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1
关键词: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72-01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仍起着主导作用,致使教改的步子迈不开、迈不大。诸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基本还是按照老师的思路主宰课堂教学,“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学目的仍以“知识目标”为主,忽视提高学生素质,以为讲清了知识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原有知识和学习能力缺乏调查与分析,单凭教师的主观臆断来安排教学的进程与内容,对教材的难点、重点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多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积极探索,缺乏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力度……凡此种种,都对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
要改变这种局面,把地理教学改革不断地推向前进,教师就应该在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花力气、下工夫。人们在生产、生活、工作实践中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验一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一事无成。地理教学亦是如此。科学地设计地理教学目 标,教师才能明确教学目的,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全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样,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册教材就会形成有机的整体,就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恰如其分地讲授。否则,不分主次,不分难易地一锅煮,不分前后、不计多少地一把抓,教师目的不明确,学生认识不清,教学势必陷入杂乱无章、混沌模糊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科学地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可靠依据和坚实基础。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地理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综合性。要妥善地解决一个课题,讲透一方面的知识,往往要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知识,要跨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 域。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只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不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只凭教师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力不从心。可见,要达到地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刻不容缓。方法的改革服务于教学目 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然拉动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许多学校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科学的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把"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意等全面发展为中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把教师由“传授者、主宰者、管理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学习者、平等中的首席”,这无疑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建构者,得以大显身手、施展才智、健康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地理教学目标?对前边所提及的地理教学现状有了科学的认识,找出其弊端和症结所在,是科学设计地理教学目的的必要前提,否则只能修修补补,舍本逐末,实践起来难免重蹈覆辙。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迈开大胆改革的步子,才有危机感、紧迫感,从而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进取。能否科学地设计地理教学目标,关健在教师。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对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劣、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毋庸讳言,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地理教师,长期以来按照《教学参考书》等有关资料,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照葫芦画瓢”似乎尚能应付局面。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不够、研究不透、掌握不牢,因而在实践中或固步自封,或踌躇不前,不但缺乏开拓进取的勇气,而且缺乏大胆实践的能力。对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地理教学涉及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全然 不知;对多媒体技术一知半锯,不能掌握或重视不够……如此状态,要使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科学化、规范化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摆在广大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是,尽快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地理科学知识及多媒体技术,形成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具备了这个基础,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才会有可靠的理论根据和合理可行的实践方案。
积极倡导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基本目标。要从课程观、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媒体观、环境观、评价观等基本理念入手,彻底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关注情感目标、学习策略,创造多种情境,拓展学生自电学习、探究创造的空间,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这样设计的地理教学目标,才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2
罗娉婷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设计原则、影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以及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
的问题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学;教学目标;设计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的支撑,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是
教学计划制定的基础,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体化的表
现,所以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非常重要。在发达国家小学音乐教
学目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目标
体系还不完善,本文就影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以
及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
析,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概念、体系
(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课程设
置要求的具体化,是对教师教学结果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的制
定要以国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为基础,尤其是要考虑到学习个
体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体系是指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主体,以
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为基础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总和。从音乐教
育的整体看,教学目标可以分为总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教学目标;
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分为阶段总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小学音乐教育目标设计原则。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
标应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当是音乐教学
的总体目标,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
心态,拥有一定的自我表现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和价值观。而阶段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不同年级、不同阶
段的课程学习,利用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
能,来逐步的达到总体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学生,这
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学生是音乐教学的对象,教学目标的设计不
能脱离学生,要把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作为教学目标
设置的基础依据,例如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好奇心强,依赖
性强,自控性差等等,如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习兴趣,如
何克服依赖性强和自控力差等问题,在教学目标设计中都要充分
考虑。第二个因素是教师,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在完成课
堂教学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
己的优势和特长,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掌握灵活多样的教
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最优化。第三个因素是教材,小学音乐教
材选择的内容关系着小学生的兴趣,内容是小学生喜欢的、易学
的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喜好。教师系统的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根
据教材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增加辅助教学内容,
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和学才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第一,教学目标要全面合理,
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和兴趣。全面就是具体课程的设置既要让学生
了解所学的音乐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音乐学习技能、技巧,最
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树立良好的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合理就是要符合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范围,选择的内容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例如,中国
