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会实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1综述

目前本研究的现状:到目前为止,据我们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尚未发现本课题在国内外有比较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更为欠缺。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主要有不多的几篇:王凡,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如何改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使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以此促进校园文化健康良好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探析;张进竞,我国中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丰富性,能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中职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从而带动中职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中职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有重要意义。但在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上还存在较大的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2本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特色与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以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校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对兰州市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试图将理论与实证调查相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可供操作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用的新举措,即“以院系班级三级活动相融合、以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双翼,最终实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体要求”的“一体两翼三级”的新型体制机制。以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2)兰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3)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4)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5)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省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难点:(1)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2)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3)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3特色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借鉴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突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石化类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4基本思路和方法

2.4.1基本思路(1)通过调查问卷,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2)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归纳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绩,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3)在调研石化类高职院校和兰内高校的基础上,勾勒了目前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其原因。(4)在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

2.4.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查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目前存在的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和各种应对策略。(2)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3)实地访谈法通过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并归纳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4)经验总结法对国内外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功地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归纳总结,选择性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并推广。

3本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模式;知情交融——活动育人

综合高中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初中毕业时成绩中等或中下等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甚至较差,家庭和社会传统升学观念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进入综合高中,面对新环境的巨大选择空间,难免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会不时出现思想情绪波动,这给育人带来更大困难。因此,选择适合农村综合高中的德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综合高中学生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源质量差

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其中还有大量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再加上家长普遍文化层次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家长不懂正确的教育方法,也不会为孩子规划未来。通常只是简单地把孩子送到老师手上,说:“我把娃娃交给你,只要不犯法,要打要骂随便你!”家长在孩子就读高中后,对孩子不做任何要求,认为孩子反正都考不上大学,在高中只是消磨时间,关在学校可以保证不出安全事故。生源主要是中考测试时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经历中考的打击,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信心,不愿在学习上投入时间精力,对未来一片茫然,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二)课业负担过重,对综合高中认识存在误区

综合高中的目标是既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又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双重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背上了两个包袱,既有升学压力,又有就业困惑。有的学生认为上了综合高中就意味着读了职高,或者选了职业教育课程就比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的学生低了一等。很多综合高中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是学习基础性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增加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这让原本就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不堪重负,学习焦虑。

(三)综合素质差,缺乏职业技能,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因农村综合高中在教学质量上难以和重点中学匹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只能升入一般的高等院校,不少大学落榜生只能直接就业,却面临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困境,被戏称为“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这类学生走上社会,只能从事低收入体力劳动,容易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因学生家庭背景、社区环境、成长轨迹不同,即使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存在很大道德水平差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沾染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逆反心重,故意对抗教师的德育教育,明知不能做的事情偏要去做。

(四)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根据陈乃琳老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综合高中学生的焦虑、冲动、恐惧、自责现象较为严重,其次是孤独、过敏倾向。再加上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容易引发学生失眠、胸闷、心跳加快,产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二、构建适合农村综合高中的德育新模式

目前国内已形成的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价值观导向德育模式、自主性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知情行协调发展模式等。据笔者所调研的案例——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构建知情交融——活动育人这种新的德育模式很适合农村综合高中。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地处歇马城乡结合部,原来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因生源质量和家长思想认识问题,教学质量一直难以赶上区内其他重点中学,学校陷入办学瓶颈期。2012年,该校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北碚区唯一一所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开设了园林、机电、酒店服务等专业,为学校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这类专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逐步树立起人生的职业目标。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综合高中的办学意义,没有树立人生观和做好职业规划,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除了选择学校所开设的职业课程,学生在兴趣爱好上还有更广泛的需求亟待满足。而德育的全面兼容性、灵活适应性恰好可以弥补建设综合高中时课程改革上出现的问题。

(一)社团活动和职业课程互为补充,全面育人

该校不仅鼓励学生选修职业课程,还大力提倡社团活动。成立了太极协会、舞蹈社、文学社、科技协会、布艺社、动漫社、摄影协会、心理健康协会、健美操队等十余个学生社团。以此作为综合高中课程的补充,将知识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也丰富了精神世界,培养了生活情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目前,该校的社团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通过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发挥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不怕吃苦、顽强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品质,将这些品质投入学习中,有助于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诚信教育彰显特色,以点带面提升学生品质

