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导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导论论文范文1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管理学导论论文范文2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差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差生”的“差”是暂时的,正因为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不很理想,才更需要老师的帮助。更何况在一个学校里的“差生”,到了另一个学校可能就是优秀学生,乃至尖子生。把“差生”转变成优秀学生,正是一个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需做好的关键一步。下面就我的经验和学识,谈几点看法:
一.讲清楚化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差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
我们不能只讲一些什么复习呀、听讲呀、做作业呀、问老师呀……等大道理。面对化学没有学好的“差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象还原反应,以及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初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如:知道这几个“差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们也尝尝及格和得高分的喜悦。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证明他们已经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悦比失败的教训更能激励“差生”的进步。同时在辅导时一定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差生”做不好计算型化学题的原因除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二.要明确告诉“差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这一方法学习,短期内,如三个星期或一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要有相应的测试,测试成绩的提高是学习进步的主要标志(至少“差生”这样认为)。不要把验证进步的期限超过三个月,这样“差生”会觉得太久。测试之后一定要及时与“差生”共同分析错因,分析是知识点的问题还是做题习惯问题。
三.在课堂上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说题”。启发引导他们分析题目中每一句话的含义,说出解题的思路。从“说题”入手,揭开试题的神秘面纱。
教师说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同样,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说题,是短期内提高期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招不只是对“差生”有益,几乎对所有的学生都有益。“差生”的考试成绩之所以差,大多是不会思考,面对一个题不知从何下手,有时虽然能写两步,但最终还是想偏了,结果得不到分,等考试后,老师一讲,他们大都有顿悟感,“噢!原来是这样!”但大都只停留在这一声感叹上,以为听懂了,就是会了。其实,你马上让他说一说解题思路,说一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他可能立马就说不完全。隔几天考试时,再把这道题拿来让他做,他又是“似曾相识”,却又做不出来,这就是“差生”的“一错再错”现象。“说题”的最大功效是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出来,把缺点也暴露出来,老师可以有的放失地进行当场辅导,辅导这一个,受益的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说题,一人说题众人听,其他人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或开拓思维。若是连续提问,比一比看谁说的更有条理,看谁说的更简练,还有一种竞赛的气氛。毕竟,这是从学生角度的思维,若是正确的,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若不正确,可以当场纠正,解决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时,“差生”可能会用“不会”为理由逃避“说题”,这时老师一定不能让他坐下,否则他永远也无法走出“差生”的怪圈。他说不会,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其实他是能说出一些的,只不过平时一直被无形的“差生”的阴影笼罩,会的也不自信了。这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就题目回答问题。老师当场引导他把题目最关键的部分回答出来,把一个题目分解成多个小问题,让他一一回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做评判(这样对已经会了的同学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裁判,即使会了也会有兴趣听下去的)。如:题目中要求计算的是物质的量浓度,就启发他说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再问题目中关于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叙述,然后再逐步引导他把答案说出来。这样做可能会多浪费一些课堂时间,但是换来的是“差生”的勇气和走出自卑的喜悦,还是值得的。全国特级教师、教育家魏书生之所以成功,恐怕有一半是得益于此,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说题”这一名词,但他的确是做了类似的工作,在“差生”的转化上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成绩。
