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1

关键词:CDIO?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改革现在市场营销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CDIO是一种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周期为背景的工程教育模式。在其教育理念中,深刻体现出“做中学”的精髓,它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实践场所建立、教与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等各方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目前市场营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根据培养目标所设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重新审度专业的培养目标。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营销的模式和手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营销也已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方向,所以市场营销专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己本身的特点来设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其次,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要根据设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重建应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应用和管理能力为导向,以营销项目为背景,对课程进行整合和开发,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三,改革营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的考核体系,落实课程体系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总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市场营销教学各个环节的完善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连接。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等五个方面。

1.建立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时代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借鉴CDIO的理念,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系统方法。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但这种整合并不是课程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应以市场营销项目为背景,打破目前的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因此改革后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围绕学科进行组织,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有机体系。它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关于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市场营销项目为依托,构建贯穿于课程计划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探索出一个以项目为依托、贯穿于整个课程计划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体系将既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还包括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在项目的安排上,早期的项目注重学生对营销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而在组织形式上通常以3~5人为一组,实现对学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后期的项目则是通过比较复杂的项目去帮助学生整合整个课程计划的知识和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应强调创造力和对多门课程的综合,实现对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训练。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往形同虚设的状态,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客座教授或教师到企业交流等方式,使之稳定并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为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连接搭建桥梁。

3.不断深化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比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在不断改革。目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也已引入课堂。但为了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所达到的一体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在国外的教学中有一句谚语“如果让我告诉你,你可能会忘记;如果让我演示给你看,你可能会记住;如果我们共同来操作,你肯定会牢记。”所以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应以项目为背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互动式”教学和学生个人经验的交流、总结。教师作为整个课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是讲授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4.开发和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保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市场营销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中,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它是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由行业专家、课程体系设计者和授课教师共同制定完成。在教学大纲中,不仅要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还要落实对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次序的安排,课程中包含的项目及其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能力(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的训练方案以及课程的考核体系。

5.合理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完善课程的考核体系。课程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完善的考核体系将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考核大多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的过程独立于教学,这对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有限。所以在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融合多种考核方法的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应用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表现评分、营销项目评估和团队内自我测评等的多种方法,预先设定每项评估方法的标准和评分范围,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如图)。

三、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想促进改革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以下问题的解决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1.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解改革的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市场营销专业的每一位教师。教师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决定了改革的速度和效果。所以在教师中要建设一种改革的文化,形成一个能够积极响应、勇于创新的团队。同时改革还要获得高校上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他们可以为改革提供资源和组织上的权利,这是改革成功的组织保障。

2.努力提高教师的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中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那么他们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这些能力。因此改革中应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所谓“请进来”是指聘请有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来教授和辅导其他教师,或者从企业引人具有项目经验的营销工程师到校内来讲课;所谓“走出去”是指为现有的教师提供教育活动的机会(如短期培训班),或者通过与企业交流的形式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经验交流、观摩课制度和研讨会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评估能力。

3.构建多层次的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库。市场营销实践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基本手段,项目库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应以真实的市场营销项目为主,既要有为实现前期课程目标而建设的复杂程度较低的单方面项目,还要有为配合后期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而设计的综合项目。构建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项目库将是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蔚娅,薛楠,徐彩苹.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6).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2

关键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考核;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实现融通,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一大改革和进步,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能力与学历并重的理念,为推动我国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这一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发展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才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从社会发展层面上来说,人才质量的提升体现出我国人才培养学历层次与个人能力并重的局面,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基础[2]。

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考核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简称为双证融通。也就是说,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历证书,以及参加职业培训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二者是相互融通和认证的关系,可以实现文化学历和职业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3]。

1.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学历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的一种认证,而社会的发展在需要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技术和能力做支撑。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传统知识的学习、文化的提升,还要融入实践和个人技能提升理念,让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融入实践当中,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从而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个人价值。总之,双证融通是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人才发展的趋势[4]。

