练小学生思维转换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新课改中也备受重视。众所周知,正向思维有时会制约思维空间的拓展,甚至会导致问题无法解决,此时就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向,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人们常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问题的解决变得轻而易举。

[案例]

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单位:厘米)

师:比一比你们的眼力和思维能力,看谁能把这个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求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只有极个别学生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师:大家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想想这个故事再来看看这题。

于是有一半学生恍然大悟,顺利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想不出来。

师:谁能说说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方法?

生:砸破水缸,流出水,小孩得救。

师:一般人的想法都是怎样把小孩从水缸里捞出来,而司马光就反过来想,把水放走,人就出来了。今天我们就用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思维方法来解这道题。

师:司马光砸缸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做这道题是求什么?司马光砸缸的“缸”中有什么?

生:司马光砸缸的目的是救小孩;我们做这道题是求阴影部分面积;司马光砸缸的“缸”中有水和小孩。

师:我们把这道题比作司马光砸缸的“缸”。这幅图中有什么?

生:有阴影部分面积和空白部分面积。

生:哦,知道了。司马光救小孩等同于求阴影部分面积,水等同于空白部分面积,水流出来等同于把阴影部分面积减去。(学生很快做出这道题)

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准备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着手去解决问题,后来发现条件不够,因此感觉迷茫,无从下手。于是,教师一步步引导他们转换思维模式,以熟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换个思路、换个思考方向,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5

唐代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是成功的的基石,勤奋是成功的前奏,勤奋是一个人才出现的告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与欧阳修同名的政治家司马光,想必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自幼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才智过人自然是其一大优点。司马光长大从政,这种勤奋好学的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司马光由于爱睡懒觉,早上如果起迟就会耽误好多事情。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晚上睡觉前多喝点水,那么就能被尿给憋醒了。可事实是,第二天早上不但没早起,反而还尿了床,引来了同龄人的冷嘲热讽。于是,他动用他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种名为“警枕”的圆木枕头。如果他怕睡迟误事,那么那么他就枕着这个私人定制的枕头睡觉。因为枕头本身是圆形的,所以只要一翻身,枕头便会脱离脖子,脑袋就会狠狠的磕在床木板上,从而立刻惊醒,就不会有起迟偷懒的行为了。司马光最著名的作品是《资治通鉴》,为了编撰这本书,司马光耗费毕身精力和心血,将自己后半辈子的生活付诸于此,每天起早贪黑,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往往编书编到半夜才肯睡觉,每当仆人伺候自己是,他总是先让仆人睡去。他早上五更左右就起床继续编撰。正是因为有了司马光的勤奋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资治通鉴》。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要永远尽你所能,永远不要气馁;永远不要小看自己。”坚持自己道路,不变胜利的初心,在自己奋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即使自己天资过人,但如果不努力不奋斗照样泯然于芸芸众生。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6

案例:学生的作文——“那是在一年级时,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口渴难当。妈妈给的钱早换成雪糕进肚了,我知道邻居家冰箱里有解渴的,便学司马光砸缸——用斧头砸破窗玻璃进去了,却只弄了一瓶汽水喝光……

但很快事情败露,妈妈揍我一顿;爸爸要赔钱,又踢我两脚。他们几乎齐声喝问:‘还敢不敢了?’我簌簌地流泪,连连告饶……那个炎热的夏天,令我终生难忘……”这是他读六年级时,我指导的一段。

那么,他的砸玻璃,是新版的司马光砸缸吗?

不错,司马光爱动脑、急中生智、果敢等品质,确能给人不按常规行动和求异思维的启迪。但这是见义勇为,是为了救人。可是,这个孩子呢,虽也生“智”了,却是见利忘义,为了自己——这是模仿司马光砸缸的结果。那么,他从一个好故事中,怎么会得到反面的启示呢?由此,引发了我们的几点思考。

一、教书育人,也要警惕教育的负效应

所谓教育的负效应,即指学生在接受教育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教师预定的教育目标相背离的心理现象的反应。如上例,教师在教学时,疏于对教育负效应的有效预设和防范,而小学生模仿力强,“协同教育”又缺失,那么,出现相反的教育结果——负效应,就不足为怪了。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正面的引导足够多,而负面的预设和警惕却很不足;往往不愿节外生枝,怕什么喧宾夺主;往往缺少辩证思维,而一叶障目……于是,讲立志却好高骛远,追求美而忽略节俭,言诚信竟不分好坏人,感受幸福而不知忧患,欣赏机智而用巧诈,尚勇敢而轻于冒险,重表扬而听不得批评,体验成功而慕虚荣,自信却自以为是,守诺而不知变通,讲舍生取义而漠视生命,说宽容而惑于敌我,道友谊却忽视原则……如此,就必然陷入误区,理应结出苦果。

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要防止片面,要防微杜渐。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较丰富的学识而明达事理,能够辩证地开展教育教学,很好地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这样,就能够有效防范教育的负效应。否则,学识浅薄,孤陋寡闻,则捉襟见肘。

二、倡导自主探究,不能淡化教师的“主导”

教师忌讳“讲”,怕横生枝节,缺少必要的教学延伸式的补说,也是导致“砸窗”的原因之一。

而且,人们往往人云亦云,说到“讲”,而闻之色变、噤若寒蝉;谈及自主探究,则津津乐道,众口悠悠。

还有什么教育个性!

事实上,不少学习内容,只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是不够的。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总靠自己能悟出什么呢?上例就悟出了砸玻璃。这是孩子的错吗?有的问题,在“启而不发”时,只需教师三言两语就可搞定,又何必让孩子憋在那里冥思苦想呢?都是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吗?即使是,也不能一味地、单调地问答。启发、导引、阐释……本无定法,因势利导而已。 转贴于

我们一向认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意味着可以淡化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避讳和舍弃精到的课堂讲解。肖川就直截了当,他认为:任何课程的教学,讲解都是必不可少的。常听到那种连珠炮似的提问,是纯心要把学生弄得不耐烦、弄得焦头烂额吗?世界上的问题太多太多,知识浩如烟海,而吾生也有涯,怎么能都靠亲历或探索呢?真是无此必要,也绝不可能。

“传道、授业、解惑”仍是教师职责所在,既然人类的知识不可能全靠自己直接获取,既然讲解又具时效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运用这种教学法呢?学生在求通未得、欲言不能——思辨困窘之际,多么需要精彩、智慧而不乏机趣的讲解啊!指点迷津,可以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旁征博引,能够增广见闻;慷慨陈词,又会振聋发聩……这样的跨越,有什么异议呢?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地、及时地介入讲解是必要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当自主探究被简单化、泛化或被学术化时,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被神化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淡出,而且还要加强。

三、品德教育要及早开始并强化

出现“砸窗效应”,原因不只在课堂教学本身,还有既往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现在,尤其在农村小学,因教师编制紧张,如品德社会之类的“专科课”多是兼职,又被所谓主课挤占,几乎形同虚设;而课程内容,又缺少可读性的理性内容的呈现,低、中年段尤其如此——往往凸显连篇图片的直观与太多的问题设置……使人不免茫然。主渠道如此,其它更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