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底世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底世界教案范文1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3、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海底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海底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会找段落的中心句。
教学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做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PPT出示大海图片):同学们,这是哪里?(生:大海),大海有什么特点呢?(蓝蓝的海水、一望无际),大家想不想到大海边走一走,看一看呢?(生:想)
师: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令人非常向往,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知道?(生:想)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海底世界》,去探索海底的奥秘吧。
2. 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提炼焦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海底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那么,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能概括海底特点的一句话。 (出示ppt:第七段的内容)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3、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海底有哪几个特点呢?(板书: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4、“奇异”是什么意思?(奇妙、特别)
三、体会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特点。
(一)体会“暗中有光”的特点。
(ppt出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哪些自然段在写海底世界奇妙、特别?(2、3自然段)
1、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二自然段。(生个别读)
2、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海底奇异呢?(生个别汇报) 预设:
A.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是呀,海面和海底差别太大了,多奇异呀!追问:海底为什么会这么宁静?谁能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 (这一动一静,反差极大的现象竟然能同时出现在大海里,太奇异了。) 还有更奇异的呢?谁还找到了其他句子?
B.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这句话让你感到了海底的什么特点?(暗)
是呀,根据资料显示,世界上海面到海底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500米,最深的海沟深达一万一千米。当然,再大的风浪,再强的光线也射不到海底,所以,深深的海底真的是——(一片漆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这还不算奇异,还有更奇异的呢?
C.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有许多什么?光点是从哪里来的?作者说光点像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深深的海底本来不可能有光,可是深水鱼却把黑暗的海底点缀出点点星光。多么奇异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吧!
刚才,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幕深海特有的奇异景象——(板书:暗中有光 )
(二)体会“静中有声”的特点
1、这样宁静的海底世界,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生:不是)
Ppt出示:“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2、那海底有些什么声音?生个别汇报。
3、 是耳朵听见的吗?怎么听到的?生读“用水中听音器一听”。
4、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读的那么轻?(生:因为“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5、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好像他们在说悄悄话,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是啊,小动物在“窃窃私语”呢, 快带上水中听音器听听它们在说什么悄悄话? Ppt出示: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①你从这句话的四个“有的像……”,体会到了什么?(海底声音各种各样,海底的景色奇异)
② 海底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除了这几种声音,还会有什么声音?你能继续说一说吗?
7、 海底的声音这么丰富,它们的声音还有变化呢,你知道是怎么变的吗?
师总结:同学们,深深的海底一片安静,而当我们带上水中听音器却能感受到各种格样的声音,(板书:静中有声)这多么奇妙啊,不得不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
四、
体会海底物产丰富的特点。
(一)体会海底“动物多”
1、海底世界不仅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下面请同学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写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生:4-6自然段。
2、谁想来读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一段写了海底的哪几种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各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抽生扮演)
4、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是按什么结构方式写的。
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先总写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再选择了四种活动方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分别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总写的这句话就叫——中心句。 海底的动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它们的活动方式也千姿百态,我们不由得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二)
体会海底“植物多”
①海底的动物各有特点,那海底的植物又怎样呢?请默读第五自然段,这段话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②说一说海底的植物有哪些差异。(从颜色;大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师总结:多种多样的植物,把海底点缀成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三)体会海底“矿产多”
海底除了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多样的植物,还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都是矿产),现在人类在海上建立了很多石油钻井平台,而人类开采的资源却是海洋矿产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我们不得不说,海底真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啊!
四、总结延伸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海底——”
是啊,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只是沧海一粟,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和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那该怎么办呢?
