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音乐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范文1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是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增强人们精神交流与沟通的桥梁。高中音乐教育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中学生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重视音乐,有着深厚音乐文化底蕴和发展史的国度,是一个尊重乐教,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音乐,就仿佛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当前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今天,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让45分钟的课堂缤纷多彩,让音乐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了高中音乐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之上,因此对高中音乐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运音乐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制定好的教学策略。下文将对几个常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从精神层面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如前所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是生命的交响曲。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以平和的心去面对各种挫折,把人生和学习的坎坷当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作音乐的高低音调,当作音乐那快慢、张弛有度的旋律,这是一种精神高度。同时,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所面临的重大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灵感到疲惫那就在所难免了。而音乐正是缓解人紧张情绪,是疏导人心理压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音乐这两方面的作用,并抓住这一特点,从人格精神的高度对学生进音乐教育,将音乐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如可以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天才,但是也是命运坎坷,但是凭借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他毅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挫折。而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即让人的心灵感动,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然后杂志音乐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谛。同时,要求学生发表个人感言,阐述自己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谈谈音乐对人精神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很好的教育,发挥出音乐的教育功能。
二、从音乐与表演的关系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是拿来欣赏的。音乐是听觉的享受,是感觉的升华。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了音乐行为。音乐,不仅仅是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任何音乐,都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源泉的,没有生活资料,也就没有音乐内涵。因此,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还需要对音乐背后的生活内涵进行挖掘和阐释。高中音乐教育也应该从欣赏着手,挖掘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还原生活的原貌,即将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从音乐声中感受到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通过音乐与表演的联系,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更好的深入音乐,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还是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和精神,进行相应的表演。以《命运交响曲》为音乐背景,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表演,将乐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为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进行舞蹈的同时,也可以融入音乐节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三、从音乐与影视的关系着手,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音乐与影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为了更好的将音乐的抽象性具体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影视片段播放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乐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进行结合,是教师阐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绍我国各地的特色音乐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影视作为教学辅助资料,让学生通过影视片断中的音乐,结合影视画面,来感受音乐的本质。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可以把《黄土地》等影视片断作为材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西北地区的音乐特质,抓住音乐的本质。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让画面取代了音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音乐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也是培育学生多方面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将音乐的教育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欣赏方式;体验式;纯音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35-1
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确立了高中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欣赏教学成为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音乐教师对欣赏教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欣赏教学是出现了很多争议。这里,本人就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被动式地欣赏音乐,这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我们现实的高中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常以培养学生兴趣,或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局限于让学生被动式地欣赏音乐,无益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那么,被动式的欣赏方式常常有两种,即刺激式和背景式。
1.刺激性的音乐欣赏。刺激性的听纯粹是一种消遣,听者主要是为了从音乐中获取某种。这也是我们常常觉得学生在生活中口口声声说喜欢音乐,而在上音乐课时又觉得很乏味的原因。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常常不带有任何主动性的想象和思考,任凭音响对听觉神经进行刺激而产生各种自然反应。教师往往会选用一些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作为教材内容,比如在学习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这首歌曲时就迫不及待地用赵季平的《好汉歌》作为导入,或者是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后者是以前者作为创作素材,但教师显然对于这首民歌的调式、创作手法缺乏必要的讲解,学生只是在简单的神经刺激中得到某些,有悖于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旨。
2.背景式的音乐欣赏。背景式欣赏方式的特点是,听者并不把听音乐作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某一种活动的背景内容。比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过多地加入视频内容,学生在音乐课上就忽略了“音乐”本身,忽视了音乐特有的属性,对于音乐的要素的关注也就无法实现。在生活中,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的画面上,视觉是他们主要的知觉活动;而对于那些伴随着画面的展开而出现的音乐,人们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被动地接受的。音乐对于电视欣赏来说只是起到一种背景的作用。人们在观看话剧、欣赏自由体操和冰上运动以及观看魔术或杂技的时候,音乐对于观众的欣赏活动来说,都只是一种背景。显然,这样的音乐欣赏方式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真正提高是没有功效的。
此外,教师讲述音乐时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按图索骥。有位教师不无自信地宣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每一小节他都能讲得出故事,在教学中过分注重音乐的内容的灌输,忽视了音乐的形式美。这种对音乐的理解与不懂音乐的音盲对音乐的理解并无差异,而与音乐审美力却相去甚远。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音乐欣赏教学需要合理的方式。
我们有些教师认为欣赏音乐只是感性体验的事,对于高中学生这一年龄段不适宜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过于突出直观性。但是,稍有音乐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很多带有标题的曲目都是无标题音乐,我们看到的副标题都是后来的听众们给作曲家加上去的;还有些印象派的音乐,他们崇尚光与影的色彩;有些虽是根据传说创作,但他们首先是奏鸣曲式(形式为先),然后才和内容有机统一。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尝试几种方式,体现合理音乐欣赏方式。