2.课程考核实施形式

双证融通在人才教育实施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中学历认证超越其他的理念,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和社会价值的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是一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参与其中,获得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了自身的经验和学识,这对人才培养来说,是一种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使其更快更好地m应社会发展,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

值[5]。

3.双证融通教育理念

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双证融通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事业的突破性发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个人能力提升共同发展,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社会需求是高校开设课程的重要参考标准,而就业则是检验教育能力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也就是说,社会人才需求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动力和导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是一种不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能够重视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让学生能够具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更强的能力[6]。

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

1.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考评分析

职业资格标准是对人才的职业能力的一种认定,其制定标准是由行业专家对该职业或者行业所要求的工作能力进行判定、讨论最终认定的,并且划分出相应的等级标准,符合这些标准能力的人才可以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双证融通的优势在于将学历认证与能力认证统一并融合、共通,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就业当中所需求的职业能力、技术要求以及相关规范都融合到教育工作中去,以此作为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也是高职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围绕证书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目录和学习计划,将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个人能力。以数字控制技术专业教学为例,在职业资格评定的标准当中,有高级操作工和中级操作工等多个标准,将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归类,再加以整合,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重点是教会学生具有高级工职业标准的相应要求,使他们能够学会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是将相应等级工职业标准要求之下的相关技能教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技能,达到独立操作或者协作操作,完成工作要求,那么,学校也就实现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两方面标准[7]。

2.基于体制优化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

双证融通课程评价是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学习,对学校来说,也是学校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重要参考,能够促使学校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更让学生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相衔接,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课业评价指的是,将多个课业划分为一个任务项目,以此为目标,学生需要逐步学习并完成。课业评价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具有更加完备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针对新型的双证课程教学,相应的课业评价也需要做出改变,根据新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计划来制订课业评价方法。主要表现在双证融通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使学生了解课程评价方案,使他们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相应的课业评价会依据专业进行具体的规划。双证课程课业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另外,由于双证课程课业评价针对的是多个课业学习结果的评价,那么,评价主体也就需要打破单一化,主要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单位评价以及社会评价。

3.基于实施要求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分析

第一,评价标准要更多更细,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掌握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从细节上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从而让学生获得的证书能够真正有价值。

第二,价值主体要求更多更全面,这是由于高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技术型人才,社会需求才是他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证课程评价就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考量,主要涉及的主体有学生、社会、学校以及企业等。

第三,评价方式要更加全面。充分运用社会分析当中的多种分析方法,让最终的课业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且全面,主要的评价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

双证课程评价要以系统理论为依据,对课程教育评价做到从细节到整体进行全方面的评价,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发展。目前所实施的双证试点专业整体评价,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和进步,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才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

双证课程评价另外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其可实施性,通过在具体的课程评价实践当中,让这些标准能够接受具体实践的检验。通过综合衡量评价的成本、方法以及量化性等方面,确定评价方案的优劣和实施性。

4.基于课程评价方法分析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考核

评价课程需要多方面进行评价才能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针对不同课程类型,其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也要相应变化,不能一概而论,确保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客观性。因此,对于课程评价的方法也应当是多方面的,重点要求的是整体评价。其中,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是量化评价,其运用各种评价指标以及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从而初步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同时,结合其他评价方法,例如:访谈法、调查法等,让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整体上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在评价主w上,传统的评价主体是以成绩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获取,而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主体则是多元化的,重视学习成绩,同时又重视个人能力提升和学习过程,是一种更加全面细化的评价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够全方位提升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方式。

关于实践性课业评价,主要是评价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相关等级评价等。评价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具体可以分为:过程评价、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等。双证融通课程评价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成绩评价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有些不便于量化的相关评价,还要加以模糊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公正、公开的,从而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这也是为了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加强评价的效果。总之,双证课程课业评价是一种灵活而独特的评价方式,与传统课程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个人能力提升的综合性评价方式,能够确保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素养得到提升。双证课程课业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身能力,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四、总结

在我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优化培训体系,明确培训目标,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优化作为重要的实施内容,不断强化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效果,从而起到完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体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芝网,杜小磊,施毓凤. “双证融通”模式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以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医药物流专业为例[J]. 时代教育,2015(3):30-31.

