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文1

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其落脚点在于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以诚恳、正直、谦虚的态度对待别人,做好份内事,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我认为:努力提高个人品德修养要求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学习榜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磨练,这是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需做到:

1.要不断学习。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礼仪经典,用理论来陶冶自己的灵魂,学习身边感人的事,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2.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社会上做到诚信为先,文明出行。在工作上,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努力培养新一代的文明小公民。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文2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育教学的重点地带,也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法制意识,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法制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或者硬性个案分析更加有意义,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灌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法制意识便悄悄地在学生心目中植根,相信不久的将来,更会开花结果。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本来枯燥乏味的法律法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形象性,只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和教学。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材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法制教育内容的书,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细心地去发掘教材的法制元素,必将能焕发出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新生,一改以往那种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使我们的法制教育进行得更有效,更具发展潜力。

二、带领学生现场旁听法院审判大会

教师带领学生旁听庭审,有着特殊的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意义,能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威严。通过这样的观摩活动,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整个庭审能够让大家深切体会到社会上犯罪分子的罪恶,也让大家感受到法律对自己的关怀和保护,使大家时时谨记,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学生,并努力做到在学校多学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旁听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感受,书写体会。要使未成年人,特别是初中生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远离犯罪,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必须培养其法律意识。

三、带领学生观看法律讲坛和法制报道的法制类栏目

《法律讲堂》是CCTV12的一档法律知识类栏目,寓法理和观点于故事中,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作为法制频道的一档谈话节目,《法律讲堂》是找准电视和法制的切入点,探求电视手段和法制教育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的教育作用。《中国法治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主要新闻栏目,以介绍近期全国各地发生的法治案件为主要内容。栏目契合我国推进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和“社会与法”频道关注法治中国、共享和谐社会的专业品质。如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直接收看《法律讲堂》和《中国法治报道》这两档节目,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守法的光荣与幸福,违法的可耻与痛苦,让法律常驻学生心中,远离违法和犯罪。当然,偶尔观看几次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模拟法庭感受法律的尊严

担任模拟法庭中重要角色的只有少数学生,但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法律的庄重与尊严。有一次模拟法庭之后,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得体会中写到:“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和法律上那种坚定的信仰。法庭庄重、严肃地告诉人们法律是公平的,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在这次模拟法庭中,我担任了原告的角色,原告那种渴望法律还他们公道的心情,令我深深的感觉到法律是人们保护自己权益的有力武器,那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感觉。看到法庭上每个人严肃的表情,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法律在我们面前是多么的庄严与神圣。”

五、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文3

团干培训进行了一个星期,没一天的培训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进步,做为一个团干部应有的个人文化素养,道德素质,职业工作能力。这些对于一个优秀的团干部来说这些都是重要不可缺少的。

团干培训的第一讲是由校团委的李书记进行的,他的讲堂从大的方面整体的概述了一个团干部需要注意的方面,工作从整体入手着眼,要熟知学校的工作安排,对学校工作安排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够从大局入手。从整体出发管理好局部,例如现阶段我校的活动有西部计划、挑战杯、创业(金翅膀),校里的运动会。

而如何从整体着手,搞好自己班级进行整个活动的参与进行,是对一个干部重要的考验。一个优秀的团干部,要有整体意识观,能够时刻从大局出发。李书记对我们的第一讲来说很重要,让我们能够知道作为一个团干部应注重的大局意识。

礼仪培训是杜老师对我们大家进行的教育,的确,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我们更要注重自身的礼仪培训,注意个人的修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如同端茶倒水,到个人的衣服穿戴。都要注重讲究,这样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适应领导大家的需要要求,也是对自身的一个素质要求。办公礼仪我们是更应该注意的我们进入办公室那一刻就要整理好自己,从给领导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舒心的工作环境都很重要。关于礼仪的培训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当务之急,我们正欠缺的东西之一,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对于这一讲有很好的学习需求。而且在讲堂上杜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和大家的互动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到了礼仪的培训内容。

