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阅读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阅读教案

英语阅读教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组分层;学案导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68

一、研究背景

1. 传统阅读的弊端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中考中阅读理解的分值也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在目前的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低效高耗,学生学习被动,甚至有的学生有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仔细分析,还是存在传统阅读教学的严重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颠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传统课堂上看,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还不够。传统教案是以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编制,使学生缺失应有的学习过程――存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创造,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动态生成过程。

(2)一刀切的粗暴式阅读教学,加剧阅读的两极分化

目前,大部分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只是针对阅读教学模式和阅读策略的研究,很少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很少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及个性的差异,势必形成基础较差学生“吃不了”、基础较好学生“吃不饱”的不良现象;一刀切的粗暴式阅读教学极易使学困生放弃阅读学习。

(3)缺乏学法指导,学生课堂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传统阅读教学始终围绕着课文内容转,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调乏味的理性活动,缺失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学生课堂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习内容的强制性、认知活动的局限性、思维过程的依赖性、课堂交往的单向性都使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为接受学习,普遍缺失体验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学活动缺失支持创新学习的心理卫生环境――宽松、愉悦、民主、和谐及高评价、高激励。

2. 提出课题研究的构想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了“学案导学”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学案导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期能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精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把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过程。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二、概念界定

1. 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2. 学案导学阅读教学

学案导学阅读教学是运用学案导学进行阅读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其目的在于探寻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生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当今教育中,很有必要,意义深远。

三、研究策略的实施

1. 研究策略实施的前期准备

(1)教师的准备――学习学案导学教学理论,编写阅读导学案

教师要认真学习学案导学及分层教学理论,认识到学案的编制是学案导学的基础,学案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笔者研读和编写了大量导学案,初步体现了分组分层的原则,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体现了学生在体验、合作、探究中学习的主体地位。

当然,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学案与教案不同。教案是教师为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设计的施教程序。而学案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共同编制的、学生使用的、把教材中的内容以及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由浅入深地设计出一系列有“阶梯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②编写学案需要换位思考。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还要注意运用换位思考,把自己假想为学生,在他们己有的知识范围内,如何接受新知识,如何去发现新知识,掌控新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理解,教师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针对上述问题编写的学案,对于学生才最具有实用性。③防止把学案变成题案。学案不同于习题讲义,不能变成习题的罗列,要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要多给学生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④在目标的设置上,应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有一些学案只重视知识目标,强调应该掌握什么,了解什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知识目标是能力目标的基础,能力目标是知识目标的发展,情感目标应渗透二者之中。⑤学案的编写要注重归纳总结,思路点拨。学案的编写从学习目标、复习旧知到自学指导、疑难解释,再到反馈练习、知识迁移等都要体现“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启思导练,当堂达标”的教学方针,而且要注重归纳总结,思路点拨,设计的学案不要只是知识点的罗列。⑥学案的设计应注意把课本知识简单化、序列化,深入浅出地表述;问题的设计应巧妙规范,不能牵强附会。

(2)学生的准备――分组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组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等来划分学生层次,划分为A、B、C 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并有超前的学习愿望。B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可是接受能力稍微差,基础不扎实。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需要教师扶一把,给以一定的督促和辅导。C 层次的学生学习不自觉,基础差,而且思维反映慢,在学习上有障碍,缺少家庭辅导条件,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对分类的结果原则上不在全班公布,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以防止优生自满、学困生自卑,从而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同时采用了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综合评定,可随时变更。让A层次的优生感到有压力而不是停滞不前;B层次的中等生看到希望,只要努力就可以迈入A层生的行列;C层次的学困生觉得只要通过努力,逐渐缩小差距,有希望向B层次甚至A层次迈进。通过这样的分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2. 研究策略的实施过程

(1)依案明标,课前预读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总纲,教学目标的设计到位与否,往往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要以课本为本,吃透教材,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设计出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教学生会的,教学生能学会的,教学生学得会的,不能以纲为纲,本本条条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应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只有进行目标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事实上,新课程无论在课程标准上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作了明显的层次划分。

(2)学案为导,课中自读

根据新课程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要求A、B 层学生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C层学生作一般理解;第三类是难点知识,而课本中出现的知识及练习册上打*号的部分,对C 层不作要求;B 层作一般理解;A 层要求能突破难点,为以后的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分层次要以B类学生为教学重点,带动学困生,提高优等生。教材要一步步呈现,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合作互研,分组研读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原有知识结构根据新知识的不同类别分别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及时组织学生前、后、左、右四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讨论中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供其他同学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中,教师要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决不浪费时间。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同位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讨论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迅速准确地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

