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1

2011年,已经做到网易总编辑职位的唐岩,与几名同事搭建起一个很“山寨”的创业团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临时搭建的团队,用了不到3年时间,将陌陌打造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互联创业公司之一。

2011年8月4日,陌陌正式上线。此前一天,竞争对手微信正式推出“附近的人”功能。在外界看来,微信已经强大到“见谁灭谁”的地步。然而,陌陌正是在微信压迫下快速成长起来。截至今年2月7日,陌陌注册用户超过1亿人,日活跃用户超过1500万人。

唐岩认为,陌陌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走了一条和微信不同的道路。“同质化社交没人能做得过微信,但异质化社交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不过,至少到现在为止,唐岩对陌陌这个平台还不算满意。他理想中的陌陌,应该依靠大数据分析,做到更精准的社会匹配度以及更高的社交效率。未来,他希望陌陌能够真正走上国际化道路,闯荡并征服欧美市场――至少,唐岩有这个信心。

《财经天下》周刊 = EW

唐岩 = TY

EW:陌陌用户过亿让外界很惊讶,它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TY:用户过亿其实没什么。在外界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陌陌就像我们的亲人,天天看着一个亲人,怎么可能看出他的变化?

刚开始我们没想过用户的数量,但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很大的,想做一个很大、最适合中国人(或许将来是人类)的社交平台,每个人都用。等到我对这个产品比较满意的时候,这个平台就差不多成功了,但现在还不满意。

作为社交平台,它应该是多维度的、包罗一切的,有地理位置,也有兴趣有爱好。现在,距离是陌陌最重要的功能,但光距离是不够的,中国社会是多层多样的,必须要有更精准的匹配度、更高的社交效率。这要靠产品去改善,要做更多的数据分析。

EW:具体怎么做?

TY:要基于各种数据去分析用户的需求。人的社交容量是有限的,年轻人正处在社交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可能需要各种各样的招呼,但已经工作的人可能没有那么多精力,他需要更精准的招呼。就像今天,你到我这里来,我们是好友,陌陌就应该告诉我你到附近了,但我和同事也是好友,天天能见到就不需要Push这些信息……这些都应该通过数据分析做到。

EW:与陌陌同期的许多社交应用都没做起来,为什么陌陌能成功?

TY:我们第一天做,外界就说“你们得被微信秒杀”,现在也有人这么认为。在陌陌第一版上线前一天,微信就推出了“附近的人”。事实证明,它对我们没威胁。

主要是我们方向没选错:建立一种新的社交关系。微信的第一属性是熟人关系,比如朋友、同学、行业圈子,而我们则是附近的人。

产品上最重要的功能是群组,它让陌陌里的关系变得更多维度,摆脱了简单的男女搭讪模式。一开始我们就想上群组功能,既能点对点,比如两个人约吃饭看电影,也能点对多,比如一群人去唱歌跑步。

但当时我们只有4个人,做不过来,所以才决定第一版本先不上群组,过3个月或半年再加上。但没想到用户量增长太快,经常出现宕机现象,而且最初用的是开源系统,根本扛不住,所以我们又重新开始写程序。做了一年多,才把群组上线。

其实,就是我们的团队强一些。开始时,我们技术也没好到哪里去,很山寨。虽然我是网易总编辑,但却是技术,没什么资源,只要有谁愿意跟,就谢天谢地了,没有那种要求说:你不行,我得找个大牛。

我们第一批工程师就两三个人,但是都很爱学习,成长很快,后来证明团队关系也不错。你说,这不是命好是什么?就像打麻将,一把天牌,就和了。

EW:打牌和投资、创业有相似性吗?听说你是德州扑克高手,微信上有这款游戏,陌陌上为什么没上?

TY:德州扑克是很复杂的游戏,讲究概率运算,在概率合适时可以去做一些事情,这和投资、创业有相似性。在现实生活中打牌,还需要判断对手的牌风、他手上两张牌的几种可能性,还要营造牌面。我比较像“松凶型”,对起手牌要求不高,但是有牌时打得很凶,容易给人造成压迫感。我喜欢和朋友打,嬉笑怒骂间往往会有火花碰撞,带来灵感。

陌陌之所以没上德州扑克,是因为我们没那么多人,游戏都是联合运营的,上一款游戏的困难比腾讯大很多。腾讯有几千人,几十个游戏工作室,他们的游戏一开始就是为QQ、微信定制的,Kakao的游戏也都可以借鉴、引进。

而我们的游戏都是其他游戏公司开发的,上一款游戏要先去考察他们的实力,还要对游戏进行改造。我们希望有自己的游戏团队,有为陌陌量身定制的游戏,但大多数时候可能还是走分发的路线。我们不想成为一家游戏公司,有钱大家赚不是挺好的吗?只要合作愉快就好。

EW:很多人把陌陌看成是工具,有什么回应?你对当下社会的婚恋观怎么看?