除社团活动外,诚信教育也是该校德育特色。其诚信教育对策是:家校配合,共造诚信环境;讲解说教,形成诚信导向;榜样激励,引导诚信理念;强化措施,规范诚信行为;情境体验,激起诚信动力。学校通过文化墙、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活动广泛宣传诚实守信。开设了无人售报“诚信报刊亭”,师生自助投币取报。举办了跳蚤市场,同学们把自己用不上的书报、个人物品拿出来摆摊,在交易过程中体会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校还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看望歇马敬老院的老人,捐款为老人买电视。慰问烈日下工作的交巡警、武警官兵等等,增强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涌现了重庆市“道德模范”吴玉冬、北碚区“三心好少年”毛毅等先进典型。该校很多学生还主动将压岁钱、零用钱、卖废品、跳蚤市场收益、比赛活动获得的奖金捐献出来,成立了阳光基金,帮助患白血病的同学、贫困学生、给歇马敬老院老人们买电视、营养品……在捐款的同时,老师、学生也不忘走访受助者,用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这些活动,让助人者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在助人为乐的过程领悟到人生奉献的价值;受助者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感受到世界充满爱,学会将爱心传递下去,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待,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程序.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2004.4。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3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不少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业结构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与现实社会需求的矛盾,出现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导致结构性待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最为缺乏。尽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都参加过实习,但由于时间短,实习的深度一般也达不到专业工作的水平。故现在有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

2、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就业教育认识欠科学,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及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理论研究、教育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尚未到位,尤其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先找工作,即先就业,再去创业。一些高校重“进”轻“出”,对招生肯花大力气,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却开展不力,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存在明显缺陷,大多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对自我、社会、职业的认知不清楚等。

2.2就业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形式较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利用课堂讲授、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的问题:一是教材的适用性不够、指导内容理论性过强,与现实社会实际联系不够密切,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训练比较缺乏,指导过程缺少交流与互动;二是指导体系系统性不强,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尤其对大一、大二学生指导不够,而对毕业班学生则是一拥而上、临时突击;三是指导内容侧重对就业过程中的面试技巧、简历写作等指导,职业意识与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

2.3就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一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或相近专业背景开展工作,严重缺乏专业化、规模化及理论知识;二是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在整支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小,工作量大,无暇顾及专业知识的钻研和自我提升;而兼职人员则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主要工作和专业中去,难以有效从职业生涯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迫切需要理论的提升。

3、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3.1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首先,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同时,学院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以创业学以及企业管理、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要把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其次,改革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1)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2)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3)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地对话,为学生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3.2加强校企合作或创办校办企业。高职院校一般都是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校外企事业单位定岗实习一年),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桥梁,让学生的就业活动与企事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为学生就业创设有利因素。高职院校也可以创办校办企业,在校办企业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团体协作,实现创业。

3.3加强社团活动的引导和管理,设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基金会。学校可以在社团管理中创立相应的机制,让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前进行职业练习或创业尝试,以社团为基础成立一些相关的实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长期良性运作,使社团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习基地。同时,学校可以依托学生社团,注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学生就业与创业基金,指导学生经过深入调查后,对某行业或某项事业活动进行策划,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模拟运作,并定期举行评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对于运作不佳者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4

1984年7月,从登上讲台的那天起,我以追求做一名学者化教师为目标,不忘恩师培养,不辱教育使命,情系教坛,默默奉献,从风华正茂至人到中年,走过了一条辛勤耕耘的路,至今已有28年。我努力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校园文化的园地里,孜孜以求寻觅着改革探究的途径。28年人生路,一路有汗水和艰辛,也有憧憬和希望,更有着收获。

一、只有放眼前沿、不断学习,才能充实提高

刚参加工作的日子里,我的热情格外高涨,虚心求教于老教师,求教于书本,认真汲取语文教育家和教育改革者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伏在书案上悉心钻研,在书海中苦苦寻觅。坚持学习,我始终有着不竭的动力之源。

在初期的教改中,我给学生油印大量的自学提纲。有一夜,我从浅睡里醒来,披衣起床,悄然来到了办公室,在明亮的灯光里,一个人静静地推印着蜡纸。天色将要黎明的时候,我油印完了全部资料,在漆黑里走向家中……工作的前十年,我参加了“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教改实验,对课堂教学的环节做着初步的探索和思考;积极地参加学校“德育一得”研讨活动,尝试着进行班级工作的经验总结。这一时期,是我的学习、尝试和积累期,我将自强不息根植于我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先后被评选为全盟学校德育先进工作者、盟级优秀青年教师和盟级教学能手。