郭老师对我们的培训则是从一个团干的类型,我们应做的是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干部。首先我们的服务要从大众出发,从大家的需要出发,充分了解大家的心里感受,了解大家的需求,能够更好的服务大家。学习型,自己要随时随地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管理学习经验,学习自身需要填补的不足,能够更好的完善自身的文化要求。学习很重要无论是文化学习还是工作学习,都一个团干部来说都很重要。创新型。创新是这个时展的重要方面,对于我们这个领导者更应该有创新型的大脑能够从整体出动,另辟崎径,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思考,做到与众不同而且要收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更好。创新是我们保持先进的重要路径,所以做创新型的管理者很重要。

汤老师在讲堂上对学生干部团队提出了严格的批评和要求,做为学生干部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及时的做出改正,对于团干部,我们是在领导着其他人对于自身的错误我们自身来说可能很小,但是带来的后果就是无限放大的,所以对于自身的严格要求,对于一个团干部来说很重要。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文4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除中心校实施外,还要充分发挥对所辖村小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基于这种情况,要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才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一、开发课程与基地建设相结合

开发课程菜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提炼彰显地方特色、尊重学生个性、内容序列化的课程“菜单”。以课程“菜单”引领全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中心校立足社会、家庭实际、结合校情、生情,将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与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学校活动等进行有机整合,提供“菜单框架”。然后各校根据“菜单框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的“分菜单”。各年级根据“分菜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出年级“子菜单”。最后班级根据本班实际制定“活动菜单”。这样,四级课程“菜单”在活动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形成了序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菜单。

重视基地建设。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一是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就是基地。以学校多年打造的花木文化作为环境布置的主题,张贴花木宣传图片,介绍花形、花艺;打造花木文化长廊,系统介绍花木分类、种植、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让花木文化氛围充满校园。二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社会也是基地。在校外,建设了花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同时联系了数家综合实践定点联系单位,给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平台。

二、培训教师与指导学生相结合

强化教师培训。在教师缺编、学校无法按班级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情况下,采取“一辅多兼”的做法。即每个班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但在具体开展活动的时候相关教师都要参与。基于此种情况,在专家指导,外出培训的同时,强化校本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主题的选定、方案的制定、活动的指导、案例的样式、表格的设计、成果的呈现等方面,使教师参加培训后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培训形式多样、研训并举、以评比促提高。定期开展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评比、活动方案评比、活动案例评比、活动成果展评等活动,并组织教师参与区、市级开展的相关评比活动。

加强学生指导。对学生的活动全程进行指导:在活动开始阶段,指导学生选题、制定方案;在实践阶段,指导学生调查、采访、记录;在阶段活动后,指导学生对信息整理分析;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展示成果等。在指导方法上,从初始阶段的“扶”到一段时间后的“半扶”到最后的“放”,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

三、规定课程与重点项目相结合

开齐开足课程。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包括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和劳技。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每个年级的一节综合课和两节校本课集中安排在一个下午,充分保证学生活动时间。活动安排上做到“三结合”: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学校集体活动与班级分散活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重点项目带动。每学期,梳理出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几项重点项目,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例如学校搭建“海陵湖讲堂”特色平台,分步实施“1112225”工程。三个“1”,即10场主题讲座、10节微课、10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三个“2”,即两个综合实践活动专用室、20个学生社团、20节综合实践小专题片;一个“5”,即50个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学校借鉴《百家讲坛》的形式,开展了“海陵湖讲堂”专题讲座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学校的文化建设、办学思想。讲座内容涉及学生的课外阅读、自身的安全、文明礼仪以及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自主选听。“海陵湖讲堂”充分展示了优秀教师的经验、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讲座,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想、有所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物化成果与资源共享相结合

物化实践成果。为物化活动成果,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定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呈现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活动反思、学生采蜜本、活动记录、活动心得、活动日记、手抄报、调查报告、采访记录、图片、音像等资料以及学生美术、书法、手工制作等其他过程性材料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物质呈现方式。