TY:心情好就解释两句,心情不好,爱怎么看就怎么看,还能怎么办?我们当然不想戴上这个帽子。

说陌陌只太狭义了,我们有上亿用户,怎么可能都是?即使我们的道德观一塌糊涂,也不会有这么多用户。婚恋观这个问题太大了,但你说一款社交软件能多大程度上改变婚恋观?难道出了一款软件,的人就多了?互联网是一个科技性的东西,就是提供便利。

岳不群有句话:以小人之眼观天下,天下滔滔,莫非小人。岳不群人品不好,但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EW:用户普遍不喜欢太麻烦,但陌陌的注册步骤为什么特别多?

TY:注册步骤多是为了提高注册成本,让用户重视这个事情。不能让人肆无忌惮,要知道一旦伤害别人,你这个号就没了。陌生的环境里,大家都希望能够发生点有趣的东西,这是普遍的需求。你要有足够的善意和诚意的付出,才能具备基础交往的可能性。什么都不付出,怎么可能认识到有趣的人?从陌陌上线的第一天,我们就在不停地封号,谁伤害到别人就封谁。

对于用户数,我们也从不刷榜,对外宣布的数据和投资人在后台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牛皮总有吹不下去的那一天,到IPO的时候就都戳穿了,没必要。

EW:外界认为,陌陌宣布用户过亿是上市的信号。如果陌陌在海外上市,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TY:我们要真的决定上市,会第一时间告诉你。上市是一件好事,可以使公司更正规,融资渠道也更多。全世界最优秀的100家公司,有90家是上市公司,这就说明了问题。有些人上市之后赚到钱,反过来说没必要上市,却也没见他们退市,这叫放下筷子骂娘。但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过程,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的故事应该是比较独立的。我们在国外没有原型,Facebook?不是;Twitter?不是;Snapchat?不是。我们就是帮你发现身边的新朋友,可以把我们定义为网络交友平台。我特别喜欢2005年前的QQ,那时大家去聊QQ多半是跟网友聊,它能帮你建立新关系。

EW:喜欢哪种类型的CEO?

TY:我对乔布斯、盖茨没什么感觉,最喜欢Facebook前总裁肖恩・帕克。他也是一个率性的投资人,抽大麻,泡妞,还把世界改变了,很真实。我比较平庸,比较放权,但控制力还行,尤其是对产品的把控上。

EW:对产品把控到什么程度?会像雷军那样,具体到海报字号的大小?

TY:肯定不会投入到这么细节,这是非常不人道的,你让产品经理干吗?雷小亮(陌陌产品总监)都不能负责这么细,得让员工有成就感。

我只负责大方向上的,比如群组,包括结构、怎么做、审核,都是我提出来的一套完整方案。我对UGC(用户生成内容)不信任,可能和我的古怪思想有关,我对无政府主义也不信任,我们需要他们,但是得把控他们,所以我认为群组需要审核。

群组还回过炉一次。第一版只有成员和成员的距离,但没有这个群的成立位置,我想了很久,觉得中国有效的社交环境可能分为三类:小区、学校和写字楼。当时已经有几千个群组了,但还是决定给用户道歉,撤下来重做。

EW:将来会做天使投资人吗?

TY:“天使”原来发生在硅谷,IT高管们发了财,身边的朋友有好的创业想法就出出份子钱,所以叫天使。

中国的天使,除了个别的,都是早期投资者。如果是更偏向原教旨主义的天使,我会做,罗永浩和黄章晋就是。但首先得是我的朋友,我不可能像VC一样,天天约人看项目,那就是早期的投资者了。

EW:创业最大的感觉和困难是什么?

TY:创业的感觉是一般工作没法比的,是你张罗着找人做,当你一个个去说服别人的时候,感觉就出来了。用你们的话讲,是产权不一样,心态、同事关系也不一样。以前和同事顶多是上下级关系,但是现在除了上下级关系,还有一种麦田守护者的感觉。

我觉得创业很爽,身边的兄弟都是能人,能力强、把控力强,都应该出来创业。罗永浩的营销能力是大家公认的,他对产品和设计都非常专注、逻辑感非常强。黄章晋的逻辑感和文字功底也非常强――逻辑感对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要。现在,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钱基本不是个问题,最困难的是找到合适的人。

EW:外界一些人对你的评价是“桀骜、挑剔和毒舌”,你自己怎么看?