[2]范心忆. 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实践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来建良,屠 立,杜红文,等.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以机械类专业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4]宋伦斌.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赤子(中旬),2014(2).

[5]周惠莉. 中职校开展“双证融通”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 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6).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3

关键词:双学位 英语专业 就业竞争力 建议

一、引言

目前,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多学科优势,探索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双学位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武汉地区而言,双学发展已有20余年,分别有于1994年、2001年和2009年开始的“五校联合办学”、“七校联合办学”和“十校联合办学”等形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而言,选择双学位的学生比例年年都高达90%。而实际上众学子在面临双学位选择时,同当初高考填报志愿一样的彷徨和迷茫,从对于是否辅修双学位的考量,到对于以何为据进行辅修专业的定夺,归根结底眼下这一个个问题都出自于大学生们对未来自身发展的忧虑。

二、调查思路与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部分我们主要从两部分着手:一方面是向历届毕业生派发了调查问卷,分析得出辅修双学位与其就业方向及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向相关用人单位派发了问卷,并从问卷中分析得出企业管理人员对辅修双学位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看法及就业竞争力的评价。

2.实地访谈

我们在派发问卷的同时,也进行了实地访谈,通过对毕业生和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的交谈,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3.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部分我们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进行。第一,在图书馆搜集了关于双学位就业问题的相关论文、书籍;第二,浏览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数据。

三、问卷分析

1.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的是学历还是个人能力?

分析:在参与调查的24位企业管理人员中,有13人选择了个人能力,4人选择了学历,7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和学历并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高低。这就提醒我们的毕业生在大学中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应该更加注意个人素质的提升。

2.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分析

分析: 受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工作实践中有立足之地,大学生迟早会完成学业并进入社会。为此,关于求职与就业,很多大学生就会为将来做出各种假设和期待,比如如何在客观条件上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获得高薪酬,如何在晋升中获胜等一系列实际的问题。

3.关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增强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总结,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仅有英语这门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希望英语专业学生能拓展知识面,借助双学位这个平台了解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并提前考虑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修读相应的双学位,提升就业竞争力。

(2)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数学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希望同学们在双学位的学习中注意结合相关学科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3)英语作为主修专业,应该得到主要的重视,一定要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双学位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

(4)除了要牢固掌握英语这门本专业知识之外,工作态度,人际交流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也是工作中的必备条件。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工作,在实际中把握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调研结果

(一)实证分析结论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1)在求职过程中,有双学位教育背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更有竞争力,得到了至少超过半数用人单位的认可。所以在招聘过程中有双学位教育背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如果自身素质完备,相对而言是很有优势的。

(2)在工作实践中,双学位教育背景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带来的优势略有减弱,通过调查,英语专业学生最受用人单位认可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语言应用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双学位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上还是有所欠缺。可见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本专业,双学位只起到辅助作用。

(3)在职位晋升和薪酬方面,有双学位教育背景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工资起点会高于普通毕业生,但此后的薪酬待遇主要取决于个人素质;另外,双学位教育背景也会使学生在晋升中取胜的几率更大。

(二) 1.对学校双学位教育的建议

(1)高校管理者需重新审视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确办学目的,合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以最佳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

(2)加强双学位教学质量监督和过程管理。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应不定期组织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同时严格双学位学生的考核制度。

(3)结合学校特点,迎合企业需求,严格审批设置双学位教学点。

五、结语

力争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目标,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宗旨。由于当前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的风靡,有双学位背景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其实还是在于自身的素质。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管理

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脱离传统教学模式,开会向提升学生个人能力方向转变。在与人交流中学会倾听、发表个人观点、达成思想碰撞,有利于提升交流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发展中口语交流始终存在,对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正所谓“一言九鼎、驷马难追”等成语故事就生动说明口语交际中情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特别是当今社会,人只有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1口语交际训练概述