二、只有脚踏实地、业精于勤,才能完善自我

1995年8月,我担任了高中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从此历经了一个十分辛苦的三年,也是一个探索历练的三年。面对全新的工作,唯有克服各种困难,虚心学习,搜集、查阅高中语文教学资料,认真钻研,悉心备课、讲课。即便是在晚上,依然要挑灯夜战,坚持课业辅导。在执教高中的1千多个日子里,进行快速作文的教改实验,坚持辅导学生写作随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1998年秋季,任教班级高考成绩创全盟文科考试最好水平,16名学生升入大学,6名上自治区文科录取分数线,占当年全盟文科上线人数的一半。全盟文科状元常斌同学以自治区第5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我和我的同事们用辛劳和汗水为驼乡人民交了一份优质的答卷。那一年秋季,我尝到了苦尽甘来的滋味,“天道酬勤”在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1998年9月,我在新接手的初一起始班实施自行设计的“边远贫困地区语文科‘学堂·主人·训练’教改实验”。由于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主导和主体)作用,实验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20名学生获得中华“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这项有多名教师参加的改革实验获阿盟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全国中语教改科研成果三等奖,我被评为全国优秀一级主研人员。

我徜徉在教改的乐园中,又设计了“建立学生作文评改小组,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校本课题。“抽阅定向——指导激励——评改评定 ——交流检查——讲评小结——反馈自结”六步骤作文评改小组情境的创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写作兴趣得到激发,作文教学显得生动活泼。2003年1月,我的推荐文章《写作让她飞翔》和被推荐学生吕晓晶的《许愿》、《感悟四季》、《蓝田烟雨》等作品发表在《语文报·初中版》上,并占据了整整一个版面;还有两名学生获得“‘语文报杯’新世纪少年之星”评选活动银奖和铜奖,我也荣获“伯乐奖”。活泼的作文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累计有70多名学生获盟级以上作文大赛奖,50多名学生发表文章,我也18次获得自治区以上学生征文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全盟师德建设年先进个人、盟直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盟级语文学科带头人、阿拉善盟优秀青年、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和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成为对我辛勤工作的最好馈赠。

三、只有富于进取、乐于奉献,才能不断开拓

我是“沙柳文学社”的积极创建者和辛勤耕耘者。从1993年组织成立“沙柳文学社”开始,历经10年,我持续担任文学社团辅导老师。在这块充满芳香与智慧的乐园,我坚持指导文学社开展文学讲座、习作评析、故事演讲、采访编辑、征文比赛和创办《沙柳》社刊活动。文学社先后被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语会等单位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百家”、“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百家”和“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课题研究实验基地”,6名学生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希望之星”和“优秀文学社社员”。2000年组织文学社成员参加“首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喜获丰收,共有18名学生获奖,文学社获得优秀组织奖;2001年3月,《初中生写作》杂志以《开放在大漠驼乡的一朵奇葩》为题,对“沙柳文学社”做了专题报道。我被评为“全国文学社团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指导教师百家”,并被聘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研究中心理事和学术委员会研究员。

四、只有孜孜以求、永无止境,才能事业常新

2002年7月,我到了教研部门工作。我以落实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加强校本教研,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为全旗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注重发挥教研员指导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为全旗中小学教学改革和发展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教研室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研室、全国教育科研示范单位、自治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全盟韵语教学实验先进单位、全旗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和全旗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07年3月,教研课题《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建设及对校本教研作用影响研究》被立项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2007年11月,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为阿左旗九中确立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及对教师队伍建设影响研究》校本课题,并立项为国家教师奖励基金科研规划“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通过针对性强的小专题研究,切实让中青年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效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促使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新的提高。一年后,因为工作调动我离开了九中。九中在离别献词中鼓励我说:“尽管你只在九中待了短短一年,但你站在教改的最前沿,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为九中开发了多个教学科研课题,举起了教学改革的大旗,引领学校走‘科研兴校之路’,你用坚实的脚步,攀登课改的高地,为了今天的教学不与昨天重复,研究探索伴随你的朝朝暮暮”。