TY:做人得有原则,他触犯我的底线,我有心情跟他骂那就骂。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我已经是30多岁的人了。好不好不重要,不被自己的性格伤到就OK了。

我微博的“V”都去掉了,就是不想跟工作有关。我就是一个普通用户在那儿玩,把微博当成一个跟朋友嬉笑斗骂的地方,点评一些东西,损损这个,损损那个。中国社会有时候太虚伪,讲人情面子,都喜欢恭维,这不太真实。按理说,微博算是一个公共讨论、辩论的平台,碰撞应该更多一点。

EW: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很多,你觉得它错过了什么?

TY:如果是我,会第一时间推IM(即时通信)功能,把Facebook和Twitter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它当时有那个想象空间。1999年时QQ就有了,腾讯花了十几年时间培养中国人对IM的依赖,微信做起来后,这个想象空间已经没有了。

但毫无疑问,媒体属性上没人能争过新浪微博。马航事件中,外媒所有稿子都是微博上发出来的。

EW:BAT都在布局O2O,陌陌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TY:O2O现在说得很多,但具体怎么做,说得清的很少。对我们来说,坐在办公室能解决的事情就可以考虑,坐在办公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估计做不了,我们的基因不是那个基因。

除去商业化部分,我们的工作重心是社交,现在我还在不停地琢磨这些事情:这个平台好不好用?用户为什么会流失?他的社交关系为什么建立不起来?男性用户、女性用户、群主、群成员他们各自是怎么考虑的?

我现在吃饭的时候都会注意人们在聊什么,猜他们是什么身份,存不存在社交需求,需求是什么,想认识什么样的人……原来我做编辑时也是这样,比较好奇。

不只是社交,任何事我都喜欢去想其中的原因,当发现原因的时候,就会有成就感。

EW:陌陌用户的网上消费习惯比较好,可能做硬件产品或互联网金融吗?

TY:我们看到的数据是,我们的用户收入更偏上一点。陌陌第一版是iOS系统,然后才做安卓,而且我们是基于LBS的,对手机定位功能要求很高,从机型上看我们定位偏高一点。但现在这个优势没有了,智能设备有几亿台,中国用户什么样我们就什么样。不过,年轻人的社交欲望比较强,也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我算不上高科技爱好者,但是对科技怀有敬意,陌陌做大了可能会做硬件产品,但目前不是日程上的事情,互联网金融则肯定不会做。

EW:马化腾说,微信是腾讯能看到的可能实现国际化的唯一一个产品。陌陌也会走国际化道路吗?

TY:我们会去做国际化,这是每个IT从业者的终极梦想。国际化重要的是欧美市场,美国搞不定,到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有什么用?当然也有用,但敢说是世界品牌吗?搞不定欧美什么都白搭。我们会一步到位,直接做欧美市场。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人际交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崭新的虚拟数字世界已逐渐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伴随网络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即网络交往)也正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网络交往带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个与传统环境不同的新环境,同时它又使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单一性人与人、面对面之间的互动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

网络人际交往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开放性与多元性。

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同时,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第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自主性与随意性。

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时,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有权利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网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会在网上放纵自己、任意说谎、伤害他人,有的人甚至会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从而造成网上交往极大的随意性。

第三,网络人际交往具有间接性与广泛性。

网络改变人际交往方式,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带有明显的间接性。这种间接性也决定了网络交流的广泛性。过去,时空局限一直是人们进行更广泛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在网络社会,这一障碍已不复存在,只要你愿意,在网上可以与任何人直接“对话”。

第四,网络人际交往具有非现实性与匿名性。

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部分网民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比如,五尺壮汉可以将自己伪装成妙龄少女,与其他网民共演爱情悲喜剧;一旦“坏了名声”,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换姓,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第五,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平等性。

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结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人际沟通。尽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许多“信息边远地区”的人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网络人际互动中来,但总体而言,平等性仍是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第六,网络人际交往存在失范性。

网络世界的发展,开拓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也形成了相应的规范。除了一些技术性规则(如文件传输协议、互联协议等),网络行为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出现了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如电子函件使用的语言格式、在线交谈应有的礼仪等。但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网络规则仅仅限于伦理道德,而用于约束网络人际交往具体行为的规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传播的无序和失范。事实上,网络社会充满竞争、冲突,时不时还会发生犯罪活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来调整网络人际关系,以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