1.1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交际教学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语文课程实施的,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师生、生生之间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

1.2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1.2.1满足学生口语表达的渴望

从近些年这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相关文献看,大多数都指出了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学习年纪为3岁到12岁期间。小学生正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来说,如在这段时间得到发展,则对学生今后个人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周所周知的“狼孩”就可以为口语表达的重要性进行佐证,尽管人们解救了狼孩,但其终身不会说话,且思维意识也没有提升,都证明在其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时期的教学缺失。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完善口语交际训练是关键,对于小学生提升对口语交际知识理解,改变交际中的错词错句具有深远影响。

1.2.2掌握课堂发展动态,运用正面语言鼓励

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环境对其能力提升也有重要影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密切学生课堂发展动态、课堂上的纪律、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把握。和数学、历史、政治学科学习不同,语文不仅仅要求教师单方面口述,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回应,因此,掌握课堂发展动态,对提高小学语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作用明显。作为正面鼓励语言,“表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正面激励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表扬的语言会使让们更加热衷于语文课堂,积极表现自己,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交际,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使用“很好、非常好、不错”等正面激励性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2.1打造真实的交际场景

正如上文说到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场景和口语交际密切相关,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打造真实的交际场景,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交际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课文中的《田忌赛马》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演练,让学生一边按照课文表演,一边进行解说,并且分小组进行演练进行比赛,在比赛中要求学生要根据课文量赛马的过程进行解说,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条理以及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2.2分层次制订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从我国中小学制定的课程内容安排看,小学语文应该以学生个人实际发展为主,完善学生身心成长,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结合现实事物基础上能够进行抽象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目标高质量的完成。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特点制定不同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保障难易适中,逐步完善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养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当然,需要注意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其口语表达、思维模式和个性也会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掌握这种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内容规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其具体能够学会多少内容,这些都是要通过教师深入考察完成的。

2.3建立健全口语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口语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体系考察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中的参与感。评价体系监理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中承担一定的交际人物,以保障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口语交际训练和锻炼。对于口语评价体系来说,其随意性很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考察的方法完成口语评价,使口语交际训练更具实时性。

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对教学的一个总结,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有效评价,能够对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里的评价可以是教师激励性的口语评价,诸如:“你说得真好,不仅普通话标准,而且想法也非常新颖。”“你待人接物真有礼貌,说话很得体。”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被认同,就会更主动地去参与口语交际。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委婉性的评价语言。学生的个性差异明显,不是每位学生都是优秀的,对于一些弱势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在评价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进而激发他们奋进的信心。诸如:“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尽管表达的意思还不太准确,但教师听懂了,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一定会说得更有条理。”此外,我还可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对方的同时,也反思自我的口语交际,以提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总的来说,就口语交际而言,在生活中的任何场景都是时刻存在的,属于学生常见的基本情景。所以,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持将口语交际训练与日常生活真实场景相结合,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口语交际经验,为今后学生升学或是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程小民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白马桥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邱丽勤.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方法[J].教育科研论坛,2008(9).

[2]孙央绒.谈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J].成功(教育),2009(3).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策略

一、巧妙利用学生差异,合理建立分组机制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分组方法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学习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要进行科学分组,教师首先要把握“组内优势互补、组间势均力敌”的原则.所谓组内优势互补就是指小组内成员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以便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组间势均力敌主要是指各组间的水平应该相当,以便各小组公平竞争.教师平时要做到多留心观察,尽量了解学生的各自特点,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应用于分组,保证组内成员的多样性,以便小组成员能够掌握不同的资源,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沟通交流,丰富组内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个人能力和性别比例是进行分组需要首要考虑的三大因素.就学习成绩而言,各个成绩阶段的学生势必要均匀分布,这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便能够起到领导和组织作用,而由于得到思维上的梳理和推理的启发,成绩不好的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此处的个人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合作学习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较全面,不仅要求学生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更是组内成员交流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同时具备这几方面的能力,教师就要将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能够通过相互合作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男女生在认知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敏感度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教师要配置好组内的男女生比例,以便组内实现分析方法、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策略的相互融合,丰富学习视角.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效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并不是适用于整堂课的学习方式,如果滥用合作,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开展合作才能真正发挥其高效的魅力,因而把握合作时机便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合作时机的选择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作出准确判断.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高中数学中常用的两类合作方式:过程性合作和探究性合作.