四.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本”,记下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顿悟”到的“一句话知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知识是必需记在纸上再看一遍才能理解和掌握的,这是减少“一错再错”的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时我想到了考试作弊成功者的窃喜。其实会作弊也是一种能力——姑且称之为“作弊能力”。作弊为正人君子和大多数人所不耻,但推敲一下考试作弊的手法也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启示:估计考试要考这一点而又不会,抄下来,带入考场,如果有,则抄……。而我们的“差生”呢?他甚至不知道某一知识点是必考的,会不会也不清楚,你问哪里不会?他随口答曰:“都不会!”这是典型的自卑者逃避现实的回答——越自卑越封闭,越封闭越落后,越落后越自卑,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这时,老师要耐心地,特别要和蔼可亲地启发学生怎样把不会的记下来,记在“小本本”上。“都不会”也每关系,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先挑重点的,常用的记。这时,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把“记”定位在“作弊”上,就好比:明天就考这一点,你把它弄清楚了,记下来,以备考试前再复习一下。这里要强调一点:是“记”而不是“抄”。有同学说:“我好多都不会”,于是把课本上的、资料上的相关知识从头抄到尾,抄了很多,其实还不如去复印一份更好!这里所说的“记”,可分为两类6种:
第一类是在学习或复习课本知识和相关辅导材料时遇到的,包括4种情况:
①记下你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你认为容易忘的知识点。这一点因人而异。同一节内容,因为认知水平不同,需要记的内容就不同。但是大多会符合“英雄所见略同”的规律。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认识与出题人的认识是相同的,即:学生认为重要的(学生的认识往往从老师那里来),就是要考试的。因为考试考的是重点,并且不回避常见题和做过的题。这正是有些人作弊成功的一个原因。作弊是可耻的,我们不屑为之,但是从作弊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一种“作弊学习法”还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作弊者明知不会,却不学,想不劳而获得高分,为考试纪律所不容;“作弊学习法”要求我们找到不会的,记下来,请教别人,把它学会。考试前再看一眼,不是作弊却与作弊有异曲同工之效。
②记下顿悟到的知识(大多是“一句话知识”)。有时,我们一直对某一类问题比较模糊,相关的题总是理不清思路。直到有一天看到或听到关于这方面的某一句论述后,感到豁然开朗,不由得脱口而出:“原来是这样啊!”这时,一定要及时将这一句话和相关的问题记下来,这是学习产生质的飞跃的重要时机。就好象作家、音乐家、科学家的灵感一样,当灵感闪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捕捉到,迅速记下来。若不抓紧记下来,则顿悟到的知识会很快与你擦肩而过。白白错过了一次提高学习成绩的大好机会。下一次的这种顿悟,还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再次出现。这就好比玩游戏时,飘来一个“炸弹”,吃下后,火力猛增,才能顺利闯过这一关。若让“炸弹”飘走,可能无论如何这一关也闯不过去。有时老师就某个问题的讲解打了一个比喻,可能就是你闯关的“炸弹”,一定要及时记在“小本本”上。
③记下规律性的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顺序。这是记的重点,即使会了,也要整理一下。这是各类考试的热点。
④记下特殊的知识。可以说,考试一半是考规律,一半是考规律中的特例。规律好记,但特例就容易忘。如:非金属之间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等等。一定要特别注意。
第二类是在做题中总结出的知识(大多是做题的经验和教训),包括两种情况:
①记下多次做错的题型和相关的知识点。由于先入为主的影响,第一次做错了的题,后来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虽然不是相同的题,但是题型一样,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也一样。这是最致命的错误。这些题可能分散在好几章里,复习时,一定要把它们挑出来,记在“小本本”上的一个地方。这些题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考察某个知识点的。把这些题集中起来,就是对这一知识点最全面的复习。如果不记下来,今天碰见一个,不会;明天又碰见一个,不清楚。这样会造成一个假象,即:自己很多题都不会,逐渐地自信心就没有了,学习便开始退步。集中起来一对比,你会发现,错了这么多题,原因却只有一个,“一错再错”现象是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预防一错再错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考试前看一下自己曾多次错过的题,相当于考试前有认给你提个醒。但是,如果平时做题和复习时没有把这些题记下来,考试前也就没有什么可提醒的。自己哪些地方容易错,也不知道。这就是“差生”之所以差的最根本原因。学的不明不白,考试稀里糊涂。成绩当然就不理想。当然这时的记,可以采取另外的形式:不抄题,记题目的所在。原来曾经流行过“错题集”,要求把错了的题抄下来。实际上,典型的“错题集”只适合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对于“差生”来说,很难做好。因为需要抄在错题本上的题太多了。这时可以不抄题,只记下题目在哪里,相关的答案在哪里就可以了。
管理学导论论文范文3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变“先讲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从而把由教师灌输的讲读过程,变为生动的学生自学的阅读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下面介绍几种经过反复实验而确立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中的某个重点段落,然后集体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深化,以“主”带“次”,理解全篇。
如:《小音乐家扬科》的自学可以这样安排:
1.从解题入手,抓住重点。出示思考题:从课题《小音乐家扬科》中,你觉得课文应写些什么?扬科成了音乐家吗?
