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物理机械振动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物理机械振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微课;大学物理;嵌入式教学;选题
微课是指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以内,内容短小且高效集中的讲述或解决教学难点或重点的短课程。微课具有内容精、时间短、移动性、便于传播和成本低等特征,即可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大学物理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是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必修科目。传统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板书讲解和分析,或者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但由于物理学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较大篇幅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化,新的微课教学模式因其便宜且简短的特性正受到教学理论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物理教学本身的特点,并将微课视作课堂教学前后的重要支撑和辅助力量,对微课的选题及可行性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1大学物理教学分析
大学物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力学、热学、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场理论和近代物理基础,所涉及的概念、模型、定律、数学、思想、科学史都相当庞杂,也都无法一一在课堂教学中全部呈现,但它们对初学者理解和把握大学物理的内在规律和科学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有其使命和条理性,但很少对某个知识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物理学家做出充分的解说;某些知识点的近现展在教材中一般只被略微提及,但并不被初学者所注意;大学物理经常用到的数学技巧如微元法带有一定的技巧性,而大学物理教材常将之归于数学,而并不考虑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在大学物理中的应用。
2大学物理微课选题及分析
凭借微课教学,大学物理教学的以上缺憾可以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
2.1大学物理中比较富于思想性的知识点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其概念和定理、定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初学者而言,在理解和应用上都有很大难度,而概念、定律在物理教学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例如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念,既作为牛顿力学的逻辑前提,又为日后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做铺垫;又如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概念对电磁对称性的考虑和分析,也可以在此引申到磁单子假说。
2.2大学物理中典型题的分析及求解过程
在学学物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便是习题练习,教师可以在每一章选取几道典型的例题、习题做细致的分析和讲解,以期学生可以以此类推触类旁通。
2.3大学物理知识点的系统化梳理
在大学物理中结束每一章的学习时,教师有必要将本章知识整理有脉络的知识系统,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
2.4大学物理相关知识点的前沿发展
由于教学的课时所限,相关物理知识的大量前沿发展并不能都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但其对培养学生对物理的重视和兴趣极其重要。如陀螺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物质的磁性和超导体的磁现象、纳米材料的超疏水性等等。
2.5工业或生活中现象分析与探讨
工业以及生活中有大量有趣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学生领会物理学相关知识和原理很有帮助。如演示二维驻波的克拉尼图案,如墙上两个挂钟的锁频现象等等,可以借助这些现象对大学物理中的理想模型及相关方法进行深化和启发。
2.6相关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的介绍
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对物理学家生平和物理学相关领域的历史发展做比较充分的讲解,而重要物理学家的人和事本身又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物理学史主要侧重于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物理学家的探索和研究,而对物理学家的介绍则侧重于其人生的履历和大事件,这些故事性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的感性认知。
2.7大学物理中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大学物理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技巧,但是大学物理中的数学又和纯粹的数学有所区别,更侧重于技巧和应用。如机械振动一章的旋转矢量法、刚体定轴转动中进动和章动的方向等等。
3大学物理微课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微课教学应处于辅助课堂教学的地位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决定了微课视频选题和互动上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并非所有大学物理知识都适合处理为微课模式。微课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回归课堂,更好的领会和理解物理的认知模式和思想方法。
3.2微课视频中的讲解应轻松活泼且点到为止
微课中的讲解应不同于课堂讲解,因为学生进入“微课堂”本身是自由的,并不能被严格约束在其中,所以如何使学生感兴趣便显得非常重要。语言上的活泼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点到为止是为了启发更进一步的思考。
4总结
综上可见,微课可以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发挥更多的支撑或辅助功效。大学物理微课可以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加强课堂教学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微课选题,将大大改善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为理工科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艳妮,徐军,罗积军,等.微课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7).
[2]倪燕茹,仲伟博.基于微课模式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10):51-53.
大学物理机械振动总结范文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承担教学内容的讲解、学习目标的建立等基本任务。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由于所传授的知识较为晦涩难懂,学生经常会出现参与程度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重心偏失等问题[1]。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缺少互动气氛、学生能动性不足、物理知识较为抽象等。针对这种课堂困境,作者在自身的《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引入了翻转教学结合在线课程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令老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授业者,而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通过与在线课程相结合,实现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中参与教学―课后评测的整个过程,由此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低、被动学习、与老师交流较少的问题。本文以我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描述了在高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相关情况及效果。
1 翻转教学结合在线课程的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在线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断为广大师生所接受。课堂授课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化、学习的目标清晰化[3]。同时,翻转教学的形式和作用也已经被广泛认可,这种模式通过将学生分组并分配自主学习任务,增强了学生就课程问题深入讨论的积极性,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既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通过课堂讲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以课上交流的方式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者对翻转教学与线上课程进行结合,融合了二者的优点,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将相关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实践中,并对此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1)课前准备
在进行翻转教学前,任课老师需将所讲授课程的教学视频、演讲稿、相关例题等上传至学校精品课网站上。具体步骤如下:一,将课程内容分为“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动量及能量守恒定律”、“刚体转动”、“机械振动及机械波”、“气体动力学”、“热力学基础”、“电磁学”等八个部分;二,老师将每个部分具体划分为不同的教学任务;三,把每个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制成教学视频,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在制作网络课件时,教师需注意将课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补充,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侧重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和重点,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全面展示所学知识点。在分配任务时,需充分考虑到各组任务的难度平衡、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时的表达难度。
2)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老师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在课前组内学生主要通过教学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并可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程网站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互动,或者同组内其他同学交流。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老师也可凭借网站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以此了解课程的难点,从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此外,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反馈情况也为老师不断改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提供了数据支持。好的课前教学课件不但要求变、求新,还要能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方式,更能利用高度信息化社会下的多种手段,把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由当前的老师作为教学主题转变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是这一教学环?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3)课堂内探究式学习
在翻转式课堂上,每个小组首先将组内课前学习的成果做成演示文稿,在组内讨论中不断改正自主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深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在课上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并共同讨论,对课程内容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学生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汇总,由老师最终解答,这个过程中老师应以引导为主,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上来看,学生讨论很热烈,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仅仅完成了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还会带着好奇心将知识扩展,并主动通过互联网寻找答案。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当遇到较难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及时指正,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也可以将教师科研融合到教学活动中,科研中会用到的思维方式、方法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不仅仅收获了物理知识,还掌握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自我提升提供帮助。
4)课后评测
作者同时在两个班级分别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和翻转课堂结合在线教学法讲授相同的物理课程,并通过课堂测试和期末考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两种上课方法对比评测后发现:参加了翻转式课堂的学生对于课上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透彻,更可喜的是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对课后习题更灵活的理解,甚至提出多种解法。这些都是传统授课过程中所罕见,翻转课堂结合线上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使得学生对物理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种方式也不仅限于物理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晦涩的其他课程中也可适当采用,预期学习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