1.体验式的欣赏方式。体验式欣赏方式,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中心,配合着想象和联想的协同作用所进行的欣赏方式。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因素的体味上,并通过想象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容因素。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76分曲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部分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4/4);速度(慢速);力度(较弱)。这时,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教师不愿意看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教学内容所限,我不想去改变这样的“气氛”,如果这时我硬是把课堂的气氛搞得“轻松、愉悦”,那怎样让学生来“体验”?这时候让学生静静地体验音乐即可,也不必用过多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要素,体验特有的音乐美。
2.纯音乐欣赏方式。纯音乐欣赏方式的特点是,欣赏者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音响结构展开的特点上,或者说欣赏者是以理解作曲家的思路为出发点,以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形式因素为目的。具体地说,在欣赏过程中,听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结构布局、多声部的写法、和声的效果以及乐器的色彩等技术问题上。事实上这种欣赏方式是相当困难的,我们高中的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选一些篇幅较小的作品或者是作品的片段作为教学内容,不能因为“难懂”“枯燥”,我们就可以回避,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知难而上的挑战,纯音乐式的欣赏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结构特点。
我在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贝多芬传奇悲剧的一生以外,还具体讲解了这首作品的旋律、节奏、织体等音乐要素,在课堂中更多的是关注“纯音乐”,对音符、节奏、旋律的分析乐此不疲,有人说讲解就不能称之为音乐课,但我认为这些讲解一点都不多余,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音乐。有了音乐以外知识的储备,才能对“纯音乐”有更多的联想,才能明白音符、旋律、节奏所具有的性格。音乐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将学生领入艺术殿堂后就放任他们自行审美体验了事,而应当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力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范文3
一、把握学科特点,借助教材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在音乐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要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不能把音乐课上成法制教育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的法律因素。要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教学案例:1、在高一音乐鉴赏《生命之歌》这一课中,在欣赏《地球之歌》这个作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聆听音乐,观看画面后,教师再从作品的内容,画面这里可以向学生渗透人类大量的砍伐、杀害动物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2、在生活之音这一课中,《永恒的水》这部作品用“水”来创作令人惊讶,在这里可以向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3、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除了给学生欣赏音乐,讲授曲式结构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让他们了解相关法律知识。4、在学习《自然之韵》这一课,可以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的同时,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
二、与课堂活动结合,提升学生法制意识
高中学生的音乐教育主要是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音乐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握音乐知识和法律知识。例如:高中音乐选修歌唱《伏尔加船夫曲》,这就可以利用剧中的人物让学生来表演船夫体会呼吸的运用,身临其境感受音乐和船夫的生活的艰辛。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船夫每天卖苦力得到的报酬和实际劳动形成对比吗?从而引出《劳动保护法》,简要介绍使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三、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案例,触动学生的心灵,敲响警钟
现在的高中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有些学生甚至有自己的偶像,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明星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增强法制意识,不要误入歧途。例如:高晓松因酒后驾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2009年,满文军夫妻等十名艺人以涉毒吸毒为由被行政拘留14天,其妻获刑一年,吸毒后现身的满文军一头白发,满脸忏悔之情。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引以为戒,不要违法犯罪。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法制教育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范文4
1955年被分配至北京西城区宏庙小学任教。1960年被选调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小学语文和音乐教研员。1972年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曾任音乐理论与教育教研室主任,为各层次学生讲授基本乐理、中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指导教育实习。通过多年奋斗,她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小学教研员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转变。
1988年底,她担任国家教育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课题组负责人。1993年主编出版了课题成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0年12月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该学会名誉理事长、顾问,并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特邀理事。
1986年至今先后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能力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及“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组成员。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还出版了《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获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学科教育学》(获2001年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设计》、《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与名师同行》、《一代名师曹试甘》、《曹理音乐教育文集》等三十余部。在《人民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四十余篇。1958年至今,多次参与编写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材,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音乐》教材及教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副主编。自1995年始连续担任五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现场教学评委。
196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王宁一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54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8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雷雨声、竹风、秦咏诚、霍存慧等学习音乐创作。1963年以交响诗《铁窗诗颂》毕业,分配至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78年底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毕业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先后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等职。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他发表了大量音乐美学与音乐评论文章,部分重要篇什收人2004年出版的论文集《概念的漩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硕士论文《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至今仍为从词曲关系研究歌曲中的美学问题并由此深入到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代表作。80年代音乐美学学科重新起步之际,他曾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来自外界的批评与疑惑,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文章。大胆提出“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存在方式必须超于经验”,“必须以概念的方式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从而摆脱“狭隘经验论”的影响。他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立美”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运用等论文,都引起学界普遍关注。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范文5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作为跨文化对话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便逐渐成为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和挖掘本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宝藏。