2.编列提纲,理清层次。自学课文,思考: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写了哪些事?除了写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开头还交代了什么?扬科的结局又怎样?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3.出示习题,指导练习。围绕下列问题,准备自学讲析课文重点:(1)扬科是怎样欣赏大自然中的“音乐”的?(2)扬科怎样陶醉在旅店的音乐声中的?扬科爱小提琴,设想他是怎样想的?(3)扬科看见地主食具间的小提琴,又是怎样想的?“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在讲述第三点时,可结合观察课文的插图,想象描述当时环境和扬科的心理活动。
4.自学课文,尝试讲析。学生先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第二步分小组讨论,排疑解难,互相补充,准备作尝试性讲解分析。第三步学生尝试讲解分析课文重点,注意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评析时,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拓宽,落实训练。
二、抓住思路,理解课文对思路较明显的课文,通过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课文。
如《桂林山水》一课,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安排的:
1.审题,预测思路。出题后先提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思考:(1)看了题目,你认为文章是写什么的?重点应该写什么?(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以设置悬念。
2.感知课文,理清思路。通过以下“练读”,理清文章脉络:(1)哪几段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水?(2)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在段落结构上,本文有什么特点?给课文列思路图。
3.阅读分析,理解思路。教师激情朗读,学生自读体会。指名列思路图,全班评析。在评议中,渗入必要的词句和读写训练,并组织质疑。
三、抓住中心,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心词或中心句。然后以此作为自学题统摄全篇,读懂课文。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设计:
1.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思考“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2.找出中心词,统摄全篇。明确“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词语:“神机妙算”,并理解什么叫“神机妙算”?
3.细读课文,抓住主线。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自学“借箭”一段时可启发学生找出描写第三天四更时的景色和诸葛亮与鲁肃的问答,借箭的巧妙调度等情节的重点词语。如“大雾漫天”“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笑着说”“……只管……就……”等,还可简单地勾划出受箭时船头船尾的方向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当堂讲解,集体评议。
4.反复诵读,深挖开拓。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诸葛亮成竹在胸、足智多谋的气度和周瑜妒贤忌能、心胸狭窄的性格。
四、抓住提纲,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列出课文的详细提纲,并以此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在学生讨论评议时相机诱导。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安排:
1.联系已有知识初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蟋蟀的知识,了解蟋蟀的特点。尝试讲述对蟋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编拟提纲。先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提纲,后再根据分段,写出段意,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充分评议、修改。教师从中点拨。吸收反馈信息,作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管理学导论论文范文4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十六年。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存在许多困惑,这些促使我对教学实践不断地思考。
第一次教《背影》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并不喜欢,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我又两次教这篇课文,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母亲在我插队、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两次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两次都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要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课的得与失,第二种教法之所以成功,绝不仅仅是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而是把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来进行语文教学。虽然表面看来,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所学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学生在动情之后,他和父母的生活经历、他对父母的感受认识——这些他生命中宝贵的、活生生的个性体验都被调动了出来,同他学习语言的认知活动融会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在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和他没有关系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随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再一次地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学生的学习被融入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过程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学生怎能不爱学呢?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于是语文课不再是如学生所说的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如一日不变的、单一的文章阅读课,也不再是令学生厌烦的、枯燥乏味的语言分析课,而是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例如:过去我们语文课搞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以前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有了明确的学生观,我在教学中,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我教初中时坚持开这个课,两周用一节课来进行。教高中时,从高一到高二,仍然坚持开这个课,每节课用5—10分钟进行,起名为“生活交流”。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不少学生的“生活交流”不是一个人完成,常常是带动几个人一起完成。每节课都有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感受说给大家听,或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或鉴赏时文,评论名人,深受学生欢迎。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先让两个学生介绍陶渊明,讲陶渊明的诗,然后师生再一起学习《归园田居》等作品。我认为学生不仅应该了解陶渊明诗歌真实、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更应该了解陶渊明这个人是如何地率真、自然,了解陶渊明其人与其诗是怎样紧密完美的结合,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自屈原之后以自己的品格来构成艺术形象的少数诗人之一。