的传统民谣、现代儿歌、国外的优秀儿歌等等,因为这些题材反
映的内容健康、向上,也是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
第二,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确。有了全面合理的目标,
就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准确的理解。歌唱和演奏要达到的程度,音
乐知识的学习要达到哪个程度,是理解、掌握还是熟练,都要一
一列明。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树立怎样的观念、 学习什么样的精神,
要明确的标明。教学目标合适恰当,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
向,依托于教材内容,通过教学目标的指引,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的最优化。
三、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宗
旨,好的教学目标可以加快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但教学目标
应当是相对明确的,是随着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的。
教学目标应当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地区、阶段的差异,课堂
学习情况不是统一的,教学目标也不应当是统一的,例如内蒙古
的教师就不能照搬上海教师的教学目标,现阶段三年级音乐教师
就不能沿用旧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随机应变的
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复制和模仿他人的教学模式,切勿忽视学生
的能动性、差异性,应当有个人的教学特色。
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一切从实
际情况出发,从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考虑,掌握学生的心理状
况,尊重学生的想法,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鼓励学生的创新精
神。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地区差异,教师素质、教学
水平的差异,学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
自身教学条件。
第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音乐为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
过程中,要切合音乐实际,要尊重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牢牢掌
握音乐要素,把握音乐背景,以音乐的美来感召学生。
第三,学习效果的好坏验证教学目标的优劣。学生的学习效
果,不完全取决于音乐成绩都是一百分。学生的考分只能说明学
生对于教师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但不能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
少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有多高,是否有力
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好的音乐学习效果就是通过学习
音乐,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
生的斗志,使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和价值观,这是音乐学习的真正目的。好的教学目标应当是
有利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在教与学的过
程中起到了引领、指导的作用,给老师确定了教学方向,给学生
确定了学习方向,教与学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2.
[2]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9.
[3]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长沙.湖南师范大
学.2008.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3
目前,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和学生特点分析,使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例如《平等尊重你我他》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人人平等是指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并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能力目标: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公民意识,体会平等重在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这个教学目标,第二条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框题。教案所设定的总的教学目标,没有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仅仅依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原有能力。不分析学习需要,就难免在课堂上做重复工作,甚至抑制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如某教师设计的《严也是一种爱》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应让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看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情感目标,实为教师灌输的内容,而非学生学习此文产生的情感升华。因而也不是建构,而只是“填鸭”。
由此可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执导下,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注重内外因素的结合去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缺乏理论指导的学生活动往往会走向形式主义,不注重学生活动就只能局限在灌输教学的低级状态。
(三)没有把握目标的可操作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成果难以考查
例1:《做情绪的主人》
(1)了解情绪是可以调适的,认识到情绪与个人的人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2)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例2:《维护消费者权益》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益,知道什么是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是符合要求的,案例2则存在“认知目标”过多的问题,几乎把教材中的内容都罗列进来,未能突出重点;“能力目标”有些抽象,缺乏针对性,修改为“培养学生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就比较具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得不恰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这节课的内容不符合,不是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三、解决的策略
为避免和减少上述问题,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该要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对全课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其次,在这个前提下,再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制定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步骤为:
(1)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2)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结合点;
(3)分析、思考、挖掘蕴含在教材内容中的基本观点,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是什么;
(4)把上述内容按照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整理和概括,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5)适当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参考书)中对全课教学目标的表述,纠正、充实、完善自己所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
据此,以下为笔者对《生命需要彼此尊重》一框的教学目标设计,仅供参考: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了解环境恶化的现实,懂得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珍爱自然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探究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感悟生命世界的多彩;知道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状况,通过讨论与分享,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引导的“社会环境综合分析”懂得生命是彼此联系的,需要彼此尊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4
[关键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99-03
陕西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从2004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大局出发,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入研究课程的本质和核心要素,推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使专业综合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以省级精品课程典型零件工艺设计为例,对其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以及教学目标的表达与实现等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明确课程于人才培养上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一)泰勒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
泰勒认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有五点,分别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哲学、学习心理学。这五点构成了泰勒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如图1所示。
■
图1泰勒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依据学生需要、社会需求以及学科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可以初步确立大量一般性的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远远超出了学校想纳入教育计划的目标,因此,应该选择少量既彼此一致又非常重要的目标,选择的依据就是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他们如同两副筛子,从大量一般性教育目标中筛选出适合学校教育的精确的具体教育目标。
(二)戴诺选择教育目标的标准
戴诺于1970年提出了选择教育目标的四条标准,分别是:第一,构成教育目标的该能力(行动)所起作用的领域的广度及其时限;第二,掌握该能力的难易度;第三,该项能力的有效性及其价值;第四,该项能力对于情意方面的影响作用。这四条标准实际上与泰勒确定教育目标的标准有相似的地方,都认为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学习者、社会、学科等多方面的因素。
陕西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分别对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请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作了《陕西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年度报告的分析,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形成了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实现矩阵。这个实现矩阵不仅是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也是每门课程设计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对于人才应然状态的期许,是需要大量时间与教学努力才能实现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学习结果。这类目标的作用是为未来提供愿景,并为决策者、课程开发者、教师等提供战斗口号,它是“目标不能达到,而要为之奋斗,向其迈进或要实现的结果”。