(4)释疑解惑,全班展示

这是促成知识迁移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日标,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予学生充分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新知和旧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网络结构。在学生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精讲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或变角度发问,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率。

(5)检测练习,分层作业

练习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用来检查、衡量一个学生上课听讲效果的,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传统的英语作业布置方法即“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因材施教以及分层教学的原则的。分层练习和分层检测,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个别教学活动,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布置作业时,要有的放矢地按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布置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巩固发展。

(6)总结反思,多元评价

这环节应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的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把本节课所用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思维策略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归纳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排查基本观点,进一步强化易混点、易错点。

四、研究效果

1. 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指导阅读教学的策略体系。经过一年的实际操作实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阅读导学案,可以方便的用于进一步的教学。而长期的课堂教学摸索也逐步形成,完善了分组分层,学案导学的阅读课教学策略体系,对于以后的实际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促进了学生成长。实践证明,分组分层学案导学阅读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教学中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他们能力的发挥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思维、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提高。

3. 初步改革了阅读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尤其有利于调动优差生的学习积极性,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因此,分组分层,学案导学阅读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有效的。

4.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学习和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学习了许多相关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课堂的许多精彩生成无法实现预设,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课堂掌控和及时应对能力,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导学稿的设计其实也体现出了一个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促进其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生学”从某些方面也把教师从“要学生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教师体会到更多的教育教学成就感和幸福感。

英语阅读教案范文2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何为师者?众所周知,“传道,授业,解惑”者。顾名思义,传道即对学生进行的德育,且把它摆于首位,可见,自古以来,德育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如今,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构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应巧妙自然地融入每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一理念正与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谋而合。在英语教学这块阵地上,英语老师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运用教学中的德育素材,抓住适当的契机,适时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换句话说,我们教师应该做到基本思考中除了语言观、学习观,也自然包括英语教育观的本质属性问题。因此,摒弃旧观念――德育是班主任的事,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是每位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将结合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谈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德育渗透。

二、案例描述

1.在阅读课本阅读素材过程中实践德育渗透

课本中的阅读素材大多经过精挑细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依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将思想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德育。

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金钱”是Module 4 Unit 1 Money的主题,课文A material world是关于前百万富翁Charles Gray的采访。课文通过对他16年前和现在的生活情况的对比,体现主人公正确面对金钱和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在while-reading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细节信息,从house,money,feelings三方面对比Charles Gray 16年前和现在的生活情况。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主人公身上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并非都来自金钱。接着,在post-reading部分,笔者通过让学生对比吝啬鬼葛朗台的例子,进行反衬。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金钱和快乐方面换位思考。最后,把话题拉近我们身边实际,通过李连杰的壹基金慈善活动,进一步突出主题――对待金钱和快乐的态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对前百万富翁Charles Gray的事例的教学设计,帮助了学生认清物质世界中,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幸福观。

2.在阅读完型和阅读理解题文本过程中体验德育渗透

不少学生喜欢做完型和阅读理解题不是因为看可以选对几个正确答案,而是读完一些“有趣”的文章素材后,可以开阔眼界,感受正能量。的确,完型和阅读理解题文本阅读是了解各方面知识的渠道之一,包括教会你很多“道理”,这就是无形的德育。

例如,在2015年福建省质检试卷中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D篇的文本阅读很好地体现了德育性和人文素养。这篇完型填空讲述了职业棒球员Frank在被经理辞退后决心以饱满热情和活力投入一份新工作中,给他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评讲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以下突出主题思想的漂亮句子:Enthusiasm is by far the highest paid quality on earth.It helps you become more successful and enjoy a healthier,richer and happier life.这样一来,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投入热情和活力,这也为正在冲刺高考而忙碌的学子们指明了方向。又如,阅读理解D篇讲述了人和人之间避免不了有隔阂芥蒂,但大多数人不愿先说道歉来让步,导致亲人或朋友关系的僵持。文章中以一对母子的事例说明欲重修亲情,就要勇于放下。评讲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以下突出主题思想的好句子:So many of us hold on to little complaints that may have come from an argument,misunderstanding.Stubbornly,we wait for someone to reach out to us,this is the only way we can forgive or rekindle a friend or family relationship.As you reach out and let others be “right”,they will become less defensive and more loving toward you.这篇文章告诉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一个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