3、推荐书目《海底两万里》、《海洋大探秘》《揭秘海洋》
五、板书设计:
静中有声
黑中有光 景色奇异
23 海底世界 动物丰富
海底世界教案范文2
【关键词】美术 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 游戏 手工
一、背景分析
本课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深蓝色的海水中生长着花纹漂亮、形状多样的鱼类,它是儿童最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本课就设计了“对称剪刻、游戏活动、绘画表现”三个教学活动,我讲课内容是第一课时,它是一节手工课,属于设计应用教学领域。主要帮助学生认识、感受鱼的形状特征,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剪刻出美丽的鱼形纹样。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景色都感到好奇和有趣,孩子喜欢上美术课,尤其对手工制作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造型能力有限,所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在课堂上对剪纸鱼形状像与不像没有做具体要求,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去发展个性思维。
三、教学理念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与发现,并用启迪、暗示、设疑、点拨、讲解示范等方式,设计四个闯关大比拼,贯穿整堂课,展示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鱼的特点,掌握剪纸鱼的制作方法。(三)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操,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内容特点确立以下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对称与不对称,用对称法剪刻各式各样的鱼。难点:画出鱼的不同形状以及使用剪刀剪出鱼形和花纹。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堂课,采用观察比较法、谈话法、演示法、讲授法和辅导练习法等组织教学。
(二)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想象、表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创作欲望,制作出美丽的剪纸鱼。
六、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多媒体课件、剪纸示范作品、一幅海底世界图等;学具有:收集的各类与鱼有关的文字、图片剪刀、彩纸等。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提前进入课堂,检查学生的学具准备情况。
(二)情景导入:1.播放动画《海底总动员》,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海底景色,从而揭示课题;2.教师以挑战性的语气询问学生:今天,海底总动员的小丑鱼尼莫来到了我们课堂上,它想带领我们去闯关,敢不敢?
(三)讲授新课:运用闯关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1.出示第一关(播放课件 --眼力大比拼),认识鱼儿的基本形状。(播放课件)学生先交流,教师再总结:主要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长条形、方形等,除此之外还有不规则鱼形;2.然后,进入第二关。(播放课件,智力大比拼)这一关主要介绍鱼儿的身体组成部分(播放课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回答,之后由教师揭示:鱼的身体由头、身、尾、鳍四部分组成,还有美丽的花纹;3.紧接着进入第三关(播放课件:记忆大比拼) (1)出示一条对称的鱼形剪纸,让学生观察红线分成的两部分是否完全相同,然后教师引出对称图形的含义。(即:对折之后上下或左右能够重合的便是对称图形。)(出示不对称鱼形)反之为不对称图形。(2)强化记忆,分辨对称与不对称。 指生回答,以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接着出示剪纸范作。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让学生自学教材制作步骤,小组讨论。(1分钟后请学生回答制作方法,学生说,教师做。)(3)师示范制作过程:首先示范对称型鱼的制作方法。①折 (把一张纸对折一下)让学生思考对折的原因:因为对折之后剪出的鱼是对称的。②画a、画鱼的外形。因为对折过了,所以只需画半条鱼形即可,提示学生鱼的形状要美观大方。b、画鱼的眼睛和花纹。花纹要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线条有大有小,有宽有窄。③、剪a、先剪鱼的外形,慢慢沿边线剪下来。(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 b、再剪出鱼的眼睛。c、最后剪出各种美丽的花纹。4.接着进入最后一关,动手大比拼。
(四)学生作业:在作业过程中选出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贴到范画上。然后让学生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欣赏自己创作的美丽海底世界。教师对个性创作和优秀作品进行评价。
(五)课堂延伸:播放海洋污染图片,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宣传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的意义,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本节重点,梳理剪纸鱼的制作步骤,加深学生记忆。而贴满学生作品的海底图画,则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快乐。
九、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教案范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23-01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如何进行实践和创新呢?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拓思路,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创新试作阐述。
1 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长此以来,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此已习以为常,甚至已到“麻木”的程度,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无疑打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模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生动形象的画面、逼真的语言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海底奇妙的景象,学生被从未看到过的景象所吸引,海底动物的奇特怪异,使学生大开眼界,再配上逼真的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尤佳。在讲《雨点儿》时我播放了一段配乐动漫:下雨了,小草、小树、麦田、小河等万物在小雨的滋润下顿时发生了变化,再配上《小雨沙沙》的音乐,我又让学生们随音乐做了几个小草发芽、花朵开花的动做,孩子们已经把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把自己看做了小草、小树。学生从视听等多角度感受到雨点儿的作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2 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内地,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所以上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同时展示了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受也敏感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描述……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事物的情景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将较为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与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制作好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多媒体介入教学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软件,以及简单方便的多媒体制作和使用方法,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各种资料,欣赏名家教案,使备课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劳动,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处。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教师可能用一百句话也讲不透,但如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从视听等多角度真实的去感受问题,效果会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非常单调枯燥,而且识字量大,学生记忆不深刻,容易混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海底世界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方案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点。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非常适合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语言特征,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设备、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对创新意识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学科的教材越来越丰富,教材中既包含了文学性,又具有趣味性,两者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人物情节的变化,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国演义》的篇章中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经典名著的特点,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活动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采用课堂教学与户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对教材的讲解为主要手段,户外活动主要是为组织学生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知识性和人文性相互结合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比如听、说、读、写,这些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同时学生应该主动去练习基本技能,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的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措施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强行给学生灌注知识,死记硬背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阻碍学生独立思考,创意能力的培养也就离教育越来越远。所以想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把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一个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水平。