这些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拓展出去的内容,正是以其光彩的“人”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作为“人”的学生的心灵,吸引他们去读诗,去背诗,去体味诗。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单纯的文学课,而是在首先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中充满激情地学习语言,学好语言。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然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我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例如:讲《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过去我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学。现在再教这篇课文,则先由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最后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可以有不同看法,允许保留意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个人研读、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式探究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像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初一的语文起始课,我不是讲学习的内容、要求和安排等,而是以训练学生说话为突破口,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上课,学生问(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回答。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我的年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志向等等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就连我的星座、属相,甚至我的先生、孩子,他们都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在这些有趣而广泛的问答中,在宽松、和谐、自由、热烈的气氛中,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距离感消除了,师生的心贴近了。我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真诚话语和真挚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真人、真心、真情,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如何与年长者对话,而且还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学生和老师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任何问题。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思想上犯了错误、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能洞悉这一切,并且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教训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赐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诚、尊重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和帮助,知识的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解。
管理学导论论文范文5
1.1探索层次性管理与培养
当前,大学生中很多人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却缺少一个发挥的平台。这就需要学生管理人员在对学生管理时不要一刀切,要充分分析学生的自然情况与发展空间,确定学生的基本状态,指导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能力强,能够组织管理他人、组织活动的学生,要给予他一个平台,让他在高效管理自己之余进行班级管理、学生会日常工作、课外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部分院校通过“学生辅导员”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进行低年级学生辅导员工作,让他们通过管理别人理清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的能力。当然,教师对于这一层面的学生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多给他们的工作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导他们管理的艺术与方法。既放手让他们去做,又能够很好的掌控效果是最佳状态。
1.2树立典型
全员动员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树立典型,在管理中,我们要让一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脱颖而出,然后再以他们为典型去激励其他学生。例如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地区、市、省以至国家层面的专业技能竞赛,一部分学生在比赛中获奖,将会对另一部分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让他们也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再通过进行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让全员共同提高。当然,学生的能力各有不同,对于管理来说,在各方面都要树立典范让学生以此为目标进行努力。例如,文艺活动的典型、体育活动的典型、管理工作的典型等,各方面都通过典型来确定班级的整体风气,使班级在正能量的带动下不断前进。
1.3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统一的管理制度,这其中即包括学校层面的,也包括班级层面的。例如,学生日常量化怎样管理,要确定标准的评分体系,然后按部就班地实施。对于违反制定的学生,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处理,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做到依法育人。再如,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这里一定首先明确操作规范,然后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将其做得公开、公正、透明,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参照目标并为之积极努力,又可以避免很多茅盾。
1.4科学指导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管理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优秀的建设者,并引导他们成为国际新型人才。当代大学生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是这个时代与社会的产物,但最终他们必须要服务于这个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去实现他们的价值。学生管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指导他们客观正确地评价当前形势,同时启发学生放眼未来,做到厚积薄发。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每一个大学生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每一个年轻人都要力争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脊梁,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而奋斗。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导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效果分析
管理学导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消除“60分万岁”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