3.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贯穿德育渗透

没有丰富文学滋养的英语文化教育是有缺憾的。在进行文学阅读的教学中,采用“以美导引”“以情陶冶”“以意贯穿”的模式,来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情境、活动情境和思维情境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并透过语言贴近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

在阅读文学作品节选中,例如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讲述了一个勇敢、忠实可靠的骑士――高文爵士。在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在卡米洛举行的新年宴会上,一位身着绿衣、骑着绿马的高大骑士走进大厅,手里拿着一把巨斧。他向骑士们提出挑战,问他们当中有谁敢于用斧头将他的头砍下。但谁要砍他的头,就须答应一年后在脖子上同样挨一斧。众骑士中只有高文接受了这一挑战……(A green-skinned knight offers 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a simple but deadly challenge,one taken on by the brave Sir Gawain.The challenge will force him to choose between his honor and his life...)笔者在此篇文学阅读中除了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发展(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人物关系,感受文学语言的美之外,进一步重点突出思想灵魂――骑士精神,骑士的精神美德(virtue)为:谦卑(modest)、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bravery)、怜悯(mercy)、精神(spirit)、诚实(honesty)、公正(justice)。通过此篇文学阅读,让学生去学习骑士精神,让自己成为具备一些精神美德的人,以后可以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

4.在阅读谚语名言过程中感受德育渗透

在阅读谚语名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话里的道理,不仅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素材,而且让学生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明白很多人生哲理。

No pains,no gains.(不劳不获)

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上两个谚语都鼓励学生在花样年华时,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Who questions much,shall learn much,and remember much.――Francis Bacon

培根说敢于提问、质问,将会学到或记住更多东西。学生通过读这句名言可知在漫漫求知路上,大胆提问或质疑的重要性。

Intellect has powerful muscles,but no personality.――Albert Einstein

英语阅读教案范文3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导学案模式模式设计;模式使用;初稿;阅读

单纯的“生词-课文-语法-练习”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和“背单词―记语法―做练习”的学习模式,扭曲了教学的正确发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只是照本宣科地你问我答,教学之间没有互动。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这种困境。

接下来,我试图从导学案模式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等方面,阐述它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发挥作用。

一、导学案的内涵和特点

导学案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个人研究编写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研讨而来,师生共用的文本。它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和练案的有机统一体。导学案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同时导学案模式以学习为中心,教师以此为原则,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二、导学案模式的理论依据

1.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和实际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学、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发挥创造性。

2.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个人因素和智力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生活学习情景、教学内容等,去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导学案的设计

(一)格式

导学案包括下列五个板块:

1. 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2. 预习导向(倡导自主学习,突出基础性;)

3. 学习过程(探究问题过程中,合作学习、师生交流,彰显互动性;)

4. 自我检测(精心设计习题,检查知识运用情况)

5. 教学反思(教师自我反思,提升教学水平;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学能力)

(二)学习过程内容

学习过程是英语阅读导学案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景化”[1]。例如,针对“问题情景化”,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利用多种途径,或借助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幻灯片等,或组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使得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里,发展思维。它包括:

1. 快读掌握大意,获得一手信息;

2. 细读进一步获取信息,深入理解文章;

3. 重点、难点导学及突破训练,学习语言知识;

4. 检测训练,巩固学习所得。

四、导学案设计的阐释

1、明确学习目标,不会迷方向

学习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并说明做到什么程度。

2、提前预习文章,心中自不慌

预习设计要明确课时阅读知识要点,例如需要掌握的词汇、句型、语法点等;指出阅读课文的重点,让学生对要学的阅读文章有初步印象;同时设计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 知道重难点,学习有分寸

课时重难点的明确要求教师做好学情分析,不能主观确定,应根据学生的客观因素(例如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等)去确定。学习的重点确定后就会使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节省学习时间和精力。

4. 关于达成训练的设计

达成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过程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设计训练时,既要让学困生吃饱,又要让学优生吃好。

5.课后检测设计

要结合学情,适度加大题目难度,可设计复述练习(学生根据关键词或图片复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是填空(学生填教师写的课文概要空白),或是写作(根据材料性质不同,可写课文摘要或续写故事等)[2]。同时题型要与高考接轨,以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 快读节省了时间,增强了能力

教师设计快速阅读的问题时注意难度,让学生有成就感。同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计时阅读、查读、按意群阅读、猜测阅读等常见的快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3]。