课堂教学应在一种民主的气氛下进行,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唤醒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多提问,尊重学生的思考,积极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意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真正体会到心理上的自由,从而营造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回答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安排教案设计,同时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学生觉得回答错误可以重新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遇到没想好同学可以继续在想想,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提问,如果对教学有意见可以提出建议,这样学生才享有真正的自主权利。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各种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学习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只有对生活多观察,才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察设计课件的时候,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执行。教师做好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观察时候应该注意仔细和重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主动去搜集信息。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这些课本人物的背景和特点,从而提出这个人物塑造有哪些重点和次要点,描写有哪些手法,这些意见的提出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开始,也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节课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讲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不在局限于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多种解答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去学习,愿意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学生也就愿意主动去学习,学习效果也就更好。小学生的好奇心是特别强烈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者是生活中的一段内容进行描述,引导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上课的时候,提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海底世界》时候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情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于海底世界的想象和向往,从而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新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设立特定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独特的见解。教学中教学方法注重灵活性,不要机械化和死板,讲究方法和策略。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苹果里的五角星》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可以联系到生活中其他出现的五角星的图案,让学生进行表达,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提升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办黑板报、广播站、当课堂主持人、课堂演示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动态,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自己撰写报告和事件。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针对实际问题不断思考和反省,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占芳.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6,35:150-151.
海底世界教案范文5
【关键词】聋哑;课堂;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激情,够生动,是它能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的关键。聋哑孩子们由于听力失聪,他们感知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停留在较浅层面。对于聋哑孩子们来说,语文不止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工具,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因此,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语文教材中所荟萃的许多精彩的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更有活力、更有激情。
(1)课内再现生活,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就产生了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拥有了动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让学习活起来。
(2)课外体验生活,要想知道海水的滋味应该自己去亲自允尝,虽苦涩无比,却又真真切切。而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如此,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作者用多个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景色绚烂的海底世界,文中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明快,可是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往往缺乏深刻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这课时,如果条件适宜,不妨带学生出动体验生活,到海边领略风景,到海鲜市场了解鲜美的海鲜,通过这种图片视频认识海底的矿藏,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3)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情感,教师的教学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首先得调动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投入了,学生才可能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仔细品味文中感情,提前扮演文中角色。上课时倾注情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方能情动于中,热情澎湃,整个课堂才能情味浓郁。因此,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们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挖掘文章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种情感,声情并茂地展示传递给学生。
(4)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肉虽好吃,但若天天吃,也会谈肉而色变。”教学方法有很多,如果教师只顾繁忙的备课写教案,无暇去探索,长期以来只能一个方法走到头,单调、乏味、枯燥,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需要讲究教学方法,结合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带来的乐趣。
总之,语言教学一定要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主动去学,要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就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心扉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感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学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这些聋哑孩子他们的身体有缺陷,但脑袋还是很聪明的,并且由于聋哑,他们在处理情感更加细腻,因此在教学时,要不拘一格,顾及大部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聋哑学生,才能用伯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不断的激励,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聋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与力量。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海底世界教案范文6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基本因素构成的,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教师利用教学媒体把知识、意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概念的传授和掌握、智力的培养和发展、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该班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发挥最大的效力。