1.过程性合作

过程性合作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探讨定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探讨定理、概念的来龙去脉,全面提升理解,学会应用.在学习定理和概念时,教师不妨用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合作,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合作,深化理解.例如,在学习“不等关系”时,笔者提出四个问题:1.根据天气预报,今天的最低气温是20 ℃,最高气温为31 ℃,怎样表示今天的气温范围?2.为了吸引游客,某景点推出了团体票制度,普通门票的价格为30元/人,但15人及以上的游客便可购买团体票,即在普通门票的基础上打八折.在人数不足15人的情况下,怎样购票比较划算? 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怎样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上述问题?4.根据问题2的解决方法,你能否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合作学习,对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逐步深入.

2.探究性合作

探究性合作主要包括三类:规律性探究和开放性探究.高中数学教材非常注重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演绎,对于很多数学规律,教师往往反复强调,但是效果未必好,很多学生都是听完即忘,但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总结和发现的机会,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同步进行,不仅记得牢,还用得好.例如,在复习“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时,笔者并不是简单地进行零散的习题训练,而是将各类习题进行归类,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几类不等式的解法.在请学生独立解出了不等式后,笔者又请学生分组合作,彼此分享解题思路,认识相互之间的思维差异,并对不同类型的不等式加以分析和总结,归纳一般的解题规律.经过这次训练,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盲目的解题之上,而是对各类不等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对高中数学影响颇大,而开放性探究旨在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教师要抓住机会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观点的碰撞,在相互启发下共同提升思维水平.例如,在学习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在学生掌握了求和的一般方法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教材中给出的方法,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求和方法么?这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考验,有的小组从定义和定理入手,找寻方法,也有的小组另辟蹊径,对数列进行分类,探讨了不同类型数列的求和方法.不论最终所得的方法正确与否、应用范围大小如何,这都是一次对思维的锻炼.

总之,合作学习实现了师生在课堂地位上的转变,高中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差异,科学分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握时机,开展好过程性合作和探究性合作,提升学习质量,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优化高中教学方法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沈康.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的设计策略与研究.数学通报,2007.

[2] 金小进.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浅探.数学教学与研究,2007.

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贯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1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在传授语文知识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那么,笔者该如何对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进行讨论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转变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儿童发展过程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素质教育”。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教学思维,明确教师只是知识上的引导者,而知识的转化过程要通过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在课堂中放下师道尊严,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保持一颗“童稚”的心,与学生拉近距离,可以通过游戏、歌曲、歌谣、故事和对话表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素质教育教学,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提升语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语文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提升语文素质,需要创造语言环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语言情境和交流环境,例如:对于教材中问候、打电话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场景的方式,创设语文情境。部分课文如果有故事情节,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参与,除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外,还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可以从雪花飘飘的场景描述导入课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为课文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询问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由于小学生通常对于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会对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存在疑问,采用设问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还可安排学生分不同动物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考虑开展诗歌朗诵、戏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选手进行鼓励,影响其他同学受到他们的感染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学习。通过情境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提升语文素质。

三、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就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要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跃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意义,感受生活,内化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去除功利性的思想,而注重知识的积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并将其内化,不注重阅读量的多少,而注重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3)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心智。将阅读的中心放在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上,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更关注学生能力和心智的培养。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心智,对阅读有所感悟,培养学生领悟式的阅读。

四、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要真正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作用,就丝毫不能忽视语文活动课。学科课和活动课相结合既发展了学生的智育,其德育、审美、品质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了多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总结: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应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应通过创设情景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语文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提升语文素质,需要创造语言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思维,增强学生创造能力。应通过挖掘课文背后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强化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