共享信息资源。首先,将所有物化成果制成电子稿存储于学校资源库。其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由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室成员管理、使用。教师、学生均可实名注册,上传自己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记录、日记、心得体会、成果等图片等资料。最后,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博客群,方便教师网络教研,分享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收获。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

一、实施的背景

党的十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职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企共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离开了校园的德育环境,德育课堂也随之减少。由于企业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老师,使学生的德育工作往往被忽视;中职学校也因校内班主任的教学工作繁重,同时又担任新生班主任,无足够的精力深入校外实习生,使学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着漏洞。学校充分挖掘企业的德育资源,利用企业文化、企业优质资源开展德育工作,构建了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形式和方法,使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更贴近社会和生活,提高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使德育教育接地气。

二、模式的内涵

“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以学生德育工作为中心,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目标,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德育管理制度、共同开发德育教育内容、融合校企文化,家长共同参与的网状结构的德育教育模式.

1.兼职班主任

兼职班主任由合作企业担任,全程密切配合校内原班主任,共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开展德育教育,建立学生档案。

2.实习生德育工作小组和德育讲师团

成立以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的实习生德育工作小组,成员有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处、实训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德育教师利用下企业实习、考察机会,精心准备为校外实习生上一堂德育课,把德育课堂延伸到企业。

3.校外团学会

组建一支优秀学生干部队伍,锻炼学生的校外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信心,加快学生的健康成长,尽早融入社会。

4.责任书

学校告知学生家长其孩子的实习企业,与家长签订一份责任书,明确责任,要求家长与学校、企业、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三、模式的实施

1.充分挖掘企业德育资源

(1)德育课堂企业化。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文化育人。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行业准则等都能够感染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也能感化学生,为德育课堂的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素材。(2)德育教师社会化。我们把企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教师培训基地,为其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通过教师下企业,了解企业规章制度、行业准则以及员工的团队精神,提升德育教师素质。(3)德育导师多元化。学校充分挖掘企业德育导师,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学生德育导师,将成功案例让学生分享,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工作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学校每年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来校讲座二十余场,开设“名企大讲堂”,学生反响颇大。

2.校企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开展以“儒家文化、生态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为主题的“三化”进校园活动,营造具有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规划设计,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接轨,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1)创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育人情景。企业重视新职工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敬业精神。学校因“石”制宜,通过刻字、上漆,赋予每块石头生机和灵性,置于校园花丛、绿树、草坪、教学楼、实训楼、寝室楼之间,分别以“思”“善”“勤”“诚”“健”“合”“感恩”“笃行”“自强”等命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播。(2)搭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按照企业标准制定学生管理制度,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体验企业的严格管理,感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

3.“五自管理”增强学生竞争力

“五自管理”也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五自管理”是指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服务”的管理方式。(1)“五自管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因为在中学阶段成绩有落差,很少得到家长与老师的信任与赏识,有的甚至把他们都列入了“差生”的行列,通过“五自管理”的锻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了自信心。(2)“五自管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们通过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励、督促和引导他们不断战胜自己,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行学生自我管理,使每一个学生从被管理者真正转变为管理者,从而焕发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4.构建校企合作特色的德育考评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笔者所在学校联合合作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考评主体。德育课程的考评由德育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及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况进行考评;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考评由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共同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定。(2)考评内容多样化。丰富的考评内容,是学校德育考评的特色。学校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和感想以及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等内容纳入考评的范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评,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3)考评过程全程化。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将学生的德育评价贯穿三年中职的学习、生活和实习,实现“全程式”评价,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实行全程跟踪管理。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推动了德育课程改革。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依据学生专业实际,以企业职业要求或岗位规范为中心,选择并有效整合德育教学内容,校企共建德育课程,适应新一轮选择性课改。二是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笔者学校在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过程中,始终以企业为主线,以企业岗位职业素养的培养为载体,开展深度合作。学校100万的“浙江红五环奖教基金”的设立,就是成功案例。三是增强德育教师创新能力。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知识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为德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知识,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拓宽德育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建设.职业教育应引入企业先进文化[J].职教论坛,2011(6).

[2]陈浩勤,黄巍.中职德育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3(2).