7. 细读“浪费”了时间,提高了水平

教师应让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进行研学、精读,力求透彻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设计的问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判断。这就需要学生多掌握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五、导学案的运用

1.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导学案初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导学案后,至少提前两三天将导学案初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修改稿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导学案交教科处学科负责人审定,形成最终定稿。至此,导学案进入印刷分发阶段。

2.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教师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学情调查,了解预习情况,这样教师上课时心中有数,做到重点教学,把握学习进度。它也要求教师课中随时关注课堂动态变化,做好点拨指导工作。它也要求教师课后做好批阅导学案、做好导学案反思工作,这样有利于及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利于做好下次备课的情报收集工作。

3. 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英语阅读中遇到生词,学生先根据上下文利用猜词法等去判断词义,实在不行再去查词典。课中学生采取小组内结对、小组外帮扶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再把小组展示的成果展示出来。课后学生依据个人课堂学习的完成度和反思,再去使用导学案进行再现和复习。

六、小结

导学案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属于重大突破,它让教师从独语者、霸权者的角色转变成组织者、合作者、共享者,它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对学习多了份兴趣。它是课改发展的必然产物,一定能让英语阅读教学展翅高飞,从而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和重视。

参考文献:

英语阅读教案范文4

【关键词】学案导学 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人们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会求知”,在基础教育阶段,广大理论工作者和任课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案导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强调学生学法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实现自我学习,学会求知。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学案导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学案导学”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学案”不同于教案,是与教案对应的关于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的制定是基于老师对学生学习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的。“学案”是老师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方式的体现,“学案”的编制凝聚了师生共同的智慧和知识基础。“学案”是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纲领和框架。“学案”导学可以引发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成长,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2. “学案导学”的特点

“学案导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一样,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融合性。该种教学模式把教、学两大元素有机融合,兼顾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最好的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做法,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这种模式也注重了教师的指导地位。“学案导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分层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素质教育最提倡的教育理念全部包容其中。“学案导学”关注了挖掘学生个体潜能,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实现提高和发展。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汇聚了学生个体的职能,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

第二是主体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学案”的主体也是教师和学生。学校的竞争力形成和可持续发展,依靠的就是老师,老师是学校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生产力,老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体现在“学案”的编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学案导学”就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学习效果,贯穿始终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3.“学案导学”的作用

3.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学和老师教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更加促进了师生的双边活动,或者是多边活动;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沿用和肯定了知识传授- 强化- 记忆过程有利的一面。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在教法学法确定、知识内容的确定方面,都非常有利于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对于师生创造性的培养也是非常得力。

3.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具体的学案来实施的,所以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费城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长期的、持续的学案编制,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促进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主体实践能力。特别是语言学习,需要学生动手翻译,朗读会话,用耳听,动脑记。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都有出色的发挥。积极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掌握英语的语言技能.

3.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案”教学对老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积累、教学理论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这一模式教学的开展,也更新了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该种教学模式在“学案”的编制与操作过程中,也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能力培养,修养的养成等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强化了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观、人才观等教育理念,在素质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作为处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后,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的确定,以便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晨. 李炳亭著.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

英语阅读教案范文5

关键词:高效 导学案 阅读课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一项艰巨而又富有意义的任务。著名语言学者胡春洞在《英语阅读论》一书中指出:“英语阅读是中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手段”,“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者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他提出:“快速而高效的阅读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智能的全面发展。”在高考中,直接的英语阅读能力考查赋分就达40分,英语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可见一斑。我校近年来进行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研究为我们的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高效提供了一些思路。在研究讨论以及不断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阅读课导学案的编写

编写学案要以学生为认知主体,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规律,要加强学科理论学习,使学案编写和导学能力尽快提高,提高教学质效。学案导学要遵循以下要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疑难,精讲点拨,科学训练,迁移应用,链接生活,拓展提升。

二、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英语阅读课实践

1.高效导入读前活动

导学案的编写应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如何导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教师设置何种类型的问题,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问题、讨论或多媒体等方法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使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准备。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warming-up或introduction环节,既导入新课又导出生词,可适当引入课本中有关的单词,导言的难度要低于课文的难度,使学生在句子中感知生词、在情境中感知句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高效实践读中活动

导入到阅读课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速读和细读方法捕获课文信息,以达到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目的。

(1)速读(Fast reading)。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原文、搜寻有关信息、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有两种模式:

①寻读――指导学生带着某个问题进行搜寻式阅读,培养学生捕捉关键句的技能。以高二下Unit12《Fact and fantasy》为例,寻读时设置了以下问题:Who is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What are his famous science fictions mentioned?