第七,网络人际交往会导致现实社会的人际情感的疏远。

网络的全球性和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虽然网上虚拟交往可以帮助人们解脱一时的现实烦恼,找到一时的寄托,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而有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往往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疏离感。

第八,网络人际交往会引起信任危机。

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得许多网民往往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致使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与此同时,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又会采取“宁信机,不信人”的态度,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传统上认为人际亲密情感关系只有在面对面情境互动中的看法已经在网络风行的今日重新被审视,透过在网络的“电脑中介传播”,也会发展出情感与亲密的人际关系。对此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大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成效。 我认为,可以将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大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98-01

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人际交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未来的成长发展和工作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中心倾向

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加深,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作为最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想的青年大学生,其身心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程度较深,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在意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家庭教育也使得大学生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在遇到矛盾时不能够换位思考,关心他人。这种自我中心倾向的人际交往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处理与室友、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互助合作与沟通,同时也容易造成矛盾,引发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问题

当前部分大学生功利意识增强,更加看中物质利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动机不纯,目的性增强,而不是单纯地为了结识新朋友而交往。当前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有面临评优、入党等机会,同时也面临毕业以后就业的问题,因此许多学生学会采用一些非正常的交往手段与他人交往,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或者选择与有权有势的人结交,这种做法破坏了大学生纯洁的交往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社会的道德精神缺失。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网络交往失范

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的日益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发展。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空间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大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交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虚拟的网络关系中,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本末倒置,越来越疏远现实生活,荒废了学业。这种虚拟性的网络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层次单一状况

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团活动、校际活动以及班级活动进行的,这些活动的主体多是以学生为主要群体,这就形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人群层次的单一现状。同时,由于年龄与性格的差异,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较多,与年龄相差较多的长辈沟通却相对较少。另外,同学之间交往,多与寝室室友交往为主,与其他同学多属于点头之交,并不深入。这种单一的人际交往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室友有矛盾时,不能寻求老师或其他人帮助,对事情做有效的解决,也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们形成系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使其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高校应当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引导其在人际交往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并引导其在网络交往中遵守社会公德,文明上网,诚信交往。

(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其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都很欠缺,因此需要对其引导和帮助,培养其人际交往的能力。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内容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使其对人际交往有一个客观的理解;其次,开设相关课程用以培养其人际交往的技能,使其明确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以及交往应当注意哪些事项等。

(三)增加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

深入了解大学生还必须能够了解其家庭背景,这样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走进学生内心,所以,高校应当注意到与学生家庭的互动与合作。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尤其是与不善人际交往的学生及其家长沟通。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帮助其解决心理障碍,引导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缓解生活压力,从而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4

人际交往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若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会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故与周围人进行交往和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

随着网络在我国内地的高速扩散及其对个体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其强大的人际传播功能成为当前网络使用者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中国社科院于2007年进行的“中国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调查报告”中,特别关注了网络使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调查发现,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QQ、MSN以及电子邮件成为网络使用者与朋友、同事、网友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

那么,网络使用对人们的人际交往有何影响呢?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强大的娱乐功能和资讯功能为个人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使用者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容易产生忧虑感与疏离感,从而削弱其进行人际交往的兴趣,并降低其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因此,研究者称互联网是一种“致人疏离的技术”(isolating technology),认为用户因沉溺上网而减少和他人的接触,必然导致其社会联系的减弱。

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互联网为人们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另一种新的交流工具,人们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这些低成本的通信工具,可以加强面对面交流和电话交流所建立起来的联系;而且,经常上网的人还会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延伸到网上,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交往团体。

本文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产生怎样的影响,有赖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就网络使用者而言,网络使用动机的不同,其伴随的使用行为亦有所不同。因此,将网络使用形态进行细分,有助于我们厘清网络使用对个体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网络的两种使用形态:工具性使用与仪式性使用

在传播研究史上,“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传播研究典范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此之前,学者关注的重心在于“媒介对人们做了什么”(what do media do to people);“使用与满足”理论出现后,学者们将研究的焦点从传播者转移至受众,研究“人们通过媒介做了什么”(what do people do with media),这一思路成为日后受众研究的主流①。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受众是主动的,其出于一定的动机而使用媒介。在关于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的研究中,鲁宾等人认为,根据不同的使用动机,受众使用媒介的形态可分为“仪式性使用”(ritualized media use)和“工具性使用”(instrumental media use)两种②;前者指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一种固定的或习惯性的行为,譬如为了打发时间、排遣郁闷、获得休息等,后者指受众在使用特定媒介时都有其功利性的目的,是一种工具。更进一步地,鲁宾指出,“仪式性使用”者注重的是媒介的使用过程或体验,而“工具性使用”者关注的是对特定媒介内容的满足,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仪式性使用”获得的是“过程的满足”(process gratifications),而“工具性使用”获得的是“内容的满足”(content gratifications)③。