教学过程优化的标准之一是看效果,即学习者在所提出的教学任务之下,在相应的时期内,是否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品格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最高可能的水平;标准之二是看效率,即时间的消耗率。在基本相同的教学效果下,如果师生实际所用的教学时间小于当前社会平均必要的教学时间,这个教学过程的效率就是高的,反之,就是低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总的标准要从两方面考虑,在一定条件下,既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师生又花费最少的时间,才达到了教学的高质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生物组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重新建构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对生物学科传统教学模式的认识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这就决定了生物学科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与大自然紧密结合。 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现象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关,如生物的分布,鸟类鱼类的迁徙活动、赤潮沙漠的形成等。
2.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生物息息相关。
3.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许多生命活动的机制、机理要通过实验来证实、验证。
4.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当地的生产实际、自然实际和社会实际。
生物学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模式基本垄断了生物课堂。部分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也运用了实物、标本、投影、挂图等教学媒体,虽然这些媒体在教学中也的确取得过不俗的教学效果,如实物、标本、模型等媒体看得见摸得着,对新的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有较好的效果;挂图、投影等媒体,利用放大、静止的特性,在知识归纳、生物结构比较、形态特征、课堂练习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然而,对具有发生、发展、演变等动态过程,如细胞分裂、生长发育及繁殖、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生物技术介绍、实验过程演示等,上述媒体就显得无能为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理论与实际相脱离;(4)教学效率低下。显然,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世纪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近两年来,我们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课件,建构新的教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多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思维情境,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显示了独到的优势,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与学进入最佳状态,实现了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不可替代”原则。多媒体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突破教学难点。我们知道,生物学包容的内容非常广阔,时空跨度很大,它小到动物、植物的细胞,大到包含世间所有生物,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它都无所不在,这就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困难。因为一些生物现象实在不是一些简单的标本或挂图所能展示的,也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描绘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处理上具有高超的能力,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观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消除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内容中,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首先由学生自学,得到感性认识,然后,播放一组图像和动画,让学生辨识,及时检验自己已有经验的正确性、全面性,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矫正错误、丰富经验、巩固新知。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三者的区别(主要从体色、毒色、体形、适应特点、实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完成填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辨断力展现出来。最后,教师再出示一组图像和动画:麝香凤蝶(有毒)与长尾凤蝶(无毒,形状相似)、虎斑天牛(无毒)与黑背长脚蜂(有毒,外形相似)、雌白凤蝶(无怪味)与白斑蝶(有怪味,外形相似),让学生辩识其具有怎样的外形特征,绝大多数学生很快辨识出都是警戒色。经教师点评,学生认识到有些无毒、无怪味的动物(模仿者)也可模拟有毒、有怪味的动物的形态,这也是拟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保证辨识的万无一失。
2.加大教学密度 。从1995年开始,我们响应区教育厅师范处发出的号召,积极实施“大信息、多媒体、全开放、高效益”十二字要求,运用标本、挂图、投影等教学媒体,对传统的“教科书+教案+ 教鞭”教学模式发起了强烈冲击,收效是非常显著的。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仅仅依靠这些媒体和教师语言的描述,课堂信息量虽然比传统教学模式大得多,但还远远不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众所周知,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形象,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形象生动,利用文字闪现、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比如我们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的热带雨林、炎热干燥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鹿群狂奔的草原,从而引出课题:不同的生态因素形成了如同画面上展现的各种生存环境,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一个统一体。其实,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形形的生存环境,也生活着形态万千的动、植物。那么,这些动植物是如何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呢?这不仅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还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境;展现高原上的奇松异木,沙漠里的纺锤树、仙人球;冻土带中勇御贫瘠和寒冷的地衣、苔藓,水中舞动风姿的海带、自由自在的单细胞藻类,以及红树奇特的生殖方式;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陆生动物,等等。以图像、动画代替语言的描绘,化虚为实,化繁为简,把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极强的直观性、活泼性、教育性,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激发学生兴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多教师探索的方向,也是评价一节课的质量高与低的重要标准。在生物教学中,常涉及发生在一瞬间或几十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完成的宏观或微观物质变化过程,时空跨度相当大。有些地方、有些生物不要说学生未到过、见过,就连教师亦未到过、见过,仅仅依靠标本、挂图或教师语言描述,是很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多媒体课件能将上述类似的场景用动画作生动的模拟再现,不仅节约大量的教师口头评述时间,而且,学生亦为其形式之新颖、画面之精彩而耳目一新,进而学习兴趣大增。同时,多媒体的交互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如在《运动系统》一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体骨骼的构成,我们设计了一组动画,把人的骨骼分散、组合,清晰的画面,配之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为之动容、为之动情,学习兴趣大增。又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中,我们以画面或动画展示了冻土带中的地衣、苔藓,沙漠中的纺锤树、仙人掌仙人球等,使这些远离我们的生物,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眼前,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空前高涨。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思维较容易达到兴奋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假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