2008年10月,我回归阿左旗四中。在从事党务工作的过程中,我依然钟情于教育教学的改革,组织立项了自治区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研究》实验课题,并积极开展了实验。

2009年11月、2010年3月,为学校建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生态体验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定点实验基地,先后设计了《生态体验式科研型骨干教师培养及对教师队伍建设影响的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和《构建生态体验式学校德育工作导师制,创设亲情化个性化德育工作新模式研究》课题,分别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课题组和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立项。

我在教育研究的天地里默默耕耘,却也享有了“柳成行”的快乐和喜悦。自治区第六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全国优秀教研员和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让我心生感恩。

五、只有积极反思、坚持耕耘,才能不断成功

做一名学者型教师是我的人生追求。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我就像一个默默的耕夫,尽管常常孤灯伴随,却也在自我的天地里快乐地前行。日积月累,我写作的教育教学论文和教辅材料有60篇之多,其中30余篇获得自治区以上奖励,20多篇发表在自治区级以上报刊发表。我参与了多部教辅书籍的编撰工作,2006年1月,发表了第一本教育随笔集《一路走来》;2009年12月,我又担任主编,编辑了《中国名校·阿拉善左旗教育科研卷》一书。

现在,我的又一本教育教学论文集将要付梓,面对着这本辛苦劳作的成果,我好似一位十月怀胎的母亲,看到自己的这个“婴孩”即将面世,一种膨胀的欣然与喜悦纷涌在心中。我的感慨油然而生:

首先,应该将阅读当作精神的第一需要。

教师,就其职业需求来看,首先应该是学习者。学习,就要去阅读。我们的阅读,不仅是面向优秀的书籍,还要面向大师。季羡林、魏书生、支玉恒、冯恩洪、程红兵……这些教育大家的言论都成为我汲取其思想精髓的重要方面,杜郎口中学、天卉中学等等全国名校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都成为激励我思想不断升华的重要支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有了广泛地阅读,才能开阔我们的思想视野,提炼教育理念,夯实业务基础,提高学术修养。终身读书学习是我们奠定名师地位、成就名师风采的第一要素。

其次,要做新课程改革坚定的实践者。

无论身处基层教研部门,还是在学校第一线工作,我始终满怀热爱教育的情感,把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变作扎实的行动,对发生在校园内诸多的教育教学现象,自觉自愿地做出认真的探究,并成为一种责任意识和思考习惯。从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理论钻研和学术构建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都要有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个案情况提炼出普遍规律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这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和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要有坚持不懈的探究思考品质。

我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够不断成长,取得一些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应该是我们事业能够不断常青的保证。我们应该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观察思考课堂教育现象,对自我或他人的品质素养、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率等多做些理性的分析,找寻构建生命课堂的理论主张和呈现形式;还应该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课例探究和课题研究,让科研兴教成为一种扎扎实实的有效行动。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5

如何保持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团建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而青年文化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它使青年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凝聚、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等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青年文化和共青团凝聚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调研、访谈和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前企业青年文化以及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阐述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企业青年队伍以及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关注两个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和构建四个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为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凝聚力 团组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为深入研究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这一课题,公司团委组织成立了课题组,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中开展了《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问卷调研。调研按照公司20%的青年比例进行抽样,涉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围绕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形式的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青年文化践行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都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调研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公司的青年员工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的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公司青年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青年更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以及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青年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从调研数据中不难看出,公司青年员工对公司的心理预期基本实现,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青年职工的保障也让人较为满意。在公司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实践中,绝大多数青年职工坚信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愿意与公司共同努力。

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员工对公司各级团组织的满意度和认同度较高。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帮助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对社会价值实现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的时候,“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青年把家庭、企业、国家的利益依次进行了重要性排序,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的诚信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

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青年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

2、青年在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青年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并且用于打网络游戏、看影片的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青年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这样就使得情感发生归属问题,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

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青年员工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员工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由于员工的学习主要为了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员工,他们为了保岗位而大量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二是青年员工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运气、机遇占21.6%,人际关系占15.8%。虽然自身能力因素占20.1%,但青年关注的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的培训方面,特别是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品德的仅占7.5%。许多员工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向上移动,导致了盲目追求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很容易造成员工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青年员工普遍有浮躁心理,安心现场的意识有所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层面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认为管理岗位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岗位占50.4%,因而放松了对现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青年文化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的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的主体不明确,没有把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的渠道相对单一,还是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11.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