受鲁宾等人研究的启发,本文尝试提出网络使用的两种形态:仪式性使用与工具性使用。借鉴鲁宾关于媒介的“仪式性使用”和“工具性使用”的定义,本文尝试对网络的仪式性使用和工具性使用进行如下界定,见表1:

二、工具性使用形态对人际交往的“功能补偿”效果

新媒体是否会取代旧(传统)媒体?每当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出现,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与惊叹。媒介技术发展史表明,一方面,社会需要会刺激新技术的产生,同时引发人们对旧技术的排斥;另一方面,与旧技术有关的社会压制因素又会对新技术的扩散产生延缓。在这一博弈过程中,通常不是旧媒介的消亡或新媒介的完全胜利,而是新媒介技术与旧媒介技术进行“功能重组”(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当新媒介能更有效、更方便、更具吸引力地提供旧媒介所服务的功能时,便可能使旧媒介提供这些功能的能力相形失色。就像电视没有取代广播,有线电视没有取代无线电视网,磁带录像机没有取代电影院一样,经历了“功能重组”后,旧媒介常常是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而不是被彻底替代,新旧媒介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各自发挥独有的特长。

由于网络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功能,本文认为,与媒介史上新旧媒介的“功能重组”有所不同,网络出现后,不仅与已有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进行功能重组,亦与具有人际传播功能的其他“非大众传媒活动”(在本文中,将“非大众传媒活动”定义为: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除接触大众媒介之外的其他活动,如进行社会交往、运动健身、郊游旅行、参加公益活动等)如人际交往进行功能重组。由于网络既有便捷、高效的信息提供功能,亦有丰富多样的人际互动、休闲娱乐功能,“功能重组”的结果,网络在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媒而存在的同时,亦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非大众传媒活动”工具。

由于网络所提供服务的丰富性,以及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网络使用者将投入接触传统媒体及进行人际交往的兴趣由现实转移到网络。对于网络的工具性使用者而言,他们在使用网络时,往往以寻求新闻和与学习、生活有关的资讯,以及进行人际互动为目的,能够从网络使用中获取直接的、实质性的满足。由于动机的直接性和指向性,他们对媒介本身没有过度的亲密感和依赖感,因此对使用时间有较好的自我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使用者既可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延伸至网络,亦可在虚拟空间进行新的人际交往。因此,网络使用者即使在现实中“流失”掉一部分人际交往,其在虚拟空间进行的人际交往亦可对这种“流失”进行“补偿”。由此可见,网络的工具性使用形态的“功能补偿”效果,对人际交往是一种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三、仪式性使用形态对人际交往的“时间替代”效果

在农业社会,人们对时间没有明确的概念,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没有进行较为精细的时间预算。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时间支配和时间观念。借此,学者们开始关注有关生活时间结构问题④。生活时间结构系指一个人的“时间预算”(time-budgeting),即一个人对一天中的24小时如何进行分配和使用的问题。研究者在研究时间预算时,通常把时间分为约束时间、必需时间和自由时间三类。约束时间是指个人无法自由支配的时间,如用于工作和上班的时间;自由时间是指扣除约束时间和必需时间之后所剩下的时间,可以完全由个人掌握、使用。在自由时间内,个人可以不受约束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接触大众传媒、进行人际交往、运动健身、郊游旅行、参加公益活动等。

自大众传媒诞生之初,研究者就对其所产生的“时间替代”效果进行了研究。由于“约束时间”和“必需时间”内的活动相对固定不变,所以大众传媒的“时间替代”,主要体现在对自由时间内所进行的其他活动的替代。如柯芬⑤研究了印第安那州的2500名居民的媒介使用情况,发现自有了电视之后,居民阅读报纸、杂志和收听广播的时间,都较没有电视之前缩短;此外,电视还占据了居民过去利用自由时间从事人际交往的时间。其他学者的研究,均获得了类似的结论,如甘宁汉⑥的一项历时10年的研究发现,电视逐渐普及时,镇上居民参与的人际交往大为减少。据此,最早研究“时间替代”的学者得出结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时间资源具有“零-和”(zero-sum)特征,使用者将时间花在某一新媒介上,就有可能排挤旧媒介的使用时间以及用于其他“非大众传媒活动”的时间。因此人们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愈长,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就愈短。