[3]张勤芳.技工院校职业化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思考[J].职业,2013(8).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文6

(一)不良思想的渗透和冲击

在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下,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不断增强,出现了一大批商界人士及企业家,他们纵横商海,诚实经营,成为了成功人士的典范;另一方面,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甚至诱发了更多的腐败现象。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教育过程的功利行为和市场化倾向异常明显,敬业奉献精神受到了“实惠”的侵袭,加上因高考而出现的巨大教辅市场的刺激,不少教师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他们是非标准含混不清,热衷于下海、跳槽、从事有偿家教和搞第二职业;他们很少再去谈论师者的仪表和责任心,逐渐丧失了师者应有的德性品格和教育力量,逐渐形成了平面和平庸的人格,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二)低效考核制度的“掣肘”

面对师德方面的问题,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采取单一、僵化的师德考核制度,重形式而轻内容,考核方法简单粗暴,如一味要求抄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严禁教师批评学生、严禁教师和异性学生接触、规定教师开会签到多少次等,达不到这些规定则视为师德不合格。此外,一些学校无视不同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及年龄、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将师德评价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而学生往往从个人的感性出发,无法对教师的师德作出一个科学、合理、恰当的评价和定位,致使原本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得紧张,使一些教师出现了“迎合学生”“迁就学生”“不敢管学生”及“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的现象。另外,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之下,一些学校将高考成绩和师德水平简单挂钩。只要高考成绩好,师德方面则“一俊遮百丑”;只要高考成绩差,师德方面则“一票否决”,片面地助长了一些教师的功利化倾向。总之,上述这些“集权式”的考核制度低效而琐碎:一方面,它无法真正确立师德高尚教师的地位,无法使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尊严,相反,有时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其逐渐丧失了师德发展的外在动力;另一方面,一些“得过且过”的教师却借此“鱼目混珠”,做起了“老好人”,认认真真地撰体会,一心一意追形式,三心二意搞教学,假情假意地和学生“交朋友”,逐渐丧失了怀疑精神和批判思维,流于平庸。

(三)专业发展的困顿和迷茫

1.从高中教育的地位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

需要横向考察高中教育既是学生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又是学生走向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既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为高等学校输送生源的重担,上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下影响整个基础教育。因此,高中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小学、初中和大学教育相比,高中教育的应试特征更加明显,社会关注度更高,加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面临的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工作压力也更大,知识更新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就更强。

2.从学科教育理论的研究进程及学科设置的角度

来纵向考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在各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上,中学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学科一般是在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等学术型学科的基础上,再增设一两门《中学教学法》及《教心学》等科目,尚未完全独立成专门之学;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对学科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研究的加快,中学教育类各专业逐渐从和学术型专业“混杂”的境遇中独立出来,其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也逐渐得以明晰,外在表现便是逐渐有了学科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快,理论研究逐渐朝着更为精微和广博的方向发展,在学科教育史、中外课程比较、课程改革、教材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学科教育技术、课例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命题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的领域不断开拓,成果不断涌现,气象渐开,专业化趋势也更加明显。学科发展的这种趋势,对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要出色地完成工作,“一本教参”和“一支粉笔”在手就游刃有余的情况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3.从当下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渠道来审视

我国目前还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师职后教育制度,职后教育的部分功能暂由各类型、各层次的继续教育来承担。但目前的继续教育在经济投入和时间安排上都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普遍缺少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其专业化发展主要基于个人的自觉,也主要还是自主研修及小范围交流研讨的形式,更多的教师则由于职后教育的不足而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从而在专业发展上陷入困顿和迷茫的境地。当然,从主观方面来说,个别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很不完善,既缺乏反思意识,也懒于学习,碌碌无为,平庸肤浅,其专业化发展自然是举步维艰的。高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困顿和迷茫,导致很多教师既没有精力更没有能力去追求更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更为高远的教育境界。他们只是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上要么被动应付,陷入艰难度日的境地,要么主动逃避,以便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小天地”,最终沦为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其最高“境界”便是追求“合格”以便逃避责罚,“全身而退”。这种隐性的师德失范行为,已成为高中师德建设亟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二、高中教师消极作为的对策要破解