陕西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完善,确定为: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基层,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的机械制造模块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托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典型零件工艺路线及常见的工艺问题和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机械制造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纵向分解
1.教学终极目标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按制造工程师要求培养工程应用人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工艺方案的制订,工艺路线的确定,常见的工艺问题和解决办法及工装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勤奋工作,吃苦耐劳的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品质,为适应机械制造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下位行为目标
为了实现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的学习开始之前,都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行为目标,以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结束之后,能够实现教学终极目标。以第1章《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基本知识》为例,在章节开头,提出了“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及工艺规程制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步骤和原始资料”等五条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章节学习目标构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终极目标。
3.关联与整合
教学终极目标与下位目标之间存在着“总―分”的关系。同时,各个下位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甚至前后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目标整体。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章节下位行为目标的实现,各章节中,后一章节行为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前一章节行为目标的实现。各章节行为目标之间形成一种递进关系,在递进实现的过程中一步步接近并最终实现教学终极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横向分解
1.知识目标
主要指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本课程领域各种现成知识的识别和再现。具体而言,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步骤和方法;第二,准确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第三,准确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四,熟练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中的相关技术规范;第五,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先进制造技术。
2.能力目标
主要指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要求。具体包括:第一,熟练完成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方案设计;第二,完成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第三,运用图纸准确表达设计思想;第四,规范编制设计说明书。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第二,观察与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要指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在兴趣、态度、理想、欣赏、适应方式及价值判断,价值组织方面应达到的标准,包括三点:第一,提高人际和交流沟通能力;第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信心。
5.职业道德与素质目标
主要涉及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所应具备的职业理念与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养成积极思考,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第二,具备收集、整理、分析工程资料的能力;第三,具有工作效率和质量意识;第四,具有绿色制造意识。
三、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目标表达法
教学目标的表达直接选择内容和经验提供依据,并为教师组织课程与教学实施和既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基本准则。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行为目标的表达方法、表意目标的表达方法以及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采用行为目标表达法,该表达法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指完成教学所预期行为的行为人。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虽然很多时候书面上省略了主体词,但观念上应明确是学生。以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知识目标的第一条为例,“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虽然省略了行为主体――学生,但该目标在表达时明确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阐述。如果该目标表达为“教给学生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就是不恰当的。
2.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陈述”、“完成”、“编制”等。
3.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又称行为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是目标表达句中的状语。例如“运用图纸准确表达设计思想”这一目标中“运用图纸”就是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熟练完成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方案设计”这一目标中的“熟练完成”,再比如“规范编制设计说明书”中的“规范编制”,都是对行为表现程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表达的两类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又称为达成性目标,指通过一系列指导,期待在学习者身上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对特定的对象发生兴趣等。例如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知识目标中“准确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准则”就属于结果性目标。
2.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不是以学习者表现出某种变化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学习者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例如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再比如职业道德与素质目标中“具有绿色制造意识”、“具有工作效率和质量意识”,均属于体验性目标。
(三)教学目标表达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表达,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教育宗旨决定,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内容目标四个层次,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课堂教学中具有操作性的目标,主要是学科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依据整体性原则,教学目标的表达应体现教育宗旨,以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为基础。
2.明确性原则
在进行教学目标表达时,必须对学习者通过每一项从属知识和技能等的学习以后应达到的行为作出具体、明确的表述,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表达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必须清楚、明确,合理且可操作。
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侧面。其一是学生中应当发展的行为的种类――行为侧面;其二是表明这种行为赖以实现的教育内容领域――内容侧面。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也就是从教学目标的行为侧面和内容侧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依托于一定的教学内容表达。判断教学目标实现与否,首先要评价作为内容所选择的事实、技能、知识,学生是否实际地掌握了,如典型零件工程设计课程在每一章讲授结束后,都会布置给学生一定量的作业,以期加深学生对所讲授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再比如,教师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和工程应用等内容,定期在课内组织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判断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从而推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二)学生行为变革情况
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重要的变化。既然教学目标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所期望的变化,那么,这种行为变化是否在学生身上产生了就成为判决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依据。在判断学生是否习得了某种行为的唯一办法,就是给他展示这种行为的机会。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创设一些情境,不仅使得行为的表现成为可能,而且还会实际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实现,比如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到“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就需要教师设置能引起学生合作的任务情境,并观察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自表现,最后判断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Ralph W.Tyler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目标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改已经启动,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大潮?新课改实行以来,关于如何进行课改的讨论就来没有停止过。从中央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课改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第一话题。可见课改对于身处教育一线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在教师的努力之下课改才会有所成就,为中国的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课改的内容颇多,我们在不断摸索。以下我就课改的一个小部分: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时下的历史教学研究,不仅将课程与教学打通,而且初步改变了“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的看法。当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时,教学目标也不只等于“教的任务”,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的效益”。有学者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指挥,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着眼于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更新,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也是学习过程和知识创新的反思者与研究者,更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发现者。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不再是要学生学会,而是要指导学生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如:(1)赋予历史课太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功能;(2)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缺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课标下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