利用“时间替代”(time displacement)理论,可为我们理解网络的“仪式性使用”形态对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一种思路。

由于时间资源的有限,扣除掉“约束时间”和“必需时间”后,“自由时间”常常为人们用来接触大众传媒,与亲人、朋友交往,参与公益活动、休闲娱乐等。对于网络的仪式性使用者而言,他们上网的动机与目的均不是特别明确,常常是在打开电脑之前,并没有强烈的关于“打开电脑之后要做什么事情”的想法,而是在打开电脑之后,无目的地浏览感兴趣的网页,消磨(打发)时间、放松心情、排遣郁闷是这类上网者的主要目的。由此可见,愈是出于网络的“仪式性使用”,使用者愈是沉溺于其中而无法控制上网时间,结果是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被排挤,没时间去参与现实生活。久而久之,仪式性使用者把接触网络变成一种习惯或依赖,这既不利于已有人际关系的维系,亦不利于在网上发展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仪式性使用”的结果,是使用者愈加依赖网络中虚拟的自我感受,日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由此可见,仪式性使用形态的“时间替代”效果,对网络使用者的人际交往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注 释:

①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版。

②Rubin A・M,Perse E・M.Audience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news gratific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7,(14):58-84.

③Rubin A・M,PerseE・M,Powell R・A.Loneliness,para-social interactionand local television news viewing.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5,(12):155-180.

④陈世敏:《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版。

⑤CoffinT.The impact of television.American Psychologist,1955,(10):630-641

⑥Cunningham & Walsh Co.Videotowm.NewYork:Cunningham & Walsh Co,1958.1948-1957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5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网络自卑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65-02

一、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交往,排斥现实的人际交往

互联网自从进入中国之后,得到了迅猛的普及与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进行金融投资,玩游戏,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交流,QQ、微信、陌陌等网络交流软件成为人们日益重要的交流工具。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含义就是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人际交往活动。[1]网络交往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方便了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时可以避开比自己年长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人,而是选择和自己年龄相当或兴趣相似的人交往,因为大家有共同的语言,相同的兴趣,让很多大学生以为在网上找到了知己。网上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充斥着各种利益冲突,对于喜欢追求自由,不喜欢受到束缚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交往对他们更具吸引力,有些学生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所谓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通常会迸发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2]由于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能夸夸其谈,游刃有余,反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显得沉默寡言,甚至与周边的人格格不入,不善于处理与同学的关系。相对于现实交际而言,网络语言更加丰富,网络表情既好玩又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说或者说不出口的话,都可以在网络交往中用文字表达出来,例如表达内心的激情或者苦闷,在现实交往中说出来,可能会有些矫情,但是在网络中却显得很自然。这就让很多大学生更加依赖于网络交际,而对于相对复杂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则产生畏惧感或厌恶感,宁愿把自己的感情浪费在网络的虚拟交际中,也不愿与师生搞好关系。但是,网络交往并不能面对面交流,无法感受对方的感情变化及进行眼神交流,而且有些网友相距太远,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而已,不会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交有所帮助。

同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许多交往软件功能很丰富,例如QQ、微信、飞信等,大家不仅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还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些软件还开发了一些小游戏,例如QQ斗地主、酷跑等,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可以和游戏玩家进行交流。喜欢追求潮流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在闲暇之时,玩这些小游戏来打发时间。而且由于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认识许多新朋友,甚至是外国朋友,在接触到具有不同地域风情的人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交际圈,这些都是现实社会交往所不能满足的。现实社会交往的复杂以及社交圈的局限,让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往去寻找乐趣,寻找自己心灵上的慰藉,或者逃避现实社会交往的失败,所以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就会沉溺于网络,在网上寻找自己的朋友,对现实交往避而远之,长此以往就更加处理不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造成恶性循环。

二、自卑心理严重导致人际交往上缺乏自信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3]