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的需求,表现出团工作的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还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社会环境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组织形式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的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还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有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青年文化建设为中心,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不断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急剧上升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并将经验总结提炼,有效推广,让青年引领文化的潮流。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在层次上讲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在一起,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首先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建设的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

(二)关注两个新兴的平台

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

网络平台具有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有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青年网络平台,建立一个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网络虚拟

社区。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工作交流、信息共享;可以通过网络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对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可以通过网络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主动对青年进行引导。

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

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通过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中去,让青年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个方式的改变

1、改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

团组织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强调活动既要有很强的时代感,又要有很强的时尚性,既要有很强的教育性,又要有很强的趣味性。如可以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

2、改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

团组织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方式,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团组织以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开展活动,让青年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吸引力。

3、改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

团组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共青团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定点联系制的方式,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

(四)构建四个互动的格局

1、实现青年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

从学校转轨于社会,大多数青年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往往现实与理想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人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人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

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把基层团组织、青年社团激活起来,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大力加强企业中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实现团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

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团组织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阳光体育 校本化 意义 理念 实践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秋季体育节和校园艺术节,都获得良好的成效。其中,体育教研组主导开展的“阳光体育、快乐体育”主题活动就是我校探索“阳光体育”校本化、推进体育特色课堂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响应教育部提倡“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际行动。

一、“阳光体育”校本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体育教育教学,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

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是推进和优化体育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是开发和建设校本体育课程的必经途径。教师围绕初中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积极从所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师资配备、运动器材等客观条件出发,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或本校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尤其是善于将本地的丰富资源与体现时代性的运动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将极大地促进建设起既具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的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起“阳光体育”的好课堂,从而实现校本体育开发和建设的目标。

2.有利于构建特色体育课堂,丰富学生校园体育生活。

在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进程中,教师积极联系校情、班情和学情,结合日常体育教学实际,精选富有地方特色、生活趣味的校本体育素材,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弹性、自主选择性的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课堂,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带领他们共同亲近、体验、享受“阳光体育、快乐体育”,进而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

3.有利于引导学生享受体育,促进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通过利用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如排舞、健身操、花样跳绳、趣味游戏竞赛等),指引学生参与其中,在保障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的同时,将极大促进他们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提高运动控制协调能力,激活运动中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游戏、竞赛等体育活动中增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自觉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

二、“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实践理念

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坚持的实践理念可概括为几点:其一,坚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阳光体育”校本化就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展,通过有效开发、利用和建设,为学生搭建起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平台,力求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提高兴趣、满足需求、发展能力。其二,坚持因地制宜是“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基本原则。坚持联系地方实际、身边生活和现实社会开展动态化开发、设计、实施、完善“阳光体育”,这是校本化实施和管理的重要要求。只有建立立足本校校情、突出地方特色、完善多样校本的初中“阳光体育”校本课程,才可能获得真实的校本教育效益。其三,坚持以服务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为活动宗旨。学校通过完善体育软硬件,优化特色体育课堂教学,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激扬青春个性、发展体育特长奠定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实践策略

1.营造阳光氛围,激趣飞扬个性。

学生兴趣是“阳光体育”校本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是校本化活动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并处处欣赏着身边那些融入“阳光体育”中的人和景,让他们时时感受着“阳光体育”中的情趣和快乐。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方面,宣传报道、激发兴趣。为促进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研组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做好校园宣传和活动报道,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了解和感受“阳光体育”校本化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开展活动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对“阳光体育”有更贴切的体认,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互动交流、沟通分享,共享“阳光体育”。如,通过校园网“阳光体育”专栏体育赛事活动和“阳光体育”科普知识,让师生、家长和公众了解更多学校体育动态;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展示橱窗和户外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阳光体育”主题活动,适时开展“阳光体育”系列图片展览活动,报道校园体育节活动情况,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