②略读――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文章或段落主题句和概括文章的技能。以高二下Unit12《Fact and fantasy》为例,略读时设置了段落大意让学生概括:Part 1 (Para.1)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_______. Part 2 (Para. 2-5) Brief introduction of______. Part 3 (Para. 6) Brief introduction of ______.

(2)细读(careful reading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这一步骤既是教师课文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阅读实践的重点,又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环节。①针对课文主要情节,设计问答、排序或填表形式的表层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②为获取文章深层次信息,设计一些紧跟高考的阅读理解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③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段落大意,深层次理解文章。

(3)研习性阅读。要求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进一步研习和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及运用,达到深层理解语言现象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猜测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并学习其用法;②分析结构复杂的句子以及赏析经典的句子;③对精彩的段落结构进行赏析。

(4)整篇复读表达输出(Reading reproduction)。要在足够语言输入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输出,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作者观点进行评价,并交流各自的看法,使知识的学习升华到语用的高度,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进一步融合。①运用关键词或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②运用讨论、辩论、采访或报导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③改写或缩写课文,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高效实践读后活动

英语阅读教案范文6

1.高中英语阅读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

1.1 提问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常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增多。但是提问式的教学模式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如:(1)问题的角度把握不到位。如果教师设计的数量及覆盖面由于质量低,就使得学生对文章阅读以及语言的学习与理解只能处于基础状态。 (2)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性较多。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并找出问题的答案,使得学生不再用心阅读文章,转化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学生阅读的控制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空间。

1.2 对话式。在提问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下,出现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课程的设计与学生的参与,使教师与学生能更加融合。但这种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1)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注重情景的设计,有时就会有几种情景设计不连贯,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偏离。(2)回答代替互动。如果教师注重更多学生参与教学,课堂交流就成了简单的应答活动。(3)缺乏逻辑性思维。教师为了是口头交际的教学情景跟方便,常常忽略了多种情景结合的主题。

1.3 讨论式。讨论式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首先由教师进行备课,其次在课堂上布置讨论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进行讨论总结。但是,讨论模式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阅读材料。所以讨论式只是一种片面且单一的教学模式。

2.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2.1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任务型教学是把任务作为课堂的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大概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其中心应该是意义,以意义为中心的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2)任务的亮点在于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种交际问题必须是源自于现实世界。而且要能具体的贴近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够让学生们充满兴趣并对此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3)任务的设计应该注意到任务的完成,证明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任务的完成情况。

2.2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目标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养成,教师在这个目标中发挥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学生的阅读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并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助和互动。发掘学生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整个阅读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以此来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

首先,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从学生的日常的社会生活及认知层次出发,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感情态度,以及能够积极自主的学习。

其次,教师要以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的角色进入到阅读教学中,并以如何让学生"学"好来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及整体素质。

再次,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开放,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接受并且满足更多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提供学生从多方面获取语言信息,并将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够应用到阅读实践中。

3.任务型教学模式案例及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步骤: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后续。接下来我们结合教材WE LOVE ENGLISH---BOOK II---UNIT FOUR;AT THE ZOO这一课来展示一下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中,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3.1 任务准备: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到课堂时间内应该学习的词、句、对话等知识。可分为以下几点:

a.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

b.培养学生的兴趣。

c.让学生尽快熟悉规定的话题和语境。

d.掌握关键的课堂知识并搜集用于写作的素材等。

如在AT THE ZOO这一课中,其目标为:

a.语言知识和技能:能够听、说、读关于描述动物的名字、颜色和外形特征等词、或者句子、小故事等;能简单的在提示下写出应掌握的单词和句子;了解元音字母"O"和"U"的读法和其在单词中的读音。

b.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合作的态度。

c.使课堂学到的也能充分利用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简单英语,学会主动思考和联系,将学到的简单词汇运用到生活中。

3.2 任务实践: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并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实践的形式可以有多样化,比如手工制作,唱歌,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等。在AT THE ZOO这一课中,我让学生们课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动物的图片,上课的时候贴在墙上,然后五人一组进行游园活动,每组内的成员都能轮流当小导游来为其他同学介绍黑板上的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颜色以及身体特征等,其他人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3.3 任务后续:在课堂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同类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让同学们记录下来关键词,然后进行复述。使学生们能够纠正错误,也方便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分析: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同学们将自己社会经验和实际生活融入进课堂,使学生能够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