自卑心理大部分存在于那些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好或出身于农村的学生群体之中。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更加自由、开放、自主,没有沉重的学业,没有严厉的校规,更没有统一的校服。在大学校园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释放自己的个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开,这就造成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一。因为大学生归根到底依然还是学生,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几乎所有的生活费用都来自家庭,那么在校园里的生活质量就由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了,有些同学家庭富裕,那么生活费就比较多,平时就可以买一些高档用品,可以生活得比一般学生质量高,这无形之中就形成了攀比。而那些家境一般的同学相形见绌,穿的没有别人好,吃的没有别人好,无形之中就产生了自卑感,他们不敢和别人平等地交往,总是以为自己低人一等,更有甚者,在巨大的差异面前,产生自闭心理,不愿意和别人主动交流。如果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不仅不对条件差的同学表示关怀和善意,反而对其嘲笑,讽刺,那么有可能让这些自卑的同学产生报复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例如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的主角就是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拿过许多比赛的奖项,但是由于他家庭比较困难,生活比较拮据,个性孤僻,感觉周围的同学因此嘲笑他,孤立他,导致其极强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采取暴力手段,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

同时,在学习成绩、参与校园活动、才艺展示等方面的失败也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与高中时期的以分数论英雄不同,大学时期学生们可以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参加各种文艺展示和比赛,在大赛中获得名次和奖励,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也引来许多学生的羡慕。但对那些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在校園活动中不能展露拳脚的同学来说,在羡慕的同时,也会引发自己的自卑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优点,从而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而且不喜欢和别人主动交往,总是认为自己身无长处,不值得别人去交往,从而远离社交,逃避现实,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求安慰。不积极参与校园活动,那么就很难在校园中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这就导致自己的人际资源就很有限,限制了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在自己有限的人际圈里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响应,同时又无法积极拓展自己的交际圈,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没有信心去建立健康而又广泛的朋友交际圈,从而更加自卑,更加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

三、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愈发严重

现在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物质利益,交往手段粗鄙化,而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则一片空白。[4]

在大学生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学习成绩的竞争,还有许多利益的竞争,例如入党,竞选学生干部,获得学校奖学金以及争取保研名额等,这些都比纯粹比拼学习成绩要复杂得多,这不仅需要成绩优秀还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以及和老师处理好关系。因此就有部分学生有目的地和别人交往,希望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利益。例如在干部选举上,主动向能影响选举结果的人示好,拉关系,希望能投自己一票,对能影响自己发展的老师也是百般讨好,甚至托关系,走后门,希望自己能够当选。

对于选择朋友方面,很多学生也并不是仅仅根据是否有共同爱好还是有共同的理想,而是看其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者经济利益。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很多人喜欢和那些家境比较好的人或者和那些在社会上有些关系的人交往,希望为将来走上社会积累人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也喜欢找一些兼职,喜欢和别人讨论哪里可以找工作,也喜欢和那些能赚钱会赚钱的人做朋友,而对于那些认真学习搞研究的人,却不屑交往。在男女恋爱问题上,功利主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些女生喜欢找经济条件好的,或者帅气的男生,而对于那些家境一般或者不好的男生则不屑一顾。在恋爱过程中,男生为女生花多少钱成为衡量爱情的一项重要标准,而感情的交流,性格是否合拍,是否追求相同的理想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由于交往目的的功利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交往手段的粗鄙。[5]现代大学生的交际中已很少有以诗会友。以茶会友那样高雅的交友手段,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相反,现在更看重的是实际的利益与世俗的享受。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将来的社会栋梁,理应有更高尚的理想和抱负,用更高雅的方式和朋友相处,可是很多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喜欢和朋友们聚餐、喝酒、送礼,以此来和朋友增加交情,让纯洁的同学友谊走向低俗化。相反,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甚至和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人,总是想办法去妨碍他们,甚至在背后诋毁他们,以至于和同学产生矛盾,不利于校园的和谐与同学间的团结。而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则显得漠不关心,冷眼以对,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如果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的倾向越来越严重,那么这些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将得不到任何真挚的友情,必然会导致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价值观扭曲,这将不利于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形势的变化,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新障碍。只有了解问题,我们才能及时找到相应的处理办法,防微杜渐,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氛围,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芳.网络交往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 

[2]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揚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51-54. 

[3]刘刚,杜彦杰.大学生自卑心理危机与认知干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115-119.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6

[关键词]网络文化 人际交往 大学生社交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04-0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作为一个大型的交流平台,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了方便,各种交流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大学生自然成了各大交流平台的主力军,QQ、人人、微博、微信等,都成了大学生交流和释放感情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大学生相互交流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渐渐疏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际,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有朝气、爱玩、喜欢新鲜事物。他们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交界处。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因身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都比较单纯,他们的交往没有太多的功利掺杂其中,注重的是感情的交流,重视真诚的交往,交流的对象也往往是年纪差不多的人群,他们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友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迫切性。因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希望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很强的存在感。所以,精力旺盛的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的渴求极其强烈。