另一方面,激励学生、飞扬个性。学生是“阳光体育”的活动主体。教师应激励学生自觉融入“阳光体育”各项活动,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和自主创新精神,利用各种丰富多样的途径,营造良好的阳光校园氛围。如,发动校学生会体育社团自主创办“体育手抄报”、在各个班级中开展“阳光体育剪报”评选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踊跃收集素材、动手设计、自主编排,积极把体育与健康、体育小知识、阳光体育感悟等内容版块整合其中,每月定期制作成作品,分发给各个班级,或在校园宣传栏中张贴,使学生一起共享“阳光体育”的快乐氛围。这些活动不仅为校园增添了爱运动、乐运动的“阳光十足”的动感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张扬了青春个性。

2.整合有益资源,构建特色课堂。

构建特色课堂是“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的主体和重点。在校本化实践过程中,我校积极通过完善体育软硬件配备、优化师资力量、强化教研交流、整合校本资源、课例经验总结、教师轮训学习等有效途径,创建起富有生气、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课堂,尤其在整合和利用有益资源、构建特色课堂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如:(1)集思广益,创建“阳光体育智库”。积极收集师生对“阳光体育”校本化活动的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可参考的建议和意见、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特别鼓励师生紧密结合本地生活实际,踊跃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勇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思想加以优化改造,变成适合于我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的好项目。(2)创新利用器材设施,丰富课堂资源。一是一材多用。教师巧妙利用跨栏架、跳绳、实心球等常规体育器材,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其多功能作用,作为校本趣味体育项目中游戏活动的有效载体,深受学生喜爱;二是自制自创。在学校体育器材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动手开展自制自创器材活动,例如把自己孩童时代经常玩的“滚铁圈”游戏引进课堂中,自主购买铁线、动手制作,把看似简易的器具转化成学生得心应手的趣味运动器材。自制器材既方便又实在,既锻炼学生运动思维,又丰富特色阳光课堂的趣味性。(3)广开公开课,探讨交流显特色。通过实际课堂展示、深入探讨交流是探索构建体育特色课堂的有效途径。如在2015年春节学期教学开放周时,我校体育组教师就利用自编自创的初中生有氧健身操,给各位听课教师展示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展现“阳光体育”的一大亮点,也体现出教师精心设计、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品质。此外,体育组教师总结归纳出许多适合我校的特色阳光体育项目,如校园排舞、游戏教学、趣味竞赛、第二课堂等多样化校本形式就是集体合作创作的有益成果,都凝聚了我们辛勤探索的汗水。

3.创新体育竞赛,提升教学实效。

体育竞赛是体育运动的活动载体和表现形式,对检验体育教育教学成果起到重要作用。在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中,我校适时结合校园特定的主题性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创新开展趣味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丰富学校“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活动。如在体育节活动中,体育组教师会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运动形式,许多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特色的精彩运动项目。又如在七八年级中广泛开展的跳大绳、三足赛跑等集体合作项目,在全校各个年级中普遍设置的拔河项目,此外有花式毽球、投掷沙包、钓鱼跑、托球跑等个人项目。在“阳光十足”的趣味化、游戏化运动中,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培养他们乐观、合作、竞争的良好能力和素质。还有,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把校园排舞比赛、花样跳绳小组赛作为艺术节的重头戏,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参与活动,让他们亲临现场,感受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成果,更亲密地领会和理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在此,创新体育竞赛活动,指引学生参与运动,使他们既享受运动的激情和快乐,又展现竞赛运动中美的风采,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实效。

4.拓展第二课堂,丰富阳光体育。

第二课堂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阳光体育”的积极延伸。我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跑操、指导组建学生体育社团、组建校健身操队等。例如,每周二、五的下午最后一节活动课是全校学生集体跑操活动,这是有效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的重要活动。各位体育教师对跑操队列、要领、纪律等做好明确要求,并深入学生,积极带领他们一起跑,与他们共同体验有氧运动的快乐。此外,有效引导下的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校“阳光体育”增光添彩,如体育社团中经常开展的武术、街舞、滑板等兴趣小组活动,不仅极大地锻炼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培养了爱好和兴趣,陶冶了良好性情,展现了热爱运动、展示个性的品格,而且指引他们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在阳光下享受运动的乐趣。

四、结语

通过“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和实践,真正建立起富有本校特色、学生喜闻乐见、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校本体育教育模式,才是校本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探索还在继续,实践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在新教育环境下不断前行,探寻更有效的方法和路径,让体育教学更阳光、快乐。

参考文献:

[1]夏春波.初中体育课堂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方法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