音乐文化的存在形态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定表现形式,而音乐教育作为一定的音乐文化形式则反作用于一定的音乐文化本体,使音乐教育自身呈现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不同的音乐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音乐应当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研究、传承,不能脱离音乐本来的音乐文化语境。只有将音乐教育的研究、实施置于音乐文化大背景中,音乐教育才有生命力。诚如美国音乐教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所说:“如果人类音乐是多元文化组成的,那么,音乐本质上就是多元文化的。如果人类音乐本身是多元文化的,那么,音乐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也应该是多元文化的。”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逐渐成为音乐教师、专家学者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均指出:“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围绕这一标准,教育部在其2005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将“地方与学校课程”列为三类专业课程中的一个类别,要求各相关高校及专业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并规定必须完成10个学分(约180学时)。这为当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及区域文化、彰显学校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
岭南地区是我国古越人的发源地和聚集地之一,祖先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富有活力和鲜明特色的岭南文化,它同楚文化、燕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都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广州,自然葆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元的音乐文化生态在这里滋长。从古代的铜鼓乐、青铜乐,再到后来的岭南古琴、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民间锣鼓吹打乐,直至近代以来并称岭南文化三大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瑰宝的粤剧、粤曲、粤乐(广东音乐),再加上民歌、佛教与道教等宗教音乐,还有相邻地域的客家音乐、潮州音乐等,可谓琳琅满目,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深厚。
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宝藏,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较早地开始关注国内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在音乐学本科专业开办之初便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安排了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如《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概论》、《音乐人类学》、《当代音乐》、《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等课程,均已开出),并于2005年开始设置了具有岭南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板块,包括《岭南音乐的历史与文化》、《冼星海与马思聪》(已开出)、《广东音乐及其演奏》(已开出)、《民间音乐采风》、《粤曲及其演唱》、《客家山歌》(已开出)、《〈艺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港澳音乐的历史与现状》(已开出)、《流行音乐在广东》等课程,其中有些课程在广东省目前尚属独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08年广州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中,我们又对原有的“地方和学校课程”板块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在分类与归属上改显性为隐性,保留了原板块内特色显著、应用性突出的课程,同时也对一些课程进行了更名,以使课程的实施变得更为科学、灵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向学生明确指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学习中要不断拓展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和人文科学视野,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专业类课程与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并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进入高校专业学习之初便建立相关学习意识,及早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
将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课程作为“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取材便捷、特色彰显,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单向性的一个补充,同时也是对音乐教师教育形式与内容结合的一个实践性体验。它不仅对原本固有的专业教学内容有所突破,亦通过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加以考察、研究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专业教学内容的缺失,体现了所谓“民间性文化关怀”的立场。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在当下不断得以传承,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意义就在于此。在课程板块中,我们把本土音乐文化的相关历史、语言、生活体验、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社会功能等内容,统统纳入到专业教育活动中,使我们的音乐教师教育构建于坚实而又富于特色的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之上。
然而,“地方与学校课程”板块如果仅仅只有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无疑是有缺失的,我们还应关注现代、关注当下。因此,既植根于传统也植根于现代便成为我们设计这一板块课程体系的指向。现课程板块体系中如《港澳音乐的历史与现状》、《流行音乐在广东》、《当代音乐》、《通俗音乐概论》(《流行音乐概论》)等就是以当代音乐文化观照为主的课程,同时也不忽略它们的传统根基;而对于以立足于传统为主的课程如《广东音乐及其演奏》、《客家山歌》、《粤曲及其演唱》、《岭南音乐的历史与文化》等涉及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样也重视对其当代生存状态进行观照。这样,我们的相关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既多元丰满又厚重鲜活,符合现代音乐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相关课程板块构建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调动了在目前条件下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以富有经验和心得的教师为先导,并特别对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委以重任,共同对相关课程进行研讨、开发。围绕相关教学任务的开展,我们依据专业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对所选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材料组织等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安排,力图改变旧有的枯燥而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要求授课者要重视和吸纳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相关文化语境中全方位地介绍音乐,从“历时的”和“共时的”角度,把一种文化的音乐和它的文化语境(如地理、历史、宗教、家庭、组织、社会和政治背景等)相紧密联系,通过生动的、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并结合教师示范、学生体验及大量的聆听、观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便捷、更充分地理解被介绍的音乐文化事象。另外,我们还通过师生评教和学生的相关才艺展示推动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主动了解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出合乎实情的教学目标,在感悟中寻探索,在实践中求完善,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努力以高品位和高质量的课程吸引学生,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价值在成功的课程教学案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为此,学院积极组织,成功申报了旨在“以跨文化的多元音乐教育教学观指导本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突破和拓展现有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新视野、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结合岭南地域音乐文化,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和相关课程”的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力图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有所突破,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特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是使特定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持续的重要手段。这一板块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学生修课等方方面面。在其教学质量管理上,我们同样应该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的范围、内容。只要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并不断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和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打造和建立更为科学、全面、客观的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音乐文化人才而做出较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姝:《本土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