一、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其他目标。
原来的教学大纲只强调对人、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在新课改中融入了对己、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新课标提出:“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等等,这是历史教学目标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然而,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物,视为可有可无,结果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维目标,不可有所偏废,既要注重知识目标,又要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的每堂课中,教学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以内容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学生在某一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课程中的“内容目标”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忽略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出精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而且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适时地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消除教学中的疑惑;其次,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向教师质疑,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敢疑、多思、深思的学习习惯。最后,必须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懂得自我教育、自我规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方法灵活多变,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五、新课改下教学目标必须针对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状况不断进行修改。
教学目标确定后应用于实践的收效如何是教师在课后首先要确定的,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要针对情况做出调整。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调整目标,甚至不同班级上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不同,不可以用死板的目标衡量每一个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总而言之,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能否达到这个程度的规范和要求。我们期待着在开放式的历史教学中,对“满足学生期望”的学习系统进行操作和测试,让学生参与其中有所感悟,还高中历史教学一个本来面目。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教学目标 设计 定位
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几年了,听了很多优秀的公开课、示范课,不少教师的课让人眼前一亮,受益颇多。但如果在一节课中,学生要查阅资料,要参与讨论,最后还要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停地忙于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而教师也不停地进行广播教学。这样一节课下来,小组协作、师生互动、交流汇报可以说都有了,应该是丰富而充实的一节课,可是细读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播。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不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如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混为一谈。教学内容或要点是课堂教学任务,它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教学目标则是解决“达到什么”的问题。
2.教学目标描述不够准确,主体错位。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这只体现了教师“教”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目标。
3.教学目标比较大、空。如将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落实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脱离。两者的脱离必然导致教学目标的絮乱,教学中不知道应该教什么。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的,追求的是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则不能缺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人为地把三维目标分开,到处套用、硬凑,搞形式主义。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Objective of Teaching)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教学目标是一个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包括课程目标、阶段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四个层次。其中课程目标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它包含了阶段性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在某一课时具体体现而制定的。教育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分类早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且作出了分类。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有明显的层次性,易区别,便于教师操作。所以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为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所采用。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备课中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心理描述和行为目标相结合。心理描述老师们早已熟悉,如了解、理解、欣赏、尊重、感受等行为动词则是关注心理描述。这里着重介绍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表述方法。一个规范的行为目标包括四个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简称ABCD模式。
1.对象(audience),即应写明教学对象。如:高一(1)全体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有的教师还在教学目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
2.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生应能做什么。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用传统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时,较多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来描述学生将学会的能力,个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的表述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规范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能……”开头。例如:学生能使用E-mail发送信息、学生能用图形表示表格数据。
3.条件(condi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它是学生表现行为的情景因素,指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行为表现的条件。它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
4.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它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可测定性。标准的表达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在什么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操作正确率为95%,2分钟内完成,等等。
四、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其教学目标肯定明确、妥当、主次分明。教师要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目标。教师要仔细钻研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设立的课程培养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目的,努力使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教材。教材内容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努力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具体体现出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仔细分析学生。教师在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实现有效的教学。
4.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适度。通过教学,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要实现哪几个目标,每个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对此,教师必须心中有数。确定的教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最后必须依托教学活动落实。切忌大而空,或公式化。好的教学目标能清楚地告诉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或课题的学习之后,他们将有能力做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具体指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取得成功的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有更强烈的参与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正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