最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比较狭窄。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安静的校园,与社会接触不多,交际圈较小,学生之间交往也比较单纯,很少使用技巧。因此,大学生普遍缺少真正的交际技巧,交际能力较弱,在网上与陌生人交流上当受骗的可能性也较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充斥的网络世界,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文化便潜移默化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而无法自由自在地活动,也无法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角色,而网络世界则可以帮人们实现这个愿望。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心里理想的角色自由地与别人交流,这个形象常常和现实中的角色形象有所不同,甚至完全颠覆。因此,这种脱离现实的角色扮演与人际交往,使得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放性

和传统文化相比,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域的人都可以相互交流,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简单。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与别人交流,而且交际对象的范围也很广,各个地方、各种职位、各种类型的人均可以成为交流对象,这无疑开阔了大学生的交际圈,使其不再局限于校园之内。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一个中心,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现实生活中地位高低的现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与所有人平等交流。网络不仅是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表达自我感情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必考虑现实中的种种因素。一方面通过情感的宣泄能够减轻压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平等意识,使其不要太过自我。

三、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交际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际也已经摆脱传统交际的地域时间的限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交际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显著优势,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最主要的平台。伴随着网络交际而生的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如QQ、人人等聊天软件,还有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大学生作为这些平台的主要用户,其人际交往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

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放性的网络使大学生的交往变得更加灵活,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和过去的好友联系,还可以实时关注老友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使友情不会因为地域而中断。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有着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理想。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一些网上的兴趣小组或者交流群,与不同的人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通过网上交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互理解和合作,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网络的互动性也使人们相互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无障碍地与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人沟通交流,可以使大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增强。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在现实交往过程中不敢与别人做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在网络交际的环境下,他们则不必考虑那些因素,可以在网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必感到害羞或尴尬,这对改善内向学生的交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人们在利用手机等交流工具的时候,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考虑用词或者回复,避免了传统人际交往中的许多不便。大学生通过网络交际,极大地丰富了交际圈,扩展了视野,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四、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成瘾症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一个值得关注的严重问题。高中近乎封闭式的管理,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紧张的学习氛围,压的每个学生喘不过气,而到了大学,自主的学习模式和轻松自由的生活环境都容易使大学生有一种“脱离苦海”的感觉,相对的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而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放松身心最好的工具。很多学生过度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严重的甚至几乎与外界脱轨,因为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宣泄情感,直抒己见,再加上网络游戏等给人一种虚幻的荣誉感,就更容易使大学生沉迷网络,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容易导致大学生性格扭曲,孤僻不合群。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也是吸引大学生网络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角色常常与现实生活差别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与现实生活的过度悬殊往往会使大学生形成多重人格,如偏执型、自恋型、边缘型等多重或双重人格。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因为网络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通过不断地变换身份、背景,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形象,给自己营造一种虚幻的满足感,这更容易使他们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自己应尽的职责,同时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网络聊天,会使他们缺乏与身边朋友的交流而过度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不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交际心态,容易使其患上社交恐惧症或多重人格,无法使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网络自身的监控性很弱,使其成为犯罪多发地带。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犯罪欺诈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条件,加之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失意或者挫折,从而选择在网络世界里宣泄情感,逃避现实中的责任。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养成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选择逃避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他们不必遵循现实交际中的道德原则,不守信用、欺骗等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最后,网络的虚拟聊天使网恋变得越来越随意,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一时的兴趣而随意进行网恋。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是真的想和对方谈恋爱,有的只是因为一时的寂寞或者兴趣而开始一段所谓的恋情,因为双方都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结束恋情而不需要负任何的责任,这种网恋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会使他们养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使他们在情感上较为随意,无法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恋爱观,对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发挥网络文化积极作用的意见和措施

网络文化对人们的人际交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网络的快捷性为人们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网络的高效性和互动性也成为大学生选择网络交际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交际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最大化。

(一)学校应加强网络监管

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有利的一面。无论是在现实交际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交际影响都很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但网络文化鱼龙混杂,有好有坏,所以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一刻也不能放松。虽然目前网络监管的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但是仍然存在漏洞。因此,还需要法律手段来进行监管,规范网络交际,创造一个文明的网络环境。

(二)强化学生自律能力

虽然当前网络监管不断强化,但是因为网络交际特有的隐匿性,使得监管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除了网络监管,我们还应该加强自身的自律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文明网络的道德讲座、贴发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以免上当受骗。同时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分配时间,不能过度沉迷网络而延误学习。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教导学生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为创造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营造文明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包罗万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宣传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日常交际。

【参考文献】

[1]王莉,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