高中教师消极作为的难题,我们首先要对“师德”这个概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在传统上,一般认为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这种定义将师德描述为教师“行为上应遵守的规范”和“思想上应达到的水准”两方面,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重视区别而忽视了二者的联系,也给师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不少教育部门一方面出台详细的“教师行为规范”或“考核细则”,似乎一出台“规范样本”就能有效应对师德失范行为;另一方面,则专门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全员师德培训活动:听报告、听讲座、搞演讲、撰心得……耗时耗力,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群体是复杂的,教师个体是有差异的,教师行为是动态生成的,其具体行为无法做到都一一规定下来;师德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个体的自觉追求,是一种内心的“默化”而非外在的“教化”,“任何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每个人的内心信念、转化为每个人的实际行为,并默化为持久的习惯,才具有道德力量。每个教师只有实现了道德规范的内化、转化和默化,才能够成为合乎教师职业伦理的教师”。过多的道德灌输引起的是教师的逆反心理,其结果只能与师德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事实证明,师德高尚的教师往往具有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艺,水平精湛、业务一流的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的教师往往带有师德缺陷,而师德修养较低的教师也不大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在现实中,师德高尚但在工作上一塌糊涂,或者教育成绩卓著但师德低下的教师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师德建设的原点和归宿都且只能指向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离开了教师个体具体而复杂的教育教学行为,孤立和抽象地谈论师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师德建设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一项工作,而应与日常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班级建设、学生工作、家庭访问与接待等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成就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自身境界的提升,这种师生共同的发展,方能彰显生命的本质要义”。因此,“伴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加强师德建设,并使其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与教师伦理等领域必须直面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综上所述,从构建“专业道德”的角度来思考,把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捆绑起来,将其渗透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不失为破解高中教师消极作为难题的有效策略。

(一)唤醒与激活

校本教研的定向整合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深度阅读、理论研讨、课例研究、命题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等。从高中教师消极作为的应对策略角度考量,整合和开展具有明确指向意义的“定向”校本教研,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一是开展深度阅读。深度阅读起着“培根”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形式。经典的教育教学著作,即使是学科教学专著,也总会涉及师德素养方面的内容。阅读这些著作,可以拓宽教师的理论视野,提升其思想境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育观。二是开展课例研究。教师的“阵地”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展示了教师在教学设计、设问提问、教学媒介选择等方面的技术和机智,更展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学生观念等思想问题,其中有丰富的师德教育资源。因此,深入地开展课例研究,可以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隐藏在课堂表象背后的教者教育观念,从而唤醒自我反思的能力。三是开展“学科讲堂”活动。请骨干教师或班主任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以推广其学术成果,传播其教育思想。这一方面起到教育教学培训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话语权的下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树立骨干教师的地位。还可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一线教师在教研活动、班主任例会、升旗集会等时间,适当发表学科教学及班级管理方面的感悟、心得、困惑、反思及见解,营造出浓郁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研讨的氛围,激活和唤醒教师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激励他们追求更为高远的教育境界。

(二)熏陶与浸染

校园文化的多维构建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其不仅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在熏陶和浸染教师良好的师德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多维度构建网状和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师德的正面影响,是破解消极作为现象的重要策略。一是在舆论上占领道德高地,树立正面典型,以引领正确的师德潮流。如可从学校、学生、同事、家长的视角出发,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校报校刊、宣传栏、展示牌等媒介,开辟“名师介绍”“名师访谈”“课例研究”“解题指津”等栏目,激励广大教师踊跃撰文,献计献策。这一方面可以培育良好的阅读研究的文化氛围,促使教师以读促写、以写促思,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推荐一批师德模范,介绍其事迹,传播其思想,颂扬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植教师的良好师德。二是重视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可以多举办一些音乐、舞蹈、书画、摄影、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活动,让教师参与其中,涤荡掉鄙俗之气,熏陶和浸染出高雅而从容的精神风貌。

(三)诉说与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